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18-2020年)实施方案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3年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按照统一部署,积极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以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北京地区患者满意度,切实增强了北京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不断落实深化。进一步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利用3年时间,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 4 -

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二、巩固切实有效举措,形成医院工作制度

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

(一)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分时段预约诊疗精确到30分钟;二级综合医院分时段预约诊疗精确到1小时。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间手术预约服务,探索提供预约停车等延伸服务。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处,市中医局

(二)远程医疗制度。到2020年底前,我市各综合医联体

- 5 -

实现远程医疗覆盖本医联体内100%医疗机构。深入推进北京市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工作,向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签约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处、信息统计处,市中医局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要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疗机构开展- 6 -

临床路径工作管理。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市中医局

(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在全市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100%覆盖。医疗机构通过市、区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医联体内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市中医局

(五)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务。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责任部门:委公众权益保障处、组织人事处

三、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满足医疗服务新需求

- 7 -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安全。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在以下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获得国家或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医疗机构,要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面向住院患者,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和患者医疗服务舒适性。中医医疗机构要持续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市中医局

- 8 -

(二)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推动我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医疗机构不断优化院内救治流程,实现相关专业统筹协调,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的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按照《关于进一步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京卫医〔2017〕256号)要求,落实《北京市进一步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工作方案》的各项工作安排。探索在我市建立陆地、空中立体救援模式。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老年妇幼处、应急办,市中医局(三)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结合《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8-2020年度重点任务》(京卫医〔2017〕267号)要求,推进医联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间以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为基础,明确分工协作任务,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完整记录健康信息。

- 9 -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医联体连续医疗服务各环节的医疗质量控制,推动基层医疗质量有效提升,保障医疗安全。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建设,努力形成患者有序流动、医疗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格局。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处、老年妇幼处、信息统计处,市中医局

(四)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以北京市9家三级医院开展的日间手术试点工作为基础,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惠及更多患者。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日间手术和日间治疗的患者提供随访等后续服务。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处,市中医局

(五)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各级医疗机- 10 -

构特别是三级医疗机构,要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有效衔接。要加强以门诊和住院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诊疗行为、评估合理用药、优化服务流程、调配医疗资源等提供支撑;应用智能导医分诊、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等新手段,提高诊疗效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配药发药、内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信息统计处、药械处,市中医局(六)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北京通框架下,加强居民健康卡、医保卡、京医通卡等就诊卡应用,逐步实现患者在我市医疗机构就

- 11 -

诊“一卡通”。拓展并完善京医通平台服务功能,开展移动端就诊信息查询、化验检查结果信息推送和自助打印。

责任部门:委信息统计处

(七)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帮带、远程等方式,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为合作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指导,提高医养结合护理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老年妇幼处、基层卫生处,市中医局

(八)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二级以上医院实现药学服务100%覆盖,临床药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 12 -

疗机构用药衔接,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的处方进行审核,实现药学服务下沉。临床药师通过现场指导或者远程方式,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重点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满足患者新需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中药饮片配送等服务,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鼓励中医医院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药械处、基层卫生处,市中医局(九)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弘扬卫生计生崇高职业精神,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医院要建立医务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规范。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在关键区域和关键部门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开展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临床科室与精神科、心理科的协作,为患者同时提供诊疗服务和心理指导。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公众权益保障处,市中医局

(十)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各医疗机

- 13 -

构要不断改善设施环境,标识清晰,布局合理。加强后勤服务管理,重点提升膳食质量和卫生间洁净状况。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在公共区域为候诊患者提供网络、阅读、餐饮等舒缓情绪服务,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治疗饮食。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市中医局

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改革改善同步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巩固和深化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根据本辖区医疗服务实际情况,细化第2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指导医疗机构不断创新改善医疗服务理念和措施,使改善医疗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升,成效更加显著,惠及更多患者,逐步缩小医疗服务领域供需差距。

(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患者满意度。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充分发挥健康中国建设主力军作用。各级领导都要主动深入医疗卫生一线,做到精

- 14 -

神上鼓励、工作上帮助、事业上支持、生活上保障,让他们舒心、顺心、安心地为患者精心服务。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满意度管理制度,动态调查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通过满意度测评,不断调整和完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同时,将满意度测评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并将其作为考核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确保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患获得感稳步提高。

(三)持续深化医改,做好政策保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改善医疗服务与深化医改同部署、同推进,坚持改革改善两手抓。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创造条件。要将行动计划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固化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保障效果可持续。

(四)加大宣传力度,典型示范引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宣传工作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时要同步制定宣传方案。要加强同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持续宣传改善医疗服务典型和成效。要不断发掘和

- 15 -

树立改善医疗服务的先进典型,宣传推广一批示范医院、示范岗位、示范个人,形成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工作氛围。

- 16 -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总结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总结 为贯彻“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安排,按照《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和《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33号)要求,我院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平安医院”建设,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工作,知晓率达到了100%。 2、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临床用血制度、转诊制度等。 3、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并进行考核。 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 5、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 7、医院领导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会议,积极整改落实各级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好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1、在挂号、交费、取药等处设立“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专用”窗口并有明显标识,切实提供“一窗式”专门服务,每个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超声、心电、常规影像、常规检验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生化等检验项目不超过6小时。 3、药品和医疗器械、手术、麻醉、特殊检查告知率100%,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急救物品完好率100%,病历甲级率大于90%,手术安全核查率100%,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黑龙江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办法,医务人员知晓率达到100%。 4、探索实施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2014年各病种共实施45例;开展了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一年来互认检查检验结果185 例;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全院病房100%实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医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5、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外地高级工程师历时2个月,完成了HIS电子医疗系统的全面升级和使用。 6、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品种168种,配备使用率45%。 7、实行门诊划价、收费一站式服务,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流程控制和衔接,加强门诊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病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8、实行“无假日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无假日值班制度,24

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息息相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基层医疗机构在当前深化医改中必须面对并切实予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医改成效、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最好体现。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新医改政策的贯彻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保障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和辖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发展之间的平衡。近日,笔者就如何有效提高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水平方面开展了工作调研和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卫生事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需提高。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领导对医改的主要内容还不够了解,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把握不够准,与医改强调的能力建设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够强,缺乏奉献精神,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后,基层医务人员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大多数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理解上有偏差,执行和落实政策过程中原则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出新农合和基药制度的政策意义。 (二)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我区卫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无执业资质问题相当突出,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流失严重;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麻醉学、儿科等专业人员非常短缺,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执业医生,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及全科医生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农民就近看病的重要因素。二是受制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

浅析医疗服务生产效率的界定

浅析医疗服务生产效率的界定 [摘要]医疗服务及其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了以往生产效率的概念已经不适用于医疗服务业,以至于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医疗服务机构的生产效率。鉴于此,本文对比分析了不同经济体系下生产效率、医疗服务生产效率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服务生产效率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关键词]医疗服务;生产效率;经济体系 1 不同经济体系下的生产效率对比 “生产效率”的理论研究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然而,不同经济体系关于生产效率研究的视角具有较大的差异,高宇(2008)认为,各种经济理论必然会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经济学家构建该理论体系时研究的侧重点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被包含其中的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也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他对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和X—效率理论中生产效率的理论背景、决定因素和生产效率状况等进行了比较见表1。 高宇进一步指出,以往经济理论在研究或者分析决定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因素时,研究的视角都着眼于企业内部,沿着分工—技术进步—组织—生产要素的主线发展而来。这些理论研究与其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理论都或明确、或隐含着市场能够出现这一假设,而这一假设只有在产品短缺的时代,并且还需要若干其他的假设,比如,产出的同质性、交易无摩擦、信息完全等,才有可能实现。 2 医疗服务业的特性分析 医疗服务业是为全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产品的要素、活动和关系的总和,其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医治和预防疾病、保障全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医疗服务业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效益性等特点,同时医疗服务产品具有同步性、无形性、易逝性、异质性和顾客参与性等特点。正是医疗服务业及其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其不具备上述经典经济理论的诸多条件和假设。 首先,医疗服务产出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其效果差异很大,甚至是同一患者由同一医院的不同医生为其诊疗,其效果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显然,医疗服务的这一特点有悖于上述经典经济理论。 其次,医疗服务业具有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有注册资本、床位数、医师资格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使得医疗卫生机构间的竞争性不够,从而形成了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业寡头垄断的现状。很显然,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状态也不符合上述经典理论。

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总结报告 我院根据《湖南省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 作方案》及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郴州市实施改善医疗 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努力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 难问题,我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的总方针, 坚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每 一个环节,通过自查、互查、积极整改等办法,努力完善 我院医疗服务流程、制度和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我院领导对此次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的专项行动非常重视,充分认识到“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是我院今后一 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服务专项”工作是省厅、市局强 调的战略性工作,要迅速把专项工作推向我院并不断深化,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我院迅速成立了以院长为组 长的“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提出了 “提高认识、统一领导、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具体要 求和目标,并积极听取院属各职能科室就专项工作提出的 建设性意见,制定了由院领导分工负责,科室、人员层层 负责的逐级责任制及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二、落实制度,合理改善 “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活动”中,我院重点做了以下十个 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落实诊疗责任制,要求医务人员 严格执行首诊首问负责制;建立新型的住院病人责任医师 和责任护士制,制定诊疗、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实行住院 部24小时医师值班制。二、是改进服务流程。门诊大厅和 各门诊候诊区增设导医和分诊护士,在病人挂号、就诊、 交费、检查、取药、住院等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简化程序,减少排队次数,缩短等候时间,实现门诊“一 站式”服务;实行分科、分散候诊,加强力量维护好门诊、急诊秩序,减少病人围观,提高诊疗质量;推行“一医一 患一诊室”、实行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工作制,对病 人提供各环节服务;常规检查取消预约,随到随做。三、 是开展延伸服务,各科开展电话咨询服务,减少病人往返 医院的次数;对出院病人实行电话随访,并将反馈意见记 录在案,实行医务公开,解答公众咨询;建立城乡、社区 医疗机构联系点制度,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医院大公卫意识,开办常见病、慢性病防治讲座并现场免 费行医,极大的方便了社区患者。四、是医护人员加强了 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理念,从病人门、急诊到出入院始终贯穿人性化服务和心 理支持服务,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同意权。五、是专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各科室护士进行 定期、不定期考核;注重落实整体护理,经常性的对护理 病历进行评比,合理简化病历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每 周五对危重病人的各项护理措施进行检查;制定护理差错 和安全管理报告制度,鼓励护士主动报告差错和问题,并 及时召开护士长例会予以批评和纠正。六、是提高了急诊 服务的高效性,建立了畅通高效的急诊绿色通道。我院对 急诊科进行不断改善,形成独立的急诊区,设有120急救 呼叫中心,提供24小时服务,急诊科人员相对固定、医生 均是资历较深医师值班,急诊科坚决落实不推诿病人,不 拖延时间的原则,对危急重病人先抢救后补办手续并实行 首诊负责制。七是尽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使病人的平均 住院日不超过7天,术前平均住院日不超3天。八、是改 善服务态度,向病人提供微笑服务,做到挂牌上岗、礼仪 端庄、态度和蔼;虚心听取病人意见,作出合理解释和指导;努力促进医患沟通和交流,提高服务标准,擦亮医疗 服务窗口。九、是严格控制治疗费用,落实检验检查结果 同城互认制度,医务公开制度;严格实施“三合理”规范;完善单病种限价管理制度,确保病人医疗费用增幅度。十、

XX医院关于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计划方案

××××医院 关于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三好一满意”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果,制定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大力推进深化医改和改善服务;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 二、工作目标 自20xx年起,利用3年的时间,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群众就医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

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主要容 (一)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 1.优化诊室布局。根据门急诊患者病种排序及其常规诊查流程,合理分布各专业诊室,分楼层设置缴费窗口,安装自主挂号缴费机,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原则上≤10分钟。同时医院逐步在挂号室、出入院办理、取药和检查检验等人流聚集区域设立转诊服务窗口、提供流动导医服务。 2.保持环境整洁。做好就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间等基础环境管理,保持干净、整洁、安全、舒适。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要求。 3.设置醒目标识。就诊区域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指示标识清晰、明了;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 4.提供便民设施。在门诊大厅、检查检验等人流密集区域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轮椅、座椅、纸笔等便民设施,诊疗区域要设置舒适的候诊区,同时逐步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等服务;完善无障碍设施,放射检查时为患者提供更衣条件和符合规的放射防护。继续开设周末无假日门诊、午间门诊、夜间普通门

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五)全科医疗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是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卫生技术服务,2017年服务内容已增至14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全科医疗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协调性服务,是立足于社区的基本医疗,其任务包括患者首诊与处置、慢性病管理、临床预防、健康教育等。所以,全科医疗的部分业务也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如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等,只有通过全科医疗服务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项目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等,也不同程度涉及全科医疗工作,全科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参与。 (六)全科医疗与舒缓医疗的关系 舒缓医疗(palliative care)又叫姑息治疗,是为无法治愈患者提供对症治疗。舒缓医疗的原则是: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解除患者临终痛苦和不适。舒缓医疗不建议患者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也不容许借“安乐”之名自杀,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患者的最后时日尽可能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无法治愈的终末期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可以在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接受舒缓医疗,也可以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居家接受舒缓医疗。从节约资源和亲情的角度看,在社区或居家开展舒缓医疗更具有优势。随着舒缓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居民生死观的进步,许多终末期患者或晚期癌症患者更愿意回到社区或家中接受舒缓医疗,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全科医疗是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照顾的专科医疗。全生命周期包括生命的终末期,而生命终末期的医疗照顾常以舒缓医疗为主。全科医疗关注的是人,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照顾,与舒缓医疗关注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生命末期患者的舒缓医疗也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之一。全科医疗利用基本临床技术为社区居民和患者提供优质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也能满足终末期患者减轻或消除病痛的需求。

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XX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积极深化基层医改。XX年,XX县基层医改正式启动,试点阶段重点抓好五个方面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开,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四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正常运转。XX年,基层医改进入巩固完善阶段,主要开展五项工作: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管理;四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回款程序;五是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XX年以来,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破解医改难题。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为重点,组建县域医共体,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财政定项补助,取消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了政府投入责任。 回顾XX县基层医改历程,取得的成效不容置疑。但是,与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政策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

比较薄弱,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设备落后等问题突出,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基层卫生人才招录和培养力度。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施医疗卫生单位招聘计划单列,可在乡镇卫生院编制内拿出一定比例的编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择优聘用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加强基层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探索县乡村医疗机构纵向合作新机制。以县域医共体为依托,探索建立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纵向合作机制,营造县级医疗机构的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优质资源向乡镇卫生院流动的良好氛围。县级医疗机构可选派一定比例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骨干可上挂县级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 三、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行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方面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

医疗机构全力提高效率

改革要做实做细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医疗机构全力提高效率 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当前面临的基本挑战在三个方面:医疗卫生服务费用高,可及性差;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 目前,患者、政府和医疗服务机构都希望推动医疗卫生系统变革。变革已具备3个前提:政府将在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上发挥核心作用;支付者将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成本施加更大影响,支付方式的改变也将加速改革进程;医院将通过创新提高效率,改进质量,不断发展新的技能。 要实现改革的整体设想,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分三个阶段走。 从政府方面来看,在阶段一,要解决现有挑战:涉及执行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卫生信息网络,重建以转诊制度为基础的医疗管理和服务系统;在阶段二,要提高病人看护的质量;在阶段三,要发展中国医疗事业,满足国际卫生标准。 从医疗机构看,第一阶段建立基础,提高管理技术,优化经营流程;第二阶段设定发展目标,降低运作成本,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第三阶段实现高水平医疗服务,通过医疗水平持续改进,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护理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效率。到2010年,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会有很大提高,医疗机构会集中精力提高临床效率和疗效,政府会向弱势群体提供资助,从而保证服务公平。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苏元福:院长须集中精力搞管理 去年是医院管理年,应该说,从政府部门到医院都非常重视。但一些医院院长和管理者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管理上。否则,医院就不至于出现“天价医疗费”这样的事情。当然,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医院能完全承担的,也不是卫生系统一家能做得到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管理系教授周子君:重视医院标准化体系建设 标准是管理所离不开的,可在医院管理中却有很多缺失。比如没有统一的医院收费标准、质量标准和医疗安全标准。很多医生是老师怎么教的、科主任怎么要求的,就怎么做,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在管理现代化医院中就遇到很大问题,如医院到底要遵循什么?靠什么来监督和运行?很多院长讲,病人都看不过来,我怎么管理呢?

医疗服务提升方案

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全面落实,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全面完成“一个目标、两个重点、八项建设”工作任务,医院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在全院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以深化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打造“三优服务”为追求目标,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突出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活动范围 各科室、各岗位及全体员工。 三、活动内容 (一)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狠抓质控核心制度落实 提高质控质量。每月两次对医疗质量督导组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突出重点质控。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抓”,督导到科、落实到人。细化质控环节。使每一个质量管理记录本、关键环节、问题都能追溯到责任人,有的放矢。 2、强化病案管理 加强病案知识培训。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学习病案管理知识。试

行“跟查代训”。低年资医师和病历书写问题医师,跟随病案质量督导组参与病历检查。开展病历点评。组织病历书写大赛,定期开展病历点评,对优秀病历和问题突出病历组织全院进行现场展示。 3.加强患者入出院指导和随访 强化患者入出院指引和相关告知。完善转科、转院交接流程,认真做好患者出院指导;加强出院患者随访。拓展“院后服务”。在电话随访的基础上,对周边或适宜病人,提供上门复查、用药、康复指导等服务;积极接待和处理投诉。公开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流程,及时组织讨论和评估,最大限度保障院患双方权益。 4、延伸多学科会诊 加强会诊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最优化个体化诊疗方案。 (二)切实改善门诊医技服务质量 1、优化就医流程 简化就医环节。明确各诊室、各岗位职责(或兼责),实现门诊服务无缝隙全覆盖。对行动不便患者到一楼为病人抽血;完善就诊流程。科学规划门诊布局;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实行错时服务、互补服务,缩短患者等候检查、出报告时间。 2、提升服务质量 选派高年资医师坐诊。保证门诊患者疾病诊断率;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外出学习及科内培训质量;保证报告准确。坚持双人签字,保证各项报告单正确率。开展微笑服务。所有窗口科室对患者实行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加强用药指导。使患者能够明白如何用药。

国外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体系比较研究doc资料

国外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体系比较研究 system | 2008-02-29 一、宏观层次上的三种管理制度 随着医药费用的日益上涨和政府财力的相对不足,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改善医疗机构的运行绩效。从资源配置体制的选择上分析,世界医疗服务体系类型可以分为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体制。 1、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以经济决策高度分散为特征,完全实行自由经济、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它是实行私营机构筹资,私营机构提供服务的完全市场型体制的国家,其国家医疗资金的筹集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以自由市场为准则,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私立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根据社会不同需求产生不同险种开展业务,遵循自愿入保原则,供求关系由市场调节。医院大多属于私立,医生也大多服务于私立医院和诊所。医院服务的价格由医疗市场上的同行在竞争中形成,由病人直接支付或由私立保险机构按市场价格进行支付。医院的运营完全受市场调节,政府很少干预,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高,能比较好的满足病人的多层次需求。由于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双方之间一般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供方可以利用技术优势诱导需求、刺激消费,因而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医疗消费的膨胀。在医疗这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主导型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单靠市场力量无法实现效率、公平和健康结果的改善。

2、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英国是社会保障齐全的福利国家,政府既负责筹资又负责提供医疗服务,卫生服务的全过程主要是政府行为。这种计划型卫生体制的优点在于可按政府的意愿有力地调节卫生服务供需 状况,调整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向,使资源覆盖全体国民,消除供方的不良经济刺激,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这种体制同时也存在公有制和计划调节所造成的效率低下,计划难以及时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医院、医生服务积极性不高,居民就医需长时间排队,供需之间存在矛盾等。1992年开始,英国引入了市场取向的改革,采取内部市场的改革。 3、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型。以加拿大为代表。加拿大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筹资、地方政府管理基金、各类医院共同提供服务、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种卫生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这种体制类型在筹资方式、资源配置、宏观管理等方面实行计划调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并按规划配置卫生资源,医疗费用主要来自政府税收。在卫生机构内部,其机构性质、人员编制、服务数量、类型和方式、经营策略等全部由机构根据市场行情自主决定。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以私立机构为主,卫生技术人员多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国家在宏观上通过经济补偿手段控制医院业务量,规定医院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以保障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及控制卫生费用的过度上涨;在微观上实行放开,给卫生服务机构经营自主权,以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给的效率。通过计划和市场二种调节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国医疗服务制度改革中,市场主导型的国家加强了政府对医疗市场的干预,而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则注重发挥市场机制

医院关于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计划方案

成都市××××医院 关于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及四川卫生计生委关于《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医疗机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卫办发〔2015〕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三好一满意”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果,制定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大力推进深化医改和改善服务;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 二、工作目标 自2015年起,利用3年的时间,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群众就医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

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 1.优化诊室布局。根据门急诊患者病种排序及其常规诊查流程,合理分布各专业诊室,分楼层设置缴费窗口,安装自主挂号缴费机,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原则上≤10分钟。同时医院逐步在挂号室、出入院办理、取药和检查检验等人流聚集区域设立转诊服务窗口、提供流动导医服务。 2.保持环境整洁。做好就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间等基础环境管理,保持干净、整洁、安全、舒适。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要求。 3.设置醒目标识。就诊区域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指示标识清晰、明了;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 4.提供便民设施。在门诊大厅、检查检验等人流密集区域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座椅、纸笔等便民设施,诊疗区域要设置舒适的候诊区,同时逐步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等服务;完善无障碍设施,放射检查时为患者提供更衣条件和符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方案

大名县民医院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方案 根据市、县安排部署要求,结合我院管理年开展情况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经研究,在全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保证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使全院医疗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作风,降低医药费用,倡导医院文化,努力实现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促进全县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内容 开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活动,要以创建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为目标,重在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以查促建、纠建并举,与县委“全面提升年”相结合,采取强化培训、对照要求自查、增强服务意识、确保服务质量和舆论宣传引导等措施,促进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1、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规范服务、文明服务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这一活动主题,突出管理、突出质量、突出安全、突出服务,宣传“全面提升”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及管理规范、质量可靠、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推行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有利于促进“全面提升”的舆论氛围。 4、组织开展医护人员技能竞赛和技术“大比武”活动,强化护士的护理基础规范和护士礼仪及文明服务培训,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观念,突出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倡导医务人员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医院文化,全面提高社会及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二)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文件为重点,通过开展医疗质量、病历质量评比活动,确保向广大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事故防范工作的开展。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3月) 召开有关工作会议制定方案,做好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对“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活动进行部署。各医院要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活动安排,落实各项活动内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5月-11月) 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活动。结合实施“医疗质量示范工程”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无事故年,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创建一批名科,评选一批岗位明星。 通过不断加强管理,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医患沟通和文明规范化服务等管理体系,并对照有关标准,认真做好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足要立即整改,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为主题”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障安全, 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为主题” 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方案 为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卫生系统自身特点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为主题”的优质医院创建工作。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进一步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广经验,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绩效,做到“安全上更有保障,质量上更加提升,成本上更为合理,效率上更加提高,服务上更为改善”,充分发挥医院公益性,提高患者满意度,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从本方案发布至2012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所“国家级优质医院”、300所“区域优质医院”和500所“优质县医院”。 三、范围及主题 范围:全国各级各类非营利性医院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全部参加创建工作。 主题:以病人为中心,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四、工作依据 (一)卫生部发布的各级各类医院的评审标准。 (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相关改革评价指标。 五、工作原则 (一)创建工作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融合。 各地要结合卫生系统自身特点,把创建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密切结合,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医院服务内涵,切实做好医疗安全工作,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力求以高尚的医德、务实的作风、优良的服务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推进医院科学和谐发展。 (二)创建工作要紧密围绕公立医院改革中心工作。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18-2020年)实施方案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3年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按照统一部署,积极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以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北京地区患者满意度,切实增强了北京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不断落实深化。进一步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利用3年时间,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 4 -

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二、巩固切实有效举措,形成医院工作制度 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 (一)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分时段预约诊疗精确到30分钟;二级综合医院分时段预约诊疗精确到1小时。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间手术预约服务,探索提供预约停车等延伸服务。 责任部门:委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处,市中医局 (二)远程医疗制度。到2020年底前,我市各综合医联体 - 5 -

谈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讲解学习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谈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政策、措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已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重点工作。而随着公共卫生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逐渐接受并积极参与欢迎加入公共卫生服务之中,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践行者,如何处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关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我谈一点在工作中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二者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为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任何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有同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才能起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工作中,只有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广大群众才能欢迎,接受我们的进步医疗服务,而通过基本医疗服务的良好开展,才能得到广大患者及群众的信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其次,我认为基本医疗服务蕴含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之中,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之中,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未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因此,现阶段重点开展的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囊括了目前基本医疗服务的绝大部分内容。如妇女、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糖尿病、高血压等健康管理服务正是平时基本医疗工作的重点。 第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离不开基本医疗服务的开展,没有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就成为没有重要内容的“空架子”,最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就难以发展、开展下去。因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离不开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除了包括健康人民树立健康意识,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而防治疾病,获得健康长寿,也包括处于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保健,通过中西药物调理达到健康还包括已经处于痉挛状态的患者家庭药物治疗,住院治疗及康复锻炼,而所有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离开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相互促进的关系,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但是基本医疗的主体,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力军,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工作者工作压力、工作数量会更加繁重。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才会更加欢迎、更加满意。 2015年10月16日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院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让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遵从区卫生局安排,在近年开展“作风大转变、质量大提升年”、“内涵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基础上,2015至2016年利用二年时间在全系统开展以优化医疗单位服务环境、强化医疗单位经营管理,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夯实医疗服务基础、改进服务流程和加快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结合我院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建设群众满意的妇幼保健院”活动,以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单位为目标,全面提升我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全区妇幼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源动力。 二、目标任务 1、强化管理,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的综合效益。加强我院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班子成员和各科主任的经营理念和精细化管理意识,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我院的效益。医院将通过对各科科主任制订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形式,夯实领导责任,促进我院持续发展。各临床、医技科室从2015年起,每年门诊、住院病人要增加10%以上,业务收入增加20%以上,药占比控制在40%以内。在管理上推行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成本,杜绝浪费,逐步实现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2、落实核心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各科室要把各项医疗服务规范和核心制度贯穿于工作的每个环节,使之成为工作人员的自

觉行动,做到工作有制度、行为有规范。我院要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重点落实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术前讨论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查对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以及抗生素分级管理使用等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杜绝医疗安全隐患。要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学习《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2年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等行业规定。我院将适时使用局里统一电子病历书写模板,定期组织基础体格检查培训和病历书写、处方书写等培训,开展病历书写竞赛,切实提高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要进一步把好上架病历质量控制环节关口,完善病历书写自查、科室检查、院级抽查的检查机制,确保病历甲级率在95%以上,杜绝丙级病历。临床护理工作要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植于护理工作者脑海之中,积极推广责任制护理,倡导微笑服务,努力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要结合我院实际,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强化分级护理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医疗安全。要健全护理业务培训制度,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五全(掌握病情全面、护理照顾落实全面、专科措施全面、健康教育全面、出院随访全面)、四勤(勤问候、勤观察、勤判断、勤处置)、三满意(患者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 3、突出重点,着力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我院要以创建“二甲”为契机,重点开展专科建设,下功夫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专科品牌,以专科优势引领医院持续发展。积极培养产科、儿科领军人才,着力打造产科、儿科特色品牌;活动期间要完成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视无痛人流机、CR、18导心电

医疗工作效率分析

医疗工作效率分析 1.病床利用情况分析病床是医院工作规模的计量单位。通常根据病床编制确定医院的人员编制、设备、经费和物资分配等,分析病床利用情况,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反映病床利用情况的主要指标有: (1)平均病床工作日平均病床工作日是平均每张病床一年间(或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天数。由于修理、消毒或其他原因,每一病床在一年内不能每天都使用,一般情况下,平均病床工作日以340日较为恰当,各科根据具体情况稍有差别。如果超过,可能给医疗质量带来不利;如果过少,则说明病床空闲,尚有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2)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率反映平均每天使用病床与实有病床的比率,正常最高使用率以93%为宜。病床使用率的高低与各科病床分配、是否合理、病房管理是否科学、门诊和住院处收住病人是否及时有关。 (3)病床周转次数是衡量病床周转速度的指标,分析时必须考虑医院的收容任务和对象。例如,收容慢性病人,治疗时间长,病床周转次数就少。病床周转次数低,应调查原因,加强管理增快周转,病床周转次数过多,说明病人住院时间短,判定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还必须与检查医疗质量结合起来。 (4)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既是一个反映工作效率的指标,也是一个集效率、质量、管理一体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医院方方面面的工作,它较病床周转,更能说明问题,而且便于操作,这个指标成为医院的一个龙头指标。因此,它是分析医院工作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指标。 2.收容病人量和辅助、医技科室工作量分析对病人收容数量和比例的分析,可反映医院发挥人力、物力和技术效能的情况。收容的病人愈多,表示完成的任务愈多,发挥技术、设备的效能愈高。 (1)收容病人这一指标是从总工作量上来反映医院工作效率的,可分析是否完成了计划收容人数。计划收容人数是根据上级要求和医院具体情况,订出全院(或各科)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指标,然后按下式计算:某时期计划收容人数 =实有病床数×病床使用率×该时期病床周转次数 (2)收容病人的病种数量和比例 (3)各辅诊、医技科室工作量分析 2.关于治疗质量的分析治疗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和彻底。常用来反映治疗质量的统计指标有: (1)治愈率是反映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只看医院总的治愈率,并不能说明治疗质量的真实情况。 (2)治愈好转率准确性较高,但此指标不能确切地说明治疗的质量水平。 (3)病死率从反面反映治疗质量。但它和收容对象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因此,还必须从“来院前的治疗质量、入院到死亡的时间、死亡疾病和原因、死亡年龄、治疗的及时性等方面进一步作分析。 (4)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是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正确、有效的综合反映。分析时应注意分析缩短和延长的原因。 二、医疗质量统计分析要点 1.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医院医疗工作数质量完成情况统计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同期对比或目标对比。所挑选的统计指标要有代表性和导向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