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

【解析】选C。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A。A.既,均为“已经”。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解析】选D。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

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解析】选C。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解析】选C。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A项中的“也”表句中停顿。B项中的“也”表疑问。D项中的“也”表判断。

6.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先描述发展生产的措施及其效果,然后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陈,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本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具体地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C.孟子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环环相扣,层层紧逼,用墨不多,用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养生丧死”等事作具体的说明,明白晓畅,易于为人接受。

D.本段多次运用排比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了孟子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笔墨酣畅的特点。

【解析】选B。“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七十岁的人穿绸衣吃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称王的情况,不曾有过。

(2)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国也

(45分钟45分)

一、语言应用(19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解析】选A。B项,“无”同“勿”;C项,“颁”同“斑”;D项,“检”同“敛”。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 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今义:心肠狠,暴躁。B.古义:更加。今义:增加。C.古义:耽误、错过。今义:抢、强取。 答案:D 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 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 5.解析:于:到。 答案:C 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 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 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地利不如人和 (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 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 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dǐng,qí, záo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 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4、你人,比喻。5、要求言之有物,表达准确。6、排比、拟人 7、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 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lí pǔ zhǔ zhà 惰涨檐簪 2 (1)再三嘱咐(2)在一 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3)什么时候以前(4)这里指 起床 3.(1)《城南旧事》,林海音(2)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垂落了,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我已经长大了,插叙 4、(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 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 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 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2 )我迟到了那段“爸爸气 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将爸爸打我的动作写得很细。有爸爸生气时打 我的动作描写:拖、倒转来拿、抡;有打我时藤鞭“咻咻”的声音, 写出爸爸的严厉。

5、起因:下雨天,我早晨醒来迟了不想去上学。经过: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把我赶到学校,又为我送夹袄。结果: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很早到学校等校工开门。 6、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爸爸的严厉慈爱 7、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参考:①“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一边抽抽嗒嗒地哭,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还发着热”这句好,因为这个句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我被鞭打后的状态写得淋漓尽致,从中体现了爸爸的严厉、凶狠,也照应了后文爸爸为我送花袄和钱这几句话,体现爸爸对我既严厉又慈爱的特点;②爸爸气极了一段写得好,因为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拖”、“看”、“抄”、“抡”把爸爸打我的情景写的具体生动,体现了爸爸的严厉。③“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这几句写得好,“猛”字写出了“我”不确定是谁,急切地想知道窗外的是谁时的动作,末句的感叹号体现了我知道是爸爸后的惊讶心理 8、参考:我觉得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因为这次,“我”做得很过度,居然只因下雨,又太晚醒来了这个点小事就懒在床上不起来,被父亲打也是应该的。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讲道理的方法呢?”道理也是要讲的,并不是每次做错事都要打,而是要耐心教育,但是像不去上学这件事实在不应该,父亲是为孩子的做法着急,父亲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长大成才,只有“狠心”的父亲,才能教出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9、以后真是神了,我的统计学成绩竟然次次得 A!因为“我”得到鼓励之后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用心学习,成绩就好了。 10、从激励的重要作用方面去答题。 11、急切地、焦急地、不解地、吃惊地瞪得出奇地大、闪着泪光(注意与眼睛的搭配)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方案计划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正确读音 雾气竹笋蚕豆... 薄.薄细细飘飘洒.洒田野. 二、看拼音,写词语 sǎ shuǐ huàn shàng tàn chū zh?t?u wyn nuǎn yuán yt 三、形近字组词 换枝探原洒技深愿酒暖——亮——探——微微—— 2、写反义词 薄——细——动——暖——))) 2、笋芽儿 一、选择正确读音 侧面缩着弹奏乐曲痒痒雷公公轰隆隆 二、看拼音,写词语 dǎng zhùjǐ mǎn hū huàn qiüo qiüoch?n xià dǐng zhe

三、形近字组词 沉挡芽挤顶当牙济项张望明亮美丽高兴灰心 五、照样子补全句子 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啊,多么,多么的太阳呀!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 啊,多么,多么的春天呀! 3、有趣的作业 一、选择正确读音 布置一幅画解释摘花.... 扇动酿蜜桑叶... 二、看拼音,写词语 zu? ya kǒng l?ng wǎng zhào shàng ka zu? tiünzhuō zi 三、形近字组词 龙业网课昨 尤亚冈棵作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小的嫩嫩的青青的 轻轻地满意地悄悄地 五、选词填空 理解解释发现发明 1、你的意思我能。 2、小丽说:“昨天,我看到玉兰花开了。” 3、爱迪生了电灯。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4、我在大自然中了春天。 4、古诗两首 一、选择正确读音 咏妆蜻蜓 二、看拼音,写词语 kt x? zhào zài liǔ shù quán shuǐ xì s?r?u ruǎn 三、形近字组词 似惜蜻泉 以借晴原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作者:付灵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 ..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C )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五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五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s=txt>1、草原 我会写:羞涩勾勒翠色欲流礼貌天涯襟飘带舞 我理解: 1、(1)一碧千里;(2)渲染;(3)勾勒;(4)翠色欲流 2、(1)③;(2)① 我会找:1、草原羊群 2、河清澈明亮 我判断:1、√;2、√ 我诊断:1、去掉“送进了”;2、把“柔软”改成“柔美”;3、把“尽管”改成“只要”;4、把“不但”改成“既” 2、丝绸之路 我会补:栩栩计数富彩崇峻彩纷轮奂丝绸饱满 我会填: 1、矗立 2、屹立 3、挺立 我会改: 1、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促进欧亚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 3、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情况。 我概括:1、栩栩如生 2、不计其数 3、崇山峻岭 我理解:2、b 3、白杨 我会写:边疆抚摸陷入清晰介绍 我会填:介意中介简介介词新疆边疆疆界 我会做:1、深思清楚挺拔 2、出现脆弱坚定 我会换:1、浑黄一体 2、分辩 3、抚摸 4、挺拔秀丽 我会选: 1、挺秀 2、挺拔 3、分辨 4、分辩 5、坚强 6、顽强 我会改:1、旅客望着卫士出神。2、爸爸的思路杯小小的争论打断了。3、把“、鸡、鹅的”去掉。 4、没有这么大的伞。 5、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我阅读:1、(1)不管不管总是(2)3 直随处都能生长坚强(3)表达自己要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的愿望

2、(1)由小树联想到自己即将到边疆生活、学习的孩子,心中感到欣慰。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我会填:分外继狂及昂废食装裹翼杯以 我会选:1、不是??而是 2、尽管??还是 3、观测 4、观察 我会改:1、隧道贯通了。 2、一夜之间大风把刚刚搭好的 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撕扯得七零八落。3、突击队员制服了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一、马蹄拘束礼貌渲染欢呼抚摸洒脱新疆迂回低吟清晰勾勒三、美轮美奂一碧千里襟飘带舞始料不及翠色欲流杯水车薪银装素裹废寝忘食 五、1、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牛羊。 。 3、难道还有一场球赛比今天的这场球更精彩、激烈吗? 九、1、松树的风格2、赞颂高尚品格 3、解释说明 4、具有生命力强和自我牺牲“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尚对松树的敬仰 5、古诗词三首 我会写:牧遮醉锄蓑 我会填:1、草铺横野六七里逗弄 2、不是遮头是使风怪不得 3、白发谁家翁媪互相逗趣,取乐 4、卧剥莲蓬顽皮、淘气 我知道:1、唐吕岩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对安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向往 2、宋杨万里聪明顽皮的儿童 3、宋辛弃疾一家五口各具形态的农家生活之乐的赞美 我知道:增多幼小孤独干脆温暖平静 我会品:1、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咀嚼的样子吸引了我 2、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会改:1、心灵充满了想法。2、把“和舞蹈”去掉。 我会用:3、(1)安静(2)寂静(3)平静 7、祖父的园子 我会找老虎杏树玉米追蜻蜓 我会改蜻蜓飞得那么快,追不上。3、蜜蜂小毛球 我理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铜仁一中语文组xx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xx的xx思想 2、掌握文言文特殊字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和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问学生的人生理想,有没有想从政的?管理一方之民或者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由此引出新课。 一、xx己《xx》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师从子思(孔子之孙孔伋)的学生。作《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民贵君轻”等,有“亚圣”之称,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先秦诸子散文的杰出代表,内容包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个性修养。与《论语》同事语录体散文。 3、xx的主要xx学说: 王道是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即以仁义之心来爱民。 (1)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民对不施xx的xx是可以不服从的 (4)轻徭薄赋 (5)反对不义之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熟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翻译,勾画出不懂得地方。 提示:特殊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2、分角色朗读,熟悉内容,把握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措施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问: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民不加多 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于国”而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 2、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这么忧虑?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和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控制人口,以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对时代前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3、问: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尽心、移民 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后文“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边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本文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历年考题及解析 1、(2007.10,多选21)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E.《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为ABD。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秋水》中,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以例举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观点。《论毅力中,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2、(2008.4,词语解释26)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加:更。 3、(2007.10,词语解释27)黎民不饥不寒 答案:黎民:老百姓。 4.(2007.4,词语解释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涂:通“途”,道路。 5、(2008.4,简析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氏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贫富悬殊,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案:对比法,类比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1 沁园春雪积累与运用1.qìn fèn ráo xùn sāo hán shǔ zhāo 2.⑴娇艳美好。⑵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作品。⑶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⑷指称雄一世的人物。⑸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3.⑴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⑵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词牌填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 5.⑴对偶夸张⑵拟人理解与鉴赏1.日本帝国主义陕北2.北国雪景英雄人物3.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4.望惜5.这样写使得群山与高原充满了勃勃生机。以银蛇飞舞比喻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比喻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6.不能。因为这些历史人物是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排列的。拓展与提高一、1.结构框架相同,字数相同,上阕13句,下阕12句。2.寒秋。橘子洲头。“我”看湘江北去。3.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4.“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的特点。5.上阕:设问,引出下文,自问自答。下阕:反问,答案包含在问话中并回应前文。 二、1.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照万代。新时代的我们会踏着先烈的脚步,不辜负如此多娇的江山。让我们自豪地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我的选择:丙理由:《沁园春雪》这阕词风格豪放,气势恢宏,甲曲的“哀伤”很显然不适合这首词。乙方案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不是咏雪的抒情长调,而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也不适宜作这首词的背景音乐。丁方案《红色娘子军》节奏较快,不宜选为朗诵的配乐。只有丙方案的《安妮的仙境》节奏舒缓,柔美中隐含着刚劲,适合作为《沁园春雪》的背景音乐。 2 雨说积累与运用1.pǔ suō dǒu lì gù zhì qiǎng bǎo yīn lǚ xuān rǎng 2.禁锢:束缚,强力限制。襁褓:背婴儿用的宽带子和包婴儿用的被子;泛指背负、包裹婴儿所用的东西。喧嚷:大声叫嚷。探访:访求;探望。安息:安静地休息(多用于悼念死者)。3.禁锢干涸;喑哑明暗;蓑衣衰老;条缕镂空4.⑴润物细无声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两三点雨山前⑷春潮带雨晚来急5.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悲惨世界》6. 郑愁予错误理解与鉴赏1.在这两节诗中,“雨”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诗中洋溢着自由、快乐的情感。所以,这两节诗,应当用喜悦、轻快的语调朗诵。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是不会“笑”的,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作者希望孩子们勇敢、乐观地生活的愿望。3.示例:雨下得很安静,没有一丝声响,玻璃窗上也缀满了水珠,那不是串串珍珠,而是散落的精灵。带着泡沫一般的情怀,静静地滑落。 4. 拟人;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5.略拓展与提高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地承受人生的坎坷。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3 * 星星变奏曲积累与运用1.颤凝慰疲覆僵朦胧2.D 3.B(点拨:游动的正确解释为悠闲从容地到处移动。)4.朦胧诗舒婷顾城理解与鉴赏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用星星“颤抖”形象地表现人灵魂受到禁锢时的苦痛。生活的压抑,精神的不自由让人的心灵寒冷孤寂,因而颤抖。 2.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3.“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 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 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 6. 示例1: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 【解析】选C。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A。A.既,均为“已经”。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解析】选D。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 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解析】选C。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 a y a o x i n i k a ng k a i s ()()()()() p e ng s o n g zh a n y a n g zh u m u qi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V 。( 3分) 摩平(m a m o ) 琢磨(zhu o zu )6 嫉妒(j J ) 污渍(j z )勉强(qi a ng qi a ng 瓜果累累(I e i l ) ei 舵轮(tu 6 du)o 淙( c 6 ng z o h 淙垂涎(y a n xi 1、 诚实是美德,()做什么,()要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2、 四合院的房子与房子之间,( )相互连接,()各自分开,有分有合。 3、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棉花种得好,()纱也纺得好。 4、 ()觉如到的地方,()有人们幸福稳定的生活。 5、 ()想参加书法培训班,()得主动提出申请。 六、修改病句。(5分) 1、新学期一开始,我就订好了学习计划和决心。 2、 我们讨论并听取了陈校长的报告。 3、 参观博物馆,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4、老师经常夸耀小明学习很认真。 5、只要认真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 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 )( )忘食 () 手好 ( ) ( 走 () 无() () 恶( ) 仇 解 ( )( )不堪 无( )可 ( ) 如 ( )出 ()外 不可 () ( ) ( 四、 比一 比,再组词 司。( 4分) 瞩 () 镭() 谓( ) 框 ( ) 嘱 () 擂() 猬( ) 眶 ( ) 蔽 () 挫() 踊( ) 概 ( ) 憋 ?() 座() 涌 () 慨( ) 五、 用合 适的关联词 司语 填空 。 (5 分)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机妙() )相() )针() 以为() i hu i qi a o cu i a)n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精品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 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文知识积累 2、孟子思想及散文艺术特色 三、课型讲读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学 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 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 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

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 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从文言 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 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 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方法是通过与孔子的思想及《论 语》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而获得。 第一课时 一、设臵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 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仁政(略) 3分钟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悟 3分钟 1、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2、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作了直接回答? 四、引导学生“读读--译译--论论” ㈠课前完成: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略) 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作者的思路,领会高明的论辨艺术。 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吗? 2、“何也?”以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问中包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理?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