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斯霞

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斯霞
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斯霞

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

教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

作为教师,当然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在老师不教他时,他仍然知道怎样去学,很自觉很有效地去学习,老师就必须教给他学习方法。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着老师学,他总是要走出校门的。学校教给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要靠自己去获取。而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一生的精神生活以致学术水平、工作成就,都有很大影响。

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小学阶段,不仅是他们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而且也是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这里的“小学阶段”,包括小学低年级阶段。有的同志认为高年级才能谈到学习方法研究、学习方法指导,低年级还谈不到。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孩子一开始学习,就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老师也就要解决学习方法指导问题。就是儿童做游戏,也有个怎么玩的问题;娃娃学电脑,也要掌握怎么打的问题。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小,就不告诉他们怎么玩、怎么打。可以说,学习方法与孩子的学习活动是同时存在的,不是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就是按照错误的方法学习,问题在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是自觉还是不自觉。

我教过的许多学生,对我在低年级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多年来还都记忆犹新。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给我来信这样说:“在小学里老师常对我们说字是写给别人看的,要写得端正、清楚、正确,做到横平竖直;写信写文章也都是写给别人看的,也要写清楚明白,有条理有层次。一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先说后写,就是从说话到写话到作文。‘文革’前我们在小学里只读到三年级就‘停课闹革命’了。我们到农村插队时,凡是出黑板报、写总结都由我们担任,完全靠

小学里的基础打得扎实,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知道如何查字典,如何作文,才能胜任工作。”这说明教会低年级学生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当然,在小学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不是说要给小学生搞专门的学习方法讲座,讲多少理论,而是要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并且要同正确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很难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想就自己在备课、上课以及辅导中如何注意学习方法指导谈点体会。

一、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如何容易学

作为老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更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多想想,学生怎样学才易于接受。语文第一册《我们爱老师》一课,全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句话比较抽象,一年级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在备课时就考虑事先带领学生到公园去,参观园丁是怎样辛勤劳动培育花草树木的,使他们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再联系老师平时做哪些工作,怎样为学生健康成长操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跟园丁一样辛勤。虽然出去参观看起来多费些时间,但这样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点是学生的兴趣点,容易激起思考、提问,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好问——的契机;老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对这些知识点弄清楚,才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满足。第四册的《野兔》一课,讲的是一只野兔与老鹰搏斗的奇异情景。野兔用巧妙的办法踢死了老鹰。在备课时,我们同年级的老师都觉得奇怪,不大相信,连老师都不大相信,可想而知,学生更会在这方面有疑问了。所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专门到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请教,并亲眼看到野兔踢老鹰的标本,这才相信课文讲的确是事实,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写得生动。从后来上课的情况看,果然学生先是觉得有趣,渐渐又觉得不太可能,待老师讲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后,他们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而且也学习了老师掌握知识好问的态度与方法,学习中有了问题,都能及时提出。有一次上二年级《蜘蛛》一课,我讲了蜘蛛怎样

捉飞虫和甲虫的事。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有个学生举手问:“蜘蛛的网有粘性,能粘住飞虫、甲虫。那么,它自己在网上爬来爬去,怎么不会被粘住呢?”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到,但我是鼓励学生好问的,能把老师问住,是教育的成功,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实在又是大家还没有想到的问题。同时,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结果被一位看过《动脑筋爷爷》的同学回答出来了。原来蜘蛛身上有油,不会被粘住。这堂课我既表扬了好问的同学,又表扬了爱看课外书的同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件事也启发了我,即备课时要力求对科学知识点弄清楚、弄明白,尽量做到胸有成竹,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与发问;同时又要认识到老师的局限性,对学生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也能给予欢迎,并鼓励大家与老师一道来探寻科学的奥妙,使学生经过这种气氛的熏陶和方法上的训练,培养起不断追求新知的好奇心。

备课中我还注意考虑教给学生前后知识如何联系贯通,培养他们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我在接一个班的语文课时,总习惯把前后年级的教材都拿出来看看。特别是教材修订过我更注意这样做,以便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今后一个阶段要学习什么,帮他们把知识串起来。我备课时就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多次训练,让学生掌握前后连贯的系统学习方法。例如,在教第六册的《列宁和卫兵》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过去学过哪些有关列宁的课文?”上课这么一问,学生的小脑袋都动了起来,举手踊跃,有的说一年级学过列宁认真学习的故事,列宁诚实的故事,有的说二年级学过列宁在坐牢时仍然坚持写作指导革命斗争的故事,三年级还学过列宁在中学时代怎样作文的故事。待学生回答后我再说:“今天学习的《列宁和卫兵》,讲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呢?请你们默读课文。”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复习了旧课,进入了新课。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养成了习惯,拿到一篇新课文,不待我问,他们就会说出这篇课文同哪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有关,知识得到贯通、积累。

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备课不能光备教材。有时备到课文中一些词句,我也吃不准学生是否已经懂了,哪些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是学

生实际的重点难点。我就课前先找几位中等和偏差的学生来试读,与他们聊聊,摸摸他们困难的地方,上课就好重点讲授与训练。

总之,备课时就要想到学生怎么容易学,如何能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备课多从这些方面思考,学生就会有大的收益。

二、上课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把“教给方法”和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要求。

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特别要讲究学习方法。根据低年级同学的认知特点,我让汉语拼音的学习尽量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在这过程中抓住重点——单韵母和声母两部分的学习,突破难点——复韵母和鼻韵母,并让学生随时复习巩固。一年级上学期的汉语拼音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把声母、韵母、声调、拼音方法学会,又会临写,以后在识字教学中逐步达到熟练、巩固。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因为现在的拼音教材,插图设计得很好,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字母的读音,还能帮助学生记住字母的形状。认真观看这些插图,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e”的插图画的是一只鹅,水中鹅的倒影就像“e”的字形;“ü”的插图画的是一条鱼,翘起尾巴,嘴上吐出两个气泡,就像“ü”这个字母;蚕吐出的丝弯弯曲曲,和“s”的字形很像。学生们充分利用这些形象直观的材料,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掌握了拼音字母。

开始学习拼音,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总是把声母和韵母分开念,连不起来,因此就拼不出音节来。我告诉他们拼读时要“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关键是要相连。注意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同学们掌握了这个要领,再经过实践,也就基本上会拼了。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注意掌握汉字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查字典。

汉字规律,一是笔画、笔顺及其名称,这在初接触汉字即教学独体字时就应结合着教给学生。二是构字规律。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即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义,可以说这是汉字最基本的构字规律。一开始教独体字,我就结合教学让学生了解、认识汉字构字规律。如,教合体字“跑”,我告诉学生“跑”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足旁表义,右边的“包”表音。经常训练,学生由认识规律到掌握规律,也即是掌握了识字的基本方法,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以后学到“趾”“蹦”“趴”“距”“跃”等字时,稍一启发,学生就能从字形联想到字音、字义,自己会分析了,也就把生字掌握了。教“指挥”这个词时,告诉学生这是提手旁,提手旁“扌”是由手字转化来的,学生就能很快说出:“人民警察用手指挥,所以‘指挥’,都用提手旁。”当学生掌握了偏旁部首后,我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一个字,学生往往能说出多种识记办法:有的从字形结构方面记,有的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有的从字(词)义上记。如“埋”字,我让他们说说怎样记住它。有个同学说:“道理的‘理’,把‘王’字旁换‘土’字旁就是‘埋’。”有的说:“东西放到土里就是‘埋’。”原来枯燥的字词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高。

教了几篇课文后,我就教给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如,让学生找出同偏旁部首的字,找出字形相近的字,找出反义词、近义词等等。例如我说:“‘主’字加偏旁成什么字?”学生争先恐后的说能成“住”“注”“柱”“往”。“‘青’字加偏旁呢?”能成“请”“清”“晴”“睛”等。有时我出一些字,如,“伐”“玉”,问学生少一笔成什么字,“火”“日”多一笔成什么字,“赢”“攀”这些复杂的字怎么记等等,学生都积极发言回答。就这样,容易混淆或不大容易掌握的字、词,由于教给学生学法,让他们大脑两半球都参加学习活动,因而学生不但学得愉快,而且掌握得比较牢固。

到了二年级,教学生学会查字典,上学期教学生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下学期教学生按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生可以根据字音或字形查字义,正字音,掌握字形。学会了使用字典这个工具,学生就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学会掌握笔画、笔顺,掌握汉字基本构字方法,重视归类练习,学会查字典,学生就可能在愉悦的气氛中较好地完成识

字任务。注意让学生在随课文识字中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学生两年能识上两千来字,巩固得比较好,为升到三年级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抓好听说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让学生学会听?不少孩子,你同他说话,他心不在焉,或者手里玩东西,或者东张西望,说话时答非所问;也有的孩子不能耐心听完别人的话,便草草行事。教学中,我让他们首先学会集中注意力听。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说话,听完后让学生复述。要求学生注意听同学朗读、回答问题和讲述课文,并加以评议。起初只要求学生比较“谁读得好?”“谁回答问题比较完整?”“谁把事情讲清楚了?”逐步要求学生能说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对他的朗读(或回答)有什么意见?”听了一次讲话或一个报告后,让学生回忆讲话或报告的要点,或是简单地复述出来。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灵敏的反应,我在课堂上很少机械地重复教学内容。一些重要的内容,通过提问、复述,让学生重复一下,来加深印象。听写字词时,我常常只报一遍,听写一句话、几句话或一段话时,有时也只读一遍,最多两遍,让他们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能注意听别人的话,别人读错音调,说错词儿,他们都能及时指出来。学会了听,听话能力强,对别人说的话反应快,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在低年级,主要是要求说话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我坚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话,使他们懂得一句完整的话要表达出:谁,是什么;谁,怎么样;谁,做什么。如,教《小猫钓鱼》(第一册)时,我问学生:“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到鱼?”学生说:“不专心。”我说:“你这样回答,对是对了,可是人家猛然一听,不知道谁不专心。”我要学生说清楚谁不专心。学生说:“小猫不专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所以钓不到鱼。”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学会了完整地说话。第二步就是训练说话语句通顺、连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说。老师的责任,是要使全班同学说话都符合要求,这就要特别注意使不爱说话或不善于说话的学生得到锻炼。如看图说话,我总是先让差的学生说,大家补充,把图上的意思说完全;然后让中等生或优等生连起来说一遍。这样训练的面就广了。让学生回答问题也要注意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正确地写字,不写错字,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我看最好的方法是老师的示范。有人说,学生的字往往像老师的字,这话不假。因为小学生天天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天天接触作业本上老师批改的字,老师的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无形中在模仿老师的字。老师的板书,必须按照方块字的特点,写得清楚方正,做到横平竖直,提撇分明,结构匀称,这样才能作为学生的榜样。我在当堂板书时,就有意把一笔一画写得慢一些,让学生看清从哪儿起笔到哪儿收笔。为了让学生掌握写法,我有时还边写边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里头后关门”等等,使学生知道如何按笔顺把字写得方正、匀称。我是主张当堂板书的,它可以让学生看到你怎样起笔落笔。必要的课前板书,写得不满意我就擦了重来,一遍两遍,直到满意为止。总之,教师做出榜样,学生就会受到熏陶。从老师的“身教”中掌握写字方法,这是最主要的。

“读”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最基本的要求是能正确无误地读出原文。读熟了,就有可能把优秀的书面语言融合在自己的语言中,用以替代原来不大精炼不大规范的语言。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容易发生读错、漏字、添字的毛病。我把朗读要求归纳为“词儿连读、读通句子、不读破句、不添字、不漏字、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让学生掌握。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范读。开始教学生读句和段时,我范读、领读速度都尽量慢些,力求一字一句都能印入学生脑海。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放松一次,就可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的错误,甚至形成漫不经心地对待朗读的不良习惯。我让学生互相听对方读,发现毛病给予指出,这样也促进自己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在读的方面与一般学生也形成水平差距。有些是智力因素,生词没过关,词不能连读,一个字一个字识记,句子都读破了。还有的是非智力因素,胆小,生怕读错,越怕越不敢读,越不读越容易错。对前者我让他们课前先预习,多练习生词,训练把句子读连贯。对后者我注意多鼓励,先让他们在全班同学们面前读简单易读的句子,读下来就表扬,久而久之这些同学胆子也变大了。关键还是让他们多读,以致精彩段落能背下来。阅读教学的指导我是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方法。例如,我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一段讲春天的景色,我就讲得详细一点,扫清字词的障碍,理

解段意;下面两段我就不讲了,让学生照着老师分析第一段的方法去分析课文。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后拿到课文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老师都要想到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离开老师指导也会学、爱学。

三、辅导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

辅导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老师辅导学生,是要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

在作文中我注意抓住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写多练,把对范文的学习与领会,运用到实践中来。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让学生给妈妈写祝贺信。同学生病住院了,我就启发他们写慰问信。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帮助打扫卫生,我就发动学生写信感谢他们。对这种有直接功用的作文,学生兴趣很大;有了兴趣,就容易写好,写出思想,写出感情。我还让学生饲养小动物,写观察日记,看了电影写出电影内容等等,然后提醒学生看看范文是如何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有详有略的,逐步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了作文水平。

我还采用让学生对作文进行“会诊”的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作文写法。我把一些短的、错误明显的作文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指出毛病并提出改正意见。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非常踊跃。让学生做作文“医生”,学生很有兴趣,肯动脑筋,促进了自己写作文。什么“句子不通”啦,“写得不生动”啦,“上下不连贯”啦,“写得太噜嗦”啦,等等,这些意见学生都能一一举出来,比老师一个人讲评效果要好。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每上完一课,我总要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给他们开列不同的书目。在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读书很多,但书中主要写什么搞不清,这样读书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就启发他们运用分析课文的方法看课外读物。课内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要运用,否则就失去课内学习的意义。当然,不同单元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要求。课外阅读,则应综合这些要求。因此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性课外阅读,即抓住书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了

什么、从书中我们学到些什么这三个问题,要能清楚地回答出来,书才算没白读。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课外阅读方法,我常常在学生读过一些书以后,组织故事会、朗读会等,让他们把自己看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或是把好的节段朗读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在自学中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即使是在低年级,也存在学习方法问题,重视并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显著提高。无论是拼音、识字、听、说、读、写,都可以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实践证明,学生是可以掌握好学习方法的。而低年级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同于高年级,更不同于中学。我的体会,它应当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学习方法指导应融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二)学习方法指导应融于教师的榜样作用之中;(三)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应寓于趣味性之中;(四)学习方法指导需要有反复训练作保证,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们能注意遵循这几个原则,那么,低年级学习方法指导的任务是可以较好地完成的。

长期以来,老师们想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从儿童如何学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少。传统的提法不是说老师是“教书的”么?老师成了“教书匠”,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落实。从认识根源来说,还是对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习惯包办代替。这也是家庭、社会对“小太阳”们过多保护的观念和做法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反映。我们的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克服旧的学习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他们自己会学了,才能叫“主人”,否则只能是“奴隶”,什么“乐学”、“高效”,统统谈不到。

现在,这么多同志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这对提高学校一线教师的认识和指导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谈不上对学习方法有什么专门研究,只是始终为学生着想,考虑他们怎样才能学得好一些,积累了一点教学经验,贡献出来,参加讨论。(黎鹤龄整理)

作文:中学生父母教会了我感恩的作文精选

中学生父母教会了我感恩的作文精选“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世界上有许多让我感谢的人们,我感谢无私奉献、像园丁一样培育着我们这些祖国花朵的老师,我感谢有困难时,帮助我的同学。而我最要感谢的是那不辞辛劳,那颗炽热的心总是向着我的爸爸、妈妈!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伟大神灵,是教育我们人生第一步的启蒙老师,是培育我们茁壮成长的辛勤园丁,是提醒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的红色警钟…… 母亲给与我们生命,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从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照顾我们、看护我们、爱护我们、给与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了。只要我们健康、开心,母亲就会比我们更开心。母亲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如何在社会生存。所以我们都是受母亲的直接影响,才会有开心的今天、安逸的今天。 父亲给与我们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技巧,教会我们要坚强、要率真、要有毅力。所以我们今天的坚强、毅力、生存之道都有父亲的影响。 记得一次风雨交加的夜晚,豆大的雨点儿噼噼啪啪地砸着窗户。就在那天晚上,我突然发起抖来,浑身直颤,惊醒了熟睡中的妈妈,妈妈拿出体温计一看,39度多。此时就慌了神,连忙叫醒了爸爸,爸爸去厨房拿来退烧药和水,我服下后,便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我睡醒一觉后,睁开眼睛,发现父母还在我旁边守护着,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由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成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话、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获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会学生爱

教会学生爱 近年来,常在报纸、杂志、媒体上见到,听到青少年轻生、厌学、沉迷电子游戏,甚至残忍地杀死父母、亲人,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公众参与之热情也是前所未见,各类媒体都在就这一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这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孩子们的种种不良行为,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是缺乏爱,或者说是我们的孩子没有感觉到父母的爱,老师的爱,父母、老师没能把“爱”用言语表达出来,使孩子整天生活在浓浓的爱意中,却浑然不知。这是孩子得了“爱的麻木症”,既感觉不到别人的爱,也不会爱别人。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不会轻易地把“爱”挂在嘴上。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更是羞于出口。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还会说说“宝贝”之类的话。但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不会把“爱”字说出口,总是默默地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着爱。因此,自从孩子懂事以后,感到父母越来越不爱自己了,只剩下越来越多的唠叨、责罚,甚至挨打了。 现在的未成年人,不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还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个体的心理特征是非常独特的。这些孩子“万千宠爱集一身”,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自己无需特别付出,所需一切尽皆满足。可见,单纯的过度的满足是件多么可怕的“礼物”!不能不追究成人的失职、失责和失误!其根源在于欠缺了道德实践的内化过程。因为道德要靠教化,但最终要通过道德实践才能触及心灵深处,让孩子分辨、接受、认可,进而感动并最终感化,落在行动上。 又比如学校教育,以德育为核心,讲了许多年,但重智轻德的倾向久久不能克服,素质教育实际上在许多地方成了应试教育加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始终降不下来,成为一大顽症。之所以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症,就是因为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问题,又有家长对受教育的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的问题,更有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层、就业竞争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往往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无暇顾及其他,甚至没有时间发现爱与被爱,只重视分数了。 中国的古代教育,也是提倡“教不严,师之惰”,而并没有把“爱”投到教学中去。甚至连一些名人名家,也是在成家立业、为人妻、为人夫之后,才真正懂得父母那无时无刻萦绕在身边的爱。原因也在于父母亲没有把爱说出来,而孩子幼小的心灵如何去发掘这些深埋于日常生活中的浓浓爱意呢? 那么,在现代教育中,该如何教孩子懂得爱,奉献爱呢? 1. 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道德的养成、信念的确立仅仅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教授是不能完成的。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发现爱、表达爱的习惯。 2. 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鲜明地体现服务的思想,

教会学生自我调节

教会学生自我调节 健康不仅是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呢?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关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消极面的影响,表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的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2、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 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变化,都不充许,也不可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孤立于他人存在。经验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非常的学生,起始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造成的。如学生***,曾一度十分苦恼,对班主任说:“老师,这个社会到底要不要实话实说,我说真话,但同学们总不喜欢,甚至连家长也这样”。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次是一位女生,对着一份英语试卷说:“倒霉,都是因为粗心白白掉了几分,不然也可以得九十分以上”。结果那位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从此互不讪。另一次是父母说,奶奶不懂得使用电饭煲,给烧坏了,被他知道了。于是等奶奶回家,他就对奶奶说:“你以后使用电饭煲小心点,刚买来的又弄坏了,几十元钱白花了”。结果,奶奶生气,父母也生气,还被痛骂了一顿。这位的同学实话实说却讨人嫌。显然,学生***不被他们接纳的原因,不是在于“实话实说”,而是由于言语不恰当,常有居高临下,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语文(心得)之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语文论文之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斯霞

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 教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 作为教师,当然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在老师不教他时,他仍然知道怎样去学,很自觉很有效地去学习,老师就必须教给他学习方法。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着老师学,他总是要走出校门的。学校教给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要靠自己去获取。而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一生的精神生活以致学术水平、工作成就,都有很大影响。 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小学阶段,不仅是他们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而且也是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这里的“小学阶段”,包括小学低年级阶段。有的同志认为高年级才能谈到学习方法研究、学习方法指导,低年级还谈不到。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孩子一开始学习,就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老师也就要解决学习方法指导问题。就是儿童做游戏,也有个怎么玩的问题;娃娃学电脑,也要掌握怎么打的问题。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小,就不告诉他们怎么玩、怎么打。可以说,学习方法与孩子的学习活动是同时存在的,不是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就是按照错误的方法学习,问题在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是自觉还是不自觉。 我教过的许多学生,对我在低年级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多年来还都记忆犹新。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给我来信这样说:“在小学里老师常对我们说字是写给别人看的,要写得端正、清楚、正确,做到横平竖直;写信写文章也都是写给别人看的,也要写清楚明白,有条理有层次。一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先说后写,就是从说话到写话到作文。‘文革’前我们在小学里只读到三年级就‘停课闹革命’了。我们到农村插队时,凡是出黑板报、写总结都由我们担任,完全靠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曹紫英 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 ?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作为一个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基础特别薄弱。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呢?冷冉情知教学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教会学生预习 冷冉认为“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我就先从培养预习习惯入手。预习是听好课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又能及时地发现新课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听好新课,高效率地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怎样教会学生预习呢?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这可以帮助自己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并能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第二步要学会看例题,了解化学信息、提出化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第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就能了解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能查阅资料拓展对知识的了解。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量增大,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后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更多的预习方法: 读:课本是学习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边读边想,想书中是根据什么来写的。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上课认真揣摩这些重点的问题。 想:预习要讲究方法,不要死记硬背,这记不劳,应该充分理解这些基础,要注意它的思考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做:冷冉在教会学生学习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一课。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把这些预习方法做以总结,就是: (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做标记。 (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中学生优秀作文范文:是你们教会了我

是你们教会了我 太遥远的世界,是我们揣测不到的未来;太遥远的回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过去;太遥远的星空,是我们揣摩不尽的谜底。 ——题记 曾经的歌,曾经的我们,最初的单纯,小小的憧憬,淡淡的忧愁,浅浅的甜蜜,惆怅着,渐渐离开我们短暂的青春。 我们,曾经一起上课,曾经一起吃饭,曾经一起打水,曾经一起挨批评,曾经一起受罚,曾经一起谈天说地,曾经挤在一张床上看电影,曾经抢着吃一碗泡面,曾经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曾经…… 从陌生到熟悉,相识相知,回忆往昔,恰同学少年,我们癫狂过,我们失落过,我们吵闹过,我们感动过,但我们却不曾后悔过!燕子划过天际,沙漏被一次次的翻转,诠释着我们天长地久的友谊。 2010的平安夜9点10分,我们一起回到宿舍,没有一个人想浪费这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平安夜的任何时间,于是决定狂欢。门被我们反锁起来,点燃蛋糕上蜡烛,黑暗的房间内,跳跃着几簇柔软的烛光,那种久违的温暖。默默的许着愿,世界片刻的安静,令人安心不已。四个小人儿头对着头共同将蜡烛吹灭,想要把全部的甜蜜都吸收进去。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这首歌,“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唱到这里,我们早已泣不成声,托着重重的嗓音,唱着,唱着。 我们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么悲伤,也许是感情不易发觉,

当它来到,我们却丝毫不知,也许是感情太过突然,一瞬间觉醒了,就再也止不住。我们一起的三年里,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摩擦,有过碰撞,可这一刻,又有谁会想起曾经的不愉快呢?我们都是感性的人,却不知道朋友的真正意义,总是很肤浅很肤浅地理解它,曲解它。我们从未想过,朋友是那个整天叫自己“去死吧”的人;我们从未想过,朋友是那个老是说自己有病叫自己看医生的人,我们从未想过,朋友是那个抓住自己的一个缺点说上半天的人;我们从未想过,朋友是那个在天冷时诅咒穿衣服少的被老天冻死的同时回去给自己拿衣服的人…… 我静静地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地从我的身边走过,渐行渐远。似乎所有的人都已经离开我,或者将要离开,以及正在离开…… 看着悄无声息离去的人群,我恐惧不安,异常失落。突然看清自己是一个极其懦弱的人。 原来,我是害怕寂寞的, 原来,我是在乎这些人的, 我的世界有过的你们,真的让明白了,朋友……那无可取代的位置。

教会学生真读

教会学生真读,提高阅读能力 铜仁市第七小学林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同,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使每堂语文课都能听到琅琅地读书声,可读读后,学生收获却不够理想。甚至有个别一无所知,再有从每次的测试中发现多数学生对阅读题做得较差。可见,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待提高,为使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在阅读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一、教学生读中质疑,激活思维 新课程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训练起,课堂上教师如何凭借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想应在学生学习课文时,应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为此,我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教要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质疑。我是这样引导的:你们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说:“知道少年是卖木雕的。”之后,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那个少年长得什么样?”等一些问题,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急于往下读,弄明白心中的疑团。实践表明经质疑课题后,学生读课文时更认真,绝大部分能够找出答案,虽然,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学生有目的性地读,才能想开启其思维,当然在读文中也要鼓励学生根据内容提出自己最想弄明白物问题,并要求学生以泡泡的形式在文中不明白的地方用铅笔写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我让学生说说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观景色,学生读后找不到具体描写大瀑布景色的句子,进而让学生想想应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这时,一生提出:“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观景色具体写出来,让我们也感受一下?”我当时以一个小本子的方式奖励了这位同学,并表扬了他善于提问,爱动脑,我再让学生想想如果作者仔细写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文章会怎样,经过讨论,使学生懂得文章要有详有略,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文章的详略要由作者的立意来定,对于重点要详细地写,次要的则一笔带过,这样不断的质疑,解释,学生才会读书,收获就会大,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二、必要时让学生表演,发挥想象力 表演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地,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内容适时让学生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要想当好“演员”必先背好“台词”,而背台词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背课文,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感情变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要表演好就要先读好文,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在学生初读了课文后,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文中“我”和老板打交道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学生上台,不知所措,此时让两名学生说感受,待学生认识到当好“演员”不容易,自己“演”不好是对课文不熟,理解不深,就无法再现当时的情景,此时再让学生细读课文,一种为需要而读,学生才会去研读,顿时课堂上,在的在比划,有的在大声的模仿老板说的语气,有的在深思,在学生一成不研读之后,我又让刚才的两名学生表演,效果明显,较之初读后表演得生动,在表演中,我发现文中没有的情景,学生也把想象出来了。如:“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处境。”一句,学生能联系前面的内容去想象我当时是怎样向老板说明的。

小学生作文:什么教会了我什么_作文

小学生作文:什么教会了我什么范文一:她教会了我…… 我有一个很可爱的同桌,因为长得黑黑的,同学们便送给她一个雅号——“酋长”。一开学,老师让她做我同桌,她活泼的对我笑,眼睛亮晶晶的,我就知道,她会成为我的死党。 同桌很关心我的生活,像个小姐姐一样,她爱干净,抽屉总是收拾得一丝不苟,而我却总是很邋遢,抽屉乱糟糟的,每当老师让找试卷时,我就总是很痛苦在抽屉里翻来翻去,好不容易找到了,还是破破烂烂,同桌可看不下去了,她说:“你的东西好乱啊,应该收拾收拾了。”我无所谓的笑了笑:“收拾东西太累了,我才懒得管它呢,你要是看不下去,你帮我得了。”我这么开玩笑的说说,没想到同桌竟然当了真,每星期都会帮我把抽屉收拾干净,几个星期后,我在看她收拾抽屉就有些不好意思了,尽量把东西收拾整齐,同桌看我变干净了,很高兴,她还建议我去买一个文件夹,把试卷全整理出来全夹在里面,我的试卷再也没有丢过。 到了冬天我的手会生冻疮,两只手烂得不像样,而今年冻疮显得格外的早,还没放假,手就已经肿了,一次,同桌注意到我肿肿的手,问我怎么了,我说:“每年冬天都会生冻疮,会烂的。”“哦”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顿了一会儿,她又说:“对了,我妈妈说手生冻疮要使劲揉它,这样有助于血液循环。”说着,便抓起我的手很细心的揉了起来,这样,每天下课她都会帮我揉手,她的手很暖和,很柔软,弄得我手心痒痒的,过了几天,我手上的

肿块竟然变软消失了。 同桌教会了我很多,让我在快乐温馨的成长中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友爱,我为有这样的同桌而感到骄傲与幸福! 范文二:你教会了我 这个妹妹啊!!你有大大的眼睛,大大的,聪明的脑袋,短短的头发,小小的耳朵,小山似的鼻子,还有红红的小嘴巴,圆圆的脸蛋,可爱极了,有了你,家里总能传出一阵阵笑声! 你让我每天都沉浸在快乐之中,但是又是让我最头疼的人!你是让我嫉妒心大增的人,你是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人!你真是一杯百变的果汁,充满着甜甜的幻想,淡淡的忧愁,浓浓的天真,酸酸的淘气,让人琢磨不透!! 因为你的到来,妈妈对我的爱,已经从100%,降到50%,而且,你又常常惹我生气,所以,我对你的态度,总是忽冷忽热的,说话的语气常常带刺,可是,你却一点也不讨厌我,在我被妈妈骂时,安慰我,有东西吃时,总要拿来给我,你是多么好的一个妹妹呀!有时,我看着妈妈偏袒你,让我让你,我十分生气,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可你一点也不记仇! 你对我的真心使我开始反省自己,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共同的家,一家人为什么还要这样,我的嫉妒心本就不该来,我为什么要嫉妒?妈妈从始制终,对我们都是一样的爱,我只有你一个妹妹,你还小,我这个当姐姐的,一点也不称职,在这里,我要向你说:“对不起。” 妹妹,我希望,我们和妈妈,能够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姐姐以后在也不会犯这样的错,我们是最好最好的姐妹!

在概念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教育文档

在概念教学中教会学生提 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但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 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让学 生自主探索,成为学生的主人”这一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 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 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 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 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 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 在概念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提问呢?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 害处,关键在于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价 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 生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 结论提出的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1、观察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

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例如: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会有这样一组算式:8-2=4, 80-20=4, 800-200=4, 8000- 2000=4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这 4 组算式的结果都等于4,进而提问:这 4 组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结果都等于 4 呢? 2、追问法。当新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 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 追根究底继续发问。 例如:学习《通分》时,根据分数基本性质,通过转化的方法,得出通分的定义: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这个过程叫做通分。学生针对通分的定义进行提问:为什么化成后的分数要和原来分数相等呢? 3、类比法。根据某些相似的特点,通过比较和类推的方法 把问题提出来。 例如:学习《分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把两个不同的分数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再进行比较;还可以把两个不同的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再进行比较。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这个过程叫做通分。那么, 把分子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子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可不可以也叫做通分呢? 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 1、从情境中提问。 例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一开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关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张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4 块,把其中的1块分给第一只小猴子。 二只小猴子看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张饼平均切成8 块,把其中的 2 块分给第二只小猴子。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 3 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张饼平均切成12块,把其中的 3 块分给第三只小猴子。同学们听完故事

教会学生阅读

把学生领进阅读之门 ──班级读书会导读策略举隅 关于阅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说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品尝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分享品尝时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将会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佐藤学先生“阅读即品尝葡萄”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阅读的真谛。从这个层面来说,深入开展儿童阅读,对儿童个体的幸福成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班级读书会”是立足于这样的“葡萄酿造工程”而开展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新教育人于国祥先生首先提出了下列三种班级读书会课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导读课”;以促进孩子深入阅读为目的的“推进课”;以读书分享为目的的“交流课”。 “导读课”在这三者中起着基础作用。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走进一座甘美的葡萄园),进而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采摘葡萄、品尝葡萄乃至酿造葡萄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自身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领进门”。因此,师傅引领的方式、方法是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导读课”就承担着“领进门”的重任。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班级读书会上,我经常使用以下导读策略,把学生“领进”阅读之门。 一、猜测阅读 喜欢预测、猜想,并千方百计地验证预测、猜想,是人的共同心理特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在拿到一本书或者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过“一闪念”:这本书可能是讲什么的?这种“一闪念”就是猜读。在阅读心理学中,猜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比如,观察封面,猜测一本书的内容;看标题,猜测正文的内容;读开头,猜测下文的内容;读前文,猜测后文的内容。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现场共读 导读课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师生现场共读。教师选取其中的精彩章节,通过略带夸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故事或者文章最有意思的部分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就好比教师从葡萄园中摘下最好吃的一两串葡萄,让孩子们尝尝美味的葡萄,激发他们自己摘葡萄的欲望)。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发出阵阵笑声或啧啧称赞声,让他们第一时间喜欢上一本书。 美国学者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指出“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在家里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过了。”在导读课上,当孩子们对一本陌生的书知之甚少,还无法感受有多精彩时,任何宣传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朗读,再朗读。教师节选最适宜朗读的内容,借助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孩子们带入书本所描述的场景,和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这样的现场共读,极具情景感和体验感,深受学生欢迎。 三、比较辨读 如果说“猜测阅读”是重在关注孩子的理性思维,“现场共读”是重在关注孩子的感性体验,那么“比较辨读”则是架构在前两者之上的一种导读策略。这里的“辨”是面对所给的直观形象的材料展开的思辨,在思辨中激发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首先,该设计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思维的品位较高。其次,这是在比较中思辨,且是对“图文结合”的材料的思辨,其直观性、趣味性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再次,这里的导读设计对书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进行了整合性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高屋建瓴的。 更值得玩索的是,教师在公布正确答案之后进而追问:你对其中哪个情节感到特别好奇或疑惑?

教会我的学生善良

教会我的学生善良 当班主任已经很多年了,有些时候只知道从表面上去教育学生,教育他们怎样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为班级扣分等,现在想来,那只是一小部分的教育。今年的一个实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班接受了学校分配的任务——拔草,刚开始孩子们拔草很认真,不一会就看到一部分男孩围在一堆在玩。我走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他们在玩螳螂,其中一只螳螂的腿都掉在了旁边,孩子们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玩的津津有味。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不免有些悲伤,教育的不够呀,当老师的失职。于是,我给孩子们讲小动物也有生命,如果你的腿掉了,你会怎么样?你被别人玩在手中,你的感觉会怎么样?交给孩子们换位思考,孩子们想了一会,把螳螂放在了草丛里。劳动结束后,在总结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评优的一项内容。在此同时还有的孩子告状,某某同学曾经玩过蚂蚁,某某玩过昆虫,某某弄死过很多小虫子等等,由此看来教孩子善良势在必行呀,不然的话,还不知道有多少生命会死在他们的无知。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就把教会孩子们的善良扩大了,在班会课上我组织大家讨论,看到乞讨的人你给过钱吗?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是否帮助他了?有的孩子说要钱的都是骗人的,不应该给钱,我教导孩子,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的时候,不要考虑他是不是骗人的,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你的善良于别人无关。告诉孩子们,花儿应该在树上开放,断后会很快枯黄。蜜蜂,蝴蝶会帮助她们,变成鲜果给我们品尝,那折花的手再白也肮脏;告诉孩子们,蝌蚪是青蛙妈

妈的孩子,捉到瓶中她会悲伤,让她自由的成长吧,农民需要她保护庄家。 学生有了善良之心,何愁不孝顺父母?何愁不关心他人?何愁没有感恩之心?善良是一个做人的根本,从小事抓起,选择恰当的契机,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知恩图报的孩子,这也为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基础!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0-05-20T14:31:57.687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胡世瑞(四川省中江县龙台镇小学校618101)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较好的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能力训练【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47-01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育过程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质疑,现代教育提倡的是鼓励孩子敢于怀疑,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寻找为什么的答案,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的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 “学生学会提问”正是探究学生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试图给学生一把打开各式各样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钻研和探究,从而使他们积极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1.看课题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要点和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如《葡萄沟》一文,读懂了课题,学生会问:“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葡萄沟有些什么?”“为什么叫葡萄沟?……”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里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有名,是个好地方,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读书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作文审题能力及构思的能力。 2.边读课文边提问 阅读是由主题操作进行的一种行为,主要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生疑,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课文,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2.1提自己读懂的问题。 课堂上,可让学生静心阅读文章,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去考考学生,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可从课文内容,标点符号运用,课文中心,重点词句等方面入手,如教《燕子》一文,学生会问:“燕子为什么不分昼夜地飞?”燕子到甲板休息为什么用'落'不用'飞',用'伏'不用'站'?水手们为什么用“崇敬的目光望着远飞的燕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去提,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慢慢引导,通过分析比较,归类,让学生知道怎样提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和精当地表述问题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充分的关注,并善于利用学生问题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习,有时学生提到“举一反三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者是新颖别致的问题,教师要顺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读、议、辩。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寻求多样的描述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2提没读懂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维,读中生疑,最后在读中释疑,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课文中有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学生质疑中提炼出研究专题,巧妙地解决。如《赠汪伦》一文,当学生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时,学生会问:“李白为什么要用桃花潭水比作友情呢?”面对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地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疑问,把“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联系起来,从“水深”悟出“情深”,体现了这首诗所表现的最本质的东西。 3.拓展性提问 课外小结时,教师也可以提一些课文中没有直接提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求课外解决,如教学《葡萄沟》一文时,对课文中描述的现象,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里的葡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葡萄干的核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在课堂展开没有必要,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采用询问别人,课外书中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了知识面。在阅读教学中,让我们从鼓励学生提问做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