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再生和纤维性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进入G2期。如肝(肝切除、病毒性肝炎后肝组织的再生)、胰、涎腺、内分泌腺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机体内存在着刺激与抑制再生的两种机制,二者处于动态平衡。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

为接触抑制。

3、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连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结构: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

2、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二)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对机体有利也有弊。三、创伤愈合

(一)皮肤创伤愈合基本过程

1、伤口早期的变化:伤口局部坏死、出血及炎症反应。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3天后转为巨噬细胞为主。

2、伤口收缩:2-3日后伤口周围出现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创伤后大约第3天开始;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垂直于创面生长,瘢痕中的胶原纤维(5-7天起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局部张力的作用下)最终于皮肤表面平行。瘢痕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完全形成。

4、表皮和其他组织再生:创伤24小时内,已经开始修复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根据损伤程度以及有无感染,可分为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特点是:缺损小、无感染,炎症轻、少量肉眼组织、伤口收缩不明显,愈合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小

二期愈合特点是:缺损大、常伴感染、炎症重、大量肉芽组织、伤口收缩明显(肌成纤维细胞起重要作用,与胶原无关)、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大。

(三)骨折愈合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后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肉眼及X线检查见骨折局部成梭形肿胀。约1周左右,形成透明软骨(多见于骨膜的骨痂区)

3、骨性骨痂的形成: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化,形成编织骨。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也转变为骨组织。

4、骨痂改建或再塑: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以及骨母细胞的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四)影响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青少年、机体含充足维生素C、含硫氨基酸时,愈合快。

口腔修复学课程标准-精选.pdf

口腔修复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课程类型:专业临床课建议课时:96课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从而恢复其正常形态和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健康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临床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牙体缺损或畸形、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掌握口腔修复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医学素质的养成;为后期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为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在口腔修复学课程设计中,以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为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临床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体现职业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教学内容符合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标准和临床岗位需求,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口腔修复学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调打牢理论基础,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合理安排生理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科学安排各类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及时融入口腔医学新材料、新技术,保证课程教学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修完医学基础课和口腔专业基础课之后的第二学年开始学习本课程。其预修课程包括《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学》、《口腔材料学》等。 考核方法:考试课,笔试+技能操作。 学时学分:总学时数:96,理论学时数:60,实验学时数:36,学分数:8分。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临床专业课程,本课程应从适应临床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人文教育,强化职业意识,课程目标包括: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口腔修复科常用临床检查项目。掌握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等各种常见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法。 2.熟悉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等各种常见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 3.了解口腔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周病的修复治疗;了解口腔修复学新技术及有关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各类修复体的制作工艺流程。

第七版口腔修复学习题及答案(B1型题1)

口腔修复学习题及答案(B1型题1) 一、B1型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固定修复的最佳时机是拔牙后 B.前牙外伤牙折伴牙周膜撕裂伤,根管治疗后到桩冠修复需时 C.上颌种植修复的最佳时间是拔牙后 D.进行可摘义齿修复至少应在拔牙后 E.下颌种植修复的最佳时间是拔牙后 1.1周 2.1个月 3.5~6个月 4.3个月 5.3~4个月 正确答案:1.B;2.D;3.C;4.A;5.E (6-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0.18~0.25mm B.0.5mm C.0.5~0.8mm D.1.0mm E.1.5mm 6.铸造全冠肩台宽度 7.功能良好的牙齿,牙周膜间隙的宽度 8.嵌体箱状洞形洞斜面宽 9.塑料全冠肩台宽度 10.金属烤瓷全冠肩台宽度 正确答案:6.C;7.A;8.E;9.B;10.D (11-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舌杆 B.舌隆突杆 C.双舌杆 D.舌板 E.颊杆 11.口底距龈缘5mm,此患者应选用 12.牙槽嵴吸收严重,口底距龈缘10mm,此患者应选用 正确答案:11.D;12.D (13-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嵌入牙冠内的修复体 B.没有覆盖前牙唇面或后牙颊面的部分冠修复体

C.以树脂或瓷制作的覆盖牙冠唇颊侧的部分冠 D.冠边缘止于牙冠导线处的部分冠修复体 E.在唇颊面开窗的锤造冠 13.罩面或贴面 14.嵌体来源:考试大 15.开面冠 16.导线冠 17.3/4冠 正确答案:13.C;14.A;15.E;16.D;17.B (18-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被称为完全固定桥的是 B.一端的固位体为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固位体为活动连接的固定桥 C.仅一端有固位体,桥体与固位体之间为固定连接的固定桥 D.以各种骨内种植体作为固定桥的支持和固位端制成的固定桥 E.可以自行摘戴的固定桥 18.双端固定桥 19.种植体固定桥 20.固定-可摘联合桥 21.单端固定桥 22.半固定桥 正确答案:18.A;19.D;20.E;21.C;22.B (23-2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垂直距离过低 B.上颌基托后缘与口腔黏膜不密合 C.基托边缘伸展过长 D.垂直距离过高 E.正中合关系不正确 23.全口义齿初戴时出现恶心呕吐为 24.戴用新全口义齿后感觉吃饭时用不上力 25.初戴全口义齿,当口腔处于休息状态时,义齿固位力尚好,但当张口、说话时义齿易脱位,其可能原因是 26.全口义齿初戴后,患者感觉牙槽嵴普遍性疼痛,面部肌肉酸痛,其可能原因是 正确答案:23.B;24.A;25.C;26.D (27-31题共用备选答案) A.磨牙后垫 B.腭小凹 C.上颌硬区 D.切牙乳突www.E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55923.html, E.上颌结节 27.影响全口义齿就位的解剖标志为 28.与下颌全口义齿边缘封闭有关的解剖标志为 29.与上颌全口义齿后缘封闭有关的解剖标志为

第七版口腔修复学0303

(六)印模与模型 制取牙体缺损各种修复类型的印模和灌注模型基本相同,其方法有以下方面: 1.制取印模根据牙列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有孔托盘,要求托盘能盖过制备牙近、远中两个以上的邻牙。严格按弹性印模材料生产厂家的说明取粉末和液体或粉末和水,调和后置于托盘内。先用手指取少量印模材料,压人窝洞内,使窝洞内的气体溢出,再把托盘送人口内,保持托盘稳定,待印模材料凝固后轻轻取出。印模应清晰、完整。确定印模符合要求后,将托盘外边缘多余的印模材料削去,同时,取对颌印模和记录正中 蜡 。 此外,可用琼脂和橡胶印模材料。其印模的清晰程度、准确性以及体积稳定性和弹性均优于藻酸盐印模材料。以 橡胶印模材料最佳 。 2.灌制模型及制作可卸代型 制作可卸代型有两种方法,即灌工作模型同时加钉法及灌工作模型后加钉法。 (1) 灌工作模型同时加钉法 :在制备牙的印模中央,沿其长轴方向插入一个锥形多面体金属桩或钉,桩 的头部应略大于根部,形成倒凹或齿状,以利于桩和人造石的固位。将桩的根部用一小发夹夹住,确定桩的头部位置在制备牙的印模中央,且不与印模材料接触,根部顺其长轴方向排列。再把小发夹的两端用蜡固定在托盘的边缘上,确保桩和发夹在灌注模型时不移动。分两层灌注模型,第一层为人造石,第二层为石膏。按比例调和人造石,振动橡皮碗,使调拌时混入人造石的气泡排出。先取少量调好的人造石,从印模较高位置处小心灌人。将托盘放于橡皮碗边缘或振荡器上,轻微震动,使人造石从龈端流至印模最低处,排出气泡。人造石应充满印模牙冠至龈上1Omm.在人造石凝固后,灌注第二层模型硬石膏材料。同时,用硬石膏灌注对 模。待石膏凝固后即可脱模。 (2) 灌工作模型后加钉法 :严格按比例调拌人造石灌注工作模,将托盘放于橡皮碗或振荡器上震动, 人造石必须超过牙龈线1Omm以上,待模型凝固后,仔细分离印模和模型。模型放置24小时后,用模型修整机修整模型四周及底部,修整后的模型底部到患牙颈缘的厚度为lOmm,且底部为平整的平面。然后用打孔机在底部打孔形成复位钉孔及固位钉孔,安装钉后,应用模型底座成型器形成工作模型底座,继之锯代型,形成分段工作模的制作。 (七)修复体试合、磨光、粘固 1.试合是指修复体制作好之后,在口内试戴,检查修复体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要求。发现缺点,应做适当调整,如存在无法改正的缺陷,影响修复质量者,应部分返工或重做。在试合时,对修复体逐一检查和调整。 (1) 检查修复体 :将修复体洗净,仔细检查是否完整,有无缺损、皱褶、砂眼或缩孔,粘固面如有金属瘤、石膏、抛光剂等,应用砂轮或车针去除。经初步磨光的冠,以75%乙醇消毒后方可在患牙上试戴。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再生和纤维性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进入G2期。如肝(肝切除、病毒性肝炎后肝组织的再生)、胰、涎腺、内分泌腺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机体内存在着刺激与抑制再生的两种机制,二者处于动态平衡。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口腔修复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10分)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 A. 错 B. 对 2 【判断题】(10分) 用于修复口腔及颌面部缺损的、由人工制作的装置(如义齿、义颌、义耳等)统称为修复体。 A. 对 B. 错 3 【判断题】(10分) 口腔修复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与数字化技术交融的剧烈变革。 A. 对 B.

4 【多选题】(10分) 口腔修复学的工作内容有() A. 颞下颌关节疾患的修复治疗不属于口腔修复学的内容 B. 口腔修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制作口颌系统的人工器官来代替已丧失的口颌系统器官 C. 临床工作内容包括牙体、牙列缺损等的修复 D. 治疗手段有全冠修复、贴面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等 5 【多选题】(10分) 关于口腔修复学的发展趋势,以下正确的是() A. 残根、残冠的保存化 B. 牙体缺损修复的嵌体化 C. 牙列缺失修复的种植化 D. 牙列缺损修复的舒适化

6 【多选题】(10分) 口腔修复学的特点是() A. 知识基础广 B. 美学素养要求高 C. 实践性强 D. 修复材料的仿生化趋势 7 【多选题】(10分) 中国在牙医学方面的贡献有() A. 砷剂用于牙髓治疗 B. 牙刷的使用 C. 汞合金充填龋 D. 牙再植

8 【单选题】(10分) 口腔修复的过程不包括() A. 试戴、调整修复体 B. 修复体可以不用定期复查、检查及维护 C. 制作修复体 D. 收集病史、检查 9 【单选题】(10分)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计算机技术在义齿辅助设计与制作、三维重建、配色、病案资料管理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B. 粘结技术的发展,将美容修复水平提到了一个新水平 C. 残根、残冠应该直接拔除后行种植修复 D. 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

(精)口腔修复学——牙体缺损修复

口腔修复学——牙体缺损修复 口腔修复学 开口度:3.7~4.5cm,下颌最大侧方运动范围:12mm 松动牙:牙槽骨吸收达到根2/3以上,牙松动达Ⅲ度者拔除 固定义齿基牙: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 RPD基牙: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2,牙松动不超过Ⅱ度 牙槽骨修整,一般在拔牙后1个月左右修整 双侧上颌结节肥大的情况,常常只需修整一侧 缺牙部位剩余牙槽嵴情况 Ⅰ型:高圆形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均足够 Ⅱ型:刃状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无明显吸收或轻度吸收,宽度中至重度吸收 Ⅲ型:低圆形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均中度吸收 Ⅳ型:地平状或凹形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宽度均呈重度吸收或吸收到基骨或基骨以下 牙体缺损 修复治疗的原则 正确地恢复形态与功能 牙体预备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硬组织健康 修复体龈边缘设计应合乎牙周组织健康的要求

修复体应合乎抗力形与固位形的要求 修复体龈边缘 可设计龈下边缘:龈边缘距龈沟底至少0.5mm(牙周要求1mm)√龋坏、楔状缺损达到龈下。 √邻接区到达龈嵴处。 √修复体需要增加固位力。 √要求不显露修复体金属边缘。 √牙根部过敏不能用其他保守方法消除。 抗力形——咬不碎 √牙咬不碎——没有薄壁弱尖无基釉 √修复体咬不碎——材料、厚度、形状 固位形——掉不下来 √约束力——形状 √摩擦力——密合、平行、点线角清楚、接触面积 √粘接力——粘接面积、材料、厚度、稠度 烤瓷合金 氧化膜——化学结合 金属热膨胀系数略高——压应力 熔点显著高于陶瓷 机械结合 范德华力 减轻(牙合)力 减小(牙合)面面积——减少颊舌径

边缘嵴内收,加大外展隙 降低牙尖斜度——降低侧向力 加深食物排溢沟,增加副沟 减牙 嵌体——银汞合金充填的替代 禁忌症 年轻恒牙和乳牙 缺损过小或过大 磨耗重 根管治疗后的无髓牙 √洞深应大于2mm;轴壁均应相互平行或外展2°~5°,与就位道一致。 √洞缘有斜面:45°,宽度约0.5~1mm。去除洞缘无基釉,预防釉质折断。增加嵌体的洞缘密合性与封闭作用。 ▽邻(牙合)面嵌体 鸠尾,防止嵌体水平移位,峡部宽度一般不大于(牙合)面的1/2。

口腔修复学

口腔修复学重点考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临床接诊 (3) 第三章牙体缺损的修复 (4) 第四章牙列缺损的固定局部义齿修复 (11) 第五章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4) 第六章牙列缺损/缺失的固定-活动义齿修复 (24) 第七章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 (25)

第一章绪论 1.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是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artificial device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 2.修复体prosthesis:用于修复口腔及颌面部缺损的、由人工制作的装置(如义齿、义颌、义耳等)统称为修复体。 3.口腔修复学的临床内容: 1)牙体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全冠、部分冠、嵌体、贴面) 2)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固定桥、可摘局部义齿、种植牙) 3)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全口义齿修复、种植全口义齿) 4)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义眶、义耳、义鼻、义颌修复) 5)牙周疾病的修复治疗;(牙周病松动牙的固定式夹板、可摘式夹板固定)6)颞下颌关节疾患的修复治疗。(牙合垫、咬合调整、牙合重建) 4.描述口腔修复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R”,即Replacement:替代;Reconstruction:重建;Regeneration:再生。 5.口腔修复学发展的趋势(看看): 1)牙体缺损修复嵌体化; 2)牙列缺损修复固定化; 3)牙列缺失修复种植化; 4)残根、残冠的保存化; 5)修复材料的仿生化趋势; 6)修复体制作的高科技化趋势。 6.口腔修复学的特点:知识基础广、实践性强、美学素养要求高。 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 第二章临床接诊 1.临床接诊clinical communication:是临床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后,针对主诉,通过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明确病因、制定并逐步完成治疗方案的过程。 临床接诊按诊疗程序可分为初诊、复诊和复查三部分。 2.病史采集目的是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3.对口腔修复患者的口腔检查,其基本方法包括临床一般检查、影像学检查、模型检查、咀嚼功能检查。 4.正常人开口度约为37~45mm,最大侧方运动范围为12mm。 5.牙齿松动度: 1)以牙的松动幅度计算:I度:松动幅度≤1mm;

第七版口腔修复学1

口腔修复学 一、 名词解释 1. 基托:是可摘局部义齿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覆盖在缺牙区牙槽嵴以及相关牙槽嵴唇颊、舌侧及硬组织上,供人工牙列和附着,传导和分散牙合力。位于缺隙部分基托又称鞍基。 2. 平行式就位: 3. 一型观测线:为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观测线 4. 倒凹深度:指观测线以下分析杆垂直至倒凹区表面某一点的水平距离,又称水平倒凹 5. .制锁角:义齿就位道与脱位道之间的夹角称为制锁角 6. 垂直距离:为天然牙列呈正中牙合时,鼻底到颏底的距离,也就是面部下1/3的距离 7. 倒凹坡度 8. 间接固位体:是辅助直接固位体起固位作用,防止义齿翘起、摆动、旋转、下沉而设计的一些固位装置,主要是增强义齿稳定性。 9. 支点线:连接基牙固位体或支托的连线。 10. 就位道:义齿就位有一定的方向,沿此方向义齿就位的途径叫就位道 二、填空题 2去蜡的步骤 烫盒、冲蜡 3.RPI卡环组成近中牙合支托,远中邻面板和颊侧I型杆式卡环组成。 4.舌杆的种类分为舌杆、舌隆突杆、双舌杆 5.重衬的方法有直接法重衬、间接法重衬、自凝软衬材料重衬 6.装盒的方法 反装法 正装法 混装法 7基托的厚度金属基托0.5mm,塑料基托不少于2mm 9.可摘局部义齿固位体按作用不同可分为直接固位体和间接固位体 10排上颌第一磨牙时,近中舌尖与牙合平面接触。远中舌尖,近中颊尖离开牙合平面_1__mm,远中颊尖离开牙合平面1.5__mm 13肯式分类法根据缺隙所在部位,结合鞍基 与 基牙位置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15、选磨包括正中牙合的选磨、前伸牙合的选磨、侧方牙合的选磨、修整。 16、弯制卡环的基本手法为 基本手法、手定位、定点、定方向和控制用力 17、倒凹深度相同时,倒凹坡度越大,固位力越_好_。坡度越小,固位力越_差__ 18、前腭杆厚度为_1mm____宽度为_6-8mm___,离开牙龈距离至少为6mm 19、一般情况下,倒凹深度应小于_1mm___,倒凹坡度应大于_20*____ 20义齿各组成部分能保持平行关系,顺着同一方向和角度就位 三、问答题 1.确定前牙列缺损患者的颌关系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一)利用模型上余留的牙确定上下颌的牙合关系。(二)用蜡牙合记录确定上下颌的关系。(三)用牙合堤记录上下颌关系。 2简述牙合支托的功能有哪些? (1)支承、传递颌力:牙合支托可将义齿承受的颌力传递到天然牙上,义齿受力时不会导致下沉。(二)稳定义齿:与卡环整铸连用时可保持卡环在基牙上的位置。除防止下沉外,还可以阻止义齿游离端翘动或摆动,起到稳定义齿的作用。转导牙合到基牙。(三)防止食物嵌塞:余留牙之间有间隙,则放置牙合支托可防止食物嵌塞。(四)恢复牙合关系:基牙因倾斜或低位等原因。与对颌牙无牙合接触或牙合接触不良者,还可以扩大牙合支托,以恢复牙合关系,

牙体缺损修复原则

牙体缺损修复原则——1 正确恢复牙体形态与功能1、恢复缺损牙轴面形态 意义:(1)保证食物正常排溢及食物对牙龈的生理性按摩作用。 (2)利于修复体的自洁。 (3)维持颈部龈组织的张力和正常接触关系。 恢复不良: (1)突度过小:导致牙龈损伤。 (2)突度过大:导致牙龈萎缩。 2、恢复外展隙和邻间隙 (1)恢复唇、颊、舌、合等外展隙。 (2)恢复邻间隙:即龈外展隙,两侧为邻牙邻面,上为邻接点,下为牙槽骨。 恢复不良:(1)邻间隙过小:压迫龈乳头。 (2)邻间隙过大:导致食物嵌塞。3、恢复邻接关系 特点:(1)青年人接触区呈点状,年长者呈面接触。 (2)前牙靠近邻面切缘,磨牙与前磨牙在邻面颊1/3与中1/3;磨牙在邻面中1/3。 恢复不良:(1)过紧:导致牙周膜损伤。 (2)过松:导致食物嵌塞。 4、恢复合面形态与咬合关系 标准: (1)恢复合面形态:尖、窝、沟、嵴。 (2)使合力方向与牙长轴方向一致:适当降低牙尖高度。 (3)使合力大小与牙周支持组织相适应:注意咬合接触面积的调整,冠根比例的协调性。 牙体缺损修复原则——2尽量保存、保护牙体组织 要求: 1. 去尽病变组织。 2. 消除倒凹,获得就位道。 3. 开辟修复体的空间。 4. 制备抗力固位形。 5. 预防性扩展。 6. 磨改异常的对颌牙,建立咬合关系。 如何保存牙体组织 1. 尽量选用部分覆盖的修复体而不是全冠修复体。用部分冠代替全冠而减少牙体制备的量。2.牙体制备时应尽量避免轴面聚合度过大。聚合度过大会导致可观的牙体组织的丧失。 3. 合面制备应根据其解剖外形而去除均匀的厚度。按照合面解剖外形进行合面磨除可取得足够的合面间隙而不会造成过多的牙体磨除。 4. 均衡磨除轴面,必要时进行正畸治疗 5. 选择较少磨除牙体组织边缘。比如选择凹斜面比肩台磨除的牙体组织的量要少。 6. 避免牙体制备向根尖方向不必要的扩展。 牙体缺损修复原则—— 3、应保证组织健康 修复体类型 修复体设计与组织健康、材料选择、边缘的设计 1、保护牙髓组织健康: 影响因素:窝洞深度、切割量、产热量、切割效率等 2、保护牙周膜健康:轴向合力、邻接点的位置及松紧度要适宜。 3、保护牙龈组织的健康:修复体边缘的位置、边缘外形。 1、牙髓的保护 牙髓受损的因素:洞的深度、牙体的切割量、温度、牙髓的抵抗力 温度最关键 髓腔温度增加4.10 C,15%的牙髓坏死,增高8.20 C, 60%的牙髓坏死,牙髓温度增至51.70 C,所有的牙髓坏死。 保护措施:水雾冷却、间歇短时轻压磨切手法、高速器械、戴临时冠、牙体预备应一次完成。 2、保护牙周膜 1、使基牙接受轴向合力:牙尖斜度150 2、邻接点的位置要准确:见前 3、邻接点的松紧度要适宜:牙线 3、保护牙龈组织的健康 轴面制备不足: 导致牙外形过大并损害菌斑控制,造成牙周疾病和龋病; 合面制备不足: 导致咬合功能障碍; 边缘位置欠佳: 导致修复体折裂,牙釉质或牙尖折断; 人造冠应复制原来牙齿的形态和外形轮廓(除非修复体需改正畸形或错位牙)。尤其是在邻面接触部位和根分叉,牙周病常起始于这些部位。 3、保护牙龈组织的健康 修复体边缘的位置 修复体边缘的外形 修复体边缘的密合性 修复体边缘的位置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专科) 一、课程简介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畸形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修复治疗的临床医学科学。它以口腔及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病理、牙合学、口腔应用材料、口腔生物力学等知识为基础,采用符合人体生理情况的人工修复体或矫治器来恢复或重建缺损部位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维护牙列的完整性和颌面部的外形与美观,促进口颌系统及全身的健康。 口腔修复学主要教授内容有: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颌面缺损修复,牙周病修复治疗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修复治疗等内容。 二、总体要求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常见修复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各种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了解口腔新材料、新方法及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原则。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实习时数 第一章绪言 1 第二章人造冠的固位原理 2 第三章牙体预备生物机械原理 1 第四章印模与模型技术 1 第五章暂时性修复和过渡性修复 1 第六章牙合架 1 第七章嵌体与部分冠 1 2 第八章桩冠与桩核冠 1 第九章铸造金属全冠 1 2 第十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2 4 第十一章瓷全冠 1 第十二章固定桥9 4 第十三章可摘局部义齿15 10 第十四章全口义齿10 8 第十五章单颌全口义齿与即刻全 1 口义齿 考试 2 合计50 30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口腔修复学教学的任务、目的和内容,了解修复治疗的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学习口腔修复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方法,了解口腔修复学常见的牙体、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内容。

课程内容 一、口腔修复学应有的认识和要求。 1.了解口腔修复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2. 了解口腔修复学的任务、目的和内容。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启发学生热爱专业,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二、口腔修复学与口腔医学的关系。 三、口腔修复学的发展史,我国解放前后口腔修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四、口腔修复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考核知识点 口腔修复学的定义、任务、临床内容、基本治疗手段。 口腔修复体的作用、类型、质量要求。 考核要求 了解口腔修复学的定义、任务、临床内容、基本治疗手段。 了解口腔修复体的作用、类型、质量要求。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口腔修复学的定义。 2.试述口腔修复体的种类。 第二章人造冠的固位原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人造冠修复体固位的概念,了解固位原理及临床应用。课程内容 一、概述 固位的概念、固位的意义 二、固定修复的固位原理和临床应用 约束力、摩擦力、粘结力等固位原理。环抱面固位形、钉洞固位形、沟固位形及洞固位形等固位原理的应用。 考核知识点 一、概述 二、固定修复的固位原理和临床应用 考核要求 一、概述 熟悉:人造冠修复体固位的概念 二、固定修复的固位原理和临床应用 了解:固位原理及临床应用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固位的定义。 2.固定修复固位力的组成是什么? 3.临床常用的固位形有哪些? 第三章牙体预备生物机械原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牙体预备的定义,熟悉牙体预备的原则,了解牙体切割器

口腔修复学总结

口 腔 修 复 学 By 颢 1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临床接诊技术 (3) 第二章牙体缺损修复 (5) 第四章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 (16) 第五章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23) 第七章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 (34) 第九章种植义齿的修复 (45) 其他章节总结 (50) 2 By 颢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临床接诊技术 一、名解: 1.Prosthodontics 口腔修复学:是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主要研究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及相关口颌系统疾病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问答题 1.口腔修复学的发展趋势【郑大09】 (1)牙体缺损修复的嵌体化 (2)牙列缺损修复的固定化 (3)牙列缺失修复的种植化 (4)残根残冠的保存化 (5)修复材料的仿生化趋势 (6)修复体制作的高科技化趋势。 2.从口腔修复学材料的演化轨迹试述生物材料在口腔修复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暨南13】 (1)牙体缺损修复嵌体化:长期以来,牙体缺损修复--直是以银汞充填和树脂直接法充填的方式 进行修复,这两种材料分别具有污染和聚合收缩导致继发龋的缺点,采用瓷嵌体、金属嵌体或树脂嵌 体修复牙体缺损是一种良好的解决办法,既无污染,又可消除收缩引起的微间隙,还可具有足够的耐 磨性和美观性,因而嵌体化将是牙体缺损修复的趋势。 (2)修复材料的仿生化趋势:修复材料的发展与口腔修复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口腔修复的材 料必须满足生物安全性、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生物功能、生物质感几条要求,理想的 修复材料是以人体相应组织为参照的仿生材料或生物类材料。因而,仿生化应成为口腔修复材料研 究的趋势和方向。 (3)修复体制作的高科技化趋势: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 CAD/CAM)义齿技术为代 表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修复体制作工艺和技术,显著提高了修复体制作精度,同时又 明显简化了制作程序,并使其可以进行集约化的大生产。这种理念和先进技术,给口腔修复学和工艺 学都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并终将取代传统的修复体制作模式。 3.试述修复前检查与准备【南方医12】 (1)修复前检查: 1)临床一般检查 ①口腔外部检查:颌面部检查、颞下颌关节去检查 ②口腔内检查: ③口腔一般情况 ④牙列检查 ⑤牙合关系检查 ⑥缺牙区检查 ⑦无牙颌口腔专项检查 By 颢 3

口腔修复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修复正畸学教研室《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 1 、了解什么是口腔修复学,口腔修复学的研究对象和在本校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2 、了解口腔修复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基本治疗手段及其基本治疗过程,了解口腔修复工作的意义。 3 、掌握口腔修复学三个重要的术语定义: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初步了解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4 、了解国内外口腔修复的历史发展过程,现行状况以及未来修复的展望。 5 、了解口腔修复学的特点。 [ 教学内容] : 1 、口腔修复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口腔修复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基本治疗手段及其基本治疗过程,简述口腔修复工作的意义。 3 、口腔修复学三个重要术语: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定义,简述其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4 、国内外口腔修复的历史发展过程,现行状况以及未来修复的展望。 5 、口腔修复学的特点。 [ 学时] :1 学时[2016-3-1(6)] [ 教学方法] :讲授 [任课教师]:张晓东 第二章临床接诊 [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 1 、掌握患者就诊后的接诊顺序、临床检查的方法和内容、如何根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初步对牙科椅的性能有所认识,了解口腔器械的功用。 2 、了解修复前应作的准备及处理。 3 、掌握病历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4 、了解医生与患者及技工交流的重要性。 [ 教学内容] : 1 、初诊准备,通过病史采集充分了解病员的主诉以及病员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 2 、通过口腔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口腔颌面部外形,缺牙区伤口愈合情况,口腔余留牙情况,颌骨和牙槽嵴以及口腔软组织情况,全身情况等。 3 、如何拟订治疗计划和修复计划,记录治疗全部过程。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 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表皮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软骨母细胞 2 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A.表皮细胞 B.呼吸道粘膜被覆细胞 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 E.内分泌腺上皮细胞 3 下列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是: A.层粘连蛋白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α D.肝素 E.前列腺素E2 4 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炎症细胞消失 C.玻璃样变 D.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E.纤维母细胞减少 5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6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7 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拆线: A.第3天 B.5-6天 C.2周 D.3周

E.以上都不是 8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再生时近端轴突每天可伸长10mm. B.神经纤维断离两端超过3.5cm时,才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C.伤口直径达10cm时,表皮难以再生,而必需植皮 D.肉芽组织形成时,毛细血管每日延长0.1–0.6mm E.以上都不是 9 维生素C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是: A.促进含硫氨基酸吸收、合成 B.促进前胶原分子形成 C.促进胶原纤维的交联 D.促进胶原原蛋白的合成 E.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 10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A.严重感染 B.电离辐射 C.含硫氨基酸缺乏 D.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手术缝线 11 下列各组织哪一种再生力最强? A. 骨骼肌 B. 神经节细胞 C. 心肌 D. 皮肤 E. 软骨 12 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再生? A. 生理状态下表皮细胞不断脱落,不断新生 B. 蜥蜴肢体断掉后,新生出完整的肢体 C. 蚯蚓从中间切断,每一段又可以形成完整的蚯蚓 D. 肝细胞广泛坏死后形成假小叶 E. 脾脏由于造血细胞增生(髓外造血)而肿大 13 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A. 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 B. 肌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C. 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 D. 炎性细胞和毛细血管 E. 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和毛细血管 14 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时所见到的变化是: A. 胶原纤维数量减少 B. 炎性细胞增多 C. 毛细血管减少 D. 质地较软 E 弹性增加 15 关于健康肉芽组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口腔修复学-上学期期末考

第二章 牙体缺损修复 【A 型题】 A1 .制作活髓后牙全冠时,钉洞固位形常用在 ( )。 A .牙合面的沟窝处 B.牙釉质 C.功能斜面区 D ?牙尖区 E.边缘嵴 C2- 增加全冠的固位力可采取的一些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 ?使用粘结性能良好的粘结剂 C ?备牙时增加预备体表面的粗糙度 E.修复体与预备体应紧密接触 E3.粘结力的产生是由于( )。 A .分子间结合键的键力 B.吸附力 D .机械嵌合力 E .以上都是 D4 .在以下关于全冠固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预备体的聚合度与固位有关 E.全冠沿切线方向的固位力主要来自于摩擦力和粘结力 D5 .在以下关于粘结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树脂类的粘结力大于无机盐类 B. 粘结力的形成无需机械性锁牙作用 C ?对修复体的边缘封闭可起重要作用 D .黏固材料的被膜越厚越好 E.粘结面可作粗化处理 E6 .有关鸠尾固位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鸠尾可用于邻牙合牙体缺损 B. 可防止修复体水平脱位 C .鸠尾峡的宽度为 牙合面宽度的1 /2或1 / 3 D .预备鸠尾时应尽量保留牙尖的三角嵴 E.鸠尾峡部过窄易引起牙折 C7.有关箱状固位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洞壁应与就位道一致 B.洞壁可外展2° -5° C. 洞底必须要预备成一个平面 D .洞越深,固位力越好 E.洞深应在2 mm 以上 E8.有关钉洞固位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钉固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钉洞的深度 C .可置于前牙的舌面窝近舌隆突处 E.位于釉质内 B9 .钉洞固位形的直径一般为( )。 A. 0. 5 mm B. 1 mm C10 .有关钉洞固位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固位钉可分为粘固式、螺纹式、楔入式 C. 固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钉洞的个数 E.位于牙本质上 D11 .有关沟固位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沟的外形为近似半圆形 B .尽量保持 牙合龈高 度 D .窝洞的点线角清楚 C .分子引力 )。 B .约束力是一种接触力 C .摩擦力的大小与修复体和预备体的密合性有关 D .全冠的牙台面形态与固位有关 2. 5 mm

病理学考试损伤的修复 习题及答案

第3章损伤的修复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 .下列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A. 肾小管上皮细胞 B. 心肌细胞 C. 肝细胞 D. 表皮细胞 E. 造血细胞 2 .下列哪种情况,组织不能完全再生 A. 一个肺小叶的坏死 B. 一骨多发骨折 C. 断裂后缝合的肌腱 D. 肝脏多发点状坏死 E. 直径约 10cm 的表皮缺损 3 .皮肤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A. 不典型增生 B. 完全性再生 C. 异常增生 D. 瘢痕修复 E. 化生 4 .创伤伤口的收缩是在 A. 受伤后 2 - 3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B. 受伤后 1 - 2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C. 受伤后 3 - 4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D. 受伤后 1 - 3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E. 受伤后 4 - 5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5 .肉芽组织具有收缩功能、同时又能产生基质和胶原的细胞是 A .血管内皮细胞 B .肥大细胞 C .纤维细胞 D .成肌纤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6 .肉芽组织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 A .毛细血管 B .成纤维细胞 C .炎细胞 D .细胞外基质 E .成肌纤维细胞 7 .肉芽组织的结局是 A .填补缺损 B .纤维化 C .抗感染 D .能产生细胞外基质 E .分泌大量成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 8. 由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的伤口称为 A .一期愈合 B .二期愈合 C .伤口愈合 D .再生 E .纤维性修复 9. 下列哪项是伤口二期愈合的特点 A .创面小 B .创面不洁、伴感染 C .手术切口 D .肉芽组织少 E .形成瘢痕小 二、X 型题 10 .纤维组织再生是,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是 A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转变而来 B .未分化的间叶细胞转化而来 C .肉芽组织 D .结缔组织化生 E .血管内皮细胞索转化而来 11 .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的原因有 A .新生毛细血管腔小 B .基膜不完整 C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供口腔修复学专业研究生使用) 课程编号:445509302 课程名称(中/英文):口腔修复学/Prothodontics 总学时:34 学分:2 适用对象: 口腔修复专业3年制研究生 开课单位: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教研室 一、课程简介 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生物医学工程的范畴口腔修复学研究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装置、矫治器或修复体,恢复、重建或矫正患者各种先天畸形、后天缺损或异常的口腔颌面系统疾病,从而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健康。临床记录牙体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牙列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周疾患、颞颌关节疾患及牙合异常等到的预防和治疗。采用设计、制作、人工装置的方法来恢复上述各类缺损、缺失、和畸形而失去的形态与功能,使之尽可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为固定修复(固定、局部义齿粘接固定修复),活动修复(可摘局部义齿),固定-活动联合修复,覆盖义齿,全口义齿,种植义齿等涉及材料与技术新进展等。 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建立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物医学工程范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也是口腔医学生必修课之一。 口腔修复学的任务是研究口腔及颌面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以恢复、重建各类缺损或异常的口腔颌面系统疾病,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本课程通过理论授课、临床见习、PBL教学等环节,使学生扎实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并了解口腔修复学的新进展新技术。为学生最终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从事口腔修复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口腔修复学的主要内容是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法,还包括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周病的修复治疗及颞下颌关节疾病的修复治疗、牙列缺损或缺失的种植义齿修复等内容。 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三级。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prosthodontics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修复教研室 2005 12 20

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供口腔系五年制用) 前言 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生物医学工程的范畴。 口腔修复学的任务是研究口腔及颌面各种缺损的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利用人工材料制作各种修复体,以恢复、重建各类缺损或异常的口腔颌面系统疾病,从而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以促进患者的健康。 口腔修复学是以医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口腔临床医学及应用材料、工艺、材料力学、生物力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科学。其临床内容包括牙体缺损或畸形、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周疾患、颞下颌关节疾患及牙合异常的预防和修复治疗。前三者是目前口腔修复学的主要临床内容。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治疗手段是采用制作修复体的方法恢复因缺损、畸形而丧失的形态与功能,使之达到正常水平。 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通过讲课、示教和实验室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等环节,要求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理论包括:修复的原则、固位原理、设计原则、平衡牙合理论等;基本知识包括:牙合、颌、面的解剖生理和牙合学等;基本技能包括:口腔检查方法、牙体预备、取印模、颌位纪录的方法与操作技术,各类修复体的设计及一系列技工操作技术,修复体的初戴、选磨、调牙合、复查修改等技术。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事口腔修复的临床工作。 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总时数为19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习课128学时。 拟用教材为: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口腔医学类专业用)马轩祥主编口腔修复学(第5版) 本教学大纲由修复教研室王宇春、逯宜编写。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修复教研室 2005 12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