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格

伤寒论表格
伤寒论表格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 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平常肾水上得来,自体中的类固醇很够,心火烧不坏你。肾水上不来的时候,心就给你乱烧,“心肾不交”的分裂本身,已经有点厥阴病的调子开始出来了。你要说是少阴还是厥阴,这都很难说。这个心火乱烧也有可能烧到小肠发炎哦,剧烈腹痛,大便是带血的,黄连阿胶汤就是在治带血的热毒痢。另外,肾水上不来──本来说少阴经不通,扁桃腺就会死掉──那如果水再上不来,上焦燥热,死掉的扁桃腺就好像有人帮它搧风点火一样,烂得还更凶。 所以说〈少阴篇〉乍看之下,以病机来讲,是以阳虚(免疫机能低落)为基础的病,以症状来讲,却会有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可能。当出现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状况时,后代的人处理的时候,通常就把它当成温病。而这,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少阴跟温病这种不清不楚的事情呢……其实在《黄帝内经》就已经是不清不楚了。《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而形成“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样的概念:冬天的时候,不好好休息,在那里性滥交,第二年你的免疫机能会很烂,细菌乱感染……那,这个到底要算是“少阴病”还是“温病”?──一直有这个模糊跟暧昧的地方。 当然,以现代临床的实际状况来讲,已经可以很清楚地说:扁桃腺发炎,一律用温病学派常用的寒凉药,是不应该的。因为扁桃腺发炎,往往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通少阴经”,要用附子剂。如果你不用附子剂,你扁桃腺就活不回来。不过,我们台湾一般的业界,遇到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翕翕发热12 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 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 发热汗出95 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 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未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 卫阳受遏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 内停水饮 表症 40 风寒束表发热而咳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 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 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 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 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表邪未解 中风发热74 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 头痛发热386 表邪未解 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 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 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 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 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 发热 发热汗出者? 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湿热瘀蒸 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 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 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發熱表症邪在肌表 營衛不和 翕翕發熱12 調和營衛桂枝湯 頭痛發熱13 時發熱自汗出54 發熱汗出95 寒邪束表 頭痛發熱35 發汗解表麻黃湯 無汗發熱46 表邪怫郁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23 解肌發汗桂枝麻黃各半湯 表邪未解形似瘧、一日再發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黃一湯 表邪未解 郁熱在裡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27 解表清熱桂枝二越婢一湯 衛陽受遏 內停水飲 翕翕發熱、無汗、心下微滿痛28 和裡化飲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風寒束表 心下有水 發熱而咳40 解表化飲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41 風寒束表熱汗煩躁38 解表發越大青龍湯 邪郁肌表身熱惡風99 解肌清熱小柴胡湯 表邪未解發熱微惡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湯 陽虛感寒反發熱、脈沉者301 溫陽解表麻黃細辛附子湯 表邪未解 水濕不化 中風發熱74 化濕解表五苓散 發熱汗出244 頭痛發熱386 表邪未解 邪熱結胸 頭痛發熱、心下因鞕134 瀉結和表大陷胸湯 發熱裡証熱入血室續得寒熱,發作有時144 清熱化瘀 小柴胡湯 熱郁表裡嘔而發熱379 清熱散邪 表邪入裡 結滯中脘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瀉熱解表大柴胡湯 熱郁胸中煩熱,胸中窒77 清熱解郁 梔子豉湯 餘熱不清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228 清宣餘熱 熱郁胸膈身熱不去,微煩者80 清熱除煩梔子乾薑湯濕熱瘀蒸 發熱汗出者… 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236 活瘀清熱利 濕 茵陳蒿湯 傷寒身黃發熱261 消熱利濕梔子柏皮湯血瘀在裡發熱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熱抵當湯 水熱內蓄若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223 滋陰清熱利 水 豬苓湯 熱瘀下焦傷寒有熱,少腹滿126 下血退熱抵當丸 胃熱熾盛 主裡俱熱…欲飲水數升者168 清熱生津 白虎加人參湯此表有熱176 辛寒清熱 發熱實証胃腸結熱 不惡寒,但熱者70 清下蕩熱調胃承氣湯蒸蒸發熱者248 邪結胃腸其後發熱者209 瀉結清熱小承氣湯大腸燥結 但發熱譫語者212 攻下瀉熱大承氣湯 日晡所發熱者240 發熱汗多者253 發熱虛証陽虛水泛 虛陽浮越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82 溫陽利水真武湯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格模板

精心整理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他放几克?答24克,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问为什么不是240克,他反问: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反吓我一跳.原来按我的想法,竟 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0.3两是30g吗?台湾的一两是37.5g,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于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真如此,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 12 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 600g左右,年的时 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方剂学表格-简洁版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风外感风寒表实症麻黄、甘草、桂枝、杏仁 ★桂枝汤 《伤寒论》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证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 草 香苏散 《和剂局方》疏散风寒,理气和 中。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附、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紫苏叶香附陈皮炙甘草秦艽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 ★小青龙汤《伤寒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 五味子 ▲止嗽散 《医学心语》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1.2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 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辛凉宣泄,宣肺平喘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解肌清热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升麻葛根汤 《闫氏小儿方 论》 解肌透疹麻疹初起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3扶正解表 ★人参败毒散《药证直诀》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 甘草生姜薄荷 ★再造散《伤寒六书》助阳益气,发汗解表阳虚外感风寒寒重热轻 人参黄芪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 川芎煨生姜 ▲参苏饮《和剂局方》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证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 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麻黄附子细 辛汤 《伤寒论》助阳解表 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 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 ★加减葳蕤汤 《通俗伤寒 论》 滋阴解表阴虚外感风热证葳蕤葱白淡豆豉薄荷白薇桔梗大枣甘草 2.1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热厥 痉病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与脾约丸的区别]

解表剂(辛温解表)

解表剂 概念 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作用 肌表是人体的藩篱,口鼻内通于肺,肺应皮毛。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犯肌表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咳嗽、脉浮等表证。此时因病邪轻浅,应遵“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势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前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疗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解表剂分类 解表剂是为治疗表证而设,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以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为主要表现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各种表证,以及麻疹初期,疮疡初起,兼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表证者。 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此外,由于表证有挟气滞、挟风湿、体虚外感及麻疹初起而有表证等情况,因而又有理

气解表剂、解表润燥剂、解表透疹剂及扶正解表剂等不同类型. 解表剂可分为三类 辛温解表常用: 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辛凉解表常用: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甘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扶正解表常用: 败毒饮,参苏饮,再造散等 解表剂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攻效减弱。解表剂取汗以微汗出为宜,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过多,必致耗气伤津。病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不宜使用解表剂。在服法上一般适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以助汗出。服药期间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麻黄汤 概述 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歌诀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组成用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格模板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他放几克?答24克,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问为什么不是240克,他反问: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反吓我一跳.原来按我的想法,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0.3两是30g吗?台湾的一两是37.5g,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

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真如此,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

————————————————————————————————作者:————————————————————————————————日期: 2

1.解表剂1.1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外感风寒 表实证 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 喘,脉浮紧 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 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外感风寒 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 发热,恶风,汗出, 脉浮缓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 枣 桂枝汤,三勺。 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外感风寒 湿邪,兼有 里热证 发汗祛湿,兼 清里热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肢体酸楚疼痛口苦 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 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防芷芩芎草地苍, 细飲九味羌活汤。 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感风寒, 气郁不舒 证 疏散风寒,理 气和中 恶寒发热,头重无 汗,胸闷,苔白腻, 脉浮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风寒客表, 水饮内停 证 解表散寒,温 肺化饮 恶寒发热,无汗,喘 咳,痰多而稀,舌苔 薄白,脉浮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 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 桂夏(求饶) 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求饶)。 止嗽散★《医学心语》风邪犯肺 证 宣肺利气,疏 风止咳 咳嗽咽痒,微有恶风 发热,舌苔薄白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 甘草、陈皮 陈梗芥前百菀(买)止嗽草。 (百草苑陈桔芥前) 陈更借钱百万(买)止嗽草。 1.2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 热解毒 发热,微恶风寒,咽 痛,口渴,脉浮数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 牛蒡子 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 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桑菊饮★《温病条辨》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 肺止咳 咳嗽,发热不甚,微 渴,脉浮数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 桔梗、甘草、苇根 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都 除掉)。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都 除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外感风邪, 邪热壅肺 证 辛凉宣泻,清 肺平喘 发热,喘急,苔薄黄, 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感冒风寒, 郁而化热 证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 者,头痛无汗,目疼 鼻干,心烦不眠,嗌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 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 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 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 透,身热恶风,头痛 肢疼,咳嗽,且赤流 泪,口渴,舌红苔干, 脉浮数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升麻葛根草药汤。 1.3扶正解表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散)气虚外感 风寒湿表 证 散寒祛湿,益 气解表 憎寒壮热,肢体酸 痛,无汗,脉浮按之 无力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 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生姜、薄荷人参 (败毒)前川羌荷壳,桔草独 羌胡人茯 (摆渡)前川江河俏,结草独 将胡人伏。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气虚外感 风寒,内有 痰湿证 益气解表,理 气化痰 恶寒发热,无汗,头 痛鼻寒,咳嗽痰白, 胸膈满闷,倦怠无 力,气短懒言,舌苔 白,脉弱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 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 炙甘草、生姜、大枣 参苏,木前枳夏茯三葛陈 梗。 伸诉,目前只吓服三个陈 梗。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 证 助阳解表少阳病始得之,反发 热,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子细麻黄,(解表助阳)。 仔细麻黄,(解表助阳)。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

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伤寒论》中的智慧(16)

《伤寒论》中的智慧(16) 《伤寒论》中的智慧(16) “三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 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谓“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在讲《伤寒论》承气汤前,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一患儿,10岁,2004年10月来诊。半月前感冒风寒,发烧39.8℃,怕冷,随即到医院输液治疗三天,发烧不退,并出现咳嗽、气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壅于咽喉,喉咙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医院确诊为肺炎,继续输液治疗4天,体温降至37.5℃,但气喘不减,痰仍然很多,呼吸不利,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在床上。遂停止输液,改用中药治疗,服一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生石膏、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叶),效果并不明显。来诊时,患儿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辘辘作响,体温37.6℃,其母说早上体温正常,每到下午发烧(患者就诊时间正是下午)。舌苔黄厚而腻。问其大便,其母称干结难下,现又三日未解,患儿腹部鼓胀,按之而痛,肚子里有气转动,欲想放屁而不得,须瞪眼努挣用力向下,始能放出。 既是肺炎咳喘,为什么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药而不效?看患儿这些症状我们就明白了,这个肺炎咳喘为什么用化痰

止咳平喘的药物而没有效果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大便干结。这个孩子的大便干结是个热证,是大肠燥热引起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燥热大便秘结不通,就会影响肺气的下降,肺气降不下来,咳嗽、气喘就不可能得到平复。所以,治疗这种肺炎咳喘,其治疗的关键不在止咳平喘,而在于通泻大便,大便一通,大肠蠕动正常,肺气自然就会得到肃降,不治疗喘而喘自平。于是,我采取在通泻大便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平喘的药,用《伤寒论》的大承气汤加瓜蒌皮、浙贝母、桔梗、芦根、冬瓜仁等。当晚7点,服一煎,大便未下,8点服第二煎,大便仍不下,9点接着再服第二剂,两煎并在一起服用,服后不到半个小时,大便泻下,其母在电话中云:臭秽异常,拉出足有半盆之多,患儿当晚腹胀消除,气喘大减,酣睡一宿。第二天再服一剂,咳喘基本解除,下午测量体温正常。再开清热化痰平喘之剂三剂,病愈。 这是个什么证呢,西医称作肺炎,中医辨证有多种,就这个患儿而言,虽然是哮喘病,但却明显表现为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腹部胀满,每到下午发烧,这种哮喘病已经属于《伤寒论》的阳明腑实证了,也就是中医在治疗这种哮喘时,重点不在于治肺,而在于治阳明腑实。 什么是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是常见的一个重要证型。典型的阳明腑实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肠阻塞不通的症状,表现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