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师的弟子》优质教案

《魔法师的弟子》优质教案
《魔法师的弟子》优质教案

魔法师的弟子

新设计

童话故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把音乐与童话故事相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我选择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根据教材,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聆听课《魔法师的弟子》一课。

在导入环节我以学生熟悉童话故事入手,为新课埋下伏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聆听整首乐曲时,我按照故事的发展分为四个环节分别聆听。把音乐和动画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每一环节出现的主奏乐曲及其音色特点,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引领学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意境。

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对本乐曲的主题音乐进行了模仿和教唱,使学生对音乐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介绍了交响诗与本课作者迪卡斯。在听后,我设计了创编音乐短剧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的感受领悟音乐。最后又设计了总结和作业环节,为本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交响诗是一个陌生的体裁。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对于乐器的了解知之甚少,对于聆听课兴趣不浓,对音乐理解的不够,因此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了动画教学,多媒体直观的教学。小学生好动,对音乐的感受有限,因此我选则了编创音乐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魔法师的弟子》,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2、能够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并能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以及其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3、培养学生对交响诗的兴趣及聆听的欲望,了解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重点难点

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音乐,感受乐曲在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魔法师的弟子导入设计

同学们听过童话故事吗?都听过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音乐欣赏一个童话故事《魔法师的弟子》(板书课题),那么,发生在魔法师弟子的身上有什么事情呢?

我们一同去看一看。

活动2【讲授】新课的讲授

一、第一部分

1、聆听第一部分,听一听乐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阴森、恐怖、可怕、神秘、安静,魔法师轻声嘟哝,念咒语的情景。

2、介绍小提琴和单簧管的形状和音色。

(多媒体出示小提琴和单簧管的图片)

3、随着动画来听音乐,感受小提琴和单簧管的音色,感受魔法师施法的神秘气氛。

(小提琴:魔法师在做魔法时的神秘景象。单簧管:小徒弟在偷听时候的好奇。)

二、命令扫帚拎水主题

1、魔法师离开了,会发生什么呢?小徒弟又会做什么呢?我们接着聆听。播放此部分主题音乐动画,想:发生了什么?小徒弟的心情怎么样?

2、介绍大管(多媒体出示图片)师:主题音乐就是由大管奏出。利用木管乐器中的大管主奏和其他管弦乐器的结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魔法师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

3、学唱主题旋律(多媒体出示乐谱)师弹琴领唱,用beng的声音唱主旋律。

4、(多媒体出示问题)师:再仔细听魔法师弟子命令扫帚拎水的主题,它在全曲中共出现了几次?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的变化有什么关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起劲的大念咒语

1、接着往下聆听,思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小徒弟是怎么做的?结果又如何?

2、再听此部分音乐,思考:扫把复活时,音乐有什么变化?(力度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紧凑)

四、魔法师回来了

1、师:结果如何收场?我们来听一听。(老魔法师回来了,急念咒语一切恢复了平静。)

2、介绍圆号、长号、小号、大号。(多媒体出示图片)

3、介绍交响诗。(多媒体出示文字)师:乐曲我们已经全部的听完了,这样的乐曲就叫做交响诗。

4、介绍作者迪卡斯。(多媒体出示照片及生平)

活动3【活动】创编音乐短剧

随《魔法师的弟子》的音乐片段编创音乐短剧并进行表演,把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创编表演。

活动4【测试】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活动5【作业】家庭作业

把你这节课的所学,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六年级音乐上册《魔法师的弟子》教案

第14课时《魔法师的弟子》 【作品分析】 《魔法师的弟子》是一首音乐交响诗,法国作曲家迪卡斯创作于1897年。它由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部速度较慢,8/9拍。谐谑曲由序奏部第二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财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然而,稍过片刻,谐谑曲主题再次奏响,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象征扫帚积极行动,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阴挡。结尾部分由钢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于是恢复与序奏部一样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刻停止行动,一切回归平静,最后,乐曲在安宁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目标】 1.聆听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哼唱并记住第二部分的音乐主题"扫帚拎水"。 2.听辨乐曲的主题音乐及主奏乐器的音色; 3.通过聆听乐曲,知道节奏、速度、力度与主题情绪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4.通过聆听乐曲,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感悟交响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乐曲,听辨乐曲中个别乐器的音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童话故事伴随着你们一起长大,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生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童话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这是由法车作曲家迪卡斯于1897年创作的,讲的是:魔法师的弟子趁师傅外出的时候,偷偷摆弄师傅的帽子,还对扫帚施了魔法,结果搞得水漫金山,十分狼狈。这首乐曲生动活泼,富有戏剧效果,又名《小巫师》。同学们,老师的介绍,你们一定对乐曲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神秘的气氛中,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分段欣赏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安排的综合应用专题实践活动,意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渗透一些简单的函数思想,学会一些数学思考的方式、方法。 二、教材分析 “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直观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根数之间的关系,从多种角度寻找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小棒相应增加的根数,讨论有什么发现,探索其中规律,通过摆的操作活动去数,当没有办法摆时用算式进行表示,当数不完、写不完时尝试用字母表示规律。在摆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出探索摆正方形的规律,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三根小棒,用算式表示所需小棒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并安排实践活动用小棒摆图形尝试寻找所摆图形与小棒根数的规律作以拓展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2、学生经历直观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演示课件、打印表格(每小组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 六、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必须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它应恰到好处地体现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索”的过程模式。本节课主要安排四个教学模块。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找规律、填一填 3、5、7、9、()… 3、6、9、12、()… 4、8、12、16、()… (设计找规律,填一填呈现数的排列规律,从数的角度为新知作以铺垫。) 2、提问过渡: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 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一摆(学生各自操作) 2个、3个呢?算式如何表示?10个呢?n个呢? (个别汇报) 有没有简洁一点的摆法?(生:可以独立摆,也可以连起来摆,学生示范摆。) 你们能用第二种摆法继续摆吗?摆成一排这样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来探究图形排列中的一些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 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 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想象并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3.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情。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 文化。 2、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昔日辉煌图片。 这是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是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的名字就是——圆明园。然而这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无情地毁灭了! 2、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二、预习交流,解决难点 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三、交流品读

(一)感受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圆明园除了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些宏伟建筑之外,还有别的吗?(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生带着自豪与惊叹的口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就是人间天堂的圆明园,这就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然而,这都成了我们的梦!我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为了一片灰烬。 (二)研读“毁灭” 1、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2、“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指名读 “他们把园内凡是 ....统统 .....;拿不走的 .....;实在运不走的 .......,就 .....。” 3、听到这里,你有何感想?(愤慨、痛苦、痛惜.......) 4、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最后一个段落的最后两句。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这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三)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2、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 3、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生:悲痛、痛惜、痛恨 4、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你们会找到更多的答案,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除了痛恨甚至仇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还应该反观自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高陵县泾渭镇西营中心小学郝高峰【教材分析】《图形中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四年级下册 P 100 P 101 的一节实践课。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做数学,从多种角度寻找关系,逐步解决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的?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三个问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操作、思考),课堂交流,尝试找出用小棒摆一排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找出的规律。 2、通过探究图形中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帮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寻找图形中规律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习准备】课前预习,动手摆一摆,多媒体课件、练习设计等。 1 / 4

【学习过程】(课前学生已预习(自学)完教材,如果需要课前可通过找茬游戏组织课堂)一、谈话,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生: 图形中的规律。 (适时板书课题: 《图形中的规律》)二、预习成果展示 1.学生再次看书,并与同桌(组员)交流。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次阅读教材 3 分钟,想一想预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并于同桌交流讨论,一会儿请同学们汇报你们的预习成果。 (学生看书、交流,教师参与学习活动,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同学的意见) 2.成果展示(多媒体出示表格,根据学生课堂生成情况,适时播放课件)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注意先填完表格,重点说清楚三个问题: 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的?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1)3+2(n-1) (2) 2n+1 (3) 3n-(n-1)(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解释每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如 2n+1,从图形的角度看,如果第一个三角形去掉一根小棒,这时每个三角形都转化成 2根小棒围成,那么 n 个三角形就有 2n 根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3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栏目,提供与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希望你们能喜欢。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 一、背景导入,积淀情感 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图片) 孩子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你们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347公顷。 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10000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 生:3470000平方米。 师:估算一下我们的学校有多大? 生:200多平方米。 师: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 生:大约10000多个 师述:法国大作家雨果在这封信中提及的“世界奇迹”是指——圆明园。是的,它就是140年前,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这座园林现在还有吗?没有了,它被毁灭了。今天老师就带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图片出现废墟)

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把课题书写完整。毁的笔顺要特别注意。 齐读课题。再读。 二、检查生字词,整体感知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令人痛心。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先来检查生字词 出示: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瑰宝精华 掠走销毁灰烬损失不可估量 自由读 个人领读 (仔细观察,第一组都是描写什么的?圆明园内景色的词语) (第三组呢?描写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造成的损失的词语) 请再仔细观察,作者用了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造成的损失的程度?——不可估量。是的,谁能告诉我这个词语的意思呢?——不可计算的损失,无法统计的损失。你的预习很充分。圆明园的损失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去统计。 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文本 既然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现在我请三位同

《小巫师》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巫师》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感受乐曲活泼欢快而充满神秘气氛的音调和它所描绘的小巫师那顽皮的童趣形象。 2、能初步感知乐曲《小巫师》中小巫师的顽皮和扫帚劳动时的不同主题,能运用想象、联想表演乐曲所表现的童话故事情景。 重点与难点 1、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感受乐曲活泼欢快而充满神秘气氛。 2、能听辨主题及主奏乐器的音色及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 教学器具 视频、音频、谱例、巫师帽。 设计思路 《魔法师的弟子》又译《小巫师》。是法国作曲家杜卡1897年所创作的童话交响诗。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让学生在神秘的气氛中感受乐曲的主题音乐,并能够熟练掌握音乐主题。在掌握主题的前提下,聆听音乐并进行创编。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音高训练。 2、节奏训练(出示节奏)。 二、新授 1、讲解管弦乐队的组成。 2、主奏乐器。 三、欣赏《小巫师》 1、出示第一主题,让学生听熟,并能学会哼唱。 2、初听乐曲,让学生带着自己熟悉的旋律去欣赏这首《小巫师》,听完后请学生讲讲对这首乐曲的感受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介绍乐曲背景。 《小巫师》又叫《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年。老

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以下乐曲的故事内容。 4、挑选一段乐曲中最具有幻想色彩的乐段(引子),请学生自己感受,联想,谈谈体会,领悟乐曲表现的魔幻意境。 5、分段欣赏。 (1)乐曲重复的是什么主题?(乐曲一遍遍重复扫帚干活的主题) (2)主题一旋律的重复出现。 (3)回旋曲式。 (4)乐曲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又描写了什么?(描写水越来越多最后泛滥成灾。) (5)乐曲的最后描写了什么?(表现了这场灾难终于被制止。) 6、完整的欣赏乐曲: (1)一边欣赏一边可以给他们看动画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2)让学生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来创作童话故事进行表演。 7、学生进行表演。 四、总结下课。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好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规律的一般方法,由单一的到众多的,由个别到普遍的发展中找出规律所在。 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产生寻找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倾听同学意见、交流各人想法的好处,从而更重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在众多的算式中找出规律所在,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像老师一样再鼓一次,发现了什么? 二. 探索摆三角形的规律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2、摆3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大部分学生可能说9根,可能有个别学生说7根)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用9根、7根小棒摆出3个三角形。 仔细观察,说一说他们的摆法有什么不同? 3、照这样摆下去,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2)写出算式。 (3)汇报不同的方法。 1、照这样摆下去,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写算式,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5、找规律。 (1)照这样摆下去,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写出算式。(板书规律) (2) 找出最好的规律。 (3)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相互说说。 三.课堂练习。 1.像这样摆,一共用了37根小棒,可以摆多少个三角形? 2.照图中的方法,用小棒摆1个,2个,3个,4个正方形,数一数各用几根小棒。 你有什么发现? 摆2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去写,题眼是毁灭,文章的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根据课程标准的三个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日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能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 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观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应噶侵略者的 野蛮行为。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珑、剔”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损、皇、剔、统”等14个生字,重点指导“剔、统”两个字的书写。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玲珑剔透、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众星拱月”等词语。 3.运用图示方法理清课文的叙事顺序和课文结构,并能借助图示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 4.通过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侵 略者的憎恨之情,增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教师) 5.通过教师范读、试读、挑战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 热爱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背诵三、四自然段。 6.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运用反衬手法,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特点。

《魔法师的弟子》教案2

《魔法师的弟子》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体裁交响诗与管弦乐队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辩能力与想象能力。 3、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交响诗、管弦乐队的构成、听辩乐曲中个别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带来一个用音乐讲述的故事,请你们带上一双灵敏的音乐耳朵和富有想象力的要音乐头脑,准备好了吗! 二、新课教授 1、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城堡(课件)里住着一位老魔法师,听一听,他是一个怎么样的魔法师?——聆听(可怕、法力高强)声音很响,很沉重,力度很强,音很高,,,高高在上,强而有力的音乐给我们一种恐惧和威严的感觉。 2、那么老魔法师的音乐又是用管弦乐队中的哪一类乐器来演奏的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边听边思考? 生:铜管乐。 师:你的耳朵真灵敏,是铜管类,因为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师:作曲家真是用了铜管类乐器当中的小号、长号、吹奏出了高亢嘹亮的旋律,给我们呈现出了威严的、法力无边的老魔法师的形象。 3、这个老魔法师有一个宝贝,这个宝贝是一个小扫把,我们来听一听,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扫把?——播放小扫把旋律聆听(调皮、可爱、活泼)音乐很跳跃,节奏很轻快,活泼。 师:那这是小扫把的音乐还是用铜管乐器的那种高亢嘹亮的音色来表现的吗?(不是)师:那你们觉得是用管弦乐队当中的哪一类乐器来演奏的呢?(木管类)

师:为什么?因为它的音色比较的低沉,柔和。小扫把的旋律正是用了木管类乐器中的一种音色低沉、浑厚的乐器,它的名字叫大管。音乐家又是用了这样的旋律来表现我们这把活泼可爱的小扫把。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哼哼看,先听一下(师演奏)那我们用BONG来模仿大管的音色,来模唱旋律。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旋律当中有哪些音乐符号帮助小扫把走的更加的活泼、跳跃呢?(顿音记号)顿音记号的作用是什么?(跳跃、有弹性)显得小扫把非常的调皮、可爱。(休止符)用休止符把音符的断开,使旋律更加的活泼。 师:并且这些旋律都是用几分音符来演奏的。(八分音符)八分音符是长音还是短音?(短音)用大管吹奏这种短的富有弹性的音乐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呈现出一种活泼欢快,幽默、诙谐的感觉。那现在我们把这个活泼跳跃的小扫把在用bong来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一些。那请同学们用小脚跟着小扫把的音乐走一走。 4、那么,只要老魔法师念句咒语,这个小扫把什么事情都很乐意帮他做。城堡里除了魔法师与这个小扫把之外,还住了一个人,它就是魔法师的小弟子,虽然,他做了老魔法师的弟子,但是老魔法师却从来不教他魔法与咒语,每天都让他+去河里挑水把水缸装满,可是小弟子就想学魔法,终于有一天让他偷学到一句咒语,这一天,老魔法师出远门了,小扫把就在房间里,门虚掩着,你们想小弟子接下来会做什么呢?——学生答。 5、大家觉得有可能吗!他会对小扫把念咒语,那他偷听到的这句咒语,小扫把会有反应吗?那你又是从哪个地方听出来的?当你听出它有反应的时候请你把手高高的举起来——聆听。 6、小弟子的咒语生效了,请同学们想一想,他最想让小扫把帮他做什么事情? 7、那么这个小扫把是怎么打水的呢?它会乖乖的把水倒进水缸里吗?老师请你边听边想。(水是从上往下流的,音乐的走向是下行。) 8、这个小弟子的咒语成功了,他这时的心情————高兴,激动,得意洋洋的在小扫把面前跳舞。师:那么,你们说他好不容易偷听来的咒语成功了,他会让小扫把停下来吗?(不会) 9、当然不会,在下面的音乐当中,小扫把的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请你们

魔法师的弟子教学案例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六年级音乐《魔法师的弟子》教学案例【作品分析】 《魔法师的弟子》是一首音乐交响诗,法国作曲家迪卡斯创作于1897年。它由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部速度较慢,8/9拍。谐谑曲由序奏部第二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财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然而,稍过片刻,谐谑曲主题再次奏响,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象征扫帚积极行动,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阴挡。结尾部分由钢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于是恢复与序奏部一样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刻停止行动,一切回归平静,最后,乐曲在安宁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目标】 1.聆听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哼唱并记住第二部分的音乐主题"扫帚拎水"。 2.听辨乐曲的主题音乐及主奏乐器的音色; 3.通过聆听乐曲,知道节奏、速度、力度与主题情绪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4.通过聆听乐曲,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感悟交响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乐曲,听辨乐曲中个别乐器的音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童话故事伴随着你们一起长大,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生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童话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这是由法车作曲家迪卡斯于1897年创作的,讲的是:魔法师的弟子趁师傅外出的时候,偷偷摆弄师傅的帽子,还对扫帚施了魔法,结果搞得水漫金山,十分狼狈。这首乐曲生动活泼,富有戏剧效果,又名《小巫师》。同学们,老师的介绍,你们一定对乐曲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神秘的气氛中,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分段欣赏 (一)聆听第一部分:序奏 1.播放序奏音乐 师:刚听到的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阴森、恐怖、可怕、神秘、安静) 2.这一部分的音乐分别使用了小提琴和单簧管来演奏,突出了魔法师在施展魔法的神秘气氛。下面我们结合着背景画面,再来感受一下。 3.再次聆听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定稿) 执教范淑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学好玩》中的《图形中的规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图形,多种角度观察和寻找关系, 尝试找出图形中规律。 2、通过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 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拼摆规律,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寻找图形中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磁性小棒(教师),小棒(学生),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摆3个三角形呢(9根、7根)请你俩上来摆一摆。不一样的摆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摆法,照这样摆,摆4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怎么计算摆20个三角形呢这种摆法我们以前就已经研究过,大家对它已经很熟悉,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摆法,这种摆法以前有研究过吗(没有)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像这种摆法的图形中的规律。引出课题:图形中的规律 二、组织探究,构建认识

1、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用7根小棒摆的三角形有什么规律(生:我发现,第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第二个、第三个三角形只用 2根小棒)(评价) (2)问:照这样的摆法,摆第4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生答 教师操作),摆第五个三角形呢(指名学生上来摆) 2、共同发现计算方法一 问:照这样摆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生答,教师板书:3+2×4=11根)(评价) 如果摆10个三角形又需要几根小棒呢怎么计算100个n个呢(生回答,教师板书) 3、合作学习,发现第二种、第三种计算方法 要求一共有几根小棒除了这种计算方法外,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两人合作,通过摆小棒、看书自学、讨论交流等方法找出别的计算方法,并把你的计算方法写在记录表里(课件),自主学习时间为3分钟,到音乐停止我们就收好小棒进行分享,好吧。 (1)学生领取小棒和记录表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4)整理,板书 如果学生对第二、三种算法不理解时,用课件演示一次,并整理板书:第二种方法摆10个三角形要小棒1+2×10=21根摆100个要1+2×100=201根摆n个三角形要1+2n根 第三种方法:摆10个三角形要小棒3×10-9=21根摆100个要3×100-99=201根摆n个三角形要3n-(n-1)根 4、小结并练习:同样一个问题,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就能找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祝贺同学们想出来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三种计算方法,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4 圆明园的毁灭 名师教案

14 圆明园的毁灭 文本分析: 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教师出示展现圆明园辉煌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教师出示圆明园遗迹的图片。)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3.读课题,想象画面。 (1)学生读课题,教师激情叙述。 师:“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学生想象画面,自由交流。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中各处的名胜古迹;看到了一群无耻的强盗正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

《魔法师的弟子》优质教案

魔法师的弟子 新设计 童话故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把音乐与童话故事相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我选择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根据教材,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聆听课《魔法师的弟子》一课。 在导入环节我以学生熟悉童话故事入手,为新课埋下伏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聆听整首乐曲时,我按照故事的发展分为四个环节分别聆听。把音乐和动画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每一环节出现的主奏乐曲及其音色特点,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引领学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意境。 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对本乐曲的主题音乐进行了模仿和教唱,使学生对音乐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介绍了交响诗与本课作者迪卡斯。在听后,我设计了创编音乐短剧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的感受领悟音乐。最后又设计了总结和作业环节,为本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交响诗是一个陌生的体裁。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对于乐器的了解知之甚少,对于聆听课兴趣不浓,对音乐理解的不够,因此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了动画教学,多媒体直观的教学。小学生好动,对音乐的感受有限,因此我选则了编创音乐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魔法师的弟子》,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2、能够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并能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以及其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3、培养学生对交响诗的兴趣及聆听的欲望,了解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重点难点 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音乐,感受乐曲在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魔法师的弟子导入设计 同学们听过童话故事吗?都听过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音乐欣赏一个童话故事《魔法师的弟子》(板书课题),那么,发生在魔法师弟子的身上有什么事情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 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用小棒摆三角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图形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图形中隐藏的规律,将“图的规律”转化成“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 小棒、学习卡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课前谈活;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猜数游戏,看看谁是火眼金星 师:怎么这么快就猜出后面的数字了?为什么? 生: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都是单数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如下情境图 〇〇●●〇〇●●〇〇●●……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图,你能猜出后面的图是什么吗? 生:这些图的排列规律是:“两白两黑,两白两黑……” 小结: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数字,图形存在着许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中的规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初步感右,摆三角形 师: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2个等边三角形给老师看看好吗?

我们来比较一个这两位同学的摆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摆法1摆法2 师:摆法1用了几根木棒? 摆法2用了几根木棒?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 师:那么我们就按照摆法2,用小棒玩个游戏,好吗?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①同桌2个为一组,一人负责摆三角形,另一个负责记录; ②把三角形的个数与对应所反对应所需的小棒根数填入表中; ③仔细观察,看看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完成最后一行,几个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根数。 学生摆,并记录。师指导。 师现在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所摆的图形的个数,和所需小棒的根数。 组一汇报: 学生演示摆三角形小棒的摆法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3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东坡学校商国庆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文介绍的景观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凭借课件、图片等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的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理解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难点: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分清详略,突出重点。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根据教材,我创新教学,大胆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目的是以爱激恨,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痛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出示课件: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毁灭图) 2、齐读课题。 二、提问质疑,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圆明园毁灭) 三、直奔重点,学习“圆明园辉煌景观”部分。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生交流,师板书。(布局建筑收藏) 4、圆明园有着怎样的布局,齐读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介绍其布局特点。 (2)、文中哪个词准确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板书:众星拱月)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 5、明园不但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看看书,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生汇报。(读句子、谈体会,并可补充相关资料。) (2)、想象园中还有哪些美景?(板书:风格各异) (3)、有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得多好啊,现在,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景色秀丽、风格独特的圆明园中。让我们再

人音版音乐六上《魔法师的弟子》教案

人音版音乐六上《魔法师的弟子》教案 教学内容:倾听曲《魔法师的弟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爱好,感悟交响音乐的魅力。 2.初步学习观赏交响乐的方法,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 3.能听辩乐曲的主题音乐及主奏乐器的音色,并能从各音乐要素来分辩各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难点:听辩主题音乐并能听听在片段中显现的次数及力度上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童话激趣,引入新课: 专门久往常,古老的城堡里住着一位魔法师,他有一把奇异的扫把,只要他一念咒语,小扫把人什么都能干。嘘,魔法师开始施魔法了,我们来听听。 倾听魔法师施魔法片段(创设奇异的情境) 魔法师有个小徒弟,每天要干专门多的活。在师傅周围久了,他就偷偷的学起师傅的咒语。

二.对比变化,感受倾听 1、倾听小扫把主题旋律 这一天,师傅出门办事了,而我们悲伤的小徒弟还得把师傅那大水缸的水倒满。这时候,他灵机一动,他也想像师傅一样用咒语让小扫把替他干活。那他的咒语能不能有效呢?我们来听听 (1)倾听大管主题,演唱旋律 (2)出示大管图片 (3)想象一下吹奏大管的模样用“崩”演唱旋律 2.倾听魔法师弟子发咒语命令扫把拎水片段 (1)小扫把主题显现几次? 用你的手指头来表示你听到的次数 (2)再次倾听 这音乐显现了3次,有什么不同? (音乐要素的变化) 小徒弟的魔法灵了,心情如何样? 3.倾听水溢出片段

小魔法师看着小扫帚越干越起劲,自己便舒服的躺在师傅的椅子里不知不觉竟打起盹来。没想到这边,听:(片段) 你如何感受到水溢出来了?什么乐器表现水溢出来了?这时候小徒弟的心情是如何样?(乐器) 出示小提琴图片 讨论:水满出来,你如何办? 4、观看砍扫把片段情急之下,我们的小徒弟是如何做的? 5、倾听复活片段(渐强渐快)情况顺利吗? 6、倾听大水泛滥片段如何表现大水泛滥?(力度、速度)6、倾听结尾部分:危险关头,魔法师回来了。 两段音乐哪段代表魔法师回来? 7、作品结构简介 《魔法师的弟子》是一首童话交响诗,作者是迪卡斯,《魔法师的弟子》是他创作于1897年,分序奏、谐谑曲及结尾三部分。 三、完整倾听 四、终止课堂

选修论文.幻想曲2000的{魔法师的学徒} (2) 2

“魔法师弟子”乐曲鉴赏 --魔法师的弟子(《幻想曲2000》) --漫步音乐小品选修论文 (1)论文标题:《幻想曲2000》的“魔法师弟子”乐曲鉴赏 (2)目录 (3)内容择要:欣赏一个由华特.迪斯尼基于一首法国交响曲而创造的一段音乐动画电影.这段电影生动形象的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交响曲的每一个细节.让作品更加贴近观众,更加真实可感,更加让 人沉醉其中.于是我们就有必要深入其中,理解这个小品蕴含的魔力. 进而评价这个小品. (4)个人点评 (5)乐曲/小品背景介绍 (6)引用来源/参考资料

个人点评: 对于这部音乐小电影.我选取了五个我觉得很有必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下的点. 镜头一:在电影的开端.由大魔法师的出场到退场都是是使用了一种比较神秘的背景音乐(用了单簧管和小提琴的合奏).营造出符合魔法一种神秘奇妙气氛.以及渲染大魔法师法力高深的印象.进而与在偷偷观察大法师的米奇形成的法力不足,天真可爱的形象进行对比.这样子让人理解到实力悬殊强弱,好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而我觉得这一段作为电影的开头不仅做到了影音同步,神秘之余带一点勾引的感觉,让人产生了对这段音象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结局的一个预示. 镜头二:大法师命令米奇老鼠的时候神气的样子以及权威的举动配合大管以及定音鼓有点小高潮的配乐(就是声调一下子上去的感觉)让人顿时惊吓或者是心生恐惧(潜意识上面和米奇一样形成了对大魔法师的敬畏之情)而且这种配乐方式同样也有应用在扫把人灌水的时候统一的一种整齐不乱稳重低沉的感觉.而这一段的意义在于表示大魔法师的法力权威.以及对最后高潮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却由法师一制而止的举动做出了呼应. 第三段:米奇在梦中激昂的指挥音乐是由钹和鼓类乐器为主旋律交织而成的整个小高潮部分(动画中是以这种激昂的形式表现出米奇梦中美好的幻想以及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以钹的响声来表示乐章瞬时的最高点.以表达海浪以及星星的组合的急促壮阔效果.以表示米奇在梦中能力的强悍,以及米奇对魔术的渴望. 第四段:扫把人被砍成块状的时候小号戛然而止:正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小号戛然而止引发人对后面剧情发展的一个预测,很多人都认为木块被砍成块状以后不应该是整个故事的结束.

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114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四、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你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交流一下,通过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2.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投影出示)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自己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