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圣才出品】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圣才出品】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圣才出品】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1.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大类。

①语言符号包括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

②非语言符号的涵盖范围则要广得多,通常是指文字语言、声音语言以外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图画等。

(2)根据广播电视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传播的技术特点,广播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分别分为视觉性的和听觉性的两个大类。

①广播是听觉性的媒介,因此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听觉性的。

②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媒介,其语言符号有诉诸听觉的声音语言和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两种。

2.声音和画面的特点

(1)声音的特点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待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

(2)电视画面的特性:①画面的连续性;②画面的再现性;③画面的选择性;④画面的多义性。

3.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1)语言

广播电视使用的语言指以语音为物质基础,以词语为构成要素,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表意体系。

①声音语言

广播电视声音语言的构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按照节目录制的方式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现场录制或直播的语言,和后期制作录制的语言。

②文字语言

对于电视而言,文字语言是指在电视内容中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和阅读的文字内容,通常分为画内文字和屏幕文字两种。

画内文字是指画面拍摄到的文字内容。屏幕文字主要指后期制作合成的文字。字幕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2)画面

①画面是电视最重要的特殊的传播符号。主要依靠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色彩等造型元素和剪辑方式来形成叙事逻辑。

②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广泛使用,特技制作便捷程度提高,在电视画面上,一种独特的屏幕符号作为电视视觉传播元素的一种,作用已变得越来越明显,屏幕符号在电视传播中能对画面本身起到说明、提示、解释等补充作用。

台标成为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屏幕符号,一般电视台的台标有以下几种形式:

a.文字式台标。即直接以文字标明电视台(频道)的名称或以文字为主体、配合简单图案而组成的台标。

b.字母组合式台标。以电视台(频道)的拉丁字母缩写为主要素材加以变形、夸张等美术手法设计的台标图案。

c.汉字式台标。以相关汉字的书法或变形为主体的台标设计形式。

d.图案式台标。以能够表现电视台某种特征或地方色彩的具体事物图案,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图案为主体的台标设计方式。

(3)音乐音响

①音乐,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声音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的艺术。

②音响,是指除了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也称“音效”。

作为广播电视重要的听觉类非语言符号,音乐音响也分为同期录制的现场音乐音响,和后期配制的音响或后期配乐两种。

二、声音语言:从广播到电视

1.广播语言:规范口语

(1)广播语言是口头语言的一种,一般被称为“规范化的口语”,即广播语言具有口

语表达通俗易懂、明快简洁的基本特性,但是比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在遣词造句上要更加符合语法规范。

作为规范口语,广播当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一些不易上口、不易听明白的词句在广播口语中要尽量避免。

②短句子在广播里更能让人听得明白畅晓,在口语中表达起来不够流畅的长句子、复合句子,也要尽力避免。

③一些机构名称的简称,一些说法的简化,不一定人人都懂,在广播节目中最好还是使用全称。

(2)在广播语言当中,有一类被称为类语言或副语言,指的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流露出来、有变化规律的情态声音,包括语气、语调、感叹词等。

这类副语言不仅能够传达出传播者的态度喜好、情绪情感,强化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有时候甚至可以代替有声语言。

2.电视声音语言:种类与特点

(1)分类

电视的声音语言从广播电视行业的传统视角看,大的类别上,可以分为旁白和对白两大类。

①旁白

这是指为电视画面配的解说,对于观众而言,旁白是那些非电视画面中人物发出的声音语言。

②对白

这是指电视画面中的人物直接发声的声音语言。

从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流程看,电视声音语言中的对白,除某些制作成本较高的电视剧

外,一般都是在拍摄画面的时候同期录制获得的声音。

(2)特点

电视片的解说词,需要符合规范口语的特点,而且解说词写作还要考虑到与电视画面、音乐音响的立体结构。

解说词往往不要求作为一篇单独的文章在文字结构上的完整性,而是要与电视的其他表达元素形成相互镶嵌的关系。

3.广播电视新闻的声音语言形态

(1)新闻播音语言

①定义

新闻播音语言是指广播电视新闻机构中承担向受众口头传达语言信息(即“播音”)工作的从业者在播讲稿件时使用的语言。

②功能定位

这是对记者、编辑等提供的文字稿的口头再现。播音员和主持人需要对文字稿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无误承担个人责任。

③内容

主要包括新闻的导语和串联词,广播新闻除录音报道、现场报道外的大部分内容,电视口播的新闻快讯简讯,新闻的背景和相关资料,新闻评论,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公告。

④特点

a.新闻播音语言与新闻信息发出者的关系,一般被看成是一种非模仿性的语言再现,即播音员或主持人是在转述新闻稿的内容。

b.新闻播音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是一种“你听我播”式的非现场的单向传播,其信息形式则是以规范口语形式体现出来。

c.新闻播音语言的表达样式主要有三种,播报式、宣读式和讲述式。

(2)新闻报道语言

①定义

新闻报道语言是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从业人员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内容时使用的语言。

②新闻报道语言一般是主体语言,即主持人、记者以第一人称进行报道,以明确报道责任,因而在节目中往往需交代报道者与报道语言的明确关系。

(3)新闻实况语言

①定义

新闻实况语言是与新闻播音语言和新闻报道语言相对而言的语言种类,是指现实事件及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新闻语言形态都更具备事件原始的真实性,是日常生活的口语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当中的呈现。

②与实况语言发生直接相关的现场有以下三种:

a.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又称第一现场,这是实况语言出现最多的地方。

b.新闻采访活动现场,这有可能是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也有可能是在第二现场或第三现场,比如消息来源的工作场所。

c.传播现场,通常是新闻报道的演播室。

③新闻实况语言通常有两种情形

a.新闻事件当中人们相互间交流的语言,它不以新闻媒介的采访者及其受众为直接的表达和传播对象。

b.以受众为传播对象的语言,既包括被采访者与代受众提问的记者交谈的语言事实(包括采访语言),也包括被采访者直接以受众为对象诉说的语言。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1.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2.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1)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和法

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秩序。 (2)广播电视事业并非游离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之外,而是与其所指向的受众一起同属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3.广播电视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①党委政治领导 这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通过党的政策文件领导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思想宣传及舆论导向的作用。 ②政府依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 ③行业规范协调 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相关行业组织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软性管理。 ④单位自我约束 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制定内部道德自律的规范来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主要是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2)广播电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宏观性和权威性 管理体制主要进行行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制定管理原则,主导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 笔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符 号 在 人 类 传 播 中 的 作 用 广电131班邵玲娟 一、符号的定义 1.本书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日本·永井成男的符号定义: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和表述关系,“X 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索绪尔能指(意符,声音或图像) 所指(意指,概念或意义) 举例:国歌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 能指,而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构成了国歌的 所指,即概念意义。 关系理解特伦斯·霍克斯(现代符号学创始人之一,另一个是皮尔士)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红色)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吉祥)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暖色调,传统,喜庆) 符号=符号具+符号义外在的实体或意义 玫瑰花=花+激情“爱情”的含义 符号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从广义上来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符号现象是普遍的,以动物界来说,密封的“8”字舞就是一种传达食物所在方位的动作图形符号;兽类动物利用粪便、尿液及其他分泌物来做记号、划地盘等现象,也是一种符号行为。不过,动物的符号行为是基于先天的、本能的机制进行的。因此,动物界的符号连同其“意义”以及对符号的反应,都还不能超过条件原理反射的范畴。 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是声音语言,创造

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是文字,我们把它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动作、表情、体态、音声、图形、图片、影像等,都是信息的载体,都可以起到符号的作用。 信号与象征符 1.符号三分法(美国符号学创始人查尔斯·皮尔士) 图像符号:用肖似的方式来表征对象(肖像画、数学表格、化学分子式)。 指索符号:符号形体能够指示或索引符号对象的存在(动物园的指路标牌、 高层建筑屋顶上的指示灯)。 象征符号:人类创造的某个别事物的替代品。 信号 (1)定义:表示消息的物理量,是运载消息的工具,是消息的载体。 (2)分类:包括光信号、声信号、电信号(人们通过对光、声、电 信号的接收,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的消息) 光信号:古代人利用点燃烽火台而产生的滚滚狼烟,向远方军队传递 敌人入侵的消息。 声信号:当我们说话时,声波传递到他人的耳朵,使他人了解我们想 要表达的意思。 电信号:遨游太空的各种无线电波,电话网中的电流,现代计算机、 手机的信号。 象征符:是一种由其解释着产生的符号,作为它与之同义的某个别 的符号的替代品。不仅从形式上讲是一种替代物,而且从 内涵上讲是由于具有“意义”而获得一种解释。 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分 信号:物理性质,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代替物是对象事物的信号 冒烟是着火的信号 乌云压顶是大雨来临的信号 象征符:人类语义性质,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团圆的载体:中秋节、月亮、月饼) 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发烧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信号 青年人长出胡须是发育成熟的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 火虫的发光是一种求偶行为,交通信号灯中的红灯停、绿灯行) 象征符的性质 (1)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通过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的 事物:人佩戴的饰物、月饼、鞭炮。 (3)通过传统、通过学习继承。 (4)自由创造: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更多的人参与象 征符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象征符的创造和更新体 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 (5)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语言与它所表征的对象之间没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复习

1、按照传播信号来分:广播Broadcast{声音广播Radio,电视广播Television} 2、按照传输方式来分:(1)无线广播/开路广播(2)有线广播/闭路广播 广播的发展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茨堡威斯汀豪斯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 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一般认为,这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的广播发展 电视的发展 ●1、电视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 时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 国家。 ● 3、卫星电视。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同西欧的越洋 电视传播。 ●4、有线电视 ●5、数字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 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电 视节目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 一、彩色电视的制式 1、NTSC制 1953年起用于美国,采用美国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的英文缩写命名。这种制式电视机成本较低,兼容性比较好,缺点是色彩不稳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采用。 2、帕尔( PAL )制 这种制式的电视机性能最好,收看效果好,但是成本比较高。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等国采用。 3、塞康(SECAM)制 这种制式较NTSC制效果好,但不及PAL制,缺点是成本比较高,而且兼容性 不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采用。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特征 ●时效性强 ●受众广泛 ●内容、表现手段丰富 ●接受的随意性 ●接受的顺序性 ●转瞬即逝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板块式节目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的播出时段和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 服务、文化娱乐等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

符号、意义与传播

符号、意义与传播 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 1、符号、语言与意识、思想 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 二、符号与意义 1、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 2、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 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德弗勒认为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方面: 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稳定功能。 三、编码 (一)科学编码。如:学科代码、邮政编码、汉字输入法编码、条形码等(二)艺术编码。如乐谱等。 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一、符号的特性 1、任意性 2、约定性 3、组合性 4、传授性 5、跨越性 二、符号的功能 1、指代功能 2、表义功能 3、自律功能 4、显示功能 5、认识功能 6、交流功能 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的译码。 “一篇提出足以使全世界震动的重要论断的社论,如果写成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看得懂,那么,它将失去88%的读者。”([美]赛弗林和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不仅大众传播的文本要简明易读,组织传播的文本也要如此。1998年6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向政府官员提出要求:在官方文件中也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方便美国公民阅读。克林顿说:“运用简明语言,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简明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 简明易读也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国外的“简明英语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979年,英国民众在议会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和大众媒介改变繁琐难懂的文体。此后,“简明英语运动”渐渐波及世界上的其他英语国家,每年一度的“简明英语奖”定期在英国颁发。我国进行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改革、改字简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明汉语运动”。 易读性研究,最终是站在人本的立场上为你的传播对象考虑,最终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为传播者自己考虑。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着文本的易懂或难懂呢?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它在多大程度上易懂或难懂呢?西方传播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 多用常见的字词,忌用冷僻的字词;尽可能选用实体动词、及物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和介词,有部分成语、诗化的词和高度文学性的词也要少用或不用,尽量使用普通词汇,避免使用行话或专业词汇,以减轻受众的“词汇负担”。若要对易读性进行测量,则需统计出全篇“忌用”或“少用”的字词数,再除以全篇的字数,得数越大,其易读性越差。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校本作业-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一、课堂回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靠_______传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_______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 D 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

B C C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叮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 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 ③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_______. 14.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参考文献: ?1、《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湖北大学学报》1997(2) ?2、《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 ?3、《符号学的历史》D.S.克拉克; 孙伟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符号学视域中的身势语》李凤琴《外语学刊》2005(2) ?5、《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吴晓峰《学术研究》2004(3) ?6、《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李彬《国际新闻界》2000(3)?7、《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装饰》2004(11) ?8、《符号学在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应用》陈大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6) ?9、《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陈武《装饰》2006(4)?10、《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11、《人类传播理论》《符号和语言理论》(第四章)《话语理论》(第五章) ?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那么信息是怎么流通的呢? ?这就涉及到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事实上,信息首先就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世界上没有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的信息,正如没有不包含信息的符号。 ?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符号是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需要。 ?李特·约翰:符号及语言理论是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都认为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类传播理论》P68) ?“有关语言和符号的研究是传播理论的核心,对于传播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传播理论》P85) 第一节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一)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韦氏大字典》: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辞海》:信息的携带者。 ?《现代汉语词典》:记号;标记;佩带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符号: ?美国的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沙莲香,1990)。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笔记:是大众媒介及其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2、涵化理论:美国格伯纳提出,研究者探究电视塑造的世界和真 实的现实世界的差异,考察电视对于个人的长期的“涵化”效果,研究发现电视节目编排的整体模式是公众对社会现实达成共识的重要来源,电视培养了人们的共同观念,可以使人们以电视屏幕上呈现的社会情状、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来看待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当今社会文化主流的首要渠道。“涵化理论”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态度、价值、思想方式等内心世界。 3、新闻:新近发生的或预计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民生新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灌输和指导的 工具,而成为发出民间声音的通道,鼓励民众通过它进行意见的表达,发扬民主的作用。它的本质特征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 5、深度报道:在新闻业界被认为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 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与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息息相关,也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密不可分。

6、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有学者概括为“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 定情景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 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认为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目的、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加工这些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 同特点。真人秀可分为七个基本元素:即人物、悬念、竞争、 游戏规则、时空情境、现场记录和艺术加工。 7、广播剧:是“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 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 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境和人物的动 作状态。” 8、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 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 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 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9、受众: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也就是包 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 容接受者,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即网民。 10、视听率: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 的百分比。 二、填空: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 用、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技术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自己整理)

精心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自己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4、电视纪录片的成熟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联系。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 1、“无线电之父”——美国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2、“电视之父”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在1925年利用尼普柯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完成传送和接受画面的实验。 3、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称为世界电视开端。 中国: 4、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播出方式为直播,1978年改为中央电视台。 5、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用第八频道向北京地区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真实播出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什么是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区域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的大众传媒。 广电作为电子传媒的特征:(优势)对象广泛、

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受随意、(弱点)顺序接受、转瞬即逝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的魅力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力量。新闻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新闻信息量指的是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既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 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层次分布广泛、传播接受方便、传播“搭车”效果好、传播容量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电传播的信息观与时效观: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其次,广电要适应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时效的竞争;最后,从实践看,新闻节目数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深度加强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广电改革的主旋律。

新闻直播:不经过事先录音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传播形式。*滚动播出:广电新闻首播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视新闻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事件变化发展增删信息。 大新闻构架: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传入社会造成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进而造成生产和生活上的损失。 信息污染: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涌入社会扰乱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由于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心,破坏安定,妨碍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 *现代社会分群化及广电窄播化趋势: 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受众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受众权利意识增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修订版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 笔记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

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第三、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是一种费用较低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第四、双向传输,多种用途。 2、卫星电视:卫星电视广播是在卫星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在把这些信号通过地球同步卫星想覆盖区域转发功率较大的广播电视信号,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方式。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是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 2、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威斯丁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 3、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的电视台。 4、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受到孙中山的好评。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6、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太原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4月25日开始播音。 7、美国广播公司的简称是ABC 全国广播公司的简称是NBC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简称是CBS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简称是CNN 英国广播公司的简称是BBC 二、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

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按照传播型号分为广播和电视;按照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卫星广播和网上广播;按照覆盖范围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按照技术标准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2、新闻直播 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是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 3、滚动播出 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新闻的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每次播出都增加新信息、淘汰旧内容,而非简单的重播。滚动播出是发挥广播电视传播优势、高密度大信息量播发新闻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 4、板块式节目 “板块”是借用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在广播电视学中用于对集合式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形象称呼。版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连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有以下特点: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 5、广播电视新闻 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将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 教材简析 众所周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认识物质的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有声有色的物质世界的学习,是对物质世界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学习光现象等后续知识的铺垫,本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材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安排了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大量生活中的声现象,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活泼好动,善于质疑是他们最大的优点,对新物理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期望动手实验,企盼获得成功的欢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肤浅性、片面性,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还不能构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身边的声现象,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明白物理在实际生活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当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本课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和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现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组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1)广播系统的内涵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2)广播的分类 ①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

而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的,则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称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称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则称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称为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 ③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①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 ②相较于语言,文字也便于长久保留,如过去只能保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与口头文学作品等。 ③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①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实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流水潺潺、飞机轰鸣、琴声悠悠、海浪彭湃、汽车鸣笛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声音的产生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利用学生可能提出的有关声的传播的问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由于一些同学对于声音在水中、固体中传播的实例经历较少,有的同学可能没注意此类现象,演示声音在水中、固体中传播的实验。 观看声音传播的相关录像,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微观现象和实例。 请学生通过列举实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观看“声音的速度”的录像。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速 教师介绍资料、指导学生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4、回声 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什么是回声,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总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播放练习题,学生思考作答。 五、作业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