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习题)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习题)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习题)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 】P138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C 】P138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3.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P138

A.数学应用题 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B 】P145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想象 D.记忆

5、创造性的核心成分是【 B 】

A.创造性想象 B.创造性思维 C.智力技能 D.智慧水平

6、一位学生能征很短的时间内说出砖头的许多用途,表明他发散思维中哪一部分较强?

【 C 】P146

A.变通性 B.独创性 C.流畅性 D.深刻性

7、一位学生能够想到别人都没有想到的好答案,说明他发散心思维中的哪一部分较强?

【 C 】P146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深刻性

8、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形式是【 A 】P145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概括思维 I).间接思维

9、人们往往认为书本是用来学习的,笔是用来写字的,而不容易想到它们别的方面的

用途,这种现象称为【 D 】P142

A.定势 B.原型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10、下面哪一点不属于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B 】P138

A.目的性 B.能动性 C.序列性 D.认知性

11、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且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阶段是【】

A.表征问题 B.选择策略 C.执行策略 D.识别问题

L2、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家庭气氛应该是【 C 】P146

A.纵爱 B.放任 C.民主 D.严厉

13、下面关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C 】P147

A.高智商者一定高创造力 B.低创造力者一定低智商

C.高创造力者一定高智商 D.高创造力者不一定高智商

14、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 A 】 P139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15、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B 】

A.记忆容量大 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 C.知识容量大 D.动机强烈16、( )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A 】P139

A.常规性 B.发明性 C.创造性 D.无结构的

17、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C 】P139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18、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 A 】P138

A.有结构问题 B.无结构的问题 C.简单问题 D.复杂问题

19、( )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D 】P140

A.形象 B.知觉 C.表面特征 D.深层特征

20、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C 】P140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理解问题 D.分解问题

21、( )检验虽然可靠,但有些假设不可能或不允许此操作.它是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

解决的结果来检验。【 A 】P141

A.直接 B.间接 C.结果 D.科学

22、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

难,说明问题的( )影响问题解决。【 D 】P141

A.难度 B.与现实的紧密度 C.类型 D.呈现方式

23、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 B 】P138

A.序列性 B.认知性 C.复杂性 D.目的性

2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B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25、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 001 002逐一尝试直到998 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B 】P140

A.推理式 B.算法式 C.演绎式 D.启发式

26、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子搜索,逐渐缩小当前问题情境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 C 】

A.问题空间 B.手段目的分析 C.启发式 D.算法式

27、让学生以某种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这种训练方式称【 D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单项选择题 1.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_ A. 对样性 B. 迅速性 C. 流畅性 D. 价值性()C 2. 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映了创造性的什么特征? _ A. 变通性 B. 流畅性 C. 独创性 D. 先进性(C )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_ A. 既定疑点 B. 理论假设 C. 刺激情境 D. 给定途径(C) 4. “对代数式a2 - 2ab + B2 进行因式分解,属于_的问题

A. 有结构 B. 无结构 C. 创造性 D. 认知性(A ) 5. 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_的问题 A. 创造性 B. 认知性 C. 有结构 C.无结构 (C ) 6.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问题属于_的问题 A. 有结构 B. 无结构 C. 一般性 D. 认知性(B) 7. 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_ A. 牢记题目内容 B. 很好的完成对心里问题的表征 C. 有效的监控解题过程 D. 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B) 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_ A. 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 问题检验 D. 问题解决( D) 9. 下面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 无目地的幻想 B. 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 C. 比较 D. 发明创造(D) 10.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_ A. 发现问题 B. 提出问题 C. 分析问题 D. 理解问题(A) 11.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头脑中形成的过程 A. 问题结构 B. 问题线索 C. 问题内容 D. 问题空间(D ) 12. 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_ A. 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 提出假设

(完整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四年级应用题练习(一) 一、画图整理,再解答 1. 小红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沿一条公路相对走来。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60米, 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2. 小花和小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华向南走,每分走55米;小迎向北走,每分走45米。经 过5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 3. 我们学校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20米, 宽增加了10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4. 一个正方形花坛长5米,四周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 5.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5米或8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二、列表整理,再解答 1. 小明家种了696棵桃树和苹果树,15行桃树和18行苹果树。桃树每行20棵,苹果树每行多 少棵? 2. 公路队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第一周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28米。第二周准备每天修140 米,还要修多少天?

三、解决问题 1. 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在早晨6时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平均 每小时行60千米,早晨8时,客车比货车多行多少千米? 2.唐老鸭和米老鼠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唐老鸭每秒跑3米,米老鼠每秒跑4米,反向而行,45秒两人相遇。 (1)环形跑道长多少米? (2)如果同向而行,多少秒后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相遇? 3.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2小时后还相距4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东升村请甲乙两个筑路队来维修地下水渠,甲队每天修15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他们分别从阳光路两端同时修起,5天在中心花园相遇。 (1)阳光路水渠长多少米? (2)接着他们同时从中心花园出发,分别维修亚光路和友谊路的地下水渠。甲队用4天时间维修了亚光路,乙队用6天时间维修了友谊路。友谊路地下水渠比亚光路长多少米?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65~67页的例题,67~68页想一想1、2、3、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使学生体验整理信息表示题意的 简洁性,体会整理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到整理信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使学生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够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快速地寻找到中间问题并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验成功的基 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理信息的方法,寻找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 课前播放《田忌赛马》的视频 师:你知道孙膑的策略是什么?看来策略就是好方法,那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策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一、联系经验,感受策略 1.课表对比。 (1)多媒体出示: 你能很快找到周三第三节什么课吗?周五第四节呢? (2)多媒体出示:

现在你能看出周三第三节什么课?周五第四 节呢? 对呀!在生活中有很多信息是很零乱的,但 是经过整理,零乱的信息就清楚了。 二、解决问题,获得体验 1.激发需求,整理信息。 谈话:有些数学问题,也要进行整理,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这就有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例题: ⑴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⑵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选取“小华用去多少元”解决) ⑶那么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那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到呢?那就请你把解决这个问题有关的条件和问题简单明了的整理出来。 2. 反馈交流,突出策略。 反馈:展示交流整理信息的各种形式。根据学生生成合理安排交流次序,组织学生思考评价。 (1)文字摘录信息: 你认为用这种形式进行整理,可以吗? (2)列表整理信息: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9-10-22 浏览次数:1393 [大] [中] [小]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一、问题解决及其分类 (一)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逐渐解除疑惑、得到明朗的理解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①初始条件②目标③障碍④解决方法 (二)问题的分类 1.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2.结构不良问题 这类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习者要自己明确问题的目标,并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 二、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图8.1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建立问题表征 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也就是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点,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与目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表征不是问题的客观的描述或存在形式,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心理表征。在分析、理解问题的表述时,学习者实际上需要激活、调动自己有关的背景知识,来澄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系,明确问题的结构。 在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这就在头脑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 研究表明,专家由于具有更丰富的领域知识,有更丰富、更精细的问题图式,因而可以更好地把当前的问题与有关的问题图式和原理知识联系起来,更快、更迅速地解决问题。 二、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搜寻解法 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问题类比 研究表明,学习者并不总能看到当前问题与以往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当给学生一些提示线索时,他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到这种相似性,但如果不给他们提示线索,他们常常难以联想起自己曾解决过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典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知识整理 姓名学号 【单元知识梳理】 1、“从条件想起”的思考方法。 要善于发现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由“能够求出什么”逐步推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李老师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李老师买了多少支圆珠笔?由“3盒钢笔,每盒10支”可以算出钢笔的支数;再联系“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就可以算出圆珠笔的支数。 2、合理使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思考。 例如,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根据题意画图如下,标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很容易找到答案。 ○○○○○○○○○○○○○○○○ 芳芳兵兵 在解决比多比少,和倍数关系的问题时,画线段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主动说说算式的含义。 解题后,对照算式说每一个数和每一步的含义,是检验的好方法。 例如:一本书200页,小华每天看24页,已经看了4天,还剩多少页?第5天应该从第几页开始看起? 24×4=96(页)——每天看的页数(24),乘已经看的天数(4),就是已经看的页数(96)。 200-96=104(页)。——用总页数(200)减已经看的页数(96),就是剩下页数(104)。 很多同学算“第5天应该从第几页开始看起?”用104+1=105(页)——剩下页数104,加1合理吗?对了,应该是已看页数+1才是“第5天应该开始看的页数。”正确列式:96+1=97(页)。说一说,就会发现问题! 4、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 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在两端相同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在两端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两种物体围成一圈(或排列成封闭图形时),两种物体一样多。 【重点题型整理】 一、填空。 1、男生5人,女生与男生一一间隔排列,各需要几名女生? (1)男生排两端,女生排中间,需要()名女生。 (2)男生排一端(开头),头尾不同,需要()名女生。 (3)男生排中间,女生排两端,需要()名女生。 (4)如果请这几位同学男女间隔围讲台一周,需要()名女生。 2、√×√×……√×√×√√比×()1。 ①②①②……①②①②②比①()1。 3、△○△○……△○△○△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一共要摆()个△。 4、一根木头锯3次,可以锯成()段,要锯15段,要锯()次。 5、(1)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桃树。每棵桃树两边都栽了一棵柳树,可栽柳树()棵。(2)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了一棵桃树,可栽桃树()棵。 6、有一根钢管,要锯成16小段。每锯开一处需要3分,全部锯完一共要()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 2013年8月 教学内容:教材第65到67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本课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是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同时教材也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难点:列表的过程中熟练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思路: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入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这个策略。在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系列活动中,先看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小结得出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应用题,再出示问题再次验证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这个策略的实效性,然后合并表格引出简表并观察,最后练习巩固、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题及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 ①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 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 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 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 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 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 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 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 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 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 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 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2.④⑤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设计 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龚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页、57页和58页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填空,感知策略 1.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

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 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 2×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 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 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 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7.创造性与()无关。A.智力B.发散性思维C.生活条件D.人格 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 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 10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式反馈.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11.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 1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漫无目的地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 13.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属于发散思维训练中的()。 A.结构扩散B.方法扩散C.形态扩散D.用途扩散 16.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A.原型B.定势C.变式D.问题17.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是()。 A.苛勒B.桑代克C.杜威D.格拉斯 18.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A.问题结构B.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D.问题空间19.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 20.提出问题的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的是()。 A.纽厄尔B.杜威C.格拉斯D.巴甫洛夫 2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A.创造性B.无结构C.有结构D.一般性 22.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A.获得规则B.理解概念C.创造性D.知识迁移 23.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是思维()的表现。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2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A.问题的呈现方式B.问题的具体性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D.知识结构 25.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即为()。A.问题空间B.问题表征C.问题搜索D.问题解决26.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A.集中思维B.负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 27.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手段-目的分析法B.逆向工作法C.尝试错误法D.爬山法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精心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

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求异质疑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 __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但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1、填空 (1)一头猪能换三只羊,一头牛能换六头猪,一头牛可以换()只羊。 (2)张大爷家养了3头牛和20头猪,如果1头牛的质量相当于5头猪的质量,那么牛和猪的总质量相当于()头牛的质量,或者相当于()猪的质量。 2、三支毛笔和1支钢笔共9.6元。钢笔的单价是毛笔的5倍。求钢笔和毛笔的单价。 3、妈妈买了3千克水果糖和4千克奶糖一共用去44元,已知1千克奶糖的价钱与2千克水果糖的价钱一样多,每千克水果糖和奶糖各多少元? 4、2头小猪与14只鹅一共重264千克,已知1头小猪与4只鹅一样重,1头小猪与1只鹅各重多少千克? 5、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6、3个乒乓球重量等于1个乒乓球重量和5克砝码,两个羽毛球的重量等于4个乒乓球的重量。问一个羽毛球重多少克? 7、有360毫升牛奶,装入3个小杯,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一半。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8、买10千克苹果与20千克梨共用去70元,1千克苹果的价钱与1.5千克梨的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多少元?1千克梨多少元?

9、1袋薯片比1盒巧克力便宜5元,妈妈买了6袋薯片和10盒巧克力,一共花了210元,薯片和巧克力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0、张老师买了2千克芒果和2千克香蕉用去了14元。每千克芒果比每千克香蕉贵3元,每千克芒果和每千克香蕉多少元? 11、某剧院前排票价比后排票价要贵15元,张叔叔买了8张前排票和12张后排票,一共花了1320元, 前排票价和后排票价各是多少元? 12、食堂买了3袋食盐和5袋白糖,共花了18.7元。已知1袋食盐和1袋白糖共4.1元,食盐和白糖每袋 各多少元? 13、某旅游团一共64个人,有一次买门票共花了520元。成人票每张10元,儿童票每张5元,这个旅 游团中成人和儿童各有多少人? 14、在一个停车场上,停了小轿车和摩托车一共32辆,这些车一共108个轮子。求小轿车和摩托车 各有多少辆? 15、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做对一道题得8分,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民考了112分,你知道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电子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下面我从教材与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设计理念四个方面将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目标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了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教学两积之和、两积差等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感悟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不骤。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看到表格,认识表格,但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他们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但思维还不够稳定,因此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拟定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过程和方法:能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条件与问题;能根据列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列表并能主动运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主动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将综合运用(1)启发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活动教学法等。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在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流程(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何特点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肯定、否定、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那些必须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才能解决的“难题”。概括起来,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包含四个成分:(1)问题情境;(2)已有的知识、技能;(3)障碍;(4)方法。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 (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 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 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 2.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有哪些 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有代表性主要为试误说、顿悟说(相关内容参见第 3章)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等 信息加工理论从信息加工转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他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状态,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属纽厄尔和西蒙。 现代认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既不利用动物也不借助于计算机,而是研究人类解决某类问题的实际过程。对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奥苏伯尔等人的模式;格拉斯的模式;基克等人的模式。 (1)奥苏伯尔和鲁宾森以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原型,提出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呈现问题情境; 第二,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 起来; 第三,填补空隙,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 第四,解答后进行检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而且指出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一模式是以数学中的几何问题解决为原型的,并不全适于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所以缺乏一般性。 1 2 3 4 5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文本解读: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意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简明表达和有序整理有关问题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学会通过列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列表在整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运用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让学生积累成功地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目标预设: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收集信息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列表整理、分析信息。 教学难点: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先期准备:PPT 程序安排: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策略”这个词吗?策略是什么意思呢?(板书:策略) 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在生活中好的方法,就是一种策略。其实,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也需要运用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 2.星期天,小明、小华和小军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并且他们买了同样的文具。想知道具体情况吗?好的,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看看。 (出示完整图片有三个人的信息) 请仔细观察,从这一幅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这道题里的信息真丰富啊,有小华的、小明的、还有小军的呢,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更清晰一些,该有多好啊?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贴)整理信息。 .....(的确是一个好建议。)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能否整理一下。 (显示: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图中的信息整理出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一)经历整理信息的过程 教师巡视。(找一些不同的方法。) 可能会出现 1.全文字式的: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小军用…‥。) 2.列表式的: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本42元 3.线段图式的。 …… (二)全班交流,在比较中体会列表的好处。 (展示) 1.文字式 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小军用‥由于时间原因还没有写完。他这样整理行吗?是的,可行。 (1)追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先整理小明的信息,然后整理小华和小军的信息呢?(因为小明的信息是完整的,所以要先整理出 来) (2)小结:是的,图里有许多数学信息,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先整理已知的,再整理与它有关联的条件和问题,这样就组成了一个 完整的可以解决的题目。 2.列表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导学单 班级姓名 借助直观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通过画图描述问题能把抽象、隐蔽的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基础阶段:能看懂图,在图上能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升阶段:能自己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求面积的公式:长方形:正方形: 画线段:解决和差、倍数问题。 画图的方法目的:为了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 画示意图: 解决图形面积的问题。 1.挖一条长850米的水渠,每天75米,挖了几天后,剩下的米数比已经挖的少 50米。已经挖了多少天(画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已经挖: 未挖: 2.小华家养了两缸金鱼共有56条。从第二缸拿出12条金鱼放到第一缸后,两 缸金鱼的条数就同样多。原来两缸金鱼各有多少条? 3.一个长方形菜园的周长是48米,宽比长短4米。这个菜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米(不会做的可以看下面的提示,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提示:周长就是()条长和()条宽的总和,那么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和宽的差是(),已知长和宽的“和”与 “差”,我们就可以算出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最后再用“长方形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求出面积。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现在边长增加了2厘米, (1)周长增加了多少(2)面积增加了多少 5.赵大伯家有一块边长50米的正方形菜地, (1)如果在菜地的中间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如下图),修完这条小路后,菜 地的面积是多少? 示意图: (2)如果要在这个菜地的四周加修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不改变菜地的大 小),水泥路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画示意图,再解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学设计1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策略” 1、谈话: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小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到了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可是水不多,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小乌鸦想出了一个怎样的策略? 学生口答。 2、谈话揭示课题:小乌鸦真可谓是一个“小小策略家”!(板书: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也需要运用各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一)学习列表整理 1、上星期天,三个小朋友一起去逛商店。在商场,他们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军用了42元买笔记本。) (2)你还知道了什么?(他们三个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哪些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小军买了多少本笔记本?) (4)(教师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问题)这道题目求的是小华用去多少元,你会选择哪些有用的信息?(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 2、你能把题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一上试一试。 3、谁愿意把你的记录给大家展示一下? (多请几位学生到实物台上展示,比较) 4、你觉得谁记录得更好一些?为什么?(板书:简洁、对应) (主要分析是否完整、简洁,注意让学生感受表格的多样化,可以横着列,也可以竖着列。) 5、老师也整理了一个表格。(多媒体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表中的这些信息是怎样排列的?(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竖着观察) 6、像这样把题中的有用信息用表格整理好,叫“列表整理”。 (二)解决第一问“小华用去多少元?” 1、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表格?为什么?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 B、交流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知识性 E、指向性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辐射性 E、独创性 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 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 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 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 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 B、想法——检验 C、问题分解 D、“手段——目的”分析 E、问题怀疑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形态扩散 D、方法扩散 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A、建立问题表征 B、搜寻解法 C、执行解法 D、评价 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反映了思维的()。 A、独创性 B、多维性 C、变通性 D、流畅性 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 B、好幻想 C、强烈的好奇心 D、独立性 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E、问题怀疑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A、1+1=? B、世界上有几大洋? 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 D、衣服有哪些功能? 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1、小强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360米。他每天去图书馆要走8分钟,小强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2、三年级两个班一共243名学生,如果乘9辆巴士去春游。平均每辆巴士要坐多少人() 3、书店中:《神鸟布谷》图册6元,《格林童话》38元,《天文地理我知道》72元。 (1)一本《天文地理我知道》的价钱是《神鸟布谷》图册的多少倍() (2)冰冰有100元钱,他可以买哪些书() 4、水果商店有4箱苹果,每箱苹果12斤。 (1)如果3天全部卖完,平均每天卖多少斤苹果() (2)如果每斤卖4元钱,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钱() 5、三年级(一)班举办跳绳比赛,小A跳了21个、小B跳了19个、小C跳了24个、小D跳了20个。 (1)他们平均每个人跳多少个() (2)小A、小B和小C跳的总数大约是小D的多少倍() 6、王阳的身高是155厘米、李新辉的身高是155厘米、杜辉的身高是149厘米、徐建的身高是156厘米、宋学的身高是15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7、张雪的身高是147厘米、袁华的身高是144厘米、杨雨薇的身高是138厘米、王莉莉的身高是142厘米、刘思思的身高是134厘米,她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8、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上周温度记录:星期一:11—21摄氏度、星

期二:11—24摄氏度、星期三:10—21摄氏度、星期四:9—23摄氏度、星期五:12—24摄氏度、星期六:12—21摄氏度、星期日:12—20摄氏度。你能算出上周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平均数吗() 9、小吴骑自行车去旅行。第一天走85千米,第二天走了70千米,第三天走了81千米,第四天走了80千米。小吴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