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与蜡染实验2

扎染与蜡染实验2
扎染与蜡染实验2

实验二扎染25种技法制作与染色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夹染扎染缝染的25种技法,并制作出相应作品。

二、实验原理

在手工染的过程中用夹板,绳子,线等材料用夹扎捆的方法防止染料上染纤维形成特殊的花纹图案,是传统防染技艺的一种。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

1. 实验材料棉布25块,绳线若干,直接染料若干克,食盐10克,夹板两对。

2. 实验仪器染锅,水桶,电磁炉,天平,缝衣针,玻璃棒。

四、实验步骤

1. 将25块棉布采用不同的夹杂缝等方法,做好防染准备。

2.将棉布置于水桶里浸泡十分钟,使棉布充分溶胀备用;将染锅加水至二分之一处,放入染料搅拌使染料溶解并加热至沸腾。

3.将棉布置于沸水染浴中,进行染色,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上染均匀,在10分钟,20分钟时分别加5g食盐进行促染。

4.30分钟时关闭电磁炉,取出所染的25块棉布,冷却10分钟,拆除防染工具并用水清洗干净。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夹杂捆时松紧适度,既保证能起到防染目的,也不至于过紧无法拆除防染工具。

2. 在染色和清洗时防止烫伤。

《蜡染与扎染》教案03

《蜡染与扎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一些精美蜡染和扎染拓片的欣赏,了解其种类和特征及其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技能目标:在欣赏古今蜡染与扎染艺术的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老的染色技艺,体会蜡染与扎染的独特美感。 3、情感目标:利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热爱蜡染与扎染这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蜡染作品。 教学难点 上蜡力度的把握,深浅色的搭配使用。 制作方法 蜡染工艺主要突出以加热的蜡描绘显现织物本身色彩部分。防止冷染色温度过高使蜡融化影响染色效果。扎染工艺是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缝的线。由于染液在织物上因扎结而有不同程度的浸染,因而形成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成为扎染的艺术特色。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色,效果更佳。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在事先用白蜡笔画好图案的白纸上渲染色彩。通过引导观察,懂得蜡笔水彩有不相融合的特性。 出示课题 授新课 举例讲述蜡染花布的设计过程(边讲边示范) 先设计好蜡染花布的骨格,可用蜡笔或油画棒画。 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考虑如何搭配出好看的色彩。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多画几种颜色,

用同类色可取得淡雅柔和的效果,运用对比色彩可取得灿烂鲜明的效果。 探究与发现 学生上前尝试练习制作“蜡染”,故意给学生创设不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问题的根源。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深浅色的搭配,也是影响作品效果的重要因素。 欣赏与发现 出示收集的蜡染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欣赏观察,发现蜡画的内容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蜡画表现的内容:简单的动物、花卉、人物等。表现的方法:粗犷的线条和色彩涂块面的方法。 拓展 指导用完成的蜡染作品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对折剪一半)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蜡染与扎染(终审稿)

蜡染与扎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四课时:蜡染与扎染(总7/14课时)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 情感目标:通过案头小摆设的设计制作练习,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录像。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引导阶段

欣赏图片,引入本课。 三、发展阶段 扎染工艺 传统的民间扎染,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一 学习目标: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 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扎染工艺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 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 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 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 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 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扎染服饰等 四、扎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1、材料:真丝、棉布、棉线、麻绳、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 性染料、促染剂、固色剂等。用于扎染的织物一般用薄而精细的面料,这样染出的成品手感柔软,光泽度也好。 2、工具:缝衣针、剪刀、线、电炉(加热器)、量杯、天平、搪 瓷锅、碗、木夹、熨斗搅拌棍、水桶、胶手套等。 五、扎染扎制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和扎染》

《蜡染和扎染》 开场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蜡染和扎染》(板书:蜡染和扎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蜡染和扎染》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的意图是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艺术特色,掌握扎染的制作方法并创作设计一幅扎染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体验,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和制作的基本技能,而且乐于动手动脑,敢于尝试,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条件,本节课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心理,教学中多运用实物教具、学生自主体验等方式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认识,活跃学生的视觉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扎染的兴趣,同时感受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体会设计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再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艺术特色,掌握扎染、蜡染的制作方法并创作设计一幅扎染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演示、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设计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艺术特色,掌握扎染的制作方法并创作设计一幅扎染作品。 教学难点:设计有个性、有创意的扎染作品。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我的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情景法、欣赏法、讨论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活跃美术课堂氛围。在学法上,将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做中玩,玩中学,学中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授的知识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符合他们的需要,从而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这一主要特点,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实物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物导入的方式,我会身穿自制的扎染裙子、背上蜡染布包,引导学生欣赏,鼓励学生对我的装扮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独特之处,从而导入本课《蜡染和扎染》。利用视觉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知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扎染工艺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9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案新

2019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案新人教 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蜡染扎染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了解蜡染技术的应用。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在欣赏蜡染扎染视频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中国工艺美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祖国工艺美术的心爱。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染织技术,理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难点:染织技术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幅作品(教材)是什么艺术形式?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通过学习工艺美术中的染织——蜡染扎染来一起走进工艺美术的世界。 导入新课 (一)蜡染扎染简介蜡染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长。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二)工艺过程: 1、蜡染: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3、染色侵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大凡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4、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三)蜡染的表现手法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 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四)扎染的表现手法 xx 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五)蜡染和扎染的区别:

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一·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 1·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2·历史追溯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与扎染》教案02

《蜡染与扎染》教案02 《蜡染与扎染》教案 教材分析 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创造智慧。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起源历史,欣赏优秀蜡染、扎染艺术品,掌握蜡、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这是学生在本课中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课本中文字说明较少,图片也不多。蜡染扎染的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课本都有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体验蜡染、扎染的魅力与乐趣,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蜡染感受蜡染体验蜡染并热爱蜡染,尊重热爱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并培养民族自豪与自信,教师应通过网络查阅更多知识进行补充,如蜡染扎染在生活中的使用等。 教学设计 首先了解学生在小学中有无接触过蜡染,同时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有条件的上网查阅资料,教学生怎样浏览掌握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评述,老师可归纳补充引导等。初一年级的学生已有能力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知识,课堂上再通过合作学习吸收不了解的知识。鉴于蜡染制作的工具材料难找,学生没有条件进行尝试,因此本课学生只能观看教师演示,并花较多时间用于蜡染艺术品的欣赏。 为了达至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课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课件分为教师演示、蜡染介绍、工具材料、蜡染制作、贵州蜡染、作业要求六个模块。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蜡染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与过程以及蜡染在生活中的使用,通过欣赏蜡染艺术作品感受蜡染魅力并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尊重热爱传承民族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蜡染欣赏与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部分,观看一段视频后,老师提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穿漂亮有品位的衣服是人之共性,刚才欣赏视频中,在一些人的服装中有一种服装很特别,你们注意到了吗, 2、老师拿出一件蜡染T恤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图案,……” 3、教师演示蜡染制作方法,,(绷白棉布,小钢碟熔蜡,毛笔描画,揉布搓布,涂色),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用时十分钟) 、观看课件欣赏并进行评述 4 (1)了解蜡染起源历史,分析工具与材料特点,与刚才教师的演示进行对比,指出不同并分析。 (2)欣赏蜡染艺术品,了解题材、构图、冰纹等特点。 (3)播放贵州蜡染视频,欣赏传统的蜡染制作,进一步感受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体悟蜡染的魅力,加深印象。(用时十五分钟) 5、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十五分钟,蜡染与扎染的对比,蜡染与壮锦的对比,蜡染与丝绸对比,蜡染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6、小结 教学反思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秋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经典练习】

《蜡染与扎染》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蜡染扎染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了解蜡染技术的应用。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在欣赏蜡染扎染视频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中国工艺美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祖国工艺美术的热爱。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染织技术,理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难点:染织技术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幅作品(教材)是什么艺术形式? 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通过学习工艺美术中的染织——蜡染扎染来一起走进工艺美术的世界。 导入新课 (一)蜡染扎染简介 蜡染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二)工艺过程: 1、蜡染: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3、染色

侵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4、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三)蜡染的表现手法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四)扎染的表现手法 扎花 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五)蜡染和扎染的区别: 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扎染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三、小结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论图案画,就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再现了人物风貌、山水花鸟、耐人鉴赏。更加生动活泼。 百分百纯棉布,经过手工蜡染而成,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蜡染画。除了做墙上装饰,还可以用作台布,服装,让家居洋溢别样的风情。

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

《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艺术特色,历史渊源和制作方法,体会蜡染和 扎染特有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蜡染与扎染作品了解其工艺流程,从而学习古老的民间 染色工艺,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真正做到 寓教于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人类遗产和古老的手工艺术,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 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正确认 识它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和和价值,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学期学生所学内容,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和制作的基本技能,而且乐于动手动脑,敢于尝试,所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是可以掌握的,但由于扎染效果偶然性较大,所以学生情绪较难把握。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起源历史,欣赏优秀的蜡染与扎染在艺术作品。掌握蜡染与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扎染的魅力与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蜡染与扎染工艺制作方法,区别两种不同防染工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扎染图案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及在制作过着中的自主表现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体验与发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实践,小组合作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展示布包,(用扎染的形式表现)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布包和屏幕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课题《蜡染与扎染》 2.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原理,体会蜡染和扎染特有的艺术魅力。采用扎染的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件作品。 二、新授 1. 我国古代有三大印花技术(印缬xié): 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分夹缬(镂空版印花)。 2.展示蜡染作品并简介。 蜡染: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植物性染料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视频介绍直观

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蜡染扎染模块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扎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达到和代替的特殊的效果之美。传统的手工扎染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制作工艺简便、有趣。 扎染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出奇特的彩色花纹,这便是扎染。用扎染的方法制作服装和室内织物,其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是别具特色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2.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学会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做作能力。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 三、有效推进课程的措施 本课程既独立成为课程,又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参与学生热爱美术,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学生以选修的形式在专用教室展开教学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制定了本学期扎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的几项措施: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

《蜡染与扎染》教案

《蜡染与扎染》教案 【学习领域】设计?运用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蜡染、扎染印染工艺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知道如何区分蜡染与扎染及其各自特殊的艺术美感;认识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具、材料,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 过程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了解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创设问题、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辨识、区分不同的制作工艺的艺术效果和主要特征,分析作品蕴含的审美文化;学会不同的制作方法,体验、感受实践过程中带来的情感;展示、总结,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知识内容的了解和对技艺的学习体验,感受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学生们亲手制作、体验传统民间工艺制作过程,感受蜡染、扎染作品的独特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传承与发展我国民间美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蜡染、扎染工艺制作方法,区别两种不同防染工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蜡染封蜡、手绘着色、脱蜡操作技法及要点。扎染防染捆扎技巧、染色、漂洗、拆线、整烫的过程要点。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蜡染工具材料等。 学具:蜡染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蜡染与扎染的服装图片 师:春天万物复苏,百鸟争鸣,春风拂过,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一位位美丽的姑娘穿着蜡染扎染的服装,带着春的气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导入课题《蜡染与扎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扎染、蜡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教师讲解蜡染与扎染文化及制作方法。

1.播放视频《蜡染》。 学生欣赏并进行评述,(1)了解蜡染起源历史,分析工具与材料特点。(2)欣赏蜡染艺术品,了解题材、构图、冰纹等特点,(3)播放贵州蜡染视频,欣赏传统的蜡染制作,进一步感受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体悟蜡染的魅力,加深印象。 2.展示一组扎染制作过程的图片。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3.讲解扎染的发展史。 师生互动交流蜡染与扎染的对比,蜡染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4.蜡染过程。 画蜡前的处理: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点蜡:把白布平贴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或糠壳火使可以用铜刀蘸蜡,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染色: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蜡染与扎染文化及制作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二)学生探究创作蜡染和扎染,教师指导。 能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简单的蜡染作品。并可用对折剪的办法,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作业要求 (1)设计或选择一个简单的图案形象,制作一幅蜡染作品。 (2)用线条和涂块面的办法画形象。 (3)画蜡画时用力均匀。 (4)蜡笔色与水彩色的对比要强烈。 (5)渲染颜色可丰富多彩也可单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蜡染与扎染文化及制作方法。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堂小结 (一)展评学生作品,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蜡染与扎染

民间艺术奇葩——扎染艺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创造智慧。了解扎染的起源历史,欣贫优秀扎染艺术品,掌握蜡、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这是学生在本课中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课本中文字说明较少,图片也不多。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课本都有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体验扎染的魅力与乐趣,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扎染、感受扎染、体验扎染并热受扎染,尊重热爱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并培养民族自豪与自信,教师应通过网络查阅更多知识进行补充,如扎染在生活中的使用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一些精关扎染作品的欣赏,了解其种类和特征及其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古今扎染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老的染色技艺,体会扎染的独特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热爱扎染这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介绍扎染艺术的设计制作步骤 难点:在自主探究扎染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与创造力,设计出有个性的扎染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扎染作品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利用扎染工艺制作的布料和裙子的作品,请学生谈谈这些纹样给你

的感受?直接进入主题,这就是被人们称作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的扎染,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美丽的扎染世界。 教师板书: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艺术 二、课堂发展 1、扎染的概况(教师播放视频)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扎染,顾名思义先扎后染。它根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2、扎染扎结的基本制作方法 (1)捆扎防染。 (2)折扎防染。 (3)缝扎防染。 (设计意图:利用具有代表性扎染艺术品的介绍,明确其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传统手工艺。对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的扎染,有进一步了解。) 3、扎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教师演示扎染制作的过程(教师播放工艺流程视频) (1)构思设计 (2)折三扎线 (3)染制 (4)晾干后打开 三、课堂实践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分工明确、合作落实到人,切实有效,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扎捆时注意间隔的距离,扎绳的力度直接影响染色的效果。染料的浓淡,浸泡时间长短也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四、课堂展示 通过自评、互评,师生间的互相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大家分享。 五、总结阶段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学设计新 人教版 教材分析: 蜡染和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创造智慧。了解蜡染与扎染的起源历史,欣赏优秀蜡染、扎染艺术品,掌握蜡、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这是学生在本课中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课本中文字说明较少,图片也不多。蜡染扎染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课本都有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体验蜡染、扎染的魅力与乐趣,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蜡染感受蜡染体验蜡染并热爱蜡染,尊重热爱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并培养民族自豪与自信,教师应通过网络查阅更多知识进行补充,如蜡染扎染在生活中的使用等。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一些精美蜡染和扎染拓片的欣赏,了解其种类和特征及其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技能目标:在欣赏古今蜡染与扎染艺术的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老的染色技艺,体会蜡染与扎染的独特美感。 3、情感目标:利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热爱蜡染与扎染这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介绍扎染艺术的设计制作步骤。 难点:在自主探究蜡染与扎染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与创造力,设计出有个性的蜡染与扎染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一组利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作的布料和裙子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纹样给你的

精品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案新人教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案新人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蜡染扎染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了解蜡染技术的应用。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在欣赏蜡染扎染视频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中国工艺美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祖国工艺美术的热爱。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染织技术,理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难点:染织技术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幅作品(教材)是什么艺术形式? 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通过学习工艺美术中的染织——蜡染扎染来一起走进工艺美术的世界。 导入新课 (一)蜡染扎染简介 蜡染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

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二)工艺过程: 1、蜡染: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3、染色 侵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4、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三)蜡染的表现手法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

扎染和蜡染赏析

课题:扎染和蜡染艺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2.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学生欣赏扎染和蜡染两种不同的制作工艺,感受其不同的艺术特色。) 扎染工艺 (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中国著名的扎染之乡,走进手工作坊,去感受那里的扎染制作工艺。) 传统的民间扎染,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大理扎染全靠手工制作,经过手工绘图、扎缝、染漂、扎花、碾平等工序制作而成。位于蝴蝶泉边的周城镇,是一个白族较大的聚居村落,有1500多户人家,8000多人,村中的白族妇女尤擅长扎染和刺锈,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有扎染之乡的美誉。 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染制的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

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特别是大理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 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扎染服饰等

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扎染蜡染教学计划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蜡染扎染模块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扎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达到和代替的特殊的效果之美。传统的手工扎染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制作工艺简便、有趣。 扎染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出奇特的彩色花纹,这便是扎染。用扎染的方法制作服装和室内织物,其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是别具特色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2.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学会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做作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 三、有效推进课程的措施 本课程既独立成为课程,又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参与学生热爱美术,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学生以选修的形式在专用教室展开教学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制定了本学期扎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的几项措施: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遵循审美规律,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拓展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创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感受工艺文化的博大。 2、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指导合作交流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战胜遇到的困难,培养耐心、细心的良好品质。 3、民族工艺的学习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展览、欣赏等方式,了解扎染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分类。 2、通过讲解、当场示范、指导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形式,

《蜡染与扎染》教案

《蜡染与扎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感受和初步了解蜡染工艺,懂得在制作蜡染作品时,深浅色要合理搭配,上蜡时要用力均匀,色彩的渲染可丰富多彩。 2、过程方法: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认知欣赏蜡染作品,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蜡染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优秀蜡染和扎染作品,了解其种类与特征,体验其美感。 2、设计制作蜡染、印染作品,体会其工艺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具:范画若干幅、示范用工具材料(蜡笔、水彩颜料、毛笔、水罐、调色盘、剪刀) 2、学具:蜡笔(油画棒)、水彩颜料、水罐、毛笔、剪刀、调色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演示在事先用白蜡笔画好图案的白纸上渲染色彩。通过引导观察,懂得蜡笔水彩有不相融合的特性。 2、介绍蜡染与扎染的种类特点。 3、出示课题: 出示课题《蜡染与扎染》。 二、正课内容 (一)、举例讲述蜡染花布的设计过程(边讲边示范) 1、先设计好蜡染花布的骨格,可用蜡笔或油画棒画。 2、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考虑如何搭配出好看的色彩。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多画几种颜色,用同类色可取得淡雅柔和的效果,运用对比色彩可取得灿烂鲜明的效果。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上前尝试练习制作“蜡染”,故意给学生创设不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

问题的根源。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深浅色的搭配,也是影响作品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欣赏与发现 1、出示收集的蜡染和扎染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欣赏观察,发现蜡画的内容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蜡画表现的内容:简单的动物、花卉、人物等。表现的方法:粗犷的线条和色彩涂块面的办法。 2、拓展。 指导用完成的扎染作品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对折剪一半)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三、出示作业要求 1、设计或选择一个简单的图案形象,制作一幅蜡染作品。 2、用线条和涂块面的办法画形象。 3、画蜡画时,用力均匀。 4、蜡笔色与水彩色的对比要强烈。 5、渲染颜色可丰富多彩,也可是单色。 四、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创作练习 能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简单的蜡染作品。并可用对折剪的办法,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五、欣赏与评议 1、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制作,并作适当的点评。 2、学生展示作品。 3、学会欣赏他人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