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11、《资治通鉴》:是我国着名的古代编年史,北宋司马光编,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优秀的通史巨着,它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其最大特色是“通”。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撰,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着名编年史,记载了北宋年间的历史,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本书为南宋首出的现代史,深受学者推崇。

1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的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4、《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着作,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者很有帮助。

15、《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依冯琦遗稿增订而成,共一百零九卷。本书实际包括宋、金和元初四朝史实,陈氏在撰辑时,分条记事,编次颇有条理,给初学者带来颇大便利。

16、袁枢:字机仲,南宋人。时人叹其“无愧古良史”,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着作《通鉴纪事本末》为他所作,曾分修《宋史》列传。

17、《明实录》:共二千九百二十五卷,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它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情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其中虽多曲笔,但史料价值仍较一般记载为高。

18、《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本书系统清楚,结构严密,不仅介绍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19、“学案体”:是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始创于明末清初;学案体史书实为学术思想史专着,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即为学案体代表作。

20、《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是我国中世纪后期着名的读书笔记,也可说本书主要是一部史学着作,主要讨论了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初期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1、《读通鉴论》:三十卷,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着,本书着重明了历史的得失成败,以为认识和改造现实的借鉴。

22、黄宗羲:字太冲,号梨州,又号南雷,明末清初着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撰写了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明儒学案》和一部分《宋元学案》。

23、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又称亭林先生,和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撰写了我国中世纪后期着名的读书笔记《日知录》。

24、王夫之:字而农,号姜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着《读通鉴论》。

25、《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明末清初顾祖禹撰,是清初的历史沿革地理名着,由于本书总结了历代军事行动胜负得失的经验教训,因此它不仅是历史沿革地理的名着,也是军事地理史的巨制。

26、《文史通义》:《章氏遗书》本编为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继《史通》以后的有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它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的演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

27、章学诚:字实斋,号少严,清代史学家,撰写了《史籍考》《文史通义》等书,但其余皆有散佚,仅《文史通义》尚属完整。

28、《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朝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着。

29、《新史学》:近人梁启超撰,是用进化论观点批判旧史学,主张重新研究全部中国历史的早期论着,虽然它存在不承认正统等弊病,但它却把旧史学的种种弊病都露出来了,具有进步意义。

30、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家、政论家和史学家,他是近代中国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新史学》为他所撰。

二、简答题

1、简述刘知几的“史家三长”理论

“史家三长”指的是“史才”、“史学”和“史实”这“三长”,其中“史才”指的是对历史研究能力和文字的表述技巧,“史学”指的是历史知识储备最重要,“史实”指的是个人的历史见解,其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2、简述“编年体”与“纪传体”二者的优缺点

“编年体”:

优点:便于表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便于表明历史事件的关系,避免许是重复啰嗦;

缺点: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全部情况,难于记载年月不明的历史事件,偏重于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事件;

“纪传体”:

优点: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史籍,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便于广泛记载历史人物;

缺点:不能集中记录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3、简述郑樵的史学思想

A、会通诸史,总辑一书的思想,认为注史不仅要通,而且要博

B、反对作者议论褒贬,史家写史应如实记载历史事实,不必妄加议论,不能玩弄辞藻

C、研究学术必须进行实际的考察,不可以空谈义理

D、反对用灾异迷信附会人事变化

4、《资治通鉴》的体例与史料价值

是我国着名的古代编年史,也可以说是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北宋司马光编,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继司马迁

《史记》以后又一部优秀的通史巨着,它对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于某些战争过程的描写,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它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

5、《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体例和史料价值

南宋李焘撰,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着名编年史,记载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辑撰九百八十卷,外加其他,共一千零六十三卷,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本书为南宋首出的现代史,深受学者推崇,虽有虚实并存等缺陷,但仍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

6、简述纪事本末体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的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代表作有《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7、《明儒学案》的体例和史料价值

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本书系统清楚,结构严密,逻辑十分清晰,而且不仅介绍正统派名儒,还很注意社会下层的思想家,因此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8、章学诚的思学思想

A、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和历史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考据学和空洞说教的理学

B、认为六经只是先王施政的历史记录

C、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

D、竭力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

E、强调“撰述”和“记注”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着述”和“比类”的分别

F、进一步发挥刘知几的“史学三才”观点,尤重史识,同时强调史德,不能违背名教

G、在史学实践上,他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

9、《廿二史札记》的体例和史料价值

三十六卷,清朝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着。本书注意总贯诸史,评其得失,尤其详于关于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但它对于一些问题存在曲笔、不实事求是等情况,给本书带来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

10、简述梁启超关于中国之旧史的主要观点

A、他认为中国旧史只有政治史,而没有“国民发达史”,这种旧史学无济于探索历史规则,促进社会进化

B、认为过去的史学家,最荒谬的莫过于争正统、言书法,反对正统说

C、批判专讲一字褒贬的所谓书法,要讲书法,只能是研究怎样把历史写的对读者有鼓舞和借鉴作用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 晋楚城濮之战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 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译文: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告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如果丢开 宋国不管,宋国将与我们绝交;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不会答应.我们要是与楚国交战, 齐秦两国不同意,那怎么办呢?先轸说:?让宋国不求我们,而把礼物送给齐、秦~通 过齐、秦两国向楚国请求退兵。同时我们扣留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舍不得曹、卫~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而退兵的。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的礼物~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 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齐地),使子玉去宋,曰:“无从(进逼) 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译文: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让申叔离开谷地~让子玉离开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结果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都了解了。上天给与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能废除吗,《军志》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阻挡’。 三条记载~适用于晋国。?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中国历史文选宋世风俗翻译 石大曲政编译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挨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周易》《剥》卦上多次说炼丹时,上面的火星灭了,那么又会在下面重燃。 皇帝统治人民的方法,不过就是抑制轻浮的举动,制止竞争的行为。宋朝自从仁宗在位以来四十多年,虽然任用的也许并非是人才,然而风俗纯朴,崇尚品性端正,谈论时代的人士,称这是君子之道发扬。等到了宋神宗统治时,王安石主持朝政,过分奖励谄媚的小人,排除不支持自己的人,邓绾、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这些奸险小人,一时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士大夫便迎合王安石这些人。钻营禄位的人,趁机抨击他人缺点。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朋党的祸乱大举窜起,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变坏,国家的祸患就像已入膏肓的疾病,最终不可治理了。后代的人,只说“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法律是百姓的祸害,却不知道改变人心、变更官员的习性,是朝廷的祸患。祸害百姓的,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而祸患朝廷的,历经数百年,它滔滔不绝的势头,一旦触发便不可回头了。李应中说,自从王安石被任用,使人心沉沦,至今自己还没有察觉;人只趋向法令条文而不明白义节,那么势力就会一天天孤立。——他可以说是懂得言论的人了。《诗经》说,“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意为不要教唆人做坏事)。使得仁宗庆历年间官员的风气完全改变而成为宋徽宗崇宁年间那样的,不是王安石教猿爬树的结果吗?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字词解释 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圩,洼田四周的埂 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俎,置肉的几。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 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要通腰。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 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 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 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 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 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

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 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 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 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 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 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 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 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 风声:名望,声望。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 折衡之臣:忠勇之臣。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 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 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 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 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

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 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 二、名词解释 史记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此外,中华书局刊印《史记》点校本。 汉书 1、《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 2、《汉书》所记上起汉高祖,下终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3、《汉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但有所变更;在内容上继承袭入《史记》,但有所增加 4、十志不拘泥于断代 5、《史记》注本有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2018年青岛大学招收硕士生初试自命题考试范围

2018年青岛大学招收硕士生初试自命题考试范围 001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最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简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01年版,中央党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最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近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简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01年版,中央党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045102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参考书目:《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陈万柏、张耀灿,200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政治学原理》王慧岩,200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雷声、张耀灿,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002文学院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册)袁行霈主编,第3版,2014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朱栋霖主编,第3版,2014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基本原理》童庆炳主编,第5版,2015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书目:《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第三版,2015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第二版,2016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050101文艺学: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修订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修订版,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加试用书:《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次不限,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次不限,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版次不限,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版次不限,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黄伯荣,版次不限,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版次不限,1998年,中华书局。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试用书:《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著。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参考书目:《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版次2001年,出版时间2013年,中华书局;《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版次1997年,出版时间199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王力,版次1999年,出版时间2008年,中华书局。 加试用书:《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版次校订重排,出版时间2008年,中华书局。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史通·二体》译文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必定是真实情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通志·总序》译文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 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 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史;二是重修晉史。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如劉知幾的《史通》,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第三,典制史的撰修。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唐律疏議》、《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職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唐劉知幾《史通》把《尚書》《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史之名。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 政書文獻簡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一類。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隋志》載《漢武故事》,濫及稗官。《唐志》載《魏文貞故事》,橫牽家傳。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傳世數量也較多。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169部、存目112部。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制體的。這以“十通”為代表。《通典》唐杜佑編著、《通志》南宋鄭樵編著。從文獻性質來說,《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三通”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續編,成《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稱“續三通”。後再修《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習稱“清三通”。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1921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遂有“十通”之稱,併合刻出版。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會要是

历史文选2课文翻译

三峡 长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巫峡,这是传说蜀王杜宇开凿来通行江水的。长江在巫峡流淌,向东流过新崩滩。滩旁的山是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的。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又再次崩塌。山崩塌的当天,长江水向上逆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高。现在滩里有些石头,形状或圆得像箪,或方得像房屋,数量不少,这都是当初山崩后掉下来的。由于掉下的石头阻碍水流,江水湍急,所以叫“新崩滩”。而山崩后留下的断岩残壁和其他山岭相比,仍然显得高耸特立。新崩滩往下行十多里,有座山叫大巫山,不仅仅是三峡独一无二的,可以和岷山、峨眉山、衡山、九嶷山相媲美,它的气势好像要庇护众山,削平天上的云朵,直上霄汉与天公比高。这一段首尾长一百六十里,被称为巫峡。(实际的巫峡长度仅为42公里,此处不准确)大概是因山而得名。 三峡七百里的范围中(不准确,实际测量仅204公里),两岸山峰不断。三峡沿岸的山峰高耸连绵,把阳光和天空都遮挡了,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夜半,就见不到日月。而夏季江水涨漫上山坡,不能行船。有时有紧急公务,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江陵,路途一千二百多里,就算乘奔马、驾疾风,也没有那样快。而春季和冬季,却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清澈的深潭,江水回映清光,山峦倒映水中,在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柽柳和柏树,悬空流淌的泉水和瀑布飞溅冲刷,泉水清澈、树木繁密、山高岭峻、草木茂盛,种种美景,真是绝妙。每每到天气初晴的清晨,山林清寒,山涧冷寂,经常有猿猴在山中长声啸叫,经常引颈哀歌,鸣叫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停。所以长江上的打鱼人渔歌唱道:“长江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鸣,就会让人忍不住落泪。” 永宁寺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是由灵太后创立的。寺的位置在阊阖门南面一里、御道的西面。永宁寺东面有太尉府,西和永康里相对,南边挨着昭玄曹,北方靠近御史台。阊阖门前面御道以东是左卫府,左卫府南面是司徒府。司徒府南是国子学,国子学殿堂内有孔子的塑像,两旁分别有颜渊向孔子请教“仁”以及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塑像。国子学南为宗正寺,宗正寺南是太庙,太庙南是护军府,护军府南为衣冠里。御道西面是右卫府,右卫府南面是太尉府,太尉府南是将作曹,将作曹南是九级府,九级府南是太社,太社南有凌阴里,就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藏冰地。 译文:永宁寺里有一座九层佛塔,是用木头架成,整个高度为九十丈。加上塔顶十丈金刹,整个塔尖到地面高度为一千尺。(这里是夸饰之语,见周国林编《中国历史文选》)就算在距离京师百里远的地方,也能见到其雄姿。原来修塔挖掘地基到地下水下的土层,挖出三十尊金像。灵太后认为这是信奉佛教教义的征兆,所以修建时过于奢侈。金刹顶上立有金质宝瓶,容量有二十五斛大。宝瓶下面有十一重承接雨露的金盘,金盘周围悬挂金属大铃。又有四根金属锁链连接塔的四个角度。锁链上也挂着金属大铃。铃铛大小如同大酒瓮。佛塔一共有九级,每级的角落都挂着金属大铃,上下一共有一百三十个。佛塔有四面,每面有三扇门六个窗,门都用朱漆漆过。窗面上各有五行金属大铃,十二扇门二十四个窗户共计5400枚(共计九层)。又有金属制作的拉环和鐶钮。永宁寺的修筑可以说用尽了最好的技术,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彩色图绘的柱子和贴金的门铺首,简直让人惊奇。而到了清风吹拂的晴朗夜晚,铃铛齐鸣,发出的铿锵声响可以在十多里外听到。 译文:佛塔北面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佛殿里有一尊一丈八高的金质佛像,有十尊真人大小的金质佛像,有三尊彩丝织绣编缀着珍珠的佛像,有五尊用金丝编织而成的佛像,有两尊玉质佛像。这些佛像统统制作精妙,举世无双。共有一千多间房屋,都认真修饰房梁、墙壁、门窗,简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中门上镂刻着青色连锁图纹,窗户上也雕刻着花纹。佛殿外种栽栝树、柏树、松树、椿树,树木枝叶繁茂,盖住了屋檐。竹子和香草,布满了空地。因此常景撰写的永宁寺碑说:“就连须弥山和兜率的佛殿庙宇,也比不上永宁寺。” 译文:外国所进献的佛经、佛像,都藏在永宁寺。永宁寺的院墙都加上短的椽子,将瓦放在椽子上,就像现今的宫墙一样。永宁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开一道门。南门的楼有三层,用三条阁道相通,高度距离地面二十丈,形制和端门相似。楼画上云气和仙灵,用列钱和青色连锁文装饰,光鲜华丽,威严庄重。拱门绘有四大金刚和四只狮子,用金银和珠玉装饰,装饰美盛,气势宏大,世间少有。东西两道门的情况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楼只有两层。北门没有房屋(楼),像乌头门。四道门外面,都种着槐树,绿水环绕,行人常常在此乘凉歇息。路上尘土绝迹,并不是下雨湿润导致:凉风习习,难道是团扇带来的吗? 译文:寺院修建好之后,北魏孝明帝与太后一块登上佛塔。从佛塔看皇宫,像在自己的手掌心;俯视京城,就像是家中的庭院。因为从佛塔可以看到皇宫的情况,所以禁止人随意登塔。我曾经与河南尹胡孝世一块登上佛塔,可感受到云层和水汽,真是一点不假。 译文:有来自西域的僧徒菩提达摩,是波斯国人。他从八荒边远之地到中原来游历。到洛阳以后,看到永宁寺佛塔的承露金盘光芒好像日光一样耀眼,照射四方;铃铛在风中发出的声响响彻宇宙。达摩不禁赞叹歌咏,以为寺实在是神功所建。达摩自叙说:“我现在一百五十岁,历游了世界上各个国家,而永宁寺的精巧壮丽,是连印度佛寺也比不上的。就算佛寺到了极致境界,也到不到永宁寺这样。”达摩口中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整日双手和掌以 译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大风好像要吹倒寺院房屋,拔掉寺院树木。佛塔金刹上的宝瓶被风吹掉,落到地上,入地一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