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第1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第1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专题二 知识方法 精彩回扣 第一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知识回扣]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v =v 0+at

位移公式:x =v 0t +12

at 2

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v 2

-v 2

0=2ax 位移与平均速度关系公式:x =v t =v 0+v

2

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t

2

.

(某段位移的中点速度v x

2

v 21+v 2

2

2

,且v t 2

2

)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的运动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或Δx =aT 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比为

x 1∶x 2∶x 3∶…∶x n =12∶22∶32∶…∶n 2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比为 Δx 1∶Δx 2∶Δx 3∶…∶Δx n =1∶3∶5∶…∶(2n -1)

(4)第一个x 内、第二个x 内、第三个x 内、…第n 个x 内的时间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4.自由落体运动

(1)运动特点:物体由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加速度为g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运动规律:v t =gt ,h =12

gt 2,v 2

t =2gh .

特别提醒: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②a =g =9.8 m/s 2

≈10 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5.竖直上抛运动

(1)运动特点: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运动规律:v t =v 0-gt ,h =v 0t -12

gt 2,v 2t -v 2

0=-2gh .

(3)结论:上升至最高点时间t 上=v 0g ,从最高点下降到抛出点的时间t 下=v 0g

,上升最大高

度H m =v 20

2g

.

6.弹力是相互接触的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判断弹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①假设法.②根据物体的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判断. 7.杆对物体的弹力可能沿杆方向,也可能不沿杆方向.

8.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②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9.物体平衡的条件和推论

(1)物体受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为0,即F 合=0.

若在x 轴或y 轴上的力平衡,那么,这一方向上的合力为0,即F x 合=0或F y 合=0. (2)常用推论:

①二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时,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

②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共线;任一个力沿另外两个力方向所在直线分解,分解所得的两个分力与原来两个力分别等值、反向、共线. ③多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规律可参考以上两条做推广性的理解.比如,受四个力作用下平衡时,任意三个力的合力与第四个力等值、反向、共线;或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其余两个力的合力等值、反向、共线等. 10.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 ①公式:a =

F 合

m

. ②意义: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关系. (2)牛顿第三定律 ①表达式:F 1=-F 2.

②意义:明确了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1)实重与视重

①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②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

[方法回扣]

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

(1)一般公式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解题,若题目中不涉及时间,使用v 2

t -v 2

0=2ax 解答.

(2)中间时刻速度法:公式v t 2

=v =

v 0+v t

2

适用于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

可避免应用位移公式中含有t 2

的复杂方程,从而简化解题. (3)平均速度法:涉及初末速度、运动时间、位移,可应用v =

v 0+v t

2

和x =v t 解答.

(4)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采用比例关系求解. 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 m 、前2 m 、前3 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

④第1 m 、第2 m 、第3 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3-2)∶…

(5)图象法:应用v -t 图象,可以把较复杂的直线运动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利用图象定性分析选择题,可避开繁杂的数学计算.

(6)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应用于末态速度为零的情况,把末态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反演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巧用隔差公式x m -x n =(m -n )aT 2

解题.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题目中出现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对应的位移(尤其是处理纸带、频闪照片或类似的问题),应用隔差公式x m -x n =(m -n )aT 2

解题更加快捷方便.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1)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

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

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2)常见的处理方法

①分段法:将整个竖直上抛运动分为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②整体法:将整个过程看成是初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定初速度的

方向为正方向,则a =-g ).即v t =v 0-gt ;h =v 0t -12gt 2;v 2t -v 2

0=-2gh .

3.“追及、相遇”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1)基本思路

(2)常用分析方法

①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

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

②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照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

③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

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

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④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

4.力的合成法则和正交分解法在牛顿第二定律问题中的应用

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可用力的合成法来解牛顿第二定律问题,即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合力,它一定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大小等于ma.

当物体受两个以上的力作用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依具体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各力和加速度往两坐标轴上分解,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即∑F x=ma x和∑F y=ma y,然后求解.

一种常见的选取坐标轴方向的方法,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y轴与加速度方向垂直.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F x=ma,∑F y=0.

有时物体所受的几个力分别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且与加速度方向不同.此时也可以沿力所在的两个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就不必再做力的分解,而只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可以简化运算.

5.瞬时问题的分析方法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的瞬时问题

(1)明确两种基本模型的特点:①轻绳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可以

突变,即弹力可以在瞬间成为零或别的值;②轻弹簧(或橡皮绳)需要较长的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不能突变,即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不变.

(2)明确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①确定该瞬时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还要注意分析物体在

这一瞬时前、后的受力及其变化情况;②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习题精练]

1.在灭火抢险的过程中,有时要借助消防车上的梯子进行救人或灭火作业,如图1所示.已知消防车梯子的下端用摩擦很小的铰链固定在车上,上端靠在摩擦很小的竖直玻璃墙上.消防车静止不动,被救者沿梯子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铰链对梯子的作用力不变

B.墙对梯子的弹力不变

C.地面对车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D.地面对车的弹力不变

答案 D

解析 人在梯子上爬行时,将人和梯子看作一个整体,墙壁对梯

子的作用力F N 水平向左,整体受重力G 竖直向下,根据三力汇 交原理,铰链对梯子的作用力F 斜向上,如图所示,当人匀速向 下运动时,F 与G 的夹角减小,因为整体的重力G 不变,所以F 、

F N 减小,选项A 、B 错误.将人、梯子、车看作一个整体,则地

面对车的摩擦力等于墙壁对梯子的作用力F N (逐渐减小),地面对车的弹力等于车和人的 重力(不发生变化),所以选项C 错误,D 正确.

2.某校一课外活动小组自制一枚火箭,设火箭从地面发射后,始终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运动.火箭点火后可认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 s 到达离地面40 m 高处时燃料恰好用完,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

,求: (1)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 (2)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3)火箭从发射到残骸落回地面过程的总时间. 答案 (1)20 m/s (2)60 m (3)(6+23) s 解析 设燃料用完时火箭的速度为v 1,所用时间为t 1.

火箭的上升运动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为做匀加速上升运动,第二个过程为做竖直上抛运动至最高点.

(1)对第一个过程有h 1=v 1

2

t 1,代入数据解得v 1=20 m/s.

(2)对第二个过程有h 2=v 21

2g

,代入数据解得h 2=20 m

所以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 =h 1+h 2=40 m +20 m =60 m. (3)解法一 分段分析法

从燃料用完到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由v 1=gt 2得t 2=v 1g =

20

10

s =2 s 从最高点落回地面的过程中h =12gt 2

3,而h =60 m ,代入得t 3=2 3 s

故总时间t 总=t 1+t 2+t 3=(6+23) s 解法二 整体分析法

考虑火箭从燃料用完到落回地面的全过程,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全过程为初速度v 1=20

m/s ,加速度g =-10 m/s 2

,位移h ′=-40 m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即有h ′=v 1t +12gt 2,

代入数据解得t =(2+23) s 或t =(2-23) s(舍去),故t 总=t 1+t =(6+23) s 3.如图2所示,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与粗糙的水平面平滑连接.现将一滑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的A 点由静止释放,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C 点.已知A 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 =0.8 m ,B 点距C 点的距离L =2.0 m .(滑块经过B 点时没有能量损失,g =10 m/s 2

),求:

图2

(1)滑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2)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滑块从A点释放后,经过时间t=1.0 s时速度的大小.

答案(1)4 m/s (2)0.4 (3)3.2 m/s

解析(1)滑块先在斜面上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故滑块运动到B点时速度最大为v m,设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1,则有

mg sin 30°=ma1

v2m=2a1·h

sin 30°

解得:v m=4 m/s

(2)滑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

μmg=ma2

v2m=2a2L

解得:μ=0.4

(3)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1

v m=a1t1

得t1=0.8 s

由于t>t1,滑块已经经过B点,做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t1=0.2 s

设t=1.0 s时速度大小为v

v=v m-a2(t-t1)

解得v=3.2 m/s

4.如图3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夹角θ=37°,A到B长度为16 m,传送带以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时间是多少?(sin 37°=0.6,cos 37°=

0.8)

图3

答案 2 s

解析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阶段,由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一个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F,物体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1,得

a1=10×(0.6+0.5×0.8) m/s2

=10 m/s2

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需要的时间t1=v

a1=

10

10

s=1 s,t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x=

1

2

a1t21=5 m.

由于μ

.

设后一阶段物体滑至B 所用的时间为t 2,由L -x =vt 2+12a 2t 2

2解得t 2=1 s ,t 2=-11 s(舍

去).

所以物体由A 运动到B 所需时间t =t 1+t 2=2 s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力与直线运动力与直线运动高考真题

6. 力与直线运动高考真题 [真题1] (2020·高考全国卷Ⅰ)(多选)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 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解析:选BD.由题图知,甲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甲=10 m/s 2 .乙车做初速度v 0=10 m/s 、加速度a 乙=5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 s 内甲、乙车的位移分别为:x 甲=12 a 甲t 2 3=45 m x 乙=v 0t 3+12 a 乙t 2 3=52.5 m 由于t =3 s 时两车并排行驶,说明t =0时甲车在乙车前,Δx =x 乙-x 甲=7.5 m ,选项B 正确;t =1 s 时,甲车的位移为5 m ,乙车的位移为12.5 m ,由于甲车的初始位置超前乙车7.5 m ,则t =1 s 时两车并排行驶,选项A 、C 错误;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52.5 m -12.5 m =40 m ,选项D 正确. [真题2] (2020·高考全国卷Ⅱ)(多选)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 3a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 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A .8 B .10 C .15 D .18 解析:选BC.设P 、Q 西边有n 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m ,则F =nma ① P 、Q 东边有k 节车厢,则 F =km ·2 3 a ② 联立①②得3n =2k ,由此式可知n 只能取偶数, 当n =2时,k =3,总节数为N =5 当n =4时,k =6,总节数为N =10 当n =6时,k =9,总节数为N =15 当n =8时,k =12,总节数为N =20,故选项B 、C 正确. [预测题3] 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 ,如图(a)所示.t =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 时间内小物块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

_专题复习篇 专题1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2021届高三物理二轮新高考复习讲义

力与直线运动 [建体系·知关联] [析考情·明策略] 考情分析纵览2020年山东、海南、北京、天津各省市等级考物理试题,该部分多与交通、体育运动等真实情境结合,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应用,增强考生从运动图象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题型以选择题、较为综合的计算题为主。 素养呈现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推论 2.图象问题 3.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问题 4.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素养落实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推论的灵活应用 2.掌握瞬时性问题的两类模型 3.熟悉图象类型及图象信息应用 考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新储备·等级考提能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关系:v=v0+at。 (2)位移关系:x=v0t+1 2 at2。 (3)速度位移关系:v2-v20=2ax。 (4)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x t=v t 2 。 (5)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相邻的两段位移之差为常数,即Δx=aT2。 2.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解题思路 (2)解题技巧 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最后还要注意对解的讨论分析。 新案例·等级考评价 [案例1]现有甲、乙两汽车正沿同一平直大街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10 m/s。当两车快要到一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已转换成了黄灯,于是紧急刹车(反应时间忽略不计),乙车司机为了避免与甲车相撞也紧急刹车,但乙车司机反应较慢(反应时间为t0=0.5 s)。已知甲车紧急刹车时制动力为车重的0.4倍,乙车紧急刹车时制动力为车重的0.6倍,g=10 m/s2,假设汽车可看作质点。 (1)若甲车司机看到黄灯时车头距警戒线15 m,他采取上述措施能否避免闯红灯? (2)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应至少保持多大距离? [解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甲车紧急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1= f1 m1= 0.4m1g m1=4 m/s2。 甲车停下来所需时间为

第二讲、力的合成与分解

Ⅰ重力弹力摩擦力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重心:其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5.重心位置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 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知识点二、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1.形变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 2.弹性 (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 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3.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 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 第1 页共20 页

第 2 页 共 20 页 度x 成正比。 (2)表达式:F =kx 。 ①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 ;k 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②x 是形变量,但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知识点三、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对比 2.动摩擦因数: (1)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比值。μ=F F N 。 (2)决定因素: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必备方法突破 必备方法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1.弹力有无的判断“三法” (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 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 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 处一定有弹力。 (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 力是否存在。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常见模型中弹力的方向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3.弹力大小计算的三种方法 (1)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3)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 例1[弹力方向的判断](多选)如图1-1所示为位于水平面上的小车,固定在小 车上的支架的斜杆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在斜杆下端固定有质量为m的小球。下 列关于杆对球的作用力F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第3 页共20 页

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检测(二)力与直线运动

专题跟踪检测(二) 力与直线运动 1.(2020·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高速公路的ETC 电子收费系统如图所示,ETC 通道的长度是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的水平距离。某汽车以21.6 km/h 的速度匀速进入识别区,ETC 天线用了0.2 s 的时间识别车载电子标签,识别完成后发出“滴”的一声,司机发现自动栏杆没有抬起,于是采取制动刹车,汽车刚好没有撞杆。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6 s ,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该ETC 通道的长度约为( ) A .4.2 m B .6.0 m C .7.8 m D .8.4 m 解析:选D v 0=21.6 km/h =6 m/s ,汽车在前0.2 s +0.6 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 x 1=v 0(t 1+t 2)=6×(0.2+0.6)m =4.8 m ,随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位移为x 2=v 022a =622×5 m =3.6 m ,所以该ETC 通道的长度为L =x 1+x 2=4.8 m +3.6 m =8.4 m 。综上所述,故选项D 正确,A 、B 、C 错误。 2.(2020·麻城质检)如图所示,平滑曲线a 、b 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甲和乙的位置—时间(x -t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 2时刻,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B .在t 1时刻,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C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乙车的路程大于甲车的路程 D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析:选D 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均为负,所以在t 2时刻,两车运动方向相同,故A 错误;在t 1时刻,甲的斜率大于乙的斜率,即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B 错误;在t 1~t 2时间内,乙车行驶的路程等于甲车行驶的路程,故C 错误;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两车的位移相同,时间也相同,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 正确。 3.[多选](2020·淄博模拟)2019 年7月,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完成了中、高速滑行试验。某次试验飞机在平直跑道上滑行,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 为t ,滑行的距离为x ,滑行过程中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上C 点的切 线与AB 平行,x 、t 0、t 1、t 为已知量。设飞机着陆滑行t 0时的位置与终点 的距离为x 0,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v ,则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v >2x t B .v <2x t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思维导图】 【考点分析】 力与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均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非常灵活,选择、实验、计算等题型均可以考查。其中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问题,牛顿第二定律与静力学、运动学的综合问题,物体的平衡条件等都是高考热点。受力分析与物体的平衡问题是力学的基本问题,在高考中是Ⅱ级要求,主要考查力的产生条件、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的应用、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连

接体问题的分析。对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的考查经常以选择题或融合到计算题中的形式呈现。另外,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很多,如弹簧问题、传送带问题、传感器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等,应用非常广泛。考查时注重对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的考核,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假设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法、等效思想等。 本专题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对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及其条件的考查通常倾向于应用型,易于生产生活、军事科技等紧密联系,还可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 2、对运动图像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热点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考查的是图像的物理意义。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力度较大。除了常见的力学模型如物体在水平面、斜面、竖直平面上的直线运动,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传送带模型的应用等外,还将牛顿运动定律与电磁学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考查考生分析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然后运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旧题、陈题、常规题常常推陈出新,多数与信息、图象相结合,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预计在2016年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近几年的试题难度看,本专题如果是单独命题,难度可能不大,命题方向还应属于基本应用方面。 对本专题的复习,应把握“211”策略:“2”是指“两个分析”,即“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一个“1”是指“一个桥梁”,即联系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加速度;另一个“1”是指“运动图象”,即物体的运动可借助图象进行分析。 课时1 物体的直线运动 【典例分析】 一.运动关系图(x-t图像,v-t图像,位置坐标图像,a-t图像) 用图象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是一种直观且形象的语言和工具.它运用数和形的巧妙结合,恰当地表达各种现象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运用图象解题的能力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读图:即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作为解题的条件,弄清试题中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及规律,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通常情况下,需要关注的特征量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横坐标、纵坐标的物理意义 (1)确认横坐标、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各是什么. (2)坐标轴物理量的单位也是不能忽视的. (3)注意图象是否过坐标原点. 第二层:关注斜率、面积、截距的物理意义 (1)图线的斜率:不同坐标系中,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

1.专题一、力与直线运动

专题一、力与直线运动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一、力与物体的平衡 高频考点透析: 考点一、受力分析 物体的静态平衡 考点二、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考点三、电磁学中的平衡问题 1. 如图,质量为M 的楔形物块静置在水平地面上,其斜面的倾角为 θ.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小物块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用 恒力F 沿斜面向上拉小物块,使之匀速上滑.在小物块运动的过程中, 楔形物块始终保持静止.地面对楔形物块的支持力为( ) A .(M +m )g B .(M +m )g -F C .(M +m )g +Fsinθ D .(M +m )g -Fsinθ 2.两刚性球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 和m b ,直径分别为d a 和d b ,(d a >d b )将a 、b 依次放入一竖直放置、内径为d (d a

专题二--第2课时-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电磁学)

第2课时动力学观点在电学中的应用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洛伦兹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粒子的速度方向. 2.带电粒子在电场力、重力和洛伦兹力共同作用下的直线运动只能是匀速直线运动.3.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由静止开始被加速或带电粒子沿着平行于电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时,带电粒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在安培力和其他恒力作用下的三种运动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在电场中处理力学问题时,其分析方法与力学相同.首先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看粒子所受的合力与速度方向是否一致,其运动类型有电场的加速运动和在交变电场的往复运动. 2.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直线运动,一般多以加速、减速交替出现的多运动过程的情景出现. 解决的方法: (1)根据运动学或动力学分析其中一个变化周期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借助运动图象进行运动过程分析. 考向1 电场动力学问题分析 例1(双选)如图1所示,一光滑绝缘水平木板(木板足够长)固定在水平向左、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一电量为q(带正电)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向右加速运动,经一段时间t撤去这个力,又经时间2t物体返回A点,则( ) 图1 A.这一过程中带电物体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小,其变化量为0 B.水平恒力与电场力的比为9∶5

C .水平恒力与电场力的比为7∶3 D .物体先向右加速到最右端,然后向左加速返回到A 点 审题突破 判断电势能变化的方法是什么?“经时间2t 物体返回A 点”说明物体向右的位移大小和向左位移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 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为零,所以带电物体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小,其变化量为0,故A 正确;在恒力F 作用时a 1=F -F 电m ,位移s 1=12a 1t 2,撤去恒力F 后a 2=F 电m ,位移s 2=a 1t ·2t -12a 2(2t )2,根据s 1=-s 2得F F 电=95 ,故B 正确;物体先向右加速然后向右减速到最右端,然后向左加速返回到A 点,所以D 错误. 答案 AB 以题说法 带电体在电场运动问题的分析关键在于受力分析,特别是电场力方向的确定,在电场力方向已确定的情况下,其动力学的分析和力学问题中的分析是一样的. (单选)如图2实线为电场中一条竖直的电场线,有一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小 球,由该直线上A 点静止释放,小球向下运动到达B 点减速为零后返回A 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2 A .该电场可能是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且E >mg q B .A 点的电势高于B 点电势 C .A 点的场强小于B 点场强 D .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总是等于电势能的增加量 答案 C 解析 该电场不可能是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且E >mg q ,否则小球从静止开始只能沿AB 做单向直线运动,回不到A 点,故A 错误.小球向下应先加速后减速,所受的电场力方向必定竖直向上,则电场线方向从B 指向A ,所以A 点的电势低于B 点电势,故B 错误.在A 点,有qE A <mg ,在B 点,有qE B >mg ,则得:E A <E B ,故C 正确.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小球有动能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增加量和电势能的增加量之和,故D 错误. 考向2 磁场动力学问题分析 例2 (双选)如图3所示,空间有一垂直纸面向外的磁感应强度为0.5 T 的匀强磁场,一

2 第2讲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真题再现 (2018·高考江苏卷)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只小球,小球运动一段时间后落回地面.忽略空气阻力,该过程中小球的动能E k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是()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高分快攻】 1.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常用的六种解题方法 2.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解题思路

(2)解题技巧 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另外最后还要注意对解的讨论分析. 【典题例析】 (多选) (2019·镇江模拟)建筑工人常常徒手抛砖块,当砖块上升到最高点时,被楼上的师傅接住用以砌墙,若某次以10 m/s的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砖块,楼上的师傅没有接住,g取10 m/s2,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 A.砖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10 m B.经2 s砖块回到抛出点

C.砖块回到抛出点前0.5 s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为3.75 m D.被抛出后上升过程中,砖块做变减速直线运动 【题组突破】 角度1解决直线运动方法的灵活运用 1.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 s和2 s.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 m/s2由静止加速到2 m/s,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关卡2B.关卡3 C.关卡4 D.关卡5 角度2追及、相遇问题 2.[一题多解](2019·南通模拟)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x,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满足什么条件.

知识讲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础)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习目标】 1. 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 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解决矢量问题的方法,学会作图,并能把握几种特殊情形 3. 知道共点力,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4. 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5. 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6.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力的合成 要点诠释: 1.合力与分力 ①定义: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a.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即分力与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能够相互替代的条件是分力和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与合力的作用。 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替代,进一步想,满足一定条件的多个力的作用效果也可由一个力来替代。 2.力的合成 ①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②说明:力的合成的实质是找一个力去替代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已知的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定则 ①内容: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明: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 ②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三点注意 a.力的标度要适当; b.虚线、实线要分清,表示分力和合力的两条邻边和对角线画实线,并加上箭头,平行四边形的另两条边画虚线; c.求合力时既要求出合力的大小,还要求出合力的方向,不要忘了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某一分力间的夹角。要点二、共点力 要点诠释: 1.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若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组力就是共点力。 2.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如果有两个以上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我们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说明: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对非共点力的合成不适用。 ②今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凡是涉及力的运算的题目,都是关于共点力方向的问题。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由平行四边形可知:F1、F2夹角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1)合力F的范围:|F1-F2|≤F≤F1+F2。 ①两分力同向时,合力F最大,F=F1+F2。

新课标2020版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202003210311

专题强化训练(二) 一、选择题 1.(2019·贵阳高三监测)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 内的位移为16 m ,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方向不变.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1 m/s 2 B .1.5 m/s 2 C .2 m/s 2 D .0.75 m/s 2 [解析] 设该物体的初速度为v 0,加速度大小为a ,由题意知t =4 s ,根据匀变速直线 运动规律,x = v 0+ v 0 32 ·t ,v 0 3 =v 0-at ,联立解得a =1 m/s 2 ,选项A 正确. [答案] A 2.(多选)(2019·江西南昌三模)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速度均为v 0=30 m/s ,距离s 0=100 m .t =0时刻甲车遇紧急情况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3 s 时两车相距最近 B .0~9 s 内两车位移之差为45 m C .t =6 s 时两车相距最近,为10 m D .两车在0~9 s 内会相撞 [解析] 由题图可画出两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t =6 s 时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两车相距最近,故A 错误;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0~6 s 内两车位移之差,可得Δx =12×30×3 m+1 2×30×(6-3) m =90 m<100 m , 此时两车相距最近,为10 m ,所以两车不会相撞,故C 正确,D 错误;0~9 s 内两车位移之差Δx ′=1 2 ×30×3 m=45 m ,故B 正确. [答案] BC 3.(2019·福州市质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水平推力的作用,在6 s 内力F 、速度v 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像可得( ) A .物体的质量为2 kg B .物体在6 s 内运动的位移为6 m C .在0~2 s 内推力做的功为2 J D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5 [解析] 物体在0~2 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12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μmg =ma ,即:3-μmg =ma ;物体在2~6 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有:μmg =1 N , 联立解得:物体的质量为m =4 kg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025,选项A 错误,选项D 正确;根据v -t 图像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可得物体在6 s 内运动的位移为x =1 2×2×1 m+4×1 m=5 m ,选项B 错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乘以力方向上的位 移,因此在2 s 内推力做的功为W =Fx =3×1 2 ×2×1 J=3 J ,选项C 错误. [答案] D 4.(2019·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试)如图所示,一轻质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上有质量分别为m A =1 kg 和m B =2 kg 的A 、B 两物块,A 、B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水平恒力F 作用在A 物块上,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则( )

2020届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学案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高考统计·定方向] (教师授课资源)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5年4考)

1.(2018·全国卷Ⅰ·T14)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A.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B[列车启动的过程中加速度恒定,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 可知v=at,且列车的动能为E k=1 2m v 2,由以上整理得E k= 1 2ma 2t2,动能与时 间的平方成正比,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A、C错误;将x=1 2at 2代入上式 得E k=max,则列车的动能与位移成正比,B正确;由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式E k =p2 2m可知,列车的动能与动量的平方成正比,D错误。] 2.(2019·全国卷Ⅰ·T18)如图所示,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 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上升第一个H 4所用的时间为t1,第四个 H 4所用 的时间为t2。不计空气阻力,则t2 t1满足()

A .1

第1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专题二 知识方法 精彩回扣 第一天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知识回扣]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v =v 0+at 位移公式:x =v 0t +12 at 2 速度与位移关系公式:v 2 -v 2 0=2ax 位移与平均速度关系公式:x =v t =v 0+v 2 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t 2 . (某段位移的中点速度v x 2 = v 21+v 2 2 2 ,且v t 2

高考物理复习 专题一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知识必备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类公式” 2.符号法则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类公式”都是矢量式,应用时注意各量符号的确定。 (2)一般情况下,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3.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4.典型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1)F合=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F合≠0且与v共线,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不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F 合 5.必须辨明的“4个易错易混点” (1)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取决于速度与加速度方向间的关系。 (2)“刹车”问题要先判断刹车时间,再分析计算。 (3)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4)物体的超重、失重状态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 备考策略 1.抓好“两个分析、两个桥梁”,攻克动力学问题 (1)两分析 ①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同时画出受力示意图; ②物体运动情况分析,同时画出运动情境图。 (2)两个桥梁

①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②速度是各物理过程相互联系的桥梁。 2.解决图象类问题“四个注意”、“一个关键” (1)“四个注意” ①x -t 图象和v -t 图象描述的都是直线运动,而不是曲线运动。 ②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③x -t 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而v -t 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速度相等。 ④a -t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v -t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而x -t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则无实际意义。 (2)“一个关键” 要将物体的运动图象转化为物体的运动模型。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真题示例1】 (2016·全国卷Ⅲ,16)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s t 2 B.3s 2t 2 C.4s t 2 D.8s t 2 解析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则物体的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即v =3v 0,由s = 12(v 0+v )t 和a =v -v 0t 得a =s t 2,故A 正确。 答案 A 【真题示例2】 (2017·全国卷Ⅰ,25)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 0,在油滴处于位置A 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 1后,又突然将电场反向,但保持其大小不变;再持续同样一段时间后,油滴运动到B 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1)求油滴运动到B 点时的速度;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与运动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提升训练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银川模拟)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 ,则自驾驶员急刹车开始,2 s 与5 s 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 .5∶4 B.4∶5 C.3∶4 D.4∶3 解析 汽车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v 0a =4 s ,故2 s 时汽车的位移x 1=v 0t 1+12 (-a )t 2 1=30 m ; 5 s 时汽车的位移与4 s 时汽车的位移相等,x 2=v 0t 2+12(-a )t 2 2=40 m ,解得x 1x 2=34,选项C 正确。 答案 C 2.(2016·扬州模拟)图1甲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动作的示意图,中间的“·”表示人的重心。图乙是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画出的力-时间图象。两图中a ~g 各点均对应,其中有几个点在图甲中没有画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图1 A .人的重力为1 500 N B .c 点位置人处于超重状态 C .e 点位置人处于失重状态 D .d 点的加速度小于f 点的加速度 解析 由题图甲、乙可知,人的重力等于500 N ,质量m =50 kg ,b 点位置人处于失重状态, c 、 d 、 e 点位置人处于超重状态,选项A 、C 错误,B 正确;d 点位置传感器对人的支持力F 最大,为1 500 N ,由F -mg =ma 可知,d 点的加速度a d =20 m/s 2 ,f 点位置传感器对人的支持力为0 N ,由F -mg =ma 可知,f 点的加速度a f =-10 m/s 2 ,故d 点的加速度大于f 点

新课标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能力训练2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专题能力训练2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3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4~6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10分,选对但不全的得5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小车,小车质量为m0=5 kg,小车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1 kg的木块,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用水平恒力F拉动小车,下列关于木块的加速度a1和小车的加速度a2,可能正确的是() A.a1=2 m/s2,a2=1 m/s2 B.a1=1 m/s2,a2=2 m/s2 C.a1=2 m/s2,a2=4 m/s2 D.a1=3 m/s2,a2=5 m/s2 2. 右图为用索道运输货物的情景,已知倾斜的索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重物与车厢地板之间的 动摩擦因数为0.30。当载重车厢沿索道向上加速运动时,重物与车厢仍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重物 对车厢内水平地板的正压力为其重力的1.15倍,sin 37°=0.6,cos 37°=0.8,那么这时重物对车 厢地板的摩擦力大小为() A.0.35mg B.0.30mg C.0.23mg D.0.20mg 3. 如图甲所示,粗糙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质量为0.3 kg 的小物块静止在A点。现有一沿斜 面向上的恒定推力F作用在小物块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F,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点,小物块从A到C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物块到C点后将沿斜面下滑 B.小物块加速时的加速度是减速时加速度的 C.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D.推力F的大小为6 N 4.(2016·全国Ⅰ卷)一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对其施加一恒力,且原来作用在质点上的力不发生改变,则() A.质点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 B.质点速度的方向不可能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垂直 C.质点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 D.质点单位时间内速率的变化量总是不变 5.

6.力与直线运动高考真题

6.高考真题 [真题1] (2016·高考全国卷Ⅰ)(多选)甲、乙两车在 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 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解析:选BD.由题图知,甲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甲=10 m/s 2.乙车做初速度v 0=10 m/s 、加速度a 乙=5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 s 内甲、乙车的位移分别为:x 甲=12 a 甲t 2 3=45 m x 乙=v 0t 3+1 2 a 乙t 2 3=52.5 m 由于t =3 s 时两车并排行驶,说明t =0时甲车在乙车前,Δx =x 乙-x 甲=7.5 m ,选项B 正确;t =1 s 时,甲车的位移为5 m ,乙车的位移为12.5 m ,由于甲车的初始位置超前乙车7.5 m ,则t =1 s 时两车并排行驶,选项A 、C 错误;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52.5 m -12.5 m =40 m ,选项D 正确. [真题2] (2015·高考全国卷Ⅱ)(多选)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3a 的加速度 向西行驶时,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 .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202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第2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新人教版

第2讲力的合成与分解 ZHI SHI SHU LI ZI CE GONG GU 知识梳理·自测巩固 知识点1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力。如下图所示均是共点力。 3.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运算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甲所示。 ②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乙所示。 特别提醒:(1)两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时,两等大分力的夹角θ越大,两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4.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的过程。 (2)遵循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①按力产生的效果分解;②正交分解。 思考:如图

所示,物体受到四个力作用,它们分别分布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且F1=5 N,F2=8 N,F3=7 N,F4=11 N。 (1)F1和F2的合力是多少?F3和F4的合力又是多少? (2)这四个力的合力是多大呢?总结该题求合力的最合理的方法。 [答案] (1)3 N,方向与力F2相同;4 N,方向与F4方向相同(2)5 N;先求F1和F2的合力F12,再求F3和F4的合力F34,再求F12和F34的合力。 知识点2 矢量和标量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求和时按代数法则相加。 思维诊断: (1)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 (2)不考虑力的实际效果时,一个力可以对应无数对分力。( √) (3)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F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 (4)合力与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 (5)2 N的力能够分解成6 N和3 N的两个分力。( ×) (6)合力是阻力,它的每一个分力都是阻力。( ×) (7)位移是矢量,相加时可以用算术法直接求和。( ×) , 自测巩固 ZI CE GONG GU 1.(2020·江苏连云港联考)(多选)下图为《天工开物》里名为“北耕兼种”的农具,“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耜,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耩。耩中间盛一小斗,储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关于图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耩使用铁尖是为了便于“起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