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定)

城南中学徐文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释义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3分钟)

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哪个同学能够

帮我们回忆一下有关“秋”的诗句呢?(幻灯片展示:毛泽东“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王维“空山新雨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文人笔下,

秋或壮美,或苍凉,或清新,每个人对秋的感受不是完全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起去看看在他的笔下,秋又有怎样的韵味!(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题解(1分钟)

“故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为故都北平的清秋之景。

(三)鉴赏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清——清闲;静——安静;悲凉——悲伤、凄凉)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示学生先找出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再进行概括)

课文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绘五幅画面来突出故都秋景的特点: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或是秋花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意思相近即可)。

?再读课文,赏析感悟:

3.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10分钟)(1)赏析示例——秋院静观图(全班齐读本段,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赏析)?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作者很宁静、清闲)

?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

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淡红

者最下(环境悲凉,内心悲凉。牵牛花的颜色喜好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这是作者主观感受,这里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赏析,每组找一两个学生进行成果发表)

(2)秋槐落蕊图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人很清闲)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环境安静,以动衬静)?悲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落寞”体现作者内心悲凉)(3)秋蝉残鸣图

?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本身就有悲凉的意味)

(4)秋雨话凉图

?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听到雨声,听到说话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悲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了(雨本身就给人悲凉的感觉)、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

互答……(人们谈话缓慢悠扬的声调给人悲凉的感觉)

(找一个同学读一读原文“唉,天可真凉了——”与“耶,天终于凉了!”一句,通过比较可体会其中的悲凉感觉)

(5)秋日胜果图

?悲凉——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即使是红色也是“红完”(色

调上给人悲凉之感)

4.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提到南国之秋?南国之秋又有什么特点?(3分钟)

课文第2段和12段描写了南国之秋,它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秋味“淡”来衬

托北国之秋的秋味“浓”,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5.思考第11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3分钟)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

6.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分钟)

(1)总起(1-2)思秋,南北对比,衬托对故都的秋的向往

(2)分写(3-11)绘秋,描绘五幅秋景图,赞美故都的秋

议秋,进一步赞美故都的秋

(3)总括(12-13)恋秋,衬托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7.作者这么喜欢故都的秋,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秋?而要写清、静、悲凉的秋?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5分钟)

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

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兄长前往日本留学,10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参与抗日救亡的活动,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1-1933年,正处于国民党执政的白色恐怖时期,这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及主张民主的人予以迫害。因此,主张民主主义的郁达夫被迫先后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居住。颠沛流离的生活使郁达夫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思想苦闷。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明确描绘“清、静、悲凉的秋”的原因: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故都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主观上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二是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三是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课外拓展,语言应用(根据时间安排进行扩展,或安排为作业)

(1)仿写句子——故都的秋在哪里(学生动笔写,教师巡堂指导)

①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

在,在,在,在,在,在,

示例: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在秋蝉衰弱的残歌声里。

(六)板书

清思秋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以情驭景

故都的秋静绘秋秋蝉残鸣图一曲悲凉的颂歌

秋雨话凉图以景显情

议秋秋日胜果图

悲凉恋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