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全套检查临床意义 精品

肝功能全套检查临床意义

肝功能全套检查意义都有哪些呢,我们对于检查知道多少呢,我们不能只是一位的盲目检查,对检查的意义根本一无所知,我们将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肝功能全套检查,通过以下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下。

肝功能全套检查临床意义:

1.肝功能全套检查ALT与AST: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肝功能全套检查正常值均为0-40国际单位。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

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

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2.肝功能全套检查ALP和GGT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肝功能全套检查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

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

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

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3.肝功能全套检查白蛋白/球蛋白

(A/G)

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当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产生减少,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

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机

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

4.肝功能全套检查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肝功能全套检查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肝功能全套检查临床意义 精品

肝功能全套检查临床意义 肝功能全套检查意义都有哪些呢,我们对于检查知道多少呢,我们不能只是一位的盲目检查,对检查的意义根本一无所知,我们将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肝功能全套检查,通过以下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下。 肝功能全套检查临床意义: 1.肝功能全套检查ALT与AST: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肝功能全套检查正常值均为0-40国际单位。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 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

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2.肝功能全套检查ALP和GGT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肝功能全套检查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 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1临床意义[1] 1.1血清谷丙转氨酶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 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1.2γ-谷氨酰转肽酶1. 2.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1.2.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1.2.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1.3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肝硬化时血清总蛋白正常、降低或倒置。白蛋白含量与肝功能肝细胞数量成正比,血清白蛋白降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预后多不良。降至20g/L以下时,近期预后多不良。肝硬化白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ALP特点是源起于肝的同工酶,反映肝分泌功能。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碱性磷酸酶于70%的肝硬化患者可见增高,小结节肝硬化时,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大姐姐肝硬化时往往显著升高。与胆汁淤滞性病变,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中度以上升高。肝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时,常明显升高,但血清胆红素不一定升高。ALP和ALT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

肝功能检查指标

肝功能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及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是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参考值为小于4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肝功能检查-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及临床意义: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37μ/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肝功能检查-谷氨酰转移酶(GGT)指标及临床意义: 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 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肝功能肾功能血生化)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肝功能肾功能血生化)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肝功能肾功能血生化)2009-06-11 12:04四、肝功能检查1hm }~]%j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vJn%0)u ' 1.1 正常值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10~40U/L 8mp4oFWAX: 1.2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n\6)[ >3 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其中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可见ALT轻度上升或正常。MF:v ~ f 其他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所致肝脏淤血,以及骨胳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a) >aD9W} 用药与接触化学品略(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血脂调节药)iXhn ?_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O ?d<a B* 2.1 正常值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10~40U/L Q=L ~ '-? 2.2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AST的测定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ST的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CN!> _~(u

心肌梗死! q ZyG; 肝脏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p.F: Nj18 其他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钩端螺旋体病、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用药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具体与ALT类同。vZ&WW9M nf 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RHIy0 3.1 正常值参考范围速率法(男性:≤50U/L;女性≤30U/L)t\ ^ 'u^| 3.2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γ-GT升高见于:}~{qm zL > (1)肝胆疾病肝内或肝后胆管梗阻,足蛇形黄疸型胆管炎、胆囊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炎患者,传染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者,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f#2V GCM (2)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可达参考上限的5--15倍。囊纤维化(胰纤维性囊肿瘤)伴有肝并发症时γ-GT值可升高。(3)其他疾病脂肪肝、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4\ (4)用药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W_f< 5XI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什么是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是反映肝脏的生理功能,肝功能检查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常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指标了解肝功能,如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肝脏染料排泄试验以及各种血清酶检查。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脢、胆道酵素、血清氨、凝血脢时间等。肝功能的检测尤为对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判断极为敏感和重要。当这些病变时,首先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合成功能等,使得这些及其敏感的指标在肝功能检查中体现出来。同时肝功能检查也有一定局限性,肝功能检查只能作为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对肝功能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全面考虑肝功能,避免片面性及主观性。 肝功能检查能反应什么 肝功能检查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及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是否患有急、慢性肝炎、酒精肝、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肝胆系统疾病等。 肝脏的生理功能极为复杂,因此肝功能检查种类繁多,医生常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肝功能项目来了解肝功能,如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包括血液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红素)、肝脏染料排泄试验以及各种血清酶检查。 但是肝功能检查也不是万能的,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肝功能检查的敏感程度有一定限度,而且肝脏代偿储备能力很强,因此肝功能检查正常不一定没有肝病,另外,肝功能检查中的有些指标缺乏特异性,所以肝功能异常也不一定就是肝病。此外,血清酶的活性是一项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但它不反映肝脏功能,酶的指标只是对肝细胞完整性的估计。总之,肝功能检查只能作为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要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象学检查等,全面地综合分析。 肝功能检查多少钱 肝功能检查的价格根据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地区、不同的消费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肝功能检查的价格一般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检查肝功能最好的去正规的大型医院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误诊。 肝功能基本检查项目 肝功能检查项目通常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以及总胆红素的检查。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 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肝功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肝功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一)血清转氨酶 为氨基酸转移酶的简称,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 属于细胞内功能酶,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进入血液,血中酶活性增加,标志着肝细胞损害。用于肝功能检查者主要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参考区间 ALT 10~40 U/L(37℃) AST 10~40 U/L(37℃) AST/ALT 1~1.15(37℃) 2.转氨酶异常的分类 临界升高:<1.5倍的正常值 轻度升高:1.5-5倍的正常值 中度升高:正常值的5-10倍 重度升高:>10倍的正常值 3.临床意义 ALT和AST可提示肝细胞损伤程度 反应急性肝损伤时,ALT敏感 反应损伤程度时,AST较为敏感,AST/ALT增高 生理变异较小: 新生儿期生理性升高; 正常人在剧烈运动后AST也会升高; 年龄、性别、妊娠和进餐对转氨酶活性影响不大。 3.1肝源性转氨酶升高 感染:肝脏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的全身或局部感染累及肝脏 中毒:药物、酒精、工业及生物毒物 代谢性肝病:肝脏内脂肪、铜、铁等异常沉积 淤血、缺氧:心衰、呼衰、休克、低血压、手术 免疫异常:风湿病、自身免疫性肝炎 胆胰疾病累及肝脏: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胆汁淤积性肝病 其他:肝硬化、肝癌、浸润性肝病、肝脓肿、多囊肝 3.1.1.急性肝炎 感染(各型病毒性肝炎) 中毒(药物、化学毒物) 乙醇 ALT ↑↑,可达上百上千 AST ↑ AST/ALT <1.0 m-AST/总AST可判断急性肝炎的严重程度 急性重症肝炎二种特殊情况: ALT非良性降低 ALT升高程度与肝损害程度相关,但两者并非完全一致,早期病人,ALT明显升高,随着肝细胞广泛坏死,不能合成转氨酶。

肝功能检查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肝脏功能检查 一、蛋白代谢的检查 (一) 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 白蛋白(albumin), 球蛋白(globulin) 测定TP = A+G ?TP:60-80g/L ?A:40-55g/L ?G:20-30g/L ?A/G:1.5-2.5:1 A变化的意义 ?A的高低与肝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血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脏发生病变时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减少。 ?A的体内半衰期约为21天, 急性肝炎时A无明显变化 ?A<25g/L以下, 腹水产生, 且二者呈正相关 ?A在治疗后回升为病情好转指征 ?A逐渐下降或持续降低提示临床预后不良 G变化的意义 ?血清球蛋白成分比较复杂,包括免疫球蛋白(γ球蛋白)、补体、多种糖蛋白、脂蛋白、金属结合蛋白、酶类等。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肝脏病变可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γ球蛋白增多。 ?高蛋白血症:TP >80g/L, T P↑, G↑,G>35g/L :肝硬化,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 慢性炎症 ?低蛋白血症:TP <60g/L. T P↓, A ↓, A <25g/L:慢性肝病, 营养不良,肾病综合症 蛋 1.STP及血清白蛋白降低引起STP及白蛋白降低的原因主要有: ?①合成障碍: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脏疾病。 ?②摄入不够:常见于营养不良、胃肠道肿瘤、胃肠部分切除等,主要与蛋白质摄入不足、消化功能低下有关。 ?③丢失过多: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太大: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甲亢、重症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2.STP及球蛋白增高STP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的原因有: ?①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对肝实质病变的诊断及病程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也可使结果升高,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参考值:0—40 IU/L 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升高。 注意事项: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3 总蛋白(TP)g/L 正常参考值:60—85 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的诊断、鉴别意义。总蛋白升高常见于高度脱水、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造成的血液浓缩而致;总蛋白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及慢性肠道疾病等),合成障碍(如肝硬化)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及失血等)。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4 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55 g/L 临床意义: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营养价值;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保持;血清钙、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运输。白蛋白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其成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白蛋白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其白蛋白浓度上升。白蛋白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5 球蛋白(GLB)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骨髓瘤、淋巴瘤等。球蛋白降低常见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体内球蛋白合成会减少。 6 白/球蛋白比值(A/G)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时称为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7 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3.42—20.5μmol/L 临床意义:由于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密切关系,它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干功能指标。黄疸发生的原因:①胆红素形成过多,如先天性的红细胞膜、酶或血红蛋白的遗传性缺陷等;获得性的败血症、脾功能亢进;造血系统功能紊乱,如恶性贫血铅中毒等。②肝细胞

肝功能常见检查项目及意义

肝功能常见检查项目及意义 肝功能化验(详细解读肝功能化验单) 2008年09月13日星期六02:25 P.M. 临床上检查肝功能的目的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目前,能够在临床上开展的肝功能试验种类繁多,不下几十种,但是每一种试验只能探查肝脏的某一方面的某一种功能,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种试验能反映肝脏的全部功能。因此,为了获得比较客观的结论,应当选择多种试验组合,必要时要多次复查。同时在对肝功能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全面考虑,避免片面性及主观性。

由于每家医院的实验室条件、操作人员、检测方法的不同,因此不同医院提供的肝功能检验正常值参考范围一般也不相同。在这里我们不再罗列每个项目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只就每个项目的中文名称、英文代码及有何主要临床意义作一介绍。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 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等。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最敏感,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同时AST 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因此AST主要反映的是肝脏损伤程度。 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γ-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患慢性肝炎时如果γ-GT持续超过正常参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 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等的测定。当患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值为小于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均可升高。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与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胞线粒体中。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s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ALP经由胆道排出。因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瘤)均可使ALP上升。 4、谷氨酰转移酶( -GT):健康人血清中-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5、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TP为60-80克/L,A为40-55克/L,G 为20-30克/L,A/G为1.5-2.5:1。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 A/G比例倒置。 6、血清总胆红质()和直接胆红质(Bc):肝病时出现黄疸,TB和Bc均可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为2-20umol/L,Bc小于3.4umol/L,如Bc明显升高,提示为梗阻性黄疸。 7、总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cbE):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阻塞性黄疸时Ch可增加,脂肪肝时也可能增加,如严重肝脏损害,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均可下降。 返

肝功能各项检查及意义

肝功能各项检查及意义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肝功能各项检查及意义摘要:肝功能一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免疫防御功能等;另一方面是指医院检验科里的医学检验项目,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 脢、胆道酵素、血清氨、凝血脢时间等,不同项目的检查,代表着不同的临床意义.人体的 肝脏一般在1250 克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人不能离开肝脏而存活.有人称肝脏为人体的“加工厂”,这不仅不过分,而且也只表达了肝脏的一部分功能而已. 关键词检查方法、检测项目、检查前注意事项、临床意义 一、选择肝功能的检查方法 1.当临床怀疑肝炎或已确诊为急性肝炎需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程度时,可检测GPT(谷 丙转氨酶)或复方碘实验.尿三胆实验、血清凡登白实验和胆红素定量.如为慢性肝炎,除 以上试验外还可检测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必要时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如病人无黄疸、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而不能排除轻度肝脏损害者,可检测碱性磷酸酶.对原发性肝癌,除 一般的肝功能实验外,可进行AFP(甲胎蛋白)、γGT(γ-谷氨酸转肽酶)、AKP等测定 以帮助临床诊断.在各项较大手术前,一般检查血清GPT、A/G,必要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肝脏情况,做好术前准备. 2.根据病情选择某几项肝功能试验并定期复查作动态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是否有效.如急性肝炎病情好转时,GPT由增高恢复到正常;如GPT长期波动或持续升高,则提示肝炎有转慢趋势等.某些肝脏功能试验有肝外疾病时,检查结果也可见异常,如肾病综 合征、恶性肿瘤等导致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可有血清胆固醇减低.而某些药物、外伤等,均可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因此在选择肝脏功能试验及分析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当临床怀疑肝炎或已确诊为急性肝炎需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程度时,可检测GPT(谷丙转氨酶)或复方碘试验.尿三胆试验、血清凡登白试验和胆红素定量.如为慢性肝炎,除以上试验外还可检测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必要时检测血清蛋白电泳.

肝功能十二项参考值临床意义

肝功能十二项参考值临床意义 在肝功能检查项目中,肝功能检测的每一项检测值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临床意义,少检测某项目都将可能会导致某些疾病不能被及时准确地检查出来。下面笔者就肝功能十二项作出了以下详细的分析:【肝功能十二项参考值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红素() 参考值:重氮法:0.6-12改良法:3.42-17.1 临床意义:胆红素增高见于:(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2、直接胆红素() 参考值:重氮法:0-3.34改良法:1.71-3.34 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升高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3、间接胆红素() 参考值:3.42-10.3 临床意义: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 咨询专家 4、血清谷-丙转氨酶() 参考值:速率法:0-30 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的增高意义较大,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1)肝胆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会出现明显升高。慢性肝炎血清升高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而且有时可降至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可升高至参考值的3-5倍以上。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时可中轻度升高,但在代偿期可正常或稍增高。患原发性肝癌时,可正常或中轻度升高。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时,虽无肝细胞病变,但可稍升高。 (2)其他疾病: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可使明显升高。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均可使活性升高。某些药物或毒物也可引起活性升高。 5、血清谷-草转氨酶() 参考值:速率法:0-35 临床意义:(1)当心肌梗塞时,血清升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内显著升高,48小时达高峰,3-5天恢复正常。(2)各种肝病也可引起升高。如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3)心功能不全、胸膜炎、肾炎,服用某些药物也可使升高。 6、血清总蛋白() 参考值:双缩脲法、微量定氮法:60-80 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浓度升高:(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升高。如高热、腹泻、呕吐,可使总蛋白浓度达10-15。另外,休克、慢性肾皮质机能减退也可使血浓缩,使总蛋白升高。(2)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总蛋白可超过10。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1)血浆中水分增加,如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

生化肝功类常见项目缩写及临床意义

序号-项目-中文名-临床意义 1,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反应肝实质损害(各种肝炎、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 2,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反应肝实质损害(各种肝炎、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 3,ALP 碱性磷酸酶 肝胆疾病(胆道梗阻、肝细胞损伤等)、骨骼损伤 4,γ-GT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肝癌、阻塞性黄疸、酒精肝、胰腺疾病等 5,CHE 胆碱酯酶 急性肝炎,有机磷中毒,脂肪肝 6,ADA 腺苷脱氢酶 有助于探测急性肝炎的残留病变和肝病进展,较ALT、GGT等更能反映急性肝损伤 7,AFU α-L-岩藻糖苷酶 原发性肝癌的高灵敏度指标 8,5’-NT 5’-核苷酸酶 肝癌的高灵敏度指标、协助ALP鉴别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 9,LAP 亮氨酸氨基转肽酶 肝癌诊断的辅助指标。5’-NT+AFU+LAP联合检测提高了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10,MAO 单胺氧化酶

肝硬化早期诊断指标。ADA+TBA+MAO联合检测提高肝硬化阳性检出率 11,TP 总蛋白 营养不良、肝功能受损、骨髓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12,Alb 白蛋白 营养不良、肝功能受损、骨髓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13,TBil 总胆红素 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TBil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TBil+DBil 联合检测,有助于黄疸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溶血性黄疸,TBil↑;肝细胞性黄疸TBil↑DBil↑;阻塞性黄疸DBil↑ 14,DBil 直接胆红素 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TBil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TBil+DBil 联合检测,有助于黄疸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溶血性黄疸,TBil↑;肝细胞性黄疸TBil↑DBil↑;阻塞性黄疸DBil↑ 15,PA 前白蛋白 肝功能损害越严重,PA越低,PA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 16,TBA 总胆汁酸 急性肝炎呈显著增高,当慢性活动性肝炎复发时,血清TBA增高早于常规肝脏酶学异常之前 17,AMM 氨 肝性脑病的重要实验诊断及监测指标 18,CG 甘胆酸 妊娠期内胆汁淤积症(ICP)的首选指标 19,m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检查项目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一、肝功能检查项目-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及临床意义: 参考值为男5-40 U/L,女5-35 U/L,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肝功能检查项目-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及临床意义: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8-40 U/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肝功能检查项目-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为成人40-150 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肝功能检查项目-谷氨酰转移酶(GGT)指标及临床意义: 健康人血清中GGT男11-50 U/L,女7-32 U/L。 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洁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五、肝功能检查项目-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指标及临床意义: TP(总蛋白)参考值:成人坐立位:64-83 g/L;成人卧位:60-78 g/L。 ALB(白蛋白)参考值:35-52g/L。 GLB(球蛋白)参考值:22-38 g/L。 ALB/GLB(白球比)参考值:1.3-2.5。 临床意义: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制造,一般白蛋白量越多,人体越健康。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球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系,球蛋白要保持一定的量,球蛋白值偏高说明体内存在免疫系统的亢进,偏低说明免疫力不足。

自免肝全套

检验组合项目内涵检验方法标本要求 自免肝全套 抗核抗体(ANA) 免疫荧光 法 肝素锂抗凝 或不抗凝血 3~4ml 抗着丝点抗体(CENP B) 抗平滑肌抗体(ASMA) 抗线粒体抗体(AMA) 抗肝肾微粒体(LKM)抗体 抗胃壁细胞抗体(PCA) 肝抗原谱免疫印迹 法 肝抗原谱 AMA-M2 (AMA-M4,AMA-M9) 免疫印迹 法 肝素锂抗凝 或不抗凝血 3~4ml 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 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 (LC-1)抗体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 (SLA/LP)抗体 1.1抗核抗体(ANA) 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出现于?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ANA 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也不同,因此就会有多种不同的ANA[8]。ANA的亚型免疫荧光模型有:(1)抗脱氧核糖核蛋白,免疫荧光表现为均质型;(2)抗可提取核蛋白,荧光表现为颗粒型;(3)抗核仁抗体;(4)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荧光表现为膜型或粗糙型;(5)抗组蛋白抗体,荧光表现为均质型。ANA是临床发现最早的一种自身抗体,也是该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阳性率约为75%[9]。但对诊断AIH是非特异性的,亦可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在健康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也可表现为血清ANA阳性。间接免 疫荧光法检测是筛查ANA的标准方法,但其靶抗原性质各异,至今尚未发现肝脏或肝病特异性的ANA。ANA和抗SMA是I型AIH典型的血清学标志。一般认为抗体滴度达1:80以上为阳性。而在儿童更低的抗体滴度也可认为是阳性,但不同测定方法测定结果有所差异。 1.2 平滑肌抗体(SMA)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出现高滴度的SMA,常与ANA同时出现。SMA

肝功能全套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比值测定 (1)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的减低见于:(a)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总量<60g/L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b)营养不良. (c)蛋白丢失过多。(d)消耗增加。(e)血清水分增加。 (3) 血清总蛋白及球胆白增高,当血清总蛋白〉80g/L或球胆白〉35g/L,称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胆白血症血症。见于(a)各种慢性肝病。(b)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c)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风湿热等。(d)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Tb病、疟疾等。 (4)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等.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1、总胆红素测定(STB)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STB>17.1μmol/L,但<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高度黄疸。在病程中检测可以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17.1-171μmol/L,不完全梗阻性黄疸为171—265μ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通常>342μmol/L 。 (3)总胆红素、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若STB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2、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 临床意义:根据CB与STB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肝炎的黄疸前期之黄疸型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三、胆汁酸代谢检查 胆汁酸增高见于(1)肝细胞损害;(2)胆道阻塞;(3)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4)进食后可一过性增高。为一生理现象。 四、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1、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20—30倍,但ALT更高,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可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1.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 (4)肝硬化、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肝硬化终末期可降低。 (5)急性心肌梗塞后6—8小时AST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 (1)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升高,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ALP轻度升高. (2)黄疸的鉴别:a、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和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轻度;b、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中度增加,转氨酶很高,ALP正常或稍高;c、肝内局限性胆

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GPT ):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脾、肺、红细胞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0U/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常见于: 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胆管炎、胆囊炎等 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致肝淤血;骨骼肌病,胰腺炎,外伤等 用药与接触化学品: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有 机磷和抗癌药物等。常见药物包括: •抗生素:特别是红霉素类的酯化物。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血脂调节药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GO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

脾、肺、红细胞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0U/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发病6〜8小时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峰。 肝胆疾病:同ALT AST/ALT比值: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或轻型肝细胞损伤时,AST升高幅度不如ALT, AST/ALT 比值<1; 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 在慢性肝炎、肝硬化,AST往往高于ALT 其他疾病:同ALT,肌营养不良、皮肌炎、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等。 药物:同ALT 3.血清丫-谷氨酰转移酶 Y-GT:存在于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 肝胆疾病 胆管阻塞性:上升最高 肝炎:高,较其他肝脏酶类上升显著 脂肪肝、药物中毒:中度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恶化。

肝癌:明显升高。用于诊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肝癌术后 有无复发。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肿瘤 其他:脂肪肝、前列腺肿瘤等 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4.血清碱性磷酸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 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胆管阻塞,黄疸性肝炎,肝癌 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 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 用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 各种原因脱水所致血压浓缩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①合成障碍:常见肝脏疾病,白蛋白<30g/L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②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恶性肿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