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四面楚歌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___”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锺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
(填四字词语)[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_____)众皆弃去(_____)[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2)众皆弃去(_______)(3)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_____)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_____)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
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A(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
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
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
D项,第一个“今”:这次。
第二个“今”:如今、现在。
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1.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解析- 这首词开篇就很有画面感。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就像个钩子,把我们的好奇心勾起来了,塞外的秋天到底有啥不一样呢?接着说“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都飞走了,而且是毫无留恋地飞走了,这就更突出了塞外的荒凉和寒冷,连大雁都不想多待。
- “四面边声连角起”,那各种边境上的声音,像风声、马鸣声之类的,再加上号角声,就感觉战争的氛围很浓。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层层山峦之中,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在落日余晖下冒着长长的烟,就像一幅很孤独又很悲壮的画。
-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喝着浊酒,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家。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有个典故,燕然勒石是说打了胜仗之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可是现在还没打胜仗呢,就不能回家,多无奈啊。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的声音悠悠传来,地上铺满了霜,这场景冷飕飕的,不仅是身体冷,心里也冷。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大家都睡不着,将军头发都白了,士兵们也流泪了,都在想家又都有报国的壮志未酬的惆怅。
1. 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解析-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可一点都不“老气横秋”。
“老夫聊发少年狂”,他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偶尔也要发一发少年的狂气。
然后“左牵黄,右擎苍”,左边牵着黄狗,右边架着苍鹰,这形象多酷啊,就像个威风凛凛的猎人。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戴着漂亮的帽子,穿着貂皮大衣,带着大批人马像风一样席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全城百姓跟着自己出来打猎的热情,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
这里他把自己比作孙权,那是相当自信啊。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断句【考点解析】《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语文)》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要求是:“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正确地朗读”。
文言文停顿断句作为古诗文的诵读的重要能力之一,是中考考查基本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毕业考点的常考内容之一,通常中考所占分值为2-3分。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知识点】一.什么是断句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文断句又叫“断句读”。
二.怎样划分文言停顿划分文言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三.停顿小技巧(一)句子语法结构1.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等。
例:夫/君子之行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
例:然则/天下之事5.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如:当/先主/屯新野6.注意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反问句等。
(二)语意关系1.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为师矣3.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文言文中的对话常常以“云”“曰”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练习巩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酒。
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注:①祠:祭祀。
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
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遂:________ 亡: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
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②子已,哀鸣数声,乃拔剪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③弃弓,誓不复射。
(选自《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②付:交给③矢:箭[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付子已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尤所爱(尤其,特别)B.今乃掉尾而斗(却)C.谬矣(错误)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序号下面画“√”①(杜处士)所宝以百数②(戴嵩)尤所爱③(牧童)拊掌大笑④(杜处士)不可改也[3]翻译句子。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的词。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②遂成大学________[2]根据意思写由文中的原句。
①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匡衡于是帮助那个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像这样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
[4]匡衡为什么给那个大户人家做工而不要报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自若:神情不紧张。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寻:副词,随即,不久。
⑤去:离开。
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
(____)(2)虎亦寻卒去。
(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四面楚歌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
汉军③及诸侯兵④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皆已得楚乎?是何⑤楚人之多也。
”①壁:驻扎。
②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
③汉军:刘邦的军队。
④诸侯兵:韩信、彭越的军队。
⑤是何:这是为什么。
[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用法不同的是()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B.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C.送孟浩然之广陵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古文的意思。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___________________(2)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3]南宋李清照就这段历史典故,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生当作人杰,______。
_________,不肯过江东。
[4]我知道“四面楚歌”这个词后用来形容________与“四面楚歌”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等。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①,而止之食②。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④,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⑥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⑦?欲服三军,非信⑧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故人:老朋友。
②止之食:留客人吃饭。
③幕:夜晚。
④令:派、使、让。
求:寻找。
⑤俟(sì):等待。
⑥恐:恐怕,担心。
⑦服:使……信服。
欤(y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⑧信:信用,诚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昔吴起出遇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2)待公而食。
__________________(3)起之不食以俟者。
_________________(4)其为信若此若。
(完整)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
春往而冬反( )2。
迷惑失道() 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四面楚歌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
逝,向前行进。
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
若,你。
⑤数阕:几遍。
乐终叫阕。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