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区域工程地质

江西区域工程地质
江西区域工程地质

第三章区域地质

第一节地层岩性

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槽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沿线发育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比较简单,主要发育有:震旦系(Z)、白垩系(K)以及第四系(Q)等地层。现将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其具体分布情况见第五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白垩系(K)

这套地层在线路带内较发育,主要分布在赣州北东向断陷盆地之内。根据其沉积旋回分上、下统。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建造,为较弱、较坚硬的薄~厚层状砂岩、砂砾岩、泥岩岩组。岩体结构为薄~厚层状,岩石强度差异较大。泥质较结的砂砾岩易风化,抗水性弱。边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1、白垩系下统火把山群(K1hb):厚1238米,为一套砖红色巨厚层砂砾岩夹巨厚层中粗粒长石砾岩。底部见砾岩墨绿色块伊丁橄榄玄武岩和紫灰色层状凝灰岩。顶部为灰白、黄绿色薄层页岩、粉砂岩、页岩。

2、白垩系上统赣州组(K1g):厚983米,为一套紫红、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钙质粉砂岩。

3、白垩系中统南雄组(K2n):厚584米,为一套棕红色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钙质砂岩。

(三)第四系(Q)

分布于赣江及其支流等河床及其两岸,多呈边滩、心滩、河漫滩及阶地产出。以冲积和洪积为主,岩相岩性复杂,厚度变化比较大,厚1~30米。

1、第四系下更新统(Q1):厚度0~12米,上部为“梅林红土层”,由网纹状红土、粉质粘土组成;下部为河流冲积砾石,即为“赣县砾石层”,其岩性为黄白色砾石层夹红色砂质粘土及粗砂岩。多分布于赣江、贡水及其支流两岸,组成三级基座阶地。

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厚0~8米,沉积物为粉土、粉质粘土、砂层和砾石层等。分布于河床两岸,多组成1~2级阶地。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厚度0~6米,主要为冲积层,沉积物为粉质砂土、粉质粘土。

第二节地质构造

路线区域属赣州红盆地,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

路线范围内构造不甚发育,主要是盆地边缘的控盆构造。盆地内广泛分布上白垩统赣州组红砂岩,呈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NEE 向,倾向南西,倾角一般为5~180°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等,玄武岩岩脉、岩株和寒武系浅变质岩零星分布于盆地北缘。区内红砂岩岩层受构造影响小,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

赣州红盆地南北边缘主要受断裂带控制盆地南缘发育有一北东向李屋坳正断层,断层距赣州市约10KM,断层倾向北西,倾角约34度,断面宽2~15米,走向延伸长约40余公里。受其影响,盆地内红砂岩层与南面震旦系变质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盆地北侧发育有数条小的断裂带,断裂带断层倾向南东,倾角约34度,断面宽2~5米,走向延伸长约1~3公里。

另外距路线东侧约60KM发育有一鹰潭—安远深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50°左右,经鹰潭、南城、宁都(西)、于都盘古山镇、安远(西)向南西入粤北,省区延长约500公里。断裂在航片上反映甚为清晰,迹线甚为规则、平直。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分布、发育程度受其影响。沿断裂带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交代花岗岩及晚侏罗世火山岩均甚发育,形成混合杂岩带、花岗杂岩带及火山杂岩带,局部出现动力变质带。并有多个温泉、震中沿断裂分布,全省共23次强震,有5次集中分布在该断裂隙构造带的南端。从此断裂与地质体的相互关系看,当形成于加里东期,燕山期仍有强烈活动。其性质以压剪性特征表现明显。

118

GYS-58-1

119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路线区域新构造运动起点位于赣中南大面积稳定上升区,晚第

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本区以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区内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g<0.05,即地震基本烈度值小于Ⅵ度,建议可不考虑

抗震设防,或进行简易抗震设防设计。

GYS-58-2

区域概况

区域概况 2.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1社会发展概况 2.1.1.1区域位置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下游西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南面,是江西省会南昌市市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至116°25',北纬28°20'至29°10'。东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接壤,隔赣江与南昌市老城区和南昌县相望;南与丰城市毗邻;西与高安市、安义县、南昌市湾里区交界;北、西北与永修县相连;东北濒鄱阳湖与都昌县、波阳县、余干县为邻。县域呈长条状,东西宽约23km,南北长约112km,总面积为2337.84km2,占南昌市区域面积的31.6%(生米镇划归红谷滩新区管辖之后,县域总面积为2197.24km2)。县域中间被南昌市(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所隔断,使全县按赣江河流走向分为上新建和下新建。县城长堎镇与南昌市区隔赣江相望,随着南昌市“一江两岸”发展格局的推进和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建设,已成为南昌市的新城区。 长堎工业园位于新建区西南部和石埠镇之间,南与城市快速道为界,东起京九铁路西线和昌樟高速,西至城市西外环高速,北至梅岭山脚。 2.1.1.2交通条件 南昌市已经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式交通,南昌水路可通赣江、抚河、锦江和鄱阳湖沿岸城镇及长江各口岸。陆路有105、316、320三条国道和浙赣、京九等铁路,初步形成了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周边省省会“5小时经济圈”。民航已开辟了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30多个城市的航线。望城地处西南部交通要冲,昌樟高速公路位于其东侧、320国道贯穿南北、规划城市外环——南二环在其北侧,城市高速外环环抱其西侧和南侧。浙赣铁路线从规划区的北侧穿过;南昌铁路西客站位于其东北角,该地区对外交通极其便利。长堎工业园依托南昌市通畅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为南昌长堎工业园开拓全国市场,发挥辐射和聚集作用提供了强大支撑。 2.1.1.3自然条件 1、地形、地质 新建区属江南丘陵滨湖地区。上新建东南部为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下新建西南部为山岗平原,东北部为滨湖圩区。整个县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平缓。低山和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3.56%(其中低山约占2%),平原占45.44%(包括鄱阳湖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基本情况.doc

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简介 江地(集团)公司是由原隶属江西省地矿局的江西省华东建设工程公司更名,原地质矿产部于1995年8月2日批准成立的。1995年10月30日经建设部核准地质矿产部颁发了工程总承包二级施工资质证书,同年11月21日在江西省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资质就位之前,江地(集团)公司按照江西省地矿局结构调整格局和相应经营模式,以江西省地质工程总公司为核心,并下辖7家(新达工程公司、顺达工程公司、江南工程公司、江海工程公司、江汇工程公司、九昌工程公司、赣州工程公司)施工子公司。江地(集团)公司与江地总公司实施“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施工子公司由所在地勘单位代管的管理模式。 2001年4月18日建设部发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后,江西省地矿局对局属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统一调整布置,除江地总公司以独立企业法人身份申请资质证书外,其它7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均不再单独申领资质,统一归江地(集团)公司实施紧密型管理。2002年6月经江西省建设厅核准换证,江地(集团)公司持有公路工程总承包二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二级、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堤防工程专业承

包二级,同时持有1998年取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江地(集团)公司现注册资本金为10600万元,净资产1055.8万元,拥有各类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400多人,高级工程师82人,项目经理118人,其中一级项目经理17人,二级项目经理68人。公司现下设9个分公司:分别是: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赣西北大队)、九江江海工程公司(赣西北大队)、赣州工程公司(赣南地调队)、江南工程公司(物化探大队)、新达工程公司(902大队)、顺达工程公司(901大队)、九江分公司(916大队)、江汇工程公司(赣东北大队)、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公司(902大队)。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 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 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

江西区域工程地质

第三章区域地质 第一节地层岩性 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槽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沿线发育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比较简单,主要发育有:震旦系(Z)、白垩系(K)以及第四系(Q)等地层。现将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其具体分布情况见第五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白垩系(K) 这套地层在线路带内较发育,主要分布在赣州北东向断陷盆地之内。根据其沉积旋回分上、下统。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建造,为较弱、较坚硬的薄~厚层状砂岩、砂砾岩、泥岩岩组。岩体结构为薄~厚层状,岩石强度差异较大。泥质较结的砂砾岩易风化,抗水性弱。边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1、白垩系下统火把山群(K1hb):厚1238米,为一套砖红色巨厚层砂砾岩夹巨厚层中粗粒长石砾岩。底部见砾岩墨绿色块伊丁橄榄玄武岩和紫灰色层状凝灰岩。顶部为灰白、黄绿色薄层页岩、粉砂岩、页岩。 2、白垩系上统赣州组(K1g):厚983米,为一套紫红、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钙质粉砂岩。 3、白垩系中统南雄组(K2n):厚584米,为一套棕红色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钙质砂岩。 (三)第四系(Q) 分布于赣江及其支流等河床及其两岸,多呈边滩、心滩、河漫滩及阶地产出。以冲积和洪积为主,岩相岩性复杂,厚度变化比较大,厚1~30米。 1、第四系下更新统(Q1):厚度0~12米,上部为“梅林红土层”,由网纹状红土、粉质粘土组成;下部为河流冲积砾石,即为“赣县砾石层”,其岩性为黄白色砾石层夹红色砂质粘土及粗砂岩。多分布于赣江、贡水及其支流两岸,组成三级基座阶地。 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厚0~8米,沉积物为粉土、粉质粘土、砂层和砾石层等。分布于河床两岸,多组成1~2级阶地。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厚度0~6米,主要为冲积层,沉积物为粉质砂土、粉质粘土。 第二节地质构造 路线区域属赣州红盆地,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 路线范围内构造不甚发育,主要是盆地边缘的控盆构造。盆地内广泛分布上白垩统赣州组红砂岩,呈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NEE 向,倾向南西,倾角一般为5~180°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等,玄武岩岩脉、岩株和寒武系浅变质岩零星分布于盆地北缘。区内红砂岩岩层受构造影响小,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 赣州红盆地南北边缘主要受断裂带控制盆地南缘发育有一北东向李屋坳正断层,断层距赣州市约10KM,断层倾向北西,倾角约34度,断面宽2~15米,走向延伸长约40余公里。受其影响,盆地内红砂岩层与南面震旦系变质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盆地北侧发育有数条小的断裂带,断裂带断层倾向南东,倾角约34度,断面宽2~5米,走向延伸长约1~3公里。 另外距路线东侧约60KM发育有一鹰潭—安远深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50°左右,经鹰潭、南城、宁都(西)、于都盘古山镇、安远(西)向南西入粤北,省区延长约500公里。断裂在航片上反映甚为清晰,迹线甚为规则、平直。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分布、发育程度受其影响。沿断裂带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交代花岗岩及晚侏罗世火山岩均甚发育,形成混合杂岩带、花岗杂岩带及火山杂岩带,局部出现动力变质带。并有多个温泉、震中沿断裂分布,全省共23次强震,有5次集中分布在该断裂隙构造带的南端。从此断裂与地质体的相互关系看,当形成于加里东期,燕山期仍有强烈活动。其性质以压剪性特征表现明显。 118 GYS-58-1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于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总站组建、沿革及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 (一)、总站成立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处江西省南昌市,1981年7月在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水文观测站(第三、四分队)的基础上组建的。1982年11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劳[1982]573号文件批准设立:“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属县、团级事业单位。1983年9月局(83)370号文将“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更名为“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1991年8月30日,局(1991)248号文,将“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更名为“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并同时挂“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驻地、经费渠道不变。至此,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沿革、发展到现在。 (二)、职工情况 总站现有职工总数219人,其中:退休职工65人,在职职工154人。 1.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25岁以下7人;26~35岁29人;36~45岁71人,46~55岁47人,55~60岁3人。 2.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3人,大学20人,大专29人,中专30人,高中(技校)57人,初中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在岗职工总数的47%。 3.专业结构:全站各类专业人员98人,占全站职工人数的62.4%;其中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占总站专业技术人员的5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48%。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16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0%;中级技术职称43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55%;初级职称20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5%。 4.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比例:全站各方面专业人员9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全站技术人员之比为49%。 二、领导班子及成员简介 总站设立党委,实行站长负责制。党委成员由肖旦红、颜春、孙健、寇颖、黄长生5人组成。颜春任站长,肖旦红任党委书记。

山东地貌概述

山东地貌概述 崔巍(山东省潍坊市)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臵: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近年来山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二)自然环境:山东是我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大

致介于北纬34°22′52″至38°15′02″(岛屿达38°23′N),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计跨纬度3°52′10″、经度8°23′07″,这使得山东自然地理的东西差异远比南北差异明显。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为沂蒙山地丘陵,水文属于淮河水系(沂河),而山东半岛西北部为华北平原,水系属于黄河水系(徒骇河),造成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为海洋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总体来说,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 (三)地貌特征:山东省的地貌基本特征,一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全省地势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海拔高度向四周逐渐降低。泰山、鲁山、沂山共同组成鲁中地的主体,构成山东省中部一条东西向的分岭。东部及南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北部及西部为坦荡的平原,呈弧形围绕在山地丘陵的外围。全省地势中南部凸起;东部地势稍低,缓丘起伏;西北部地势低平,黄河、大运河穿行其间,9/10的地面在海拔50米以下。由历史上形成的黄河冲积扇、泛滥平原和近代黄河三角洲组成的平原呈弧形环抱于中南部山地的西、北两侧。在山麓冲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之间为低洼地带,形成带状湖群。众多的山间盆地和山间平原散布于低山丘陵之间,海拔高度都在200米以下。山东海岸北依渤海、东及东南濒临黄海,除黄河三角洲与莱州湾沿岸为淤泥质海岸以外,大部分海岸为岩石的侵蚀海岸,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

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地质环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范围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等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和监督管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对自然因素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勘查与工程治理等项目。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指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 (三)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是指为保护地质遗迹进行的科考、调查、评价、保护工程,以及监测预警系统、标识解说系统、信息系统、科学展示工程建设等项目。 (四)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项目主要是指公益性的区域地质灾害、水工环地质等调查和研究项目。 第三条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告公示制、审计制。 第四条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从事地质遗迹保护业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地质勘查、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建筑施工等相应资质。从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业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资质,属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研究的项目,还应当同时具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地质环境项目中造林复绿单独成标段招投标的,可以由具备相应的园林绿化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全省地质环境项目的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组织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方案审查、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设区市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环境项目立项申报、监督管理、指导和监管项目决算及初步验收等工作; 县级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环境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由国土资源(矿管)部门承担的项目,由其上一级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监督管理。 第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工程进展、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效果等负责。

四类地区稳定性试验要求

The stability of finishe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and product-related factors ICH and WHO started discussions in 2000 to harmonise the number of stability tests and conditions employed worldwide……but there was little agreement from interested parties on an ICH proposal regarding long-term storage conditions in zone IV (hot and humid countries)Stability Testing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Dr Sabine Kopp repo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olicy on stability testing. Following lengthy discussion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s revised its guidelines on stability testing conditions for climatic zone IV , ie hot and humid countries. The guidelines are expected to be made available shortly. This article summarises the key events that have marked the WHO’s work on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testing guidelines. The stability of finishe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depends on several factors. On the one hand, it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ambient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light. On the other, it depends on product-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ive substance and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the dosage form and its compositio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nature of the container-closure system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packaging materials. For established drug substances in conventional dosage forms, literature data on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and degradability of the active substance are generally available together with adequate analytical methods. Thus, the stability studies may be restricted to the dosage forms. The actual stability of a dosage form will depend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formulation and packaging-closure system selected by the manufacturer. Stability considerations, for example selection of excipients, determination of their level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should therefore be given high priority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the product.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of the drug product with the packaging material in which it will be delivered, transported and stored throughout its shelf-life must also be investigated. The shelf-life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due regard to the climatic zo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to be marketed. For certain preparations, specific storage instructions must be complied with if the shelf-life is to be guaranteed. The storage conditions recommended by manufacturers on the basis of stability studies should guarantee the maintenance of qua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throughout the shelf-life of a product. The effect on products of the extremely ad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certain countries to which they may be exported calls for special consideration. T o ensure both patient safety and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drug supplie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expiry date and, where necessary, the storage conditions are indicated on the label.The beginning Work on st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s initiated by the WHO in 1988 and the WHO Guidelines on Stability Testing for Well Established Drug Substances in Conventional Dosage Forms were adopted in 1996 by the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following extensive consultation 1. In 2000, discussions bega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ICH)expert working group Q1 (stability) and the WHO to harmonise the number of stability tests and conditions employed worldwide. The working group, when developing guidance Q1F Stability Data Package for Registration Applications in Climatic Zones II and IV , proposed a modification to the WHO guidelines. The proposal concerned the long-term storage conditions for climatic zone IV (hot and humid countries). The group suggested that the WHO change its conditions from 30°C and 70% relative humidity (RH) to 30°C and 60% RH. A detailed paper includ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change was widely circulated for comme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s’bodies and specialists, and members of the WHO expert advisory panel on the international pharmacopoeia an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were among those consulted. Responses to the proposal varied. A number of experts agreed that the proposal constituted a sound scientific approach. It was recognised that packaging was very important and common testing conditions should be agreed upon for WHO and ICH guidelines. Others criticised the approach as being too scientific and impractical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actual meteorological and physical storage conditions in these countries would not allow simulation of long-term storage conditions as defined by the new proposal. Arguments were also put forward against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parameter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s.

区域环境概况

2 区域环境概况 2.1地理位置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部,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3′~117°04′,北纬37°41′~37°16′。县界东与沾化县接壤,西与庆云县为邻,南与阳信县紧连,北与河北黄骅市接界,县城坐落在县域的南部偏西地带。无棣县隶属滨州市管辖,全县辖11个乡镇,565个自然村,县域人口43万人。 无棣县是山东半岛与京津唐交通要塞,素有“冀鲁枢纽”之称,既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带的结合部,又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与黄骅大港仅一河之隔,境内有500-3000吨级泊位码头7个,年吞吐能力达370万t,航路可北抵塘沽、天津,东到大连、龙口、烟台、青岛,南达湛江等港口。205国道、大(口河)济(阳)路、新(河)海(兴)路等5条国省干线公路贯穿全境,滨(州)博(山)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与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均有高等级公路连接。 无棣县工业园区位于无棣县城东部,跨棣丰街道办事处、水湾镇部分区域。 拟建工程位于无棣县工业园区南部,星湖二路南侧、开发五路以西,具体见图2.1-1。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地形地貌 无棣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位于德惠新河、马颊河、秦口河下游,曾为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受河流淤积、海潮漫溢影响严重,形成南北高低相间的条带状地貌。境内最高点在无棣县城的西部,海拔高度为8m,以万分之一的坡度向东北倾斜,至沿海的车辋城,海拔高度为2.5m,大口河海拔高度为1.9m,三里台、五里台海拔高度仅为1m左右。境内自西向东依次为黄泛平原、滨海平原和渤海湾海岸。 工业园所在区域地貌为河滩高地和浅平洼地,是由古河道冲刷、风蚀而成,地势平坦。地层主要是黄泛冲积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和滨海相沉积。

江西北部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摘要:近些年来与花岗岩有关的有色金属矿产成为矿床勘查和开发的重点对象之一。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地质实际,深 入开展这类矿床的地质研究与勘查开发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江西地区成矿条件非常优越,以锡、铅、锌为主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多。 文章对该地区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成矿作用的动力学和矿产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江西北部地区;成矿系统;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13-02开展以理论科学找矿和预测已成为新世纪提高找矿效果 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发现或建立符合本区矿产分布特点的地质成矿新理论或新认识、 新思路,已成为解决地质找矿与资源评价的突出问题。从本区找矿实践经验出发,基于地质环境控矿的总体思路,阐明区域成矿特征和大型矿集区的产布特征,作 为成矿远景区预测的基础,并为突破新地区,发现新矿种、 新类型,探寻大型或超大型矿产资源基地提供科学信息或依据。 一、矿区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江西北部地处中生代以来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沿海前陆推 覆冲断带,与扬子、 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复合叠加的部位,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优越成矿地质环境。 早元古代庐山至星子一带有云英质花岗片麻岩呈弯窿状 产出。经研究, 其原岩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钠长花岗岩。中元古代则以九岭群(下双桥山群)中夹多层细碧石英角斑岩及超铁 镁质熔岩为主。此外,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甚为普遍。而在晚元古 代,早期修水群(上双桥山群)中夹少量细碧角斑岩及中酸性火山 碎屑岩。落可栋群中夹大量陆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 晚震旦纪至中三叠纪以陆表海、陆缘海及泻湖、潮坪相的 碳酸盐岩为主,常含碎屑岩及泥岩,其间未发现角度不整合。 地层不整合于下伏的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之上,与其上覆的白至 纪及第三纪陆相红层呈不整合接触。其间缺失晚三叠纪及下侏 罗纪地层。 (二)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不很强烈,经历了燕山期岩浆活动,岩浆岩 为中生代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多次侵入的复式岩体,由在燕山 早期晚阶段形成的花岗闪长斑岩和燕山晚期早阶段形成的石 英斑岩及隐爆角砾岩组成。据K-Ar 法年龄测定结果,年龄为 120Ma 。花岗闪长斑岩与铜硫矿关系密切,石英斑岩体与钼(铜)矿关系密切,均为本区成矿岩体。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特征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平缓产于铜门组砂岩中上部,产状与地 层一致,向东平缓倾斜,倾角7°~20°,西侧相对平缓。矿体在平面上形态简单,呈近等轴状多边形。矿体内部构造较简单,连续性 好,单矿体面积达2km 2。区内已发现多个工业矿体, 主要有I 、II 号矿体(I 为萍一乐占板块结合带;II 为江南地块几岭结合带)。两个主要矿体呈近平行状产出,垂直相距4~17m 。局部地区两矿体合二为一。其空间分布范围基本一致。I 矿体覆于II 矿体之上。 I 号矿体呈层状赋存在铜门砂岩顶部,其顶板自然界线清楚,但底板与围岩呈渐变关系,矿体厚0.70~12m ,均厚2.01m ,总体厚度中部稍大,但无明显变化,矿体以锌为主。I 号矿体单 矿体铅、 锌金属量大于50万吨。11号矿体呈层状近平行产于I 号矿体之下,但铅锌品位相对I 号矿体偏贫。平均厚度1.73米,铅锌金属量大于30万吨。两矿体普遍含银,伴生银金属量达700吨, 含银的矿化范围较铅锌大。 (二)前陆推覆冲断带复合控岩控矿 前陆推覆冲断带是燕山期强烈活动的主导成矿体系,包括 活动较早的(早-中侏罗世)北东向构造和形成较晚的(晚侏罗 世以来)北北东向构造。 区域性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主干断裂带,以其强烈的左行走 滑剪切、 推覆冲断有利的动热条件,成为重要的导岩导矿和形成动热变质的优势构造;其良好的封闭环境和低氧逸度又是形 成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较好成矿环境;其低级序次高密度分布的张扭性裂面与压扭性裂面的结点,以及众多的扭动构造,为 有利的储岩储矿构造。 北东或北北东向与东西、北西向构造“双向”或“多向”复合 控矿较为明显,尤其是与火山、隐爆、侵入构造复合控矿是火山-斑岩成矿系列一大特色。在下扬子坳陷带与萍-乐结合带西段,晚古生代地层总体呈近东西(北东东或北西西)向展布,由于北东或北北东向走滑或推覆断裂带的强烈左行扭动,所形成的岩层大角度折转或弧形弯曲、 S 或反S 型扭曲强烈地段,是构造复合控矿有利地段。在萍-乐结合带东部及北武夷等地区,复合构造所形成的地(层)体异向交替排列,或在强北北东向断裂带内出现近东西向岩 (层)块以及扭动构造,均为复合控矿有利地段。 三、成矿过程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以含矿流体的活动和形(下转第58页)江西北部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程春华1,2 ,丁业胜3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0; 3.井冈山市国土资源局,江西吉安343600) 2009年第22期(总第133期) Chinese hi-tech enterprises NO.22.2009 (CumulativetyNO.133)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