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注册的概念

药品注册的概念
药品注册的概念

一. 药品注册的概念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一).仿制药的概念及其由来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1.立项阶段:协助业务发展部门进行市场调研

(1).原研厂和上市日期

(2).正在申报和已获批文的企业

(3).市场上的主流剂型和规格

(4).各国药典、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收载情况(5).各地的政府定价

2.准备申报资料阶段

(1).审核质量研究资料

(2).审核证明性文件

(3).撰写立题依据

(4).撰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5).撰写综述资料

(6).跟各部门讨论说明书和包装标签样稿

3.递交申报资料直至获得批准文号期间的工作

4.补充申请

三.注册人员在原研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一).原研药注册与仿制药注册的区别(二).注册人员在原研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四.结束语

一. 药品注册的概念

“药品注册”,业内又称为“药政事务”(Regulatory Affairs,简称R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药品注册”的定义如下:“药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这是从药政当局(drug authorities)的角度来讲的。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一个具有良好研发能力的企业,从立项前的调研到获得上市许可,再到上市后的承诺研究和补充申请等,RA人员的参与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一个合格的RA人员除了需要按照药政当局的格式要求整理资料并跟踪审评进度外,还需要理解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原则、审评技术要求以及药政当局的各种电子刊物和相关文献,具备CMC、药理毒理、临床试验、商标专利、甚至市场销售方面的知识,熟悉药品的研发和审评流程,掌握跟药政当局和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沟通技巧。高级别的RA人员还需要从大局考虑,进行战略性思考:“这件事对RA有什么影响,对其它部门又有什么影响?RA能够做什么?这样做有哪些风险和获益?这些风险和获益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更高级别的RA人员会跟药政当局进行更高层次的交流,比如FDA和EMA的最新动向、对跨国企业先进研发技术的介绍、对药政当局一些征询意见稿的反馈,等等。当然,由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线的不同,一个RA人员通常只会专注于某一领域,再高级别的RA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也会有局限性。仿制药企业的RA不懂IMCT、原研药企业的RA不懂BE study是很常见的。这里的版友多在仿制药企业工作,我就先介绍RA人员是如何参与仿制药研发的吧。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一).仿制药的概念及其由来

“仿制药”,英文名为“generic drug”,过去称为“已有国家标准药品”,20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改为“仿制药”。2005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其的定义是“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颁布正式标准的药品”,20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其的定义是“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上市的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从表面上看,其内涵和外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称谓的不同,但却体现了药品审评思路和导向的转变。“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称谓强调的是作为终端控制手段的质量标准,这使得不少企业认为“仿品种就是仿标准”,只要按照被仿制药的质量标准检验合格就算仿制成功,因此没有结合自己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原辅料来源进行充分的质量研究,导致最终被退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CDE提出了“仿品种不是仿标准”的说法,从强调依靠质量标准的终端控制改为依靠制备工艺的过程控制。“仿制药”的概念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中应运而生。“好的产品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仿制药”的提法就强调了过程控制的重要作用。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业界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以前提倡的“质量源于生产”的理念已逐渐被“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理念所取代。FDA早在2005年就在一些企业中开展了QbD的试点研究(CMC Pilot Program),但由于在专用术语和培训等方面遇到的一些挑战,至今还没有颁布针对QbD的指导原则。我国作为一个仿制药大国(而非仿制药强国),在诸多方面跟欧美存在差距,对QbD的理解和运用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尚未听说外资原研企业向SFDA提交QbD申请资料,更不用说国内的仿制药生产企业。(有的外资原研企业尽管在国外已经进行了QbD研究,但QbD 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审评时间必然长于一般的注册申请,不利于产品的early launch。出于早日占领国内市场的考虑,未必会提交QbD资料。)

话题再转回仿制药。目前有些企业将被仿制药和自己的产品按照被仿制药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后,对检验结果中存在的差异不以为然,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是以“仿品种不是仿标准”为理由搪塞过去。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质量作为产品的内在品质是抽象的,只有通过质量标准的检验才能将产品的内在质量展示出来,通过求证产品质量特征与安全有效性以及工艺条件和参数与质量指标间关联特性,确立‘设计空间’并探求最佳参数范围,方可从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一般情况下,国内外药典标准以及企业放行标准和货架期标准的更新是对该品质量控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药品质控理念的不断提升、临床应用中安全性有效性的新变化等重要信息在其质量控制中的体现,因而同品种乃至同类品种国内外质量标准概况应是药品研发和评价中的重要参考。”

改变剂型、盐(碱)基、给药人群、给药途径的产品也可以说是广义的仿制药,只是根据与原研药所存在差异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注册分类,审评的重点也是这种差异会不会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就研发工作的总体思路而言,创新药是通过系统的探索性研究来证明其安全有效性;仿制药则是通过与上市产品的对比性研究,证明其物质基础的一致性和质量特征的等同性,来桥接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性。”(详情参见CDE电子刊物“从‘已有国家标准药品’到‘仿制药’――对‘仿制药’定义变迁的几点思考”。)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1. 早在立项之初,RA部门就要协助BD部门进行市场调研:一个看似具有仿制前景的品种,

其原研厂是哪一家,于哪一年上市?――可以查阅《新药临床药理与应用手册》。该手册中有该药品的原研厂家、首次上市日期、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和临床信息。

?目前有多少家企业向SFDA申报,多少家获得批准?――获得IDL和ML的企业可在SFDA网站“数据查询”专栏的“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中分别查到,申报注册的企业也可在CDE网站“受理目录浏览”专栏中查到,但对于有多少家企业获得了CTP就很难说了,必须经过复杂缜密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虽然SFDA网站“数据查询”专栏里还有药品注册进度查询、药品注册受理信息、药品注册批准信息、药品注册批件发送信息、批准临床研究的新药等数据库,但都不一定准确。例如:1.受理号为CXHL0501202苏的产品,SFDA“药品注册进度查询”中显示为“在审批”(未交费),而“药品注册批件发送信息”中显示2007.05.11已邮寄批件(批件号2007L01274);2.受理号为CXHS0700129宁的品种,SFDA“药品注册进度查询”中显示已有批准文号,但在“药品注册批件发送信息”中查不到相关信息;3.盐酸帕洛诺司琼氯化钠注射液(临床):申请件数为1,但在CDE“受理目录浏览”中查到的申报企业有两家,受理号分别为CXHL0502577和CXHL0600352;4盐酸帕洛诺司琼的API获得批准文号的有4家企业,注射液获得批准文号的也有4家企业,但在“药品注册批准信息”中用“盐酸帕洛诺司琼”查询,显示的结果为0;5.查美沙拉嗪栓的报批情况时,丁香园数据库里有受理号A980031,在SFDA网站上可凭该受理号查得进度。但在CDE的“受理品种目录浏览”和“在审品种目录浏览”里都无该受理号。……此外,丁香园也有“药品受理与注册数据库”,但也不是十分准确。因为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全或出错,分析到底有多少家企业获得了CTP是十分费脑子的工作。除了从时间上去对比分析,还需要查询申报企业的网站和一些临床试验的相关网站。

?市场上的主流剂型和规格有哪些?――光看国内的申报情况是不够的,我还会去看FDA的Orange Book,比较FDA和SFDA已批准剂型和规格的区别,分析其原因。例如,某片剂国外常用规格为4mg、8mg、16mg和24mg,而国内已批准的规格只有4mg和8mg。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这是因为东西方人种的体质存在差异,东方人很少能耐受16mg和24mg的剂量。如果申请16mg或24mg规格,SFDA 很有可能不批准。即便批准了,business value也会很低,因为完全可以用8mg

服用2片或3片来代替。因此,没有开发16mg和24mg的必要;又如,拟将某片剂改为缓释胶囊,SFDA数据库显示国内获得批准文号的厂商只有一家,而FDA 橙皮书里查到的外国缓释胶囊生产厂商不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由片剂改为缓释胶囊的合理性。

?各国药典(主要看ChP、USP和EP)中是否已收载该药品的API和制剂?该药品是否进入了EDL?――通常只有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物才能进入EDL,因此如果一个药品已进入EDL,则可以作为立题依据之一。同样,进入RDL也可以作为立题依据之一。

?各地的政府定价分别是多少?――各地的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公示可为药品上市后的产品定价提供参考,也可以写在立题依据中。

2.在准备申报资料阶段,RA人员需要同时开展以下工作(按个人认为的重要性和工作量排序):

?审核质量研究资料。为确保申报资料万无一失,可以设想自己就是CDE审评员,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审评。先假设这是份造假的资料,在审评过程中时时存疑,探究各种细节,然后通过令人信服的证据推翻造假的假设。这也是为今后的现场核查提前做准备。(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资料必须真实。不真实的资料编造得再完美也会有漏洞。)我以前所在的公司(改剂型为主)研发过程比较严谨,质量研究资料中的错误通常都是typing error或slip of the pen,审核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但当我们作为注册代理机构为我们的进口API供应商准备IDL申报资料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常对方也是业内口碑很好的大型API生产商,但由于对中国的注册要求不了解,给我们的技术资料会有遗漏。虽然我们之前会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中的申报资料要求翻译成英文发给他们,但不可能写得那么详细。而且有时API供应商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也不会主动给我们提供详细的资料,尤其是DMF的非公开部分。例如某API的合成工艺,供

应商最初提供的资料只有合成工艺简述、流程图和反应路线图,收到CDE发来的补充资料通知后才提供了几十页的详细资料;又如,国外API供应商的质量标准通常参照USP或EP设定。虽然USP和EP的质量标准通常高于同品种的ChP标准,但也不排除USP或EP采用TLC鉴别而ChP采用HPLC鉴别这样的例外出现。这时就要跟API供应商说明:进口仿制药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参照国外药典设定的标准,还必须符合ChP的标准。如果不按照ChP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研究,CDE会要求补充资料,这样会延缓审评进度,推迟获得IDL的时间。

审核证明性文件。包括:本公司的“三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GMP 证书);专利权属状态说明和不侵权声明;API的批准证明文件、质量标准、CoA、API生产企业的“三证”、供货协议和发票;辅料的批准证明文件(如有)、质量标准、CoA和发票;包材的批准证明文件、质量标准、CoA和发票;对照品的发票,等等。像对照品发票这样的资料不必附在申报资料里,但省局进行现场核查时要看,所以应提早准备。尤其是发票,因为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做账和归档,查起来需要不少时间,要从很早就开始准备。审核证明性文件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却是最费脑子的工作。资料中的数据是否矛盾?如何解释这种矛盾?原始记录中的原辅料用量跟合同、发票上的购进数量以及仓库中的余量是否对得上?国内原料药供应商的营业执照是否盖上了最新的年检章?哪些辅料的证明性文件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处处要留心,时时要注意。例如:与A公司共同申报某一药物。A公司在申报CTP时为独立法人机构,在临床试验进行期间调整为B集团的分支机构,且法人和负责人又几经变更。在申报ML时就需要格外注意A 公司的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的变更记录页。同时,由于此时A公司已非独立法人机构,还需要提供其上级法人机构B集团的营业执照;又如:2007年向××制药厂购进API,供货协议和发票上的API供应商名称均为“××制药厂”。而今该供应商已更名为“××制药公司”,那就需要向对方索要对方所在省局出具的关于公司更名的补充申请批件;再如:有时包材生产商为国外公司,供应商为其在华子公司。子公司从总公司进口整卷的包材,按照申请人的要求切割后提供给申请人,出具的是子公司的CoA,而提供的又是IDL和进口注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仔细比较CoA的检验标准和进口注册标准有何不同。若CoA的检验

(完整版)化工原理概念汇总

化工原理知识 绪论 1、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s): 用来为化学反应过程创造适宜的条件或将反应物分离制成纯净品,在化工生产中共有的过程称为单元操作(12)。 单元操作特点: ①所有的单元操作都是物理性操作,不改变化学性质。②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共有的操作。③单元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化工过程时,基本原理相同,所用设备也是通用的。单元操作理论基础:(11、12) 质量守恒定律:输入=输出+积存 能量守恒定律:对于稳定的过,程输入=输出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输入=动量的输出+动量的积存 2、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经验法):用量纲分析和相似论为指导,依靠实验来确定过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无量纲数群(或称准数)构成的关系来表达。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在抓住过程本质的前提下,对过程做出合理的简化,得出能基本反映过程机理的物理模型。(04) 3、因次分析法与数学模型法的区别:(08B)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 实验:寻找函数形式,决定参数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一、概念题 1、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 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泵向单位重量的液体提供的机械能。以H 表示,单位为m 。 2、离心泵的理论压头: 理论压头:离心泵的叶轮叶片无限多,液体完全沿着叶片弯曲的表面流动而无任何其他的流动,液体为粘性等于零的理想流体,泵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压头称为理论压头。 实际压头:离心泵的实际压头与理论压头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流体在通过泵的过程中存在着压头损失,它主要包括:1)叶片间的环流,2)流体的阻力损失,3)冲击损失。 3、气缚现象及其防止: 气缚现象:离心泵开动时如果泵壳内和吸入管内没有充满液体,它便没有抽吸液体的能力,这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的多,随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造成吸上液体所需要的真空度。像这种泵壳内因为存在气体而导致吸不上液的现象称为气缚。 防止:在吸入管底部装上止逆阀,使启动前泵内充满液体。 4、轴功率、有效功率、效率 有效功率:排送到管道的液体从叶轮获得的功率,用Ne 表示。 效率: 轴功率:电机输入离心泵的功率,用N 表示,单位为J/S,W 或kW 。 二、简述题 1、离心泵的工作点的确定及流量调节 工作点:管路特性曲线与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就是将液体送过管路所需的压头与泵对液体所提供的压头正好相对等时的流量,该交点称为泵在管路上的工作点。 流量调节: 1)改变出口阀开度——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2)改变泵的转速——改变泵的特性曲线。 2、离心泵的工作原理、过程: 开泵前,先在泵内灌满要输送的液体。 开泵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液体在此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 g QH N e ρ=η/e N N =η ρ/g QH N =

药物基本概念

药物基本概念: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毒物:小剂量对机体就能产生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药物、毒物与食物的关系:无严格界限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药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药理学学科地位——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药物作用(微观):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原发作用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 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补充不足: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药物选择性: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 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 受体特性:特异性,敏感性,饱和性,可逆性,变异性 受体两类调节: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活产生生物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内在活性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

的决定因素 受体药物结合反应三类型:激动剂(兴奋药),部分激动药,拮抗剂(阻滞药) 最大有效量: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所需使用的剂量。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2)不耗能 主动转运特点: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2、耗能3、需要载体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血浆蛋白结合率特点:①差异性②暂时失活和贮存血液中③可逆性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药物代谢:最主要的的场所在肝脏,其次是小肠、肾、肺、脑组织等。药物转化的酶系统:专一性酶,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药酶诱导剂: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药酶抑制剂:凡能够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土特产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如学生能陈述“1824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的叫。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识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但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地理老师唱将地理学科知识分为“地”和“理”两方面。这里的“地”主要指具体的地理知识,而“理”则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性,因而,他们分别想当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历史学科的老师也常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这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得较为突出。一位教师执教求平均数应用题:“五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篮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联系组21人,共投中63个;提高组3人,共投中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利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很快列出算式平均为3.6个。对其他条件有所变换的题目,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能得心应手的做。但在如下问题上,全班的正常率只有28%:某公司要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800元工资,他到法院上控告该公司未履行合同。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两道题都是关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为何不同?第二题题目则要求学生具备有关平均数的概念性知识,即学生要理解一些列原始数据的大小与平均数大小之间的关系。班上大多数学生正是缺少这种对平均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才不能正确回答后一道题,相反,他们对求平均数的程序性知识则掌握得很好。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遇到新颖的问

药品注册的概念

一. 药品注册的概念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一).仿制药的概念及其由来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1.立项阶段:协助业务发展部门进行市场调研 (1).原研厂和上市日期 (2).正在申报和已获批文的企业 (3).市场上的主流剂型和规格 (4).各国药典、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收载情况(5).各地的政府定价 2.准备申报资料阶段 (1).审核质量研究资料 (2).审核证明性文件 (3).撰写立题依据 (4).撰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5).撰写综述资料 (6).跟各部门讨论说明书和包装标签样稿 3.递交申报资料直至获得批准文号期间的工作 4.补充申请 三.注册人员在原研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一).原研药注册与仿制药注册的区别(二).注册人员在原研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四.结束语

一. 药品注册的概念 “药品注册”,业内又称为“药政事务”(Regulatory Affairs,简称R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药品注册”的定义如下:“药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这是从药政当局(drug authorities)的角度来讲的。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一个具有良好研发能力的企业,从立项前的调研到获得上市许可,再到上市后的承诺研究和补充申请等,RA人员的参与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一个合格的RA人员除了需要按照药政当局的格式要求整理资料并跟踪审评进度外,还需要理解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原则、审评技术要求以及药政当局的各种电子刊物和相关文献,具备CMC、药理毒理、临床试验、商标专利、甚至市场销售方面的知识,熟悉药品的研发和审评流程,掌握跟药政当局和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沟通技巧。高级别的RA人员还需要从大局考虑,进行战略性思考:“这件事对RA有什么影响,对其它部门又有什么影响?RA能够做什么?这样做有哪些风险和获益?这些风险和获益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更高级别的RA人员会跟药政当局进行更高层次的交流,比如FDA和EMA的最新动向、对跨国企业先进研发技术的介绍、对药政当局一些征询意见稿的反馈,等等。当然,由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线的不同,一个RA人员通常只会专注于某一领域,再高级别的RA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也会有局限性。仿制药企业的RA不懂IMCT、原研药企业的RA不懂BE study是很常见的。这里的版友多在仿制药企业工作,我就先介绍RA人员是如何参与仿制药研发的吧。 二.注册人员在仿制药研发过程中的作用 (一).仿制药的概念及其由来 “仿制药”,英文名为“generic drug”,过去称为“已有国家标准药品”,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第一节药品不良反应定义 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况。其中包括超剂量用药、意外给药、蓄意用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在预防、诊断、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定义: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与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一样,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误用、药物滥用(包括吸毒)、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等情况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这种设定是为了便于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 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将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临床合理用药必须掌握的两个要点即有效性和安全性。前者是指对症选药,即使所选药物的作用符合于治病的要求,后者是指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一药品不良反应按发病机制分类 不良反应的分类,揭示了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关注引起同类反应的共同因素和表现形式,从而采取相应的共同的措施进

行治疗和预防。传统的分类方法通常把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型、B型和C型三大类。这种简单明了的分类从1977年廷至今天,但因为粗略,不能准确地把各种不良反应的成因机制归于某类,因此就出现了目前新的、内容更丰富、定义更准确的分类方法,即A、B、C、D、E、F、G、H、U共九类。新的分类方法保留了A类,对B类则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划分。 A型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在的不良反应。它是药物常规药理作用的廷伸和发展,反应程度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本型反应是可以预测的,在人群中发生率高,死亡率低。毒副作用是本型反应主要内容,其它还有过度反应、首剂反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B型反应:又称质变异常性不良反应,它是一种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常规毒理筛选不能发现,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B型不良反应又可分为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两种,如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变态反应。 C型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难以预测。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长、不可重现。 有些药物反应难以用A型或B型反应来分类,如由于药物作用诱发的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患病率增加,药物引起三致作用、二重感染等。有些学者把它归于C型反应,这种观点近来已得到更多学者的赞同。 二药品不良反应按临床表现的形式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一)物质的多样性1、物质的三种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空隙)改变,大小改变不了.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Fe2O3、CO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物质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各举两例:纯净物:氧气、水、高锰酸钾混合物:空气、溶液、大理石、煤、石油 4、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元素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各举两例:单质:铁、氧气、氦气、碳化合物水、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钙 5、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看是否含碳元素,(除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根是无机物).各举两例: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 (CH3COOH)葡萄糖(C6H12O6)无机物大多数不含碳元素化合物.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二)微粒构成物质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化学反应的实质:宏观:物质生成新物质,微观:分子生成新分子 8、五个原子团的离子符号:(NH4+、NO3-、OH-、SO42-、CO32-) 9、分子的性质:不停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有间隔、有质量和大小 10、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在教学内容当中,结论性的知识就

●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在教学内容当中,结论性的知识就是告诉学生“是什么”(what),过程性的知识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how),后一部分知识对于一个人终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当我们期望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时,这部分知识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中就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内 容。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一些标签性的知识或是一些名词性的知识,如某一孤立的生物学现象、生物体的某一特定结构的名称等。另外一部分知识是构成生物学科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知识,如基因、染色体、自由组合规律等,这些对学生理解生命科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学生今后面对生活、面对职业的选择和学生学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记忆的规律来看,事实性的知识比较容易忘记,很多实事性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很快被遗忘,而概念、原理这样的知识需要人们一定程度的理解,并随着这些知识的不断运用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这些知识不断加强。 ●零散性知识与核心知识有些生物学知识是零散的、琐碎的,例如,某一个动物在某一地区的俗名是什么。与此对应的另外一些生物学知识则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具有主要作用,是构成学科知识框架的核心主题,如遗传、进化、生殖、发育等。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零散知识与核心知识又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用一些零散的、事实性的知识去支持或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形成核心知识。在教学当中选择什么样的零散的、事实性的知识,地域性的差异非常大,这样的选择权利通常要留给一线教师,不适合在国家的指令性教学文件中作统一要求,而对于核心知识“课标”则应该有明确要求。 ●过去重要的知识与现在重要的知识某些知识在过去的时代中可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对今天的中学生和普通公民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有些知识却会显得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生物学课程工作者来说应该能够把握这种变化。 ●公民知识与专家知识在设计中学生物学课程时,还会从另外一方面来分类知识,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来看,有些学科知识属于公民知识,即与公民生活、工作、决策关系密切的知识;而另一些知识属于专家知识。例如,不能要求学生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对每一种植物都能准确地讲出它的种名和分类地位,因为这是对植物分类专业人员的要求,而对公民,要求他们了解分类的原则、方法、工具及理解生物多样性即可。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学生都具备专家的知识。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设计案例

教师在教学之中采用题海战术,是可以对学生程序性知识有一定好处的,如可以完善一些细微的缺漏,弥补不足之处。但是这种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害处也不小。例如,学生为此会花费大量时间,课外生活也会因之减少,甚至有些学生在长期情况下,会出现厌学,避学等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搜集一些经典,综合性的习题。 情景与示范4.5 (中国)地形特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这里的三个目标中行为动词是“说出"、“填写”、“说明",从这些行为动词可知,这节课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地形三大特点及其影响。 ①地势由西向东变化特点及其对河流影响。 ②沿海大陆架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③地形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2.对给予的某一纬度地形剖面图,能填写不同剖面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3.能说明“山地”和“山区"两个术语的含义异同。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具备地形、地势和五类地型等概念。 ②技能准备:能运用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和景观图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 2.知识类型及其习得条件 中国地形、地势是一般地形、地势概念的特例,全课基本上是下位概念和具体事实性知识学习,原有上位概念是其学习的必要条件,阅读技能是其支持性条件。 3.课型 新知识习得与巩固并重。 4.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告知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师:我们学习过《中国地理》中“位置、疆域和政区"、“人口和民族”两章,今天学习第三章“地形”中的第一节(板书:地形特点)。 请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原有概念与新学习的知识是上下位关系。只要原有概念清晰,新知识学习难度不大。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找到新知识同化点 师:为了学好本课知识,我们来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师:呈现景观图。 生:看图。 (以下4种景观图让学生一一识别并回答) 师:景观图表示哪类地形? 生:答。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区别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区别 大致关系图 不良事件定义: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包括可预防的和不可预防的两种。 不良事件包含药品不良事件。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 而这种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报应关系。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以及药品滥用。 不良反应:(通常泛指药品,此外还有器械)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特征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药品质量使用的是合格药品;使用的是合格药品和(或)不合格药品。 2.用法用量按正常用法、正常剂量 使用; 不强调与用法、剂量的关系。 3.反应性质是有害且非期望的反 应,不可避免; 是不利的临床事件,部分可避免。 4.用药行为排除了意向性和意外 性过量用药与用药不 当的行为,即不包括药 物滥用和治疗错误等; 不排除意向性和意外性过量用药与用 药不当的行为,包括药物常规使用、滥 用、误用、故意使用、药物互相作用等 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不良事件药品不良事 件 其他不良事 件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失误等等

5.因果关系是药物与不良反应有 因果关系; 是药物与不良事件未必有因果关系。 6.风险责任 药物不良反应不属医 疗纠纷,不承担赔偿责 任;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常规使用药物,且药 物与事件有因果关系,不属医疗纠纷; 误用、滥用、故意使用、使用不合格药 品等的后果因医方导致,属医疗纠纷并 承担相应责任。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概念性知识--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分数并提出活动要求。 3/42/57/205/911。/255/68/21...... 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用计算器计算,把上述分数化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把哪些分数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们组把分子能被分母除尽的归为一类:3/42/5 分子不能被分母除尽的归为一类:5/95/68/21...... 师:通过分类,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一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另一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 生:有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还有一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那些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引导探究 1.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猜想一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后综合板书: 可能:(1)与分子有关系;(2)与分母有关系;(3)与分子分母都有关系。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课题: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2.讨论研究方法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才能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子还是由分母决定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有人认为由分子决定,有人认为由分母决定,不如分两种情况都实验好了。 师:如果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子决定的,怎样证明呢? 生:我想从刚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里,先拿出一个分数来,变换这个分数的分母,如果怎么换,得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那就是那个分子在起作用了。 师:你的思路是,如果真是由分子决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就与分母无关,无论我们怎样换分母,得到的分数应该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对吗? 生:是的。 师:这思路好。如果换某个分母后,得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了,怎么办呢? 生:说明不是由分子决定的。 师:科学试验中,排除一种假设,也是一种成果。如果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又怎样实验呢? 生:也可以用类似刚才讨论的方法。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一下步骤: 步骤一:先确定一个假设(由分子或由分母决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分类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分类 摘要对现行药理学教材中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作对照分析,提出使用合适的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及其分类方法。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上几乎都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十几年,虽然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早已下了明确的定义,就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严格定义及分类,根据1999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的分类方法也不统一,有的书籍上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等;有的又根据1977年Rawlins和Thompson设计的ADRs分类法,即将其分为A、B两类反应。A类反应指因某种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过强而引起的反应,如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动过缓。这些反应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预知,通常呈剂量依赖型。此类反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B类反应指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新的或异常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通常不可预知,也不常见,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相对较高。也有的分为与药理作用相关类如副反应、与机体反应相关类如过敏反应、与连续用药相关类如耐受性。各种教学用书及参考资料上对不良反应究竟包括哪些,几乎没有一致的。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应该使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概念。这个概念和我们教材上的概念的主要区别是强调了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也就是说,这种定义排除了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如果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做了调整,那么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或分类也应该做调整。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首剂效应、撤药反应、依赖性应该归到副反应里。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就属于意外的有害反应。从上述WHO和我国药品监督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来看药物的不良反应:①强调不符合用药目的;②强调反应对机体的损害程度。轻的就是不符和用药目的,重的就是意外的有害反应或有害反应。实际上不良反应也肯定有轻有重。如果非要用副反应和毒性反应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那么副反应和毒性反应就应该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区分有多大意义值得商榷。药物不量反应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的有交叉,对于初学者很难区分。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是属于后遗效应呢,还是属于继发反应摸棱两可。后遗效应可能比较短暂,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的宿醉现象;也可能比较持久,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旦停药后肾

药品概念.doc

第二部分药品经营知识 第一章药品的概念及特点 一、药品的概念 1、药物:凡能用于防治疾病、诊断疾病、计划生育的物质都总称为药物。 2、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 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 品和诊断药品等。 3、处方药:必须凭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由 于患者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患者只有就诊后医生开具处方才可获得处方 药,并在医务人员指导和监控下使用。 4、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既可自行判断、购买、使用。OTC--over the counter (国外称为柜台销售药)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6、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的药品。 7、精神药品:系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又能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 精神依赖性的药品。 8、毒性药品:是指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剂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 品。 9、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者其标记物。 10、中药: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用物质。其主要 来源为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发 酵制品。 11、药材:一般是指未经加工的中药原料药。 12、基本药物:是指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安全可靠)、临床必需、价格合理、使用 方便的药品。 13、假药:是指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以及以非药品冒 充药品或者以他种品种冒充此种药品的。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未经检 验既销售的;3.变质的;4.被污染的5.使用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6.所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主要考点: 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一般固体物质 ....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人教网2010教学心理学纲要第四节中的解释 策略是当今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主要涉及学习策略、元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等研究领域。至今,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目前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取向:一是把策略性知识视为学习活动或步骤;二是将策略性知识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及技能;三是将策略性知识认定为学习计划。这三种取向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视点聚焦于学习本身的活动中,分歧则在于对策略性知识的特定性水平(即抽象性水平)定位的差异。 其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功能是解决怎么办,即如何学才最好、最有效的问题。比如数学学习中的心算问题,关于“会不会心算”的问题是由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智慧技能)来完成的,策略性知识在这里是要解决“如何算才迅速与准确”的问题。基于策略性知识本身的特殊规定性,我们认为,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直接作用于主体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从百度上查到的解释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2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How to study / How to think)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 3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4.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它是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 5在策略性知识中,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反省认知(又称元认知)是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一般来说,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就认知领域来看,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或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看懂药品定义

一文看懂药品定义 众所周知,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病后最常见的步骤就有吃药、打针、吊水,这些操作都和药品有关,本文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药品的定义。 在我国,药品的概念来自药品管理领域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该法第十章附则、条款的第一百条对药品进行了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该定义的内涵包括:一、我国药品特指人用药(与国外不同,国外还包括兽药);二、能够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这与国外基本一致);三、规定有适应症(化学药品)或者功能主治(中成药)、用法用量的物质(与保健品的主要区别)。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药品应有批准文号,药品批准文号的格式为:国药准字H(Z、S、J)+4位年号+4位顺序号,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分包装。 我国药品定义的外延包括了中药材、中药饮片,这是我国药品定义与国外不同之处之一。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列入药品范畴是基于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际国情决定的,2003年1月8日,国家局在穗召开了"中药材、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工作座谈会",正式将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一事提上日程,04年6月国家局药品注册司组织起草了《中药饮片注册管理办法》、《关于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发布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品种目录(第一批)的公告》等征求意见稿,之后便杳无音信,其后国家经历了多起药害事故,加之机构改革,人事浮沉,饮片批准文号管理制度至今并未实施。另外,按照《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中药生产中提取和提取物监督管理的通知》(食药监药化监〔2014〕135号)的规定:对中药提取物将不再按批准文号管理,但按新药批准的中药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除外。对已取得药品批准文号,按本通知规定应纳入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在原批准文号有效期届满后,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再受理其再注册申请。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可能会将中药材、中药饮片也纳入备案管理,不再将其列入药品的范畴。 我国药品定义的外延还包括了化学原料药,这又是我国药品定义与国外不同之处之一。原料药施行注册审批(发给批准文号)存在诸多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造成原料药的垄断,从而价格上涨。此外,原料药并未规定适应症,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其本质并不属于药品。在美欧等国家,原料药均指药品的活性成分,并不属于药品。采用的制度包括:美国DMF 制度、日本MF制度、欧盟的ASMF制度、欧盟的CEP制度等。国家药监局相关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监管机构的法律法规和指南,对原辅料包材管理和制剂上市许可制度进行研究,借鉴美国DMF制度,提出了:“实行药品与原料药、药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关联审批的制度”,并于2019年07月15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和监管工作有关事宜的公告(2019年第56号)》,从2019年8月15日起实施。该公告具有进步意义,明确了化学原料药管理从注册审批制转变为平台登记制度,不再下发批准文号,不再将其列入药品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在修订中,希望修订人员结合近年来管理政策的变化对附则中药品定义的条款进行修订。 本文草草成文,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