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晶须

一、概念

碳化硅(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为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碳化硅在大自然也存在罕见的矿物,莫桑石。碳化硅又称碳硅石。在当代C、N、B等非氧化物高技术耐火原料中,碳化硅为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一种。可以称为金钢砂或耐火砂。

碳化硅可分为两类

1)黑碳化硅

黑碳化硅是以石英砂,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性脆而锋利。

2)绿碳化硅

绿碳化硅是以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作为添加剂,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

二、碳化硅晶体结构

天然的碳化硅即碳硅石(又称莫桑石)很少,工业上使用的碳化硅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俗称金刚砂。1891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奇逊首先以工业规模合成出这种人造矿物,1904年法国人莫桑,首次在美国亚历山大州的陨石里发现了这种物质;后来在金伯利岩(也称角砾云母橄榄岩)中也有所发现,但含量甚微,没有开采价值。目前工业上所使用的碳化硅全部是人工合成产品。碳化硅是耐火材料领域最常用的非氧化物耐火原料之一。以碳化硅为原料生产的粘土结合碳化硅、氧化物结合碳化硅、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重结晶碳化硅、反应烧结渗硅碳化硅等制品以及不定形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的高炉、炼锌炉,陶瓷工业的窑具等。

碳化硅分子式为四面体,硅原子位于中心,周围为碳原子。分子量为40.07,其中含Si70.045%,含C29.955%。以共价键为主(共价键占88%)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基本单元为Si—C四面体,硅原子位于中心,周围为碳原子。所有结构的SiC均由Si—C四面体堆积而成,所不同的只是平行堆积或者反平行堆积(如图

1—1所示)。

三、碳化硅的用途

1、磨料--主要因为碳化硅具有很高硬度,化学稳定性和一定韧性,所以碳化硅能用于制造固结磨具、涂附磨具和自由研磨,从而来加工玻璃、陶瓷、石材、铸铁及某些非铁金属、硬质合金、钛合金、高速钢刀具和砂轮等。

2、耐火材料和耐腐蚀材料---主要因为碳化硅具有高熔点(分解度)、化学惰性和抗热振性,所以碳化硅能用于磨具、陶瓷制品烧成窑炉中用棚板和匣钵、炼锌工业竖缸蒸馏炉用碳化硅砖、铝电解槽衬、坩锅、小件炉材等多种碳化硅陶瓷制品。

3、化工用途--因为碳化硅可在溶融钢水中分解并和钢水中离氧、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含硅炉渣。所以它可作为冶炼钢铁净化剂,即用作炼钢脱氧剂和铸铁组织改良剂。这一般使用低纯度碳化硅,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作为制造四氯化硅原料。

4、电工用途--用作加热元件、非线性电阻元件和高半导体材料。加热元件如硅碳棒(适用于1100~1500℃工作各种电炉),非线性电阻元件,各式避雷阀片。

5、其它配制成远红外辐射涂料或制成碳化硅硅板用远红外辐射干燥器中。

四、碳化硅用途细分

1、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应用

利用碳化硅具有耐高,强度大,导热性能良好,抗冲击,作高间接加热材料,如坚罐蒸馏炉,精馏炉塔盘,铝电解槽,铜熔化炉内衬,锌粉炉用弧型板,热电偶保护管等。

2、钢铁行业方面的应用

利用碳化硅的耐腐蚀,抗热冲击耐磨损,导热好的特点,用于大型高炉内衬提高了使用寿命。

3、冶金选矿行业的应用

碳化硅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具有较强的耐磨性能,是耐磨管道,叶轮,泵室,旋流器,矿斗内衬的理想材料,其耐磨性能是铸铁、橡胶使用寿命的5—20倍,也是航空飞行跑道的理想材料之一。

4、建材陶瓷,砂轮工业方面的应用

利用其导热系数,热辐射,高热强度大的特性,制造薄板窑具,不仅能减少窑具容量,还提高了窑炉的装容量和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是陶瓷釉面烘烤烧结理想的间接材料。

5、节能方面的应用

利用良好的导热和热稳定性,作热交换器,燃耗减少20%,节约燃料35%,使生产率提高20-30%,特别是矿山选厂用排放输送管道的内放,其耐磨程度是普通耐磨材料的6 ~ 7倍。

磨料磨具用碳化硅国家标准磨料磨具用碳化硅 GB 2480-83 本标准适用于制造磨具或作研磨材料等用的碳化硅。技术条件 1化学成份应符合下表规定:

粒度范围 SiC不小于离碳不多于 Fe

2O

3

%不多于黑碳化硅 12#-90# 98.5

0.2 0.6 100#-180# 98 0.3 0.8 220#-240# 97 0.3 1.2 绿碳化硅 20#-90# 99 0.2 0.2 100#-80# 98.5 0.25 0.5 220#-240# 97.5 0.25 0.7 W63-W20 97 0.3 0.7 W14-W10 95.5 0.3 0.7 W7-W5 94 0.3 0.7 2.密度:46#粒度(代表号)绿碳化硅不小于3.18克/厘米3.黑碳化硅不小于3.12克/厘米. 3.粒度组成:应符合GB2477-83《磨料粒度及其组成》的规定. 4.铁合金

粒的允许含量:30#及以粗的各号以不通过45#筛的铁合金粒为零;36#至90#各号以下通过粒度检查时最低层筛号的铁合金粒为零;100#及以细各号以不通过粒度筛检查时混合粒下层筛的铁合金为零。 5.磁性物允许含量:12#至240#的磁性物含量不大于0.20%.

五、碳化硅晶须的分类

碳化硅晶须为立方晶须,和金刚石同属于一种晶型,是目前已经合成出的晶须中硬度最高,模量最大,抗拉伸强度最大,耐热温度最高的晶须产品,分为α型和β型两种形式,其中β型性能优于α型。β型较α型具有更高的硬度(莫氏硬度达9.5以上),更好的韧性和导电性能,抗磨、耐高温,特别耐地震、耐腐蚀、耐辐射,已经在飞机、导弹的外壳上以及发动机、高温涡轮转子、特种部件上得到应用。

六、碳化硅晶须生长机理

碳化硅晶须的生长机理主要为气-液-固机理,即碳化硅晶须通过气液固相反应成核并生长,原料二氧化硅与c生成SiO气体,SiO扩散至富碳的催化剂融球表面,反应生成Si,进而与C反应生成SiC,SiC达到饱和后析出SiC晶核,随着反应的进行,进入融球内的SiC分子不断向晶核叠加,并在催化剂的控制下他,通过(ABCABC)立方堆积方式,生长成一定长径比的碳化硅晶须。

七、碳化硅晶须的制备方法

目前碳化硅晶须的主要制备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分别是:气相碳源法、固相碳源法、液相碳源法

1、气相碳源法

该法是硬含碳的气体与含硅的气体反应,或分解一种含碳及硅的有机化合物气体合成碳化硅晶须。

1)有机硅碳化合物【Si(CH3)3Cl,CH3SiCl3】通过热分解或氢还原生成碳化硅晶须

该法反应设备简单,便于操作,反应过程中没有腐蚀性和毒性大的中间产物,单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无法大规模生产

2)硅在卤化物与烃类在1000~1500℃的温度范围内的氢还原反应,即

国内外许多专家用SiCl4与烃类在Cu,Mo,W和Fe,Ni等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作用下反应,获得了直径大于1μm的纯碳化硅晶须。该法工艺简单,制的的碳化硅晶须纯度高,单生产过程中的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现阶段多用于实验室研究。

3)硅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载气作用下通过CVD方法合成碳化硅晶须。这种方法的生长温度和反应室总气压对晶须的直径有较大影响,当省长温度为1250℃,反应室总气压为13.3kPa时,碳化硅的平均直径较大,约为2.5μm,颈部粗细较均匀,弯曲度小,但生产过程中的腐蚀性有害气体和氢气容易损害设备。

2、固相碳源法

该法是先在高温下使含C和含Si的固态材料变成气相,随后通入载气,在于反映材料隔开的空间中合成碳化硅晶须。

1)C还原二氧化硅法

以二氧化硅和C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反应生成SiO和CO,以金属做催化剂合成碳化硅晶须。此方法可获得直径为0.1~1.5μm,长径比为20~100的晶须,结果表明当石墨粒度为100目时碳化硅晶须生成量最高,且表面光滑。该法原料易得,设备简单,晶须产率高,目前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晶须与颗粒的分离技术以提高产率。

2)含硅化合物与碳纳米管反映法。

以碳纳米管作模板,用Si和DSiO2粉末混合反应生成SiO, SiO再与碳纳

米管反应生成晶须。该方法能合成直径为2~30nm的碳化硅晶须,比其他方法生产的细1~2个数量级,且不需要催化剂,碳化硅晶须纯度高。唯一的缺点是碳纳米管价格昂贵,难以批量生产。

为了应对缺点,以价格便宜的碳纤维和碳化稻壳代替碳纳米管,以NaF为催化剂,生产晶须。晶须形状规则,产率和纯度高达100%,且晶须中无夹杂物和球晶存在。此外,此方法还可使晶须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与粉料的自动分离简化生产过程。

3、液相碳源法

即用特定的含碳纳米材料作为前驱体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形成溶胶,经溶剂挥发及加热处理,使溶胶转变成网状结构的凝胶,再经适当的后处理形成纳米材料。此法成本低廉,工艺简单,无污染,但晶须容易形成团聚,分散性和结晶性差。

八、碳化硅行业发展现状

1、总量大

中国是碳化硅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09年碳化硅总产量达53.5万吨左右,占全球总数的56.3%,居世界第一。我们预计,2010年截止9月份仅绿碳化硅产量就将达到80万吨。

2、附加值低

碳化硅行业产量大,但缺乏竞争力。尽管产量足够供应,中国制造的碳化硅产品大部分是低端和初步加工,对于某些需求供应高附加值的成品和深加工产品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高性能工程陶瓷、用以高端的研磨粉等产品的供应还远远没有满足,核心技术大多仍由日本控制。主要还是靠进口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

3、光伏行业带动出现机会

随着传统矿物质能源日益枯竭,以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据我国正在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

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要达到15%,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总体呈现稳中有升。

碳化硅是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晶硅片生产过程中的专用材料,受光伏行业发展的带动,碳化硅行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和下游需求的扩展带来了一些机会。

4、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由于碳化硅生产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受到能源短缺的阻碍和国家能源节约的政策影响,还有一些具体审查和批准新项目受到闲置,比如低电价优惠的有关政策已经被取消;目前国家严格控制新项目,原有6300KVA以下规模的碳化硅冶炼要求强制关停。所以碳化硅行业的未来发展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九、碳化硅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

1)经济态势向好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预测,中国经济有望继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保八”成功后,这为碳化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世界经济逐步好转、现行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情景下,2010年将延续2009年下半年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经济政策仍将保持稳中趋紧、经济发展将不改上升趋势,只是上升的斜度将有所调整,即将在不断调整中持续稳定向好。

2)行业政策趋紧

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全国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但由于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过快,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09%,全国有7个地方单位GDP能耗也出现上升,形势非常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3)低碳经济主导绿色GDP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

发等多种手段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成为中国政府对全社会的承诺。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近期国务院要求各地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主要是要求各地对落后产能坚决依法关停淘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分析要素

1)优势

国内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当前碳化硅制备的技术成熟、资源丰富;碳化硅行业已初具集群化发展趋势。

2)劣势

行业规模还太小,政策、资金方面的抗风险能力差;行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制约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行业交流就关键技术、长远发展等的交流还显不足。

3)机会

碳化硅用途广泛,越来越多的新市场正待开发;以线切割为代表的新型领域,正引领碳化硅行业换代升级;随着国际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碳化硅行业也会迎来一定的发展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对环境的管控将会更加严厉。

4)威胁

针对碳化硅新用途的技术研发呈加速趋势,替代技术大量出现。太阳能光伏产业仍处在快速成长期,有多种技术在激烈竞争。目前晶硅电池在市场份额上占了领先地位,但是其他技术也在快速演进中。如若把硅晶电池看做第一代电池技术,今后会有无机薄膜电池、薄膜电池等二三代电池技术。电池技术会向更高的发电效率上发展,这是一种趋势。目前现有硅片切割技术的一种替代技术即梅耶.伯格的钻石内嵌线锯技术(Diamond Wire),据了解有15家左右的硅片厂商在配合梅耶.伯格对该技术进行第二轮的测试,日本的友达光电宣称其已采用该技术实现量产。梅耶.伯格更预测在2011-13年,市场上三分之一的客户将会转用钻石内嵌线锯。此外,当前硅片切割企业已经不约而同地进行废砂浆的回收利用,而且这个举措可以使企业使用切割液和碳化硅微粉的成本降低至少50%。随着回收技术的提高,可以实现回收液、回收砂和新液、新砂以1:1的比例混合使用,大大降低了硅片的生产成本,使得硅片切割厂家从09年以来对废砂浆回收越来

越愿意接受,因此,这将使碳化硅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碳化硅行业本身属于微利行业,目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行业利润将进一步呈现下降趋势。

3、碳化硅行业内部竞争

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造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比较分散,议价能力不强,只能使行业回归到以牺牲资源为代价,靠拼规模、拼成本的原有发展方式,不去追求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科学发展模式,以质劣价廉的产品来扰乱市场,换取自身短期的生存和发展,已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正常发展趋势及下游光伏产业的创新发展。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石油、电力等价格出现上涨,导致2010年上半年碳化硅价格有所上涨。原材料涨价也与今年自然灾害有关系,天气不正常导致原材料减产所致。实际行业利润率仍呈偏低态势。

综之,碳化硅行业面临一定的发展机会,但重点将集中于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碳化硅行业规模小、行业竞争无序,为此必须加强同行业交流,团结共赢,提高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中国对环境的管控将趋于严厉,是各位同行必须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碳化硅行业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同行间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现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式,优势互补,走产业化、集群化的国际发展之路。

十、碳化硅行业展望

1、技术

碳化硅行业要解决发展中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应该着眼于技术引领行业进步。在碳化硅生产中,关注生产制造的绿色、低碳化。依靠技术升级,提高生产规模,利用规模优势降低单位能耗;注重生产过程中如碳化硅回收、粉尘处理、水的循环再利用等,降低资源利用。

2、市场

根据我们预测,预计2010年,市场对绿碳化硅块需求量将突破120万吨。耐火材料和磨料磨具是碳化硅的传统低端应用领域,附加值低,碳化硅本身用途极为广泛,加强其新用途、新应用市场的开发,拓宽经营思路,是碳化硅行业今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碳化硅晶须

一、概念 碳化硅(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为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碳化硅在大自然也存在罕见的矿物,莫桑石。碳化硅又称碳硅石。在当代C、N、B等非氧化物高技术耐火原料中,碳化硅为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一种。可以称为金钢砂或耐火砂。 碳化硅可分为两类 1)黑碳化硅 黑碳化硅是以石英砂,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性脆而锋利。 2)绿碳化硅 绿碳化硅是以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作为添加剂,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 二、碳化硅晶体结构 天然的碳化硅即碳硅石(又称莫桑石)很少,工业上使用的碳化硅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俗称金刚砂。1891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奇逊首先以工业规模合成出这种人造矿物,1904年法国人莫桑,首次在美国亚历山大州的陨石里发现了这种物质;后来在金伯利岩(也称角砾云母橄榄岩)中也有所发现,但含量甚微,没有开采价值。目前工业上所使用的碳化硅全部是人工合成产品。碳化硅是耐火材料领域最常用的非氧化物耐火原料之一。以碳化硅为原料生产的粘土结合碳化硅、氧化物结合碳化硅、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重结晶碳化硅、反应烧结渗硅碳化硅等制品以及不定形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的高炉、炼锌炉,陶瓷工业的窑具等。 碳化硅分子式为四面体,硅原子位于中心,周围为碳原子。分子量为40.07,其中含Si70.045%,含C29.955%。以共价键为主(共价键占88%)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基本单元为Si—C四面体,硅原子位于中心,周围为碳原子。所有结构的SiC均由Si—C四面体堆积而成,所不同的只是平行堆积或者反平行堆积(如图

复合材料习题

复合材料习题 第五章 一、判断题 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大多涉及高温,因此仅有可承受上述高温的增强材料才可被用于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 2、化学气相浸渍法(CVI)是一种用于多孔预制体的化学气相沉积。(√) 3、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压制阶段,碳化硅晶须取向于垂直于压轴方向。(√) 4、Y2O3加入到ZTA(zirconia toughening alumina)中是为了促进相变形成单斜晶体。(?) 5、陶瓷复合材料中,连续纤维的增韧效果远远高于颗粒增韧的效果。(√) 6、玻璃陶瓷是含有大量微晶体的陶瓷。(?) 7、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初失效往往是陶瓷基体的开裂。(√) 1、所有的天然纤维是有机纤维,所有的合成纤维是无机纤维。(?) 2、聚乙烯纤维是所有合成纤维中密度最低的纤维。(√) 3、玻璃纤维是晶体,其晶粒尺寸约20μm。(?) 4、氧化铝纤维仅有δ-Al2O3晶体结构。(?) 5、硼纤维是由三溴化硼沉积到加热的丝芯上形成的。(√) 6、PAN是SiC纤维的先驱体。(?) 7、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使纤维表面更光滑。(?) 8、Kevlar纤维具有负的热膨胀系数。(?) 9、石墨纤维的含碳量、强度和模量都比碳纤维高。(√) 1、C f/C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温度高达2800℃的高温复合材料,但必须是在非氧化性气氛下。(√) 2、C f/C的制备方法与MMC的制备方法相类似,如液态法、固态法等。(?) 3、C f/C已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便宜、工艺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4、单向增强和三维增强的C f/C的力学与物理性能(热膨胀、导热)为各向同性。(?) 5、一般沉积碳、沥青碳以及树脂碳在偏光显微镜下具有相同的光学特征,即各向同性。(?) 6、一般酚醛树脂和沥青的焦化率基本相同,在高压下,它们的焦化率可以提高到90%。(√) 7、采用硼类添加剂,如B2O3、B4C等,C f/C的抗氧化温度可提高到600℃左右。

检验报告

1.结构 英文名称:silicon carbide,俗称金刚砂。纯碳化硅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工业碳化硅因所含杂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呈浅黄、绿、蓝乃至黑色,透明度随其纯度不同而异。碳化硅晶体结构分为六方或菱面体的α-SiC和立方体的β-SiC(称立方碳化硅)。α-SiC由于其晶体结构中碳和硅原子的堆垛序列不同而构成许多不同变体,已发现70余种。β-SiC于1. 碳化硅的工业制法是用优质石英砂和石油焦在电阻炉内炼制。炼得的碳化硅块,经破碎、酸碱洗、磁选和筛分或水选而制成各种粒度的产品。 2.种类 碳化硅有黑碳化硅和绿碳化硅两个常用的基该品种,都属α-SiC。①黑碳化硅含SiC 约95%,其韧性高于绿碳化硅,大多用于加工抗张强度低的材料,如玻璃、陶瓷、石材、耐火材料、铸铁和有色金属等。②绿碳化硅含SiC约97%以上,自锐性好,大多用于加工硬质合金、钛合金和光学玻璃,也用于珩磨汽缸套和精磨高速钢刀具。此外还有立方碳化硅,它是以特殊工艺制取的黄绿色晶体,用以制作的磨具适于轴承的超精加工,可使表面粗糙度从Ra32~0.16微米一次加工到Ra0.04~0.02微米。 3.特性 碳化硅由于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除作磨料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例如:以特殊工艺把碳化硅粉末涂布于水轮机叶轮或汽缸体的内壁,可提高其耐磨性而延长使用寿命1~2倍;用以制成的高级耐火材料,耐热震、体积小、重量轻而强度高,节能效果好。低品级碳化硅(含SiC约85%)是极好的脱氧剂,用它可加快炼钢速度,并便于控制化学成分,提高钢的质量。此外,碳化硅还大量用于制作电热元件硅碳棒。 碳化硅的硬度很大,莫氏硬度为9.5级,仅次于世界上最硬的金刚石(10级),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是一种半导体,高温时能抗氧化。 碳化硅分类及性质: 基本信息列表 中文名称:碳化硅 中文别名:碳化硅晶须

专利

[发明名称] 氧化锌晶须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发明人] 吴华武徐功骅张克**张宇翔 [申请人] 清华大学 [通讯地址]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分类号] C30B 29/16 C30B 29/62 [范畴分类号] 19D 20A [国别省市代码] 11 [代理人] 罗文群 [代理机构代码] [代理机构地址] [法律状态] 授权 [法律变更事项] [权项数] 003 [优先权项] [PCT内容] [文摘]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锌晶须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属陶瓷材料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是将锌粉放入一端开口的反应管中,反应管伸入加热炉内,管子开口的一端通大气,然后以一定升温速度将管内温度升至500~850℃,保温0.5~2小时即可制得氧化锌晶须。该制备装置包括加热炉、反应管、热电偶和反应舟。反应管一端开口,封口端伸入加热炉内,开口端伸出炉外,用热电偶和控温装置控制炉温。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两种氧化锌晶须即四角状晶须或单一纤维状晶须。 [权利要求] [申请人] 清华大学 [申请号] 94107349 [公告号] 1099816 [审定公告号] 1031838 [申请日] 94.07.08 [公告日] 95.03.08 [审定公告日] [授权日] 96.04.06 [授权公告日] 96.05.22 下篇文章 [发明名称] 碳还原剂控制氧化锌晶须生长工艺方法 [发明人] 李树尘 [申请人] 西南交通大学 [通讯地址] (610031)四川省成都市九里堤 [分类号] C30B 29/16 C30B 29/62 [范畴分类号] 19D 20A [国别省市代码] 51 [代理人] 陈刚 [代理机构代码] [代理机构地址] [法律状态] 授权 [法律变更事项] [权项数] 005 [优先权项] [PCT内容] [文摘]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金属,陶瓷及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氧化锌晶须生长工艺方法,其主要特征是采用金属锌粉末为原料,焦炭粉为固体还原剂,在950-1050℃大气条件下控制锌蒸气的氧化反应速度,10-15分钟可制备出氧化锌晶须,晶须由四根交角约109°的针状单晶组成,每根针长10-100μm,针的根部直径0.2-2μm。本发明所提供的氧化锌晶须可用于金属,陶瓷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电,吸声,减震,微波吸收及提高耐磨性等领域。 [权利要求] [申请人] 西南交通大学 [申请号] 94111823 [公告号] 1101952 [审定公告号] 1031895

碳化硅

碳化硅的合成研究进展 摘要:SiC 材料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广泛运用于军事、航空等领域,这与碳化硅的性质息息相关。正因为其运用,国外限制该产品的出口。最早发现碳化硅是在陨石里,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宝贝,后来随着人们对其的研究,碳化硅的作用慢慢被发掘,自然界碳化硅的含量本来就很少,从天然提取的碳化硅的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碳化硅的运用前景那么好,人们开始用化学的方法来合成自己需要的多余的部分。这样,碳化硅的合成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吸引关注,很多人都致力于此项研究工作,其中以碳热还原法为主,其反应条件等都已经研究得比较成功,这才使得碳化硅的合成工艺与技术比较成熟,但改进和提升空间还很大,特别在我国远远没有达到绿色、低碳、节能的要求。以下介绍了碳热还原发的几种研究进展。 关键词:碳化硅/SiC;用途;合成;碳热还原法;二氧化硅/SiO2。 正文:碳化硅由于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其用途也就很多:(1)作为磨料,可用来做磨具,如砂轮、油石、磨头、砂瓦类等;(2)作为冶金脱氧剂和耐高温材料;(3)高纯度的单晶,可用于制造半导体、制造碳化硅纤维。在化工一方面可用做炼钢的脱氧剂和铸铁组织的改良剂,可用做制造四氯化硅的原料,是硅树脂工业的主要原料。碳化硅脱氧剂是一种新型的强复合脱氧剂,取代了传统的硅粉碳粉进行脱氧,和原工艺相比各项理化性能更加稳定,脱氧效果好,使脱氧时间缩短,节约能源,提高炼钢效率,提高钢的质量,降低原辅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电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高温间接加热材料,如竖罐蒸馏炉、精馏炉塔盘、铝电解槽、铜熔化炉内衬、锌粉炉用弧型板、热电偶保护管等;用于制作耐磨、耐蚀、耐高温等高级碳化硅陶瓷材料;还可以制作火箭喷管、燃气轮机叶片等。此外,碳化硅也是高速公路、航空飞机跑道太阳能热水器等的理想材料之一。碳化硅按其纯度可分为黑碳化硅和绿碳化硅,黑碳化硅,金属光泽,含碳化硅95%以上,强度比绿碳化硅大,但硬度较低,主

SiC与钚

(一)SiC 相关连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119289938.html,/view/1487359b51e79b89680226f6.html 1、SiC的基本性质: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碳化硅分为黑色碳化硅和绿色碳化硅两种,均为六方晶体,比重为3.20~3.25,显微硬度为2840~3320kg/mm2。 黑碳化硅是以石英砂,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性脆而锋利。绿碳化硅是以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作为添加剂,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 Sic化学稳定性高,热胀系数低,导热系数高,电阻温度特性与金属相反,硬度高,莫氏硬度达9.2以上。Sic抗磨,耐高温,特别耐热震,耐腐蚀,耐辐射。β-sic晶型为立方晶型,和金刚石同属一种晶型。较α-sic而言,有更高的硬度,莫氏硬度达9.5以上,同时具有更好的韧性。具有特殊的优越的磨削性能。较α-sic而言,β-sic的导电性能特别好。纳米级β-SiCw 具有优越的增强增韧功能。碳化硅晶须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光电性能和热导性。 2、SiC的应用: β-Sic纳米材料制得的部件具有更为优良的耐高温、耐磨性,做为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石化等工业领域,素有晶须之王之称。纳米β-碳化硅晶须在制造高强尤其在汽车、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动机、壳体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它作为增强组元加入塑料基体、金属基体或陶瓷基体起到增强和增韧的作用,利用纳米Sic材料的高热导、高绝缘性、在电子工业中作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片和封装材料。作为信息光学材料在电视显示、现代通信、网络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制造高强度塑料、金属和陶瓷的应用工作中,可以加速关键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由于纳米碳化硅晶须的优异功能,使它在航空航天工业工业部门具有特殊作用,即在飞机、导弹的外壳上的应用以及发动机、高温涡轮转子、特种部件的应用,因此它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需求量巨大。 应用领域1.航天飞机机身复盖已用sic复合材料制做,其制造安装费用达10.8$/cm2,每片瓦厚50.8mm,1.21kg/片,7万元/机。 2.宇宙飞船返回舱大底耐高温,抗强热震,用sic复合材料制作。 3.航空航天飞行器和火箭等发动机,燃烧室等热阻高强材料和耐高温涂层材料,导弹鼻锥,整流罩等,高温领域的陶瓷发动机的燃气轮机的转子,定子和蜗形管,无水陶瓷发动机中的活塞顶盖,还有燃烧器,火花塞,气缸套,副燃烧室及活塞--涡轮组合式航空发动机及喷管等零件。 4.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结构涂层,功能涂层、防护涂层、吸波材料、隐身材料等。 5.坦克及装甲车的防护装甲等。 6.可作陶瓷刀具,刃具、量具、模具等。7.可作特殊用途的结构陶瓷,工程陶瓷等。8.高压射流喷咀,柱塞泵等。9.功能陶瓷、防弹陶瓷、压电陶瓷等。10.陶瓷密封件。热电偶的器件等。11.陶瓷轴承类。12.耐热陶瓷。13.陶瓷基层。14.高频陶瓷。15.纺织陶瓷。16.点火器。17.耐磨陶瓷。18.可用特殊用途的抛光磨料。19.电气工业用做电热元件,远红外线发生器等。20.高档次的耐火材料。21.纳米级sic对红外线有一个宽频带

陶瓷基复合材料加工工艺

第十四章陶瓷基复合材料加工工 艺 第一节增强体的制备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强韧化组元),主要有陶瓷纤维、陶瓷晶须与片状晶体、硬质陶瓷颗粒和可相变的氧化锆等。 一、增强纤维 可以用作陶瓷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纤维,有金属纤维、陶瓷纤维和碳纤维。 1.金属纤维 Ta、Mo、W、Ni、Nb等高熔点纤维及不锈钢纤维,原则上都可以用作陶瓷基体的增强体。金属纤维一般由拉丝制成,直径在10〜600R m的范围内,有比较大的选择范围。其特点是密度大、热膨胀系数大、容易氧化,可能对复合材料制作工艺和性能不利,而其延展性大和导电率高的特点,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 2.陶瓷纤维 陶瓷纤维包括含有金属芯的陶瓷纤维和全陶瓷的纤维。 在W金属丝或碳素丝上,用化学沉降的方法可以形成连续的陶瓷纤维。芯的直径大约在30-50P m,沉降后的纤维直径大约在100〜200|J m。陶瓷层组分可以是SiC或Si3N4。近年来,用有机硅前驱体分解的方法,可以拉制出许多种陶瓷纤维。其方法是将硅基有机物前驱体,在熔融状态下拉制出直径在数十微米的纤维,然后进行聚合以及高温分解,形成陶瓷纤维。这种纤维有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碳化钛纤维、氧化铝纤维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生产的以Nicalon和Tynano命名的碳化硅纤维。它们都是用聚碳硅烷纺丝而成。在组成上是碳化硅微晶和SiO2、C的集合物。在高于1400c的高温下,其中的SiC微细晶粒会发生再结晶而长大,C会与O发生反应,生成CO气体而逸出。非晶态的SiO2也会结晶化而生成石英微细晶粒。这些现象都使现存的碳化硅陶瓷纤维只能在1400℃以下温度下使用。Tynano 型SiC 纤维,是含有一定Ti元素的纤维,耐热温度据称比Nicalon高近50℃。Al2O3纤维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晶粒长大而难用于高温。 3.碳纤维 碳纤维的用量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中的用量增长很快。碳纤维分为有机高分子系(PAN系:聚丙烯腈系)和沥青系两大类。有机高分子系较易实现高强度化和高韧性化,最高强度可达7GPa,延伸率可达2.0%以上。另一方面,沥青系碳纤维富有高弹性, 可达800GPa以上,接近于碳纤维的理论弹性模量(1000GPa)。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类型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类型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金属基体和增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金属基体通常占据主导地位,承担大部分载荷,而增强体则起到增强材料性能的作用。根据增强体的类型、形状、尺寸和分布,金属基复合材料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类型: 1. 按增强体形状分类 (1)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颗粒状,如陶瓷颗粒、金属颗粒等。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磨性,但强度和刚度相对较低。 (2)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纤维状,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硼纤维等。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但韧性和耐磨性相对较低。 (3)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晶须状,如氧化铝晶须、碳化硅晶须等。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较好的韧性和耐磨性。 2. 按增强体材料分类 (1)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陶瓷材料,如氧化铝、碳化硅等。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韧性较低。 (2)金属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钛合金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但耐磨性相对较低。 (3)塑料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塑料材料,如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等。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但强度和刚度较低。 3. 按增强体分布方式分类 (1)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呈连续分布,如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但韧性和耐磨性相对较低。 (2)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呈非连续分布,如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磨性,但强度和刚度相对较低。 4. 按制备工艺分类 (1)铸造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铸造工艺将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结合,如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2)粉末冶金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将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结合,如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3)热压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热压工艺将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结合,如碳化硅晶须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5. 按应用领域分类

碳化硅晶须 长度 直径

碳化硅晶须长度直径 碳化硅晶须是一种独特的材料,其具有多种特殊性质和应用潜力。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碳化硅晶须的长度和直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对碳化硅晶须的全面评估,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材料的深度和广度。 1. 什么是碳化硅晶须? 碳化硅晶须是一种由碳化硅材料组成的纤维状结构。它具有高温稳定性、高强度和优良的导热性能,使其成为许多高温、高压和高强度应用的理想选择。 2. 碳化硅晶须的长度对性能的影响 碳化硅晶须的长度可以影响其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较长的晶须通常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因为它们具有更大的断裂韧性和能量吸收能力。长晶须也能提供更高的导热性能,因为它们具有更长的导热路径。 3. 碳化硅晶须的直径对性能的影响 碳化硅晶须的直径也是影响其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较小直径的晶须通常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因为它们具有更均匀的晶体结构。小直径的晶须还能提供更高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了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

积,使其在某些应用中具有更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 4. 碳化硅晶须的应用领域 由于碳化硅晶须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多样的形态,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 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 4.1 电子和半导体行业:碳化硅晶须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功率器件和高频电子组件。其高温稳定性和导热性能使其成为高温电子设备的理想 材料。 4.2 热管理:碳化硅晶须可以用作导热材料,用于散热器、热管和导热薄膜等热管理应用。其高导热性能和机械强度使其能够有效地传递和 分散热量。 4.3 光学和光子学领域:碳化硅晶须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光学纤维、光学膜和激光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高强度和高温稳定性使其 成为光学元件的理想材料。 4.4 陶瓷增强:碳化硅晶须可以用于增强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通过添加适量的碳化硅晶须,可以提高陶瓷的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 5. 我对碳化硅晶须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于我而言,碳化硅晶须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材料领域,具有许多令人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利技术综述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利技术综述 摘要: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改善陶瓷材料脆性非常有效的途径,晶须明 显的增韧效果和这类复合材料所具有的良好高温力学性能。本文主要分析了晶须 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利申请中不同类型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晶须/纤维/ 颗粒协同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其专利技术改进方向。 关键词:晶须增韧陶瓷外加晶须原位生长 一、背景和意义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分为晶须增韧、晶须/颗粒/纤 维协同增韧,为达到较好的增韧效果,需要选择弹性模量与基体相当而强度较高 的增强体,众多的高校和研究单位探索了不同晶须在不同基体材料中的增韧效果。利用晶须与颗粒、纤维等传统的增韧材料协同增韧,进一步提高基体材料的断裂 韧性。 二、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较早研究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是美国的钴碳化钨硬质合金公司,1990 年其以碳化硅晶须增韧氮化硅、碳化硼、氧化铝等陶瓷基体;随后在1996年, 制备了一种碳化硅晶须增强的高性能陶瓷切削刀具;2005年其又制备了包含氧氮 化铝的可用作切削工具的晶须增强陶瓷材料,以碳化硅晶须增强氧氮化铝陶瓷, 明显提高了基体材料的断裂韧性(US4956315A、US5955390A、 US2005239629A1)。2018年8月,江苏长城窑炉工程有限公司(CN108373321A)制备高热震铬钢玉料时引入氧化铝晶须,通过氧化铝晶须体吸收应力来控制应力 延伸,提高了材料的抗侵蚀性和抗热应力疲劳性。2018,深圳市商德先进陶瓷股 份有限公司(CN108585911A)采在球状氧化铝颗粒、多角形的氧化铝颗粒及片状氧化铝颗粒的氧化铝原料中,加入氮化硅晶须,制备氧化铝陶瓷,碳化硅晶须的 引入有效地增强氧化铝陶瓷的断裂韧性。2018年,广东工业大学 (CN108997020A)添加Si3N4晶须,提高了ZrB2陶瓷的韧性,上海交通大学 (CN109053194A)在涡轮叶片陶瓷型芯中引入氧化铝晶须,显著改善陶瓷型芯的 抗高温蠕变性能和断裂韧性。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CN109320276A)制备了 一种氮化硅晶须与氮化硅纳米线增强氮化硅基透波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三、晶须、纤维、颗粒协同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3.1晶须/颗粒协同增韧 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碳化硅晶须和碳化硅颗粒、氧化铝颗粒、氧化锆颗粒、氮化钛颗粒等协同对陶瓷材料进行增韧。1995年,山东工业大学 (CN1148580A)在氧化铝陶瓷刀具材料中加入碳化硅晶须和碳化硅颗粒来提高陶 瓷刀具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强度。2008年,宁波大学(CN101172878A)利用多形 貌氧化铝颗粒与碳化硅晶须对碳化硅陶瓷进行组合增韧,兼顾氧化铝颗粒拔出效 应以及碳化硅晶须拔出效应等有益的增韧因素。浙江科技学院(CN101948325A)利用纳米SiO2颗粒、SiC晶须等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氧化铝陶瓷的韧性。哈尔 滨工业大学(CN102424596A)制备了SiC纳米颗粒及SiC晶须混杂增韧ZrC基超 高温陶瓷复合材料,SiC晶须与SiC纳米颗粒协同,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强度及韧性 的目的,同时由于颗粒部分取代晶须,使晶须含量减少,因而还有利于均匀混料、烧结致密化。2012-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CN102390998A、CN102863218A)制 得一种Al2O3、ZrO2颗粒与β-Si3N4晶须协同增韧的WC复合材料。2017年,广

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相关性能测试

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相关性能测试 作者:张波蒋俊高学红简雨沛 来源:《硅谷》2014年第11期 摘要本研究以稻壳制备的碳化硅晶须作为铜基体的增强相,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利用粉末冶金技术,通过铜粉、晶须混料、干燥和热压烧结制备出复合材料,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测定。 关键词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22-01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的碳化硅晶须,是一种高强度须状的单晶体。其晶体结构比较完整,内部缺陷少,其强度和模量均接近理想晶体。因此,晶须常作为增强组分加到金属基体、陶瓷基体和高分子基体中起增强、增韧作用。本研究使用碳化硅晶须对铜进行强化。 1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 1.1 混料 两相比重:铜粉97%,碳化硅3%(质量分数)。 将原料按照设计比例装入聚乙烯球磨罐中,以玛瑙球为球磨介质,加入叔丁醇溶液,在球磨机上球磨湿混1 h,使粉料混合均匀。 1.2 干燥 将混合料冷冻成固态,在干燥机上进行充分冷冻干燥。 1.3 热压烧结 在热压条件下,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粉末装入直径60 mm的石墨磨具内,然后在800℃,900℃,1000℃三个温度下分别进行热压烧结。 压力:27.7Mpa,时间:1 h。 2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2.1 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计算 烧结材料的相对密度是烧结材料的一个重要参数。

理论密度: 实际密度:排水法测密度。 步骤: 将样品处理干净,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质量记作m。 在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保证样品能完全浸入水中,并且水不能溢出),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1。 用细线将样品系好,将样品完全悬浮于水中,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样品所受浮力F=G2-G1。 由公式F=ρgV排,可得样品体积V=V排=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实际密度g/㎝3 7.8864 7.9231 7.7807 8.9 相对密度% 93.15 93.59 91.91 经计算,在900℃烧结的材料致密度最高。 2.2 显微组织观察 腐蚀剂:饱和氯化铁溶液+5%稀盐酸 抛光后样品直接进行金相观察,然后腐蚀后在进行金相观察,观察三个烧结温度下组织差别。 100×,800℃ 100×,900℃ 100×,800℃ 金相照片中,白色为铜基体组织,分散的黑色颗粒为碳化硅晶须,块状的黑色团装组织为聚集在一起的碳化硅晶须,但是从总体上看组织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右下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图中棒状即为碳化硅晶须。 2.3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金刚石树脂砂轮的制造配方【详解】

1、一种金刚石树脂磨具材料和金刚石树脂砂轮 本技术属于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刚石树脂磨具材料和金刚石树脂砂轮。本技术提供的金刚石树脂砂轮,包括金刚石树脂磨具材料,所述磨具材料由物料加热固化制成,以重量份数计,所述物料包括:金刚石15~35份;芳烷基酚醛树脂30~60份;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0.2~1.5份;填料10~40份本技术提供的金刚石树脂砂轮添加有芳烷基酚醛树脂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同时通过优化砂轮中各组分的含量配比,显著提高了砂轮中各组分间的粘合强度,从而延长了金刚石树脂砂轮的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技术提供的金刚石树脂砂轮磨加工蓝宝石晶体时,砂轮使用寿命最高可提高19%。 2、一种金刚石树脂砂轮及加工该砂轮的模具及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金刚石树脂砂轮及加工该砂轮的模具及方法,其砂轮包括基体和磨料层,其中磨料层为通过挤压和热压固定于基体表面或外圆的至少两个磨料层,且各磨料层由粗、细不同的金刚石颗粒与结合剂混合压制而成;磨料层与基体的粘接处采用燕尾式结构基体粘接面还处理为粗糙面。其模具包括定位底座、模框和中心模,其中所述模框内壁与中心模底面形成金刚石树脂砂轮基体的放置区,所述模框内壁与中心模外壁之间设有安装压头的间隙,中心模通过紧固螺母与装配杆装配固定限位。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砂轮基体准备;2)固定基体;3)预压磨料层;4)热压成型;5)定型出品。本技术通过专门设计的模具和加工方式,生产出一种能一轮多用的砂轮,提升了打磨加工效率。 3、一种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及其制作方法,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包括设置在基体上的磨料层,磨料层的组份包括金刚石磨料和树脂结合剂,磨料层的组份中还包括填充增强料:铜包铁粉。磨料层的组份还包括辅助磨料,辅助磨料为碳化硅、碳化硼、白刚玉、单晶刚玉和锆刚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一种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金刚石磨料为5~15%,辅助磨料为10~25%,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为25~50%,铜包铁粉为3~10%,碳化硅微粉为15~40%,金属氧化物的填料为0~8%,以上分别为磨料层中各物料所占有的体积百分比。本技术具有制作成本低、粘结力强、锋利性好、自锐性强、使用寿命长、磨切效果好的特点。 4、一种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由树脂结合剂、磨料和其他添加剂组成,属于超硬磨料工具范围。其特征在于磨料中包含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陶瓷晶须材料,晶须材料在基体中自然搭接成连续网络。所述磨料是由下列重量比原料组成:金刚石磨料50~80%、碳化硅晶须20~50%;所述砂轮的配方为(质量百分比):磨料55~68%、树脂结合剂 30~40%、添加剂2~5%。本技术在磨料中用碳化硅晶须取代原来添加的碳化硅颗粒,不仅保持了原来加入碳化硅颗粒磨料的耐磨性好、成本低等特点,同时提高了其导热性能。5、一种树脂基金刚石砂轮在位修整方法 本技术提供一种树脂基金刚石砂轮在位修整方法,用于超精密磨削加工中。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树脂基金刚石砂轮的修整精度差,尤其不能对微小轮廓尺寸的砂轮(如尖角半径在30微米以下的碟形砂轮)进行精密修整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钽金属块线切割成多份小尺寸的金属薄片;将金属薄片加工成待修整砂轮所需要的形状;利用慢走丝线切

陶瓷材料晶须增韧11

陶瓷材料的晶须增韧 摘要:晶须增韧机理以及晶须增韧的应用 关键词: 1前言: 晶须强韧化是用高强度、高模量的陶瓷纤维与陶瓷基体构成陶瓷基复合材料,靠裂纹偏转弯曲、纤维脱粘、纤维拔出和纤维桥连等机制来达到模高陶瓷的韧性和强度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复合材料称做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晶须对陶瓷的增强、增韧效果不仅取决于纤维和陶瓷本身的性能(强度、弹性模量、线胀系数等),而且还取决于两者间是否有良好的匹配性(物理和化学相容性)及界而的结合状态。因而有的陶瓷材料加入纤维后可能强度和韧性同时提高,而有的陶瓷材料则仅仅韧性提高而强度下降。因为对陶瓷来说.韧性往往显得要比强废更为重要,因此有时即便是复合后仅韧性提高而强度下降,摊的复合也是值得的。 2增韧机理 1.裂纹弯曲和偏转增韧 在裂纹扩展尖端应力场中,增强体会导致裂纹弯曲和倔转,从而使基体的应力场强度因子降低,起到阻碍裂纹扩展的作用。随增强体长径比的增加,裂纹弯曲增韧的效果增加。裂纹一般很难穿过晶须,更容易绕过晶须并尽量贴近表面而扩展,即裂纹发生偏转。裂纹偏转增韧示意图见图7—25。 裂纹偏转后受的拉应力往往低于偏转前的,而且裂纹的扩展路径增长,裂纹扩展中需消耗更多的能量,因而起到增韧的作用。裂纹偏转可以绕着晶须倾斜偏转或扭转偏转,一般认为,裂纹偏转增韧主要是扭转偏转机制起作用。 2.晶须脱粘增韧 在复合材料中,晶须或短纤维脱粘会产生新表面,因此需要能量,见图7—26。尽管单位面积的表面能很小,但所有脱粘纤维总的表面能则很大。假设纤维的脱粘能等于应力释放引起的纤维上的应变释放能,则每根纤维的脱粘能为:

其中:d为纤维直径人为纤维临界长度14为纤维拉伸断裂强度;Zf为纤维弹性模量。 将纤维体积代人,则可求出单位面积的最大脱粘能Q D: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想通过纤维脱粘达到最大增韧效果,应使纤维体积含量增高,Lc 要大,即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要弱。因为Lc与界面应力成反比。 3.晶须桥连增韧 对于特定位向和分布的晶须,裂纹很难偏转.只能沿着原来的扩展方向继续扩展,如图7—28所示。这时紧靠裂纹尖端处的晶须并未断裂,而是在裂纹两侧搭桥,使裂纹表面产生一个压应力.以抵消外加拉应力的作用,从而使裂纹难以进一步扩展,起到增韧作用,即纤维桥连增韧。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

复合材料习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 1、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的。(⨯) 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基体。(⨯) 3、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料增强的复合材料。(⨯) 4、最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 5、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6、竹、麻、木、骨、皮肤是天然复合材料。(√) 7、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 8、玻璃钢问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选择题: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B、D) A、以重金属作基体。 B、延性比金属差。 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 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 2、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为(B) A、低于100℃。 B、低于200℃。 C、低于300℃。 D、低于400℃。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为(B) A、低于300℃。 B、在350-1100℃之间。 C、低于800℃。 D、高于1000℃。 4、混杂复合材料(B、D) A、仅指两种以上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B、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C、总被认为是两向编织的复合材料。 D、通常为多层复合材料。 5、玻璃钢是(B) A、玻璃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 B、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碳纤维增强塑料。 D、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6、功能复合材料(A、C、D)

A、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B、包括各种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C、包括各种电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D、包括各种声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7、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A) 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三、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 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例: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 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例:1-3型PZT 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 四、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意义:①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②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③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 五、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 力学损伤: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 化学损伤: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 六、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