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

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

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

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标志着在经历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

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

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

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

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其影响下,一批敢

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

1、1953年在北京召开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六、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3、抗美援朝

(1)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

(2)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4、近代历史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李劼人《大波》(“大河小说”)

5、古代历史

(1)长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

(2)短篇:陈鹤翔《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

二、现实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最为醒目)

1、土改短篇:马锋《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康濯《水滴石穿》,谷峪《新事新办》,高晓声《解约》

2、农村合作化

(1)短篇:李凖《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马锋《三年早知道》,西戎《宋老大进城》

(2)长篇: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湖南农村风土人情),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具有史诗追求)

3、农村合作化之后

(1)短篇: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凖《李双双小传》,马锋《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和《套不住的手》,张庆田《“老坚决”外传》,西戎《赖大嫂》

(2)长篇:浩然《艳阳天》,陈登科《风雷》

4、其他三种类型

(1)反映工业建设的长篇:周立波《铁水奔流》,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2)勇于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较强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短篇: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国文《改选》,李凖《灰色的帆篷》

(3)冲破人情、人性和爱情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人情味的短篇: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后两类作品主要出现于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之后,因此被称为“百花文学”。

三、十七年小说的缺失

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论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四、台湾小说

1、四种形态

(1)现实主义文学色彩

(2)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

(3)表现海外中国人生活

(4)通俗文学作品

2、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

3、欧阳子(洪智惠):《那长头发的女孩》、《秋叶》

4、林海音(林含英):《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百褶裙》、《婚姻的故事》﹑《晓云》

5、陈映真(陈永善):《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赵南栋》

6、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雪地上的星星》﹑《考验》

7、聂华苓:《一朵小百花》﹑《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

8、琼瑶(陈喆):《窗外》﹑《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台湾言情小说的代表人物

9、刘以鬯(刘同绎):《天堂与地狱》﹑《酒徒》﹑《寺内》

10、金庸(查良镛):《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

记》。“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

11、梁羽生(陈文统):《龙虎斗京华》﹑《十二金钱镖》﹑《白发魔女传》。“新派武侠小说”的又一代表人物

五、长篇小说

1、《红日》——吴强(长篇小说《堡垒》)

特色:(1)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

小说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地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既正面反映革命战争,又叙写广阔的军旅生活风情。

(2)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

沈振新、梁波,刘胜、石东根

张灵甫是敌对力量的典型。既注意刻画其凶猛顽固的外表和空虚怯弱的本质,又注意刻画其深谙韬略、骄横狂妄、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个性特征。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1)一部反映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

充满浓重的悲壮色彩。主要通过刻画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于新江、齐晓轩、双枪老太婆等战斗集体,塑造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来实现的。许云峰是一位久经考验、成熟老练的党的地下工作者。江姐是一位感情深沉、坚韧不屈的巾帼英雄。

(2)艺术特点:①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描写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斗争。

②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

3、《红旗谱》——梁斌(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长篇《翻身纪事》)

(1)反映了从20世纪初叶开始的一个北方农民家庭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历史途程和必然命运,概括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塑造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农民革命英雄谱系,享有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之誉。

(2)一部具有民族风格斗争的史诗。

原因: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①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

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

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②刻画人物形象,则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

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

的表现方法。)

③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

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

厚的乡土气息。

④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

族土壤之中。

(3)就人物而论,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农民形象:①严志和②朱老忠: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反抗性、侠义性、“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中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与必然趋势。

两代地主形象:①冯兰池②冯贵堂

4﹑《青春之歌》——杨沫

(1)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开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从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2)突出成就: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党的教育下不断成长,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典型意义,在于她集中概括了我国30年代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曲折经历与艰难的成长过程。

(3)艺术特点:

①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右派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场景,从而概括了丰富的社会内容。②浓郁的抒情笔调。

5、《创业史》——柳青

(1)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具有史诗追求。

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落笔,通过描写新旧两个时代、梁家父子两辈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不同的创业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2)梁生宝: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3)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既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又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小说层次性地表现了这个人物告别私有观念、树立集体意识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过程。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4)艺术特色:①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深刻的心理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六、短篇小说

1、《百合花》——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静静地产院》﹑《草原上的小路》);

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1)“我”、“通讯员”、“新媳妇”三者之间的生活片断

(2)特色:①表现方式上没有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宏大的战斗场面和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从小处落笔,选择侧面表现战争的角度。以小见大地构思全篇,于表面的细波微浪映现惊心动魄的激流洪波。②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2、《黎明的河边》——峻青

(1)小陈及其一家

(2)特点:①正面展开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

物;②注意战斗场面的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以造成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十七年诗歌

一、概述

1、颂歌诗潮(郭沫若《新华颂》揭开序幕)

胡风《时间开始了》;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石油诗人”李季:《玉门诗抄》、《生活之歌》;闻捷《天山牧歌》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流沙河《草木篇》

2、新民歌运动(《红旗歌谣》)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但背离现实、“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通病相当严重。不仅对五四以来新诗的“开放”传统构成了逆向冲击,而且也将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引向了一条窄路。

蔡其矫《雾中汉水》;郭小川《望星空》、《将军三部曲》

3、政治抒情诗

二、1、闻捷

(1)《天山牧歌》:汇集了写于建国初期颂歌浪潮中的不少抒情短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最出色的是《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为代表的爱情诗。

(2)爱情诗:从不对男女的情爱作落俗的描写和空泛的吟咏,而是颇具独创性地把爱情与新的时代气息、新的劳动生活和新的道德情操糅合在一起表现,从而艺术地揭示出人们爱情观念的深刻变化。构思新颖,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格调清丽,且叙事、绘景、抒情融为一体,充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艺术特点:设置简单的人物和情节,在富有幽默情调的叙事当中抒情;民族风情、地狱色彩的描摹与点染,生活气息浓郁。

(3)具备史诗规模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2、郭小川(曾用笔名“马铁丁”)

(1)政治抒情组诗《致青年公民》;《一个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艺术特色:①时代激情与人生哲理的有机结合;②对形式技巧的刻意求新、多方探索

3、贺敬之

《回延安》、《雷锋之歌》

三、台湾诗人

1、余光中——“诗坛祭酒”

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题是“乡愁”:现实中的乡愁和文化上的乡愁。

2、痖弦

3、洛夫

4、杨牧

5、叶维廉

(四)十七年散文

一、概述

二、1、杨朔

(1)思想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2)艺术风格:①求诗意的艺术构思。善于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②慎密精巧的艺术结构。讲究剪裁布局,又谙识艺术辩证法,行文时云遮雾障,峰回路转,每在“转弯”后升华,卒章显其志。(杨朔模式)

2、秦牧

(1)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语林采英》

(2)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3)艺术特色:纵横联想,能放能收。文笔生动,声情并茂。

3、刘白羽

(1)擅长抒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

(2)艺术特色: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擅长融情入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语言雄健、绚丽、气势汹涌,给人以“诗话政论”的文体感。

三、台湾作家

1、余光中

2、三毛(陈平),《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雨季不再来》

(五)十七年戏剧

一、概述

二、老舍——“人民艺术家”

1、《龙须沟》:老舍建国后第一次展示了自己戏剧创作的实力,给中国当代戏剧带来了一次高潮。人物:程疯子

2、《茶馆》:文艺界“惹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

艺术成就:(1)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而是截取了三个历史片断借以展示三个时代的命运变迁,这是纵向的时间选择。横向的人物行为表现方面,选择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地点裕泰茶馆。靠“一个茶馆三幕戏”埋葬了三个时代。(2)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王利发:中下层生意人形象;常四爷:为人耿直刚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秦仲义:新兴民族资本家。(3)语言炉火纯青,都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朴素流畅而又韵味十足。注重人物对白的性格化和个性化呈现。

三、历史剧

1、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屈原》

2、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

3、曹禺《王昭君》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章概述: 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 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 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 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 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 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 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 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 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 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 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

谈十七年文学

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说到人物崇拜——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这样的阶级英雄,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林道静依然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她经受住毒刑拷打,用坚定地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她就是一个坚定地英雄,不屈,坚强,向着革命,向着党。当然,除了林道静外,还有很多这样的阶级英雄,政治英雄人物,像卢嘉川,林红。林红对林道静无疑是对林道静产生重要影响的,她在狱中的言传身教,她的共产党人的爱心和坚韧的人格力量,感召着林道静,使他最终完成了人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 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 ○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 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 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 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 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标志着在经历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 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 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 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 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其影响下,一批敢 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 1、1953年在北京召开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六、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1.1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规模宏大、时间长久、影响深远。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里,文学史中概称这12年的文学为“第三个十年”。在中共领导和影响的文学中,以鲜明的政治性反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揭露黑暗统治,歌颂解放战争和对新中国发出呼唤,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文学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解放区文学,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在1942年发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规定下,使文学朝着描写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发展。 1.2解放区文学的文学特点: 首先,在性质上,解放区文学思潮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征。 第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服务的方向。解放区文学思潮之所以规模巨大、时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始终坚持着这一鲜明的标志。 第三,在处理诸多文学活动的内部关系中,除了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创新的基本倾向。 最后,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形态,往往是突破了文学框架的运动式的推进。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 解放区文学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但它的产生却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的创新精神。可以说解放区文学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1.3解放区文学代表人物: 解放区文学的重要作家有孙犁、赵树理、周立波、丁玲、柳青、艾青、何其芳、周扬、臧克家等等。 孙犁,这位作家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塑造了崭新的农村年轻妇女的形象,她们有着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这种农村妇女的形象在以前的文学当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她们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出现的全新的人物。 还有赵树理。这位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成名的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被树为解放区文学和文学工农兵方向的代表。他以农民所能理解的艺术形式,塑造出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他在新的历史、地域条件下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赵树理的创作侧重表现的是农民精神、心理状态和他们的种种人伦关系的变化,以这个过程来表现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他并没有一味地歌颂什么,更没有去神话什么农民英雄;他并没有无视农村民主改革中新政权的不纯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相反给予深入的批判。

十七年文学的人文情怀

论“十七年”文学中遗失的人文关怀 摘要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言论更加开放、自由的国度,因此,我们对具有争议的历史会有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但很多文学评论者仍时常会犯孩童般的错误,喜欢用自己的喜恶或当下的价值观点来定义过去的一些文学现象。时至今日,仍有人会全面否定“十七年”文学,认为“十七年”文学是政治铁链下的囚徒,没有文学层面的美学价值,总是将其与民国时期的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作比较,认为其地位与后二者相差甚远。对于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批判,费尽心思定义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为当代文学背后的一些历史,现在的我们还没有看清,正如唐弢先生所说,当代文学不宜写史。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最适宜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背景入手,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进行盖棺定论。“十七年”文学便是这种文化环境中极为复杂的一种文学现象,文学对人性的关怀在这里几乎零存在,那么,“十七年”文学的人文关怀遗失在了什么地方呢? 关键字:“十七年”文学政治色彩人文关怀 早在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为社会主义文学指明了方向。讲话指出其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革命一词在这里反复出现,这也说明了讲话的内容是针对当时特定的环境,外有侵略,内有饥荒,只有所有工作围绕革命展开斗争,才能使中国摆脱厄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活动也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环境由分裂走向统一,文学任务由战时斗争走向维护和平。但在1949年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也就意味着即将开始的当代文学不可避免的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就像各个朝代刚刚建立之时,文学总是要完全服从于政治,以达到统一文化思想、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 “十七年”文学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变化的,之所以用变化一词,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发展是一个褒义词,是指事物往好的方向前进,但“十七年”文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发展,它始终没有摆脱政治的桎梏。这个时期的文学很少有寓含文人思想的自然意象,而是直接、浅露的人文意象,毫无含蓄之意,贯穿始终的便是英雄这一格式化、缺失人文关怀的单一主题。“十七年”文学沿袭的是解放区的文学,是战争年代的思想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需要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和工作热情,而无论是作家还是底层群众,都对给他们带来光明的共产党无限崇拜。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人们的这种心态也极大地体现在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十七年文学时期说课材料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 ○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事实上,无论怎样,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具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和局限,让文学艺术茁壮发展。

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 1、背景: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 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 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2、内容 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 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 (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 1、可否写小资 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 (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 一)文艺批判运动 1.对《武训传》批判 2.对萧也牧的批判 《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为何批判胡适? 4.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中国文学概述

第一节课: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历史朝代口诀 唐尧舜虞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先秦文学 1.神话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2.诗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楚辞》: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离骚》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风骚” 3.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墨子》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二)两汉文学 1. 汉赋: 2. 乐府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3.《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4. 散文: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史书先河。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 1.三曹、建安文人。《短歌行》 2. 中国古代第一个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四)唐代文学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两大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边塞; 3、“双子星座”:李杜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4.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5. 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五)宋代文学 1.词的流派: 婉约:柳永、李清照 豪放:苏轼、辛弃疾 2.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 (六)元代文学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七)明代文学 (一)明代四大章回小说: 1.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回小说开山之作; 2. 施耐庵白话小说《水浒传》; 3.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 4. 兰陵笑笑生社会小说《金瓶梅》。 (二)短篇小说集 1.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 凌濛初“两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汤显祖《牡丹亭》,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孔尚任《桃花扇》 (八)清代文学 1.曹雪芹《红楼梦》:古典小说艺术的高峰。 2. 吴敬梓《儒林外史》:文学史上的讽刺杰作。 3. 蒲松龄《聊斋志异》:抨击时弊,歌颂爱情。 (九)近代文学

50、60年代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进入当代文学会,1949.7.2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文联”。 十七年文学具有三次批判。 ①1951年对一部电影《武训传》,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 ②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③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九叶诗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 50、60年代小说 北平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反映新中国解放战争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江姐,许云风)。 ①反映抗日战争,20-30年代 长篇:杨沫《青春之歌》(爱情与革命者成长林道静),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②反映抗美援朝50-60年代 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二、现实题材: 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民族权利) 三、除此之外还有两类:①表现人情、人性还有人的内心,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②敢于揭示现实的阴暗面,去暴露矛盾。(负面东西)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人物形象: 英雄人物:《红旗谱》朱老忠,旧农民新英雄形象。《林海雪原》杨子荣。《红岩》江姐,许云峰。《青春之歌》林道静。《创业史》梁生宝。 中间人物:1962.8邵荃麟批评家提出的概念。《红旗谱》严志和;《创业史》梁三老汉,盖三合院。赵树理创造的人物,“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饱”出了名的刺儿头。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红旗谱》红色经典小说中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朱老忠基纳了农民英雄的传统意识。 《青春之歌》是将林道静爱情和革命上的成熟相结合。 短篇: 李准《李双双小传》;茹志鹃《百合花》“清新俊逸”

17年10月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 学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课程代码00537)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发表

于A.1917年B.1918年C.1919年D.1920年2.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A.《繁星》B.《尝试集》C.《红烛》D.《女神》3.报告文学《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的作者是A.郭沫若B.郑伯奇C.李金发D.瞿秋白4.1928--1930年发生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作为新月派理论代表参加论争的是A.闻一多B.徐志摩C.梁实秋D.胡适5.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写的《春蚕》、《秋收》、《残冬》,史称A.“革命三部曲”B.“农村三部曲”C.“爱情三部曲”D.“抗战三部曲” 6.20世纪40年代,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创作达到了新高度,其中描写旧家庭出身的杨老三因为寄生虫的习性而最后被妻儿赶出家门、死在监狱里的作品是A.《寒夜》B.《第四病室》C.《憩园》D.《家》7.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三部长

(完整版)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 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 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 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 一、生平与创作 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关于_十七年文学_整体评价的思考

2007年6月第39卷 6月号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 hly J un.,2007Vol.39 No.6 文学艺术论评 [编者按]“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在价值理想日 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整体性研究和评价成了新世纪当代学者相当沉重的一个学术话 题,它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精神理念、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本刊特地约请了四位学者,立足整体性评价这一高度与视界,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显示了这一领域某些前沿性的思考,希望它们对“十七年文学”研究有所推进。 价值重构与“十七年文学”的整体评价(专题讨论) [提 要]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 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 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关键词]现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价值重构 现代性[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28041(2007)0620101211 关于“十七年文学”整体评价的思考 吴秀明 (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无论就20世纪文 学的宏观视野还是从当代文学的具体构架来看,“十七年文学”都是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它似乎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颇难跨越但又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研究 的深入,作为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现象的“十七年文学”才逐渐浮出水面,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尽管在“十七年文学”“是什么”、“怎么样”以及文学资源的评判和转换等问题上彼此存在明显的歧义,但要求摆脱旧有的政治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努力构建合历史、合目的也合乎文学本义的新的阐释体系,则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说明,现当代文学学科正在不断地走向理性和成熟。 现在的问题是:在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化现象(如潜在写作、民间意识、文化体制)解读和文学史编 ?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