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7下知识点总复习

初中科学7下知识点总复习
初中科学7下知识点总复习

7年级下第一章科学知识记忆“顺口溜”总结一、声学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二、光学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日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专题复习:声现象基础大盘点——知识点扫描

一、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其实液体能传播声音,固体也能传声。声音

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

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咫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声音在金属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在液体中比在空

气中传播得快。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种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四、人类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不同,不能混淆。发声只需要发声体的振动,而听到声音首先

要满足发声体振动,而且必须是每秒振动20次—20000次,其次一定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是有正常良

好的接收声音的器官(人耳),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 人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是什么?人耳听到声音有几条路线呢?

人耳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发声体振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事实上人听到声音是由两条路线传入内耳的,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空气传导:声波由耳廓收集,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

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听到了声音。平时我们听到其它声源的声音,主要是空气传导。

(2)骨传导:用手堵住耳朵(切断空气传导),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身后的骨头或牙齿

上,都分别听到了声音,这时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头盖骨、牙齿的振动,直接传入内耳的。就是说,人听到

自己的声音是骨传播的。

五、奇异的声现象:①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

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利用

回声还可以测距离;②声音的共鸣;③鱼儿“音乐会”。

六、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反映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音色是听觉所感受到的声音的特色。

七、噪声的危害、控制和利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地杂乱无章地振动时发

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

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控制:为了

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控

制噪声不超过50dB 。由于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振动发声→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

动。因此,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利用噪声除草、发电、

除尘等。

八、相关知识: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次声波——频率

低于20赫兹的声波;电磁波的速度是s m /1038

,它的速度远大于空气中的声速。声有能量。在水中超

声波比光波、无线电波传播的距离大的多,如声呐。B 超也是利用超声波制成的;次声波可被用来监测核

爆炸、地震等。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中间部,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的前部。

5、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8、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不同的人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的影响。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5、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的色散。

16、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质是指光可以在其中传播通过的透明物质,均匀介质指两点:一是同

10m/s。光在空气中传一种介质。二是这种介质的密度均匀,不含有杂质。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0×8

播比在真空中传播稍慢一点,在水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是真空中的3/4。总之,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10m/s。

速度不一定相同。通常情况下,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0×8

2、正确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可包括两点:

一是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立法线两侧。可记作:“三线共面,法(线)居中间。”

二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见对于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1)反射角、入射角都是指各自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把它们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和反射角。

(2)如果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入射角减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这时入射角为0°,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这就是说,若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镜面上,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什么是虚像呢?以发光点为例,它射出的光线经镜子反射(或折射)后,反射(或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光从镜后的某一点射出。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点,叫做发光点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可用人眼观察到,它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得到的点。

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的像会不会变化呢?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是不会改变的。但人们往往以为像“变大”了,这跟人看远处驶近的汽车感觉相似,这辆车的大小始终不变,但人以为汽车远小近大,驶近的汽车“变大”了。

4、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5、正确理解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物质里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

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对上述规律有几点注意: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和界面的夹角。同样,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不是和界面的夹角。

(2)光线射向两种透明物质分界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3)光垂直射向两种透明物质界面时,通过分界面后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时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零度。

(4)光从空气射入透明物质时,如果增大或缩小入射角,折射角就随着增大或减小。光从透明物质射入空气时,如果增大或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但如果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入射光线会发生全部反射现象,这时没有折射光线。

(5)折射现象的光路是可逆的。

6、怎样记住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有三种方法可供采用

(1)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弄清这些仪器的原理就记住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2 )列表将物距、像的情况和应用填入表格内,见下表。

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凸透镜1、U=∞(平行光)V=f 像

成一点测定焦距

2、U>2f 2f>V>f 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睛

3、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4、2f>U>f V>2f 放大、倒立、实像幻灯,电影机

5、U=f V=∞同

不成像探照灯的透镜6、Uf 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

透镜物在镜前任意处V

缩小、正立、虚像

A

B P

E C D 图乙B

A C D A '

C 'F ( 3 )口诀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下面三句话:

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

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三 实像总是异倒立,虚像总是同正立。

7、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物体通过透镜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而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

相交形成的像为虚像。

(2)成像性质区别,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

收到。

8、凸透镜对光起到会聚作用,是否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要聚集一点,才可称会聚。

如图甲,把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它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轴,并没有相交成一点,这是否可认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呢?如图,我们将入射光线FA 、FC 延长,即图中的AA ’和CC ’与经凸透镜折射的光线AB 、CD 比较。显然折射光线是相互“靠近”而相会了。 图乙中光线AB 、CD 入射到凹透镜上,折射了光线。我们可以将入射线AB 、CD 延长。如图中虚线BP 和DP ,折射线BE 和DE 与入射光

线的方向BP 、DP 相比较,它们相应“远离”了,它表明凹透镜对光起

了发散作用,

由此可见,透镜对光是会聚还是发散,不是看折射光线是否相交而是体现在它们使光线相互“靠近”

了还是“远离”了。

一、光的色散

1、在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做了色散实验,才

揭开了光的颜色的秘密。

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如图所示: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通过三棱镜偏折后照

到白屏上,出现了一条不同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亮带。

色散现象表明:

第一,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生活中也有许多色散的现象,如:雨后天空出现的美丽彩虹,浇灌草地时的虹(喷雾成虹)、阳光透过养

鱼缸在墙上出现彩色光带等。

2、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A. 光的三原色

色散现象告诉我们,白光可以分解为七色光,那么七色光是

否可以合成白光呢?即:

让一只有七种颜色的彩色陀螺快速的转起来,我们看到的不

再是彩色的陀螺,而是一块白色的圆盘。实验可以证明,七色光是可以复合成白光的。这是一种对称的思

维,也体现出了物理学中的对称美,物理学家们坚信自然规律是和谐的、美的,并在不断的追求“物理美”

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物理规律。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三

原色等量混合便产生白色。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色光的混合。

启动计算机,按以下程序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画图→颜色→编辑颜色→规定自定义颜色。在画

图程序调色板上,有红(R )、绿(G )、蓝(U )三个表示光强弱的数据块,能在0~255范围内变化。

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都达到255,在颜色/纯色板中,观察三原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白色。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都到0,观察三原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黑色。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能观察到任意颜色。

彩色电视的屏幕仅仅能产生三种颜色,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屏幕上的图片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随着每种颜色光亮度的变化,电视机产生许多不同颜色的图像。

B.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青。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不同,当几种颜料混合在一起时,大部分的颜色光被吸收,而被反射的色光很少,颜料组合得越多,混合物看上去越黑。

3、物体的颜色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的吸收或透射的选择性。

对于不透明体,在阳光或白光之下,它显示出来的颜色就是它反射的颜色。例如植物的叶子,因为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主要吸收红、橙、黄、蓝、紫等色光,而不需要绿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绿叶。一个紫色的物体,可能反射紫光,也可能同时反射红光和蓝光,因为根据色光混合的规律,红光与蓝光同时刺激眼睛,也会使人产生紫色的视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光,因此也就容易接收热辐射;白色物体则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白色的表面不容易接收热辐射,也就不容易晒热。

对于透明体,在光照射下,显示的则是它所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例如蓝色玻璃,吸收了红、橙、黄各色光,而透过蓝光,以及少量绿光和紫光,故而呈现出蓝色。

二、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红外线是指在太阳光谱的红端以外,人类看不见的光。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红外线主要的作用是热作用,热辐射成像,夜视仪,遥控等。

2、紫外线

紫外线是指在太阳光谱的紫端以外,人类看不见的光。紫外线主要的作用是杀菌消毒,医学治疗,荧光效应等。

小资料:

◆红外线快速体温检测仪

红外线快速体温检测仪为降低非典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它的表面温度。这种测量的最大优点是速度快,1秒钟以内可测试完毕,对人体无任何害处。

◆当你走到机场、宾馆、商场的自动门前,门会自动缓缓打开,等你进去以后,门又会自动关闭。自动门怎么能够“看见”你呢?这就是红外线的功劳。在自动门的一侧有一个红外线光源,发射的红外线照射到另一侧的光电管上,而红外线你是察觉不到的。当你走到大门口时,身体挡住红外线,光电管接收不到红外线了,根据设计好的指令,触发相应开关,门就打开了。等你进去后,光电管又可以接到红外线,恢复原来的线路,门又会自动关闭。这种光电管又叫“电眼”,在许多自动控制设备中大显身手。

◆尽管人类看不到紫外线,但许多昆虫却能看到。例如:蜜蜂有良好的颜色视觉。蜜蜂能看到少量的低频红色波和较多的高频紫外波。人类看起来是同一种颜色的花,在蜜蜂看来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颜色。含有花蜜多的花和其他花朵在蜜蜂看来也是不同的,因此它能直接飞向有花蜜的花朵。当然,人类所能看见的各种颜色昆虫不一定都能看见。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你会换算吗?)

5.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①肌肉的紧张感;②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

⑤利用气垫。

12.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②物体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

③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1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15.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大小=拉力大小(二力平衡)

16.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9.8牛/千克(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牛。)]

17.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巧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8.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或只受平衡力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或只受平衡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9.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一切因素无关。

20.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平衡力。

21.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加速、减速或曲线运动)←→物体受不平衡力。

22.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能使物体运动,也能使物体静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3.计算题解题步骤:⑴读题,划出关键词,标出已知量(如m、G、s、v、t等),写出求未知量的公式⑵解题:①根据需要进行单位换算;②写公式→代数据→算答案→答。

例1:一辆汽车在30分钟内行使了6千米的路程,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例2:一座大桥最多能承受质量为18吨的重物,求此桥能承受的最大重力(重量)。

温馨提示:注意区分质量与重力(即重量)

☆相对速度的求解技巧(数轴法)规定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速度记为正值,则相反方向的速度记为负值: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速度=一物体的速度—另一物体的速度。例甲物体水平向左运动的速度为5米/秒,乙物体水平向右运动的速度为3米/秒,则

甲物体相对于乙物体的速度为米/秒;乙物体改为水平向左运动的速度为3米/秒,则甲物体相对于乙物体的速度为米/秒。

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知识要点汇总

1.人的生命周期.

2.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种子中的是由它发育而来的。

3.青蛙的生命周期。

4比较青蛙与蝌蚪的不同

比较项目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

蝌蚪

成蛙

5.青蛙的变态发育:象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

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6.昆虫的变态发育有两种类型:(1)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螳螂、蜻蜓、蟋蟀、蝼蛄、臭虫):受精卵

→幼虫(若虫)→成虫

(2)完全变态发育(蚊、蝇、蝶、蜂、蛾、蟑螂):受精卵→幼虫(如孑孓、毛毛虫、蛆、蚕、菜青虫)→蛹→成虫(如蚊子、蝴蝶、苍蝇、蚕蛾、菜粉蝶)

7.人体中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和精子。

8.精子和卵子比较

精子卵子

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大小长约0.05毫米直径约0.1毫米,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形状蝌蚪形球形(卵圆形)

其他有长尾,能游动

9.男性的生殖系统(课本第78页)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主要的性器官。能分泌雄性激素和产生精子。

10.女性的生殖系统(课本第78页)由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

主要的性器官。能分泌雌性激素和产生卵细胞。

11.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早期胚胎发育营养来自卵黄,胚胎

着床后发育营养主要来自母体。(课本第79页图3-13)

12.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获得氧气和养料)。

13.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是性发育、性成熟。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4.第一性征是指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男性的第二性征由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来维持和激发。女性的第二性征由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来维持和激发。

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而起作用。

15.男性的第二性征有肌肉发达、长胡须、喉结突出和声调较低,(课本第83页图3-20);女性的第二性

征有脂肪增多、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和声调较高。(课本第83页图3-20)

16.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的

生殖方式,如昆虫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课本第85页)

17.有性生殖按照胚胎发育方式可分为①胎生如哺乳类;②卵生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③卵胎生如鲨、腹蛇。(课本第86-87页)

18.动物的胚胎发育方式比较(课本第86-87页)

方式发育场所营养来源

卵生母体体外(卵壳或卵膜内)卵黄

胎生母体子宫内母体

卵胎生母体体内卵黄

19.胎生和哺乳有利于提高幼体的成活率。

20..有性生殖按照受精方式分①体外(水中)受精(课本第85页)的有鱼类、两栖类。②体内受精(课本第86页)的有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1.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课本第88页)。生物的无性生殖有①分裂生殖如细菌、变形虫(课本第87页)、草履虫、衣藻、小球藻。②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课本第87页)。③孢子生殖如蕨类(课本第102页图3-53)、藻类、苔藓类植物。④营养生殖:用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课本第103页)。22.营养生殖的方式有分根、扦插、压条、嫁接。营养生殖的优点是即能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课本第103页)。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贴合。

2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内部条件是完整的活的胚。

23.(课本第92页举例)根据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大多数只有一片子叶)和无胚乳种子(大多数有两片子叶)。(课本第92页举例)根据子叶数目可将种子分为单子叶种子(大多数有胚乳)和双子叶种子(大多数无胚乳)。

24.种子的胚都由、、、组成。(课本第91页)

25.种子萌发的营养来自或(贮存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发育成,同时胚芽逐渐发育成和,这样一株新植物就诞生了。胚乳含有丰富的淀粉遇碘变蓝。

26.菜豆种子的结构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课本第91页)

菜豆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

由上可知:菜豆是子叶,胚乳种子,玉米是子叶,胚乳种子。

27.花的结构

(课本第97页图3-44、教与学第83页),

28.花的最主要部分:花蕊的结构

(课本第97页下、教与学第83页)

29.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果实的形成)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30.植物受精后子房的变化(课本第101页)果实、果皮、种子、胚、种皮的由来分别是

、、、、。

31.芽的发育(课本第96页):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根据其着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和。顶芽着生于茎的。的生长会使茎增长,的生长会形成侧枝。顶芽和侧芽的关系: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32植物的传粉方式有(一朵花的花粉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和

(花粉落在同一朵花内的柱头上)。根据异花传粉的途径可将花分为和,

虫媒花的特点有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花蜜甜美;(课本第100页)

风媒花的特点有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课本第100页)。

33.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产生2粒精子。

34.一个胚珠只能接受一粒花粉的精子,一个胚珠只能发育成一粒种子。一朵雌花或两性花只有一个子房,

一个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则发育成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如桃子,李子、荔枝、桂圆、芒果)。有的有多个胚珠,则发育成的果实中有多粒种子(如苹果、梨、橘子、猕猴桃、冬瓜、南瓜、黄瓜、辣椒、菜豆、茄子、西瓜等蔬菜、豆类、瓜果类)。

35.判断单、双子叶植物技巧:①看种子能否分成两片,能分成两片则为双子叶,不能分成两片则为单子叶;

②看叶脉:若为平行脉则一般为单子叶,若为网状脉则一般为双子叶。

判断有无胚乳植物技巧: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无胚乳。

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甘蔗

双子叶植物菜豆、大豆、豌豆、蚕豆等豆类,花生、瓜子,苦瓜、冬瓜、西瓜、苹果、

梨等瓜果类。

有胚乳植物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少数双子叶植物如蓖麻、

柿子等

无胚乳植物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棉、菜豆、西瓜、苹果等豆类、瓜果类。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知识要点

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

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简记:北逆南顺)

2.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约一年(365.2422天)

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

向北极星附近

4)使地面上的水平运动(水

流.气流)的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1)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

2)四季更替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3..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就是白昼,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

4..地球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表日温度变化平缓,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晚上不会太低(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晨昏线:1)晨线--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2)昏线--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如北京的时间指东经116°的地方时

7.时区:每隔15度划分一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8.区时(标准时):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如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东经120°)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9.日界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的西侧(东十二区)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却差一整天。

10.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阳历:以地球饶日公转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上面两种历法特点。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每年的位置是固定的(最多相差1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划分的,将四季更替周期划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成分。

练习:(1)现有三种历法,分别是阳历、阴历和阴阳历。而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其中的阴阳历。公历是以地

球饶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

(2)公历年以公元记年。一年12个月,每月30或31天。但二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天。

(3)阳历每400年设97个日的年,303个日的平年。闰年特点: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能被400整除。

(4)古人把四季更替的周期(即地球饶日公转周期)分为二十四节气,它是属于历成分,以为依据。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的。

11.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圈层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力

(4)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使地面高低不平。

13.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山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增高

鞍部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处

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易形成溪流)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洼地(盆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降低

14.地形的类型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相对高度小小大较大/

海拔1000米以上200米以下500米以上500米以下/

地形特征

与相对高度有关地面起伏

较小

地面起伏

很小

坡陡顶尖,地

面起伏较大

坡缓顶圆,地

面起伏较小

四周高

中间低

15.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差异。

全年太阳高度,低纬地区平均较大,高纬地区平均较小。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的规律。

五带纬度范围阳光直射

(有或无)极昼极夜

(有或无)

气候

北寒带66.5°N~90°N

(北极圈以北)

无有终年寒冷

北温带23.5°N~66.5°N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无无四季分明

热带23.5°N~23.5°S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有无终年炎热

南温带23.5°S~66.5°S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无无四季分明

南寒带66.5°S~90°S

(南极圈以南)

无有终年寒冷

16.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管(岩浆通道)构成。

17.火山喷发物有: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液态(熔岩流)、气态(以水蒸气为主)。

18.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的震动现象。

19.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20.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为什么?)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1.地震发生的前兆:马不进圈、井水喷涌、异常屡现、出现地光。

22.地震发生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阔的地方,或躲到面较小的房间或桌子底下。

2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主要依据:大西洋两岸轮廓可拼性和其他大陆漂移证据。

24.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

25.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杆影越短。

26.全球概况(看懂课本第120页图4-19)

巧记:①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

③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出现极夜。

④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⑤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至北回归线,又南移至赤道(春分→夏至→秋分)即3月21日~9月23日为

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6月22日)昼最长,夜最短。

⑥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回归线,又北移至赤道(秋分→夏至→次年春分)

即9月23日~次年3月21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12月23日)昼最短夜最长 ⑦ 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27.有关区时的计算1)算时差: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2)根据东早西晚(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来的早),东加西减时差

例:当美国纽约(西五区)是10月17日19:15时,北京(东八区)的区时是多少?

解:1)算时差:8-(-5)=13 (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北京在纽约的东边[根据东早西晚(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来的早),东加西减时差∴北京(东八区)的区时=10月17日19:15+13=10月17日32:15

=10月17日+24+8:15=10月18日8:15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节气 昼 夜 长 短

北半球 北极 赤道 南半球 南极

赤道 春分(3月21日)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北回归线 夏至(6月22日) 昼最长 夜最短 极昼 昼夜 平分 昼最短 夜最长 极夜 赤道 秋分(9月23日)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昼夜 平分 南回归线 冬至(12月22日) 昼最短 夜最长 极夜 昼夜 平分 昼最长 夜最短 极昼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并不同意这一种说法,第一,按照当时项羽和刘邦两军兵力对比.项羽在解赵国之围后,收编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兵力达到40万,而刘邦虽然占据了咸阳城,但是兵力只有10万,而且由刘邦军队把守着的函谷关已经被项羽攻破,可以讲,项羽消灭刘邦是指日可待.所以,鸿门宴,并不是唯一一次消灭刘邦的机会.第二,鸿门宴的出现的原因.由于当时项羽来到鸿门后,听到刘邦一个下属讲刘邦准备据关中为王,一怒之下便决定对刘邦发动一场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打击报复刘邦.但是由于项羽集团里面,一个人的出现,项伯.他和张良是老朋友.所以当他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连夜偷偷地跑到张良那里(当时张良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叫张良快跑.而张良,则和刘邦在项伯面前演了一出戏,让刘邦在项伯面前诉冤,并告诉项伯,刘邦很希望化解这段误会,自己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赔罪.而项伯这个糊涂虫,回去后把刘邦的”冤“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心软了,居然取消了第二天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从而催生了鸿门宴.第三,鸿门宴上的刺杀行动.此次刺杀行动的主谋,便是项羽手下谋士范增,此事还得到项羽的默许.当刘邦一见到项羽时,便对项羽大拍马屁,让项羽的虚荣心和骄傲得到最大的满足,此时的项羽居然还对刘邦有一点点悔意,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刺杀刘邦.在宴席上,范增频频发出暗号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不忍心”杀掉刘邦,而在项伯和樊哙的掩护下,项羽对刘邦的“悔意”越加严重.最后刘邦丢下张良和二百多随从,只带着四员大将,在陈平的协助下偷偷地逃出项羽的军营,回到自己的驻地灞上,从而结束了鸿门宴.所以,鸿门宴对于刘邦集团而言,是化解项羽对他的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而采取的一种妥协的行为,在项伯,张良和樊哙的精彩演出下,这场戏演的非常成功.而对项羽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下各章级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不可或缺)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草→鼠→蛇→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 第一节: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 (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等 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 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 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 ~30°30° ~60°60° ~90° 3.经度和纬度: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 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 长短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180°90°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 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 数的纬线有2条 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 °E 赤道(0°纬线) 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 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 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初中科学7下知识点总复习

7年级下第一章科学知识记忆“顺口溜”总结一、声学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二、光学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日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 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量筒的使用: 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钠既能跟氧气,又能和水反应),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量:没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不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中考必背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WORD 格式整理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元素、原子图化合价口诀 正一氢锂钠钾银铵根;负一氟氯溴碘氢氧根; 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锰有二四六和七,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 0永不变;酸 根负,一价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就是磷酸根。 一些常见元素、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元素和根的元素和根常见的元素和根元素和根常见的名称的符号化合价的名称的符号化合价钾K+1氯Cl-1 +1 +5 +7钠Na+1溴Br-1 银Ag+1氧O-2 钙Ca+2硫S-2 +4 +6镁Mg+2碳C+2 +4钡Ba+2硅Si+4铜Cu+1 +2氮N-3 +2 +3 +4 +5铁Fe+2 +3磷P-3 +3 +5铝Al+3氢氧根OH-1 锰Mn+2 +4 +6 +7硝酸根NO3-1 锌Zn+2硫酸根SO-2 4 氢H+1碳酸根CO-2 3 氟F-1铵根NH4+1 2、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1)非金属单质: 氢气碳氮气氧气磷硫氯气 H2C N2O2P S Cl 2 (2)金属单质 钠镁铝钾钙铁锌铜钡钨汞 Na Mg Al K Ca Fe Zn Cu Ba W Hg (3)常见的氧化物 物质名称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氧化钠二氧化氮二氧化硅化学式H2 O CO CO2P2O5Na2O NO2SiO2 物质名称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氮氧化镁氧化铜氧化亚铜氧化亚铁化学式SO SO NO MgO CuO Cu O FeO 232 物质名称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银二氧化锰 化学式Fe O Fe O Al O Ag O MnO 23342322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