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力解决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问题。其任务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教育体制改革带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相互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经启动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即深入改革以往那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依法治教进程,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飞跃;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迅速发展。

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部署,把促进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育人为本,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即从着重于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普及水平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着重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推进公平、提高效益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和提高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深化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迈出了重大步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德育、体育工作得到加强。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人民享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

新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历史性转折,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这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同时也昭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

一条主线

贯穿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第一,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

史。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中,我党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涵盖的教育理论体系。它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教育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论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持久的指导作用。

第二,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纵观新中国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思想观念的飞跃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又不断丰富与完善教育思想、理论。新中国教育60年的历史也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凡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思想,教育就健康发展;凡是违背了这一思想,就会为教育的失误种下祸根;最后纠正错误,还是要高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旗帜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三,科学地对待新中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既不能因为失误抹杀成绩,也不能只看到成绩而忽视问题。新中国教育60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前30年,我国教育发生过三次大的失误或冲击,即1957年“反右”扩大化对教育的冲击,1958年-1960年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等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10年对教育的严重破坏。这三次大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造成的。但不能因为上述失误就抹杀前30年教育取得的成绩。后30年,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是成功的。但是,从国际竞争、国内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来看,我国教育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是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也决定了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更多教育的强烈愿望,与有质量的教育供给不足尤其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第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以苏联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了贯彻报告精神,教育部门系统检查和回顾了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方面的教条主义表现,提出并制定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政策和举措,开始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确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一是从这条主线来看,前30年与后30年两个时期是分不开的。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后30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延续、改革和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二是前30年一方面建立了社

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又长期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教育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后30年首先就是要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使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因此,后30年教育的历史延续不是简单的直线延续,而是经过巨大转折的延续。三是后30年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开辟了以改革和对外开放为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如果没有前30年奠定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坚实基础,就不可能有后30年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如果没有前30年教育探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就不可能确定后3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道路。后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正是因为吸取了前30年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提高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

回首过去,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文盲大国转变为教育大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面对现实,中国教育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努力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展望未来,中国要建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战略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跨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朝着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的理想境界迈进。(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顶一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学校发展的历程介绍汇报【精品】

世纪实验学校发展历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先自我介绍,我是世纪实验学校金义都市新区鞋塘校区校长申方璐。欢迎各位莅临我校参观指导!我们学校创办于 1年,前生是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民工子弟学校,年正式更名为世纪实验学校。学校的创办从艰难起步、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到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学校的规模也从单一校区的简单学校,发展到现在多个校区的教育联合体。我们现在所在的校区是我们学校四个校区之一,也是我们学校年9月刚刚招生开办的一个校区。鞋塘校区的开办既是我们学校适应金华市流动人口基础教育需求的结果,也是我们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努力打造品牌学校的成果。 今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仁莅临我校,我们非常荣幸,希望大家对我校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多给指导、多提宝贵建议,使我们学校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下面就由我以学校发展的历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开创发展篇( 0年——年) (解决民工子弟有学上的问题) 学校的创办者、董事长刘友花先生原是安徽省中西部地区在编公办学校校长,受家乡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派遣,从 5年开始,他先后前往上海、江苏苏州、北京等地“跟踪办学”,1年来到金华市创办了金华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 多年来的跟踪办学经历、多年来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交往,使他对民工子女的上学难问题感同身受。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办学总是怀着这样一种最朴素的办学理想:“让每一个民工子女与别的孩子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让每个民工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 1年带着全家来到浙江金华创办安徽省驻金华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时候,虽然当时的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是第一学期招生就有276人。他的办学迅速被金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和属地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因为了解决了外来流动人口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因此,学校于 5年被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教育分局正式挂牌命名为“金华开发区第二民工子弟学校”,当时学生数已达 8人。 改革腾飞篇(年——年) (解决民工子弟上好学的问题) “孩子有学上”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外来流动人口对教育最基本、最朴素的要求,“上好学”必然是他们进一步的要求,也是学校继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经验总结,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终于化茧成蝶,翻开了新的篇章。 年,同样是世纪实验学校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金华开发区第二民工子弟学校更名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枫叶国际学校发展历程

枫叶国际学校发展历程 1995年 枫叶国际学校创建于1995年,是一所由加籍华人任书良先生投资兴办的国际学校。中西教育优化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成为国内外知名教育品牌。 1995年2月13日,大连市教委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大连枫叶国际学校。 1995年3月8日,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在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正式奠基开工。 1995年9月2日,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在大连开发区培训中心大厦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95年9月,枫叶第一批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14人。 1996年 1996年6月11日,学校全套资料报国家教委外事司正式备案。1996年9月,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金石滩校园区第一期工程竣工1996年11月10日,北美教育协会执行董事、国际教育评估委员会主席斯蒂曼先生来我校进行考察,认为我校符合国际学校水准,被接纳为该教育组织会员。 1996年9月,枫叶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31人。 1997年 1997年,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董事长任书良先生向共青团中央、

全国学联组织实施的全国中学生科技扶助计划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枫叶创造基金”。 1997年7月18日,大连市外办、大连市教育局和我校联办的大连市第一届“枫叶杯”英语演讲比赛举行,我校学生获得高中组、小学组第一名。 1997年8月15日,辽宁省教委向我校颁发了“辽宁省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 1997年9月27日至30日,加拿大B.C省高等学校代表团专程来大连对我校进行考察访问。 1997年,枫叶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65人。 1998年 1998年4月25日至28日,加拿大B.C省前省长、温哥华市前市长一行七人来我校视察,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会见了加拿大客人。 1998年4月27日,我校举办了隆重的加拿大B.C省认可我校高中部学历资格证书颁发仪式,为我校百年教育大计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1998年4月27日,辽宁省教委副主任李树森先生与加拿大B.C 省教育部代表哈克特先生签署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1998年12月,董事长任书良先生成功地在加拿大进行学校宣传推广,被称之为“破冰之旅”,为枫叶学子打开了留学成功之路。1998年9月,枫叶在校高中学生人数为126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起程的开始。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500年。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后不断向东扩张,一时曾达东海之滨。夏朝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路径

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逾十年。截至2010年12月,全国现有独立学院308所,本科在校生达258万,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22%左右,占全国民办高校本科生总数的58%左右。少数独立学院已拥有硕士点,部分独立学院正在筹备升级为二本院校。可以说,独立学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阶段分析(一)初创期(1999~2002年) 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独立学院的前身“二级学院”“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产生。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展势头强劲,短短几年,就从沿海地区发展到全国的大部分省市。这些学院凭借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结合充裕的民间资本,引入民办或民营办学模式,在本科学历教育的高起点上快速发展,办学形式逐步多元,办学目标服务于母体高校的整体利益,但尚不具备独立办学的主体资格,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极强。此阶段,二级学院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承担着为母体高校筹资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任务。在母体高校的扶持下,二级学院逐步明确了办学理念,确定了体现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从严从高,二级学院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步入正常轨道,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学院拥有了独立校园。由于处于摸索时期,相关政策没有出台,少数二级学院也出现了违规招生等不良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二)建设期(2003~2007年) 2003年,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标志,独立学院从无序扩张进入治理整顿、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 教育部对原有360多所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重新登记。经过逐个审查,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并对其中249所进行了重新登记。通过整顿,独立学院“优”“民”“独”的特征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一新的办学形式基本得到社会认可。与此同时,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密集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独立学院迅速调整了发展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体制与机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实现办学模式由理论型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部分独立学院基本达到与母体高校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确立了充实、巩固、提高的指导思想,总结、完善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学生特点,大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考核的教学模式,设计实施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和“3.5+0.5”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阶段,独立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一些教学关键指标与一般本科院校基本持平或接近,教学成果开始涌现。这些办学业绩为独立学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也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转型期(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教育部颁发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标志,从政策层面对独立学院的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出了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于目标举措,独立学院进入向民办普通高校过渡的“转设”期。在此阶段,独立学院的总体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出现了一批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办学理念先进、条件较好、资金雄厚、质量上乘的优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开始由规模扩张、校园建设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和注重特色的发展阶段转变,总体呈现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有十余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部分独立学院开始举办十年院庆,总结十年办 [摘要]十多年来,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经了初创期、建设期、转型期三个阶段,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国家政策调控也历经了默许试办、整顿定性、规范发展的调整。面对新形势,独立学院应针对自身实际,在发展路径上做出合理判断与正确选择。 [关键词]独立学院26号令转设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路正南(1960-),男,江苏武进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周西安(1977-),男,湖北京山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国(1977-),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民办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8JYD014)和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与重构”(项目编号:JJ08A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6-03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路径分析 路正南周西安孙国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 21世纪——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38)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 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 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

幼儿园发展历程

xxx幼儿园发展历程 xxx幼儿园成立于2005年,系社会力量办学。全园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办学规模5个班,在园幼儿150人,教师20人。 (一)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园条件 2009年我园在争创优质园的过程中,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对室内外教育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活动室全部更新配备了,42寸液晶平板电视、空调、电钢琴,配备了标准的幼儿桌椅和床铺,每个活动室铺设了地板。室外的活动区域配有新型滑梯,及健身等器材。 (二)严格管理,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 我们重点从教师队伍管理、外出培训学习、以教研促发展、以考促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快乐向上、精诚团结的优秀团队。 一是把好教师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年来,为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我们定期面向社会招聘幼儿教师。聘任幼儿教师重点严把学历关、严把面试关、严把体检关、注重教师专业特长。教师聘用后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满签订聘任合同。把好教师入口关,为我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积极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我们利用市优质课观摩、参观名园、手拉手结对等方式去外地学习,更新了理念,开

阔了视野。为鼓励年轻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我们出台优惠政策:凡参加学前教育专科学习的教师,中心园承担一半的学费。 三是认真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做好自己的成长规划,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树立专业学习的榜样,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与步骤。每周五定为幼儿园教师集中学习日,开展各种业务学习活动,通研教材,进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 四是抓好教师基本功培训,实行以考促学。我们制定了《教师工作质量考核细则》、《幼儿园安全工作量化细则。开展了舞蹈、弹唱、普通话、绘画四项基本功达标活动。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管理。针对各年龄组幼儿特点,我园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家长委员会议,主要听取、讨论幼儿园年度发展计划,对幼儿园各项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幼儿自身养成习惯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做法。 2.多种形式强化家长的家教意识。充分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成长故事档案、班级QQ群、家长座谈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引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由被动变主动,强化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 3.各种活动吸引家长走入教育中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家园双通活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人教版).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文化:原始文字起源于“文字图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等。 (二)奴隶社会 1、夏: 2、商: 手工业:原始瓷器产生,青铜器铸造繁荣,丝织业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商人、商业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周:公元前1046武王建立,分西周和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政治:(1)分封制、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后期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3)手工业:官府垄断局面打破;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炼钢;丝织品 产量大,质量高。 (4)商业: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思想文化: (1)出现百家争鸣。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帛画,人物画。 (4)春秋的《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的《楚辞》(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 (三)封建社会(战国至清1840年) 1、秦: 政治:(1)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暴政而亡(失于政而非失于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过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始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充分吸收老解放区积累的培养干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各种干部,恢复、组建干部院校,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文化业务教育。干部教育开始向着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迈进。 (一)恢复、新建党校以及各类干部院校。解放战争中迫于战争形势停办的一些党校开始恢复,大批新党校开始组建。1953年10月,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完成对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必须大大加强党校的工作。全国省市以上的党校得到恢复、组建,各级党校和省市委党校的教学任务不断扩大,党校体系初步形成。1954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主要对马列学院和中级党校在干部轮训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进行了明确

规定。1956年2月,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对初级党校的主要任务、教学实施、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规定。为了培养财经、政法等方面的干部人才,我们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 (二)大规模开展干部轮训。1950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了试办干部业余理论学校,加强干部理论培训的号召。195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3年4月中央发出了《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为加强干部的理论教育,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以有效地提高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准,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这次轮训,对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着力加强干部文化教育。1949年12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总方针。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