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第五条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

(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第六条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

(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

(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第七条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第八条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99年12月6日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规范城乡划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全国《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和执行《暂行规定》情况。

第三条地方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地方的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本地区《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地方城乡划分工作。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遇有与民政、建设有关的事宜,可与同级民政、建设等部门协商解决。

第四条根据城镇化和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国家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城乡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地域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各省级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城乡划分和《城乡地域库》管理工作,并负责提供分城乡的统计地域资料。

第五条为保障城乡划分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对《城乡地域库》的日常维护,各级统计部门应配备专门的设备和设立专项经费。在城乡划分期间,对负责实地划分的基层统计部门应配备相应的人员,以确保城乡划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自《暂行规定》发布之日起,凡涉及城乡情况的统计资料均应按本《暂行规定》执行;凡未执行《暂行规定》的统计调查,在对外发布统计资料中,不得冠以城乡或类似的名称。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说明

为了更好地开展城乡划分工作,科学、准确地划分我国的城乡地域,现对《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规定》)进行说明。

一、实施范围

本《规定》的实施范围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

(一)《规定》中的城区在下列行政区域内确定:

1.市辖区;

2.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

(二)《规定》中的镇区在城区以外的下列行政区域和其他区域确定:

1.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政府驻地的镇;

2.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所辖的其他镇;

3.乡、镇、街道不管辖的各类经济活动区域。

(三)《规定》中的乡村在城区和镇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确定。

二、划分单元

《规定》中最小划分单元又称为基本划分单元,即民政部门确认的村级地域,包括民政部门确认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地域。

三、城乡分类和代码

根据《规定》,城乡分类和代码为:

100 城镇

110 城区

111 主城区

112 城乡结合区

120 镇区

121 镇中心区

122 镇乡结合区

123 特殊区域

200 乡村

210 乡中心区

220 村庄

四、城乡分类的解释

(一)主城区

主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市的下列地域:

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2.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完全连接的其他村级地域。

(二)城乡结合区

城乡结合区是指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三)镇中心区

镇中心区是指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所辖城区以外的镇的下列区域:

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2.与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完全连接的其他村级地域。

(四)镇乡结合区

镇乡结合区是指与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五)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是指地处城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以外,不隶属乡级行政区域,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和其他特殊区域等。其中:

1.开发区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区域。

2.农(林)场是指农场、林场的场部所在地的区域,以及经济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二、三产业规模的农(林)场职工聚集地。农(林)场部以上管理机构随驻地的行政区域划分城区或镇区。

3.其他特殊区域是指常住人口达到3000人,同时,从事非农产业人员达到70%的独立区域。

(六)乡中心区

乡中心区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七)村庄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五、有关概念的解释

(一)连接

连接是指城市(镇)可观察到(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所延伸到的地域,且中间未被非建设用地所隔开。连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是指当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延伸到村级区域的全部地域时,则该村级区域为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2.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是指当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延伸到村级区域的驻地,尚有部分区域未延伸到,即仍有部分农业生产用地时,则该村级区域的全部为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3.未连接的村级地域,是指当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未延伸到村级区域的任何地方,或只延伸到村级区域的一部分,但未延伸到村级区域的驻地时,则该村级区域为未连接的村级地域。

4.连接的乡级地域,是指当市辖区、不设区市和县政府驻地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延伸到所辖的乡级政府驻地时,则该乡级行政区域为连接的乡级地域。

判断连接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城市(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是指在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和镇的政府驻地,或市镇的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特征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

2.在判断连接时,凡被下列非建设用地所隔开的,不作为连接:

(1)水域:江河、湖泊、水库、苇地等;

(2)农业用地:耕地、菜地、灌溉水田等;

(3)园地:果园、桑园、橡胶园;

(4)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

(5)牧草地: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

(6)弃置地: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等。

(二)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指行政办公设施、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施等。

(三)居住设施

居住设施是指居民住宅区,以及在居民住宅区内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的设施。

(四)其他设施

其他设施是指工业、仓储、交通(不含单独的公路、道路)、市政设施(仅指地面建筑设施)等。

温医诊断简答题整理

@现病史: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和诱因、病情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病程中的一般情况,是病史的主体 @热型 1)稽留热:恒定维持在39~40℃个高水平,24h内波动不超过1℃,大叶性肺炎2)弛张热:39℃以上,24h 内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之上,败血症、风湿热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又逐渐下降,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6)不规则热:无一定规律,结核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非感染性发热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体温上升期的特点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至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全身性水肿的病因 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黏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药物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其他) @意识障碍分类及表现: A.觉醒障碍:①嗜睡, 表现为持续性睡眠;②昏睡, 表现为熟睡状态;③昏迷, 表现为意识丧失.(浅昏迷和深昏迷) B.意识模糊, 表现为对时间,空间,人物失去了正常的判断. C.意识内容障碍:①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障碍,伴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②醒状昏迷,表现为觉醒状态存在,而意识内容丧失. @昏迷的临床表现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

医药数理统计习题和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 (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 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 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 ,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 , 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第五条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 (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第六条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 (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 (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第七条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第八条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99年12月6日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规范城乡划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全国《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和执行《暂行规定》情况。 第三条地方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地方的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本地区《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地方城乡划分工作。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遇有与民政、建设有关的事宜,可与同级民政、建设等部门协商解决。 第四条根据城镇化和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国家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城乡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地域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各省级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城乡划分和《城乡地域库》管理工作,并负责提供分城乡的统计地域资料。 第五条为保障城乡划分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对《城乡地域库》的日常维护,各级统计部门应配备专门的设备和设立专项经费。在城乡划分期间,对负责实地划分的基层统计部门应配备相应的人员,以确保城乡划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自《暂行规定》发布之日起,凡涉及城乡情况的统计资料均应按本《暂行规定》执行;凡未执行《暂行规定》的统计调查,在对外发布统计资料中,不得冠以城乡或类似的名称。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说明 为了更好地开展城乡划分工作,科学、准确地划分我国的城乡地域,现对《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规定》)进行说明。 一、实施范围 本《规定》的实施范围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 (一)《规定》中的城区在下列行政区域内确定: 1.市辖区; 2.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 (二)《规定》中的镇区在城区以外的下列行政区域和其他区域确定: 1.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政府驻地的镇;

医学统计学试卷-2

《医学统计学》期末试卷(考查)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3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参数(parameter )是根据总体分布的特征而计算的总体数值,如:总体均数用μ表示。( ) 2、 将一组观察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算术均数,统计符号为X 。( ) 3、 标准差可以反映抽样误差的大小。( ) 4、 假设检验有两类错误,其中,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0H ,为第一类错误。( ) 5、 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 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 越小,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 6、 方差分析后,各总体均数不等,要想分析多个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数比较,需用SNK-q 检验。( ) 7、 拉丁方设计可用来进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8、 正交表48(42)L ? ,表示最多可观察5个因素,其中1个因素为4水平,4个因素为2水平。( ) 9、 分类资料常用率表示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 10、有序分类资料不是等级资料(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四分位数间距与 可用来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 2、当均数相差很大或单位不同时,比较多个样本资料的离散趋势指标应选 。 3、总体服从正态分布的数值资料,常用 与 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4、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 。 5、t 曲线是以 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一簇曲线。 6、已知一个样本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样本均数为x ,样本含量为n ,总体标准差为σ,试估计总体均数的99%可信区间: 。 7、完全随机化设计的方差分析,根据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可将总变异分解为两部分:

卫生统计学试卷(含答案)

卫生统计学试卷 姓名:__________ 考试时间:_______ ___ (本大题满分40分,每小题1分) 1. 算术均数适用于:( ) A. 偏态分布资料 B. 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C. 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D. 以上都不是 E. 正态分布资料 2. 某医生在进行科室病例资料统计时,拟用算术平均数表示平均水平,应当选用什么样的资料:( ) A. 性质不同的变量值 B. 差异相同的变量值 C. 性质相同的变量值 D. 个体差异较大的变量值 E. 个体差异较小的变量值 3. 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 A. 正态分布 B. 正偏态分布 C. 不对称分布 D. 偏态分布 E. 负偏态分布 4. 样本含量的估计是( )。 A. 不必估计,调查整个总体最好 B. 保证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的最少例数 C. 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多越好 D.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越多越好 E. 根据实际情况,能选多少是多少 5. 标化后的总死亡率:( ) A. 它反映了事物实际发生的强度 B. 以上都不对 C. 它反映了实际水平 D. 它不随标准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E. 仅仅作为比较的基础,它反映了一种相对水平 6.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一般用标准误来表示 B. 好的抽样设计方法,可避免抽样误差的产生 C. 没有个体差异就不会有抽样误差 D. 抽样误差是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及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别 E. 医学统计资料主要来自统计报表、医疗工作记录、专题调查或实验等 7. 计算某血清血凝抑制抗体滴度的平均水平,宜用:( ) A. 四分位数 B. 几何均数 C. 相对数 D. 中位数 E. 均数 8. 变异系数是表示资料的:( ) A. 对称分布 B. 平均水平 C. 相对变异 D. 集中趋势 E. 变异数 9. 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 ) A. 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B.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 C. 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 D. 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 E. 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 10. 一群7岁男孩身高标准差为5cm,体重标准差为3kg,则二者变异程度比较:( ) A. 身高变异小于体重 B. 身高变异不等于体重 C. 身高变异等于体重

概率统计试卷及答案

概率统计试卷 A 一、填空题(共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5分) 1、设P(A) =a , P(B) = , P(A B ) = ,若事件A 与B 互不相容,则 a = . 2、设在一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现进行n 次重复试验,则事件A 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 . 3、已知P(A ) = , P(B) = , P(AB ) = ,则P(|B A B )= . 4、设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为 0,0,()sin ,0, 21.2x F x A x x x ππ????则A = . 5、设随机变量X ~(1)π,则P{ 2 ()X E X =}= . 二、选择题(共5 小题,每题3 分,共计15分) 1、设P(A|B) = P(B|A)=14, 2()3P A = , 则( )一定成立. (A) A 与B 独立,且 2 ()5P A B = . (B) A 与B 独立,且()()P A P B =. (C) A 与B 不独立,且 7 ()12P A B = . (D) A 与B 不独立, 且(|)(|)P A B P A B =. 2、下列函数中,( )可以作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 (A) 3sin ,,()20x x f x ππ?≤≤?=???其它. (B) 3sin ,,()20x x g x ππ? -≤≤? =? ??其它. (C) 3s ,,()20co x x x ππ??≤≤?=???其它. (D) 31s ,,()20co x x h x ππ? -≤≤? =? ??其它. 3、设X 为一随机变量,若D(10X ) =10,则D(X ) = ( ). (A) 1 10. (B) 1. (C) 10. (D) 100. 4、设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 (1,2)N ,12100,,X X X 是来自X 的样本,X 为样本均值,已知~(0,1)Y aX b N =+,则有( ). (A) 11,55a b == . (B) 5,5a b ==.

概率统计试卷A及答案

2010―2011―2概率统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已知4 1)()()(= ==C P B P A P ,161)()(==BC P AC P ,0)(=AB P 求事件C B A ,,全不发生的概率______. 31) (A 83)(B 157)(C 5 2 )(D 2.设A 、B 、C 为3个事件.运算关系C B A 表示事件______. (A ) A 、B 、C 至少有一个发生 (B ) A 、B 、C 中不多于—个发生 (C ) A ,B ,C 不多于两个发生 (D ) A ,月,C 中至少有两个发生 3.设X 的分布律为),2,1(2}{ ===k k X P k λ,则=λ__________. 0)(>λA 的任意实数 3)(=λB 3 1 )(= λC 1)(=λD 4.设X 为一个连续型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函数为)(x f ,则)(x f 必满足______. (A ) 1)(0≤≤x f (B ) 单调不减 (C ) 1)(=? ∞+∞ -dx x f (D ) 1)(lim =+∞ →x f x 5.对正态总体的数学期望μ进行假设检验,如果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接受 00:μμ=H ,那么在显著性水平 α=0.01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 (A ) 必接受0H (B )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0H (C ) 必拒绝0H (D )不接受,也不拒绝0H 6.设随机变量X 和Y 服从相同的正态分布)1,0(N ,以下结论成立的是______. (A ) 对任意正整数k ,有)()(k k Y E X E = (B ) Y X +服从正态分布)2,0(N (C ) 随机变量),(Y X 服从二维正态分布

2018年度医学统计学试卷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 A.样本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D. 个体 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卫生统计学》试卷(3)答案

2001级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试卷 2004年5月31日专业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标准正态分布的中位数为________A A. 0 B. 1 C. 0.5 D. 与标准差有关 2. 2检验能分析 D A.两样本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B. 多个样本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C. 两有序分类变量的关联性 D. 以上都对 3.医学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D A. 对照 B. 随机 C. 重复 D. 以上均正确 4.以下关于二项分布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D A. 二项分布要求随机试验仅有两个互相对立的结果,每次试验间是互相独立的; B. 二项分布要求各次随机试验的阳性率是恒定不变的; C. 从一个装有10个白球和10个黑球的口袋中随机摸球,每次摸出一球,记录其颜色后放回袋中,重复10次,作为一次试验。若以摸出白球作为阳性,则每次试验的阳性率服从二项分布; D. 虽然二项分布要求各次随机试验的阳性率是不变的,但在样本含量比较大,且阳性率和阴性率均不太小时,也可以近似利用二项分布的原理来解决阳性率有微弱改变时的有关问题。如从一个装有5000个白球和5000个黑球的口袋中随机摸球,每次摸出一球,记录其颜色后不放回袋中,重复10次,作为一次试验。可以近似利用二项分布的有关原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5.关于正态分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B A.仅仅标准正态分布其曲线下面积才为1; B.在横轴上,从负无限大到1.96所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975; C.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抽样,不管其样本含量有多大,其样本均数均服从正态分布; D.以上都不对。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正态 B.近似正态 C.左偏态 D.右偏态 1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 )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 标准误 D.极差 15.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c )。 A. 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2014年统计继续教育练习题(答案)

2014年苏州市统计继续教育练习题 单位:_____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 第一部分统计专业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只有一个答案是准确的) 1.我国的统计单位划分为法人单位、个体经营和( B )。 A.经营活动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企业活动单位 D.事业单位 2.工资总额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是( B ) A.税后工资 B.税前工资 C.基本工资 D.绩效工资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 C )。 A.经济水平 B.消费能力 C.通货膨胀程度 D.收支差额 4.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 B )。 A.CPI B.PPI C.GDP D.IPI 5.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含义是指( C ) A.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B.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D.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预测模型 6.假定某产品产量2013年比2004年增加了235%,则2004年-2013年期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D )。 A. B. C. D. 7.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别是供应和( A )。 A.消费 B.生产 C.分配 D.使用 8.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制度,一般发布形式是国家标准或( C ) A.国际标准 B.地方标准 C.统计标准 D.信息标准 9.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

( C ) A.集体消费 B.国家消费 C.政府消费 D.企业消费 10.在计算货物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时,按照( B ) A.到岸价格 B.离岸价格 C.出厂价格 D.销售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有2个和2个以上的答案是准确的) 1.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及其周期安排进行调查,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 ABC )。 A.农业普查 B.人口普查 C.经济普查 D.工业普查 E.基本单位普查 2.法人单位包括( ABCDE )。 A.企业法人 B.事业单位法人 C.机关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E.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 法人 3.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 ABD )。 A.生产法 B.收入法 C.产品法 D.支出法 E.消费法 4.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 BCDE )。 A.生产性收入 B.工资性收入 C.家庭经营收入 D.财产性收入 E.转移性收入 5.《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 AD )。 A.城镇 B.东部 C.西部 D.乡村 E.微型 6.根据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下列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BCE )。 A.农、林、牧、渔服务业 B.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C.金融业 D.电力、燃力及生产和供应业 E.房地产业 7.工业总产值包括( AB ) A.生产的成品价值 B.对外加工费收入 C.对外提供的原料价值 D.工人劳务报酬 8.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规定,将单位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

统计学考试试卷A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闽江学院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统计学 试卷类别:A卷□√B卷□考试形式:闭卷□√开卷□ 适用专业年级:2011级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保险学专业 注明:试卷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30%) 1. 下列不属于描述统计问题的是() A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的推断B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 C分析感兴趣的总体特征D利用图,表或其他数据汇总工具分析数据 2. 根据样本计算的用于推断总体特征的概括性度量值称作() A.参数 B. 总体C.样本 D. 统计量 3. 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称为() A.观测数据 B. 实验数据 C.时间序列数据 D. 截面数据 4. 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元素后,把这个元素放回到总体中再抽取第二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 A.重复抽样 B.不重复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5. 调查时首先选择一组调查单位,对其实施调查之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研究总体的调查对象,调查人员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此后的调查。这样的调查方式称为()。 A 系统抽样 B 整群抽样 C 滚雪球抽样 D 判断抽样 6. 下面的哪一个图形最适合于描述结构性问题() A.条形图 B.饼图 C.雷达图 D. 直方图 7. 对于大批量的数据,最适合描述其分布的图形是( ) A.条形图 B.茎叶图 C.直方图 D.饼图 8. 将某企业职工的月收入依次分为2000元以下、2000元~3000元,3000元~4000元、4000元~5000元、5000元以上几个组。最后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 A.5000 B.7500 C.5500 D.6500 9. 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众数不熟极端值的影响 10.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数 B.规范差 C.极差 D.四分位差 11.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3,其意义是()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规范差的范围之内 B. 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规范差的范围之内

概率统计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已知()0.8,()0.5,P A P A B ==且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P B = 0.375 . 2.若二维随机变量),(Y X 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18 .012.012.008.01 11 1 b a X Y --,且X 与Y 相互 独立,则=a 0.2 ;=b 0.3 . 3.已知随机变量~(0,2)X U ,则2()[()] D X E X = 13 . 4.已知正常男性成人血液中,每毫升白细胞平均数是7300,均方差是700。设X 表示每毫升白细胞数,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52009400}P X <<89 ≥ . 5.设123,,X X X 是总体X 的样本,11231?()4X aX X μ =++,21231?()6 bX X X μ=++是总体均值的两个无偏估计,则a = 2 ,b = 4 . 二、单项选择题 1.甲、乙、丙三人独立地译一密码,他们每人译出密码的概率分别是0.5,0.6,0.7, 则密码被译出的概率为 ( A ) A. 0.94 B. 0.92 C. 0.95 D. 0.90 2.某人打靶的命中率为0.8,现独立射击5次,则5次中有2次命中的概率为( D ) A. 20.8 B. 230.80.2? C. 22 0.85 ? D. 22350.80.2C ?? 3.设随机变量Y X 和独立同分布,则),,(~2σμN X ( B ) A. )2,2(~22σμN X B. )5,(~22σμN Y X - C. )3,3(~22σμN Y X + D. )5,3(~22σμN Y X - 4.对于任意两个随机变量X 和Y ,若()()()E XY E X E Y =?,则( B ). A. ()()()D XY D X D Y =? B.()()()D X Y D X D Y +=+ C.X 和Y 独立 D.X 和Y 不独立 5.设 ()2~,X N μσ,其中μ已知,2σ未知,123 ,,X X X 为其样本, 下列各项不是 统计量的是( A ).

医药数理统计浙江自考10月试卷及答案解析

1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医药数理统计试题 课程代码:10192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设A 、B 相互独立,P (A ∪B )=0.6,P (A )=0.4,则P (B )=___________. 2.设A 、B 互斥,则P(B |A)=___________. 3.设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f(x)=?????π< 其它,02|x |,x cos 21 ,则X 落入区间[0,π/2]中的概率为 ___________. 4.设随机变量X ~N (4,9),则 3 4 X -~___________. 5.一商店出售的某种型号的晶体管是甲、乙、丙三家工厂生产的,其中乙厂产品占总数的 50%,另两家工厂的产品各占25%,已知甲、乙、丙各厂产品合格率分别为0.95、0.90、0.85,则随意取出一只晶体管是合格品的概率___________. 6.设随机变量X ~N (2,4),且P(X>a)=21 ,则a=___________. 7.设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B(n,p),则EX =___________. 8.设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为F(x)=??????>≤≤<4 x , 14x 0, 4x x ,0,则X 的密度函数为___________. 9.在假设检验中可能犯两类错误,设显著性水平为α,则犯弃真错误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0.正交表符号L a (b c )中a 的含义是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事件A ?B ,则A (A+B )=( ). A .A B .B C .A+B D .2A 2.对于任意两事件A 和B ,有P(A B )=( ). A .P(A)-P(B) B .P(A)-P(B)+P(AB) C .P(A)-P(AB) D .P(A)+P(B )-P(A B )

统计用区划代码与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为规范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建立各项普查、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统一使用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特制定本规则。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结构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分为两段17位,其代码结构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划分代码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 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12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 第1~2位,为省级代码; 第3~4 位,为地级代码; 第5~6位,为县级代码; 第7~9位,为乡级代码; 第10~12位,为村级代码。

(二)城乡划分代码 城乡划分代码由13~17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 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 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一)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编码方法 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规范。 (二)县以下区划代码编码方法 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包括乡级代码和村级代码两部分。 1.乡级代码编码方法 凡民政部门确认的街道、镇、乡,按照国家规范《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编制,其乡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开发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乡级单位,乡级代码为400~599。具体编码如下: ●001~099 表示街道; ●100~199 表示镇; ●200~399 表示乡; ●400~599表示类似乡级单位。 2.村级代码编码方法

文献检索平时作业答案带图(温医)

1.简述文献的构成。 答:现代文献由四要素构成:文献信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 2.简述医学文献的特点。 答:数量庞大、载体多样化、多文种化、学科交叉出版分散、知识信息更新加快、交流传播速度加快、电子化发展趋势。 3.简述文献检索的概念和类型。 答:概念: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 狭义的信息检索即从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中,通过一定的检索途径或检索方式查找出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类型:①按照检出结果的形式划分: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引文检索。 ②从情报检索角度划分: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 ③按照线索手段划分: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 4.简述文献检索系统的评价因素。 答:报道信息的准确性、报道信息的及时性、索引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信息标引的深度、查全率和查准率。 5.什么事查全率和查准率,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查全率(R)和查准率(P)是检索系统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两个性能和效果评价指标。 R=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工具中相关信息总量X100% P=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出的信息总量X100% 两者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即如果检索工具的查全率较高,则其查准率将相对下降;反之查准率高,则查全率低;而且查全率和查准率只能相对提高,二者永远不可能同时达到100%。 6.试述文献信息的类型。

答:①按文献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文字型、视频型、音频型、数字型 ②按文献信息的出版类型划分: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样本说明书、技术档案 ③按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划分: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 ④按文献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 ⑴零次文献信息:书信、手稿、实验数据、观察记录、笔记、内部档案等。特点:内容新颖,但不成熟,难以查询。 ⑵一次文献信息:期刊论文、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特点:内容新颖、详尽,因而是文献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和检索对象,但其量大、分散而无序,对其查找与利用带来不便。 ⑶二次文献信息: 目录、索引和文摘等。特点:报道性和检索性,主要作用是提供查找文献信息的线索,故又称为检索工具。 ⑷三次文献信息:综述、进展、年鉴和百科全书等。 7.试述电子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答:电子文献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献存储在光、磁等非印刷纸质的载体中,以电信号、光信号的形式传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和其他外部设备等方式再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型文献资源。 特点:1.存储介质和传播形式的改变 2.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3.文献资源类型多样化 4.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功能 5.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 6.具备检索系统或功能 7.检索访问不受时空限制 8.试述医学电子文献资源的类型。

概率统计试卷4

备用数据:22 0.950.950.05(3) 2.3534,(3) 6.815,(3)0.352 t χχ=== 8413.0)1(=Φ ,7881.0)8.0(,9993.0)2.3(=Φ=Φ. 一、填空题(18分) 1、(4分)已知5.0)(=A P ,4.0)(=B P ,6.0)|(=B A P ,则)(AB P = , )(B A A P ?= . 2、(4分)设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4(p B ,01p <<,已知)3()1(===ξξP P ,则 =p ,)2(=ξP = . 3、(6分)设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为1的指数分布,随机变量Y 服从二项分布(2,0.5)B ,且 (,)0.5cov X Y =,则(3)E X Y -= ,(3)D X Y -= ,利用切比雪夫不等 式可得() ≥≤+-223Y X P . 4、(4分)设126,,X X X 相互独立且服从相同的分布,且1X 服从正态分布)9,0(N ,记 ()()22 2 123456 T a X X b X X X cX =+++++,其中,,a b c 为常数,且0≠abc ,当 a = , b = , c = 时,T 服从自由度为 的2χ分布. 二、(12分)甲、乙两人各自独立作同种试验,已知甲、乙两人试验成功的概率分别为0.6,0.8. (1) 求两人中只有一人试验成功的概率; (2) 在已知甲乙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试验成功的情况下,求甲成功但乙未成功的概率。 三、(12分)设随机变量)4,1(~N ξ,)9,0(~N η,且ξ与η的相关系数2 1-=ξηρ. 记3 2 η ξ + =Z .求(1))(Z E ,)(Z D ;(2)),(Cov Z ξ. 四、(12分)假设二维随机变量(,)X Y 服从矩形 }10,20|),{(≤≤≤≤=y x y x G 上的均匀 分布. 记01X Y U X Y ≤?=? >?若若, 0212X Y V X Y ≤?=?>?若若, (1)求),(V U 的联合概率函数; (2)求概率)1(22≤+V U P . 五、(12分)设随机变量21ξξ与相互独立, 它们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记 211ξξη+=,212ξξη-=.可以证明:(1η,2η)服从二维正态分布. (1) 分别求1η和2η的密度函数; (2) 求),(21ηη的联合密度函数; (3) 求概率() 22,2221≤≤-≤≤-ηηP . 六、(10分)某生产线上组装一件产品的所需时间X 服从指数分布,10)(=X E (单位:分钟),假设组装各件产品所需时间相互独立.用中心极限定理求组装100件产品所需时间在18小时至22小时之间的概率的近似值 七、(10分)设某种新型塑料的抗压力X 服从正态分布2 (,)N μσ,现对4个试验件做压力试 验,得到试验数据(单位:10MPa),并由此算出 4 4 21 1 32,268i i i i x x ====∑∑,分别求μ和σ的置 信水平0.90的双侧置信区间. 八、(14分)设n X X X ,,,21 是取自总体X 的简单随机样本,X 服从区间]8,8[θ+上的均匀分布,其中0>θ. θ未知. (1)求θ的极大似然估计θ?;(2)求θ的极大似然估计θ?的密度函数; (3)问:θ的极大似然估计θ?是否为θ的无偏估计?如果是的话,给出证明;如果不是的话,将其修正为θ的一个无偏估计.

卫生统计学试卷(带答案)

卫生统计学试卷 适用范围:__________ 出题教师:__________ (本大题满分40分,每小题1分) 1. 对两样本均数作t检验,n1=20,n2=20,其自由度等于:( ) A. 19 B. 40 C. 38 D. 20 E. 39 2. 临床研究的总体一般:( ) A. 无限的 B. 有限的 C. 已知的 D. 有数量的 3. 在一项抽样研究中,当样本量逐渐增大时:( ) A. 标准误逐渐增大 B. 标准差和标准误都逐渐增大 C. 标准误逐渐减少 D. 标准差逐渐增大 E. 标准差逐渐减少 4. 12名妇女分别用两种测量肺活量的仪器测最大呼气率(l/min),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无差别,可进行:( ) A. X2检验 B. 配对设计t检验 C. 成组设计t检验 D. 配对设计u检验 E. 成组设计u检验 5. 对两个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r=0.46,P>0.05,说明两变量之间( )。 A. 有相关关系 B. 无直线相关关系 C. 无因果关系 D. 无任何关系 E. 有伴随关系

6. 对两地的结核病死亡率比较时作率的标准化,其目的是:( ) A. 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人群实际死亡水平 B. 消除各年龄组死亡率不同的影响 C. 消除两地总人数不同的影响 D. 以上都不对 E. 消除两地人口年龄构成不同的影响 7. 计算相对数的目的是:( ) A. 为了进行显著性检验 B. 为了便于比较 C. 为了表示相对水平 D. 为了表示实际水平 E. 为了表示绝对水平 8. 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 A. 正态分布资料 B. 负偏态分布资料 C. 不对称分布的资料 D. 频数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E. 正偏态分布资料 9. 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 A. 等级资料 B. 分类资料 C. 计数资料 D. 有序分类资料 E. 计量资料 10. 对调查表考评的三个主要方面是( )。 A. 效度,反应度,可接受性 B. 信度,效度,可接受性 C. 信度,灵敏度,特异度 D. 信度,效度,反应度 E. 效度,灵敏度,特异度 11. 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分母不宜过小 B. 注意离散程度的影响 C. 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 D. 比较时应做假设检验 E. 二者之间的可比性

昆明理工大学试卷概率统计b_历年试题

理工大学试卷(历年试题) 考试科目: 概率统计B(48学时) 考试日期: 命题教师: 2013年概率统计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设A,B,C 为三个事件,则A,B,C 中至少有两个发生可表示为 。 2.已知1()4p A = ,1(|)2p A B =,1 (|)3 p B A =,则()p A B ?= 。 3.设事件A,B 互不相容,且1()2p A =,1 ()3p B =,则()p AB = 。 4.进行独立重复实验,设每次成功的概率为p ,失败的概率为1p -,将实验进行到出现一次成功为止,以X 表示实验次数,则()p X k == 。 5.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2λ=的泊松分布,即(2)X P ,则 (0)p X == 。 6.已知随机变量(2,1)X N -,(2,1)Y N 且,X Y 相互独立,则2X Y -服从的分布 是 。 7.若随机变量X 满足()1,()2,E X D X =-=则2(31)E X -= 。 8.设12,X X 是来自于总体X 的样本,1121233X X μ= +,21211 22 X X μ=+为总体均值μ的无偏估计,则12,μμ中较有效的是 。 9.设12 ,,n X X X 为来自总体2(,)N μσ的一个样本,2σ已知,则 2 1 2 () n i i X X σ =-∑服从的分布是 , 2 1 2 ()n i i X μσ=-∑服从的分布是 。 10.设12,,n X X X 为来自总体2(,)N μσ的一个样本,2σ未知,则μ的1α-的置信区 间是为 。

一、 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AB BC AC 2. 13 3.12 4. ()p X k ==1(1)k p p -- 1,2, k = 5. 2e - 6.(6,5)N - 7. 8 8. 2μ 9. 22(1),()n n χχ- 10. 22(_ (1),(1))x n x n αα-- 二、(10分)某保险公司把被保险人分为三类:谨慎的、一般的、冒失的,统计资料表明,上述三种人在一年发生事故的概率依次为0.05,0.15和0.30。如果谨慎的占总的被保人数的20%,一般的占50%,冒失的占30%,(1)求某被保人在一年发生事故的概率;(2)若此人在一年发生事故,则他是谨慎的客户的概率是多少。 解. 设事件B 为 “被保险人在一年出了事故” 这一事件;事件123,,A A A 分别为“谨慎的、一般的、冒失的被保险人”,则根据全概率公式可得: 112233()(|)()(|)()(|)()P B p B A p A p B A p A p B A p A =++ 3分 =0.2×0.05+0.5×0.15+0.3×0.3=0.175 5分 111112233(|)() (|)(|)()(|)()(|)() p B A p A P A B p B A p A p B A p A p B A p A = ++ 8分 = 0.050.2 0.05710.175 ?= 10分 三、(10分)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 有分布函数: ()arctan , F x A B x x =+-∞<<∞,试求 (1)系数,A B ;,(2) 求概率密度()f x ;(3) X 在区间(,)a b 取值的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