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一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

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2.细胞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

我的思路:外界的食物、养料等通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即内环境),然后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细胞中,在细胞中发生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CO2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循环系统,最后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把废物和CO2排出体外。所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

3.稳态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

我的思路:内环境稳态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调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并导致疾病。

4.血糖的来源、利用的途径有哪些?

我的思路:血糖来源主要有3种途径:①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也主要有3种: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非糖类物质(如脂肪、某些氨基酸)。在正常的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利用总是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使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在血糖的体液调节中主要涉及哪些激素?它们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我的思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使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类物质;又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之,使血糖的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它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由此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相反的(即拮抗作用)。通过这两种激素的作用使血糖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6.血糖的神经调节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我的思路: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另一相关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7.水分和无机盐摄入和排出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我的思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中的水;而无机盐主要从食物和食盐中获得。水分和无机盐的排出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另外水分的代谢还有三条途径,即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

8.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

我的思路: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感受器叫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当人饮水不足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渗透压感受器就会兴奋。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有两个,即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当效应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释放抗利尿激素,它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当人体饮水不足时,机体通过少排尿、主动喝水来调节机体内水的平衡。

9.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散热的部位是什么?

我的思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在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时可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骨骼肌和脑等。在安静时,主要有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在劳动或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组织。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身

体内部产生的热量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表面直接或间接散发到体外。但是,当人体处在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二

10.寒冷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我的思路: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其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散热;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增加产热,从而保证体温的相对恒定。

11.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我的思路:当人处于炎热的环境时,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散热量增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2.什么是免疫器官?

我的思路:免疫器官可按其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

(一)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1)骨髓是形成各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细胞的场所。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主要可分化成:①髓样干细胞:可发育成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系等;②淋巴干细胞:可发育成淋巴细胞,再通过胸腺或法氏囊(或类囊器官)衍化成T细胞或B细胞,最后定位于外周免疫组织。一般认为,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骨髓是B细胞的成熟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哺乳动物的胸腺

位于胸腔的前纵隔,紧贴在气管和大血管的前面,由左右两个大叶组成,每个大叶又可分成若干小叶。其大小依年龄而改变幼年时期,腺体逐渐增大,随着性的成熟,胸腺逐渐退化,老年时胸腺变得很小(15 g以下),充满脂肪组织。

(二)外周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产生的T、B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等处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它们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或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以执行其免疫功能。

(1)淋巴结俗称淋巴腺,全身共约有500~600个,大小不等,一般呈蚕豆状,主要分布在颈部、肠系膜、腋窝、腹股沟和肺门等处。淋巴结除了作为外周免疫器官以对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外,还有过滤功能,它可以使来自组织液的细菌、毒素或癌细胞等有害物质进入通透性较高的毛细淋巴管中,再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通过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和抗体等的作用予以清除。若有害物质过多过强,则它们可继续沿淋巴管蔓延而进入血流,从而引起全身性扩散。

(2)脾脏脾脏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的重要场所,还具有过滤和贮存血液以及清除衰老细胞和微生物等的功能。脾脏也分皮膜和实质两部分,后者又可分为白髓和红髓。脾脏中大约含40%~50%的T细胞及40%~50%的B细胞,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巨噬细胞,它们共同在机体防御和清除异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其他淋巴组织除了上述的淋巴结和脾脏外,尚有若干外周淋巴器官,例如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等,它们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机体抵抗外来异物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

13.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我的思路:造血干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胚胎肝、脐带血中。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

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因此是多能干细胞。

14.抗原和抗体有何异同点?

我的思路:1.抗原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如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

(1)抗原的两种性能

①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这叫做免疫原性;

②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叫做反应原性。

(2)抗原的特点

异物性非己成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抗原的去向

①在细胞免疫中,被免疫细胞消灭;

②在体液免疫中,被相应的抗体消灭。

2.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1)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2)化学本质:球蛋白。

(3)功能: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

(4)条件:①只对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族起作用;②只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在抗原进入细胞后不起作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一、必修本 绪论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从结构上说, 除病毒以外,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 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 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 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 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 生命活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考必备】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 或者 x a r y 183 -= …………………………………………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一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文: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基本特性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新陈代谢作用 应激性 生长、发育、生殖 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学发展三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科学发展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水——自由水、结合水 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必修2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种生物的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资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第2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相关信息: 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各是一条细长的西四,呈染色质状态,所以,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姐妹染色单体的。 思考: 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 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这对于生物的遗传有什么重要意义? 联会,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这样的话可以让产生的配子都不相同,提供更多的遗传信息,保证后代的多样性,保证后代能适应未来各种未知的变化.这个是生命长期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细胞质基因不一定)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与独立性,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与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练习 生物如果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就会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该如何解释? 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百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度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生长发育的版一整套基因。 注:雄蜂是孤雌生殖,可以正常繁殖后代。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这23对染色体中一般包含46个DNA分子,其中第1号~第22号是常染色体,第23条是性染色体,现在几经发现第13号,第18号,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婴儿,都表现出严重的病症,据不完全调查,现在还未发现其他常染色体多一条或多几条的婴儿,这是为什么呢? 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3节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分,进行大量增殖。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因为大多数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思考: 1. 大多实验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主要是繁殖快,试验周期短;遗传信息便与分析;另外细菌或病毒的生存条件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控制

近六年高考题考点题型归纳分析--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2012 海南)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D项正确。【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教学教材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 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 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 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 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 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备基础知识整理

生物必备基础知识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近细胞 1、细胞是除病毒外所有生物的结构单位,是所有生物的功能单位。 ★病毒无细胞结构(非原核也非真核),代谢和繁殖在宿主(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生物、病毒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 4、显微镜的使用-低倍镜换高倍镜:①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②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③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注意:①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②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③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越小,视野范围越小 5、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第二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 大量元素:C 、H 、O 、N 、P 、 S 、K 、Ca 、Mg 等 基本元素:C 、H 、O 、N (90%) 物质基础 最基本元素:C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微量元素:Zn 、Fe 、B 、Mo 、Cu 、Mn 等(新木桶碰铁门)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水 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脂肪:良好的储能物质 ☆①占细胞鲜重最多元素是O ,化合物是水;占细胞干重中最多的元素是C ,化合物是蛋白质。 ②组成细胞的元素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种类相同)和差异性(含量相差很大) 自由水:①良好溶剂;②参与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等 1、细胞中的水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4.5%;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①组成细胞内复杂的化合物。(如Mg 2+ 构成叶绿素、Fe 2+ 构成血红蛋白、I - 构成甲状腺激素等) 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K + 维持细胞内渗透压,HCO 3-维持血浆pH,Ca 2+ 浓度过低肌肉抽搐等) 3、蛋白质 (1)合成场所:核糖体 (2)结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3)功能多样性——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作为结构蛋白,如构成肌肉; ②作为功能蛋白: 催化(如酶);调节(如激素);识别(如受体) 免疫(如抗体);运输(如血红蛋白) ☆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水数)= 氨基酸数-肽链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 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 肽链数 N 个AA 形成M 条肽链时(AA 的平均分子量为α),则此蛋白质的分子量= N×α-(N -M )×18 ; ★代谢旺盛的细胞往往蛋白质的合成也很旺盛,核仁明显,核孔多,核糖体等相关的细胞器增多。 ★鉴定:双缩脲 + 蛋白质(多肽)→紫色(反应不需加热,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 液) 4、核酸 (1)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或拟核 AA 的结构通式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一、必修本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群落的演替(必修)

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含义 2、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3、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前预习】 1、群落的演替: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 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初生演替):在一个或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 时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 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演替的重要条件。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人类的活动:如等,可使生物群落的面貌改变;人类也可以通过等使群落在人类的干预下按照一定的进程发生演替;人类还可以,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是什么?。【共同探究】 知识点一:群落演替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演变现象, 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的体现。 2、主要标志是群落在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3、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 “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思考题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 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知识点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初生演替) (1)原生裸地:或的裸地,如:等。

高二生物知识点必背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必背归纳总结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 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高二生物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

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5、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体缺乏表现:缺水10%,生理紊乱;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参与上述2的作用) 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血红蛋白:Fe2+骨骼:Ca2+【缺钙,肌肉抽搐】PO43-磷脂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知识点复习 必修3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等的调节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 中 生 物 基 础 知 识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划作个体层次,又可划作细胞层次。 4、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5、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6、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8、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是细胞代谢; 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增殖、分化; 遗传与变异的基础是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二、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不含线粒体,但有些能进行有氧呼吸;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成分是肽聚糖和糖蛋白。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识名巧辨原核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