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论文提纲

论题《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摘要

关键词

英文翻译

正文

引言:董其昌的个人简介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2,3.

四“南北宗论”其主要内容:1,2,3.

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1,正面影响:(1) (2) (3)

2,负面影响:(1) (2) (3)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

参考文献(1)、(2)、(3)、(4)

附加董其昌作品欣赏:

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摘要: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关键词: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

英文翻译:O n th e D on g Ji Ch an g "n o rth-s ou th Pop e t h eo r y"

Pi c k to:D on gJ i C ha n g, t h e M i n g d yn a s t y l a n ds c a p e p ai n t e r, t o ou r c o un t r y t h e l an ds c a p e p ai n t i n g h a s a f a r-r e a chi n g i n f l u en c e.

E s pe c i a l l y t h e p ai n t i n g t h eo r y-"n o rt h a nd s ou t h P o p e t he o r y ",i s t h e Mi n g an d qi n g d yn a s t i e s i n t he t he o r y o f on e o f t he i m p or t ant t ho u ght o f p ai nt i n g, i t p ro f ou ndl y i n fl u e n c e t h e p ai nt e r's c r e a t i on, a n d t h e u nd e rs t an di n g o f t he pi ct ur e i t s el f t o C h i n a an d t h e gr a s p o f t h e l a nd s ca p e hi s t o r y o f fi n e a rt s; Th e i n fl u e n ce of t h e M i n g a nd q i n g d yn a s t i e s o f l a n ds c a pe p ai nt i n g i s o bv i o us, an d eve n s p r e ad t h e c al l i gr a ph y,p o e t r y a n d r e l at ed ar t c at e go ri es o f t he o r et i cal c o ns t r u ct i on. Ho w ev e r, at t h e s am e t i m e, h e i s a l s o t h e C hi n es e a n c i e nt pa i n t i n g hi s t o r y a c o nt r ov e rs i al f i gu re,a ca d em i a s i n c e a n c i e nt t i m es t o J i n Do u ha v e m a ny o n t h e op i n i o ns o f t he a rgu m e nt s fo r a nd a ga i n st.T hi s pa p e r t ri es t o Do ngJ i C h an g p e r so n al l i f e,a nd t h en an al yz e s i t s so c i al b a ck gr ou nd, s ho wi n g "n o rt h-s ou t h P o pe t h e o r y" .

K e y w o rd s:D o n gJ i C h an g "n o rt h-so ut h P op e t h e o r y"

i n fl u e n c e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其画长于山水,他主张书画融合,绘画要以古人为师。是明末“松江

派”的代表人物,董其昌最大的成就也是最有争议的事情,就是他在理论上以禅论画,并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又极力推崇南宗为文人画的正脉。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后世的绘画界刮起了争辩之风。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如果说“南北宗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学说,那么提出“南北宗说”的董其昌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家。在我看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绝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面对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而对山水画发展面临的困境而发出的声音,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明初期和中期的浙派和吴派山水画,到了董其昌生活的年代已经到了陈腐或烂熟的时期。在日益动荡纷乱的社会现实和封建文化日趋衰败沉落的大趋势中。文人士大夫逐渐丧失了他们昔日积极进取的精神,山水画的发展逐渐没落。正是在这一文化社会背景下,“南北宗论”随之而生。“南北宗论”在明末出现,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逻辑,是唐、宋、元、明的发展史与明代绘画批评相汇合所结出的果实。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

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其中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都集中在此书中,最有影响的是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提出。书中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及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析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已。“南北宗说”即出于此。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

1,事实上,南北宗论的赞成者和反对者关于造化与笔墨问题的争论正式集中在山水画领域内,新兴的,分量较轻的花鸟画和古老的,规矩太多的人物画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2,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的“南宗”一派是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的,不重功力,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而“北宗”一派则是画工画,多板细、重功力、尚丘壑(形似),“其术亦近苦矣”,两派褒贬分明。3,强调了文人(山水)画

的概念,并梳理其宗派谱系。他提出的“文人之画”名单与“南宗”基本一致。而被打入另册的也基本是“北宗”的名单。

四、“南北宗论”其内容主要是:

1,山水画自唐代以来就分为南宗和北宗。2,南宗高于北宗。3,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染,着色等)的承继与演变。

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1,正面影响:“董之山水画南北分宗论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誉者如是说。

(1)“南北宗说”一出,以董其昌为核心,加上同时代的一些知名画家都竞相附和,迅速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成为一个品评画

家的理论准则。

(2)董其昌的理论对清代的文人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以

南宗为正宗的思想占据画坛将近300年。董其昌影响培育的既有官方的四王,又有八大山人与龚贤。

(3)从实际效果来看,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却理清了众多无措者的思绪,很好地启发后山水画,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造就了一个数百年稳定的局面。一直到现在,最爱研究与整理中国绘画的日本,仍以''南宗''、''北宗''为依据。”

2,负面影响:“董之文人画理论是中国走上了一条更为概念化,也更为狭窄的路径,为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毁者如是说。

(1) 由于董其昌的身份及影响,很多人盲从是自然的事,更有把他的理论讹化者。如,虽然董其昌在文中明确提出“但其人非南北耳”甚至有的人还犯了按地域分“南”“北”的错误。

(2)由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在《画禅室随笔》中的论述,说明董其昌的绘画成就和艺术地位和其习禅的关系密切,很多追风者便把山水画和其风格神秘化,故弄玄虚,好像要画好山水必须习禅,甚至出家当了和尚。

(3)众人把绘画过程当作了只是形式的因素的变化与演变,忽略或否认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论点,不是把艺术当作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认识形式,而且用这样的思想从事多方面的实践,这种思想对数百年来绘画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徐悲鸿就曾经

严厉地说过,“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华物,罪大恶极”。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

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

通过上文对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故任何理论也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予以发展与创新。

借鉴——无论是立国兴邦,还是克敌制胜,都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家要成就一家之风范,同样需要以古之圣贤的精华为鉴。因此看待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要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既不完全继承,也不彻底否决,而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地借鉴与反思。

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亦然,必须树立健康的艺术观和高尚的艺术审美取向。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单从技法上临摹,在思想上故弄玄虚,更要以生活为源泉,以自然为师,用心创作!

参考文献

(1)张郁乎:《画史心香——南北宗论画论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5页、第7页。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出版

第69页、第70页。

(3)邢孟志:《董其昌“南北宗”和“文人画”论之我见》,中国知网ht t p://w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680610.html,k i.n et.下载时间:2011年12月1日。

(4)魏云飞:《从“南宗北论”浅析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知网ht t p://w https://www.360docs.net/doc/135680610.html, ki.n et.下载时间:2011年12月1日。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董其昌擅长书画。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他提出,绘画时不应只画出景物的表皮,应该注重实物的本质,并结合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董其昌在绘画时,认为文人画太过于单调,在完成之后,加入了诗词创作,让画作主旨更为饱满。 董其昌一生的作品很多,所以,流传于世的作品也很多。 董其昌书画欣赏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写意。在模仿前人绘画的基础之上,董其昌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想法,用水墨画法,将石头、树木、河流等实物强劲有力的勾勒出来,并且善用水墨,使画作层次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论文提纲 论题《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摘要 关键词 英文翻译 正文 引言:董其昌的个人简介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2,3. 四“南北宗论”其主要内容:1,2,3. 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1,正面影响:(1) (2) (3) 2,负面影响:(1) (2) (3)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 参考文献(1)、(2)、(3)、(4) 附加董其昌作品欣赏:

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摘要: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关键词: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 英文翻译:O n th e D on g Ji Ch an g "n o rth-s ou th Pop e t h eo r y" Pi c k to:D on gJ i C ha n g, t h e M i n g d yn a s t y l a n ds c a p e p ai n t e r, t o ou r c o un t r y t h e l an ds c a p e p ai n t i n g h a s a f a r-r e a chi n g i n f l u en c e. E s pe c i a l l y t h e p ai n t i n g t h eo r y-"n o rt h a nd s ou t h P o p e t he o r y ",i s t h e Mi n g an d qi n g d yn a s t i e s i n t he t he o r y o f on e o f t he i m p or t ant t ho u ght o f p ai nt i n g, i t p ro f ou ndl y i n fl u e n c e t h e p ai nt e r's c r e a t i on, a n d t h e u nd e rs t an di n g o f t he pi ct ur e i t s el f t o C h i n a an d t h e gr a s p o f t h e l a nd s ca p e hi s t o r y o f fi n e a rt s; Th e i n fl u e n ce of t h e M i n g a nd q i n g d yn a s t i e s o f l a n ds c a pe p ai nt i n g i s o bv i o us, an d eve n s p r e ad t h e c al l i gr a ph y,p o e t r y a n d r e l at ed ar t c at e go ri es o f t he o r et i cal c o ns t r u ct i on. Ho w ev e r, at t h e s am e t i m e, h e i s a l s o t h e C hi n es e a n c i e nt pa i n t i n g hi s t o r y a c o nt r ov e rs i al f i gu re,a ca d em i a s i n c e a n c i e nt t i m es t o J i n Do u ha v e m a ny o n t h e op i n i o ns o f t he a rgu m e nt s fo r a nd a ga i n st.T hi s pa p e r t ri es t o Do ngJ i C h an g p e r so n al l i f e,a nd t h en an al yz e s i t s so c i al b a ck gr ou nd, s ho wi n g "n o rt h-s ou t h P o pe t h e o r y" . K e y w o rd s:D o n gJ i C h an g "n o rt h-so ut h P op e t h e o r y" i n fl u e n c e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其画长于山水,他主张书画融合,绘画要以古人为师。是明末“松江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

通过学习十几周的美术鉴赏,有了深刻的感受。美术鉴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门与个人的修养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对美术史有了从无到有的了解,至少是或多或少有了些了解。听了半个学期,我觉得山水画最吸引我,非常佩服画家们的才艺。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下面选择了唐寅的《山路松声图》进行赏析。 唐寅,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山路松声图》中,唐寅以清劲的细条长线勾皴(中锋湿笔),随着山势变化,或用长线直皴,或作曲线孤皴,连皴带染。局部用侧锋勾斫,偶尔在皴笔线之间,留几道空白,好像黑中露出白线,更突出山石的硬蛸质感。整个画面线条轻松流畅,似柔实刚,画得非常率意,使山、石充满活力.与古松优美的姿态相映成趣,洋溢出一种飘逸洒脱情致。同时以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明沽清润的墨色,更增加作品秀润雅逸之趣。 在表现技法上,唐寅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 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编辑词条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目录 人物简介 才溢文敏 书画道路 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

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 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 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如果说“南北宗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学说,那么提出“南北宗说”的董其昌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家。在我看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绝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面对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而对山水画发展面临的困境而发出的声音,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明初期和中期的浙派和吴派山水画,到了董其昌生活的年代已经到了陈腐或烂熟的时期。在日益动荡纷乱的社会现实和封建文化日趋衰败沉落的大趋势中。文人士大夫逐渐丧失了他们昔日积极进取的精神,山水画的发展逐渐没落。正是在这一文化社会背景下,“南北宗论”随之而生。“南北宗论”在明末出现,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逻辑,是唐、宋、元、明的发展史与明代绘画批评相汇合所结出的果实。 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 通过上文对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故任何理论也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予以发展与创新。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

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

董其昌绘画思想及风格成因浅析_罗奋涛

董其昌绘画思想及风格成因浅析 罗奋涛,邓维明 (三明学院艺术系,福建三明 365004) 摘要:董其昌是晚明时期一代绘画宗师,“松江画派”领袖。他的绘画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主张独创,求真、唯情,求神似重于形似,善酝酿古法,变古为新,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发展方向。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及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因素,文章就其绘画思想、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董其昌;绘画;思想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07)01-0099-03 OntheFormationofDongQichang'sDrawingThoughtsandtheEstablishment ofEstheticsMoralCharacterinHisLandscapePaintings LUOFen-tao,DENGWei-ming (ArtDepartement,SanmingUniversity,Sanming,Fujian365004,China) Abstract:DongQichangisanartmasterofgreatlearningandintegrityinlateMingDynasty,andtheleadingexponentof"theSongjiangPaintingsFaction".HisdrawingsopensupthedevelopmentdirectionfortheChineselandscapepaintingforthespecialfeaturesofboostingmorale,thesketchystyleyetrichincontent,astheresultofhisefforttoadvocatefortheoriginalcreation,forrealsentiment,bystressingtheimportanceofresemblanceinfeelingratherthaninforms;andofhisdemandforbeinggoodatinheritingthepastandusheringinthefuture.Basedonthese,thisarticleprobesintothecomplicatedbackgroundinhisdrawingthoughtsandthecomplexfactorsinhisdrawingstyleformation. Keywords:DongQichang;sketch;idea 收稿日期:2006-11-10 作者简介:罗奋涛(1964-),男,福建沙县人,副教授;邓维明(1971-),福建三明人,讲师。 中国画的发展、演进到了明代,可以说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特别是晚明画坛各家竞走,流派纷争更加明显,嗣后沿袭成套,拘困于形式的模制。是继承依傍,还是振新除弊,已是时代性的要求,也是晚明画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对各种繁杂的艺术现象、观点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探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成为晚明画家自觉和己任。作为松江画派领袖的董其昌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董其昌力倡“文人画”,提出“南北宗”论,注重并主张水墨意趣和超逸的表现,使晚明山水画向类型化、时代性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转折。董其昌绘画思想、风格的形成决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时代的背景 董其昌生活年代处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在元代异族统治下,汉人被打击和迫害,汉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摧残而停滞。朱元璋夺取政 权建立明王朝后,遂恢复汉制,积极鼓励文教事业的发展,笼络和鼓舞了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明代不少皇帝王室皆喜好书画,文人、书画家得到优待,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明代的文学艺术开始复苏和发展。在经济方面,由于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的发达繁荣了社会生活,给人们的审美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彩的内容,不断充实了文学艺术,造就了欣欣向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异彩纷呈的社会审美风尚。 文化思想方面,从明初的单一发展,经过明中叶的思想解放,到晚明学术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新的文化思想逐渐萌芽。王阳明“心学”的创立,提出“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之主”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李贽的“童心说”即“童心者,真心也”,主张艺术创作必须去假存真,表达人的 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 三明学院学报 JOURNALOFSANMINGUNIVERSITY Mar.2007Vol.24NO.1

简谈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与绘画艺术特征(转载)

简谈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与绘画艺术特征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松江华亭人,生于嘉庆三十四年,死于崇祯九年。 在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不论是他的政治生涯、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中都体现了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董其昌热衷功名,但是却屡遭贬谪,多次隐退,寄情山水。他追求清旷之乐的生活状态,但去纵子行凶,横行乡里,以致家宅被焚。从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方面看,他信服心学,沉溺于禅学,主张顿悟;另一方面又在艺术实践中主张“苦心力学”。特别是他提出了“南北分论”的艺术理论,至今也是各方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董其昌的画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是董其昌对绘画艺术的绘画对象,绘画方式和绘画作品的“意境”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就是“南北分宗”的理论问题,南北分宗是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也表现了董其昌绘画思想的独特性。 一、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 (一)绘画师法的三种对象 董其昌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万里书,二是行万里路。他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里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此在吾曹勉之,无望庸史矣[1]。”我认为这里的读万里书就是指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把握,当然也包括对古代各个朝代画论与绘画技巧的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也就是董其昌绘画师法的三个对象中的第一个方面:师法古人。董其昌对于绘画和书法艺术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而行万里路,我认为就是绘画师法的第二个方面:自然。艺术家要师法自然,从而使千山万壑一一列于心中,只有这样的绘画才能将自然山水的内在气质一一写出。正所谓“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成,仅此当以天地为[2]。”“画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万卷书,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3]。”可见,董其昌不仅强调师法古人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从上述的董其昌的画论中可见绘画以天地、山川、古人为师。或者说,这三者就是绘画艺术师法的三种对象。 1. 绘画师法第一种对象:天地 以天地为师,这里的天地董其昌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它的具体意义,我认为

董其昌论文:董其昌 “明暗”说 去明求暗 南北宗 历史价值

董其昌论文:董其昌的“明暗”说研究 【中文摘要】董其昌(1555—1636)是晚明著名的文人画家、绘画理论家和美术鉴赏家。其主要画论、书论、题跋后人集结于《画禅室随笔》当中,其中一条题跋曰:“余尝与眉公(陈继儒)论画,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之画师恬俗魔境耶?”在此,董其昌提出“明暗”说这一美学命题,并采取“去明求暗”的立场, 显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意义。董其昌身处画派斗争愈演愈烈的晚明时代,支持浙、吴二派的理论家为争夺话语权而展开激烈的论争,但作为两派的画家,从笔墨角度讲,金陵浙派的粗放狂怪和吴门后学的纤媚之 陋均与董其昌所倡导的“画欲暗,不欲明”这一箴言格格不入,但董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画坛现实。从其自身角度讲,“暗”不仅是其一生追求的“浓淡枯润,一任自然,而天趣溢出”的笔墨意趣,也是其批判浙、吴二派末流粗放狂怪与纤媚之陋等恶习的理论依据,而金陵浙派“堕落成粗放狂怪的行为,其不加约束的笔法,快疾而漂浮”,日益体现出董其昌所谓的“明”的特征,这就成了董“去明求暗”的外在动因。此外,董其昌娴熟的书法功底和游刃于官场内外的闲适状态也自然成了他“求暗”的内在动因;董自己在多幅作... 【英文摘要】Qichang Dong (road-1636) is the famous literati late painter, painting theorists and art connoisseurs. Its main ShuLun posterity, his comments inscribed the various, rally in

明代绘画代表人物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元代,各种体制形式俱全,明代开始重复前人。 明代画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其次,李日华,陈洪绶等人论画,也颇有可取之处。明初还有一位医生兼画家王履,论画颇有独到之处,他说的“庶面马首之络”,至今都值得深思和实践。 王履的绘画美学 以医学家而闻名于世,医术自视甚高,但真正发现比有自己强的人,又十分谦虚。 对绘画有癖好,自元代至正十三年前后开始学画,而后注意收藏古画。 著作《华山图》,亦为传世仅存之作,奠定了其在绘画美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之前接触的绘画中没有华山,于是创造出新的技法,产生了新的美学思想。 1.“意溢乎形” 宋——得意忘形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发展到后来,学者对形完全轻视,乃至情也无从着落。王履为救此一流弊,将形强调,他所说的形,不是无意之形,而是“主乎意”之形。“意不足,谓之非形”。 2.“法在华山”和“意匠就天” 画华山,就要师法华山,以山为师。因而他反对“画物”而“不识其面”。“画不神于所仿,而神于所遇”。 3.“宗与不宗” 反对拜倒在传统脚下 传统本来也是人立的,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一反问,十分有力,给那些“纸绢者展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为名”者一个当头棒喝。 但王履并不否定一切家法:传统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违之。“可从,从,从也。可违,违,亦从也。”对传统的借鉴,是继承,反传统而行其实是从另一角度的继承。想摒弃其画风,必须了解其画风,注意去除之,谓之“违”。 “宗与不宗之间”是十分发人深思的理论。 4.“去故而就新” “宗与不宗之间”的目的就是要“去故而就新”。 5.“庶面马首之络”(避免艺术形象的概念化) 不要像马络那样套在任何一个马嘴上都合适。即使一个画家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但在表现某一山水时,缺乏山水的个性,不论画什么地方都一个样子。王履画山水则不然,它具有华山的鲜明形象,绝不像海虞山,更不像太湖山。 6.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在明初一片摹古的气氛中,他能保持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使后学者有更新的启示。 李日华的绘画美学 李日华把绘画分为两类,一是“晋宋唐隋之法”的“真宫实能之际”;二是“虚澹荒寒”、“气韵萧疏”的“贵适天真”之作。两者皆推崇。 明末正是崇尚元人萧疏荒画风最炽的时代,“真工实能之迹”,皆被人目为匠气,李日华不然,认为晋宋唐隋的真正大画家皆是“真工实能”者。 他认为绘画是寄“荒寒”的最高手段,反过来说,画是不宜表现热闹雄壮之场面的,就像琴那样,只能传幽淡之声,如果求悲壮之声,就又比琴更强的乐器了。如寄荒寒之意,也就没有比画再强的了,因为琴和画皆是文人高流胸次间流出。李日华心目中的文人高流是传统型的儒雅之士,不包括那些具有叛逆性格的狂放之士。 李日华强调儒家的道义观,归根于道和德,这和当时董其昌等人以禅论道完全不同。他

名家书法介绍

名家书法介绍

————————————————————————————————作者:————————————————————————————————日期:

欧阳询 书法理论 传授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 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 疏密敧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 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 付善奴授诀。 八诀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

徽宗创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王羲之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

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梵高美术鉴赏论文

梵高——一个纯粹的自我 班级:金融1404 姓名:蒋雯学号:2120141051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美术课上总会有一个画家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梵高。一开始看他的画作,我感受到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癫狂,色彩明艳,表情夸张,尤其是那金灿灿的向日葵,似乎就像一个个闪耀的小太阳,硬是要把光亮深深刺进你的胸膛。但慢慢的我发现即便看过许多名家作品,梵高依然是心头最爱。不,应该是: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越是爱。 不可否认的,梵高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画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被爸妈嫌弃是必然的。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这可以从当时给弟弟提奥的信里看出,他自嘲自己过的连条狗都不如。当时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吃土豆的人为什么是名作?蒋勋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这家伙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

略论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

略论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 马永明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他不仅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在书法、绘画以及书画理论上都卓有建树。其书法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为“晚明四家”。绘画方面,他是华亭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画和画论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董其昌也是书画史上争议最多的书画家,围绕着他的绘画、书法到书画理论乃至人品,后世都一直存有争议。民国期间,董其昌曾经遭受强烈的批判,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今天我们谈论明代的绘画和书法艺术,董其昌依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考量董其昌的书画艺术,笔者认为他的书法要比他的绘画成就略高一些,已故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启功先生在《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一文中对此已有过评论。尽管人们常说书画同源,但实际上二者毕竟还是有差别的。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要考虑素材、造型、笔墨、色彩等一系列问题,而书法的创作相对来说要单纯得多。董其昌的仕途生涯决定他专门滕出来作画的时间有限,而公务繁忙之余创作书法倒是更为方便一些。整体来看,董其昌的书法显然比他的绘画成熟一些,无论在性灵、功力、学养方面,董其昌的书法都达到了一流大家的火候。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萧散疏秀、平淡天真”是董其昌书法的基本面目,也是董其昌一贯的艺术追求。这种书风具体体现在董其昌书法的意境、布白、结体、、用笔以及用墨上。这种书风的形成主要和董其昌的性情、学养有关,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他的禅宗信仰。《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中对董其昌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也在《容台别集叙》中记述道:“(董其昌)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董其昌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的信徒,与当时的高僧莲池大师有过交往,他还认真研读过宋代高僧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宗镜录》,他在参禅方面是下过功夫的,以禅入书画,是董其昌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董其昌作品之所以格调高于其他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源于佛教,但与印度传统佛教不同,实际上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融合了儒家的实用思想、道家的自然主义以及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大大减弱了来自印度佛教的宗教色彩,适合汉地人根器,因而大受知识分子欢迎,唐代时期达到鼎盛,晚明时期仍然颇为流行。禅宗教义强调“当下即是,动念即乖”、“无修无证”、“直心是道场”、“平常心即是道”。除了禅宗以外,中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学派也都把平淡天真作为一种较高的心灵境界。崇尚自然、安于平淡,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长期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哲学观念。古人云“唯淡不可造也”。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苏轼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董其昌对五代杨凝式的书法极其推崇,杨凝式《韭花帖》萧疏散淡的书风自然对董其昌的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董其昌的书法布白疏朗,结体灵活,用笔则轻巧平滑,这些都体现了其“平淡天真”的书风。“平淡天真“还体现在他对用墨的讲究上,以谈墨作书,可以说是董其昌的一种创造,在董其昌之前极少见到书家运用。晚于董其昌的书家王铎创造了涨墨法,利用墨的干湿来表现胸中的激情,但在墨的浓淡方面似无明显之变化。董其昌巧用淡墨,作品墨气淋漓,呈现出清秀淡雅的面貌,烟火之气顿消,恬适之韵顿长,从而使观者得到了清新脱俗的艺术享受。 董其昌的书法显然走的是传统帖学的路子,临摹古人书法贯穿了他的整个学书生涯。最初学唐人(颜真卿、虞世南),而后学习魏晋(钟繇、王羲之),再学宋人(米芾、苏轼等),并且遍临历代诸大家,八十一岁时候据说还在临写钟、王、虞、褚、颜、柳及苏、黄、米诸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 董其昌1631年作行书·画论手卷 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 董其昌行书临米芾方圆庵记手卷 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 董其昌行书长短句立轴 董其昌行书唐诗册页(二十二开)

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 董其昌书法镜框 董其昌书法立轴 董其昌行书五律扇片 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 董其昌(款)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款)临怀素书手卷

董其昌草书《陋室铭》立轴 董其昌行书《论碑帖》册页(十开) 此行书册页,董其昌全以李北海用笔。董其昌作书主张熟后而生,曾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可见其颇为自信。因生而得秀色,在此册中可充分体现。董氏书法风格审美取向上是“平淡”。如本册行书作品,书法中采用淡墨,带有崇尚天真平淡,产生瘦骨清癯的效果。墨法是以善用淡墨而著称。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攲侧,书风疏宕秀逸。在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对用墨的强调随处可见:“字之巧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诀窍也。”“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穰肥,肥则大恶道吴”。董氏穷数十年之功力,古人之书统统烂熟于胸,拈手即来并非难事。此册墨色滋润,意境清瞻幽远,用笔转折收放自如,在结字上,讲求精微,紧密而有势,字体向右上微倾侧,有挺拔之态。难怪其跋语云: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甚为秀劲,后人学之者甚众。余中年颇喜仿之,今已忘其旧习矣!然时一为之,亦不落赵吴兴后也。可见董其昌对其书法是极其自负的。董其昌行书十洲志册页

董其昌行书诗册页片 题识: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江清影堕石,水拂奇生枝。其昌。 印鉴:董其昌 董其昌行书诗立轴 款识:董其昌。 印鉴:太史氏、董氏玄宰 释文:开此鸿蒙荒,真成羽人宅。洪崖家可移,天姥梦亦得。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 董其昌行书五言诗立轴 款识:为竹浪上人书,其昌。 钤印:青宫太保、董其昌印、玄赏斋 董其昌行草唐李白诗立轴 题识:其昌书。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

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美术鉴赏论文

我最喜爱的画家——毕加索 在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些耀眼的明星们带给我们的有感动,有愤恨,有思考,有进步。我们从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艺术中得到灵感。画家无疑是艺术家群体之中重要的一族,他们用线条和色彩绘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自由翱翔的思想,也可以找到现实的影子,既可以找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可以找到阴暗生活的反映。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独特的人,他个性、大胆、勇于创新,我们简直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词汇去描述他,因为他太复杂。 第一次知道毕加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是真正开始认识他,则是在中学的美术课上。《格尔尼卡》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幅毕氏画作。他用一种如此大胆如此不可思议的手法描述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在画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性,这种表现方式让我觉得和我见过的一些名画家的画作有极大的不同。 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是立体派创始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的画画法和风格多变,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在他九十三年的漫长生涯中艺术几乎贯穿始终,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风格极其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也许是因为早年家境不佳,致使毕加索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他早

期的作品风格也充满了忧郁的气息。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创作了许多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而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民巴塞罗那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迁至巴黎既落魄又贫穷,居住在洗衣坊的生活经历更深深加重了他那个时期作品中的忧郁气息。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等多位好友,并且此时他的经济状况也已渐渐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也正是在此时,爱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到,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因此他这一时期的画作用色由忧郁愤懑的蓝色变为轻快甜蜜的粉红,其中大多色彩丰富,充满了淡淡的喜悦与生气, 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透露出毕加索对人生百态的兴趣、关注及信心。之后毕加索又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由此进入了他艺术生涯的非洲时期。这个时期,他笔下的人物体健硕而深沉,揭示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在这一时期,毕加索与他的朋友布拉克一起创作出第一批拼贴画。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