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

两个概念:

1.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

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

1.经济社会地位

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

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

同心圆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扇形

扇形模型是关于城市居住区土地利用的模式,其中心论点是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霍伊特(H.Hoyt)自1934年起收集了美国64个中心城市房租资料。后又补充了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华盛顿、费城等大城市资料,画出了平均租金图,发现美国城市住宅发展受以下倾向影响: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沿交通线延伸;高房租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高房租住宅地有不断向城市外侧扩展的倾向;高级住宅地多集聚在社会领袖和名流住宅地周围;事务所、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高房租住宅随在高级宅地后面延伸;高房租公寓多件建在市中心附近;不动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根据上述因素分析,他认为城市地域扩展式扇形,并于1939年发表了《美国城市居住邻里的结构和增长》,正式提出扇形模型学说。他认为不同的租赁区不是一成不变的,高级的邻里向城市的边缘扩展,它的移动式城市增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这一模型较同心圆模型更为切合城市地域变化的实际。

多核心

1.城市地域结构

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1933年麦肯齐(R.D.McKenzic)在《大都市社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多核心思想。1945年美国学者哈里斯(Harris)和乌尔曼(E.L.Vllman)发表了《城市的本质》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多核模型的基本观点,并画出城市多核模型图。

2.功能特点和吸引力

他们认为:中心商业区是大城市总体上的支配中心,但城市内部还存在其它支配中心,这些支配中心都支配着一定的地域范围,城市地域就是由若干各具特色、相互独立的核心逐步结合组成的,每个核心的区位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吸引力。

3.核心和划分地区

每个独立的核心和划分地区是由以下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①各种行业都有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影响,都有特殊的要求和设施,如零售商业区偏爱城市内部最便于接近的地点;②相似的行业得益于彼此集聚,因此总是结合在一起;③相似的行业又常相互竞争、损害彼此利益而产生离异现象;④某些行业因地价房租过高而无法得到理想的区位。这四种过程组合,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产生多个核心。多核模型比同心圆模型更接近大城市的实际。

两种形式:

空间的隔离

描绘一个群体在空间分布上过于集聚于某些单元(如某一个或一些社区),所占比例偏大,而在其他单元所占比例偏小。隔离与尺度有关。

空间的聚集

指某一群体在选择居住的邻里时,在众多的群众代表中选择最为合理的邻里,从而形成空间上的聚集。

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特征与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特征与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吴文佳张晓平李媛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区住宅小区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探讨北京 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研究中以多家房产中介公司及交易网站二手商品房报价资料为基础数 据,共采集到北京市五环内有效住宅小区样本7000个,包括小区交易均价、小区地址、建筑年 代、容积率、物业费等。对住宅样点进行空间化处理并建立住宅空间信息数据库,运用密度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刻画出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住宅价格总体上以天安门为中心 向周边呈下降趋势,在三环与四环间出现了多个次中心。并分别对北京市高档住宅、普通住宅空 间分布特征和价格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关 键 词: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北京市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场所,居住功能是城市用地功能的主要体现,与居住区位相关的就业、交通、生活服务等用地功能的空间配置格局主导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张。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房地产发展市场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地区更受关注。以“住宅用地紧缺、城市房价飙升”为突出症状的“城市病”也成为了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发展中必经的阶段性现象。改革开放已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住宅价格过度上涨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城市房价的波动和空间分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住宅价格分异的刻画和作用机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表征房价的波动机制和变化趋势,从而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分析提供依据,为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住宅空间信息数据库,分析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格局,并刻画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分别探讨北京市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分布特点及价格分异特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数据处理 2.1.1 研究区选取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既是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又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在全国城市化水平及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均领先于其他绝大多数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领跑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北京的房价在全国排名高居不下,一直备受关注。北京房地产业趋于成熟,且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城市交通尤其是与房价相关性较大的轨道交通较完善,具有其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北京市16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并适当考虑受北京市影响较大的河北燕郊、廊坊、固安等周边地区。 2.1.2 数据获取 选取专业找房网站:安居客,同时借鉴北京市其他主流房地产交易网站:如百度乐居、搜房网、新浪乐居、购房网等,获取研究区域内住宅样本点的区位、价格、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75);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院长基金。 第一作者:吴文佳,女,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专业。E-mail:wwjjiajia@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515158.html, 通讯作者:张晓平,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相关领域的研究。 E-mail:zhangxp@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515158.html,

贫困地区电力消费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王强

第29卷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9,No.5(2013年9月)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Sept.2013 文章编号:1000-5277(2013)05-0094-08 贫困地区电力消费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强1,2,3,周侃2,3,洪辉2,3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应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贫困地区乡镇用电量空间分异特征,揭示了地区海拔高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对电力消费量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在贫困地区应通过实施电价补贴、推进人口城镇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政策措施来完善地区电力供给条件. 关键词:贫困地区;电力消费;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Consump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ANG Qiang1,2,3,ZHOU Kan2,3,HONG Hui2,3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Applying the methods of spatial data analysis with GIS technology,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consumption in Liu Pan Mountain poverty-stricken areas,and found th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consumption,including the local elevation,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ervic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At last,we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power supply by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icity price subsidies,promoting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controlling fast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 Key words:poverty-stricken areas;power consumption;spatial differenti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贫困地区作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1-5],是人地关系、能源供给关系研究的焦点地区.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高端富集型能源开发程度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生物低端燃料依赖度高,区域性高端能源短缺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地区性经济贫困又激化了农户生计对传统生物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而“能源贫困”[6]陷阱现象亦存在于能源富集、经济贫困高度重叠地区(图1).为此,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上层结构建设.特别是自中央提出贫困区集中 收稿日期:2013-01-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1171);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项目(2011R1037-1);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J0830521) 通信作者:王强(1982-),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经济学研究.wangqiang—1102@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515158.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

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 身体形态是至圣体的外部形态好特征,一般2身高、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 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营养状况激素水平体力活动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个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状况,常用安静时心率。血压和肺活量等指标来初步评估身体机能的发育情况。初中学、生的身体机能不断增强,安静时心率隋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圣体活动中必须出来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体能可以使人精力旺盛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有能力享受休闲并应对压力 体能百科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于永定有关的婷。初中阶段是各项体能各种的敏感期,要全面注意并有重点的发展体能,羊场不断,使各项体能军火各种 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心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铃木速度反应时力量平户型升降肌肉协调性 发展体能的防范 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发展体能和学校运动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练好的体能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壮,也更有利于学校和掌握运动及时吗,二运动技术的联系过程也是锻炼体能的过程,成绩任何一个项目的活动都可以锻炼多个体能要素,丹不同项目对发展体能的第、效果各不相同。 各种心扉耐力的防范 心扉耐力于人的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古镇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良好的心扉耐力能够使同学们精力充沛,高效率的学习的也是提高运动技能,享受运动乐趣的基础 发展心肺耐力的端丽丰富 运动项目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次数 发展灵敏性的防范 练好的灵迷信不仅是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初中阶段是发展灵迷信的关键时期, 发展灵敏性的小窍门 单词练习不超过30秒,反复练习 不断变化动作方向或启动信号。课结合学习球类动作技术来进行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 初中学生莹牢固树立安全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严格遵照有关要求,在积极常见体育锻炼的同时避免在运动中手上,万一发生意外手上,如何运用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飞避免造成更多的上海呢个。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常见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丹如果运动方法不低昂则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受伤者不仅无法享受运动的乐趣,还会影响身心讲课。 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 着装合力,根据运动项目正确佩戴护具 积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身体状况不佳时及时向教师报告,安排较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活动或间隙 主动学习并掌握有关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运动开始全要热身,结束后要放松运动中负荷要十一,量力而行,避免运动过度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第28卷第3期2009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No.3May,2009 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C01A01-02)。作者简介:于伯华(1974-),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E-mail :yubh@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515158.html, 391-397页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于伯华1,吕昌河1,吕婷婷2,3,杨阿强1,4 ,刘闯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 产品为 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 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 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关键词:NDVI ;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1引言 地域分异也称为区域分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水平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对应的太阳辐射、降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地表过程和要素都具有与纬度和距海远近相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了各自然要素和地表过程、能量与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和经度的地域分化[1]。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是生态地理区域划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3]。因此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不仅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自然综合区划的基础工作之一[4],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安排生产有指导作用。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传统分区方法和过程具有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空间精度差的弊端[5],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经济地获取数据的要求,无法解决分区过程中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卫星遥感 具有其他调查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实现及时、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目的[6],具有统一量纲的遥感数据产品也为研究过程中保证标准一致性提供了可能[7-8]。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为分区过程中有效地辨别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提供了技术支持[9]。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为快速识别环境因子和地表过程的地域分异特征提供了可能,并为分区结果的对比提供比较好的参照。 地表植被是一定水分、气温及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植被之间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不同水热组合及其差异性,是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状况、环境压力和景观变化的指示器[6]。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对应着一套相应的植被类型[10],在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各自然因子及过程的影响下,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11]。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姓名:马椿栋李伟锋郭颖 指导教师姓名:杨晓红 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10园林一班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9月30日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椿栋李伟锋郭颖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环境每况愈下。创造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享受高质量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愿望.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以人为本作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ed quickly,but the urban environment goes bad.creating ecological city public space and enjoying high quality humanist urban lives has become a common desire for different class of city resident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public space'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city. [Key Words]city public space,ecological,humanist,function [引言]近些年,重庆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但是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渴望绿色、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因此,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愿望,这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文]城市公共空间是森林重庆建设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重庆生态城市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为数不多的

护理学人体形态学知识点

人体形态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填空和选择 ①人体形态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组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属于广义的解剖学。 ②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③细胞学研究人体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 ④胚胎学研究个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⑤细胞周期:通常将细胞上一次分裂结束,产生新的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时的一个周期过程称为细胞周期,也称细胞增殖周期。 ⑥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衰退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⑦细胞坏死指在外来致病因子作用下,细胞生命活动被强行终止所致的病理性、被动性的死亡过程。 ⑧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亦称程序性死亡。 ⑩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清亮的液体,称血清 11. 血象: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 12. 溶血: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Hb 溢出到细胞外,这种现象称溶血。 13.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14. 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汇合处多行成“H”形的缝,此处最为薄弱, 称为翼点。 15. 腹股沟(海氏)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16. 麦氏点( McBurney 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 17. 膀胱三角: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均无黏膜皱襞,称该三角区域为膀胱三角 18. 肺循环:静脉血自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故又称小循环。 19. 体循环:动脉血自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至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寇状窦流入右心房。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故又称大循环。 20. 灰质:由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而成,血管丰富,在新鲜标本呈暗灰色。 21. 白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因神经纤维有髓鞘包被其色泽亮白。 22.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城市居住形态_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_秦红岭

·总第435期· 理论界2010第2期□秦红岭 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 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的组成元素,居住空间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我国大城市,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居住空间郊区化的现象,便是城市形态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又如,高低档次不一、类型不同的住宅区组成了城市形态的“马赛克”式的镶嵌图,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极化,以至出现城市的“富人区”和“贫民区”。〔1〕居住空间形态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的功能和城市效率的实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上的阶层分化趋势,涉及空间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当时美国城市出现的两极分化、居住隔离等社会现象,借用了生物界自然竞争的生态学规律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指出人群居住的空间区位是分化与竞争的结果,强调经济因素、土地价值对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居住空间结构的三大模型,即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上个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学派和冲突理论基础上,一些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住房资源对社会分层的意义,指出不同地理(或空间)区域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居 住的空间区位与个体其他社会资源的拥有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双城化”:一极是精英阶层在舒适豪华的典雅社区居住,这些社区通过围墙、保安杜绝外人的自由接触,形成所谓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下层、低收入人群或有色种族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居民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段和社区,同时分异人群逐渐转变为贫富差异,并由此导致了城市低收入和贫困人口聚居化的现象。如李志刚等学者对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分异指数,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城市从相对均质型的‘簇状’单位大院向异质型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新的居住空间的转变。”〔3〕冯健对北京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查,指出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4〕沈关宝、邱梦华以广州为例,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局部已出现极化与隔离的现象,严加防护、外人不得入内的高级别墅区和治安混乱、外人轻易不敢入内的城中村就是证明。〔5〕刘玉亭则以南京市为例,具体着眼于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和居住空间状况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城市贫困阶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且主要集中于城郊结合部。其中城市户籍贫困人群多分布在一些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关键词:城市居住形态;空间分异;空间融合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2-0192-03 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成果。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从事伦理学和建筑文化研究。 【社会观察】 192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 两个概念: 1.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 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 1.经济社会地位 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 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 同心圆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_以广州市为例_高军波

〔文章编号〕1002-2031(2011)08-0055-07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 ———以广州市为例 高军波余斌江海燕 〔摘要〕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 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类型社会分异;广州市〔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高军波(1979―),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余 斌(1963—),男,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江海燕 (1973—),女,湖北京山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绿地与景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840036);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收稿日期〕2011-01-27〔修回日期〕2011-04-06 一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依托载体,就 其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定点设施、如教育、医疗、文体、公园绿地及其他休闲设施等;非定点设施,如警察巡逻、消防、街道环卫设施等;网络设施,如给排水、电力、电信设施等。其中,定点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物质载体,具有典型消费性 服务业特征,其外部性场呈圆锥形分布,其非均质的 空间布局将导致定点设施的服务效益凸显空间差异 和社会不公平。因此,城市定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成为激发不同社会群体在住房市场中竞争和冲突,并引发城市空间隔离、加剧居住分异的重要因素 [1]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事关城市居民生活质 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其空间分布的社会生态学分析历来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 总第193期 城市问题2011年第8期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

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 ■ 黄健二■ Huang Jianer The Function of Urban Design Dealing With Public Space of Cities in China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的关联的说明,阐述了城市设计的意义及其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和都市景观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及其设计方式。 [关键词] 公共性空间 生活景 城市文化 城市魅力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urban plan and urban design with the relation to civilian life, the essa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desig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public area and city view, with the emphasis on China’s urban public areas and their design patterns. [Key words] Public area, City view, Urban culture, Urban charm 一、前言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来检视,城市规划设计关系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劣。一个城市逐步迈入富裕时,首先追求的是个人衣食住行的质量,然后才会追求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这要由城市规划设计来处理。 从历史来看,中国对私领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非常讲究的,留下了不少精致豪宅和庭园,但对公领域的公共性空间(如道路、广场、市场以及都市景观等)并不重视。而如今,城市的公共性空间角色日益重要,关系着城市环境质量,而城市设计在处理公共性空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 城市规划是做市民生活活动所需的土地规划,然后在土地上设计活动所需的空间设施,也就是将平面的土地设计成为立体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设计是其后续工作,共同创造出供市民生活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规划的对象包括公私部门的土地,而城市设计主要是公领域的空间,没有办法去设计私领域的空间,但可制定设计规范要求私领域的设计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是依土地利用计划并依相关法令管制其开发和使用。而在土地上的建筑行为,是依相关建筑法令来管制,由单一建筑集合成建筑群的都市景观是前述两者的相关法令所无法规范的。城市设计的另一功能是协调规范两者所形成的城市空间质量和景观。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关系着市民生活是否便利、顺畅、舒适、安全、高效,以及是否拥有美好的城市景观。 三、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此是市民共同使用的空间,亦是市民维持社会、经济活动关系的空间,使这空间内的活动更多样化和丰富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质量,创造城市特色和城市魅力,进而活化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所以近年来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空间内的实体物以及如何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市政暨环境规划学系所收稿日期:2010-12-28 供人使用,并考虑其所形成空间的相互关系事宜,最 终目的是要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和优美的都 市景观。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不应仅局限于实体 物的素材,也要涵盖地方人文社会、传统历史、风 土文化和自然,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城 市空间和景观。 城市设计思考的原点应从市民的生活活动需 求开始,并兼顾市民中各年龄段和属性的特别需求, 如高龄者、幼者、青少年、妇女、身心障碍者等活 动需求和对应的空间设施的设计。 城市空间从属性上可分为:公共性空间——是 供公共使用或观赏的空间;私密性空间—不论 是公有或私有的土地,不开放供人使用且以高墙围 绕;半公共性空间—公有或私有的建筑基地内的 空地或庭院,开放供公共使用;可视透的公有或私 有建筑基地—以低矮围墙或栏杆围绕,不能进入 使用,只能看其基地内的庭院和建筑物。 四、中国城市空间 中国早期对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管制不如欧美 各国严谨,可以说也没重视城市设计和要求城市生 活环境的概念,忽视城市公共空间和都市景观的重 要性和对市民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 长的同时急速地都市化,人口向都市集中的速度和 数量前所未有,是都市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经验。 都市发展难以应付如此集中的人口,于是产生了很 多问题,而管理者和设计者时常以旧的思维来处理 新的都市问题,使都市的质量产生了一些落差,影 响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这三十年来,中国由落后贫穷发展到今日的进 步富裕,人民的生活也逐步迈入小康,追求本身衣 食住行的质量之后,也开始关心自己周边环境的品 质。在新开发的市街追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比较容易。 但旧市街区因有其发展的历史和纹理,是对应过去 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城市空间,当时没有环境质量的 概念,都市公共空间大概只有道路的公共性空间和 私人产业的私人空间,不像今日有那么多种类的公 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水面、水滨等)。公共空间 的有与无、多与寡以及规划设计的好与坏,都影响 14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

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 吴启焰1 徐建平1 朱喜钢2、张京祥2 (1.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介绍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领域内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作者认为根据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可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九小类。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模式 研究城市居住分异历史演化过程表明,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各项物质显征要素,以及社会分化动力因子都是处于一个交互作用且互为因果的社会空间统一体范畴之内。在特定的历史场合之下,这些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因子以及物化显征要素的组合,都反映城市社会空间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体现空间与社会互为因果解释的社会地域系统。因此我们可以用模式化的研究方法,揭示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诸要素之间的基本因果功能关系,对掌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过程和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划分城市居住空间类型的标准 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从城市居住实体形态演化角度,探讨城市居住分异不同历史时期内,居住形式中的表征方式及演化的主导因素。 在此,我们从形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及社会效果两方面入手,运用类型定义手法,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划分为两大类型——动力结构类型及社会效果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与这两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相对应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由此形成我们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体系。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分异的动力构成作用机制及其空间表征结果——居住空间分异都各不相同。因此,促进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 1.1 政治经济形态 政治经济形态可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内确定居住分异的社会分化内涵,并以制度体制的形式保证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顺利进行。如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通过资本与劳力之间的权力关系确定基本社会结构;然后以住宅市场分化形式,通过土地所有者、房地开发商、建筑承包商、城市规划设计部门、银行信贷机构和公房管理机构之间有机协作确保前述社会阶(级)分 ?本文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061002资助。 个人简介:吴启焰(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以及相关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多篇,个人专著《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于200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Chiyanwu@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515158.html,或chiyanwu@https://www.360docs.net/doc/141451515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