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

现状

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__年开始回升20__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__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__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__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

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

避免了下岗失业的风险。并购投资需要的基础条件一是东道国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二是东道国产权交易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存在支持并购活动的法律框架。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不是在搞扶贫不是解决弱势企业的下岗问题而是看到企业有某种优势甚至有的是好企业。跨国并购有可能是强强联合不一定是强兼并弱有的是强兼并强。这种经济现象必须这样来理解否则容易产生误解。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 20__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30亿美元(不包含金融类)在全球已降到第四位过去是第二美国第一。20__年上半年吸收外资额达230亿11月是616亿20__年可能会略微超过20__年。资金来源地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外资的来源地结构亚洲的比重很大第一是香港然后是台湾还有日本、新加坡、东盟国家接下来的就是美国、欧洲美国有四五十亿欧洲也是四五十亿来源地结构一直很稳定。这两年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自由港来的外资比较多如维尔京群岛、开曼等地。这些资金来源地较复杂还有一些是大陆自己流出去在自由港注册又返回来但这种情况很少。近两年也引进一些资金与技术密集型项目如韩国的起亚汽车公司发动机生产线及欧洲空客总装线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英特尔、微软、百事高公司在广州投资这些公司都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项目。制造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六个行业主要是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0__年这些部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占总额的5l%。上世纪90年代外资主要集中在轻纺、轻工业、消费品、纺织工业领域现在明显集中在资金和技术比较密集的行业。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 现状 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__年开始回升20__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__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__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__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

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第一章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细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也开始步入以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时期。市场容量的扩大、需求的多层次性、工资差距的变动以及“消费断层”的存在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动机、投资方式还是在投资类型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1.1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 1.1.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看,2002年我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71项,是1983年的54倍、1990年的约5倍;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规模看,200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达827.68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和1990年的约43倍和13倍;最后,从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规模看,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527.43亿美元,是1983年的65倍、1990年的15倍。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和纳税分别已经占全国的30%和21%,占出口的比重高达55%,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4500万,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在中国投资的达到480家。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000亿美元。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增长速度持续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无论在批准项目数、合同外资额,还是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上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1984-2002年全国批准外商

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增长率为24.91%,其中,1984-1998年均增长率更高达59.4% 。合同外资额增长率总体上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984-2002年均增长率为21.4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99年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1983-2002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3.5%。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007年,中国企业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达到190亿美元,是2004年的3.4倍,2008年又增长到410亿美元。由此可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仍持续稳定并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 1.2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特点 1.2.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过去主要集中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近年来开始转向重工业方面投资,逐步投向石油化工、冶金、汽车和飞机等工业。另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也迅速增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最近几年外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投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加工组装基地向全球制造基地转变。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也开始形成。以往许多跨国公司不愿意向中国转移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但这种状况最近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日本企业正在将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在华投资企业。例如东芝在华投资已由以往集中于家电、机电、能源领域转向信息技术及软件领域,并将在今后加大IT业方面的投资。阿尔卡特将其全球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在华合资企业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全面获得阿尔卡特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柯达公司已经将全球的Easyshare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上海。医药行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生产其最新产品,将中国列入全世界其新药上市首批名单等等。 2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195690414.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贵州大学袁飞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主要采用数字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本文首先针对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紧接着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量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mainly adopts digital analysis and chart analysis, mainly i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sources.At first, this paper aimed at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2015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narrative, the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stoc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narration, secondly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is unreasonable, unbalanc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vestment and other issue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 Stock;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内容提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内企业业绩具有诸多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但随着外资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对华投资的风险问题也随即出现,亟待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本文在问题提出的背景下,就近期相关中外资风险的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政策建议,以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FDI风险政策建议 一、问题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伴随引资战略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中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国内被外资垄断的一些行业,排挤了我国民族企业,威胁到我国的产业安全,加大了国内市场风险。其次,外贸依存度虚高,外企出口占总出口的50%以上,反映了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企实现,我国对外资的依赖性过高,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安全,加大了国际市场风险。第三,外资的技术外溢效果从总体上看不太明显,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绝对层次的现状并没改变,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也没扭转,表明利用外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四,外企的技术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增强了我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影响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技术的相对落后使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偏低,加大了国际和国内市场风险。第五,外资对总体就业的贡献率很低,与其在我国获取的利益不成比例,同时,外资的区域选择偏好也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和个人收入差异。 尽管目前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讨,但绝大多数国内专家在从总体上论述了外资的正面效应后,只是略带论述了外资的负面效应,还不够深入;或从单个方面探讨外资的负面影响,如国内学者在技术外溢和技术安全方面,运用了大量的计量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结果大相径庭,对统计计量标准与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作为国外学者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整体进行分析,或以中国为例进行局部分析,直接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的较少,并且国外专家分析也难免会从自身的角度和立足点出发来看待中国问题,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虽然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有专门阐述,但缺乏理论系统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全面履行人世义务的过渡期即将过去。这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加快,外资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国际投资的自由化趋势难以逆转。在积极参与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投资自由化活动中,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现象使我国的政策出现了两难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十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协调策略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指数逐年攀高,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来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决定了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储备资产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实际吸收的FDI存量已突破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FDI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本表为2000—2011 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根据近十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体所得。

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4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152家,同比增长8.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到2011年四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1445.38亿美元,已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11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6.87亿美元)、台湾省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1.1贸易和投资的替代理论 蒙代尔(1957) 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是在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雷布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进行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蒙代尔的贸易和投资替代论是建立在两个作家两个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的,所以替代理论一般只适用于两个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而对于其他情况的国际投资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1.2贸易和投资互补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7) 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FDI 与国际贸易互补效应的小岛模型。他提出直接投资的“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概念,强调了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总体转移,是投资国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资公司等)的总体转移。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 马库森(Markuson)和斯文森(Svensson)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要素比例理论提出的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理论认为蒙代尔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替代理论是基于两国要素比例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得出的结论,一旦改变这一条件,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即国际投资和贸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1990-2000)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昌黎 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一)国际直接投资新发展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直接投资曾出现过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1985-1989年,按国际收支统计(下同),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3%,大大超过了80年代前期的6%。90年代前期,因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在1991和1992年曾连续2年下降,直到1993年才又重新扩大。1990-199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由2337亿美元增加到3552亿美元,对内直接投资(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由2337亿美元增加到331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51.0%和40.7%。1996年以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明显加快,投资规模也空前扩大了。1999年,世界对外、对内直接投资都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00年又分别达到了11499亿美元和12708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2.23倍和2.89倍(参见表1)。 1998和1999年是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2年,这2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52.8%和40.3%,对内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44.9%和55.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虽然明显下降,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14.3%,对内直接投资增加了18.2%,但其投资额分别增加了1441亿美元和1958亿美元,仍然是历史上第三个增加额最大的年份。 (二)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情况在90年代也没有什么变化。不过,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美、日、欧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却呈现出很大差异。其中,美国尤其是西欧继续发挥了国际直接投资主角的作用,而日本则一直是处于停滞下降的状态,没有什么作为。 从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看,发达国家投资额由1990年的222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463亿美元,增加了3.70倍,略低于世界平均的3.92倍。结果,同期发达国家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就由95.2%略降至91.0%。其中,美国由300亿美元增加到1524亿美元,增加了4.08倍,占世界的比重由12.8%提高到了13.3%;欧盟由1321亿美元增加到9291亿美元,增加了6.03倍,占世界的比重由56.5%提高到了80.8%;日本由505亿美元减少为315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由21.6%下降到了2.7%。在欧盟中,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投资额分别由193亿美元、348亿美元和242亿美元增加到2604亿美元、1695亿美元和520亿美元(其中1999年为1098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2.49倍、3.87倍和1.15倍(3.54倍);比利时·卢森堡(BL)1997年前投资额一直在200亿美元以下,1999年骤然增至1203亿美元以后,2000年又进一步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2037亿美元,约相当于1990年的32.3倍。 在对内直接投资方面,发达国家受资额从1990年的1698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52亿美元,增加了4.92倍,略高于世界平均的4.44倍。结果,同期发达国家占世界对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72.7%提高到了79.1%。其中,美国由479亿美元增加到2877亿美元(1999年3010亿美元),增加了5.01倍(5.38倍);欧盟由977亿美元增加到7828亿美元,增加了7.01倍;日本由18亿美元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上,中国被广泛地认为是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主流文献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透过资本形成、出口扩张、技术转移和推动经济结构和制度转变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本文则从涵盖结构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和后进发展研究的一个多方位视角,来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确实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妨碍了生产性效率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综合而言,总的效应却应该是偏向于负面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相对生产率,比较优势,经济发展 一、现有文献概述与批评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的比率简单标示出来,然后“读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得出判断,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比,在1980年代相对较小,进入1990年代以后就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些研究同时发现,在日益扩张的中国外贸出口中,外资所占份额也在急剧上升。这两项指标,对于迅猛发展的沿海地区省市表现得尤为显着(Chen et al. 1995; Kaiser et al. 1996; Lardy 1995; Whalley and Xin 20XX; Zhang and Song 20XX)。 第二种方法,可以说是第一种方法的补充,主要专注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这种分析意在检测外商直接投资对可观测的指标,如GDP增长等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在第一种分析中不能够显示出来。另外也试图想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那些不可观测的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影响。这些分析发现对于各种不同的回归模型结果各异,但总体结论是,相关性都表现为正,而且在统计上显着。其中最乐观的发现是,在19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达%,加上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使GDP增长个百分点,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在1990年代年平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5690414.html, 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进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22期 摘要: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湖南省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需 求和规模逐渐扩大,加快了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从投资方式、投资来源、投资行业、投资区域四个方面分析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政府转变职能,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大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投资硬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外资的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对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发展以来,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跻身世界各国的优势地位,中国在地区分布还不均匀的情况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ID)成为发展经济方式的共识。湖南省处于内陆的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地位逐渐减弱,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对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在思想意识、产业水平、政策措施等工作方面相比较发达省份来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国内外商投资政策安排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区,湖南省面临着来自其他省份、市的竞争。因此,为了积极促进湖南省经济的稳健发展、调整产业机构,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引进外商投资等,有必要对湖南省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全方面了解,给今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发展湖南省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南统计年鉴》。 二、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更多的外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转加速运行。 湖南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3年-1987年)是开始与摸索阶段。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经济政策最 开始主要是在沿海城市,到1983年湖南省才逐渐引进外商投资,主要是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为主的和其他少量亚洲国家小型投资者,投资规模和数量均很小。 第二阶段(1988年-1991年)是初级发展与调整阶段。随着鼓励和优惠的制定与出台,外商直接投资也逐渐对湖南省的经济发挥一定作用。在此期间,除亚洲国家以外,其他欧美等大国也逐渐参与进来,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湘初具规模。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在国家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日益主动对外直接投资之时,理论学界仍存在反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声音,在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是观点各异。究竟应否大规模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又如何?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依据,在评价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

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题目)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学生:(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学院:(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摘要]:××××××××××××××××××(摘要内容空两个汉字符由“[摘要]”引出,用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200—300字,)[关键词]:×××;××××;×××××;×××(关键词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符由“[关键词]”引出3-5个,小四宋体)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Key words: ×××;××××;×××××;×××(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前言(引言) ×××××(格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要求: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范例]: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前言)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I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DI的效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正文:××××× 格式: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要求:正文是综述的主体,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及逻辑关系,安排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体中心内容。主体部分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及进展趋势 来源:国际贸易 2007-07-13 受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国公司整体经营利润好转等因素的阻碍,在经历了连续三年下降之后,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规模终于停止了这种下滑势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新态势。 渐行走出低谷的全球FDI

1.总规模终止下滑并呈增长新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FDI流入规模在2000年达到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后,以后的三年一直处于下滑状况。2001年减少了47%,为8180亿美元,2002年又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减少17%,达到6790亿美元。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8%,仅为5600亿美元.在这年中,流入发达国家比2002年下降了25%,仅为3670亿美元。导致全球FDI流入规模下降的直接缘故,依旧是跨国并购活动的低迷,2003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仅为2970亿美元。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从统计上尚难以通过并购金额计算:FDI流量,但跨国并购金额的减少依旧十分清晰地反映出FDI流入总规模的下降。 进入2004年后,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三年的下滑趋势终于开始转变,而这一趋势也首先通过跨国并购规模的增加反映出来。依照

美国闻名的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能够清晰地讲明,仅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达到17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作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最重要的两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15国)的跨国并购规模均呈大幅度增长。由于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纳,具有专门大权威性,因此,能够做出如此的推断,即全球FDI规模正在走出低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 2.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投资热情开始恢复。在国际直接投资流淌中,美国_向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其引进外资的多寡,也历来差不多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晴雨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汲取国和投放国,美国吸引的国际资本占全球总量的1/3,其对外投资也占全球对外投资的1/5。这种状况决定了美国引资地位的自我调节能力专门强,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形势产生专门大阻碍。2000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受跨国公司追捧的投资热点和跨国并购的主战场,汲取了高达3213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和并购浪潮的结束,自2000年以后流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 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

广东省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现状及趋势。 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核心指标从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同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签订项目数量(2017-2018)变 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指标分析 (7) 一、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比重统计分析.7 四、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东莞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金额(2017-2018)变动分析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