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原理与应用-第三章-颜色混合原理与视觉理论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 A: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B:空间混合: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这种混合

混合颜色原理(颜色的相加与相减)

讲到绘画、图像,自然离不开谈颜色,所有的图案都是由基本形状和颜色组成,颜色构成了我们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要了解颜色的原理,它将是我们美工的基础。 (一) 三基色原理 在中学的物理课中我们可能做过棱镜的试验,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其中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红绿蓝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 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 红色+绿色=黄色 绿色+蓝色=青色

红色+蓝色=品红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黄色、青色、品红都是由两种及色相混合而成,所以它们又称相加二次色。另外: 红色+青色=白色 绿色+品红=白色 蓝色+黄色=白色 所以青色、黄色、品红分别又是红色、蓝色、绿色的补色。由于每个人的眼睛对于相同的单色的感受有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用相同强度的三基色混合时,假设得到白光的强度为100%,这时候人的主观感受是,绿光最亮,红光次之,蓝光最弱。 除了相加混色法之外还有相减混色法。在白光照射下,青色颜料能吸收红色而反射青色,黄色颜料吸收蓝色而反射黄色,品红颜料吸收绿色而反射品红。也就是:

白色-红色=青色 白色-绿色=品红 白色-蓝色=黄色 另外,如果把青色和黄色两种颜料混合,在白光照射下,由于颜料吸收了红色和蓝色,而反 射了绿色,对于颜料的混合我们表示如下: 颜料(黄色+青色)=白色-红色-蓝色=绿色 颜料(品红+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颜料(黄色+品红)=白色-绿色-蓝色=红色 以上的都是相减混色,相减混色就是以吸收三基色比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颜色的。所以有把青色、品红、黄色称为颜料三基色。颜料三基色的混色在绘画、印刷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颜料三基色中,红绿蓝三色被称为相减二次色或颜料二次色。在相减二次色中有: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 A: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视觉与色彩

其中哪个不是视觉观看色彩的三要素?窗体顶端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 我们在室外看到苹果是红的,在室内这个苹果偏黄,最可能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 如果一个苹果很红,用"深红"描述,别人就能准确了解这个苹果的颜色了。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如果想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颜色,用一个白色的灯去照射观看就可以了。 我的答案:× 可见光波长范围用下列哪个描述最为准确? A、300-680nm B、400-650nm

C、380-780nm D、450-780nm 我的答案:C 2 【判断题】 瞳孔能够变化大小,从而控制外界光量进入的多少。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感光细胞中的视锥细胞只能对色彩感应。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感光细胞中的视杆细胞既能对光感应,也能对色彩感应。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中间视觉下能感受到一定的色彩,但不如明视觉下清晰。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在一个照明场景中,想要突出某个物体,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降低周围环境光亮度 B、同时提升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C、同时降低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 明适应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30秒到几分钟就能适应。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白天汽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洞口很暗,看起来像黑洞,因此在入口处要比隧道内部多装灯。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不管是正对比还是负对比,运用恰当,都能将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视觉阈限与作用时间有关,但作用时间超过数秒时,就不会影响视觉阈限。 我的答案:√ 单选题】 色盲人群中哪一部分人群比例比较大? A、全色盲 B、红绿色盲 C、蓝黄色盲 D、蓝绿色盲 我的答案:B 2 【判断题】 对于色盲人群,女性比例要超过男性比例。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杨格一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是假定在视网膜中存在三种基本色觉,即红、绿和蓝,与此相对应有三种视锥细胞,含有三种不同的感光化学物质。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第一个用实验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人。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因此我们把 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 ?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蓝光; ?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绿光 ?所以有色的透明物体透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蓝色物体只反射蓝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 光, ?颜色由三个知觉纬度决定:色调、饱和度和亮度。波长决定了第一个知觉维度—— 色调,可见光谱显示的是人类眼睛能够看到的色调范围。 ?光也可以有强度上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第二个知觉维度——亮度。 ?第三个知觉维度——饱和度,光的相对纯度。当所有电磁波的波长都相同时,颜色 最纯,也就是说,饱和度最高。相反,当电磁波中含有全部波长时,我们看不到任何颜色——看到的只是白色。 ?黄和蓝、红和绿都是互补色。互补色按适当比例混合一定能得出白色或灰色, ?几个颜色所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颜色的亮度之和。如第一个颜色的亮度L1,第 二个颜色的亮度L2,则其混合色的亮度为L1+ L2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格拉斯曼(H. Grassman)在总结以往颜色混合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于1854年归纳总 结出以下几条实验规律,称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它是建立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颜色的属性 ?(1)人眼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3种变化:明度、色调、彩度(或饱和度)。这3种 特性可以统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明度是指人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发光物体的亮度越高,则明度越高;非发光物体 反射比越高,明度越高。色调是指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彩度表示物体颜色的浓淡程度或颜色的纯洁性。 ?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的彩度最高,颜色最纯,白光的彩度最低。单色光掺入白光 后,彩度将降低,参入白光越多,彩度就越低,但它们的色调不变。物体色的彩度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性程度。若物体对光谱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很高,而对其他波段的反射率很低,这一波段的颜色的彩度就高。 ?补色律和中间色律 ?(2) 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连续 地变化,由此导出两个定律:补色律和中间色律。 ?补色律:每种颜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某一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的比例混 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以其他比例混合,便产生近似比重大的颜色成分的中间色。 ?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便产生 ?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个颜色的相对数量,其彩度主要决定于两者在色调顺序上 的远近。

色彩混合原理(加色法与减色法)

色彩混合原理(加色法与减色

颜色模型 颜色模型简介 RGB颜色模型 RGB颜色模型是最佳的色彩模式,可以提供全屏幕的24bit的颜色范围,即真彩色显示。但是,如果将RGB模式用于打印就不是最佳的了,会损失一部分亮度,比较鲜艳的色彩肯定会失真的。 CMYK颜色模型 CMYK(cyan,magenta,yellow)颜色空间应用于印刷工业9印刷业通过青(C)、品(M)、黄(Y)三原色油墨的不同网点面积率的叠印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阶调,这便是三原色的CMY 颜色空间。实际印刷中,一般采用青(C)、品(M)、黄(Y)、黑(BK)四色印刷,在印刷的中间调至暗调增加黑版。当红绿蓝三原色被混合时,会产生白色,但是当混合蓝绿色、紫红色和黄色三原色时会产生黑色。既然实际用的墨水并不会产生纯正的颜色,黑色是包括在分开的颜色,而这模型称之为CMYKo CMYK颜色空间是和设备或者是印刷过程相关的,则工艺方法、油墨的特性、纸张的特性等,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印刷结果。所以CMYK颜色空间称为与设备有关的表色空间。而且,CMYK具有多值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种具有相同绝对色度的颜色,在相同的印刷过程前提下,可以用分种CMYK数字组合来表示和印刷出来。这种特性给颜色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样也给控制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在印刷过程中, 必然要经过一个分色的过程,所谓分色就是将计算机中使用的RGB颜色转换成印刷使用的CMYK颜色。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复杂的问题,其一是这两个颜色空间在表现颜色的范围上不完全一样,RGB的色域较大而CMYK则较小,因此就要进行色域压缩;其二是这两个颜色都是和具体的设备相关的,颜色本身没有绝对性。因此就需要通过一个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来进行转换,即可以通过以上介绍的XYZ或LAB色空间来进行转换。 Lab颜色模型 Lab颜色模型是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4976年公布的一种颜色模型,Lab颜色模型弥补了RGB和CMYK两种色彩模式的不足。Lab颜色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个要素是亮度(L), a和b是两个颜色通道。a包括的颜色是从深绿色(低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亮粉红色(高亮度值);b是从亮蓝色(底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黄色(高亮度值)。因此,这种颜色混合后将产生具有明亮效果的色彩。 HSI颜色模型 HSI (Hue-Saturation-lntensity(Lightness),HSI 或HSL)颜色模型用H、S、I 三参

颜色混合实验

实验二颜色混合实验 1 背景知识: 不同颜色是可以相混合的。颜色混合分为加法颜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xture)和减法颜色混合(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在视觉系统中进行的不同波长色光的混合,遵从“加法原则”;而不同颜色的颜料的混合不是在视觉系统中进行,是颜料自身的混合,遵从“减法原则”。一种颜色可以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引起,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其他波长光线的混合作用引起。例如,把光谱上的七色光在混色轮上旋转,在人眼引起白色感觉。红、绿、蓝三原色按适当的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所有颜色的感觉。该原理可以用来解释颜色视觉的产生机制。颜色混合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色混合主要有三条规律:一是补色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谓互补色。如红色与浅绿色、黄色与蓝色等。二是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会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如红色与蓝色混合产生紫色,红色与黄色混合产生橙色。三是代替律。相混合的两种颜色,都可以由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条代替。代替律说明,不管颜色的原来成份如何,只要感觉上相似,就可以互相替代,产生同样的视觉效果。马赫带(Mach band)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在亮区会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会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引起,而是由于人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2实验题目:演示颜色混合的“三色说”、螺旋后效及马赫现象。 3 实验目的:理解“三色说”、螺旋后效和马赫现象,学习使用混色轮。 4 实验仪器:可调速混色轮。混色轮(附刻度盘)甲乙两个。大纸盘(以直径为195毫米为最佳):红、绿、黄、蓝等色各一种。小纸盘(以直径为140毫米为最佳):白、黑、紫、橙等色各一种。 5实验步骤: 5.1.预备实验 把两个混合轮安放在桌子上,相距约15 厘米,能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旋转。把大纸盘放入甲混色轮中,并把小纸盘放入乙混色轮中作比较用。被试者坐在离混色轮2米远的地方进行观察,而主试者则操纵混色轮的旋转速度,调整纸盘上各种颜色的比例。当混色轮转动稳定后,被试者要仔细观察大小纸盘的色彩是否相配(指大纸盘与小纸盘的色调、明度与饱和度相同)或有所不同,然后主试有计划地调整大纸盘或小纸盘的颜色比例,直至两者相配为止。相配后,把纸盘上

色彩混合原理(加色法与减色法)

色彩混合原理 颜色模型 颜色模型简介 RGB颜色模型 RGB颜色模型是最佳的色彩模式,可以提供全屏幕的24bit的颜色范围,即真彩色显示。但是,如果将RGB模式用于打印就不是最佳的了,会损失一部分亮度,比较鲜艳的色彩肯定会失真的。 CMYK颜色模型 CMYK(cyan,magenta,yellow)颜色空间应用于印刷工业,印刷业通过青(C)、品(M)、黄(Y)三原色油墨的不同网点面积率的叠印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阶调,这便是三原色的CMY 颜色空间。实际印刷中,一般采用青(C)、品(M)、黄(Y)、黑(BK)四色印刷,在印刷的中间调至暗调增加黑版。当红绿蓝三原色被混合时,会产生白色,但是当混合蓝绿色、紫红色和黄色三原色时会产生黑色。既然实际用的墨水并不会产生纯正的颜色,黑色是包括在分开的颜色,而这模型称之为CMYK。CMYK颜色空间是和设备或者是印刷过程相关的,则工艺方法、油墨的特性、纸张的特性等,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印刷结果。所以CMYK颜色空间称为与设备有关的表色空间。而且,CMYK具有多值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种具有相同绝对色度的颜色,在相同的印刷过程前提下,可以用分种CMYK数字组合来表示和印刷出来。这种特性给颜色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样也给控制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在印刷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一个分色的过程,所谓分色就是将计算机中使用的RGB颜色转换成印刷使用的CMYK 颜色。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复杂的问题,其一是这两个颜色空间在表现颜色的范围上不完全一样,RGB的色域较大而CMYK则较小,因此就要进行色域压缩;其二是这两个颜色都是和具体的设备相关的,颜色本身没有绝对性。因此就需要通过一个与设备无关的

色彩给人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的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的沟通 1、色调与色彩心理 色彩创作的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的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的意图不符,无论怎样的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情绪,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 色彩心理是人对所看到的色彩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产生的系列联想。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的感觉,而低纯度的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和灰色的冷色调,其沉闷、压抑的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和绝望的感觉。不管是色彩的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的印象,而不是物理的真实物象,是我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的关系: 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和人的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他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红色的稳定、重量和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的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的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的特点同三角形的尖锐感以及好斗和进取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的轻柔、柔和、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浮动不定的、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的圆球则成了他的造型代号;橙色的安稳、敦厚、温和、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的特征;绿色的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的温和、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的特征相对应。 色彩与民族传统: 民族及环境文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这就使色彩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在西方的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哀悼者都会穿黑的衣服;在古埃及人的眼里,黑色是与准备迎接新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世俗生命的结束;西印度群岛的人们使用鲜艳的色彩来祭奠死亡,因为这实际上是庆祝死者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中国,死亡的颜色是白色,穿着未经染制的白色衣服是一种谦卑的表示;而子昂艺术创作中,白色通常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象征着和平与宁静。淡粉色使人对温情和浪漫产生联想,而过度夸张的粉色有暗示了甜蜜与肉欲。所以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具有名族性和区域性。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色彩同人的性格、情感有关。人们能够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血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比如,那些敏感的人喜欢红色,理性的人更加偏爱蓝色;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暖色,而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冷色;灰色因其代表着实用和理智,则被那些沉稳或保守的人喜爱;然而作为平衡,人们可能会被性格中所缺乏的特质的色彩所吸引。 红色:活力、力量、温暖、肉欲、坚持、愤怒、急躁、正能量等。 粉红:冷静、关怀、善意、爱情、无私、暧昧等。 橙色:喜悦、安全、创造力。 黄色:快乐、刺激、乐观、担心。

视觉与色彩答案

视觉与色彩答案 1.其中哪个不是视觉观看色彩的三要素?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你的答案: C 2.我们在室外看到苹果是红的,在室内这个苹果偏黄,最可能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你的答案: D 3.一个房间整体光色偏黄一些,我们用哪个描述更好? A.暖色 B.冷色 你的答案: A 1.如果一个苹果很红,用"深红"描述,别人就能准确了解这个苹果的颜色了。错误 2.如果想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颜色,用一个白色的灯去照射观看就可以了。错误 1.可见光波长范围用下列哪个描述最为准确? A.300-680nm B.400-650nm C.380-780nm D.450-780nm 你的答案: C

1.瞳孔能够变化大小,从而控制外界光量进入的多少。正确 2.感光细胞中的视锥细胞只能对色彩感应。错误 3.感光细胞中的视杆细胞既能对光感应,也能对色彩感应。错误 4.中间视觉下能感受到一定的色彩,但不如明视觉下清晰。正确 1.在一个照明场景中,想要突出某个物体,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降低周围环境光亮 B.同时提升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C.同时降低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你的答案: A 1.明适应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30秒到几分钟就能适应。正确 2.白天汽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洞口很暗,看起来像黑洞,因此在入口处要比隧道内部多装灯。正确 3.不管是正对比还是负对比,运用恰当,都能将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正确 4.视觉阈限与作用时间有关,但作用时间超过数秒时,就不会影响视觉阈限。正确 1.色盲人群中哪一部分人群比例比较大? A.全色盲 B.红绿色盲 C.蓝黄色盲 D.蓝绿色盲 你的答案: B 1.对于色盲人群,女性比例要超过男性比例。错误

色彩混合的原则

色彩混合的原则 2007-8-11 19:47 提问者:三二呢喃 |浏览次数:1659次 2007-8-11 19:52 满意回答 色彩混合 A:原色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B: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色彩理论知识

色彩理论知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AE] 关于数字色彩原理!(高品质画面色彩的物理关键)

部分截图 这个短片的色彩很漂亮,那么进入正题。

数字色彩是由色深(位元深度bit)和色域两部分构成,先看色深: 8位和16位比较好理解,我详细介绍下32位。

在AE里,分别对红色方框里的数值设置如下: AE在32位模式下,拾色器里的RGB数值范围都变成了0~1,示范中RGB分别是1、2、3, 也就是说绿色和蓝色的值都增加到2倍和3倍。这时候我们“数字色彩”字的颜色凭肉眼 看上去还是白色,但是施加了快速模糊滤镜后并加大模糊值就会出现很神奇的效果,字出 现了颜色而且还有白的部分是亮得有点刺眼了(这和没有施加快速模糊前的白色不同)而 且模糊数值越大越明显,你可以把模糊数值从0到300做个关键帧动画看看这神奇的效果,这就是超白。 32位也是HDR格式图片的必要保证(部分JPEG格式的伪HDR除外),32为提供了足够大

的容量来储存HDR图片中的光照信息。 这是一张HDR照片,在PS中降低曝光值,照片中原本白的地方出现了蓝天白云。调高曝光值,原本死黑的地方出现了很漂亮的天花板,是不是也很神奇。其实拍这种DHR照片也不难,分别用不同的曝光档拍下后再到专门的HDR合成软件里合成。 下面来讲数字色彩的另一个构成部分--色域: 色域(Color Gamut),就是指某种设备所能表达的颜色数量所构成的范围区域,即各种屏幕显示设备、打印机或印刷设备所能表现的颜色范围。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界中可见光谱的颜色组成了最大的色域空间,该色域空间中包含了人眼所能见到的所有颜色。

我们可以把色深看作是数字色彩的容器,那么色域就是装在这个容器里的物品种类的多与少。色深高可以使数字图像的色彩更纯厚,亮度过渡(黑白灰)更平滑;色域越广,数字色彩的颜色种类就越多,颜色之间的过渡更自然。 为了能够直观的表示色域这一概念,CIE国际照明协会制定了一个用于描述色域的方法:CIE-xy色度图。在这个坐标系中,各种显示设备能表现的色域范围用RGB三点连线组 成的三角形区域来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越大,就表示这种显示设备的色域范围越大。

色彩混合原理

RGB显色系统里,一个像素实际上是由3个(RGB)子像素构成的。这是RGB系统能实现不同颜色的基础。 因此,一个像素的数据,实际上包含了RGB三个颜色的数据。 一幅分辨率为N×M的图像,在计算机里是一个N×3(行)×M(列)的矩形数据列表。 举个例子。 一幅分辨率为7×7的图像,在PS里面(RGB模式下)是这样被存储的:

看明白了吗?在计算机里面,一幅图像是以数据表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来,跟楼主一起默念,一幅画有三个表。。。 第一个表存储所有像素的红色信息(R通道),第二个表存储绿色的信息(G通道),最后一个表存储蓝色的信息(B通道)。 所以,通道,就是数据表! 这个表的横轴和纵轴,以像素为单位,其单元格和画布上的每一个像素一一对应。 R通道,表里的每一个单元格,存储了所对应的像素里的R的信号的大小。 G通道和B通道同理。 这个信号大小并不像Excel一样,显示成数据,而是更加直观的显示成了灰阶图像: ——0代表无,黑色; ——255代表信号满格,白色; ——0~255之间,灰色。 因此也可以说,通道就是一副灰阶图像。 举个例子。一幅简单的图像,白底+A的花体字,文字的颜色是紫红色。我们来看一下它在PS里不同通道界面下的图像: 其中,单色通道(比如R通道)图像的意义是,黑色代表没有(0),白色代表信号满格(255),灰色的数据则介于两者之间。 而从计算机来看,每一个灰阶图像,就是一个0到255之间的数据的阵列。 这个阵列的每一个数据的大小,代表了一幅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的某一个特性的大小。 一幅图像可以有很多种特性,比如颜色特性,比如明度特性。所以,这个特征值可以是RGB,也可以是CMYK,也可以是明度,也可以只有ON/OFF两种状态代表是否被选中(选区),还可以是进行图像处理的权重值(Alpha通道)。 因此,一幅图像的数据,可以按照RGB来提取特征值拆分数据,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来拆分。如果切换成CMYK模式,那么一幅画就存储为CMYK四个表。

颜色的混合规律

颜色的混合规律 颜色感觉是上光刺激产生的,而光的一个最基本特性就是具有光波的叠加性和分解性。相同波长的光混合到一起,可以强度,光亮度感觉增加,例如两盏灯照明会比一盏灯照明更亮;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到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感觉,例如红光与绿光混合就得到黄色。反之,一束光可以分解成多束光,分解后的每束光的强度会减弱,将每束光合到一起又可以还原为原来的光的强度;由许多海藻暌一起的光波可以分解为各波长的单色光,去掉混合光中的某些波长成分就会改变原来光的颜色,例如从白光中去掉蓝色就形成黄色。光波的这些基本物质称为加色混合色和减色混色,被广泛用来进行颜色的混合和复制。 在进行颜色法例时,通常只要使用三种基本的颜色就可以混合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来,这三种基本颜色就称为三原色。色光加色混合使用红、绿、蓝三原色,而色料减色混色时使用青、品红、黄三原色,在这两种混色条件下,相同数量的三原色混合的结果是变成图1和图2所示。当以不同比例三原色进行混合时,就会在些基础上依三原色的比例大小得到各种不同的颜色感觉,混合后的颜色接近比例大的原色。 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印刷品设计时,在应用软件中即可以通过设置红、绿、蓝数值得到混合色,也可以设置青、品红、黄得到混合色,但这两种情况遵循的混色规律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熟悉颜色混合的规律对于正确运用颜色非常重要。显示器通过红、绿、蓝混合得到各种颜色,而彩色印刷使用青、品红、黄三种彩色油墨和黑油墨,印刷色的基本规律符合图2所示的减色规律。 四色印刷颜色有如下几条规律: 1.用一个原色或两个原色可以印刷出纯彩色,彩色的大小取决于原色油墨的数量,数量越多,彩度越高; 2.用两个原色印刷得到的色调取决于两个原色的相对比例,印刷色的色调偏向于比例大的颜色。 3.在两个原色印刷的纯色基础上增加第三个原色,会使印刷色的彩度变低,明度也相应降低,而印刷色 的的色调基本不变,因为三个原色混合会形成非彩色,其效果与用较少同比例彩色加一定量黑油墨印刷的效果类似。 4.在彩色的基础上增加黑油墨的数量,不会改变混合勾搭的色调,在降低颜色明度的同时也使彩色降低。 5.三个彩色原色以接近的比例印刷会产生近似非彩色的低彩度颜色,与黑色加一定量彩色印出出的颜色 接近。在彩色印刷中,经常利用这个特性来减少彩色油墨的用量,称为底色去除(UCR)和灰色成分替代(GCR)。 图1图2

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

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 1.色彩的分类根据颜色对人心理的影响,颜色分为暖、冷两类色调。把以红、黄为主的色彩称为暖色调。把蓝、绿为主的颜色称为冷色调。 2.色彩的搭配在同一空间中使用多种颜色,就必须注意色调的变化。 3.色彩的过渡在家庭装修时,在一个色彩面转化为另一色彩面时,需要利用中间的颜色进行过渡,以避免颜色变化生硬,产生感觉差。 4.色彩的选择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作用,不同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对色彩的喜爱不同。 1.卧房的色彩 卧室是人们睡眠休息的地方~对色彩的要求较高,不同年龄对卧室色彩要求差异较大。但都会选择暖色调的颜色,比如浅绿色或浅红色会使人产生温馨感觉,给在寒冷的环境中的人们温暖。蓝色则令人联想到海洋,使人镇静,身心舒畅。 1厨房和餐厅的色彩首先厨房是制作食品的场所,颜色表现应以清洁、卫生为主。由于厨房在使用中易发生污染,需要经常清洗,因此,应以自、灰色为主。鲜黄、鲜红、鲜蓝及鲜绿色都是快乐的厨房颜色,而厨房的颜色越多,家庭主妇便会觉得时间越容易打发。乳白色的厨房看上去清洁卫生,但是别让带绿的黄色出现,其次用餐的餐厅是人们每日进餐的专用场所,也是全家人汇聚的空间,在色彩运用上应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定,一般应选择暖色调,突出温馨、融合的气氛,同时要方便饭后对餐桌卫生的清理。以接近土地的颜色,如棕、淡黄色,以及浅淡红接近肉色为最适合,灰、浅淡黄、紫或青绿色常会叫人倒胃口,应该避免。如果你正是节食减肥,可把餐厅布置成使人产生凉爽感的蓝色、绿色或灰色,你还会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但你胃口却“变小”了。 3.客厅的色彩 客厅是全家展示性最强的部位,色彩运用也最为丰富,客厅的色彩要以反映热情好客的暖色调为主要,并且可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和强烈的对比,突出各个重点装饰部位。浅玫瑰红或浅紫红色调,再加上少许玉蓝的点缀是最“快乐”的客厅颜色,会让人进入客厅就感到温和舒服。 4.书房的色彩 书房是认真学习、冷静思考的空间,一般应以蓝、绿等冷色调的设计为主,这样有利于创造安静、平和的学习气氛。棕色、金色、紫色或天然本色,都会给人温和舒服的感觉,加上少许绿色点缀,会觉得更放松。会让人置身于其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气氛. 5.卫生间的色彩 卫生间是洗涤洗澡大小便的场所,也是一个对清洁卫生要求较高的地方,在色彩上有两种形式供选择。一种是以白色为主的浅色调,地面及墙面都以白色为主、另外以浅灰等颜色做表

色彩原理——原色、间色、复色

色彩构成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深入步入色彩的殿堂。 原色原色是指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颜色。而原色则可以混合出许许多多其他的色彩。在依顿色相环中红、黄、蓝为三原色,他把这三种原色的标准定为: 红:不带蓝也不带黄味的红色。 黄:不带绿也不带红味的黄色。 蓝:不带绿也不带红味的蓝色。 间色由任意两个原色混合后的色被称为间色。那么,三原色就可以调出三个间色来。它们的配合如下: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以上原色色像混合所得的橙、绿、紫既是我们所说的间色。 复色由一种间色和另一种原色混合而成的色,被称为复色。复色的配合如下: 黄+橙=黄橙 红+橙=红橙 红+紫=红紫 蓝+紫=蓝紫 蓝+绿=蓝绿 所得得六种复色为: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 这样由原色、间色、复色组成了一个有规律的12种色相的色相环,如同彩虹的接续,在这个色相环中,每一种色相都有它自己相应确定的位置。 色彩原理-色相、明度、纯度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一般人往往只停留在对色彩的表层认识,也就是对红、黄、蓝、绿(色相部分)等较纯颜色的分辨。如果碰到淡一点的色就加一个“浅”字,重一点的色就加一个“深”字,而一旦遇到中间调的色就称之为“旧”了。这种对色彩简单地认识,对要进入美术专业学习的人来讲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对色彩原理不够理解所致。如何走进神秘,丰富的色彩世界,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我们不妨借用色立体的结构原理,来说明构成色彩理论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和以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阐述方便,我们先弄懂有关名词的概念和图列演示。 色立体色立体是借助与三维空间的透视理论,立体的表现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一种色彩坐标体系。这种坐标的构成方式,可以帮助你学会从平面的角度分析理解色彩在空间的延续。 色相色相是色彩最明显的特征,是指色彩的相貌而言,一般用色相环来表示。通常的色相环有12色,20色,24色,100色。 明度明度示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一般用明度轴来表示。 纯度纯度示指色彩的纯净的程度,可以用纯度阶段表现。 有了识别这三中色彩的能力,你就初步掌握了色彩变化的规律,无形中开阔了自己的色域。使你认识色的能力不只停留在表层,而是走上科学的识别色彩、理解色彩的专业化道路。色彩原理-色相对比 因色相的差别色彩对比关系被称为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一种相对单纯的色彩对比关系,视觉效果鲜明,亮丽.一般来讲色相对比可借色相环做辅助说明,根据色相环排列的顺序我们把相对比归纳成六个方面,说明它的对比规律和视觉效果. 1、同一色相对比

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色彩原理 一、色彩形成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物体色: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就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 光 源 色 复色光 白色光(全色光) 投射在物体上 不透明物体 反射 有色光半透明物体 单色光透明物体透射 色彩组成 基本色 一个色环通常包括12种明显不同的颜色。而对于艺术设计师充分理解的色环与色论的重要方面,也许不会被我们中的网页设计者们能够充分欣赏。缺少多这方面的了解,您将会把事情搞乱。 三原色 从定义上讲,三原色就是能够按照一些数量规定合成其她任何一种颜色的基色。为了确定三原色,您必须首先确切明确哪一种颜色就是您正在使用的中间色。在上小学时,您可能就知道了三原色:红、黄、蓝,并且您现在用于展示的,仍然就是红、黄、蓝三原色。但就是如果您有喷墨打印机

的话,花点时间把它的盖子打开,瞧瞧它的墨盒。您能瞧到红、黄、蓝不?不能!您可能瞧到的就是四种墨色:蓝绿(青)色、红紫(洋红) 色、黄色与黑色。颜色的不同就是由于您的电脑用的就是正色,而您的打印机用的就是负色。显示器发出的就是彩色光,而纸上的墨则吸收灯光发出的颜色。更进一步的解释就超出了本文要探讨的范围。除了发射与吸收光的不同之外,本文涉及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正色与负色模式,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仅探讨着正色模式的三原色:红、绿、蓝。 近似色 近似色可以就是我们给出的颜色之外的任何一种颜色。如果从橙色开始,并且您想要它的两种近似色,您应该选择红与黄。用近似色的颜色主题可以实现色彩的融洽与融合,与自然界中能瞧到的色彩接近起来。 补充色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相对色一样,补充色就是色环中的直接位置相对的颜色。当您想使色彩强烈突出的话,选择对比色比较好。假如您正在组合一幅柠檬图片,用蓝色背景将使柠檬更加突出。 分离补色 分离补色由两到三种颜色组成。您选择一种颜色,就会发现它的补色在色环的另一面。您可以使用补色那一边的一种或多种颜色。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