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Some key point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N in China

肖志坚

作者单位: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治疗

经典的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发现MPN一个共同的致病基因JAK2V617F突变到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FDA批准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改变了MPN的诊治策略。我国,血液学界对MPN 的关注度还不是太高,笔者认为现阶段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诊断

1.基因检测在MPN诊断中地位

2005年发现约95%的PV,约60%的ET和PMF患者有JAK2V617F突变,随后又证实约2%的JAK2V617F突变(-)PV患者有JAK2 第12外显子异常(突变,缺失或插入),约8%的ET 和PMF患者有MPL W515L,W515K,W515A和W515N突变。2013年12月2个研究组同时报道在无JAK2和MPL突变[JAK2/MPL(-)]的ET和PMF患者发现有CALR基因突变。现今研究已证实,约97%-99%的PV患者有JAK2V617F或JAK2第12外显子突变,约80%-90%的ET和PMF 患者有JAK2V617F、MPL或CARL基因突变。基础研究揭示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为MPN 的起始事件(driver gene)。

最近,美国梅奥诊所一研究组报道了PV、ET和PMF患者的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PV 患者中44%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8%),ASXL1 (11%),SH2B3 (5%),SF3B1 (3%),SETBP1,IDH2,DNMT3A,CEBPA,CSF3R,SUZ12,SRSF2,ZRSR2,TP53,CBL,NRAS,RUNX1,KIT,PTPN11 和FLT3等基因的突变检出率≤2%。ET患者中46%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3%),ASXL1 (11%),DNMT3A (6%),SF3B1 (5%),CEBPA (4%),Tp53、SH2B3、EZH2和CSF3R 突变检出率≤2%。PMF 患者中83%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ASXL1 (36%),TET2 (18%),SRSF2 (17%),U2AF1 (17%),ZRSR2 (11%),SF3B1 (10%),DNMT3A (9%),CEBPA (9%),p53(7%),CBL (5%),IDH1/2 (5%)。因此,约90% MPN患者至少存在有一个基因突变,可为患者诊断提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53008);协和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供克隆性标志。

随着MPN基因突变谱系的解析,MPN的诊断也从以前的临床病理诊断过度到半分子诊断,现今,基因突变分析已成为MPN的主要诊断条件之一(表1)。

表1 MPN诊断的基因检测推荐

2.ET与PMF纤维化前期的鉴别诊断

(MF-0或MF-1)。

已有研究证实以前诊断的部分ET患者实为PMF纤维化前期(prefibrotic)

由于PMF纤维化前期的总体生存期显著差与ET患者,因此,有必要把这部分患者识别出来给予更积极的治疗。二者的鉴别主要是依靠骨髓活检病理组织学形态分析,“真正”ET患者的巨核细胞体积大至巨大,细胞核高度分叶(鹿角状),纤维化前期PMF患者的巨核细胞体积小至巨大,成簇分布,细胞核低分叶呈云朵状(表2)。

表2 ET与PMF骨髓纤维化前期的骨髓病理鉴别要点

3.隐匿性PV

关于PV的研究,近年提出了隐匿性PV(masked PV, mPV)这一新概念。WHO(2008)

PV诊断标准中红细胞增多的判断指标采用血红蛋白值(男性Hb>185g/L,女性Hb>165g/L)。最近,一国际多中性研究,397例按WHO(2008)标准主要标准中的“JAK2V617F阳性或其他功能相似的突变如JAK2第12外显子突变”和次要标准中“骨髓骨髓活检示按患者年龄来说为高度增生,三系生长(全髓造血)以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增生为主”患者,其中140(35%)的患者男性Hb<185g/L(范围16.0-18.4 g/L)或女性Hb<165g/L(范围15.0-16.4 g/L),这些患者作者称之为隐匿性PV(masked PV, mPV)。据此,有作者建议将PV的诊断标准修订为:

主要标准:①Hb>165g/L(男性)、>160g/L(女性),或HCT>49%(男性)、>48%(女性)。

②骨髓骨髓活检示三系增生伴多形性巨核细胞。③有JAK2突变。

次要标准:血清EPO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水平。

PV的诊断需符合3条主要标准或和第1、2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二、治疗

1. 体质性症状的评估

皮肤瘙痒、体重下降、性功能障碍、腹部不适、骨痛、发热等体质性症状(constitutional symptoms)是MPN患者最常见主诉, 疾病相关体质性症状导致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是疾病的主要后果之一。2007年一项针对405例PV患者的调查显示,尽管这些患者接受了羟基脲、静脉放血等标准治疗,但患者的体质性症状发生率依然较高,主要有乏力(85%)、皮肤瘙痒(65%)、盗汗(49%)、骨痛(43%)、发热(13%)和体重下降(10),说明常规治疗药物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性症状。

依据MPN的常见症状,2011年美国、意大利和瑞典国际合作组制定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评估表(MPN-SAF),2012年Emanuel等在MPN-SAF的基础上制定了MPN-SAF总症状评分(MPN-SAF-TSS)(现已简称MPN-10)(表3)。MPN-10用仅用一个数值表示,比MPN-SAF更加直观,使MPN症状评估更加方便、精确,更加适用于临床应用,尤其是动态随访,已是现今国际公认的MPN症状评估量表。

最近,我们使用MPN-10对628例MPN患者(其中PV 171例、ET 269例、PMF 188例)进行了患者症状发生频率和符合进行了调查。PV患者中50%以上存在疲劳(76.0%)、皮肤瘙痒(59.6%)和活动力不佳(50.9%), 40~50%的患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49.4%)、早饱感(45.9%)、盗汗(45.0%)和骨痛(40.0%),30-40%的患者存在腹部不适(39.6%)和体重下降(35.1%),发热(19.9%)发生率最低,在所有症状中疲劳的负荷最高(3.46 ±2.97分),发热(0.67±1.64)最低。ET患者中50%以上存在疲劳(76.2%)、注意力不集中(54.9%)

和早饱感(50.2%),40~50%的患者存在活动力不佳(49.4%)、皮肤瘙痒(47.2%)、腹部不适(44.8%)、骨痛(42.5%)和盗汗(41.3%),体重下降占35.7%,发热(18.4%)发生率最低,与PV患者一样,疲劳负荷最高(3.47±2.99分),发热最低(0.44±1.19)。PMF患者中除发热(27.4%)低于50%,其余各条目的发生率均高于50%,而疲劳的症状负荷(4.74±3.04分)和发生率(89.9%)均最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应该常规在患者就诊时和不同疗效评价时点应常规采用MPN-10对患者的症状负荷进行评估。

3. 芦可替尼治疗MPN的新进展

2010年首次报道芦可替尼(Ruxolitinib)对骨髓纤维化患者有效。2个大系列的Ⅲ期临床试验COMFORT-1和COMFORT-2进一步肯定了芦可替尼在缩脾和改善骨髓纤维化相关症状的疗效,而且证实芦可替尼与现有常规骨髓纤维化治疗药物相比,其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中国(63例)、韩国、日本和台湾的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与COMFORT-1和COMFORT-2相似。2011年11月FDA批准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最近报道了COMFORT-2最新的5年最终结果。芦可替尼组中26.7%(39/146)患者和从BAT(可获得的最佳治疗组)组交叉至芦可替尼组中24.4%(11/45)患者完成了5年的芦可替尼治疗。芦可替尼组(146例)中53%的患者脾脏体积缩小超过35%,中位治疗反应持续时间3.2年。JAK2V617F突变的患者中,3年JAK2突变负荷下降>20%者约占1/3。15.8%患者骨髓纤维化程度得到不同程度改善,32.2%患者纤维化程度稳定。芦可替尼组较BAT组死亡率下降33%,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56%和44%。进一步证明了芦可替尼组较BAT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OS。

一项国际、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依赖静脉放血治疗伴有脾脏肿大的PV患者随机接受芦可替尼(110例,起始剂量10mg,Bid)或标准治疗(112例, 医师根据情况选用羟基脲、干扰素、阿拉格雷、来那度胺、沙利度胺或不予任何治疗),32周时芦可替尼和标准治疗组患者的HCT控制率(<45%)分别为60%和20%,脾脏容积减少35%的比例分别为38%和1%,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分别为24%和9%,症状下降50%的比例分别为49%和5%。据此结果,2014年12月芦可替尼被FDA批准用于羟基脲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PV患者治疗。新近更新的该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初期分析时71% 红细胞压积未达标的患者和44%没有达到预期缩脾效果的患者在随后的芦可替尼治疗中获得了预期疗效。

骨髓纤维化(包括PMF、post-PV MF和post-ET MF)患者治疗在以下情况应首选芦可

替尼:①症状性脾脏肿大;②影响生活质量的骨髓纤维化相关症状;③骨髓纤维化导致的肝脏肿大和门脉高压。推荐的起始剂量依患者血小板计数:>200×109/L患者为20mg, Bid;100×109/L~200×109/L为15mg,Bid;50×109/L~100×109/L为5mg,Bid。PV患者治疗推荐起始剂量为10mg,Bid。在开始治疗的前4周不要进行剂量调整,每次剂量调整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周,最大用量不要超过25mg,Bid。

芦可替尼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3/4级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极少导致治疗中断。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减少<50×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PV患者血红蛋白低于80g/L应停药,出现贫血的患者可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达那唑。停药应在7-10内逐渐减停,应避免突然停药,停药过程中推荐加用泼尼松(20-30mg)。

三、结语

在过去的十年里,MPN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的发现似的MPN的发病分子机制得以初步阐明,近年,应用第2代测序技术使得MPN患者的基因突变谱系得以揭示,基因突变分析已改变了MPN的诊断标准和预后积分系统,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的上市,不仅显著延长了患者的OS,而且使显著改善MPN相关症状成为可能,这些,为下一步MPN精准医疗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表3. 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Some key point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N in China 肖志坚 作者单位: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治疗 经典的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发现MPN一个共同的致病基因JAK2V617F突变到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FDA批准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改变了MPN的诊治策略。我国,血液学界对MPN 的关注度还不是太高,笔者认为现阶段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诊断 1.基因检测在MPN诊断中地位 2005年发现约95%的PV,约60%的ET和PMF患者有JAK2V617F突变,随后又证实约2%的JAK2V617F突变(-)PV患者有JAK2 第12外显子异常(突变,缺失或插入),约8%的ET 和PMF患者有MPL W515L,W515K,W515A和W515N突变。2013年12月2个研究组同时报道在无JAK2和MPL突变[JAK2/MPL(-)]的ET和PMF患者发现有CALR基因突变。现今研究已证实,约97%-99%的PV患者有JAK2V617F或JAK2第12外显子突变,约80%-90%的ET和PMF 患者有JAK2V617F、MPL或CARL基因突变。基础研究揭示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为MPN 的起始事件(driver gene)。 最近,美国梅奥诊所一研究组报道了PV、ET和PMF患者的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PV 患者中44%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8%),ASXL1 (11%),SH2B3 (5%),SF3B1 (3%),SETBP1,IDH2,DNMT3A,CEBPA,CSF3R,SUZ12,SRSF2,ZRSR2,TP53,CBL,NRAS,RUNX1,KIT,PTPN11 和FLT3等基因的突变检出率≤2%。ET患者中46%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3%),ASXL1 (11%),DNMT3A (6%),SF3B1 (5%),CEBPA (4%),Tp53、SH2B3、EZH2和CSF3R 突变检出率≤2%。PMF 患者中83%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ASXL1 (36%),TET2 (18%),SRSF2 (17%),U2AF1 (17%),ZRSR2 (11%),SF3B1 (10%),DNMT3A (9%),CEBPA (9%),p53(7%),CBL (5%),IDH1/2 (5%)。因此,约90% MPN患者至少存在有一个基因突变,可为患者诊断提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53008);协和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7, 7(2), 59-65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9469707.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9469707.html,/10.12677/acm.2017.72010 The Symptom Management of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Xiaojing Li, Dongyun Li, Xiao Li, Shushu Qian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Received: May 17th, 2017; accepted: Jun. 9th, 2017; published: Jun. 12th, 2017 Abstract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 are clon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derived malignancies that include polycythemia vera (PV),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and myelofibrosis (M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MPN patients are fatigue, headache, nausea, night sweats, itching and so on, and these symptoms serious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which in the group of this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f perceived symptom of MPN patients, and focu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towards these sympto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ymp-tom burden of MPN and Symptom Assessment Tools, and emphasises on the advantag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PN. Keywords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Symptom Management,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 李晓婧,李冬云,李潇,钱树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7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12日 摘要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来源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MPN患者存在疲劳、头痛、恶心、盗汗、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重点转向对患者自我感知不适症状了解及控制上,本文介绍了MPN症状 文章引用: 李晓婧, 李冬云, 李潇, 钱树树.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J]. 临床医学进展,2017, 7(2): 59-65.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 MPNs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和肥大细胞增多症。 1、CML CML诊断依然有赖于Ph染色体及 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穿刺必做,并行染色体检查,定期监测BCR-ABL融合基因负荷。主要更新在加速期的标准:与治疗无关的白细胞计数进行性升高(>10×10^9/L);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持续性减少(9/L)或增多(>1000×10^9/L);与治疗无关的脾脏进行性肿大;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20%;原始细胞在血和(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占10%~19%;新增的染色体异常如“主要路径异常[+Ph,+8,i(17q),+19]”,复杂核型或3q26.2异常;治疗过程中Ph阳性克隆出现新的染色体异常。专门强调了累及主要路径的染色体异常重要意义。 CML已经处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因此也暂时建议在TKI抵抗情况时考虑CML进入加速期:对第1个TKI血液学抵抗(或对第1个TKI未获得血液学缓解);或任何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指标提示对两个序

贯使用的TKI抵抗;在TKI治疗期间BCR-ABL1出现2个以上基因突变。 2、PV 由于基因检测广泛开展,新标准降低了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要求(一),男性Hb和HCT分别由185g/L、55.5%降至185g/L、55.5%,女性则由165g/L、49.5%降至160g/L、48.5%。甚至在显著红系增生且JAK2基因突变时,不必骨髓涂片检查就能诊断PV,但鉴于诊断时骨髓纤维化仅能通过骨髓病理发现(约占诊断PV时的20%),而这类患者将明显更快的进展至post-PV MF,故骨髓活检是必须的。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WHO 2016诊断标准确诊需要满足3项主要标准,或者前2项主要标准及1项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1、Hb >165 g/L(男性),Hb >160g/L(女性)或HCT > 49%(男性), HCT > 48%(女性)或者红细胞容积在正常预测均值的基础上升高> 25%。 2、骨髓病理提示相对于年龄而言的高增生(全髓),包括显著的红系、粒系增生和多形性、大小不等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增殖。 3、存在JAK2 V617F突变或者JAK2外显子12的突变。 次要标准1、血清EPO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 2、(骨髓病理)在以下情况不必要求:如果主要标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