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病简介

合集下载

鼻疽演示课件

鼻疽演示课件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鼻疽、肺鼻疽和鼻疽败血症等类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 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 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需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进 行鉴别诊断。
02 鼻疽的病理生理 学
病原菌特性及传播途径
病原菌特性
鼻疽患者可能合并病毒感染,如流 感病毒等。治疗时应加强抗病毒治 疗,同时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长期随访管理策略
定期随访
鼻疽患者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和合并症。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症状、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等。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鼻疽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多形性、抗酸性和产生内毒素的特点。该菌 在体外环境中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水和粪便中存活数月。
传播途径
鼻疽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的环境 。此外,也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病原菌的气溶胶或尘埃而感染。
组织器官受累情况
鼻部病变
其他器官受累
鼻疽杆菌首先侵犯鼻部黏膜,引起局 部炎症和溃疡。随着病情发展,可导 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严重鼻部 畸形。

提高鼻疽诊疗水平的建议
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
提高临床医生对鼻疽的认识和 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
完善诊疗规范
制定和完善鼻疽的诊疗规范, 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诊疗指 导。
加强科研投入
加大对鼻疽相关研究的科研投 入,推动新技术、新药物的研 发和应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先进医疗机构的合 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我国鼻疽诊疗水

鼻疽

鼻疽
热带和亚热带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流行病学
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以开放性鼻疽 病马最危险。鼻疽病马的鼻液及溃疡分泌 物中,含有大量的鼻疽杆菌。可以通过消 化道、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还可以通 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马属动物易感, 骆驼、犬、猫等家养动物以及虎、狼等也 有感染报道。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病原
鼻疽杆菌又称鼻疽假单胞菌,为中等大小 的革兰阴性杆菌,不形成芽孢及荚膜,无 鞭毛,不能运动,生化反应不活泼。菌体 着色不均,呈颗粒状。 鼻疽杆菌有两种抗原,一种为特异性抗原, 另一种为与类鼻疽杆菌的共同交叉反应抗 原。其内毒素有一种引起变态反应的蛋白 质,名为鼻疽菌素,可用于诊断。
鼻疽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防制
诊断 临诊 症状 病理 变化
公共 卫生
病原
流行 病学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鼻疽
鼻疽属于人兽共患病,是由鼻疽杆菌引起 的一种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的体征: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 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 肺脏、淋巴 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 结节。 人对鼻疽十分易感,主要是接触感染动物 致病的,表现急性发热,局部皮肤或淋巴 管等处肿胀、坏死、溃疡或结节性脓肿。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慢性鼻疽 病程长,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临诊症状 不明显。由开放性鼻疽转来的病马常在鼻腔 遗留鼻疽瘢痕或慢性溃疡,不断流出少量黏 性鼻汁。当抵抗力低时又转为急性鼻疽。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治疗及护理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治疗及护理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治疗及护理
刀客特万
01.
02.
03.
04.
目录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病因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症状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治疗方法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护理措施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病因
1
病原体
鼻疽伯克霍德菌: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鼻疽菌属
感染症状: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术后护理: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定期复查
辅助治疗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
0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等
03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避免接触患病动物等
0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定期进行鼻腔检查等
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护理措施
4
饮食护理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04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05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06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提供心理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鼻疽伯克霍德菌感染性鼻疽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01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02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03
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胸腺肽等
04
辅助治疗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B等
05

鼻疽教学演示课件

鼻疽教学演示课件
病理过程
鼻疽假单胞菌侵入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并引起炎症反应。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原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或通过淋巴管扩散至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 在严重病例中,病原菌可侵犯多个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03
鼻疽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腔病变
鼻疽患者常出现鼻塞、流涕、鼻黏膜 充血和水肿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 可能出现鼻黏膜溃疡、结痂,甚至鼻 中隔穿孔。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细菌学检查
通过取患者鼻腔分泌物或溃疡部 位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
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
血清学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 ,有助于鼻疽的诊断及病情监测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 鼻部及周围组织病变情况,为诊
断提供重要依据。
05
鼻疽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及方案选择
中医药治疗
利用中医药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辅助 治疗鼻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鼻疽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需要 加强耐药机制的研究和新型抗生素的开发。
疫苗研发
目前尚无有效的鼻疽疫苗,疫苗研发是预防和控制鼻疽的重要手段 之一。
诊疗技术创新
提高鼻疽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需要不断创新诊疗技术,如基 因诊断、免疫治疗等。
面部疼痛
鼻涕带血
严重患者鼻涕中可能混有血液或血性 分泌物。
部分患者可感到面部胀痛、压痛,尤 其在鼻梁两侧。
全身症状
发热
鼻疽患者常出现不同程 度的发热,可为低热或 高热,持续数天至数周
不等。
乏力
患者可能感到全身乏力 、精神不振。

鼻疽诊断与治疗PPT

鼻疽诊断与治疗PPT

超声检查:观察鼻窦、鼻咽 部、颅底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可显示软组织病变
核医学检查:观察鼻窦、鼻 咽部、颅底等部位的病变情
况,可显示软组织病变
鉴别诊断
鼻疽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鼻疽病史,了解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观察患者是否有鼻疽的典型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 影像学检查:进行鼻窦CT或MRI检查,观察鼻窦病变情况 病理学检查:进行鼻窦活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明确诊断
地域分布:鼻疽主要分布在非 洲、亚洲、南美洲等地区
易感人群:鼻疽主要感染马、 驴、骡等动物,也可感染人
传播途径:鼻疽主要通过接触 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途径传播
03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鼻塞:鼻腔阻塞,呼吸困难
头痛:鼻窦炎引起的头痛, 可放射至眼部、耳部、颈部
等部位
面部畸形:鼻疽病灶导致面 部畸形,如鼻翼塌陷、鼻孔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他人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 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接触患病动物,如猪、牛、 羊等,防止感染
及时就医,接受正规治疗,避 免病情恶化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鼻疽,可能 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局部治疗:使用抗生素软膏、溶液 等,涂抹在患处,减轻症状
辅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保持鼻腔清洁、避免刺激性气味 等,有助于病情恢复。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青 霉素、头孢菌 素等,用于控
提高公众对鼻疽的认识和了解

鼻疽讲课PPT课件

鼻疽讲课PPT课件

避免接触病原体
保持个人卫生:勤 洗手、洗澡、换衣 服
避免接触病畜:避 免接触患病的牲畜 和野生动物
加强消毒:对可能 被污染的物品进行 消毒处理
提高免疫力:保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其他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病畜 加强动物检疫,防止病畜进入市场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鼻疽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局部切除、广泛 切除、根治性切除
手术目的:切除病灶,防止 扩散
手术时机:早期、中期、晚 期
手术注意事项:防止感染、 保护周围组织、术后护理
其他疗法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可以有效控制鼻疽菌的生长和繁殖。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切除病灶,以减轻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
预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病情
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处理方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总结鼻疽的相关知识
鼻疽是一种由鼻疽杆菌引起的 慢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 痛、发热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 术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病畜等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护 理 人 员 02. 课 件 介 绍 03. 鼻 疽 概 述 04. 鼻 疽 治 疗 方 法 05. 预 防 鼻 疽 的 措 施 06. 鼻 疽 的 并 发 症 及 处 理 方 法
课件背景
鼻疽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马 匹和牛等牲畜
鼻疽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 播和食物传播

鼻疽和类鼻疽常识介绍及防治1

鼻疽和类鼻疽常识介绍及防治1

鼻疽和类鼻疽常识介绍及防治★基本信息鼻疽(Malleus)属于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不运动的革兰阴性鼻疽假单孢菌(Pseudomonas mallei)。

主要引起马驴骡等牲畜得病。

人对鼻疽十分易感,主要是接触感染动物治病的。

病的体征是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结节。

类鼻疽常见于东南亚,病例主要集中于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北部也是流行区。

绵羊、山羊、马、猪、牛、狗、猫等动物同样带有类鼻疽并且可以传播给人类相似的疾病。

人体皮肤的伤口或擦伤处,如果接触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就可能感染。

人们也可能因吸入受污染的土壤灰尘、以及吞下或吸入受污染的水而受感染。

★鼻疽和类鼻疽潜伏期和传染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类型,但以前者多见。

急性期:患者体温高达40摄氏度,呈弛张热型,发热时伴有恶寒、多汗、头痛、全身疼痛、乏力和食欲减退。

在感染部位形成炎性硬结,化脓变软,破裂后,流出脓汁,并形成溃疡。

有的病人有肺炎,X-光检查肺部呈云雾状病变,患者有胸痛、咳嗽和咳痰,有时痰中带血。

有的病人有膝关节炎和/或漯关节炎。

如细菌进入血流,可产生菌血症和脓毒血症。

慢性期:全身症状较轻、低热、全身不适、头痛和关节痛等症状。

局部症状与急性期相似。

★鼻疽和类鼻疽控制措施目前尚无有效菌苗,原则上采取下列措施(一)加强饲养管理(二)严格兽医检验制度(三)隔离对鼻疽马或鼻疽菌素阳性马以及感染牲畜,集中管理,与健康牲畜严密隔离饲养。

(四)处理与消毒对开放性鼻疽马或病畜尸体应当予以烧毁或深埋。

发现病人时,应在严格条进下进行治疗,痊愈后方能出院。

(五)个人防护凡从事兽医饲养员或实验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以免感染。

1 / 1。

鼻疽假单胞菌肺炎,鼻疽假单胞菌肺炎的症状,鼻疽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专业知识】

鼻疽假单胞菌肺炎,鼻疽假单胞菌肺炎的症状,鼻疽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专业知识】

鼻疽假单胞菌肺炎,鼻疽假单胞菌肺炎的症状,鼻疽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鼻疽假单胞菌肺炎(pseudomonas mallei pneumonia)是由鼻疽假单胞菌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急性或慢性炎症,人因接触病畜发生感染。

急性者1~2 周死亡,慢性者经久不愈。

假单胞菌属属假单胞菌科,包括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污物及空气中。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鼻疽假单胞菌是两端钝圆、细长,稍弯曲棒状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不一,(2~5)μm×(0.5~1)μm,多孤立,有时成对排列,不形成芽孢及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生化反应不活泼。

本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6.8~7.0,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加入4 %甘油生长良好。

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产生一层淡黄色蜂蜜样菌苔,以后逐渐变为棕红色。

本菌生长较缓慢,一般需48h。

一种为特异性抗原,另一种为与类鼻疽杆菌的共同交叉反应抗原。

其内毒素有一种引起变态反应的蛋白质,名为鼻疽菌素(mallein),可用于诊断。

本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菌体内毒素的蛋白质部分即鼻疽菌素(mallei),能使感染动物产生变态反应,可作为皮试抗原用于诊断。

若将分离的细菌直接注射于雄性豚鼠腹腔内,经2~4天,出现睾丸肿大,发生化脓性炎症,即为straus试验阳性,但绿脓杆菌、布氏菌属、类鼻疽杆菌亦能呈阳性反应,必须加以鉴别。

本菌抵抗力较强,在粪、尿中可生存4h,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灭菌的自来水中生存6个月。

但在干燥环境中仅生存10~15天,经日光直接照射24h或加热56℃经15min、80℃经5min 死亡,但煮沸立即死亡。

常用的各种消毒剂也可将其迅速杀灭:在3%煤酚皂溶液、10%石灰乳、2%甲醛溶液中,1h即可杀死。

二、发病机制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也可因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埃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或在实验室因操作不慎而感染。

家畜鼻疽的诊治方法

家畜鼻疽的诊治方法

[4] TANG D.C.et al.0 992).Genetic immunization is a simple method
Opin. ematolj」996(3):385,389.
t)r eliciting an immune responseJNature,356 : 1 52-1 54.
在晚期的临床病例,皮肤型的典 型淋巴管炎和肺型的鼻腔溃疡会引起 注意。 流行性淋巴管炎与本病非常相 似, 只是淋巴管炎时鼻粘膜的病变是 因啃咬腿部病变而发生的,不侵入鼻 腔和鼻中隔,肺的表现也不同于鼻疽, 脓汁中出现的是革兰氏阳性双层壁的 孢子。其他型的淋巴管炎和皮肤溃疡,
D O _ = 0 . 3 9 6 9 A J . _ S S N 6 7 」l 6 0 2 7 . 2 0 2 」.05.032
[9] NOBREGA FL,et al. Genetically manipulated phag为 wifi
(10):38-43.
imp roved pH resistance t)r oral administaPon in veterinary
[6]张永强,等•牛支原体肺炎流行RT-PCR方法的初步诊断』中国
卡他性支气管肺炎,伴有支气管淋巴 结肿大。慢性型的肺病变呈粟粒性结 节状,与粟性结核病相似,散布在整个 肺组织内。上呼吸道粘膜上有溃疡,特 别是鼻粘膜,而喉、气管和支气管粘 膜, 四肢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有结节 和溃疡,四肢严重肿大,患部淋巴结通 常含有化脓灶,淋巴管有类似的病变。 其内脏也可存在坏死灶。 4鉴别诊断
料, 必须用鼻疽菌素或补体结合试验测定隐性带菌病例, 后 者是本病防制的主要问题。
菌素注射器将鼻疽菌素0.1 mL注射至下眼睑皮内,于48h判 定结果,阳性反应包括眼睑的明显水肿和眼睑痉挛以及严重

鼻疽病菌致病机理和防治策略研究

鼻疽病菌致病机理和防治策略研究

鼻疽病菌致病机理和防治策略研究鼻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类传染病,主要由鼻疽病菌引起。

该病菌在牛、绵羊、马、犬等动物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广泛存在,并可以通过挤奶、摸牛、饲喂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从鼻疽病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策略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鼻疽病菌的致病机理1. 感染途径鼻疽病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污染的食物、水和环境等途径传播感染。

牛的粪便、鼻涕和脓液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媒介。

2. 致病机理鼻疽病菌是一株好氧农场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

感染后,病原菌会迅速繁殖和释放毒素,导致宿主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出现严重的病症。

鼻疽病菌引起的常见病症包括口、鼻、喉和肺部感染,还可能引起血液感染、关节炎和脓毒症等严重疾病。

3. 疫苗防控目前,鼻疽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疫苗预防和隔离治疗。

疫苗的使用可以帮助动物建立免疫系统,减少病原菌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鼻疽病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的动物,应采取及时隔离、抗生素治疗和卫生管理等综合措施,以减少疫情的传播。

二、鼻疽病的防治策略1. 环境管理环境卫生是鼻疽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洗消管理,保持牛舍干燥、清洁,减少湿度,避免滋生细菌和病原体的繁殖。

同时还应注意隔离患病动物,以免病害发生、扩散。

2.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对特别是防治鼻疽病具有重要作用。

应注意饲喂均衡营养、干净卫生的饲料和水,避免人畜共食和食品交叉污染。

同时,还应注意牛走、牛留动作干净、有备而去、饥而归。

3. 疫苗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鼻疽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应根据牧区兽医机构的建议,定期接种鼻疽病疫苗,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降低鼻疽病的发病率。

4. 卫生防疫患病牛的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疗程。

用药应遵循科学、规范、适量原则,避免毒性反应和药物残留。

在疾病治愈后还应加强网络与环境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污染环境,从而达到消除鼻疽病菌的目的。

总之,鼻疽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鼻疖症状和治疗方法

鼻疖症状和治疗方法

鼻疖症状和治疗方法
鼻疖,又称鼻疽,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通常由于鼻腔内的
细菌感染引起。

患者常常出现鼻部疼痛、红肿、脓液流出等症状,
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鼻疖的症状和
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鼻疖的症状。

鼻疖的主要症状包括鼻部疼痛、肿胀和发红,患者可能会感到鼻部沉重或压力感。

另外,鼻疖
还可能伴随着脓液的流出,有时候还会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在患者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建议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鼻疖的治疗方法。

对于鼻疖的治疗,首
先要保持鼻部的清洁,避免鼻部受到刺激和感染。

可以用温盐水清
洁鼻腔,帮助减轻疼痛和清除脓液。

另外,局部热敷也是一种常见
的缓解鼻疖症状的方法,可以促进脓液的排出,减轻疼痛和肿胀。

但需要注意的是,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鼻部皮肤。

此外,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的蔓
延和减轻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避免挤压鼻疖,以免引
起感染的扩散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鼻疖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鼻部的清洁和避免鼻部受到刺激是预防鼻疖的重要措施。

对于已经患上鼻疖的患者,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减少不适感,加快康复进程。

希望本文所述的鼻疖症状和治疗方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鼻疽,鼻疽的症状,鼻疽治疗【专业知识】

鼻疽,鼻疽的症状,鼻疽治疗【专业知识】

鼻疽,鼻疽的症状,鼻疽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鼻疽病是由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传染病。

原系马、骡及驴等单蹄兽类较为多发的一种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

有些呈慢性经过,间歇性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对本病有所记载,并用拉丁语“Malleus”(恶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对马类发生鼻疽作了观察。

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类鼻疽,Löffer和Schütz(1882)首次从死于鼻疽的马体中检出致病菌,1985年将此菌定名为鼻疽杆菌(Pseudomonas mallei)。

1993年将其列入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本病病原体为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allei)。

曾被称为鼻疽费氏杆菌(1918年)、鼻疽放线杆菌(1933年)、鼻疽不动杆菌(1964年)、鼻疽假单胞菌(1966年)等。

1993年,国际上根据新发现本菌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列入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国内常称为鼻疽杆菌。

鼻疽杆菌为微弯棒状杆菌,大小不一,长为2~5μm,宽0.5~1.0μm,多单个,有时可成对排列,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产生芽孢,为需氧革兰染色阴性菌。

温度在37~38℃,pH6.8~7.0时生长最适宜。

在普通培养基上本菌生长不佳,但在1%~5%的甘油肉汤中发育良好,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产生一层淡黄色蜂蜜样菌苔,以后逐渐变为棕红色。

本菌生长较缓慢,一般需48h。

正常菌落为光滑型(S),变异后的菌落可出现粗糙型(R)、皱襞型(C)、矮小型(D)、黏液型(M)或伪膜型(P)等。

本菌应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相鉴别。

鼻疽杆菌能产生两种抗原,一种是特异性多糖抗原,另一种是与类鼻疽杆菌在凝集试验和皮肤试验均有交叉的共同抗原(蛋白质成分)。

急性类鼻疽的治疗及护理

急性类鼻疽的治疗及护理

呼吸困难:由于肺 部感染,患者可能 出现呼吸急促、呼
吸困难等症状。
胸痛:由于肺部感 染,患者可能出现 胸痛、胸闷等症状。
咳嗽:由于肺部感 染,患者可能出现 咳嗽、咳痰等症状。
发热:由于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
寒战等症状。
头痛:由于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 精神不振等症状。
急性类鼻疽的治 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 庆大霉素等,用于控制感染
02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用于治疗真菌感 染
03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用于治疗病毒 感染
04 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 胸腺肽等,用于调节免疫功 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手术治疗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 关心和支持
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 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患 者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谢谢
主要存在于土壤和水中,可通过皮肤伤口、 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
感染后可引起急性类鼻疽,表现为发热、头 痛、肌肉疼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通过空 气传播,如咳嗽、
打喷嚏、说话、呼 1
吸等
眼结膜传播:通过 4
眼结膜接触感染者 或其污染物品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直 接接触感染者或其
2 污染物品传播
05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 饮暴食
06
遵循医嘱,适当补充营 养补充剂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按时作息、
饮食规律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长时间待在密
闭空间
保持个人卫生,勤 洗手、洗澡、刷牙

急性类鼻疽的健康宣教

急性类鼻疽的健康宣教

避免食用生食,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急性类鼻疽
05
减少接触风险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如家禽、家畜等
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等
避免与患有急性类鼻疽的人密切接触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刷牙等
3
急性类鼻疽的治疗方法
提高卫生意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刷牙等
避免与患有急性类鼻疽的人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个人防护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刷牙等
避免与患有急性类鼻疽的人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02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03
消化道传播: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
04
教育效果评估
01
知识掌握程度:了解急性类鼻疽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
02
态度转变:提高对急性类鼻疽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03
行为改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急性类鼻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04
健康改善:降低急性类鼻疽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类鼻疽的健康宣教
01.
02.
03.
04.
目录
急性类鼻疽的基本知识
急性类鼻疽的预防措施
急性类鼻疽的治疗方法
急性类鼻疽的健康教育
1
急性类鼻疽的基本知识
疾病概述
急性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鼻部--鼻疽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鼻部--鼻疽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鼻部--鼻疽
外科卷上 \ 鼻部
鼻疽
【方歌】鼻疽生于鼻柱间,肺经郁火发督原,坚硬色紫常木痛,千金仙方托里痊。

【注】此证生于鼻柱,属督脉经,鼻为肺窍,故又属肺,由肺经郁火凝结而成。

坚硬色紫,时觉木痛。

初宜服千金漏芦汤,宣解郁毒;次用仙方活命饮,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消之。

若肿痛不减,势欲作脓,则宜托里透脓汤主之。

外治法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千金漏芦汤
组成:漏芦(一两)枳壳(麸炒,一两)
朴硝(一两)大黄(一两五钱)
甘草(生,一两)麻黄(一两)
黄芩(一两)白蔹(一两)
连翘(去心,一两)升麻(一两)
共研末,每用二钱,水一钟,姜三片,薄荷叶一钱,煎五分温服,以取便利为度。

【方歌】千金漏芦湿疽发,色紫坚疼效更嘉,漏芦枳壳硝黄草,麻芩白蔹翘升麻。

又方: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疾病名】鼻疽【英文名】GLANDERS【缩写】【别名】FA

【疾病名】鼻疽【英文名】GLANDERS【缩写】【别名】FA

【疾病名】鼻疽【英文名】glanders【缩写】【别名】farcinia;hippocoryza;maliasmus;malleus;鼻疽病;马farcy;glanders malleus;rotz;鼻疔;马皮疽【ICD号】A24.0【概述】是由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传染病。

原系马、骡及驴等单蹄兽类较为多发的一种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

有些呈慢性经过,间歇性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对本病有所记载,并用拉丁语“Malleus”(恶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对马类发生鼻疽作了观察。

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类鼻疽,Löffer和Schütz(1882)首次从死于鼻疽的马体中检出致病菌,1985年将此菌定名为鼻疽杆菌(Pseudomonas mallei)。

【流行病学】20世纪以前,鼻疽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的鼻疽曾严重流行于欧洲及巴尔干半岛时曾将大量患病的马匹处死,才得以控制。

近来许多国家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使用马从事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马的鼻疽感染率仍较高(10%以上),危害仍十分严重,因而人的感染机会亦存在。

国内迄今乃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养马地区,主要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

1.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马、骡和驴。

羊、猫、犬、骆驼、家兔、雪貂等也能感染鼻疽杆菌。

牛、猪和家禽对鼻疽则无自然感染。

患者作为传染源亦有可能。

实验室工作者因不慎亦可感染此病。

2.传播途径 鼻疽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三种。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

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分直接接触到病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饲料、医疗或屠宰病畜、处理病畜尸体时,鼻疽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

鼻科常见疾病(一)、(二)——鼻疔(鼻疖)、鼻疳(鼻前庭炎)

鼻科常见疾病(一)、(二)——鼻疔(鼻疖)、鼻疳(鼻前庭炎)

鼻科常见疾病(一)、(二)——鼻疔(鼻疖)、鼻疳(鼻前庭炎)鼻疔鼻疔是指因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西医的鼻疖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一、病因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

机体抵抗力低时(如糖尿病患者)易患本病。

二、临床表现鼻部疼痛,触之痛甚,成脓时有跳痛。

检查可见鼻前庭或鼻尖、鼻翼处丘状隆起,周围发红发硬,成熟后,顶有黄白色脓点。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病情重者,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

若出现疔疮走黄,则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跟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

三、中医治疗(一)分型论治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五味消毒饮加减。

2、邪毒炽盛,内陷营血——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二)外治法1、外敷脓未成者,可用内服中药渣再煎,纱布蘸汤热敷患处;或用紫金锭、四黄散等水调涂敷患处;亦可用野菊花、仙人掌、鱼腥草、芙蓉花叶、苦地胆等捣烂外敷。

2、排脓脓成顶软者,局部消毒后,用尖刀片挑破脓头,用小镊子钳出脓头或用吸引器吸出脓栓。

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不可过深过大,且忌挤压,以免脓毒走散。

四、西医治疗1、疖未成熟者,可用1%氯化铵基汞软膏、10%鱼石脂软膏,或各种抗生素软膏涂抹,并配合做理疗等。

同时全身使用抗生素。

2、疖已成脓者,可待其穿破或在无菌操作下用小探针蘸少许苯酚(石碳酸)或15%硝酸银腐蚀脓头,促其破溃排脓。

亦可用中医治疗的排脓法。

3、疖破溃后,局部清洁消毒,促其引流;破口涂以抗生素软膏,既可保护伤口不致结痂,也可达消炎、促进愈合的目的。

五、预防与调护1、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一切挤压、挑刺、灸法。

2、注意休息,忌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3、戒除挖鼻及拔鼻毛之恶习,积极治疗各种鼻病,保持鼻部清洁。

鼻疳鼻疳是指因湿热邪毒上犯或血虚生风化燥而致的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疽病简介目录•1中医病名·鼻疽•2西医病名·鼻疽o 2.1概述o 2.2疾病名称o 2.3英文名称o 2.4鼻疽病的别名o 2.5分类o 2.6ICD号o 2.7流行病学▪ 2.7.1传染源▪ 2.7.2传播途径▪ 2.7.3人群易感性o 2.8病因o 2.9发病机制o 2.10鼻疽的临床表现▪ 2.10.1急性型▪ 2.10.2慢性型o 2.11鼻疽的并发症o 2.12实验室检查▪ 2.12.1脓液或分泌物涂片检查及培养▪ 2.12.2血液培养▪ 2.12.3免疫学检查o 2.13辅助检查o 2.14诊断o 2.15鉴别诊断o 2.16鼻疽的治疗o 2.17预后o 2.18鼻疽的预防o 2.19相关药品o 2.20相关检查•附:o1治疗鼻疽病的穴位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鼻疽的内容。

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鼻疽已经自动替换为鼻疽病,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1中医病名·鼻疽病鼻疽病,病名。

系指鼻柱壅肿,两窍不通,焮痛等病证。

出《证治准绳·杂病》。

本病多由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

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银花甘草汤加减。

因忧思内伤而致者,应固护肺脾。

参见痈疽条。

2西医病名·鼻疽病2.1概述是由鼻疽病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传染病。

原系马、骡及驴等单蹄兽类较为多发的一种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

有些呈慢性经过,间歇性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对本病有所记载,并用拉丁语“Malleus”(恶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对马类发生鼻疽病作了观察。

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类鼻疽病,Löffer和Schütz(1882)首次从死于鼻疽病的马体中检出致病菌,1985年将此菌定名为鼻疽病杆菌(Pseudomonas mallei)。

2.2疾病名称鼻疽病2.3英文名称glanders2.4鼻疽病的别名farcinia;hippocoryza;malia *** us;malleus;鼻疽;马farcy;glanders malleus;rotz;鼻疔;马皮疽2.5分类皮肤科 > 杆菌性皮肤病 >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感染内科 > 细菌性感染2.6ICD号A24.02.7流行病学20世纪以前,鼻疽病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的鼻疽病曾严重流行于欧洲及巴尔干半岛时曾将大量患病的马匹处死,才得以控制。

近来许多国家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使用马从事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马的鼻疽病感染率仍较高(10%以上),危害仍十分严重,因而人的感染机会亦存在。

国内迄今乃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养马地区,主要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

2.7.1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马、骡和驴。

羊、猫、犬、骆驼、家兔、雪貂等也能感染鼻疽病杆菌。

牛、猪和家禽对鼻疽病则无自然感染。

患者作为传染源亦有可能。

实验室工作者因不慎亦可感染此病。

2.7.2传播途径鼻疽病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三种。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

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分直接接触到病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饲料、医疗或屠宰病畜、处理病畜尸体时,鼻疽病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当病畜咳嗽或打喷嚏时,可通过气溶胶使健康的家畜、实验人员、兽医及饲养员感染。

也可因清理病畜排泄物或打扫马厩中吸入含病菌的尘埃而感染。

新分离的病菌,致病力较强,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这家畜间鼻疽病传播的主要方式。

因家畜吃了被污染的水、饲料或牧场的草而感染。

人经饮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受感染者较为少见,但有因吃病马的肉而受感染的报告。

2.7.3人群易感性人鼻疽病常为散发,往往与人的职业有明显关系。

本病多发生于兽医、饲养员、骑兵及屠宰工人中,多数为男性,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2.8病因病原体为马鼻疽病杆菌(malleomyces mallei),为革兰阴性需氧杆菌,菌体类似于白喉杆菌,一般化学消毒剂即可杀灭该菌。

主要传染源为病马、病驴、病骡,病人可成为传染源。

人类感染多见与家畜有密切接触者,病菌主要通过破损皮肤与眼、鼻、口腔等黏膜而侵入人体,病例多数发烧。

2.9发病机制鼻疽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菌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发现。

2.10鼻疽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2.10.1急性型潜伏期在3周以内。

早期有发热、头痛、乏力、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

皮肤损害为红色丘疹、水疱,迅速变为结节、脓疱和溃疡。

溃疡的特点为基底部呈油污状,边缘不整齐,表面覆以脓性和血性渗出物,几天或数周后发生转移性损害,在邻区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沿淋巴管发生多个结节,以后同样发生脓肿溃烂,难以愈合而形成瘘管。

若病菌侵犯鼻黏膜,则鼻中隔、腭部出现广泛性坏死性组织破坏。

病菌也可侵入呼吸道黏膜,出现血性黏液性鼻涕。

病菌进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还可引起肺炎、内脏多发性脓肿、多发性关节炎或引起死亡。

2.10.2慢性型患者全身症状轻微,皮肤损害少,而在皮肤深层及肌肉内出现结节、脓肿和溃疡。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菌血症,长期间歇发作,半数人可自然痊愈,也有病人因身体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

2.11鼻疽病的并发症病菌进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还可引起肺炎、内脏多发性脓肿、多发性关节炎或引起死亡。

2.12实验室检查2.12.1脓液或分泌物涂片检查及培养涂片后可作亚甲蓝、吉姆萨、瑞特等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但不易与类鼻疽病伯克霍尔德菌相鉴别。

近来以荧光抗体染色法,其特异性最高。

培养亦能获得阳性的可能。

污染杂菌较多的样品,直接分离培养有时不易成功,则常进行Strauss反应,即将样品用生理盐水研磨制成5~10倍乳制,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U于室温下作用3h后,取上清液给体重约250g雄性豚鼠腹腔注射0.5ml,3~5天后豚鼠发生阴囊红肿、睾丸鞘膜炎和睾丸炎,而后化脓、破溃,多于2~3周间死亡,必要时豚鼠死后可剖检,采取脓汁作细菌培养分离,进一步证实。

2.12.2血液培养伴有败血症者,可获阳性结果,一般患者阳性率不高。

2.12.3免疫学检查血清可作血凝及补体结合试验,前者敏感性较高,效价在1∶64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后者特异性较强,但操作麻烦,效价>1∶20才有参考意义。

现已建立了较简便的固相补体结合试验,对照孔与试验孔溶血环直径差在6mm以上者,判为阳性。

近来应用新的鼻疽病检验方法,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扩散溶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基因探针法等,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鼻疽病菌素皮内试验:将鼻疽病菌素作1∶1000稀释后,取0.1ml注入前臂皮内,经24~48h,于局部出现红肿现象为阳性反应,常在病程4周内呈阳性反应,可持续数年。

2.13辅助检查急性肺部感染,胸部X片可见大叶性肺炎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2.14诊断接触病畜者皮肤出现特征性损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取患者鼻腔分泌物或皮肤溃疡处的脓液涂片检查出革兰阴性鼻疽病杆菌,也可用吕氏堿性美蓝染色检出形似白喉杆菌的细菌可以确诊。

2.15鉴别诊断鼻疽病需与孢子丝菌病、急性化脓性感染、坏疽性脓皮病相鉴别。

2.16鼻疽病的治疗严格隔离病人,急性病人早期损害一经发现即行手术切除。

全身可用广谱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参见类鼻疽病。

马鼻疽病相当于中医“鼻疔”,多因肺经火毒上攻,兼感毒邪,致使气血凝结而引起。

中医宜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止痛。

方用消疮饮加减,外用紫色溃疡膏。

2.17预后鼻疽病的急性型预后极差,若不治疗其病死率在90%以上。

慢性或亚临床型其治愈率可达30%~50%。

近年来应用有效抗生素或化学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2.18鼻疽病的预防首先要消灭马类间鼻疽病的流行,应用鼻疽病菌素滴眼试验,可以鉴别出感染和未感染的马匹,即将鼻疽病菌素滴入马眼结膜囊内,于滴眼后的第3,6,9,24h观察反应,如发生结膜炎,并分泌脓性眼眵者为阳性反应。

已证明受感染的马类,不论其症状有无,都应立即处死,并深埋。

对污染的马厩杂物应用含氯石灰等彻底消毒。

曾与病畜接触的马匹,即使其眼试验阴性者,亦应隔离3周观察。

对从事马匹工作的人,进行预防知识的教育,对患者应特别注意排泄物及污染物的消毒。

对从事鼻疽病杆菌检验的实验室工作者,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与消毒。

对可疑受染者进行医学观察3周。

2.19相关药品氧、亚甲蓝、青霉素、磺胺2.20相关检查补体结合试验治疗鼻疽病的穴位•风门热府,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风门,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热府,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俞,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足窍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

”此五脏皆属阴脏。

该穴所主治目疾、...•更多治疗鼻疽病的穴位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