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常规

ICU护理常规
ICU护理常规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一、危重患者的一般护理

1.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20~24度为宜,相对湿度60~70%。

2. 抢救设置备齐一切抢救物品、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施处备用状态。

3 及时评估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各种管路、阳性辅助检查和治疗用药等。

4、按医嘱及时、准确留送各种检验标本,了解化验结果以加强相关的病情观察。

5. 卧位与安全根据诊断和病情采取适当卧位,确保舒适与安全。

6. 监测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及有关检查的生化指标。

7.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皮肤颜色和肢体活动。

8. 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及吸氧。

9. 静脉管路护理保持静脉管路通畅,按医嘱给予输液、输血和注射药物。

10.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其正确位置和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11. 营养支持根据医嘱及病情给予饮食。

12. 保持大小便通畅定时观察尿量变化;便秘者根据医嘱予以灌肠。

13. 基础护理根据病情协助病人翻身和四肢活动。

15. 记录及时填写特护记录单,准确记录出入量。

16. 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监测的目的及重要性,稳定患者情绪。

二、危重患者的监护

(一)、体温监护

(二)、循环功能监护

1. 心电监测经床旁监护仪实施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电图波形及节律的动态变化。

2. 血压监测

1)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2)正确掌握测压方法。

3)严密监测与准确记录监护仪屏幕上所显示的血压数值。

4)必要时记录压力波形变化。

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4. 皮肤颜色、温湿度监测外周灌注是否良好是反应心排出量的有效指标,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四肢皮肤有无湿冷、苍白和出现花斑等症状。

(三)、呼吸功能监护

1. 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以及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

2. 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5%~98%)。

3. 注意观察有无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表现。

4. 观察周围循环状态:皮肤色泽、有无发绀等。

5.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监护

(1)呼吸机的工作状况:包括吸气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和节律、吸入氧气浓度等。若与设置参数有差异应及时与医生报

告给予纠正。

(2)血气监测:按医嘱随时监测,并根据测得数据和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及时调整有关通气参数的设定。

(3)通气效果监测:患者安静、末梢循环良好、无大汗,无鼻翼扇动、发绀、烦躁不安、出现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血压与心率平稳,说明通气效果满意。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处理。(四)、神经系统功能监护

1. 意识状态监护

(1)可采用昏迷指数评分法,当指数迅速下降时,是意识障碍程度加重的征象。对于患者意识状态的任何微小改变都应随时记录。(2)随时监测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3)严密观察肢体随意运动,皮肤及粘膜的痛觉、温度觉及触觉,以及角膜反射或腹壁反射等有无功能障碍或异常。

2. 按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

(五)、肾功能监护

1. 监测患者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注意观察尿色,根据病情所需定时测定尿比重及尿PH值。

2. 及时留送检验肾功能的有关标本。

3. 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及水肿情况。

4. 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 监测患者的钙、磷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6. 观察患者有无高钾血症(如四肢乏力,神志淡漠和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湿冷,心跳缓慢或心律不齐,血压低;甚至出现软瘫,呼吸肌麻痹,心跳骤停)。

(六)、肝功能监护

1. 及时留送检验肝功能的有关标本。

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黄疸、出血等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

(七)、胃肠功能监护

1.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水、腹痛、肠鸣音亢进或减弱甚至消失等临床表现。

2. 遵医嘱留取粪便标本送做潜血试验。

3. 必要时,协助医生行胃肠粘膜内PH监测

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昏迷为脑功能发生高度抑制的病理状态,主要特征是意识障碍、随意活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或出现病理反射活动。昏迷是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也是病情危急的信号。

一、监测内容

(一)意识障碍: 分为“觉醒障碍”和“意识内容障碍”。

1、觉醒障碍:根据体检时给予刺激的强度和病人的反应,可将觉醒障碍区分为以下四级。

(1)嗜睡:患者呈睡眠状,能被各种声音、疼痛或光照等刺激唤醒并且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再入睡。

(2)昏睡:患者不能自动觉醒,但在强烈刺激下能睁眼、呻吟、躲避,可作简短而模糊的回答,但反应时间持续很短,很快又进入昏睡状态。

(3)浅昏迷:对声、光等刺激无反应,但对剧烈疼痛刺激有防御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4)深昏迷:包括中度和重度昏迷。中度昏迷者对强烈疼痛刺激,可有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生命体征出现变化。重度昏迷者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全部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

2、意识内容障碍:常见有三种,意识混浊、精神错乱和谵妄状态。

(二)、瞳孔:应随时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正常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4.5mm之间。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障碍为诊断颅内出血的可靠依据;双瞳孔散大表示生命末期状态。

(三)、生命体征监测:按照危重患者护理常规监测。

二、昏迷指数测定

GCS法:临床采用的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简称昏迷指数法,它将颅脑损伤后刺激患者的睁眼反应(觉醒水平)、语言行为反应(意识内容)及运动反应(病损平面)三项指标的15项检查结果来判断病人昏迷和意识障碍的程度,以其总分判断病情的严重性,三项检查共计15分,凡分值低于8分者,预后不良,5—7分预后恶劣,分值小于4分者罕有存活。

三、护理常规

1、执行危重患者—般护理常规,加设床档以防坠床。

2、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注意神志、瞳孔变化。

3、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可涂石蜡油防止唇裂,如有假牙应该取下。

4、两眼闭合不全时,应涂眼药膏覆盖油纱布,预防角膜干燥及炎症。

5、患者平卧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6、加强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适时帮助患者活动以预防手足的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

7、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严格记录所用药物及输入液量。输液器每日更换,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

8、保持胃管清洁,定时更换。定时观察其回抽胃液的颜色、量、性质,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必要时行引流术。胃管应妥善固定,鼻饲液应匀速推注,每次鼻饲完毕后,应用温开水冲净胃管,以防止堵塞及胃管内食物变质。

9、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防止扭曲、打折。每小时放尿一次并记录尿量。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两次,尿袋应低于患者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引起泌尿系感染。

10、注意观察患者粪便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送检。

11、注意保暖,可加盖棉被,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

12、体温超过38.5℃者,应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头置冰袋等处理。

13、总结24小时出入量,详细书写护理记录单,并做好床旁交接班。

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休克(Shcok)是由于有效血液循环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和脏器血流灌注不足,或原发生细胞器中毒以致不能摄取氧,使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临床各种严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

一、休克的监测

(一)症状与体征的监测

1、意识状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灌注情况:休克早期,脑血流未明显减少,缺氧较轻,出现兴奋反应,表现烦躁、焦虑或激动。休克加重时,脑血流明显减少,神经系统由兴奋转抑制,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湿度能反应皮肤血流灌注情况。

3、眼底与甲床微循环观察:严重患者可有视乳头水肿,指甲加压放松时,可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4、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度反应血容量情况:若静脉萎陷,提示血容量不足,静脉过于充盈,提示补液过量或心功能不全。

5、呼吸和脉搏:呼吸深快见于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呼吸深而慢。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呼吸频率>35次/分,有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加重。注意脉搏强弱、速率和节律。

6、尿量: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情况,<20ml/小时提示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

(二)实验室监测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红细胞压积

4、血液生化监测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

1、动脉压:是反应心脏功能、血流量和组织血流灌注的重要参数,通过动脉压监测,可了解休克程度、疗效、以及进一步决定处理措施。

2、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将静脉导管插入上腔或下腔静脉根部,进行压力测定。影响CVP的因素有右心功能、血容量、回心血量和肺循环阻力,对于指导补液有较大帮助。

3、漂浮导管:可监测右房压、右室压、肺微动脉压、心排血量。(四)患者需持续进行心电监测,以了解心率、心律改变。

二、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的动态变化。观察四肢末梢的温度并注意保暖。

2、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意识状态反应大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对意识模糊或谵妄、昏迷者,应适当给予约束,加用床档,以防坠床。

3、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呼吸机给氧,监测血氧饱和度。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滴数,并给予扩容或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输血。

5、尿量:休克患者应保留导尿,并严格记录每小时尿量。

6、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并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

7、预防褥疮:加强皮肤粘膜护理,按时翻身,注意保暖,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8、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因受到创伤、疼痛、感染等侵袭,往往表现出烦躁不安,不与医护人员合作,对神志清楚者应给予安慰,尽量使患者情绪稳定。

9、病因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并按其不同病因进行护理。

10、严格交接班制度:交班时要将患者的基础疾病、诊治经过、药物准备情况、患者目前情况、特殊医嘱和注意事项等详细进行交班,每班要详细书写护理记录。

使用呼吸机患者护理常规

维护呼吸机的正常工作状态,改善患者的血氧含量和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1、协助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呼吸机类型及模式。

2、呼吸机在使用前应检查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用模肺与呼吸机连接试行通气,确认呼吸机无异常。

3、呼吸机各管路接头,湿化器等使用前均应清洁、消毒,并正确连接于呼吸机,注明管路安装时间,每周更换一次。

4、如患者意识清楚,应向患者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及安全性,取得患者的合作与配合。

5、执行危重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6、监测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各种参数的变化,定时查血气分析。

7、适时吸痰,必要时可增加次数。妥善固定气管内插管/气管套管。同时监测气囊压力。

8、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在特记单上准确记录用法、用量及患者用药后状况。

9、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

10、严密观察并随时评估患者的面色、肢体活动、自主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

11、床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如遇呼吸机功能失常或停电,先将氧气管与简易呼吸器连接,按操作程序先用气囊通气,直至问题解决。12、注意呼吸机的使用状况,及时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每日更换湿化用的蒸馏水。

13、呼吸机管路一人一换,长期上机患者应每周更换,每周冲洗呼吸

机上的过滤网。

14、清醒患者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可备纸笔、图片或写字板随时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需要。

15、应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首先教会患者如何摘取面罩的方法,防止呕吐后误吸。神志不清躁动者,随时观察患者的状况,尽量不要离开病房。

16、做好各种治疗护理记录。

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

气管内插管术是将气管导管经鼻腔或口腔通过咽喉插入气管内而使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的—种技术。气管插管术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通畅,抽吸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辅助呼吸的有效方法。危重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痰多、排痰困难、呼吸表浅及肺泡通气障碍等情况时均可应用。通常在进行人工呼吸的紧急情况下行气管插管,以保证气道通畅、减少死腔、增加通气量,便于吸痰及气管内给药。昏迷患者亦可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

1、气管插管开口位置在气管隆突上2—3cm处,患者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易造成移位或脱出,无论是经鼻腔或口腔插管均应妥善固定,做好标记。防止口腔插管时牙垫滑脱,注意插管与头颈部的角度。

2、导管气囊充气应适度,加强监测,以不漏气为原则。

3、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及时有效的行气管内吸痰,吸痰管的长度应长于气管插管,以便吸出气管插管深部的痰液。翻身时应保持头部位置,防止气管插管移位、脱出、扭转等现象发生。

4、保持气管插管局部清洁,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一旦被污染应及时更换,每天做口腔护理两次,注意观察胶布处的皮肤情况防止破溃。

5、注意观察气管内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加强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堵塞呼吸道和引起气管痉挛,

6、吸痰时应注意心率,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过程中出现气管痉挛、紫绀、躁动不安等情况,应停止吸痰,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7、气管内吸痰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吸痰管置于气管深部旋转上提吸引,彻底吸痰,吸痰管一次性使用,严格无菌操作。

8、如无禁忌症,气管插管的患者床头抬高应大于30度。

9、留置胃管的患者,定时抽吸胃液防止胃潴留物误吸。

10、经鼻或口气管插管拔管方法:

(1)原发病治愈应适时拔管,并向患者作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抬高患者头部,便于患者咳嗽,并降低呕吐和误吸的发生。

(3)吸引气管插管以上部位、口腔以及堆积在套囊以上的分泌物,避免套囊放气后发生误吸。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数分钟(4-6L/分),将套囊内气体放出。

(5)将吸痰管放入气管插管并略超过其长度,边吸痰边拔管,以防止存积在气管内导管周围的分泌物被误吸。

(6)拔管时在呼气相将导管拔出,以免咽部分泌物吸入。

(7)一旦导管拔除后,将患者头转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分泌物误吸。

(8)拔管应尽量在白天进行,以便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

11、拔管后护理

(1) 观察拔管后呼吸道是否通畅,潮气量是否足够,皮肤粘膜是否红润,同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遵医嘱行血气分析。

(2)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口鼻(面)罩吸氧,以保证氧供。

(3)拔管后应观察有无喉头水肿、粘膜损伤等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拔管后禁食4小时,因为此时声门关闭功能及气道反射功能尚不健全。

(5)禁止使用镇静剂,因为在拔管后如有烦燥可能是缺氧的表现。

(6)鼓励患者主动咳嗽,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定时翻身、叩背。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气管切开是将气切套管直接套入气管内的人工气道。气切套管有金属(银制)和塑料套管两类。因套管短、口径大,有利于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出,气管切开后可明显减少解剖无效腔,因而减少呼吸功的消耗。患者可吞咽,不影响进食,便于营养和水分的补充。其耐受性优于气管插管,可长期保留.但由于气管切开是一种有创操作,并发症较多,一般不作为机械通气连接的首选途径。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地面用湿式清扫,每日两次。室温保持18~22℃湿度50~70%。

2.严格无菌操作。每人准备一套吸痰盘,所有物品8小时更换一次.吸痰管每根只用一次,口腔内与气管内吸引要严格分开。

3.妥善固定气管套管现使用的气管切开套管均为一次性使用,并附有两根寸带,固定时将长的一根绕过颈部,在颈部的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系带的松紧度以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致套管脱出。手术当日不宜过多变换体位,以防套管滑出。手术24h后,可鼓励和协助患者改变体位,防止肺部并发症。防止套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处松开,气切套管与呼吸机管道相连后用支撑架适当固定管道。

4.气切伤口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伤口处纱布每日更换2次,若被污染,应及时更换。做到由内向外的消毒,尤其是套管与周围皮肤的皱折处更应注意,如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更换。密切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湿疹或出血等,必要时切口周围分泌物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以指导用药。停止机械通气时,导管口应盖湿盐水纱布,防止空气中细菌、灰尘、异物吸入。

5.气切套管的护理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应每日清洗消毒两次。套管的清洗消毒应彻底,尤其是管腔内的分泌物、痰痂、血痂及表面的污垢均应仔细清除后进行消毒。

6. 做好口腔护理,2次/日;每两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注意拍背以协助排痰。

7.做好心理护理:气切患者均表现为紧张,由于气切不能发声而焦虑,因此要主动向患者讲明气切术后的注意事项,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允许以手势、写字及图片进行交流。

8. 合理安排每日输液时间,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2500-3000ml/日)因为如果机体入量不足,即使进行呼吸道湿化,其呼吸道仍可处于失水状态。

9.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用于稀释分泌物,刺激痰液排出。在雾化吸入前及吸入过程中,应及时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

10.做到适时吸痰并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吸痰动作要轻柔,一次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以免造成低氧血症。

11.吸痰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为一次性使用。吸痰时,动作快捷,轻柔,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做到吸痰彻底又不损伤粘膜,并充分吸净气囊上的滞留物。

12.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吸痰同时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接通呼吸机加大吸氧浓度并通知医生。

13.患者痰液粘稠时需反复湿化,如吸痰时发现置管下端有阻力不易插入,则提示气道有阻塞,首先考虑为痰痂,也有气切导管脱落的可能。气切患者若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紫绀,应首先考虑气

道阻塞。

14.翻身时,应注意患者头部与气管内套管、通气管道一起移动,避免气管套管过度牵拉、扭曲。

15,密切观察和预防气切并发症伤口出血是气切术后24h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的并发症为气胸、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等。气管套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如气囊封闭不严、气切导管脱出、伤口和下呼吸道感染、气管壁损伤等。

16.拔管前后的护理拔管前应先吸出套管内外的分泌物,拔管后吸出窦道中的分泌物,消毒伤口,并拢皮肤用碟形胶布固定伤口,使伤口不漏气。指导患者在咳嗽时应按压纱布,以免咳嗽时因伤口局部高压,产生漏气。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护理常规

一、体液不足的护理

1.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体重、出入量,尿比重的变化,检测血电解质的变化,为补充体液提供依据。

2。控制和维持体液容量。

3. 持续评估引起缺水的因素,如呕吐、出血等,积极配合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

二、体液过多的护理

1、护理上应停止继续增加细胞外液水量(如立即停止大量低渗液或清水洗胃、灌肠),静脉给高渗液.利尿剂使过多水分迅速排出体外。

2、严格监测静脉输液过程,注意控制输入速度和量并记录。

3、严格记录出入量,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每日测量体重,以协助判断水平衡状况。

4、使用利尿剂者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因丢失过多而致水和电解质失调。

三、保护肾功能,纠正低血容量,确保每小时排尿量30ml以上。

四、治疗原发疾病,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

五、体温过高的危险,多来自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可能的病原菌选用合理抗生素。

六、对气体交换障碍的危险,分析发生原因,对因处理;

由酸碱失衡导致者,应根据各型失衡护理,如由肺源性疾病所致者,应积极治疗肺部疾病,肺炎、肺不张等:定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定时翻身、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通气。尽量避免过度换气。

七、全面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才能彻底治愈活动无耐力、疲乏、感觉、运动、反射等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异常。

八、给患者以心理支持。由于治疗的复杂性,包括输液以及应用多种通道(静脉通道,胃肠减压管、尿管、引流管等)放置时的疼痛以及放置后舒适的改变,因此造成的活动困难,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等种种心理障碍,护士应表示理解。并给予支持、鼓励,对患者的各种操作应力争准确、迅速,最大限度减少输液时及留置管道带来的不适、疼痛,减少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和治愈的信心。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尿量和皮肤色泽,观察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

2、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对症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1)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多饮水。

(2)危重患者每1-2h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湿化。

(3)神志清醒者可每日给予雾化吸入2-3次,每次10—20min。

2.根据血气分析和临床情况合理给氧。

3.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单。

4.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5.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6.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7.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留置胃管患者应按胃管护理要求)。

2.保持病室整洁、通风,每日2次。

3.正确留取各项标本。

4.加强陪住探视人员的管理。

(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

2.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

4.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量就医,防止感染加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执行造血系统疾病护理常规及一级护理。

(2)绝对卧床休息,意识障碍者应采取保护性措施。

(3)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禁食。昏迷者鼻饲,并注意做好鼻饲的常规护理。

(4)对原发病因给予相应的有关护理。

(5)遇有急性型病人,应及时通知病人家属有关病人病危的情况。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医师。

二、症状护理:

(1)密切观察DIC的出血表现,特别注意有无皮肤黏膜、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出血而不凝的现象。应详细记录出血量,并执行出血的一般护理常规和有关各相应系统出血的护理常规。

(2)注意静脉采血时有无血液迅速凝固的早期高凝状态的表现。如有,及时通知医师。

ICU护理常规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一、危重患者的一般护理 1.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20~24度为宜,相对湿度60~70%。 2. 抢救设置备齐一切抢救物品、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施处备用状态。 3 及时评估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各种管路、阳性辅助检查和治疗用药等。 4、按医嘱及时、准确留送各种检验标本,了解化验结果以加强相关的病情观察。 5. 卧位与安全根据诊断和病情采取适当卧位,确保舒适与安全。 6. 监测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及有关检查的生化指标。 7.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皮肤颜色和肢体活动。 8. 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及吸氧。 9. 静脉管路护理保持静脉管路通畅,按医嘱给予输液、输血和注射药物。 10.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其正确位置和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11. 营养支持根据医嘱及病情给予饮食。 12. 保持大小便通畅定时观察尿量变化;便秘者根据医嘱予以灌肠。 13. 基础护理根据病情协助病人翻身和四肢活动。

15. 记录及时填写特护记录单,准确记录出入量。 16. 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监测的目的及重要性,稳定患者情绪。 二、危重患者的监护 (一)、体温监护 (二)、循环功能监护 1. 心电监测经床旁监护仪实施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电图波形及节律的动态变化。 2. 血压监测 1)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2)正确掌握测压方法。 3)严密监测与准确记录监护仪屏幕上所显示的血压数值。 4)必要时记录压力波形变化。 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4. 皮肤颜色、温湿度监测外周灌注是否良好是反应心排出量的有效指标,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四肢皮肤有无湿冷、苍白和出现花斑等症状。 (三)、呼吸功能监护 1. 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以及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 2. 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5%~98%)。 3. 注意观察有无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表现。 4. 观察周围循环状态:皮肤色泽、有无发绀等。 5.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监护 (1)呼吸机的工作状况:包括吸气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和节律、吸入氧气浓度等。若与设置参数有差异应及时与医生报

ICU 基本标准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标准 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 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14、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 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ICU的护理常规要点

ICU的护理常规 1、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3、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5、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 6、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7、有S-G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ICU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ICU综合征:是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新医疗器械和医药品的不断开发,重症疾病诊治水平明显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疾患。多元文化护理是指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对病人施以全程、全方位、多媒体的影响,以利于疾病的康复。日本学者强调预防本征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怎样应用多元文化护理使ICU患者病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防止ICU综合征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ICU综合征 1.1概念 ICU综合征是指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有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985年日本学者黑泽尚提出ICU综合征新概念为:在ICU监护的病人,意识清醒2~3 d后出现谵妄状态和其他病征,并且这些表现在转室后3~4 d依然存在的,称为ICU综合征。就日本文献看,ICU 收治的病人中30%~60%发生本征。国内文献尚无统计。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程度轻重不一,主要是以精神障碍为

icu护士学习计划

icu护士学习计划 篇一:20XX年新入ICU护士培训计划 20XX年新入ICU护士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1、熟悉掌握ICU基本护理理论和技能 2、熟悉常见疾病的监测和护理 3、熟悉ICU布局及临床工作 二、培训方法 1、理论学习 2、技能训练 3、自学 三、培训时间:3个月 四、培训管理:(针对20XX年我们科只定科1人丁曼,针对丁曼自己特制培训计划)1、指定ICU总带教老师陆玉玲进行一对一带教 2、根据ICU制定的新入护士培训计划,结合ICU实际 进行教学。 3、ICU常见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指导在3个月内参与轮 转生授课培训,总计为36学时,培训内容见培训记录,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完成授课内容,实践培训由陆老师一对一带教指导 4、对于ICU9项专科技能操作示教,安排由陆老师完成,

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微量泵、CVP CPR人工气道吸痰、动脉采血等。和理论知识培训在一起 培训,集中由带教老师实物示教,指出注意事项,然后个人对着标准自己练习,在临床实践中由床边带 5、由总带教老师分别于1月后针对这理论进行考核, 3 个月底进行总的理论和操作考试(3个操作)考核,要求每次理论三80分,(闭卷),每个操作三95分,成绩合格结束纳入护士分层次培训课程。 五、培训内容 (一)理论培训内容根据培训计划参加 ICU “三基三 严”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 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理论学习,理论培训内容包括:科室工作环境,物品放置,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基础护理知识,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专科疾病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流程。 (二)操作培训内容 1.熟练掌握:手卫生,静脉输液,真空采血技术,口腔护理,氧气吸入,无菌技术,物理降温,轴线翻身,单人CPR, TPN,鼻饲,雾化吸入,胃肠减压技术,灌肠技术,患者搬

ICU一般护理常规

ICU 一般护理常规 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是为危重病人做好基础护理,抢救生命,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协助病人渡过危及生命的不 稳定状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场 所。 ICU 护理常规是: 1、护士每日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病人的情况,分工明确, 互相协作。 2、所有病人都要做好护理记录,并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 的病情变化。 3、所有病人都要坚持24 小时心电监测,以动态地观察 病人的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病人的心率、 T、 P、R、 Bp、SPO2并记录。对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 时生命体征。 4、重病人置入 Folley,s 记录每小时尿量,每日计算 尿管,保留尿管并长期开放,24 小时出入平衡。 5、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每日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整洁。晚间护理时为病人温水泡脚一次。 6、危重病人要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 1 次,使病人卧位舒适,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的发生。

7、护理要做到病人全身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迹。 8、所有护理表格字迹要清晰,描写要确切,记录及时。 9、保持各个导管、输液管及引流管通畅。 10、当病人应用一种以上泵入药物时,静脉输液应每小 时均匀输入,必要时应使用输液泵。 11、凡使用药物必须遵医嘱,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紧 急抢救时除外)。所有药物在使用时都必须三查八对,血管 活性药物及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第 2人核对。 12、交接班要严肃、认真、无误,除了写好交班记录, 每班必须在床头交接班。 13、护士要熟悉各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 报警原因。 14、凡有 S-G 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持 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要按各护理常规。

ICU危重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整洁,温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注意病人的保温。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 3、绝对卧床,根据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不能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随意搬动病人。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定时为病人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5、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6、专人看护,重点监测神志变化、各项生命体征、尿量、心电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7、保证病人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吸收的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管及鼻饲的护理。 8、每日为病人清洁口腔2次,清醒病人饭后协助其漱口。 9、保护眼睛,每日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眼睑不能闭合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10、每日为病人梳理头发、洗脸,保持皮肤清洁无异味,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一次,用50%的酒精按摩骨突处,预防压疮。 11、观察排便情况,必要时可留置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注意观察。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目录: 1、危重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心跳骤停病人护理常规 3、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4、昏迷病人的护理常规 5、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6、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常规 7、气管插管病人护理常规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9、喘证的护理常规 10、头部内伤的护理常规 11、中风的护理常规 血管处,保持体温32-35度之间,遵医嘱用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 ③每30-60分钟测血压一次,应维持在80-90/50-60mmHg,血压测不到,应协助医生查明原因。 ④复苏后的呼吸功能不健全,可表现为呼吸不规则,表浅,双吸气,潮式呼吸,中断呼吸等,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等,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或做气管切开术. ⑤严格记录24小时尿量,以判定病情。 ⑥预防感染,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尽早拔除插管,使用抗菌素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应取平卧位或头和脚抬高30度,注意保温。 2、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有呼吸困难者禁用吗啡)抗过敏,抗感染。 3、给氧,鼻导管给氧2-4L/分,必要时可用面罩吸氧。呼吸衰竭时可给呼吸兴奋剂。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以利于血容量的补充和用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按病情掌握药量、滴速,保证准确及时给药。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用药物雾化吸入,有支气管 尿量、颜色、性状等。便秘者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

神经内科危重症护理常规(icu)

第一节神经内科危重症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重症脑出血护理常规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确认患者身份,询问评估患者起病情况、主要症状、既往史及发病时的伴随状况。 2.立即行心电监护、血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监测随机指血糖和行血气分析。 3.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是否有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吞咽障碍等。快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四肢运动功能情况;了解脑出血定位诊断,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脑出血的量及性状。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脑疝的前驱征兆,观察是否伴有呕吐,并观察呕吐的量、颜色及性状。 5. 评估压疮的风险:评估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准确记录,做好与家属或工作人员就病人皮肤情况的交接记录并签字确认。 6.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必要时给予约束,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取得支持和配合,并签字。 (二)护理要点 1. 就地抢救为主,急性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搬动,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头部15-30度。 2.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速度、深度、节律。伴呕吐者行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减少和预防呼吸道并发症,酌情给予吸痰、口咽通气管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性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避免颅内高压,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正确使用脱水剂;避免用力咳嗽、解大便等动作;为患者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不易过深,以免诱发剧烈咳嗽反射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4. 遵医嘱急性期伴胃液隐血阳性者禁食24-48小时,早期安置胃管,行胃液性状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遵医嘱调整病人的进食量、性状及时间。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应宜早给予鼻饲,鼻饲前先抽胃液,检查胃管是否早在胃内,观察是否有出血等,注意病人胃残留量等消化情况。 5.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急性期关注病人水、电解质、肝功、肾功等生化检查阳性结果。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1.护理部应加强对ICU 护理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成立ICU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其组成由护理部和ICU 护士长等组成,在护理主管院长(或医疗主管院长)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主要职责与权限是:对ICU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予以咨询及评议,对本院的ICU 护理问题负责提出鉴定和处理意见。 2.1 职责: 2.1.1 研究全院ICU 护理质量管理情况,审定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2.1.2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ICU 护理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遇 有紧急问题随时召集会议。 2.1.3 组织ICU 护理的会诊及病例讨论 2.1.4ICU 护理问题鉴定: a.对本院ICU 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鉴定,讨论分析问题性质,为医院做 出处理决定提供依据。 b.对于ICU 发生重大问题与相关部门共同鉴定,并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 会。 2.2 权限: 2.2.1 实施ICU 护理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改进措施,以促 进全院ICU 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2.2 对各ICU 制订的护士培养计划进行审定,对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 考评。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1. ICU 护士准入条件(新上岗) 1.1 具有护士执业资格 1.2 两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1.3 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危重症护理在职培训 1.4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ICU 临床护理。。 2.ICU 护士独立工作准入资格 2.1 实行一对一带教,直至其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 2.2 带教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2.3 带教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和临床教师对其进行ICU 临床技能考核。 2.4 带教期结束后,能熟练掌握ICU 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岗位职责并通 过严格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三)ICU 病房护理管理制度 1.ICU 护理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管病房医师给与协助。 2.ICU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3.ICU 护士对病人实行24 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4.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5.危重症病人护理措施到位,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6.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ICU 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8.ICU 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ICU护理常规

ICU重症监护护理常规 一、一般监护 1、专科疾病或手术后按专科护理常规护理。 2、特级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保证患者安全。 3、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心律、瞳孔、血氧饱和度等。动态监测血气和电解质,按需监测中心静脉压和有创动脉压。 4、根据评估资料拟定、修订护理计划,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在观察记录中反映出来。 5、持续低流量给氧、面罩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和呼吸机的管理,防止窒息、误吸。 6、使用微泵输入药物时,根据医嘱调整速度和药物浓度。 7、按需要监测血糖、尿糖和尿比重。记录各种检验数据及用药情况, 8、维持静脉输液和动、静脉测压管、引流管通畅,中心静脉置管和动脉测压管随时保持穿刺处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瓶定时更换,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准确记录出入量。 9、晨、晚间护理每日2次,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翻身、叩背每2~4小时一次,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或协助主动运动。 10、遵医嘱做好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的护理,长期留置胃管、尿管者三周更换一次。 11、配合医师进行床旁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各种穿刺引流术、心肺复苏术等操作。 12、做好床单元终末处理,床单元随时处于迎接、抢救患者的备用状态。 二、呼吸道监护 1、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给氧方式,以确保氧疗效果。 (1)鼻导管吸氧:湿化后的氧气经鼻导管进入呼吸道,适用于轻度缺氧者。鼻导管插入深度为鼻尖到耳垂的2/3.若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导管插入深度不应超过气管插管或套管的长度,以免刺激患者引起呛咳。吸氧浓度为:一般患者3~5L/min,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疾病的患者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为

ICU专科护理常规

ICU 专科护理常

目录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常规 ------------------------ <1> 2、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 《2> 3、多发伤护理常规----------------------- -<3> 4、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 <5> 5、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6> 6、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7> 7、脑梗塞护理常规----------------------- <8> & 肺炎护理常规----------------------- -<9> 9、脑出血护理常规-<10> 10、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 -<12> 11、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 -<13> 12、截瘫病人护理常规-<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按危重护理常规护理 (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呼吸极度困难时,指导病人采取半坐位,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三)遵医嘱及时采取血标本,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四)机械通气时,保证合适的通气量,通气压力,呼吸频率及吸氧浓度。 (五)限制输液量,每天输液量不超过1500毫升,保持水的负平衡,防止肺水肿。如发现少尿或无尿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六)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如瘦肉、牛奶、鸡蛋等,补充适量的水份。 (七)避免使用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避免使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马铃薯、胡萝卜、啤酒等。 (八)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以进食后不产生饱胀感为宜。 急性心肌梗死 (一)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肃静,谢绝探视,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满足病人生活所需。

神经内科ICU护理常规

神经内科ICU护理常规 收治范围 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监护常规 脑出血的监护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监护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护常规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监护常规 癫痫持续状态监护常规 颅内高压综合征监护常规 颅内及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监护常规 三叉神经痛 急性脊髓炎 脑梗死 帕金森病 肝豆状核变性 重症肌无力 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术 1. 概念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通过穿刺放出脑脊液以抢救脑危象和脑疝;同时有效地减轻肿瘤液、炎性液、血性液对脑室的刺激,缓解症状,为继续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 2. 目的(1)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降低因脑室系统的阻塞(积血、积水)和各种原因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者的颅内压力,以抢救生命。(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3. 适应症(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自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4. 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3)脑室狭小者(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5.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消除思念顾虑,征得家属的签字同意;躁动的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2.消毒剂、麻醉剂、颅骨钻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被颅内压监测装备。 (2)术中术后护理 1.术中协助病人保持安静,减少头部活动,维持正常体位;对于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及小儿病人应特别注意防止自行拔除引流管而发生意外,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固定。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呼吸改变。 3.术后接引流袋于床头,引流管应悬挂固定在高于侧脑室10~15的位置,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4.注意引流速度。一般应缓慢引流脑脊液,使脑内压平缓降低,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避免放液过快所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瘤卒中或诱发小脑幕

内科ICU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ICU一般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l.评估患者入科方式、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瞳孔和肢体活动情况。2.了解患者诊断、病情、既往史、过敏史、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 3.评估患者各种管路是否通畅、固定。 4.观察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皮肤及粘膜有无黄染、破损、水肿、肿块等。 5.评估患者自理能力。 6.评估患者卫生情况。 7.及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护理风险因素。 8.观察患者出入量的平衡,观察体重、尿量。 9.观察治疗效果,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二)护理要点 l.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整齐、安静、空气新鲜,室内温度以22-24度为宜,相对湿度60-70%。 2.持续24小时心电监测,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救治与监护措施及重要器官功能检测参数等。 3.准确执行医嘱,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4.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5.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6.保持床单位整洁,做好晨、晚问护理。保证危重患者卧位舒适。 7.按医嘱及时、准确留迸各种检验标本。 8.严格执行洗手、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等,加强感染监测。9.做好清醒患者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向清醒患者介绍病区环境,讲解疾病知识,减轻恐惧、焦虑心理。2.向清醒患者介绍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监护的重要性。 3.向清醒患者介绍用药及检查的作用、目的和必要性。 4.指导意识清醒患者配合治疗的方法。 s.意识不清患析,向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并进行护理指导。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注意有无出血,皮下气肿或发绀等情况。 2.评估气道通畅程度、痰液性质及量。

ICU一般护理常规

ICU一般护理常规 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是为危重病人做好基础护理,抢救生命,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协助病人渡过危及生命的不稳定状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场所。 ICU护理常规是: 1、护士每日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病人的情况,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2、所有病人都要做好护理记录,并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3、所有病人都要坚持24小时心电监测,以动态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病人的心率、T、P、R、Bp、SPO2并记录。对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生命体征。 4、重病人置入Folley,s尿管,保留尿管并长期开放,记录每小时尿量,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平衡。 5、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每日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整洁。晚间护理时为病人温水泡脚一次。 6、危重病人要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1次,使病人卧位舒适,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7、护理要做到病人全身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迹。 8、所有护理表格字迹要清晰,描写要确切,记录及时。 9、保持各个导管、输液管及引流管通畅。 10、当病人应用一种以上泵入药物时,静脉输液应每小时均匀输入,必要时应使用输液泵。 11、凡使用药物必须遵医嘱,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时除外)。所有药物在使用时都必须三查八对,血管活性药物及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第2人核对。 12、交接班要严肃、认真、无误,除了写好交班记录,每班必须在床头交接班。 13、护士要熟悉各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报警原因。 14、凡有S-G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要按各护理常规。

icu一般护理常规

ICU一般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流通,调节室温22-24°C,湿度在40-60%之间。 2.病人常规护理 (1)新转入病人测量并记录入室的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 (2)新转入病人立即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常规及血糖测定。 (3)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至少每小时记录HR、NBP,有动脉置管者持续ABP监测,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持续24小时小时RR、SPO2监测,每小时记录,观察呼吸幅度,及呼吸状态,进行肺部听诊。 (5)监测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如意识、瞳孔、光反射、语言、运动及各种反射。 (6)记录病人出入量,每日20:00小结,08:00总结。 3.酌情给氧,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或机械辅助呼吸。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翻身拍背,协助病人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 4.所以治疗及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八对,严格执行无惧操作。 5.严格遵医嘱进行各项治疗。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除外),抢救时护理人员应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保持镇静,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口头医嘱在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保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空安瓶以备抢救后查对。 6.置有引流管的病人要妥善固定,标识明确并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7.保持输液通路的通畅,液体均匀输入,用药及时准确,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8.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并确保抢救用物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9.烦躁,瞻妄,昏迷等意识不清或障碍的患者应使用保护性约束,松紧适宜,并做好局部皮肤的观察。 10.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病人六洁四无,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每日三次,皮肤护理每日两次,病人大小便后及时做好皮肤护理,留置尿管病人会阴擦洗每日两次。 11.危重病人睡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拍背,保持病人卧位舒适,肢体处于功能位,保持床单位整洁,预防压疮。 12.给病人安慰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减轻其焦虑恐惧情绪。清醒病人做好心理护理,避免“ICU紧张综合症”发生。 13.对家属讲明ICU监护特点,探视制度,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取得联系。 14.及时准确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15.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持续床旁血液过滤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常规护理执行。

ICU基本标准

准本标U)基监护病房(IC重医院症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综合性和各专科ICU 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ICU张床位的8、设有14.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 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要求措施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患者昏迷,无法自主咳嗽排痰有关护理措施 ?1、设专人护理。 ?2、对有人工气道者,及时湿化气道吸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鼓励清醒病人正确咳嗽排痰并刺激其咳嗽排痰. ?4、保持室内空气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天开窗通 风1-2次,每次15-30分钟。 ?5、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及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加重、烦躁不安等呼吸道 阻塞的情况发生。 ?6、正确留取痰标本,观察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和气味,并记录。 ?7、非禁食的病人每日水摄入量在2000以上。 ?8、听诊双侧呼吸音及痰鸣音,观察每班咳痰情况,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9、保持静脉通道畅,并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 中枢性高热与丘脑下部、脑干等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4小时一次 ?2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冰毯等,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 3 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 ? 4 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 5 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

? 6 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 识指导。加强基础护理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被动卧位有关 ?护理措施: ?1、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及时翻身拍背,给予骨隆突处按摩,用软枕垫足踝部、臀部 等,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2、穿棉质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身2次以上,勤换衣裤。 ?3、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潮湿及有污渍时及时更换。 ?4、及时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 ?5、适当使用压束带,以免抓破皮肤。 ?6、加强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气体交换受损与痰过多过粘稠,咳嗽无力,惧怕疼痛有关 ?护理措施 ?1给于病人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等,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 吸道通畅。 ?2保持病房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不断安慰病人,给予精神上的安抚和支持,保证病人平静,以减少耗氧量。 ?4遵医嘱给予吸氧,并保持输氧管道通畅,必要时给予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 引流低效能与术后引流管折叠,扭曲等有关 ?护理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