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11年统计年鉴

大同市2011年统计年鉴
大同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同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

(2012年3月2日)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0亿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428.54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7.55亿元,增长10.3%。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2%、3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50.9∶43.6。人均GDP为25301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3918美元。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1.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5%。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5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688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人数723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320人,创业就业人数140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农业

播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9.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82千公顷,增加1.22千公顷;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播种面积1.98千公顷,减少3.5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74.83千公顷,增加4.72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6千公顷;蔬菜面积15.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8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2.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

粮食产量: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5.90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夏粮产量0.21万吨,比上年减少49.3%;秋粮产量85.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畜禽产品产量:全年全市生猪出栏84.7万头,比上年增长35.4%;牛出栏8.2万头,增长17.2%;羊出栏115.9万只,增长5.6%;家禽出栏300.5万只,增长106.3%。全市肉类总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4.1%,其中,猪羊肉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33.8%;牛奶产量21.4万吨,比上年下降9.5%;禽蛋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47.0%。年末大牲畜存栏12.4万头,比上年下降5.27%;猪存栏55.4万头,比上年下降3.5%;羊存栏120.4万只,比上年下降8.6%。

农业机械:全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机械耕地面积180739公顷,下降6.0%;机械播种面积135209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4114 公顷,分别增长3.9%和56.4%。农村用电量3019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1%,化肥施用量29.16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6.7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2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3千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实现销售产值8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9.0%,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实现利税11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3.03亿元,增长18.2%。实现利润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30亿元,增长16.2%。

建筑业: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5%,房屋竣工面积20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320.90亿元,增长7.1%;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344.01亿元,增长82.5%。

分三次产业看,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7.34亿元,比上年增长5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0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房地产开发:全年全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1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其中住宅投资103.4亿元,增长48.2%。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70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52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3%。竣工面积87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1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倍。商品房屋销售面积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

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53个,其中新开工361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328个,新增固定资产478.5亿元。

五、能源

能源生产、外调: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0.74亿吨,比上年增长11.1%;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0.06亿吨,增长11.1%。全年全市铁路外运煤炭9803.72 万吨,比上年增长39.2%,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的比重为91.5%。全年外输电力290.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外输电量占发电量比重为74.3%。全社会用电量136.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第一产业用电量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第二产业用电量109.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第三产业用电量13.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居民生活用电量10.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

能源投资:全年全市能源工业投资完成146.64亿元,比上年增长71.6%。其中煤炭工业投资88.67亿元,增长63.7%;电力工业投资57.97亿元,增长106.0 %。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零售: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6.18亿元,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9亿元,增长17.2%。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3.33亿元,增长13.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8.82亿元,增长19.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42亿元,增长13.2%。

消费结构: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6%;书报杂志类增长20.3%;汽车类增长27.3%。

七、对外经济贸易

进出口贸易: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4312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4.0%。其中出口完成9791万美元,同比下降21.6%;进口完成33332万美元,同比下降24.7%。

招商引资: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家,追加注册资金2家。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实际到位外资1.06亿美元。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全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394.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522.35公里。全市通油路的乡镇99个,通公路的行政村1961个;通油路的行政村1952个,本年新增13个。全市公路密度87.9公里/百平方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8.8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3.05万辆),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新注册汽车4.89万辆,增长15.6%,私人汽车23.76万辆,增长20.4%。年末载客小型车保有量18.08万辆,比上年增长23.9%,其中私人载客小型车达15.68万辆,增长27.2%。

邮电: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3.76亿元,增长25.18%;邮政业务总量2.44亿元,下降4.3%。到2011年底,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53.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6.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7.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33.03万户。邮政局所113个,邮路总长度2851公里,全市订销报纸3765万份,增长8.5%,订销杂志193万份,增长5.5%,收寄国内函件302万件,增长31.3%,收寄国内包裹11万件,增长14.6%,年末拥有邮政储蓄78家,年末储蓄余额达99.2亿元,净增17.4亿元。

旅游:全年全市旅游业务总收入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130.9亿元,增长15.6%,国际旅游创汇8650.9万美元,增长18.3%。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16.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592.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接待海外旅游者23.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6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收入中,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4%、30.5%;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分别增长22.6%和9.8%。

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6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4.8%,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5.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3%,教育事业支出增长1.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39.3%,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3.7%。

金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70.2亿元,比年初增加21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77.0亿元,比年初增加131.6亿元,增长13.9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8.7亿元,比年初增加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9.4亿元,比年初减少8.5亿元,下降4.5%;中长期贷款余额378.2亿元,比年初增加59.7亿元,增长19.8%。

保险:全年全市共有注册保险机构23家。全年全市保费累计收入3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寿险业务保费累计收入21.03亿元,下降6.8%;财产险业务保费累计收入12.14亿元,增长23.6%。全市累计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2.14亿元,增长16.8%。其中寿险业务给付6.63亿元,增长12.0%;财产险业务赔款5.51亿元,增长23.1%.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全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额达到8920万元,比去年增长16.43%。全年全市已完成专利申请475件,同比增长194.7%,其中,发明专利197件、实用新型专利221件,外观设计专利57件,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的41.5%、46.5%和12%。在全部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338件,非职务发明137件,分别占71%

和29%,在338件职务发明中,企业258件、科研单位65件、院校团体15件,分别占职务发明总数的76%、19%和5%。

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47项,争取科技资金1180万元。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级科技项目43项。

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1.12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45万人。其中职业高中招生0.67万人,在校生人数2.22万人。普通中学招生数达7.18万人,在校生数达到22.0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数达2.56万人,在校生数达7.28万人。

全年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5个,监督抽查587家企业8类70种1061个批次产品和商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4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0.6万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9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防雹、增雨累计收益面积1.4万平方公里,增雨量0.55亿立方米,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9个,年降水量340.3毫米,年平均气温6.8摄氏度,无霜期152天。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云冈文化艺术节、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云冈石窟建窟1600年庆典等文化盛事,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文化庙会和“八音会”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全年全市共有群众文化艺术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57.9万册,博物馆1个,档案馆13个。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0座,电视发射、转播台29座,中波发射台1座,调频发射、转播台14座,微波站14座,有线电视网1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3.5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7.07%,有线电视用户39.36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9.83万户。报纸出版614万份,各类杂志出版2种、54万册。

卫生:全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3025个,床位15693张,其中医院111个,卫生院145个,床位14333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62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318人,注册护士6737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478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27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393人。全年全市11个县(区)全部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99个乡镇卫生院和4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初步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140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81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体育:在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十五个项目的角逐中共获得2金、2银、7铜的好成绩;在山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十六个项目中共取得了123枚金牌、总分3139.5的好成绩。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举办了“2011年首届山西养生太极国际邀请赛暨传统武术比赛”、“全国第十一届武术学校武术比赛”、“全国协作区四项棋类比赛”和全省跆拳道公开赛。全年完成184个行政村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年末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01平方米。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全年全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47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天。其中,一级天数123天,比上年同期增加26天。

全市主城区累计供热面积达3792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3700万平方米,燃煤锅炉集中供热面积92万平方米。全年新增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为100%。市区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31万立方米,实现年供气量约1.2亿立方米,全年新增天然气用户7496户,累计达35.3万户,城市气化率达到98.2%。市区日供水能力约3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9.98%以上,水质合格率达100%。全市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250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86%;中水回用日处理中水3.56万吨,中水回用率45.1%。

2011年,全市新增绿化面积623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约54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43.4%、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89平方米/人。

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993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9469公顷,飞播造林完成2668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7801公顷。

全年全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为0.102,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0.849,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1888,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为零。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33.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7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22‰;死亡人口1.90万人,死亡率为5.71‰;自然增长率为5.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02。

人民生活: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15元,比上年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243元,比上年增长20.7%。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36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40元,增长51.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2.42平方米。

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顺利推进,农村街巷硬化覆盖率达58.78%;便民连锁商店覆盖率达88.7%;农家书屋覆盖率达51.88%;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均达100.0%;全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率达67.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8.9%。

社会保障:全年全市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5处,社区服务中心11个,福利院床位数9376张,福利院收养人数7351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806人。全年支出福利彩票公益金7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12.9万元。全年全市共有36.41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低保资金7.02亿元。

全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33.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7.4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91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6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2.41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8.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0.03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6万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2亿元;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1.6万人,其中农民工8.5万人,非公经济单位参保人数5.1万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373万元。全市新农合参合农民152.85万人,参合率达到98.72%。

全年全市共为15.8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20.57亿元,确保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发放离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2782万元;全市共建立45个街道服务机构,213个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

机构,社会化管理率达75%;全市共为6.34万人支付失业保险金3532万元,医疗补助金176.4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口径与上年相比较。

4.部分指标为抽样调查数据。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6.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标准由过去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

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销售额2000

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

7. 2011年起,邮电业务总量(包括邮政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总量)由之前的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调整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

8.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节能降耗指标单独发布

武汉市统计年鉴

1-1 土地面积、人口密度、户数、人口数 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指标

从业人员数 406.12 407.3 412 417.5 421.8 429.6 #职工人数 180.39 171.67 169.04 173.06 169.78 165.78 宏观经济 国民核算 生产总值(亿元) 1335.4 1467.8 1622.18 1882.2 4 2238.23 2590.75 第一产业 85 90.4 95.13 102.23 109.57 115.91 第二产业 582.4 635.5 701.87 825.78 1019.26 1195.74 工 业 472.6 514 567.89 680.13 852.53 1000.74 建筑业 109.8 121.5 133.98 145.65 166.73 195 第三产业 668 741.9 825.18 954.23 1109.4 1279.1 物价指数(上年=10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96 97.7 100.4 101 100.9 100.7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99.5 98.6 102.3 103.3 102.7 101.4 工 业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611.76 1769.93 1994.9 2402.3 4 2674.41 3162.0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纱 (吨) 80302 90250 96694 96385 92893 89697 布(万米) 18852 27694 31472.6 5 3346 6 33625 50563 原油加工量(万吨) 256 274.48 285.41 370.85 396.2 403.66 合成洗涤剂 (吨) 15224 17888 7179 317 化学原料药 (吨) 3956 6145 6378 4846 5395 5183 中成药 (吨) 7487 8756 8208 7710 11852 10022 通讯电缆(万对公里) 330.52 74.37 48.26 78.83 68.93 47.79 家用洗衣机 (台) 26.39 28.27 22.93 12.22 6.43 房间空调器 (万台) 96.99 74.22 97.32 177.91 239.94 342.08 手 机 (部) 17.22 33.97 163.83 182.6 248.49 107.63 钢 (万吨) 713.11 761.14 850.3 925.71 1062.89 1125.33 生 铁 (万吨) 675.06 725.77 802.13 886.11 1015.49 1100.25 成品钢材 (万吨) 593.97 613.94 699.84 850.7 963.91 1010.8 汽 车 (辆) 58884 90303 112322 103258 167853 268056 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 固定资产原价 (亿元) 1117.5 1 1146.5 1207.58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亿元) 719.74 712.91 722.11 786.5 1156.16 1168.75 利润总额 (亿元) 66.97 64.79 77.13 115.91 128.1 149.11 农 业 年末耕地面积 (千公顷) 216.1 214.95 205.78 206.06 207.74 210.4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万人) 78.06 77.78 73.2 71.73 70.08 69.87

北京统计年鉴 BEIJ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北京统计年鉴BEIJ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TABLE OF CONTENTS 文章选编 ARTICLES 北京市2005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STATISCAL COMMUNIQUE ON THE NATIONA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BEIJING IN 2005 & THE 10TH FIVE-YEAR PERIOD 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COMMINIQUE ON MAIN DATA OF 2005 BEIJING 1%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COMMUNIQUE ON MAIN DATA OF BEIJING 1ST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统计表 STATISTICS 一、 综合 GENERAL SURVEY 简要说明 BRIEF INTRODUCTION 1-1土地面积 LAND AREA 1-2气象(2005年) METEOROLOGY (2005) 1-3行政区划(2005年)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2005) 1-4 全部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数(2005年) TOTAL NUMBER OF JUDICIAL ENTITIES AND ESTABLISHMENTS (2005) 1-5 企业法人单位数(2005年) NUMBER OF ENTERPRSES AS JUDICIAL ENTITIES (2005) 1-6 国民经济各行业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数(按行业分)(2005年) NUMBER OF JUDICIAL ENTITIES AND ESTABLISHMENTS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NATIONAL ECONOMY (2005) 1-7 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基本情况 STATISTICS FOR INDIVIDUAL AND PRIVATE ECONOMY 1-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PRINCIPLE AGGREGATE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RELATED INDICES AND GROWTH RATES

大同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同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 (2012年3月2日)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0亿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428.54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7.55亿元,增长10.3%。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2%、3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50.9∶43.6。人均GDP为25301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3918美元。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1.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5%。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5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688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人数723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320人,创业就业人数140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农业 播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9.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82千公顷,增加1.22千公顷;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播种面积1.98千公顷,减少3.5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74.83千公顷,增加4.72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6千公顷;蔬菜面积15.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8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2.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 粮食产量: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5.90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夏粮产量0.21万吨,比上年减少49.3%;秋粮产量85.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畜禽产品产量:全年全市生猪出栏84.7万头,比上年增长35.4%;牛出栏8.2万头,增长17.2%;羊出栏115.9万只,增长5.6%;家禽出栏300.5万只,增长106.3%。全市肉类总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4.1%,其中,猪羊肉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33.8%;牛奶产量21.4万吨,比上年下降9.5%;禽蛋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47.0%。年末大牲畜存栏12.4万头,比上年下降5.27%;猪存栏55.4万头,比上年下降3.5%;羊存栏120.4万只,比上年下降8.6%。 农业机械:全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机械耕地面积180739公顷,下降6.0%;机械播种面积135209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4114 公顷,分别增长3.9%和56.4%。农村用电量3019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1%,化肥施用量29.16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6.7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2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3千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实现销售产值8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9.0%,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

2010武汉市最全统计年鉴

2010年武汉统计年鉴 一、综合(第一组) 简要说明 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1-6 按区域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组) 2-1 国内生产总值 2-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2-3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2-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5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6 第三产业增加值 2-7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2-8 第三产业不变价增加值 2-9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2-10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2-11 分行业增加值 2-12 三次产业贡献率 2-13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2-15 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 (以下第三组) 2-19 居民消费支出Z 2-20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2-23 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2008年) 2-24 居民消费水平Z 2-25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2008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人口(第四组) 3-1 人口数及构成 3-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3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3-14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Z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第五组) 简要说明 4-1 就业基本情况

4-2 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3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5 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7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人数 4-9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分职工人数 4-10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 (以下第六组) 4-15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和指数 4-16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指数 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4-20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4-21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 4-22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4-2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平均工资 4-24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 4-25 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2009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五、固定资产投资(第七组) 5-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Z 5-2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6 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Z 5-9 各地区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和价值Z 5-19 各地区城镇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和价值Z 5-26 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 5-2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主要指标Z 5-2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 5-2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数 5-3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土地开发及购置Z 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2009年) Z 5-32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Z 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金来源Z 5-34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Z 5-35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Z 5-36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Z 5-37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销售面积Z 5-38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Z 5-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产负债Z 5-4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情况Z 5-41 按规模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完成投资(2009年) 5-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成套住宅竣工与销售情况Z 5-43 35个大中城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9年)

武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04 04:26:00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有0人参与 武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努力稳中求进,突出工业倍增计划,不断扩大内需,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跨越。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003.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2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69.5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833.05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比重3.8:48.3:47.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19.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83.92亿元,增长11.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年末企业数18.82万户,本年新登记3.02户。其中,私营企业数16.29万户,新登记2.86万户。个体工商户40.08万户,新登记8.14万户。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09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1397.74亿元,增长1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8.58亿元,增长23.1%。其中,税收收入666.74亿元,增长21.7%;非税收入161.84亿元,增长28.9%。

武汉市产业能效指南(2011版)2011.12.23

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11版)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武汉市统计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编制说明 (1) 一、规上企业37个大类行业2010年产值能耗 (6) 二、规上企业160个中类行业2010年产值能耗.11 三、我市部分行业2010年能效指标 (30) 四、推荐使用高能效节能节水设备目录 (51) 五、设备经济运行标准目录 (53) 六、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54) 七、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56)

编制说明 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资源节约确定为基本国策。“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19.1%,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 ~ 1 ~

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1.85%,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取得了很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需求基本依靠外购,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的节能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因此,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市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引导各产业提高用能水平,我们通过多方收集数据,进行多次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在《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0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编制了《武汉产 ~ 2 ~

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名称】2011中国统计年鉴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 【日期】2011-9 【册数】全1册+1CD电子版 【原价】498 【折扣价】480 全国可货到付款,见货时直接把款给送货员就行.★如需发票请提前通知.(正规国税,全国均可报销) 书名:2011中国统计年鉴 定价:498元 出版社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三十多年和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二、《中国统计年鉴2011》正文内容分为24个篇章,即:1.综合; 2.国民经济核算; 3.人口; 4.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5.固定资产投资; 6.对外经济贸易;7.能源; 8.财政; 9.价格指数; 10.人民生活; 11.城市概况; 12.资源和环境;13.农业; 14.工业; 15.建筑业; 16.运输和邮电; 17.批发和零-售业; 18.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19.金融业; 20.教育和科技; 21.文化、体育和卫生; 22.社会服务及其他; 23.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24.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同时附录两个篇章: 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森林资源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本年鉴中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资料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国家统计局进行编辑。 四、《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

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27 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门户网站阅读次数:1648 【字体:大中小】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市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平稳,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表1: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3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57.83亿元,增长13.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企业总数19.31万户,比上年增加1.7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6.29万户,当年新增3.13万户。个体工商户40.48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91.57万人,增加32.63万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数85.37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79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地方财政收入1194.30亿元,增长3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26亿元,增长40.0%。其中,税收收入547.68亿元,增长37.9%;非税收入125.58亿元,增长49.9%。 表2:2011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4.8%,二季度上涨5.5%,三季度上涨6.1%,四季度上涨4.5%,全年累计上涨5.2%,其中,食品类上涨10.1%,非食品类上涨3.1%;消费品类上涨5.8%,服务项目类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95%,其中,轻工业品上涨5.15%,重工业品上涨6.14%;生产资料上涨7.26%,生活资料上涨2.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23%。 表3:2011年价格指数 (上年=100)

运城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运城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运城调查队 (2012年3月3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和“四基地一中心”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5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94.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8.1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25.0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9亿元,增长10.1%;批发和零售业74.2亿元,增长14.4%;房地产业24.2亿元,增长6.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32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055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2%、48.6%和3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61.9%和28.4%。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0.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1%。 表1 2006—2011年主要价格指数 上年=100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2%。 二、农业 种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798.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60.2千公顷,增长1.2%;棉花种植面积50.1千公顷,下降12.5%;油料种植面积11.3千公顷,下降8.5%。在粮食种植面积中,小麦种植面积342.5千公顷,增长0.9%;玉米种植面积262.8千公顷,增长3.6%。水果面积135.9千公顷,增长7.8%。 粮食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266.5万吨,比上年增产6.5%。其中,小麦121.0万吨,增产11.7%;玉米137.1万吨,增产4.5%。 表2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33172吨,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猪肉产量98771吨,增长17.0%;牛肉产量5545吨,下降11.0%;羊肉产量5243吨,增长7.0%;禽肉产量23498吨,增长14.1%。奶类产量44022吨,下降6.9%。禽蛋产量17.9万吨,增长13.0%。水产品产量13820吨,增长22.8%。 林业生产:全年全市造林合格面积22600公顷,比上年增长5.3%。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200公顷。全年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3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9298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300万株。 农业机械: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机械耕地面积56.5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5.2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3.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9%、17.9%和28.4%。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年度杂志,全面反映了中国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国家统计局的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部主办。自1985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部收集并出版了全国656个有机城市(包括地级以上市和县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每年十二月。 最新一期是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主要统计了2014年653个有机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本年鉴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城市行政区划,列出了不同地区和级别的城市分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综合经济,工业,交通,邮电,贸易,外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第四部分是附录,是对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自1997年以来,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采用了不同的统计体系,两种城市的某些指标没有可比性。因此,本年鉴将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 《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年鉴中列出的“城市”是城市的所有行政区域,包括市区,县和辖区的城市;“市辖区”包括除辖区县市以外的所有市区。黄pi区,忻州区,江夏区和蔡甸区的数据不包括在武汉市管辖范围内。年鉴中的某些数据是时间点,时间点是2014年底。

本年鉴适用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城市社会经济研究机构,市政建设和房地产机构,各种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适用于高校,企业界,海外投资者以及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界人士的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