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飞跃。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并非只有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作用。不可否认,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任何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一)关于理性因素的内涵

对于理性的界定,学界中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比较普遍的界定方式,是把理性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而理性因素则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二)关于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心理形式。而非理性因素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说,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这些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人的“非理性”当中。因此,非理性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人的非理性因素分为两类,前一类——情感与意志——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后一类——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虽然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的、非逻辑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一)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的演化来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毋庸置疑,这些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在认识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对我们认识世界,研究事物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等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理性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照确定的逻辑的格进行推理。与此不同,非理性思维是以愿望、动机、兴趣、体验、冲动、倾向等非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具有非逻辑的特点。通过对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几种主要的非理性因素的考察,可以发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情感因素对人的认识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的活动总有情感的因素贯穿其中,并受到情感的激发或抑制。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的力量。当人们的情感与其所从事的认识活动发生共鸣时,认识就会受到情感的激化,从而激发人的认识潜能,加速认识的进程。反之,当人对从事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和情感,或情绪懈怠、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到抑制,认识进程就受到影响。这是情感因素对认识的积极作用。

意志则是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两个方面。意志既要考虑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状态与变化规律,还要考虑主体的利益需要,尤其要考虑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能力,它是一种非中性的而且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意志对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认识活动的进行不能缺少人的意志努力,特别是面对复杂的认识对象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往往需要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一只去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某种目标、理想。

直觉即直观感觉,是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也就是说是在个人以往的经验基础,在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但二者的发生和形成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就是分析思维的凝结或简缩,从表面上看,直觉思维过程中没有思维的“间接性”,但实际上,直觉思维正体现着由干“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的作用,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

效果。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而科学的信仰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习惯包含多方面的含义,这里侧重指是指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对人的认识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作用并非只有上述方面,还包括想象、灵感、顿悟等得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到补充作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认识辩证过程具有激活、驱动、调节、参照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它是推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有时也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消极作用

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非理性因素如果把握不好,对人的认识活动也会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

从情感因素来看,激情可以打破思维的平静,使人爆发出智慧的火花,但过度的激情也可能意味着使人失去理智,造成思维的混乱或违反逻辑。所以,要发挥情感对认识进程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正确把握情感,对其急行调节和控制。

同样,意志因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过度的“意志”会造成执念,成为人们痛苦的根源。

直觉也有很大可能是错误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若过分依赖直觉,则无法正确把握认识。

兴趣也有可能发展成嗜好,对某种事物的过分投入,会导致人们对其他事物的漠视,不良的嗜好,比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也会让人玩物丧志,对学习、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非科学的信仰——盲目和迷信——则会让人变得疯狂,比如法轮功的受害者们会在不怀好意的人的唆使下做出无法挽回的错事。

无依据的幻想、妄想对认识活动的阻碍作用更是巨大。

总之,当非理性完全脱离理性的约束和指导时,其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让人变得固执、疯狂。此外,非理性因素易也很容易使理性因素受到干扰,从而造成认识的偏差加大。非理性因素一旦作为主体认知定势积淀下来,就不易改变,从而对认识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人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一对客观存在的东西。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一面,表现出独特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又始终受理性因素的指导和支配。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意志离不开理性的引导。如果情欲不加以控制、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甚至会误人歧途,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同时,理性必须以人的基本要求、积极情感和意志作为动力。如果人的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经常处于被压抑状态,就不会有真正的理性精神。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成果,如科学发现、文艺创作等,主要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也包含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综合统一作用,体现了创造主体的欲望、追求、信念、意志、灵感、直觉及种种情绪的困扰和冲动。理性因家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和发展。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主体认识能力的两翼,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理性每前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交融非理性因素于自身。

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理性的因素对理性因素既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受到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在逻辑判断、分析时,人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喜恶、习惯代入这个过程,同样,直觉、顿悟、灵感等也是在以往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思维范式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的。

只有正确处理非理性因素之间、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三、小结

认识运动的辩证性表现为,认识的发展绝不是单纯的按逻辑程序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无逻辑或非逻辑的跳跃、飞跃,而是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飞跃。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飞跃。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并非只有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作用。不可否认,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任何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一)关于理性因素的内涵 对于理性的界定,学界中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比较普遍的界定方式,是把理性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而理性因素则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二)关于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心理形式。而非理性因素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说,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这些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人的“非理性”当中。因此,非理性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人的非理性因素分为两类,前一类——情感与意志——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后一类——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虽然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的、非逻辑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参考答案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理论基础。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意义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各具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一是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二是二者相互区别,普遍性是共性、一般,特殊性是个性、个别,共性指包含个别事物共同本性的东西,并不包含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8、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非智力因素

注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浙江省平湖中学陈杰 314200 【论文摘要】 本文从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影响学生提高自己数学成绩的三个非智力因素: 1、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数学学习意志薄弱,持久性差; 3、自卑感强,自暴自弃。 并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六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阐述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5、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表扬进步,鼓励成功,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注重个别辅导。 【关键字】 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学教学对策学习动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校目前在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学科成绩不理想。根据布卢姆的理论,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不在智力上,而是在非智力因素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牲,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下面结合我校教学实践,拟分析我校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谈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几个策略,并提出教学对策。 一、造成数学成绩落后的非智力因素 1、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他们往往不注重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有时题目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尚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数学知识掌握显得松散零乱、理解不深。在学习上,他们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数学学习意志薄弱,持久性差。有些学生甚至是最优秀的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题目,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他们还常经不起诱惑,贪玩厌学,不能自制。 3、自卑感强,自暴自弃。有些差生在未接触到一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旦接触到这些知识,稍有困难,便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解析几何、函数,常使一部分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学习。 二、分析了上述数学困难生非智力因素状况,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种教学对策: 1、阐述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从小学到高中,年年都有数学课。世界各国都把数学列为中小学的主干课程。为什么大家都这么重视数学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数学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语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他用数字、公式、符号、图像、概念、命题、和论证等各种手段,十分精确而简练的表达世界万物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关系。不懂数学,就不能理解科学。其次,数学能够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如果说语文能用来表示人的感情、愿望、意志,进行形象思维,那么数学主要用来进行抽象、概括、推断和论证等理性思维。数学推理一是一,二是二,准确无误,用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最后,数学的用途广泛。小至上街买东西,大至设计火箭外形、控制卫星运行,全靠数学计算。 我们知道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驱力,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和动机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如何走? 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 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基本国策所规定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民族的觉悟和共同的努力奋斗。 (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 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 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 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完成的。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 (4)充分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各种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几乎都处于劣势, 只有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几十年来,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在走向21世纪之际, 这是我国主要的可依赖的优势条件。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世界经济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格局, 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从环境保护正在促进产业技术和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点出发, 国际环境合作有可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2.什么是技术悲观主义?谈谈你对技术悲观主义的看法?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绥滨县第二中学:蒋海峰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绥滨县第二中学:蒋海峰 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以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中学生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智劙因素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智?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用A表示学习的成功,x代表智力因素,y 代表非晲力因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 = P(x、y),即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函数,由此可见,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也是不可低估的。 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的情感、坚定的的意志和顽强的性格,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劋,而且在学生成长的辇程中始终起着定向、参与、调节、强化等一类列相互的作用。 一般地,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即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是符合正态分布的,而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两者缺一不可。 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功能看,智力的基本功能是认识功能,

主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作用: (一)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它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的发展和发挥。反之,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上。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由于智力差,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所造成。 (三)巩固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反之,娇气、任性、

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非理性因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中共志愿军用他们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武器,后勤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是我深刻认识到,非理性因素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关键词:抗美援朝,非理性因素,坚韧的意志,信念,积极 看了《绝地反击》的视频后。我对于抗美援朝的胜利深有感悟。从中,我 还将它与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学到的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是辩证统一的——联系在一起。让我对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协同 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小小见解。 《绝地反击》这个视频主要讲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发生与1950年,当时中国的美国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武器装备悬殊太大。当时美国的作战武器有 步枪,机枪,冲锋枪还有重型坦克和轻型坦克,空军战机,而我们中共军队使 用的是步枪和机枪,而且,这些步枪和机枪又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有的则 是在二战结束时缴获打的日本制造的武器。从武器上,我们理性的分析下,我 们中国军队是不可能打败美军。然而,事实上是,中共军队充其量只有迫击炮,却在朝鲜打败了全世界军队中火力最强,又完全拥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我们 是胜利的一方。在这场战争中,非理性因素发挥出了它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意识形式。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出兵就朝鲜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国 家的安全着想士兵们,都有着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共志愿军有种很强大 的非理性的因素在里面。他们有着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些非理性因素 调动了中共志愿军的主体精神力量,努力奋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志愿军之所以勇敢,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很强的信念, 他们不想做亡国奴。他们心中有着坚强不屈的信念。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 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所以中共志愿军就 真的用实践去证实他们心中所想,那是他们的认识。他们英勇奋战,他们克服 一切困难。不管是武器上的落后,还有后勤上的供应不足。两三个吃土豆,而 且冻得很硬,咬都咬不动。还有天气寒冷的时候,士兵的衣物也供应不足,冻 得发抖。可就要有这些种种的困难。中共志愿军也凭着坚定地信念,坚韧的意 志去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出了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的结果是胜利的。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所以,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因素。 在朝鲜战场上的非理性因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也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 识起着消极的作用。比如,懒散的心情,不屑的态度等。所以,我们应该以正 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让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 挥积极的作用。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用积极的非理性因素调动我 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对非理性因素的再认识

对非理性因素的再认识 作者:权立枝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刊名: 理论探索 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2004(2) 被引用次数:5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张长明.Zhang Changming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2008(1) 2.郭正红.GUO Zheng-hong主体实践活动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作用解读[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3.黎学军.LI Xue-jun论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影响[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 4.孙琳.SUN Lin崩溃的理性帝国主义:论理解的绝对性——非控制行为与非语境话语[期刊论文]-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 5.杨明媚.谯亚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6.白雪晖.BAI Xue-hui非理性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合理性[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 7.刘晶晶浅析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33) 8.武赢论非理性因素的整合[学位论文]2010 9.王埃亮.刘海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1)引证文献(5条) 1.郭文理.李维维地方政府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2) 2.杨福荣创造性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3.司海燕非理性因素在行政执行中的作用探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5) 4.文顺好德育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李远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b1887569.html,/Periodical_llts200402008.aspx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 非理性因素 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察不同的知识点,答案的组织和要点侧重也不相同,因此,凯程网考研频道整合了分析题涉及较热的不同知识点时的答题模板,考生可以参考。下面是涉及独立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答题模板。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理性因素vs 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 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怎么讲 带入材料。 三、怎么干 创新 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材料特点:两种不同学科或者不同人的对比; 例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是什么:理性因素是理智,非理性因素是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理性因素的功能是指导、解释、预见,非理性因素的功能是动力、作用、诱发。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怎么讲:在数学领域里偏重计算,以严格的论证、定理、推倒为鲜明特色,所以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因此在数学领域里2+5必须等于7;与之相反,在艺术领域中,更多的是以灵感、联想和发散思维作为主要手段,没有固定答案有广阔的可能性,所以2+5可能等于10000。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怎么干: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理,要求我们把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结合,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代序: “百姓酒馆”老板娘的本职工作是在“天涯别院”开黑店,业余爱好是读洋书。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这年头读洋书读不出名堂来,但总归是个爱好,说不定将来有用也未可知。 人有爱好,心就不老。看到老板娘十年前这篇心得体会写得还不错,就把它贴到这里来。 谁要是对老板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想论战一把,胡扯奉陪到一半。管你对错,在胡扯笔下,你肯定不对。因为老板娘总是对的。 正文如下: 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对立冲突的历史。在这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或许是由于作为西方哲学之源头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对史前神话世界观的理性否定,理性主义虽一度遭遇了中世纪神学的钳制,从总趋势上说仍是占上风的。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理性主义的至上地位愈加巩固。但是被几番放逐的非理性主义却从未甘于沉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骤然响起,非理性主义以狂飙突进之势席卷而来,继人们摧毁了上帝的祭坛,理性的祭坛也终于开始瓦解了。这不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事实上,非理性主义的重新崛起给整整一个世纪的哲学思维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说,非理性主义的滥觞植根于人类的愚昧顽劣,那么在自然科学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的二十世纪,它又为什么得以沉渣泛起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理性主义的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然而,仅凭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把这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看的不言而喻,又未免失之笼统。我认为,若想真正做到深刻而完整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直接却也更为深刻的视角。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宗教的没落,它结束于人们亲手埋葬了上帝的世纪之交。或许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自由人的世纪,而真正自由的个体是不需要任何关于终极真理、超越原则的神话的,不论它是神性还是理性--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现代人这种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自我意识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 在全球各民族形成之初,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并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亦是如此。地中海地区贫脊多石的土地,潮湿温热的气候,从未使农业的丰收成为希腊人稳定而可靠的希冀,因而也不可能象东方(特别是中国)一样建立起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文明。相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变化莫测的自然、颠踬流离的冒险,都使希腊人对于外在自然的崇拜,恐怖多于爱戴,愤怒超乎敬畏,进而发展为把自己摆在与自然相对立的另一方。在这一尖锐的冲突中,一方面,人类发现并赞美自己反抗自然的力量--正是在这里,主体骄傲地从客体中独立出来,“自我”获得了第一次觉醒--另一方面,自然强大的威压又给希腊人刚刚萌生的自我意识注入了强烈的悲愤感,于是乎,人与自然的对立就演化为神话中英雄对命运的抗争。 在神话时期,自我意识作为人类对于自身的本质特点、生存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的自我反思,还没有从形而上的高度得到清晰而明确的回答。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神话,通过英雄悲剧表现出来的。很显然,在英雄与命运的冲突中,希腊人偏爱的是他们的英雄。英雄不是神,而是神和人的后代,这半人半神的英雄具有雄伟的体魄、充沛的精力、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希腊人创造出英雄就是为了让他们代替自己去反抗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人成长中的作用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人成长中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班里成绩最好的,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最聪明的孩子;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智力仅仅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只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显然是难以达到成才的彼岸。如果把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那么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所谓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而非智力因素,顾名思义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指与理解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相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能够,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补充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资料袋 勤奋出天才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厚,是一位年轻的数学家。他的祖先,没有遗传给他什么"数学细胞",家里也没有一个搞数理化的人。张广厚的父亲是开滦煤矿的矿工。解放前,井下发生了一次事故,父亲的右手伤残了,家里生活更加艰难,经常揭不开锅。没法子,七岁的小广厚,只好跟上堂哥哥广智去捡煤矸石。每天,天还没亮,广厚就背上小筐,顶着寒风,朝煤场奔去。精薄的空心棉袄棉裤,怎么抵得住寒风的袭击?小广厚觉得,狂风简直要撕破他的皮,刮透他的心似的。小广厚用冻得红肿的小手,不停地捡着煤矸石,累得汗水浸湿了棉袄,手上的裂口迸出了鲜血,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往筐里扔着:一块,两块,三块......多捡一块,家里就多一点烧的,就多一口呼气;一天不捡,一天就没得烧。这样拼命干,一回也只能捡两三簸箕煤。但是,付出这样艰辛劳动,日子还是过不下去。广厚九岁,便跟上邻居大爷,到矿上的柱子厂去做工。有一天,厂里让他们去卸面袋。小广厚扛着四十斤重的一袋面粉,颤颤巍巍地爬上了高高的跳板。沉重的面袋压得他喘不上气来。小广厚觉得,这袋面简直比座大山还重,这跳板怎么那么高,那么长,老也走不到头啊?!他拼上全身力气刚刚走到面房,一筋斗便摔倒在地,沉重的面袋压在他的身上。这个块、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05-06 A卷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 题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A.真理是否有用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 观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社会心理 D.政治法律思想 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 )A.哲学 B.艺术 C.宗教 D.道德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 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 )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 )A.强制性 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随意性 12、在社会生活中,人(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 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常见非理性思维

1.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又称为黑白分明、极端化或对立分割性思维,指学生用简单的二分法看待事物,习惯于对事物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是或非,对或错,好或坏),对事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只能接受简单的二分法原则,于是教育过程中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如“这道题这么做对不对?”或“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这一过程被习惯化以后,学生思考任何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意识到是非对错只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方面,在它们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状态。教育者过分强调“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间状态是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的主要原因。 2.灾难化 灾难化又被称为认命,指学生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较差,受暗示性强,一个细微的外部刺激也会引起他许多极端的想法,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学生仅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产生消极认识,认为自己一定是一个差生,老师肯定对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会欣赏自己,进而悲观、抑郁,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生形成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这并不是说教育者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能批评,而是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指正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年龄较小、比较敏感或脆弱的学生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言辞,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之后,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必要时,可以向学生解释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评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沟通思想,达成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外部评价的正确认识,能理性地看待表扬与批评。 3.无端否定 无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积极经历、事迹或素质。某学生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这并未增强他的信心,因为他认为这只是自己运气好,考试发挥得好,并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学习方法得当。教育者因为害怕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所以经常告诫他们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强调“谦虚”的传统美德。这样做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一旦走向极端,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学生形成无端否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谦虚”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 4.情绪推理 使用情绪推理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实际上是相信)就认为某件事情合乎现实,无视或轻视反面的证据。一名初一学生,虽然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无视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老师和家长起初都认为她只是不够自信,因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期末考试时,她未能进入前十名,这时,教师和家长都责问她成绩为何退步。于是,她更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并将情绪推理扩展到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认定是失败。 5.贴标签 贴标签是指评价者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而是以内心的刻板印象(成见)来评价外界事物的思维方式。一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数学老师对自己非常严厉,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即使这位数学老师在批评别的同学时,他也会认为“老师又在骂人了,好像就是在骂我。” 6.最大化或最小化 这也反映了一种极端的眼光,指学生片面地夸大或缩小事实,不顾实际情况的思维方式。某位初三学生在临毕业前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于是他认为自己“非常”差劲,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1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韦克斯勒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做了如下概括: 1、从简单到复杂的各智力水平都反应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 3、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着制约作用。 尽管韦克斯勒对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做了如上概括,但目前学术界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内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2.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是指除了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中。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要素(1)--情感 在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一般认为,情感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在增进智力与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抑制冲动性,否则提高智力与能力是有困难的。

哲学重要概念

一、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綜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厲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019考研政治复习:非理性因素客观题答题分析

2019考研政治复习:非理性因素客观题答题分析非理性因素是2019考研政治复习马原认识论的高频考点,每年同学在学习这个考点时总会出现诸多困惑。下面,文都教育考研政治老师结合非理性因素对客观题作出答题分析。 一、练习题 1.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有() A.指导作用 B.诱导作用 C.激发作用 D.动力作用 答案:BCD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第二,诱导作用。第三,激发作用。 2.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表明() A.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积极的情感、情绪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D.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答案:CD 解析: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3.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预见作用 B.反映作用 C.指导作用 D.解释作用 答案:ACD 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