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 又章编号] 0 6 0 2 2 0 ) 7 O 8 4 [ 1 0 O 2 (0 6 0 - 0 7 0 中图分类号] U 8 1 + [ T 9 4 13 文献标识码] B
我 国城 市 空 间规 划 的理 论 与研 究 进展
口 何 子 张
城市 空问研 究是城 市研 究 的一个 重要方 把握 必须 将其置 身于复 杂 的社 会 系统 中,而 面,如 果城市研 究 的成果 无法落 实到城 市空 不 是将其 简单地 抽象 。空 间的社会 属性 决定 间上, 则说 明其已经 超过 了城市 规划所 要研 其 与社会 经济诸 要素 紧密相 关,空 间并 不是 种与政 治和 意识形 态保持 距离 的科学 的对 究的范围 。空间研究是空 问规划 的理论基础 ,
r t ai e ar h s Th C S i e f t r e a c ei s c re c e ef U t u r o n h u e es r h
固 史
壅 垦
门独 立 的学科展 开研究 ,并 介绍 了城镇 空 间研 究的概 念 、与 相关学 科 的关系 ,以及 研

在研究 对象上 ,空 间研究 从城镇 的整 体 中选 象 ,而是 直被 历史和 各种 自然 的力量所 改 择 物质 空间形 态为研 究范 畴,但 多学科 交叉 变和 重建,这本 身就是 个政 治过程 。因此,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研究成果非常 研究 乃是 其特 征口。近年来,城市空 问研究逐 本 文所论 述的城 市空 问,不 再是传 统意 义上 ]
果体现 在城市规 划 之中, 并通过 城市 规划 的 在研究 了社会 需求、经济发展、文化传统 、行
划 调 控 机 制 , 是 将 来 城 市 空 间 研 究 的重 点 。 应 作 用机 制控制 和 I 导城市 空 间的发展 ,我 们 为规 律 、视觉 心理和政 策法 律之 后的空 间规 积 极 探 讨 新 的城 市 空 间 规 划 技 术 方 法 , 从 城 市 将这种规 划过 程称之为 “ 城市空 间规 划” 。到 律研 究和规 划设 计应用 J 。 空 间 设 计 转 向城 市 空 间 政 策 的 制 定 , 开 展 城 市 空 间 规 划 的 比较 研 究 , 进 而 建 立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城市空间人口密度模型研究综述

城市空间人口密度模型研究综述
8
γt = γ (Yt, Nt, f (t))=γ0 + γ1Yt + γ2Nt + γ3 f (t)
代入负指数函数模型(1)式中,得: lnDt(x) = lnDt (0)-γtx = ln(α0+α1Yt+α2Nt+α3 f (t))-(γ0+γ1Yt+γ2Nt+γ3f(t))x 成为下文将叙述到的可变系数模型 (VCM) 。 因(4)式表现为高度非线性结构,Alperovich并未对(4)式直接 进行评估,而是在假设城市空间均衡的状态下,先用城市中心区 的实际值代替α0+α1Yt+α2Nt+α3 f (t), 即 lnDt (0)=1n (α0+α1Yt+α2Nt+α3 f (t)) 而后代入(4)式,得到 = γ 0 + γ 1Y t + γ 2N t + γ 3 f ( t ) (5) 之后采用1961年至1976年的Tel Aviv都市圈人口密度数据对 (5) 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收入和城市规模的系数均为负 值,说明随着收入上升和人口规模增加,人口密度斜率变缓。而 代表运输费用的时间变量符号为正,可能是因为其他变量的多重 共线性影响。
An Econometric Study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s: A Survey

中村良平
摘要:自Clark (1951) 提出城市空间传统密度模型 后,城市空间人口密度分布研究进入了一个繁盛 阶段。McDonald (1989) 对70年代至80年代后半期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本论文 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反映城市化 (尤其是其中的 郊区化) 进程中日趋复杂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变 化的人口密度模型进行归纳整理。作为综述论文 虽与 McDonald (1989) 会有部分重复,但论文范围 扩展到90年代以后的相关研究成果。 Abstract: Since the seminal work by Clark (1951), a number of researches on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have been appeared in several journals. In 1989 McDonald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econometric study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s. On the base of McDonald's previous work, this paper put an emphasis on the survey of modern urban density functions, whic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burbanization. As a summary paper, it may overlap with McDonald's paper in some areas, but more recent discoveries after 1990 have been added into the paper.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密度模型;郊区化 Keyword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 Suburbanization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空间研究
SPATI AL STUDI ES
文章编 号:0 9 6 0 (01 2 0 7— 8 10 — 0 021) — 0 8 0 0 中图分类号: U 8 T 941 文献标识码 : A 作 者简介: 杨英姿 , . 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 现任职于上
范意 识等 。我 国城 市人 口日趋 增 多 城
十九世 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
研 究 发 现 . 对 于 城 市 社 会 环 境 .城 相 市 物 质 空 间环 境 对 犯 罪 行 为可 以产 生 显 著 影 响 继 而形 成 通 过 环 境 设 计
o t o e . th sc v r d fo t e ma r —e e t d ft e s t l iti u in o r n c i st u c m s I a o e e r m h c o lv l u y o pai srb to fu ba rme o s h ad
temir — v Ie e rho rlt n hpb t e rm e n o h co l e sac f eai s i ewe nc e r o i sa dc mmu iis s ail lme t. s l nt ’ p ta e ns a l e e we
a p c l a e su y c ri d o ti e p a ay i. e r lv n e r tc l e e r h s o h t sa t i a s t d a re u n a d e n lss Th ee a t h o e ia s a c h wst a y c t r
城 市 社 区作 为居 民 生 活 的基 本 单 元 ,其治 安状 况 关 系 到社 会 稳 定 及 民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当今,都市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而其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综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史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其发展源于20世纪初,当时人们在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时,开始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框架。

其中,最早的理论是由查尔斯贝尔提出的“辐射型”城市空间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城市空间发达是以中心地段为主,逐渐向外地段辐射散开。

随后,威廉马歇尔提出了以“半径型”城市空间理论,即城市空间发展以中心地段为中心,以多条半径线给出定量的空间结构,并由此形成环形空间结构。

后来,有关城市空间的研究理论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其中又孕育出了马歇尔的“投影型”理论,即城市空间发展为一些正交网格,按照它们储藏的功能,由较小的空间结构“投射”到各种空间结构形成一个大型“千载”空间结构,并可以广泛分布在城市多个街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几何建构在城市空间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以空间结构、元素结构、功能结构三大结构的协同发展为特征的一个复合系统。

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地理空间表象的外部三维形态,其中包括空间网络结构(如道路、街道等)、建筑正反结构(如住宅、商业、文化和公共设施等)以及物理建筑结构(如绿化、城市湿地、水域等)。

元素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元素空间特征,包括城市元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格局及其关系;功能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的实际功能,主要指居住、工作和娱乐的空间分布。

三、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根据近年来海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美城市在空间发展方面所按照的模式。

西欧城市,如伦敦、巴黎,以辐射型模式为主,其核心区域以中央商业区为主,将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的空间结构放在某一处,形成半径型空间结构;美国城市则以“投影型”空间结构为主,其中条纹型结构将空间结构正反边单独分开,但具有较高的功能交通性,从而形成有机的综合空间结构。

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综述

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综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关 系 , 提 出 实 施 城 镇 体 系 并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除 此 之 外 , 有 许 多 学 者 对 城 镇 体 系 还 规 划 的理 论 及 实 践 进行 了研 究 。 而且 , 的 总 说 来 , 于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研 究 的 学 者 相 对 对
摘 要 : 着人 们对城镇体 系的研 究方 式从 广义 的定性描述逐 渐向复杂 、 随 多样的 定量与定性结合 , 其本 质的认 识也从静 态转 向动态非线 性 演化。 文章对 关于城镇体 系 究的相 关著 作和1 4 研 9 年以来 的文献进 行整理 , 9 从城 镇体 系的演变 、 形成与发展机 制的研究 , 点与结构 特
城镇 体 系也 称 为城 市体 系 或城 市 系
城 镇 体 系 以 一 个 区 域 内 的城 镇群 体 为 模 式 需 做 的 几 方 面 的 工 作 的 建 议 。 彦光 陈 研 究 对 象 , 不 是 把 一 座 城 市 当作 一 个 区 等对 城 镇 体 系空 间 结构 的 多分 形 性 质 进行 而 域 系 统 来 研 究 , 具 有 “ 统 ” 具 有 的所 了 实 证 研 究 。 吾 扬 提 出 的 城 镇 体 系等 级 它 系 所 杨 有特征 : 规 模 一 数 量 模 式 。 家 泰 等 人 将 我 国城 宋 区域 性 和 地 方 性 三 级 () 1整体性 ; ) ( 等级 性 或层 次性 ; ) 2 ( 动态 镇 体 系 分 为 全 国性 、 3
1城镇体系的概 念及 其特征
镇 体 系的 影 响 。 此外 , 学者 对 各 个 具 体 的 系 规 划 的意 义 、 容 、 法 及 实施 进 行 了系 有 内 方 省域 、 域 以及 县 域 城 镇 体 系 的演 变 、 市 发展 统 的 论 述 。 保 兴 研 究 五 个 统 筹 对 城 镇 体 仇 统 , 的 是 在 一 个 相 对 完 整 的 区 域 或 国 家 进 行 了 研 究 。 指 系 规 划 的 重 要 性 , 高 城 镇 体 系规 划 编 制 提 中 , 同 职 能 分 工 , 同 等 级 规 模 , 系 密 3 2对 城 镇体 系特 点与 结构 的研 究 不 不 联 . 的 科 学性 以及 加 强 城 镇 体 系规 划 实 施 的 可 切 , 相 依 存 的 城 镇 的 集 合l。 互 】 1 徐 斌 提 出 了建 设 一 个有 效率 的城 市化 操 作 性 。 贯 成 等 论 述 了城 镇 体 系规 划 与 郭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基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视角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基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视角

[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 产业结构 ; 土地利用结构
[ 基金项 目] 广西壮族 自治区研 究生教 育创新计划 , 目编号:0 90 0 00 M7 项 2 0 16 2 2 2 5 [ 作者简介 ] 夏艳婷 , 西师 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究方向 : 广 研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 , 广西 桂 林 ,40 4 翟 宁, 5 10 ; 广西师
构的变动过程 , 第三产业成为社会 的主流 , 多中心 西方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的研究建立在经济 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巨型城市带形成。 学、 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 。早期的研 ( ) 利 用结 构研 究 二 土地 究 是 以宗祠 、 场 、 广 王府 、 场 等 为 核 心 的空 间结 市 西 方对 城 市 空 间 结构 的研 究 主要 从 土地 利用 构, 主要以静态形式为主。 0 2 世纪初期至 5 年代 , 与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相关联 的角度 ,并主要 以三 0
国外相关研究
发展与大城市郊 区化 的研究 角度 ,反映出产业结
城市空间的新结构出现 ,人们转而研究城市空间 大学派为线索 。2 世纪 2 年代产生的生态学派 , 0 0 功能。 0 2 世纪 6 — 0 0 9 年代 ,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城 以人类生态学、 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 研究土地 市空间结构 的研究侧重于聚居行为 、生态环境等 利用 的空 间形 态 及 其 演 进 模 式 。代 表模 型 有 人文关怀方面。9 年代 以后 , O 随着知识经济 、 信息 B r s 的同心圆模式 、 o 的扇形模式以及 H r ug s e Hy t a —
科研 究的角度 不同, 故难 以形成统一 的概念表述 。在 经济学研究领域 , 国内众 多学者认 同把 城市空 间结构划分为城市外部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

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

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

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

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

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范文.doc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范文.doc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马有才陈爱萍曲玲玲ﻭ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点,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创新型城市评价以及建设对策方面,国外研究从典型案例、构成要素、评价指标方面进行了分析。

最后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对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展望。

ﻭ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创新型城市互动ﻭﻭ创新概念提出以后,有关创新的研究不断推进,创新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不断纵横深化。

索洛(S.C.Solo)、伊思诺(J.I.Enos)、林恩(G.Lynn)等经济学家分别对熊彼(J.A. Schumpeter)的创新进行了经济学的纵向深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由于创新理论的成功实施,人们意识到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者从自己所从事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得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ﻭ随着创新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实践中的日益重视,创新主体也逐渐从企业扩展至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面对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城市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功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由制造转向研发、由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中心的趋势。

城市功能和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之后,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得以不断推进。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研究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积极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此后,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相关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ﻭ(一)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方面胡树华、胡钰等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运用到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有效整合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分析城市体系理论研究的意义,城市体系相关理论发展过程以及其研究核心转变进行综合性回顾。

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群;都市圈
早期城市体系研究集中于空间组织结构方面,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经济学家廖什创立的中心地理论,演绎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腹地市场等级(功能)联系规律。

此后,许多学者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实证探讨城市对其直接腹地经济的意义,一方面利用中心性表示经济联系强度,开展了对城市中心性的定量评价,主要通过批发和零售业,空间流量,来度量中心性。

另一方面,认识到城市对区域的经济联系作用强度存在距离衰减效应,城市与城市影响的边缘地带就可能成为城市间竞争腹地,探讨了城市联系的空间竞争。

在接下来的1950年代以至1960年代,“计量革命”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相关空间分析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为城市空间体系研究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时期,
城市体系研究思想产生,伴随运输与信息网络化带动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郊区化与土地扩展明显,大城市在优区位快速聚集,城市群体的现象大规模出现。

日本学者狄更生和木内信藏更是提出了城市体系地域分异的三圈层学说,之后许多学者不断延伸与发展建立城市体系的圈层结构理论,戈特曼则提出大都市带概念及区域空间组织发展理论,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

1970年代,学者开始强调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信与动态性研究。

利用居民出行流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群的两种等级水平,一个是大都市带水平控制整个城市地区,一个是城市水平对邻里地区的控制。

且着重分析了城市群的技术等级扩散,认为在大都市层面技术扩散处于较高等级据着循环优势。

希腊学者更是大胆预测世界城市群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

80年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群郊区化扩散中出现相对集聚现象,空间形态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形成边缘城市。

1990年代至今城市空间体系研究则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空间流与城市地域系统空间特征研究。

城市地理学家着重利用空间流的变动来分析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地域演变,进而揭示其发展的空间规律。

区域经济联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实体区域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空间上体现为各种空间流,地区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通过人口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形式维持区域系统
的活力,其空间分布最直接反映区际经济社会联系特征。

第二,城市群空间通达性研究,通达性体现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经济社会,地理要素的空间范围重构表现出空间通达性的变化,通过通达性变动分析从交通网络与作用可进入性方面揭示地理空间经济联系特征成为运输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第三,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研究。

认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网络紧密相关,强调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城市群网络系统的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主要从分析运输网络与城市群发展关系,探讨交通运输网络对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通过对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研究揭示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探讨。

第四,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化阶段。

演变机制主要集中于人口,产业等的郊区化,政府调控政策,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化等几个方面。

关于都市圈概念的界定,日本经济学家周牧之认为,关于大城市圈,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是通勤圈即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中心城市(都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一般采用通勤指标来划分都市圈。

周还认为,大城市群是被高速交通轴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

日本学者富田和晓等人认为,从地理学的角度讲,都市圈指跨越都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日本学者成田孝三认为,事实上随着圈这一概念被用
来泛指任意时空尺度的地域以后,都市圈这一术语也被用于泛指任意时空尺度的城市影响地域,都市圈主要指日常生活圈。

城市群的概念则最早于1957年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城市发展时提出,其以Megalopolis来表述城市群的概念,戈特曼发现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发达程度和集聚程度使得传统的农村和城市的概念已经难以描述其特征,另外这一城市区域的界线已经超越了行政区划,故以认为城市群应作为美国东北沿海独一无二的城市化区域的名称,城市群并非是过分膨胀的单个大都市区或多个都市区的简单的量上的组合,而是有着质变的变化的全新的城市群体的有机整体,具有与其他城市现象所不同的本质特征。

姚士谋在其编著1992年的《中国城市群》中,将城市群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和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张京祥在《城镇群体组合空间》中则认为:城镇群体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密切社会、经济、生态联系而呈现出群体亲和力及发展整体关联性的一组地域毗邻的城镇。

作为中国现今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的两个主要理论,都市圈和城市群都致力于城市体系的研究,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

以往学者们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认为城市群等同于都市圈;认为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低
于都市圈或认为数个都市圈构成一个城市群,二者是从属关系;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分别代表日本和美国的城市体系发展模式。

近几年,学者通过不断总结研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关系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两者即非等同也非从属关系,应该看作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别。

一是空间形态的差异。

都市圈一般为单核心都市圈,但也有双核心都市圈,主要以点—线—圈式的空间结构布局。

点指城市,线是连接各点的交通干线,圈则是依据受中心城市影响的大小和距离中心城市距离的远近划分的核心区、边缘区,这类区域呈圈层式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周围。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则比较不规则没有都市圈的层次分明,具有明显的多核心结构,城市群的多个中心城市沿轴线分布,在各中心城市之间存在很多过度带分布有许多农业经济,没有清晰的分层结构。

二是发展动力不同。

都市圈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最短的空间距离内实现供给规模与需求规模的对称,这实际上是规模经济的第四个层面,故都市圈理论的发展动力是规模经济,这里的规模经济不仅是供给方面的规模经济,更是空间范围所集聚的需求的规模经济,都市圈报酬递增来源于短距离内供需对称所带来的最低运费。

而城市群理论,集聚不仅产生规模经济,更主要是创新活动。

高度集聚使城市间各种流的快速流动,利于创新,为城市群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城市群中城市主要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是发展定位窘异。

都市圈经济趋向于内向型经济,各都市
圈相对独立,在都市圈中集聚了一套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完整的制造产业体系,供给规模与需求规模在都市圈层面对称,故以圈内贸易为主。

相比而言,城市群则属于外向型经济,通过其枢纽功能连接带动周遍区域,以其孵化器功能推动群内创新对其他区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城市群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发展的枢纽,是连接国家内部网络和国际网络的枢纽,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不局限于城市群内部,而是决定着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另外,城市群主导带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体系理论历经从早期主要致力于空间组织结构研究,着眼于单个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单个城市及其腹地纳入同一体系加以分析,以指导城市建设为主要目标。

到在50年代以至60年代的“计量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分析手段得以迅猛发展,经济学家在新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将城市体系研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将城市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以此带来的对区域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将城市体系研究由微观状态引入宏观分析框架,不在单纯致力于单个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而是从城市间协调发展入手来思考城市发展问题。

进入90年代,伴随区域经济学的不断分化以及城市体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体系理论在多元研究目的引导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中期的宏观研究范畴回到微观框架下,侧重于不同要素流对区域的影响。

由此可见,城市体现理论有着同以往所不同的非线性的波浪状的发展方向,其各时期的发展受当时的社会经济目标约束,在不同的目标下理论研究将向着不同方向发展。

故下一阶段,理
论研究将向何方向发展还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将向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进步,以次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保平,潘秋玲,王兴中. 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突破性发展——评《中国的城市群》一书[J].人文地理, 1994,(09).
[2] 吴启焰. 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J].人文地理,1999,(03).
[3] 邢怀滨,陈凡,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1,(12).
[4] 姚士谋,陈爽,陈振光. 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J].城市研究,1998,( 06).
[5] 刘振新,安慰.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
[6] 罗明义. 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J].思想战线,1998,(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