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是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一种

心理现象。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也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注意出现在

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没有注意

的作用,人就无法清晰的认识事物和完成活动。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

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如:能意识到看或听,

但意识不到看和听的过程;外界有些刺激能影响人的机体状态和心理,

但人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次声波;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

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后,也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现象,因而降低

了意识的调节作用;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某些意识不到的影响也是

存在的。

总之,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

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

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但是在人的正常生活中,

也存在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无意识现象也是

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

心里是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

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社会心理不能离开个体

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和

个体意识的行成与发展。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是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的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

间的联系和关系。

(三)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还要深入研究心

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四)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

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五)心理与环境: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客观世界是心理

的源泉和内容。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规律

性的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的

解释现象,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人

的生活质量。

(一)理论意义: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解释在教育实践中将产生完全不同

的影响,可见,科学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和控制。人们掌握了心理现象的规律,就能根据社会时间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人的毕生发展,维护心理健康,减轻职业压

力,增进人机交流,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迅速发展原因:实际生活的需求和邻近学

科的发展。

(一)普通心理学:基础和入门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理论问题和方法。

(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

的调节机制、遗传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

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

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活动的变化。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发展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四)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五)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六)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七)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培训和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

(八)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大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家庭等。

四、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一)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心理学的相关职业:咨询师,教育,企事业工作者,学者等。

(三)如何做一名心理学家: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聪明,勤奋等。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使研究解雇可以得

到重复检验,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叫

观察法。观察法使用情况: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

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

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

重复出现。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③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

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④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

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

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

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

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

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相关法: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联系,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是在寻找相关,两个事物的相关程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1到

1之间的一个数值,分为0、正相关和负相关)但是相关本身不

能提供因果的信息。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

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

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被试者意识到自己正

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

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

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

结果。

在试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称为自变

量或独立变量,由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

或依从变量。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线性相关(线性增加

或减少)②无关(水平直线)③非线性相关(一致增加或减少、

倒转)。

(五)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缺点:只使用少数案例,

研究的结果可能仅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在运用时必须谨慎,

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要进步一检验则需要其他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伦理,尊重,知情,人道,诚信等。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是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笛卡儿)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霍布

斯)。

(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哲学是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提供实验方法。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1879年冯特在德国创建心理

学实验室,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一)构造主义:奠基人德国冯特,代表人铁钦纳,主张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它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研究方法上,重视

内省(自我观察)但主张将内省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了解人

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

描述。

(二)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杜威和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把意识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是个人的、永远变

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的这一特点推动美国心理学面

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三)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华生,1913年,特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还主张环境决

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

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重

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

究。

(五)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验研究,重视研究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

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

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

的重要原因。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0世纪30年代后,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融

合的新局面,二战以后,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以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各个领域。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①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②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③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研究问题:脑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和脑成像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刺激-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知地

图、程序学习系统、行为治疗等,还推动了生物反馈技术的研

究。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

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967年美国赛奈儿发表认知心理学,指出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

的全部过程,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研究方法:反应

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六)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强调自然选择

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二)心理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三)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

官和效应器官,而由一个细胞执行各种机能,外浆和内浆的分化是动物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有专门的感觉器

官和运动器官,出现了网状神经系统,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

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属于链状或节状神经系

统,头部神经节的发达称为“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脊

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管状神经系统,神经组织是空心的,位于体内背侧,

为脑的行成准备了条件。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

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演化过

程的新阶段,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

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指哺乳动物,大脑半球还是出现沟回,扩大了皮

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

动的最重要的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挥中心。

(一)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的大小与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相关。

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克)/*体重2/3(克)。用脑指数来说明

脑的进化水平是合理的,但用脑重来预测同一物种内的行为和

智力差别就不对了。

(二)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皮层指数CQ。

(三)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人类皮层的生长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

还表现为功能的增加。

四、人类文化与脑的进化:文化是人类的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脑的产物,

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脑创造文化,又在这种

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得到发展。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的

名称并提出神经元学说。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人脑大约有100亿个神经元。

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

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

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

元)和中间神经元。

(二)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首先为神

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

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元是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

(一)什么叫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各神经元互相联系组成神经回路才能传导信息。

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一)突触的结构:包含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往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

突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实质接近放电的阀限(兴奋性突

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阀限(抑制性突触处)。这种以化学物

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

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第三节神经系统: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一、外周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

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二)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眼动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

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因而在情绪反应中

起重要作用。拮抗性质: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是使机体

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与活动的抑制

有关,抑制体内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

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一)脊髓:作用: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

简单的反射活动。

(二)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

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

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三)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感觉信息的中继站。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通过

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

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在情绪和体内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调节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

活动有重要意义。

(四)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五)边缘系统:是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组成的统一的功能系统。

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

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

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

神经纤维覆盖(灰质),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

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布鲁曼的皮层分区图

1.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

3.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割裂脑研究: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

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

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细胞突

触的消除;身体发育和经验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学习训练引起神经

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知觉、动作、言语学习能引起大脑结构和功

能变化。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

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

是在左半球。潘菲尔德电刺激法研究表明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二、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

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

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

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

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

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

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

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四、模块说: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

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

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五、神经网络学说: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各

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

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

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认知活动中发

挥不同的作用。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复杂认识活动的

神经基础。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的概念:腺体分为外分泌腺(有管腺)分泌到管道或皮肤表面

和内分泌腺(无管腺)分泌到血液或淋巴。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很

大:1身体的发育;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展;

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二、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一)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

(二)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三)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是兴奋交感

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

因而对有机体应付突然事件有重要的作用。

(四)脑垂体:主腺体:由前叶、中叶、后叶三部分组成。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乳激素等。中叶分泌黑色素细胞扩张激素,作用于皮肤的色

素细胞。后叶分泌血管加压素、子宫收缩素、抗利尿素。

(五)性腺: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男性的性腺叫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产生;女性的性腺叫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

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

三、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

神经—体液调节,和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是不同的。中

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通过植物性神经

系统直接支配;2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

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一、个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分为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影响。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三、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着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着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感觉: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作用:感觉提供

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着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

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

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

性质。感觉包含了感受器和效应器的活动。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

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

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因而又叫机

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感觉是由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产生

的。德国考卡夫分为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和远刺激

(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三、感觉的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

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

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

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

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

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特异化

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B模式理论-编

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

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

接作用于某种感觉器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

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感觉阀限和感受性。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这种感

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

的能力;两者成反比。E=1/R。绝对感觉阀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阀限: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

能力。两者也成反比。

韦伯定律:K=△I / 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

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

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

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

1.对数定律:德费希纳P=K 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

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公式表明当刺激强

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

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

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

激时才适用。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已经否定。

2.幂定律:美斯蒂芬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认为心理量并不随着

物理量的对数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例。

P=K I 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

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3.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他

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作出的不同贡献。四种反应:击中,

虚报,漏报,正确拒绝。虚报率高则被试者采用了较低的反

应标准,漏报率高说明被试者采用了较高的反应标准

第二节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获得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一、视觉刺激:视觉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

波长的电磁辐射,遇到介质会产生折射,除光源外大部分物体不能自

行发光,只能反射光线,人眼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一)眼球: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

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可保护眼睛和聚焦光线);中层为虹膜、

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视网膜(感光部分,包含视锥细胞和

视杆细胞)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

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第一层

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第二层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第三

次是神经节细胞。它们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细长棒状一个短粗锥形。

2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

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0

-200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

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

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

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

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换能作用: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

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视

觉器官借助于换能作用将光能转换成视神经电信号。具有换能

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感受器产生电信号,沿视神经传到大脑。视

觉的传导机制不仅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入神经中枢,而且对输

入的信号进行了加工处理。意义:神经兴奋的聚合作用对视觉

信息加工有重要影响;视觉系统的侧抑制影响神经信号的加工。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

定区域或范围。胡伯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

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

经元叫特征觉察器;参与视觉分析的还有大脑的其他区域。

(五)视觉的反馈性调节:由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它更有效感知。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光的基本特性: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

(一)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明度跟照度和反射系数有关。普肯耶现象:当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

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

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

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二)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包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色调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指

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色觉缺陷:色弱和色盲。色弱: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低。色

盲分全色盲(灰和白,缺少视锥细胞)和局部色盲。伴性遗传。

3.色觉理论:(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

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

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

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

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

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

作用和异化作用。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

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

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

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的过程。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物体的明度和颜色受它周

围环境的明度和颜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

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3.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称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是物体通过眼睛

节点所行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

睛的距离。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分为

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

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

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

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分为正后像

和负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3.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就是费力-波特定理。

4.视觉遮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

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的这种效应。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是由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空气产

生压力使空气分子作疏密相间的运动。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决定

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外耳、中耳和内耳。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音调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由拉瑟福德提出:内耳的基底膜是

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

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

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由于基底

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蜗顶较宽,能够对

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

频率低则长纤维发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

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

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

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

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

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

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

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

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

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

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

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用位置理论解释)。

(二)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三)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阀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意义: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

的认识离不开触觉的作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

补偿作用;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嗅觉和味觉:某种特定的气味被某个嗅觉感受器所接受并产生特定的

嗅觉经验就是嗅觉的“锁和钥匙理论“。味觉:甜、苦、酸、咸。

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

物整体的认识,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知觉包含了

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

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

存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在人知觉活动中,非感

觉信息越多,需要的感觉信息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皮层感觉区、额叶、神经系统。

四、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分为:空间

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特殊的是错觉。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

程度分为阀上知觉和阀下知觉(无觉察知觉,如盲视)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知觉某一对象,

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互相依存。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

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分析事物的特征及其结构关系有十分重要作用;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

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整体优先,内温)。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

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有时也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

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

的知觉影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形状、大

小、明度和颜色恒常性。完全恒常性、无恒常性和实际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视觉线索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

性的重要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变化也影响人的日常生活(酒驾)。

五、知觉学习:有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者知觉阀限的变化。经验

影响知觉的几种方式:1知觉定势: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的知觉的影

响;2知觉习惯;3种族效应。

六、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

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进化程度越高,知觉适应能力越强。

第三节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一、形状知觉: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

与检测,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二)轮廓与图形: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

面,有主管轮廓或错觉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

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把它们完整起来。

(三)图形的组成:原则:1.邻近性2.相似性3.对称性4.良好连续

5.共同命运

6.封闭

7.线条朝向

8.简单性。

(四)形状识别:比特征分析更高的阶段,包括物体识别、面孔识别

和文字识别等。

(五)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当你的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周围

其他的物体就可能视而不见,这叫不注意盲视。

(六)眼动与形状知觉:微跳对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眼跳保

证了对新信息的提取。

二、大小知觉:视网膜成像(视像)规律:视像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

与距离成反比。a=A/D。影响因素:熟悉性、邻近物体和体态变化。

三、深度与距离知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1.调节 2.辐合

(二)单眼线索:1.对象重叠(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相对高度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3D电影

四、方位定向:两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包括时序、时距

和时间点知觉三种。影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时间

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人的兴趣和情绪。

二、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三)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形式: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

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发运动:由一个物体运动使其相邻的精致物体产生运动

的印象。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看静止的物

体似乎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五节错觉

一、什么叫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歪曲。

二、错觉的种类

(一)大小错觉:1.箭形错觉 2.铁轨错觉(潘佐错觉)3.垂直-水平错觉4.贾思特罗错觉5.多尔波也夫错觉6.月亮错觉

(二)形状与方向错觉:1.佐尔拉错觉 2.冯特错觉3.爱因斯坦错觉

4.波根多夫错觉

(三)螺旋和运动错觉:1.螺旋错觉2.运动错觉

(四)明暗错觉:格力德火花错觉

三、人为什么会有错觉

1.眼动说

2.移情说

3.完型倾向说

4.透视说

5.常性误用说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意识:1.意识是一种对内外环境和状态的觉知;2.意识是一种

高级的心理功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3.

意识是一种心理和状态,是一个存在变化的连续体。

二、什么是无意识: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3.盲视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功能性:局限性:1.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

或刺激,人是意识不到的;2.当人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会对其他事

情视而不见;3.认知加工过程,人能同时意识到的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

的性质和机能的熟练程度有关。4.意识具有能动性,能觉察到不存在的。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

态的周期性变化(季节性情感障碍)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第一阶段:浅睡状态,脑电成分为混合的、

频率和波幅都比较低的脑电波,持续约10分钟;第二阶段:

睡眠锭,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持

续约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

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持续约40分钟。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各项指标变慢,梦

游、梦呓、尿床发生在此,第三四阶段常称为慢波睡眠,前四

个阶段大约60~90分钟;最后会突然进入新的阶段--快速眼动

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在清

醒时的脑电波很相似,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通常伴随

梦境,心率和血压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而肌肉依然松软,

一般持续5~10分钟,再过大约90分后会有第二次,最后一次

长达一小时,周期性循环。

2.睡眠的功能: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

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生态学理论:睡眠是在长期的

生存斗争中行程的一种适应机制,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

和避免受到伤害。

3.失眠:在心理正常和返程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

(二)梦

1.关于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

(2)

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

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

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

常功能是必要的,梦到产生和个体以往的记忆和经历有关。

(3)认知观点: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

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和巩固,这

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

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

起来,转化可意识的。

2.对梦的研究:夜晚帽,对奇异梦境:不协调性、不连续性、

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梦境转换。

二、什么是催眠

(一)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人们会轻易的对暗示作出反应。步骤:1.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减小外界的干扰;2.要求被试将

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

试的感受和体验;3.被试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顺从接受催眠

师的知识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的。

(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及应用: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2.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离的观点

三、白日梦与幻想: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注意力很明显从当前的

事件转移到另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去,严重时叫幻想。

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

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和意识: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但注意选择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2.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更加清晰;3.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

容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

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外部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

(四)注意的功能: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注意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的持续进行;总之,注意保证了人

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

二、注意的种类

(一)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以上的刺激张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常用双耳分听实验法;选择性

注意的抑制机制:负启动现象(NP)、返回抑制现象(IOR)和

注意瞬脱现象(AB)。

(二)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从持续性衡量注意的品质。用警戒法来测量。注意动摇。

(三)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及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常用双作业操作法研究。

第四节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

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

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又叫瓶颈理论。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

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

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

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又叫完善加工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1.认知自由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

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

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

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

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一)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二)脑干网状结构: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弥散性神经网络,网状

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点信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

水平,保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意义。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参与感

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

密切相关。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不仅对皮下组织

起调节、控制作用,而且是主动的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的器官,其中前额叶在注意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的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

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

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

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

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

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二、记忆的作用: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

用;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机能。

三、记忆的分类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阿特金森三级记忆模型:

注意复述

刺激

提取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和语义记忆。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否能在意识的控制下对当前产生影响。

(四)程序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如何做事情和有关事实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与记忆相关的脑区:1.颞叶中部及其皮下层结构——海马和杏仁核。

海马巩固记忆,如损伤就会引起顺行性遗忘;杏仁核在情绪强烈关联

的记忆中起重要作用2.前额叶在情境、工作、空间和时间顺序记忆起

作用3.左侧额叶受伤影响言语运动,右侧额叶受伤影响非语言记忆。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刺激时回路产生冲

动,刺激停止时,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在回路中往返传递

一段时间。

(二)突触结构:不同经验可以导致神经元突触的不同变化。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改

变包括:突触结构变化、连接数量增加、神经元胶质细胞增加。

(三)长时程增强作用: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和接受信息的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强度的增加。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核糖核酸: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借助另一种核糖核酸来传递遗传密码,使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

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

变核糖核酸的化学机构。

(二)激素和记忆:激素能影响记忆的保持,特别在轻度唤醒情况下。第三节感觉记忆:声像记忆容量比图像记忆小,但保持时间比它长,4s左右。

第四节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1分钟;编码方式为听觉和视觉;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是:1.觉醒状态2.加工深度3.组块;记忆容量7+2单元;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时间短暂,如

果不复述就会迅速遗忘;遗忘主要由干扰引起;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第五节长时记忆:储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能使人有效的对新信息进行编码,更

好的识记,也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语义编码方式;影

响编码效果因素: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2.加工深度;信息储存时会发生

变化:1.量—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质—内容简略

和概括,完整和合理,具体或夸张3.记忆恢复;

存储条件和方法:1.组织有效的复习:○1复习要及时○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信息提取:再认和回忆。提取线索:情境和生理或心理状态。

遗忘: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因素:1.材料的性质

和数量2.学习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因和近因效应)4。态度。

遗忘原因:1.衰退说,很难证实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压抑

说,被无意识压抑4.提取失败。

第六节内隐记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和外显记忆

相比,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间隔时间、记忆负荷量和干扰等因素影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_彭聃龄_超详细笔记

普 通 心 理 学 彭聃龄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线。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阈限值不是绝对不变的。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得出公式: K=△I/I (P.97)韦伯定律,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虽然揭示了某些规律,但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费西纳发现,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对数定律)。史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幂定律)。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 (1)心理及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5)心理及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一、单选题: 1.(C)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觉知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 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微风拂面感 到丝丝凉意等,这些都是(B)现象。A认知 B知觉 C感觉 D觉知3、(B)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A动物心理 B个体心理C团体心理 D社会心理4、()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区别开来。 A认知过程 B情绪 C意志 D心理特性5、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6、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7、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8、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主张采用内省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9、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10、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验,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验的(C )不好. A.效度 B.施测时间 C.信度 D.常模 11、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面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 ). A.程序学习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一、单选题: 1.(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觉知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微风拂面感到丝丝凉意等,这些都是( B)现象。 A认知 B知觉 C感觉 D觉知 3、()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A动物心理 B个体心 理 C团体心理 D社会心理 4、()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区别开来。 A认知过程 B情绪 C意志 D心理特性 5、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 6、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7、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8、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主张采用内省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9、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10、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验,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验的 ( )不好. A(效度 B(施测时间 C(信度 D(常模 11、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面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 的运用?( ).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4.注意的生理机制 5.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 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 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 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一)睡眠及其特征 (二)睡眠过程 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 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 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 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 二梦 (一)梦的概念和事实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 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 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梦话也与做梦无关。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 terror)——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心理学考研之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