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

高中数学会考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

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2、子集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3、真子集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4、补集定义:},|{A x U x x A C U ?∈=且;

5、交集与并集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

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 函数

一. 函数

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 ,B 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就称f :A →B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 (x ),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 ;②分式:分母0≠,0次幂:底数0≠;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0≥,例:225x y -=

;④对数:真数0>,例:)1

1(log x

y a -=

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

①图象观察法:|

|2.0x y =;②单调函数法: ]3,3

1[),13(log 2∈-=x x y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5,1[,42

∈-=x x x y , 222++-=x x y

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1

2+=

x x

y ;⑥换元法:x x y 21-+= 5、求函数解析式f (x )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 (x ),且满足172)1(2)1(3+=--+x x f x f ,求f (x ) ②配凑法:,1

)1

(2

2

x

x x

x f +=-求f (x );③换元法:x x x f 2)1(+=+,求f (x ) 6、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区间D 上任意两个值21,x x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增函数;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减函数。(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D 叫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定义域; (3)复合函数)]([x h f y =的单调性:即同增异减;

7.奇偶性:

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8.周期性:

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满足:f(x+T)=f(x),则T 为函数f(x)的周期。 9.函数图像变换:

(1)平移变换 y=f(x)→y=f(x+a),y=f(x)+b;(2)法则:加左减右,加上减下 (3)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a (m,n)平移的意义。 10.反函数:

(1)定义:函数)(x f y =的反函数为)(1

x f

y -=;函数)(x f y =和)(1

x f

y -=互为反函数;

(2)反函数的求法:①由)(x f y =,反解出)(1

y f x -=,②y x ,互换,写成)(1

x f y -=,③写出

)(1

x f

y -=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3)反函数的性质:函数)(x f y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

x f y -=的值域、定义域;

函数)(x f y =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1

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点(a ,b )关于直线x

y =的对称点为(b ,a ); 二、指对运算:

1. 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当n 为偶数时,??

?<-≥==)

0()

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n m

n

m a a =;负分数指数幂:n

m n

m a

a

1=

-

3.对数及其运算性质:

(1)定义:如果)1,0(≠>=a a N a b

,以10为底叫常用对数,记为lgN ,以e=2.7182828…为底叫自然对数,记为lnN

(2)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 方根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1log =,

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第三章 数列

一.数列:(1)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2)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二.等差数列 :

1.定义:d a a n n =-+1。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关于n 的一次函数),

3.前n 项和:(1).2)(1n n a a n S += (2). d n n na S n 2

)1(1-+

=(即S n = An 2

+Bn ) 4.等差中项: 2

b

a A +=

或b a A +=2 5.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差数列{}n a ,若q p m n +=+,则q p m n a a a a +=+。

也就是: =+=+=+--23121n n n

a a a a a a ,如图所示:

n

n a a n a a n n a a a a a a ++---11

2,,,,,,12321

(2)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

N k ∈,则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差

数列。如下图所示:

k

k

k k

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

31221S 321-+-+++++++++++

三.等比数列:

1.定义:)0(1≠=+q q a a n

n ;2.通项公式:1

1-=n n q a a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3.前n 项和]:?????

≠--=--==)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S n

n n (推导方法:乘公比,错位相减)

说明:①)1(1)

1(1≠--=q q q a S n n ; ○2)1(11≠--=q q

q a a S n n ; ○3当1=q 时为常数列,1na S n =。

4.等比中项:

G

b

a

G

=,即ab

G=

2(或ab

G

±

=,等比中项有两个)

5.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比数列{}n a,若v

u

m

n+

=

+,则

v

u

m

n

a

a

a

a?

=

?

也就是:

=

?

=

?

=

?

-

-2

3

1

2

1n

n

n

a

a

a

a

a

a。如图所示:

n

n

a

a

n

a

a

n

n

a

a

a

a

a

a

?

?

-

-

-

1

1

2

,

,

,

,

,

,1

2

3

2

1

(2)若数列{}n a是等比数列,n S是前n项的和,*N

k∈,则k S,k

k

S

S-

2

k

k

S

S2

3

-成等比数列。

如下图所示:

k

k

k

k

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

2

3

2

k

3

1

2

2

1

S

3

2

1

-

+

-

+

+

+

+

+

+

+

+

+

+

+

四.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分析通项,寻求解法

1.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

2.分部求和法:如a n=2n+3n

3.裂项相消法:如a n=

1

(1)

n n+

;4.错位相减法:“差比之积”的数列:如a n=(2n-1)2n

第四章三角函数

1、角:与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Z

k

k∈

?

+

=,

360

|

α

β

β}

2、弧度制:(1)定义: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做单位叫弧度制。

(2)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π

=

180弧度,1弧度

180

()

π

=

(3)弧长公式:r

l|

=(α是角的弧度数)扇形面积:2

|

|

2

1

2

1

r

lr

==

=

3、三角函数定义:(如图)

y

r

y

x

r

x

x

r

x

y

r

y

=

=

=

=

=

=

α

α

α

α

α

α

csc

cot

cos

sec

tan

sin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2)商数关系:

1

cos

sin2

2=

α

α

α

α

c o s

s i n

t a n=1

cot

tan=

α

α

5、诱导公式(理解记忆方法: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一:α

α

α

α

α

αtan

)

360

tan(

cos

)

360

cos(

sin

)

360

sin(=

?

?

+

=

?

?

+

=

?

?

+k

k

k

公式二:公式三:公式四:公式五:

α

α

α

α

α

α

tan

)

180

tan(

cos

)

180

cos(

sin

)

180

sin(

-

=

-?

-

=

-?

=

-?

α

α

α

α

α

α

tan

)

180

tan(

cos

)

180

cos(

sin

)

180

sin(

=

+?

-

=

+?

-

=

+?

α

α

α

α

α

α

tan

)

tan(

cos

)

cos(

sin

)

sin(

-

=

-

=

-

-

=

-

α

α

α

α

α

α

tan

)

360

tan(

cos

)

360

cos(

sin

)

360

sin(

-

=

-?

=

-?

-

=

-?

α

α

π

α

α

π

α

α

π

cot

)

2

tan(

sin

)

2

cos(

cos

)

2

sin(

=

-

=

-

=

-

α

α

π

α

α

π

α

α

π

cot

)

2

tan(

sin

)

2

cos(

cos

)

2

sin(

-

=

+

-

=

+

=

+

α

α

π

α

α

π

α

α

π

cot

)

2

3

tan(

sin

)

2

3

cos(

cos

)

2

3

sin(

=

-

-

=

-

-

=

-

α

α

π

α

α

π

α

α

π

cot

)

2

3

tan(

sin

)

2

3

cos(

cos

)

2

3

sin(

-

=

+

=

+

-

=

+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

α+

S:β

α

β

α

β

αsin

cos

cos

sin

)

sin(+

=

+

)

α-

S:β

α

β

α

β

αsin

cos

cos

sin

)

sin(-

=

-

)

α+

C:β

α

β

α

βsin

sin

cos

cos

)

cos(-

=

+

a

)

α-

C:β

α

β

α

βsin

sin

cos

cos

)

cos(+

=

-

a

)

α+

T:

β

α

β

α

β

α

tan

tan

1

tan

tan

)

tan(

-

+

=

+

)

α-

T:

β

α

β

α

β

α

tan

tan

1

tan

tan

)

tan(

+

-

=

-

7、辅助角公式:sin cos cos cos sin)sin()

a x

b x x x x

φφφ

+=?+?=+

(其中?称为辅助角,?的终边过点)

,

(b

a,

a

b

=

?

tan)

8、二倍角公式:(1)、

α2

S:α

α

αcos

sin

2

2

sin=(2)、降次公式:

α2

C:α

α

α2

2sin

cos

2

cos-

α

α2

sin

2

1

cos

sin=

1

cos

2

sin

2

12

2-

=

-

α

2

1

2

cos

2

1

2

2

cos

1

sin2+

-

=

-

α

α

α2

T:

α

α

α

2

t a n

1

t a n

2

2

t a n

-

=

2

1

2

cos

2

1

2

2

cos

1

cos2+

=

+

α

α

9、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

(1)函数的周期性:

①定义:对于函数f(x),若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

= f(x),那么函数f(x)叫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如果函数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这个最小的正数叫f(x)的最小正周期。

(2)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 f(x),则称f(x)是奇函

数,f(-x)= f(x),则称f(x)是偶函数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Z

k∈)

=

r

x y sin =图象的五个关键点:(0,0),(

2

,1),(π,0),(2,-1),(π2,0);

x y cos =图象的五个关键点:(0,1),(π,0),(π,-1),(3π

,0),(π2,1);

(4)、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相关概念:

③相位变换:x y sin = )sin(?+=x y 10.反三角函数:

第五章 平面向量

1.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减法:

(2)实数与向量的积:①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②它的长度:||||||a a ?=λλ;

③:它的方向:当0>λ,λ与的方向相同;当0<λ,λ与的方向相反;当0=λ时,λ=;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21,e 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21,λλ,使2211e e λλ+=; 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2211,,,y x b y x a ==→

,则()2121,y y x x b a ±±=±→

当0>?

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倍

当0

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则()1212,y y x x AB --=→

.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y x a ,=→,则λ()()y x y x a λλλ,,==→

,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①定义:??

? ??≤≤≠≠?=?→→→→→

→001800,0,0cos θθb a b a b a , 00=?→

→a . 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向量a 的长度|a |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b |θcos 的乘积; ③、坐标运算:设()()2211,,,y x b y x a ==→→,则2121y y x x b a +=?→

→ ;

向量a 的模|a |:?=2||2

2

y x +=;模|a |22y x +=

④、设θ是向量()()2211,,,y x b y x a ==→

的夹角,则2

2

222

1

2

12121cos y x y x y y x x +++=θ。

5、重要结论: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设()()2211,,,y x b y x a ==→→,则//a b a b λ→→→→

?=? 01221=-y x y x )(R ∈λ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设 ()()2211,,,y x b y x a ==→

,则 121200a b a b x x y y →

→→

⊥??=?+= (3)两点()()2211,,,y x B y x A 的距离:221221)()(||y y x x AB -+-=

(4) P (x ,y )分线段P 1P 2的定比满足→

=21PP P P λ,且P 1(x 1,y 1) ,P 2(x 2,y 2)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

??

?

++=++=λλλλ112121y y y x x x , 中点坐标公式???

???

?

+=+=2221

21y y y x x x (5)平移公式:如果点 P (x ,y )按向量()k h a ,=→

平移至P ′(x ′,y ′),则?????+=+=.

,

'

'

k y y h x x 6、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 bc B ac C ab S sin 2

1

sin 21sin 21===? (2)正,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2,2sin ,2sin 2sin sin sin sin a b c

R a R A b R B c R A B C

======或 , ②余弦定理:)

1(2)(cos 2cos 2cos 222222

2

2

222cocC ab b a 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

求角: ab

c b a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

22222222-+=-+=-+=

第六章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中间值比较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

1.内容: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若0,>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2.基本变形:①≥+b a ;②若R b a ∈,,则ab b a 22

2

≥+

3.基本应用:求函数最值: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如:①函数)2

1

(4294>--

=x x x y 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y x ,满足12=+y x ,则

y

x 1

1+的最小值 。 三、绝对值不等式:||||||||||a b a b a b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五、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取两边,“<”取中间)

(1)当0>a 时,a x >||的解集是},|{a x a x x >-<,a x <||的解集是}|{a x a x <<- (2)当0>c 时,c b ax c b ax c b ax >+-<+?>+,||, c b ax c c b ax <+<-?<+||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0)()(x g x f ;(2)?≤0)

()

(x g x f ; 5.高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数轴标根法。 第七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α∈[0,π).(2)直线的斜率,即0tan (90)k αα=≠ (3)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的斜率为21

2121

(0)y y k x x x x -=-≠-

2.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 :y -y 0=k(x -x 0) (2)斜截式:y=kx +b (3)两点式:

112121y y x x y y x x --=-- (4)截距式:1x y

a b

+=

(5)一般式 Ax +By +C=0 (A 、B 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当直线l 1和l 2有斜截式方程时,k 1=k 2且b 1≠b 2; (2)重合:当l 1和l 2有斜截式方程时,k 1=k 2且b 1=b 2; (3)相交:当l 1,l 2是斜截式方程时,k 1≠k 2

(4)垂直:设两条直线1l 和2l 的斜率分别为1k 和2k ,则有12121-=?⊥k k l l

一般式方程时,1212120l l A A B B ⊥?+=(优点:对斜率是否存在不讨论)

(5)到角:直线1l 到2l 的角,是指直线1l 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2l 重合时所转动的角θ,它

的范围是),0(π,当 90≠θ时2

11

21tan k k k k +-=

θ.

(6)夹角:两条相交直线1l 与2l 的夹角,是指由1l 与2l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θ,又称为1

l 和2l 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 ?

????2,0π,当

90≠θ,则有21121tan k k k k +-=θ. (7)交点:求两直线交点,即解方程组1112220

A x

B y

C A x B y C ++=??

++=?

4.点到直线的距离:设点),(00y x P ,直线P C By Ax l ,0:=++到l 的距离为2

2

00B

A C By Ax d +++=

.

5.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0:,0:212211C C C By Ax l C By Ax l ≠=++=++,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 ,则有2

2

21B

A C C d +-=

.

6.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利用直线垂直,平行等解决

7.简单的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种类型:

1.截距型:形如z=ax+by, 把z 看作是y 轴上的截距,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y 轴上的截距的最值。 2.斜率型:形如y a

z x b

-=

-时,把z 看作是动点(,)P x y 与定点(,)Q b a 连线的斜率,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PQ 连线斜率的最值。

3.距离型:形如2

2

()()z x a y b =-+-时,可把z 看作是动点(,)P x y 与定点(,)Q a b 距离的平方,这

样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PQ 距离平方的最值。

二、曲线和方程:求曲线方程的步骤:①建系,设点;②列式;③代入④化简;⑤证明. 三、圆 1..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x -a)2+(y -b)2=r 2

.(a ,b)为圆心,r 为半径. (2) 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2

2

40D E F +->.) (3)圆的参数方程:?

?

?+=+=θθ

sin cos r b y r a x (θ为参数).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00y x M 及圆222)()(:r b y a x C =-+-.

①M 在圆C 内222

00()()d x a y b r ?=-+-<;②M 在圆C 上22200)()d x a y b r ?=-+-=( ③M 在圆C 外222

00()()d x a y b r ?=-+->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圆C :222

()()(0)x a y b r r -+-=>; 直线l :)0(022≠+=++B A C By Ax ; 圆心),(b a C 到直线l 的距离2

2B A C Bb Aa d +++=

.

①几何法:r d =时,l 与C 相切;d r <时,l 与C 相交;d r >时,l 与C 相离.

② 代数法:方程组??

???=++=-+-0)()(2

22C Bx Ax r b y a x 用代入法,得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为?,

则:l ?=?0与C 相切;0l ??>与C 相交;0l ??<与C 相离.

注意:几何法优于代数法

4.求圆的切线方法

①若已知切点(x 0,y 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利用相切条件求k 值即可。

②若已知切线过圆外一点(x 0,y 0),则设切线方程为y -y 0=k(x -x 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已知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则

(1)|O O |=r r (2)|O O |=|r r |(3)|r r ||O O |r r 12121212121212两圆外切+;两圆内切-;

两圆相交-<<+.???

第八章 圆锥曲线

三.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几何性质

三.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 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1)代数法:直线l :Ax +By +C =0和圆锥曲线C :f (x ,y )=0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交、相切、相离.

设直线l :Ax +By +C =0,圆锥曲线C :f (x ,y )=0 ; 由0

(,)0Ax By C F x

y ++=??=?

消去y (或x )得:

ax 2+bx +c =0 (a ≠0) ;令Δ=b 2-4ac , 则Δ>0?相交;Δ=0?相切;Δ<0?相离.

(2)几何法:求大致位置和满足条件的直线时可用,精确计算时不可用。 2.弦长的计算:弦长公式12|AB x x =-=.

第九章 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及推论。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5. 常用证明方法:

(1)判断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b∥c, a∥c;②a∥α,a β,α∩β=b a∥b

③a⊥α,b⊥αa∥b;④α∥β,α∩γ=a,β∩γ=b a∥b

(2)判定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b αa⊥b;②b∥c,a⊥c a⊥b

③a⊥α,b∥αa⊥b;④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3)判定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②a α,bα且a∥b a∥α.③α∥β,a βa∥β;

(4)判定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c⊥a,c⊥b且a α,b α,a,b无公共点c⊥α;②a∥b且a⊥αb⊥α

③α∥β且a⊥αa⊥β

(5)判定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 β,a∩b=A,若a∥α,b∥αα∥β

②a⊥α,α⊥βα∥β

③α∥β,β∥r α∥γ

(6)判定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a βα⊥β②α∥β,b⊥r β⊥r

③a⊥β,a∥αα⊥β

6.棱柱

(1)棱柱的定义、分类,直棱柱、正棱柱的性质;(2)长方体的性质。

(3)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这些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特有性质。

(4)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5)V=Sh。

7.棱锥

1.棱锥的定义、正棱锥的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2.相关计算: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V=

3

1

Sh

8.球的相关概念:(1)S球=4πR2V球=

3

4

πR3(2)球面距离的概念

9.计算问题: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0°<θ≤90°方法:①平移法;②向量法.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范围:0°≤θ≤90°方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

(3)二面角方法:①定义法;②射影面积法:S′=S cosθ三垂线法;③向量法.

其中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定义法:由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做出平面角;

②三垂线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4)两点之间的距离.(5)点到直线的距离.

(6)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等体积法. (3) 向量法

(7)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8)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向量法

(9)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10)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11)球面距离

第十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

一.排列组合

1.计数原理

①分类原理:N=n1+n2+n3+…+n M (分类) ②分步原理:N=n1·n2·n3·…n M (分步)

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A n m=n(n-1)(n-2)(n-3)…(n-m+1)=

)!

(

!

m

n

n

-

A n n =n!

C n m =

!

)!

(

!

!

)1

(

)2

)(1

(

m

m

n

n

m

m

n

n

n

n

-

=

+

-

?

-

-

C n m= C n n-m C n m+C n m+1= C n+1m+1k?k!=(k+1)!-k!

三.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法:总原则:先选后排,先分再排

1、多排问题直排法:把n个元素排成若干排的问题,若没其他的特殊要求,可用统一排成一排的方法来处理.

2、特殊元素优先法:对于特殊元素的排列组合问题,一般先考虑特殊元素,再考虑其他元素的安排。在操作时,针对实际问题,有时“元素优先”,有时“位置优先”。

3、相邻问题捆绑法:对于某些元素要求相邻排列的问题,可先将相邻元素捆绑成整体并看作一个

元素再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同时对相邻元素内部进行自排。

4、不相邻问题插空法:对于某几个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先将其他元素排好,再将不相邻的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的空隙之间插入即可(有时候两端的空隙的插法是不符合题意的)

5、正难则反排除法(或淘汰法):对于含有否定词语“至多”,“至少”类的问题,从正面解决不容易,可以考虑从其反面来解决。即总体中把不符合要求的除去,应注意既不能多减也不能少减。

6、元素重复问题住店法(或映射法):解决“允许重复排列”的问题要注意区分两类元素:一类元素可重复,另一类元素不能重复。把不能重复的元素看着“客”,能重复的元素看着“店”,再利用分步计数原理直接求解的方法称为“住店法”。 四.二项式定理:

1.(a+b)n =C n 0a x +C n 1a n -1b 1+ C n 2a n -2b 2+ C n 3a n -3b 3+…+ C n r a n -r b r +…+ C n n -1ab n -1+ C n n b n

特别地:(1+x)n =1+C n 1x+C n 2x 2+…+C n r x r +…+C n n x n

2.通项为第r+1项: T r+1= C n r a n -r b r

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3.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 n m =C n n -m

最大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 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 n 0+C n 1+C n 2+ C n 3+ C n 4+…+C n r +…+C n n =2n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C n 0+C n 2+C n 4+ C n 6+ C n 8+…=C n 1+C n 3+C n 5+ C n 7+ C n 9+…=2

n -1 五.概率1.必然事件: P(A)=1;不可能事件: P(A)=0;随机事件的定义: 0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 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

n 1,如果某个事件A 包含的结果有m 个,那么事件A 的概率n

m

P(A)=.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件A+B 发生(即A 、

B 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B 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 推广:)P(A )P(A )P(A )A A P(A n 21n 21+++=+++ .

4.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A 、B 互斥,即事件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A 、B 对立,即事件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 、B 中必然有一个发生。P (A )+ P(B)=1

5.相互独立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推广:若事件n 21,A ,,A A 相互独立,则)P(A )P(A )P(A )A A P(A n 21n 21 ?=?.

6.独立重复事件:若n 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 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k

n k k n n P)(1P C (k)P --=。特殊:令k=0 得: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没有..

发生的概率为......P n (0)=C n 0p 0(1-p)n =(1-p)n

令k=n 得: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全部发生的概率.......

为.P n (n)=C n n p n (1-p)0 =p n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

函数 1、 函数的概念 定义:一般地,给定非空数集A,B,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使得A 中任一元素x ,都有B 中唯一确定的y 与之对应,那么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这个对应,叫做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x→y=f(x),x ∈A.集合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记为D,集合{y ∣y=f(x),x ∈A}叫做值域,记为C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一般书写为y=f(x),x ∈D.若省略定义域,则指使函数有意义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两个函数相同只需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次函数b ax x f +=)()0(≠a :定义域R, 值域R; 二次函数 c bx ax x f ++=2 )() 0(≠a :定义域R ,值域:当 2、 函数图象 定义:对于一个函数y=f(x),如果把其中的自变量x 视为直角坐标系上的某一点的横坐标,把对应的唯一的函数值y 视为此点的纵坐标,那么,这个函数y=f(x),无论x 取何值,都同时确定了一个点,由于x 的取值范围是无穷大,同样y 也有无穷个,表示的点也就有无穷个。这些点在平面上组成的图形就是此函数的图象,简称图象。 常数函数f(x)=1 一次函数f(x)=-3x+1 二次函数f(x)=2x 2+3x+1 反比例函数f(x)=1/x 3、定义域的求法 已知函数的解析式,若未加特殊说明,则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分式中的分母不为零; 偶次根式下的数或式大于等于零;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其定义域由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 定义域一般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4、值域的求法 ①观察法 通过对函数定义域、性质的观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求得函数的值域。 例1求函数y=3+√(2-3x) 的值域。 ②反函数法 当函数的反函数存在时,则其反函数的定义域就是原函数的值域。 例2求函数y=(x+1)/(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10x+10-x)/(10x -10-x)的值域。 ③配方法 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复合函数时,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函数值域 例3:求函数y=√(-x 2+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2x -5+√15-4x 的值域. ④判别式法 若可化为关于某变量的二次方程的分式函数或无理函数,可用判别式法求函数的值域。 ⑤图象法 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y=∣x+1∣+√(x-2) 2的值域。 ⑥换元法 以新变量代替函数式中的某些量,使函数转化为以新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形式,进而求出值域。 例5求函数y=x-3+√2x+1 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x-1 –x 的值域。 ⑦不等式法 例6求函数y=(2x-1)/(x+1) (1≤x ≤2) 的值域。 5、复合函数 设y=f(u ),u=g(x ),当x 在u=g(x )的定义域Dg 中变化时,u=g(x )的值在y=f(u )的定义域D f 内变化,因此变量x 与y 之间通过变量u 形成的一种函数关系,记为:y=f(u)=f[g(x)]称为复合函数,其中x 称为自变量,u 为中间变量,y 为因变量(即函数)。 6、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 7、分段函数: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的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它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函数定义域的并集,值域也是各段函数值域的并集. 分段函数经常使用图像法 8、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代入法 例1已知f(x)=x 2-1,求f(x+x 2) ②待定系数法 若已知函数为某种基本函数,可设出解析式的表达形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系数。 例2已知f(x)是一次函数,f(f(x))=4x+3,求f(x) ③换元法 ④特殊值法 例4已知函数)(x f 对于一切实数y x ,都有x y x y f y x f )12 ()()(++=-+成立,且0)1(=f 。 (1)求 )0(f 的值;(2)求)(x f 的解析式。 ⑤方程组法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3 函数? ?? ??>+-≤<+≤+=1,51 0,30 ,32x x x 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4已知:x x x f 2)1(2 += +,求)(x f 。 6已知()3()26,f x f x x --=+求()f x .

2018年高中数学会考题

2018年高中数学会考题

2018届吉林省普通高中学业模拟考试(数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籍号、科考号、试卷科目等项目填写或涂在答题卡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本试题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书面表达题。试卷满分为120分。答题时间为100分钟。 3.第Ⅰ卷的选择题答案都必须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选择题答案写试卷上无效。 4.第Ⅱ卷的答案直接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注意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第1-10每小题3分,第11-15 每小题4分,共50分) 1.已知集合{0,2},{|02}M N x x ==≤<,则M ∩N 等于 ( ) A .{0,1,2} B .{0,1} C .{0,2} D .{0}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若 ac>bc , 则 a>b B .若a 2>b 2,则a>b C .若a>b,c<0,则 a+c

C .65π D .32π 4.已知奇函数()f x 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 最小值为5,那么函数()f x 在区间 [-7,-3]上( ) A .是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 B .是减 函数且最大值为-5 C .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D .是增 函数且最大值为-5 5. 函数2 ()1log f x x =-的零点是( ) A. 1 B. (1,1) C. 2 D. (2,0) 6.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 2 a =,则12345 a a a a a = ( ) A. 8 B. 16

高中数学会考数列专题训练

高中数学会考数列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数列0,0,0,0…,0,… ( ) A 、是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B 、是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C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D 、既不是等差数列又不是等比数列 23,,则9是这个数列的( ) A 、第12项 B 、第13项 C 、第14项 D 、第15项 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三项依次为a -1,a+1,a+ 3,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 A 、a n =2n -5 B 、a n =2n+1 C 、a n =a+2n -1 D 、a n =a+2n -3 4、下列通项公式表示的数列为等差数列的是( ) A 、1+=n n a n B 、12-=n a n C 、n n n a )1(5-+= D 、13-=n a n 5、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a 3a 5=4,则a 2a 6= ( ) A 、-2 B 、2 C 、-4 D 、4 6.等差数列{a n }中,首项a 1=4,a 3=3,则该数列中第一次出现负值的项为( ) A 、第9项 B 、第10项 C 、第11项 D 、第12项 7、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前13项和s 13=65,则a 7=( ) A 、10 B 、25 C 、5 D 、15 8、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等于14,它们的积等于64,则这三个数是( ) A 、2, 4, 8 B 、8, 4, 2 C 、2, 4, 8或8, 4, 2 D 、2, -4, 8 9、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 27741=++a a a ,9963=++a a a 则9S 等于( ) A 、27 B 、36 C 、54 D 、72 10、实数x,y,z 依次成等差数列,且x+y+z=6,,而x,y,z+1成等比数列,则x 值所组成的集合是( ) A 、{1} B 、{4} C 、{1,4} D 、{1,-2} 11.一个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若a 1+a 3+…+a 2n -1=90,a 2+a 4+…a 2n =72,且a 1-a 2n =33,则该数列的公差是( ) A 、3 B 、-3 C 、 -2 D 、-1 12、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对任意正整数n ,12321n n a a a a ++++=-L ,则2222123n a a a a ++++L 等于 ( ) A 、(2n -1)2 B 、31(2n -1) C 、31(4n -1) D 、4n -1

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全方位教学辅导教案姓名性别年级高一 教学 内容 函数与映射的概念及其函数的表示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区间”、“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映射的概念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映射的概念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明确决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 2.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3.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4.了解象与原象的概念,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对应是否是映射,会求象或原象. 5.会结合简单的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课前检 查与交 流 作业完成情况: 交流与沟通 针 对 性 授 课 一、函数的概念 一、复习引入: 初中(传统)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 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并将自变量x取值的集合叫做 函数的定义域,和自变量x的值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 的值域.这种用变量叙述的函数定义我们称之为函数的传统定义. 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问题1:()是函数吗? 问题2:与是同一函数吗? 观察对应: 30 45 60 90 2 1 2 2 2 3 9 4 1 1 -1 2 -2 3 -3 3 -3 2 -2 1 -1 1 4 9 1 2 3 1 2 3 4 5 6 (1)(2) (3)(4) 开平方求正弦 求平方乘以2 A A A A B B B B 1 二、讲解新课:

文科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文科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文科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全集: 常用的诱导公式有以下几组: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及表示练习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及表示练习 【考情分析】 高考在本考点的常考题型为选择和填空,分值5分,中高等难度 【考纲研读】 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一、选择题 1.(·全国卷Ⅱ)设函数f (x )=??? 1+log 2(2-x ),x <1,2x -1,x ≥1, 则f (-2)+f (log 212)=( ) A .3 B .6 C .9 D .12 2.(·浙江高考)存在函数f (x )满足:对于任意x ∈R 都有( ) A .f (sin2x )=sin x B .f (sin2x )=x 2+x C .f (x 2+1)=|x +1| D .f (x 2+2x )=|x +1| 3.(山东)设f (x )={√x ,0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

高中数学会考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 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2、子集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3、真子集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4、补集定义:},|{A x U x x A C U ?∈=且; 5、交集与并集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 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 函数 一. 函数 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 ,B 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就称f :A →B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 (x ),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 ;②分式:分母0≠,0次幂:底数0≠;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0≥,例:225x y -= ;④对数:真数0>,例:)1 1(log x y a -= 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 ①图象观察法:| |2.0x y =;②单调函数法: ]3,3 1[),13(log 2∈-=x x y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5,1[,42 ∈-=x x x y , 222++-=x x y 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1 2+= x x y ;⑥换元法:x x y 21-+= 5、求函数解析式f (x )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 (x ),且满足172)1(2)1(3+=--+x x f x f ,求f (x ) ②配凑法:,1 )1 (2 2 x x x x f +=-求f (x );③换元法:x x x f 2)1(+=+,求f (x ) 6、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区间D 上任意两个值21,x x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增函数;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减函数。(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D 叫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定义域; (3)复合函数)]([x h f y =的单调性:即同增异减; 7.奇偶性: 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8.周期性: 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满足:f(x+T)=f(x),则T 为函数f(x)的周期。 9.函数图像变换: (1)平移变换 y=f(x)→y=f(x+a),y=f(x)+b;(2)法则:加左减右,加上减下 (3)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a (m,n)平移的意义。 10.反函数: (1)定义:函数)(x f y =的反函数为)(1 x f y -=;函数)(x f y =和)(1 x f y -=互为反函数; (2)反函数的求法:①由)(x f y =,反解出)(1 y f x -=,②y x ,互换,写成)(1 x f y -=,③写出 )(1 x f y -=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大全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大全 由于高中数学公式很多,同学们复习的时候不方便查阅,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必背数学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必背数学公式1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高考必背数学公式2 和差化积

1、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3、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4、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5、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a1+(n-1)d(1) 2、前n项和公式为: 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数函(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 ,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3、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高中会考数学考试

高中会考数学考试

————————————————————————————————作者:————————————————————————————————日期: 2

2011级高中数学毕业会考试题 命题: 二高高二数学组 2012.11.10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把所选答案涂在“机读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已知集合{}{}13,25A x x B x x A B =-≤<=<≤=U ,则( ) A. ( 2, 3 ) B. [-1,5] C. (-1,5) D. (-1,5] 2.sin 3π4cos 6π5tan ?? ? ??3π4-=( ).A .-433 B .433 C .- 43 D .4 3 3.奇函数)(x f 在区间[]a b --,上单调递减,且)0(0)(b a x f <<>,那么)(x f 在区间[]b a ,上( ) A .单调递减 B .单调递增 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 4.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的内壁底面半径为5,两个直径为5的玻璃小球都浸没于水中,若取出这两个小 球,则水面将下降的高度为( )A 、53 B 、3 C 、2 D 、 4 3 5.已知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 与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元)有如下表统计资料:若y 对x 呈线性相关关系,则回归直线方程$y bx a =+表示的直线一定过定点( ) A (3,4) B (4,6) C (4,5) D (5,7) 6.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2a =,则12345a a a a a = ( ) (A )8 (B )16 (C )32 (D )42 7.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 样本数据如下:82,84,84,86,86,86,88,88,88,88.若B 样本数据恰好是A 样本 数据都加2后所得数据,则A ,B 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 A .众数 B .平均数 C .中位数 D .标准差 8.已知点()0,0O 与点()0,2A 分别在直线y x m =+的两侧,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20m -<< (B )02m << (C )0m <或2m > (D )0m >或2m <- 9.函数sin 26y x π?? =+ ?? ? 图像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 (A )(,0)12 π - (B )(,0)6 π - (C )(,0)6 π (D )(,0)3 π 10.已知0a >且1a ≠,且23a a >,那么函数()x f x a =的图像可能是( ) 使用年限x 2 3 4 5 6 维修费用y 2.2 3.8 5.5 6.5 7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T)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知识要点】 1.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三要素 2.怎么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怎么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典型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并注明定义域. (1)若x x x f 2)1(+=-,求)(x f . (2)若31 )1(44-+=+x x x x f ,求)(x f .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1(1 3 2≥++=x x x y (2)1)(--=x x x f (3)232--=x x y (4)246 (),[1,4]1 x x f x x x ++= ∈+

例3.已知函数f (x )=m (x +x 1)的图象与函数h (x )=41(x +x 1 )+2的图象关于点A (0,1)对称. (1)求m 的值; (2)若g (x )=f (x )+ x a 4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4.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334)(2-+-=x x x f (2)x x x x f -+?-=11)1()( 例5.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x f 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1(m f m f <-,求实为数m 的取值范围。

例6.已知函数f (x )=x + x p +m (p ≠0)是奇函数. (1)求m 的值. (2)当x ∈[1,2]时,求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7.(2005年北京东城区模拟题)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D ={x |x ≠0},且满足对于任意x 1、x 2∈D , 有f (x 1·x 2)=f (x 1)+f (x 2). (1)求f (1)的值; (2)判断f (x )的奇偶性并证明; (3)如果f (4)=1,f (3x +1)+f (2x -6)≤3,且f (x )在(0,+∞)上是增函数,求x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会考模拟试题(附答案)

高二数学会考模拟试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1,2,3,4,5,6,7,8U =,集合{}2,4,6,8A =, {}1,2,3,6,7B =,则=)(B C A U ( ) A .{}2,4,6,8 B .{}1,3,7 C .{}4,8 D .{}2,6 2 0y -=的倾斜角为( ) A . 6π B .3 π C .23π D .56π 3 .函数y ) A .(),1-∞ B .(],1-∞ C .()1,+∞ D .[)1,+∞ 4.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7场比赛,他们所有比赛得分的情 况用如图1所示的茎叶图表示,则甲、乙两名运动员得分的平均数分别为( ) A .14、12 B .13、12 C .14、13 D .12、14 5.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随机取一点P ,则点P 到点A 的距离小于1的概率为( ) A . 4π B .14π- C .8π D .18 π- 6.已知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120,且1==a b ,则-a b 等于( ) A .1 B C .2 D .3 7.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图2所示(单位:cm ), ( A .2 12 cm π B. 2 15cm π C. 224 c m π D. 2 36cm π 8.若372log πlog 6log 0.8a b c ===,,,则( ) A . a b c >> B . b a c >> C . c a b >> D . b 主视图 6 侧视图 图2 图1

高中数学必背公式

高中数学必背公式、常用结论 一.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 1. 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 x b b 4a c b 2 ,顶点坐标是 2a , 。 2a 4a 2.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0的解: ①若 b 2 4ac 0, 则 x 1,2 b b 2 4a c ; 2a ②若 b 2 4ac 0, 则 x 1 x 2 b ; 2a ③ 若 b 2 4a c 0,它在实数集 R 内没有实数根;在复数集 C 内有且仅有两个共轭复数根 x b(b 2 4ac)i (b 2 4ac 0) . 2a 3. 一元二次不等式 ax 2 bx c 0(a 0) 解的讨论 : 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 a 0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ax 2 bx c 0 x 1, x 2 ( x 1 x 2 ) x 1 x 2 b 无实根 a 0 的根 2a ax 2 bx c 0 x x 1 x 2 x x b (a 的解集 x 或x 2a R 0) ax 2 bx c 0 x x 1 x x 2 (a 0)的解集 二、指数、对数函数 1.运算公式 m n m m 1 ⑴分数指数幂: a n ; a n (以上 a 0, m,n N ,且 n 1 ) . a m a n ⑵ . 指数计算公式: a m a n a m n ; (a m )n a mn ;( a b)m a m b m ⑶对数公式:① a b N log a N b ; ② 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③ log a M log a M log a N ; ④ log a m b n n log a b . N m

高中数学会考专题集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 答案 1、映射f :X →Y 是定义域到值域的函数,则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 、Y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象 B 、X 中不同的元素在Y 中有不同的象 C 、Y 可以是空集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A 、 B 、 C 、 D 、 3、函数的定义域是 A 、( ,+) B 、[1,+ ) C 、[0,+ ] D 、(1,+) 4、若函数的图象过点(0,1), 则的反函数的图象必过点 A 、(4,—1) B 、(—4,1) C 、(1,—4) D 、(1,4) 5、函数的图像有可能是 A B C D 6、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A 、 B 、 C 、 D 、 7、函数f(x)是偶函数,则下列各点中必在y=f(x)图象上的是 A 、 B 、 C 、 D 、 8、如果奇函数f(x)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那么f(x)在区间[-7,-3]上是 A 、增函数且最小值是-5 B 、增函数且最大值是-5 C 、减函数且最大值是-5 D 、减函数且最小值是-5 x y O x y O x y O x y O

9、偶函数在区间[0,4]上单调递减,则有 A 、 B 、 C 、 D 、 10、若函数满足,且,则的值为 A 、 B 、 C 、 D 、 11、已知函数为奇函数,且当时,则当时,的解析式 A 、 B 、 C 、 D 、 12、某学生离家去学校,由于怕迟到,所以一开始就跑步,等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程。在下图中纵轴 表示离学校的距离,横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下图中的四个图象中较符合该学生走法的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设f(x)=5-g(x),且g(x)为奇函数,已知f (-5)=-5,则f(5)的值为 。 14、函数(x ≤1)反函数为 。 15、设,若,则 。 16、对于定义在R 上的函数f(x),若实数满足f()=,则称是函数f(x)的一个不动点.若函数f(x)=没 有不动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7、试判断函数在[,+∞)上的单调性. 18、函数在(-1,1)上是减函数,且为奇函数,满足,试求的范围. t t O t t O t t O t t O A 、 B 、 C 、 D 、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必背公式定理知识点默写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必背公式定理知识点 1、空集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 Z __________ Q ___________ R ___________(常用集合字母表示) 2、含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定义:对定义域内任意x ,都有___________y 值与之对应,称y 是x 的函数。 4、求函数定义域三种基本形式: ①分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式,开偶次方根,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数式则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指数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函数单调递增;当_______________函数单调递减。 其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__。 ②对数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函数单调递增;当_______________函数单调递减。 其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__。 ③幂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0>α时,图像恒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第一象限内单调_________; 当0<α时,图像恒过______________;在第一象限内单调_________; 6、如果函数是奇偶函数,其定义域一定关于_______________对称; 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 ,当________________时,函数为奇函数; 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 ,当________________时,函数为偶函数; 7、函数单调性定义:在区间D 内任取两个值1x 、2x ,设21x x <, 如果______________,则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增; 如果______________,则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减。 8、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两平面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线面平行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垂直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会考模拟试题(A).doc

高中数学会考模拟试题( A ) 一选择题(共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按要求填在相应的位置上1.满足条件M {1} {1,2,3} 的集合M的个数是 A4 B3 C 2 D 1 2.sin 6000的值为 A 3 3 1 D 1 2 B C 2 2 2 3." m 1 " 是“直线(m+2)x+3my+1=0 与直线 (m-2)x+(m+2)y-3=0 相互垂直的2 A 充分必要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必要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设函数f ( x) log a x( a 0, a 1) 的图象过点(1 ,– 3),则 a 的值8 A2 B – 2 C 1 D 1 – 2 2 ∥ 5.直线 a 平面 M, 直线 a⊥直线 b,则直线 b 与平面 M 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 B 在面内 C 相交 D 平行或相交或在面内 6.下列函数是奇函数的是 A y x 2 1 B y sin x C y log 2 ( x 5) D y 2x 3 7.点( 2,5)关于直线x y 1 0 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A ( 6, 3)B( -6, -3)C(3, 6)D( -3, -6) 8.1 cos2 值为 12 6 3 2 3 C 3 D 7 A 4 B 4 4 4 9.已知等差数列{ a n}中,a2 a8 8,则该数列前9 项和S9等于 A 18 B 27 C 3 6 D 45 10.甲、乙两个人投篮,他们投进蓝的概率分别为 2 , 1 ,现甲、乙两人各投篮 1 次 5 2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及其表示-函数的概念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 2、理解函数符号的含义,能根据函数表达式求出定义域、值域; 3、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无穷大”的记号; 4、使学生明白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在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初中学习的(传统)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回答〗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并将自变量x 取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自变量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这种用变量叙述的函数定义我们称之为函 数的传统定义。 〖讲述〗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提问〗问题1:y =1(x ∈R )是函数吗? 问题2:y =x 与y = x x 2 是同一函数吗? 〖投影〗观察对应: 〖分析〗观察分析集合A 与B 之间的元素有什么对应关系? 二、讲授新课 函数的概念 (一)函数与映射 〖投影〗函数: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

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x f ,x ∈A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y =)(x f 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x f |x ∈A},叫做函数y =)(x f 的值域。 函数符号y =)(x f 表示“y 是x 的函数”,有时简记作函数)(x f 。 函数的三要素:对应法则f 、定义域A 、值域{)(x f |x ∈A} 注:只有当这三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函数才能称为同一函数。 映射: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 如果集合A 中的元素x 对应集合B 中元素y ,那么集合A 中的元素x 叫集合B 中元素y 的原象,集合B 中元素y 叫合A 中的元素x 的象. 映射概念的理解 (1)映射B A f →:包含三个要素:原像集合A ,像集合B(或B 的子集)以及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对应法则f .两个集合A,B 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他集合.对应法则f 可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符号表示.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它具有: (1)方向性:映射是有次序的,一般地从A 到B 的映射与从B 到A 的映射是不同的; (2)任意性: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有像,但不要求B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像; (3)唯一性:集合A 中元素的像是唯一的,即不允许“一对多”,但可以“多对一”. 函数与映射的关系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与函数概念间的关系可由下表给出. 映射B A f →: 函数B y A x x f y ∈∈=,),( 集合A,B 可为任何集合,其元素可以是物,人,数等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均为非空的数集 对于集合A 中任一元素a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像 对函数的定义域中每一个x ,值域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对集合B 中任一元素b ,在集合A 中不一定有原像 对值域中每一个函数值,在定义域中都有确定的自变量的值与之对应 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映射是函数的推广. 〖注意〗(1)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特殊对应f :A →B 。这里A ,B 为非空的数集。 (2)A :定义域,原象的集合;{)(x f |x ∈A}:值域,象的集合,其中{)(x f |x ∈A}?B ;f :对应法则,x ∈A ,y ∈B (3)函数符号:y =)(x f ,y 是x 的函数,简记) (x f 〖回顾〗(二)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一次函数)(x f =ax +b (a ≠0):定义域R ,值域R 2、反比例函数)(x f = x k (k ≠0):定义域{x |x ≠0},值域{y | y ≠0} 3、二次函数)(x f =ax 2 +bx +c (a ≠0):定义域R ,值域:当a >0时,{y |y ≥a b a c 44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