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单砂体刻画与剩余油研究(李顺明)

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_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_牛博(石油学报2014)

第36卷 第1期2014年1月 石油学报 ACTA PETROLEI  SINICAV ol.36Jan.  No.12 01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二期)”(2011ZX05010- 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开发科技课题“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技术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2014B- 1111)资助。第一作者:牛 博,男,1988年6月生,2 01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Email:niubo2012@foxmail.com 通信作者:高兴军,男,1972年7月生,1 993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含水油田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水流优势通道描述以及剩余油综合评价技术研究。Email:gaoxingj un@petrochina.com.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5)01-0089-12 DOI:10.7623/sy xb201501011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 牛 博1,2  高兴军1 赵应成1 宋保全3 张丹锋1 邓晓娟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 00083;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 。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 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辫状河储层中夹层(主要是落淤层)的产状和平面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内基于三级构型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辫状河;构型模式;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构型建模;密井网;大庆油田中图分类号:TE122.14 文献标识码:A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hannel bar in paleo-braided river:a case study  of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Sazhong in Daqing oilfieldNiu Bo1, 2 Gao Xingjun1 Zhao Yingcheng1 Song Baoquan3 Zhang Danfeng1 Deng  Xiaojuan1 (1.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ijing1 00083,China;2.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Heilongjiang Daqing163712,China)Abstract: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Sazhong development zone of Daqing oilfield,with the maximum well density  of 280 wells/km2  onaverage in China.Taking the P1-3 thin sand layer of braided river in this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underg round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their internal architectures are finely explored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lling-silt seams in single well and p rediction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interface using well-to-well correlation method based on abundant actual well data.Further,the 6-level architecture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and bodies is improved herein;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sand bodies have a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modelfeatured by gentle down-flow progradation and multi-stage vertical accretion.On this basis,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on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occurrence of the interlayers(agreat majority of falling-silt seams)i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and thus a geolog icalknowledge database about falling-silt seams is built.Finally,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based on3-level architecture interfaceis set up and provides reliable evidences for exploring  reservoir sand bodies of braided river in the whole area.Key  words:braided river;architecture pattern;falling-silt seams;geological knowledge database;architecture modeling;dense wellpattern;Daqing  oilfield引用:牛博,高兴军,赵应成,宋保全,张丹锋,邓晓娟.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5,36(1):89-100. Cite:Niu Bo,Gao Xingjun,Zhao Yingcheng,Song Baoquan,Zhang Danfeng,Deng Xiaoj uan.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hannel bar in paleo-braided river:a case study of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Sazhong in Daqing  oilfield[J].Acta PetroleiSinica,2015,36(1):89-1 00. 大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 综合含水率已经达到90%以上。在高含水后期, 储层内部隔夹层已经成为影响流体运动及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1,2] ,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是实现储层内部夹层预测的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现代河流三角洲分析

?首页>> ?电子教材>> o第一章绪论 o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o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第一节概述 o第二节三角洲环境 o第三节三角洲沉积模式 o第四节河口湾环境 o第五节扇三角洲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六节辫状河三角洲相

环境条件:含盐度不正常,受到河流、波浪、潮汐的共同影响。 生物:大陆和海洋的生物群混生,生物群分异度较低,而丰度较高,以丰富的广盐度的生物如双壳类和腹足类繁盛为特征。 沉积物:除大量发育由河流携带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外,有时也因水体咸化而形成一些化学沉积。 沉积构造:水流、波浪形成的沉积构造共生(潮汐弱)。 地质记录:河流携带大量陆源沉积物在入海处沉积,沉积速度快,可形成厚度巨大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与河流相伴

三角洲的概念:可追溯到公元约400年。当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观察到尼罗河口的冲积平原的平面形态与希腊字母Δ相似,于是就产生了三角洲的名称.三角洲指河流与海洋(湖泊)的汇合处(在河口附近)所形成的三角形碎屑沉积体。 海洋三角洲:是河流流水与海洋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的产物。 湖泊三角洲:是河流流水与湖泊波浪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的规模可自数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其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大小,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面积约5180km2。 吉尔伯特(1885)对邦维尔湖三角洲的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发现许多大型油气田与三角洲沉积有关。 科威特布尔干油田为世界上第二特大油田,储量为94亿吨。 委内瑞拉马拉开波盆地玻利瓦尔沿岸油田为世界第三大油田。 美国墨西哥湾中新生代油气盆地,它们的主要产油层均属三角州沉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4)0120087208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① 王家豪姚光庆赵彦超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说明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厚层叠置砂体底部冲刷面和下切谷、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特征、滨岸沙坝-滨岸沼泽相沉积;阐述了厚层稳定煤层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理论依据;剩余陆上可容纳空间的概念合理地解释了储层砂体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原因。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 曲流化 稳定厚煤层第一作者简介 王家豪 男 1968年出生 讲师 在读博士 沉积学 油气储层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 P5391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目前,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在我 国齐步发展,两者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都体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经典层序地层学论述了可容纳空间由海平面变化与基底构造沉降叠合而成的发育机理,较详细地分析了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气候等 四大控制因素[1]。高分辨层序地层学进一步提高了地层对比的精细程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并逐步延 伸到储层宏观展布特点和物性评价方面,总结出了可容纳空间原理、相分异原理、体积分配原理等系列理论[2]。因此,以两者都强调的可容纳空间概念为纽带,充分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控制因素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层序内部沉积学响应原理,就形成了分析不同控制因素下储层分布特征的完整思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在我国并不少见,在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如焉耆盆地)都有发育,特别是一些大型坳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分布面积达几千~几万km 2,如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也是一种较独特的沉积类型,一方面需要有平缓的浅水沉积背景;一方面又需要高隆的物源区以提供丰富的物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三角洲平原相极其发育、而前缘相薄、零星分布为特征[3],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道边缘的决口水道、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相等微相类型。结合鄂尔多斯盆 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的沉积储层特点,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地层含砂率高,储层厚度大, 主要为辫状分流河道相砂体,属粗粒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精细对比、隔夹层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储层密集,又不发育浅、深湖相沉积,可靠的对比标志缺乏,高分辨层序识别困难,两个地区都采用了把厚层煤层作为对比标志,但其理论依 据不足,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4]。 经典层序地层学指出:“在Ⅰ型层序中,河流沉积在低水位和海进早期,以线形下切河谷方式产出,在高 水位沉积时期,以更广泛的泛滥平原沉积方式” 产出[1]。邓宏文在阐述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相分异原理 中也指出 “高可容纳空间与低可容纳空间形成的河道砂体,其几何形态(宽厚比)、 侧向连续性、相互截切程度、底形类型与保存程度、底部滞留沉积物厚度与类型 均有明显差异”[2] 。因此,河流的作用方式及其储层分布特点蕴含着层序识别的信息。河流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主要营建力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沉积相和储层砂体类型都较单一,是进行河流作用方 式、 储层砂体展布和控制因素分析的理想场所,也是借此进行高分辨层序分析的有利条件。2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 方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分析 短期基准面旋回与油田的小层划分的精细程度大   第22卷 第1期2004年3月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 TOLO GICA SIN ICA Vol 122 No 11 Mar 12004   ①收稿日期:2003203228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6209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 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Miall最初在对河流相沉积研究时划分出6级沉积界面[1],后来又将界面等级体系扩大到冲积体系中的8级界面,并归纳总结出20种岩石相类型和9种基本构型单元[2-4]。随着M iall对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被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所接受和认可,他们纷纷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的热潮,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 最早的储层构型分析源自对河流相沉积的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1-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他们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思路,从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特征三个方面开展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并根据各自研究地区的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排列沉积界面序列和定义构型单元类型[7],建立起了高精度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8-11],加深了人们对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形态的感性认识。 然而进行储层构型分析,建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最终目的在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因此人们在通过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基础之上,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思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取地下有用信息的资料对地下储层进行构型分析[12,13]。通过对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识别出各种岩相类型[12]。1990年,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研究沉积界面体系(界面层次或界面等级)是搞清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关键[14]。然而地下储层沉积界面的 111  2009年第17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滕彬彬(1983-),女,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第31卷第4期2011年12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31No.4Dec.2011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1)04-0064-06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贾开富,戴俊生,刘海磊,王 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收稿日期:2011-03-24;改回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贾开富(198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区构造解析 摘要: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 )、 河道充填(CH )、纵向砂坝(LB )、横向砂坝(TB )、落淤层(FS )、越岸细粒沉积(OF )和洪泛平原细粒(FF );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 )和砂坝(CB )为主。关 键 词:建筑结构分析;岩相;层次界面;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2.2+ 4 文献标识码:A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D.Miall 教授提出了建筑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岩石相组合、 划分层次界面,研究结构要素来研究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进而描述河道储层砂体的非均质性,建立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1]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现已成为认识 河流相各种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的有效途径。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油田地下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李阳等把结构单元分析法应用于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 陶组上段(岩心)研究,分析了其5-1+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 [2] ;李双应等以结构单元分析为基 础,结合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特征等因素,研究 了孤岛油田馆上段5-1+2砂层组的河流沉积模式 [3] ;渠芳等建立了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 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 ;冯建伟等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辫状河沉积体为 例, 建立了结构要素定量模糊识别模型,并编成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最后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展布模型 [5] ;黄文科等研究了胜坨油田 沙二段34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立了34小层砂 体的内部建筑结构模型[6]。此外,马厂油田[7-8] ;河南 双河油田[9];大庆油田[10-15] ;苏北的范庄油田[16],大港 的羊三木油田 [17] 、孔店油田[18] 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的提出是为了满 足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储层横向精细预测的需要。塔河油田一区目前尚没有该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建筑结构分析法为指导,对工区内三叠系下油组储层作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为砂体横向精细划分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1区域地质概况 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在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轮台县城以南约54km 处,东距沙漠公路1km 左右(图1)。其位于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桑塔木构造上,东邻达里亚背斜构造, 西接艾协克背斜构造,南邻满加尔坳陷,北与阿克库勒断块潜山背斜构造带相连。 塔河油田一区构造是艾协克南-桑塔木盐边构 造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下油组顶部构造形态为典型的低幅牵引背斜,长轴方向SW-NE 向,与断层的延伸方向一致。背斜南翼稍陡,并被南北两组断层

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解剖及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160707;改回日期:2016111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鄂尔多斯盆地大型低渗透岩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2016ZX05050)作者简介:张吉(1974—),男,高级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2004年毕业于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苏 里格气田天然气开发与地质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7.02.001 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解剖及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张 吉1,2,马志欣1,2,王文胜1,2,孙艳辉1,2,付 斌 1,2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H 8x )辫状河储层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气田开发,应用储层构型理论,以试验区苏??井为例,开展地下辫状河辫状水道、心滩识别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 明确有效砂体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心滩含气性明显好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和心滩内部结构、局部岩性、物性差异共同控制有效砂体分布;辫状水道有效砂体主要位于下部粗粒沉积内;心滩迎流面除夹层外,均为有效砂体,心滩核部整体以有效砂体为主,非有效砂体局部分布,心滩背流面整体含气性最差,有效砂体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粗的中下部。心滩迎流面、核部及辫状水道下部应作为苏里格气田下一步精细开发的主要目的砂体。研究成果为苏里格气田水平井优化设计和气田高效开发提供精细的地质依据。关键词:储层构型;有效砂体;地下辫状河储层;盒8下亚段;苏里格气田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35(2017)02-0001-05 Dissection of Structural Units of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and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Zhang Ji 1,2,Ma Zhixin 1,2,Wang Wensheng 1,2,Sun Yanhui 1,2,Fu Bin 1,2(1.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 ’an ,Shanxi 710018,China ; 2.Low -permeability Oi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Xi ’an ,Shanxi 710018,China ) Abstract :Sandstone formations i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 of H 8x in the Sulige Gasfield are characterized by poor continuity and connectivity ,and high heterogeneity.To enhance efficiency of gasfield development ,reservoir archi-tecture theori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Well Su ??within the study area to identify underground braided channel and diara ,and to determine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accurately.Eventually ,patterns for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can be determined.Research results show diaras have gas -bearing propertie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braided channels.On the other hand ,internal structures ,regional litholog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raided channel and diara may jointly control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in braided channels distributed predominantly in rough -sized sediments in lower parts ;Except interlayers , surfaces toward flows in diara conatin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Core sections of diara are dominated by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with non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 distributed regionally.Sur-faces opposite to flow in the diara have poor gas -bearing properties in general with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s distributed in middle and lower parts with rough particles.Generally speaking , surface against flows ,cores and low-er parts of braided channel in the diara shall be considered as major target sandstone formations for fine development in the Sulige Gasfield in future.Relevant researches may provide reliable geologic foundations for horizontal well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for high -efficiency development of the Sulige Gasfield. Key words :reservoir architecture ;effective sandstone formation ;underground braided river reservoir ;H 8x ;Sulige Gasfield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

2013年12月第33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33 No.4 Dec., 2013 428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席海波1,陈袁1,王强2,李鑫3,朱一鸣4,李垚5 (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华阳 610213;3. 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陕西榆林 718500;5.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第六采油厂采油工艺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河流相、冲积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对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字: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3)04-0428-02 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3.04.010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陆相注水开发油田己经进入了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自然递减的幅度上升,剩余油的分布也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寻找极其复杂的剩余油将是油田面对的重大课题。储层构型研究将储层描述由微相发展到成因砂体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并将砂体形成过程、机制、内部层次结构、非均质性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因此储层构型的研究对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加产量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1977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级界面、20种岩相类型、9种结构单元。1989年,第74届AAPG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 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2]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现有发表的文献来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以曲流河为主。随着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到了辫状河、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等其他领域。 2.1 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 张昌民等[3]运用Maill,A.D.所提出的结构单元分析法,不同程度的对曲流河储层进行了界面特征、岩相组合以及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分析。薛培华等[4],通过对现代曲流河点坝砂体露头及沉积规律的研究明确了点坝的形成过程;确定了组成点坝的三要素、点坝侧积体的识别、划分及定量预测等。1992年,张昌民[5]提出了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兰朝利等[6]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法的原理及研究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并认为了储层构型研究仅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赵翰卿等[7]指出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了应用储层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法来研究砂体储层构型。马世忠等[8]提出了一整套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2008收稿日期:2012-10-11 作者简介:席海波(1987-),男,陕西榆林人,硕士,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三角洲成藏模式分析

三角洲沉积与成藏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很多大型油气田的勘探结果显示都与三角洲沉积有密切关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席状砂体;前三角洲砂体等都是良好的储层。因此,对三角洲沉积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沉积相沉积模式成藏模式 1 .概述 在河流入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遂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如图1)。规模可自数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1)三角洲的沉积速率很高,最高可 达45000cm/ka。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推进可以有很 高的速度。例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0m,黄河则为300~400m。 (2)随时间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 育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 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就是由七个 三角洲连接叠合而成。黄河河口现代三角洲 就是由九期亚三角洲依次叠置而成。 图1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2 .三角洲的重要特征 (1)沉积物供给的总量与盆地过程改造能力的关系。 (2)所供给沉积物的直径,它影响着三角洲中沉积物的散步和沉积。粗粒的底负载沉积物多半沉积在紧靠分流河口附近的地区,它们或者形成分流河口砂坝或者被波浪和潮汐过程改造成海滩障壁体系或潮汐水流脊复合体。相反细粒悬浮负载沉积物在盆地广大地区的影响下,一般被搬运到滨海外沉积下来。沉积作用在三角洲前面形成一个广泛分布的以泥为主的台地,当进积作用继续进行对三角洲前缘砂就会叠覆在它的上面。 (3)流量的变动可能是很强重要的,它决定着所供给沉积物的直径大小。例如,以周期性的短暂高流量为特征的无规则瞬时河流所供给三角洲的沉积物,可能比较稳定的河流所提供的沉积物粗,后一种河流沉积物在进入三角洲就多半受到分选。 (4)河流流量变化与盆地能量体系变化的时间关系业影响着三角洲地区的沉积作用。如果流量和盆地能量最大周期是同周期的,则河携沉积物将连续受到盆地作用的改造,如果是不同周期的,则实际上不受干扰的三角洲进积时期及受盆地作用改造的时期交替出现。 3 .三角洲的分类 (1)盖洛韦(W.G.Galloway,1976)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河流、波浪、潮汐直接控制三角洲的形成,按三者的相对强度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如图2)。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别称为:河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报告:主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1)

八种沉积相的沉积模式 勘查10-5,2010042225,杨煦哲 一、冲积扇 冲积扇,是山麓—洪积相的组成部分之一。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形沉积体,椎体顶端指向山口,锥底向着平原,其延伸长度可达数百 米至百余公里。冲积扇可以单个出现,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可由多个冲积扇沿着山系 的前缘在横向上彼此联结,形成冲积扇复合体系,其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冲积扇划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种类型。湿润性冲积扇单个扇体大,表面积可为干旱型冲积扇的数百倍山体中河流作用较明显,发 育河流作用产生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干旱型冲积扇呈面积较小的锥形体,山根处沉 积厚度大,向扇缘处沉积厚度快速减薄。 冲积扇上的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水携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两种类型。前者可进一步按沉积的位置和沉积物特征划分为河道沉积、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 按照现代冲积扇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可将冲积扇相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个亚相或称为近端扇、中扇和远端扇。 干旱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扇根: 沉积宽度小、坡度陡。主要沉积物为泥石流沉积和河道冲天沉积。岩石类型为成分复杂、分选差、无组构的混杂砾岩、具叠瓦状构造的砾岩和砂砾岩。 扇中:发育河道沉积和漫流沉积。主要成分为复杂、分选差的砂岩、砾质砂岩和砾岩,砂岩和砾质砂岩可具有不明显的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扇缘:位于冲积扇周边,缺少明显河流冲刷作用,沉积范围扩大、沉积物变细,主要沉积物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分选相对较好,具有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湿润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扇根: 由若干单元厚层格架砾岩组成。沉积单元呈长条状,与水流方向平行,两侧为具交错层理的砂岩。砾石主要为巨砾粒级,碎屑呈叠瓦状且磨圆良好。 扇中: 底部发育冲刷面,沉积物含砾不多,上部或过渡带为粗砾的斜长方形沙坝;下部为纵向沙坝。在坝的侧方或下游一侧,砂楔具板状交错层理,河道砂质砾 石中具槽状交错层理。 扇缘: 砾石仅分散在具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的一些薄层砂岩和透镜体砂岩中。 远端扇中辫状河道发育。沙坝类型包括纵向、舌型、和横向形式。常见构造为板状 交错层理和波纹层理。 二、曲流河 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河水侧向侵蚀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侧向加积作用在凸岸形成点沙坝。由于河道的不断弯曲,常发生河 道截弯取直作用,形成牛轭湖和泛滥平原沉积。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4个亚相。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收稿日期]20050215  [作者简介]旷红伟(1969),女,1992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旷红伟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高振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以现代沉积学为指导,以露头、岩心、录井、测井 及各种新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从油田实际地质工作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从各种复杂的地 质现象中,总结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特别是河控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 古代三角洲类型的特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扇三角洲体系中, 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而河控型扇三角洲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 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 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岩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 是主要的沉积构造;低弯度河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区别于辫状河 三角洲,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为今后油区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识别特征 [中图分类号]TE121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2031704 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与古代三角洲沉积有关。笔者从地层记录中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出发,结合油田沉积地质研究的实例论述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 1 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发育较完全[1] ,这类三角洲的特征较明显。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通常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河漫微相及河漫湖、河漫沼泽微相组成,总体特征类似于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远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组成。2 扇三角洲与河控型扇三角洲通常意义上的扇三角洲沉积是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2,3]。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我们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某区二叠系上统下乌尔禾组12口井、1000m 余岩芯的详细观察、描述以及岩石薄片和光面的研究,800多口井的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15口井的E M I 成像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下乌尔禾组沉积相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以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这类三角洲最明显的特征是沉积过程受河流作用的控制,以河道沉积为主。在常年有流水的潮湿地区,扇三角洲平原多为砾石质辫状河组成辫状河平原[1],地形较平缓,河道多、切割浅,且迁移快,不固定[3,4];砾石坝中发育弥散的平行层理,而河? 713?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4月  第27卷 第2期Journa l of O il and Ga s Technology (J 1JP I ) Ap r 12005 Vol 127 No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