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茶出口,“凭什么”领跑世界?

发布日期:2010-03-23 来源:国际茶讯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但“引领世界潮流”的说法也不为过,如果仅仅从品类和科技两个角度而言。尽管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消费者对口味创新的喜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话,中国茶类将是首选,也是唯一的选择。从这个大趋势看,中国茶叶必将引领世界潮流。

2009年,中国茶出口位居全球第二位

截止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还没有正式公布2009年茶叶出口数据。根据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估计,中国茶叶出口将可能位居全球第二位。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位居全球第三位。相比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全球排名可能上升一位。

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斯里兰卡减产12%,产量为26万吨,全年产量大概在30万吨左右,除掉内部消耗,出口量约在30万吨以下。照此估测,中国茶叶出口将超越斯里兰卡,位居全球第二位。

往年排名第一位的肯尼亚,2009年前11个月生产茶叶27.8万吨,同比减少9.7%。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有可能与肯尼亚持平,或者超越肯尼亚。甚

至有资深人士提出质疑,认为肯尼亚38万吨的出口数据“横空出世”,值得推敲。

2009年,在我国海关记录中,有近四百家企业直接参与了茶叶的出口贸易。其中,出口量一万吨以上的企业有十家,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五十六家,其余多数企业都在百吨左右。这个庞大的出口企业群,构成了稳定的出口基数。

据记者了解,从2004年至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逐年小幅递增,依次为28.0万吨、28.7万吨、28.7万吨、29.0万吨、29.7万吨、30.3万吨,美元创汇金额也不断攀高,顺序创下了4.4亿、4.8亿、5.5亿、6.0亿、6.8亿、7.05亿的历史新高。

从企业的运行来讲,在外贸改革后,特别是2005年外贸完全放开后,茶叶出口企业逐渐建立起了自有的基地或合作基地,构建起了以出口企业为龙头和核心的产供销出口链条。这样,我国茶叶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基础阶段,成熟的出口产业链基本成型。

虽然我国2009年出口创下历史佳绩,但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茶叶出口,也需“居安思危”。

中国绿茶虽然出口量不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也暗含危机。一方面,价格、利润很低,内部竞争加剧,已经接近价格底线,自身发展积累遇到障碍,另一方面,还面对国际新兴产茶国的竞争压力。

中国茶叶出口面临“四忧”难题急需解决

一忧:欧盟单项农残检测标准提高3000倍。从2005年8月起,欧盟对硫丹(具有杀螨作用的有机广谱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检测标准相当于严格了3000倍。更值得忧虑的是,欧盟于2006年1月起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入门槛。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其"绿色壁垒"把我国大部分出口茶叶挡在门外。

二忧:日本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大量增加。日本于2006年5月正式施行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大大增加,达到276(种)类,部分农残项目将改"茶汤检测法"为"全茶溶剂检测法",而且还明确规定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专家指出,这种新规定将极大增加我国茶叶农残被检出的机率。

三忧:洋茶叶加快进入国内市场。据统计,某口岸2005年以来进口茶叶107多吨,货值1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6.2%和19.28%。根据《农产品协定》中的扩大市场准入原则,今年我国茶叶进口关税将进一步降低,进口茶叶增长量可能还会增加,国内茶叶生产商面临"内忧外困",茶叶出口难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

四忧:国内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将使竞争加剧。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6年我国对茶叶出口经营权将进一步放开,茶叶出口配额管理将逐步取消。一些出口商担心,届时大批内贸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将使茶叶出口竞争更加激烈,市场也极有可能面临无序和低价竞争。

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和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国外茶叶市场的发展动态。企业要提高品质,争创名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我国在绿茶和乌龙茶方面的优势。

中国茶出口需迈“六道槛”,方可独步世界

我国茶园面积为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外茶叶进口的门槛越来越高,我国茶叶出口屡遭技术壁垒的阻挠。为此,中国茶飘香世界还要迈过以下六道槛:

一是切实加强源头控制,尽快完善预警机制。对出口茶叶的生产推行“公司+基地”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和加工,以龙头带源头,彻底改变茶叶收购分散、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局面,通过实行质量监督员、植保员和监管手册制度等提高企业基地的管理实效。此外,还要建立国内外信息互通机制,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功能,提高化解有关进口国预警、设限风险的能力。

二是抓好监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规范农药经营秩序。地方政府要将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控体系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扶持开发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规范农药的生产和流通工作。

三是要推进发展有机茶叶,加快开拓多元市场。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有机食品贸易的发展,有机食品将成为今后发展潜力和前景巨大的产业。目前,我国有机茶叶少,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发展有机茶叶的生产是我国茶叶出口创汇的必然趋势。

四是提高品牌意识,强化认证制度。在出口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中积极推行ISO14000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同时,积极推动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茶叶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开展原产地认证。

五是落实卫生注册制度,加强自控能力建设。检验检疫部门要督促茶叶出口生产企业建立并推行HACCP、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等科学生产加工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残留控制、检验检测、产品追溯等为主要内容的源头管理及过程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实验室建设等。

六是建立评议交涉机制。有关部门要建立评议交涉机制,对国外的茶叶标准和要求,按照WTO“不会给贸易带来障碍”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有针对性地与进口国交涉,从而维护我国的基本权益,让中国茶真正飘香世界。

中国茶出口急需“补6门功课”,使之成熟稳重

中国茶叶的地位在世界居第一方阵,这个成绩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远远不能令人满足了。原本应该是在第一方阵内遥遥领先的中国茶叶,现在的外贸发展势头已经显露出疲态。茶叶是中国具有几千年生产历史的传统商品,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已经大大低于我们的预期。

不可否认,中国茶产业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茶叶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产量大,品牌少,培育自主品牌刻不容缓,茶产品在国际市场影响和宣传力度不够,茶叶生产和出口市场的规范需进一步加强等等。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一直在30万吨之前徘徊,这表明茶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瓶颈期已经来到。特别是由于中国生产成本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因素影响,近期出口额的增长更显得是一种虚高。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茶叶大国的地位是历史遗留和自然赋予的,茶叶强国的地位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去争取。国际市场茶叶生产、消费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茶叶要想在其中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革。

以前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英国立顿一个茶品牌的销售额就抵得上中国茶产业100强的总销售额。尽管对这个说法大家也是见仁见智,但说起国外茶界大品牌的聚合力、扩张力、营销能力没有几个人不是口服心服。应该说,我们是有差距的,并且差距还不小。

中国茶要走赶超之路,保持领先优势,眼下还有几门功课亟需“恶补”。

其一“品质”。并不是说中国的茶叶质量不好,而是说中国茶品质在海外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够高。长期以来,中国绿茶出口一直占据世界头把交椅。然而,中国绿茶加工工艺一直沿袭传统,产品创新滞后,同质竞争仍以价格为主。中国对非洲、独联体绿茶出口占了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主打品种均为珠茶、眉茶等传统大宗低档绿茶,附加值与国际名牌相比怎能同日而语?提升产品品质,塑造中国茶叶的全球品牌已成为业界的燃眉之急。

上海老茶人刘启贵认为,“我们的茶叶企业必须走出单打独斗的格局,要讲究拼配,这才是茶产业增加效益、扩张规模的最佳途径。比如,甲地的茶品相不俗但口感较单薄,乙地的茶味道甘醇却粗枝大叶,我们就可以精选这两种茶叶或者更多地挑选几种茶叶,用合适的比例拼配成一种中庸但稳定的茶品,再以一个统一的品牌去占领市场。英国的立顿就是这么干的。”

其二“特色”。目前,红茶贸易量占了世界茶叶贸易量的75%左右,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中东地区。而中国出口的红茶仅占其中的4%,并且以中低档为多。因为,加工企业实力不强,使得红茶的市场增长空间受限。其实,世界红茶三大产地印度、中国、斯里兰卡,所产红茶各有千秋。中国安徽的祁门红茶就是名品之一:云南临沧、保山等地出产的滇红功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功夫茶,是中国功夫红茶的后起之秀,也具有独特的品质风味,在历史上就颇受国际市场青睐。虽然由于气候、土壤、茶种及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红茶的内质,包括浓度、强度、鲜度等先天品质均不如某些传统红茶生产国,但是,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仍然有“异军突起”的可能。比如,中国的小叶种类型红茶口感平顺,特别适于制作冰红茶,在欧美市场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如果抓住机遇,把中国的特色品种产业化,规模化,红茶的国际市场格局重新划分不是没有可能。另外,产量足够大、能够耐存放而且受到一些西方国家认可的普洱茶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特色还包括定向培养消费市场。乌龙茶市场可以在日本培养,黑茶瞄准港澳东南亚,绿茶是北非和中东地区,白茶去美国。高档茶市场呢?目前国外还是寥寥。中国农产品一般都是好的外销,差些的内销,但茶是个例外。中国销到国际市场的茶平均价格每公斤只有1~2美元,而国内市场每公斤数千上万元人民币的茶叶并不罕见。中国的绿茶的确好,但讲究时令,讲究“明前茶”、“雨前茶”,有“当年是宝,隔年是草”的说法。有人认为受物流条件的影响,一流的绿茶不可能出现在国际市场。其实,比茶储运条件更高的时令水果都可以在各大都市买到,高档绿茶在海外难觅踪影主要还是外国人不同的消费习惯在作祟。专家认为,这正是树立特色,形成概念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在发达地区的高收入群体培育起一个高档绿茶消费市场,社会名流、商界精英都以饮用绿茶为荣,物流成本还会是个问题吗?

其三“结构”。结构调整在种植业中早已不是新名词,遗憾的是在茶产业,仍然存在着大片空白。比如,有机茶最早于1985年在斯里兰卡通过颁证开始生产,在中国也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对有机茶的认识、

企业的营销策略等与先进地区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国有机茶产量仅占茶叶总产量的1%,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令人欣慰的是茶产业正在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优质特色茶叶将得到规模连片的发展。不久前,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面积提高到全国的60%,总产量73%,总产值80%。四大重点区域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此次规划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总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7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8%;总产量达102万吨,比2005年增加90%。重点区域茶园及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分别约占全国的60%和78%,总产量和名优茶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73%和82%,总产值和名优茶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80%和84%。

下一步,农业部还将重点加强茶叶科技支撑体系、茶树良种繁育体系、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产业化示范区、茶叶加工设施改造工程、茶叶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茶叶市场体系等建设。

其四“形象”。中国茶虽好,世人却不晓。现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以中国的有机茶为例,因为没有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的整体形象宣传,多数消费者对中国有机茶还缺乏真正的了解,致使中国有机茶多以袋泡茶或袋泡茶原料的形式出口,价位低廉。

“形象”的载体是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然比这更早一些。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特质。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最近,上海世博会正在筹措增加中国茶叶展览的内容,就是传播茶文化,树立中国茶形象的一种手段。

据统计,2008年湖南省茶叶出口近3万吨,同比增长34%,一举跃居全国第二。为什么湖南省近年茶叶出口快速发展?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说,原因之一是2007年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在长沙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商、茶客对中国的茶文化增加了了解,对湖南茶叶有了崭新的认识。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最近又在成都举办了2009年世界茶业大会,会上四川茶作为一个整体登台亮相,让全球茶人亲眼目睹四川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茶产业的优势,增强全球茶人经营中国茶的信心。成都是中国最早种植茶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唐代蜀中八大名茶就有蜀中味江、邛崃火井、彭州堋口等三种名品产于该市。如今的青城山、彭州、邛崃、蒲江等地仍是许多优质名茶的产地。成都历来以茶馆多而闻名,也最具特色,茶馆、茶铺遍及大街小巷、公园及娱乐场所,而传统的茶馆从茶桌,竹椅、茶船盖碗、茶艺及环境更具有川西地方特色。海外茶商浸润在如此丰富的中国茶文化信息之中,相信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与中国茶结缘。

中国茶要从“有姓无名”走向“有姓有名”的品牌时代

清明节前后,中国又将进入了新茶上市的旺盛期。说到中国的茶叶,让人既自豪又惋惜。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位居第二的产量,但当今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牌和大型茶叶企业,并不为中国人所拥有。中国的龙井、铁观音等名茶品类不胜枚举,然而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1至2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业内人士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茶叶缺乏“品牌”。

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铁观音、三杯香……大部分的中国消费者买茶都会这样提到要买的茶叶,如果问要哪个品牌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消费者往往会很诧异,中国茶叶好像没有什么品牌。多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全国加工茶叶的茶厂6.7万家,只有近千个茶叶有注册商标,能称得上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的英国“立顿”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超过我国茶叶的出口总值。

立顿红茶2009年销售是450万吨,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绿茶销售的总和才500万吨。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云曾经说过:“立顿红茶是商业运作品牌,我国是用地理标注(原产地名称)来区分不同的茶,但同样一个地理标志下有很多茶,这就影响到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茶的认知和购买。地理标志区分是历史沿革下来的。只要一个产品在该地生产并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叫这个产地名称。此名称下有很多不同厂家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内部区分很难。很不利于发展和竞争。”

中国茶叶一直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茶靠销量创汇,走低价战略,没有品牌意识,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中国绿茶成了中档茶,甚至低档茶的代名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对记者说,中国绿茶在国际上只卖2美元一公斤,而且大部分是以原茶形式出口,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国茶叶企业还处在做国内市场段。中国价格比较高的传统名茶主要在国内销售,2008年中国产绿茶124万吨,其中只有30万吨出口。据了解,中国绿茶出口目的地主要是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亚洲的阿富汗,以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等地。主要品种为珠茶、眉茶等低档绿茶。中国绿茶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北非国家,摩洛哥等因气候干旱、长期游牧,缺乏蔬菜和维生素,因此完全靠喝茶补充。他们饮茶的方法,是用小炭炉烧开水,将茶叶、薄荷、盐、糖等放入铜壶煮沸,有些人习惯连茶渣一起吃掉,即使不吃也会倒掉,如果需要再喝就得另煮一壶,因此茶叶消耗量极大。

日本、美国、欧洲对中国绿茶也有少量进口,主要为高档绿茶和定制的特种绿茶,利润较高但量很少。日本还针对中国茶叶设立了农药残留的标准。这也造成中国茶遍天下、中国茶叶却走不远的局面。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目前还有很多困难,由于缺乏绿茶消费的文化背景,高端绿茶在国外很难销售。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进行品牌运作的茶企业,品牌运作使其茶叶销量和知名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作为农产品,茶叶没有地理标志不行,它的生长受地理条件制约很大。而一旦成为地理标志,就成为公益性的东西,所有企业都会因为和这个地理标志沾边而获利。必须要行政管理部门强制要求,厂家必须标识自己的厂家品牌。中国品牌战略学会首席专家杨清山说,咖啡也是以产地来标识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竞争,也需要生产品牌。

有专家表示,中国高档绿茶品牌规模都比较小,品牌众多,产量却都不大,这就造成不但品质不均,而且营销投入不够的局面,而低档品牌主要针对中东、非洲等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认同度低,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中国在海外市场营销过程中只顾推销茶叶,在茶文化推广方面却做得很不够,这无疑也限制了中国绿茶品牌的推广。此外,绿茶和红茶不同,讲究新鲜度,同样是高档茶,高档红茶的最佳饮用期至少1年,高档绿茶则仅几个月,这显然限制了高档绿茶品牌的推广。

中国茶必须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强大在世界茶业舞台

在企业经营中,市场营销分析(4P分析)引导着企业的商业规划和自检,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策划工作。

在国际市场,中国茶产业何尝不是一个大企业呢?用4P分析中国茶的国际营销,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我们系统反思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策略,进一步明确提高出口的市场策略。

市场营销:一缺三

4P分析,就是逐一分析企业的产品、渠道、促销和定价。将4P分析应用到茶产品出口,我们将不难发现,在四个因素中,只有产品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而渠道、促销、定价三个因素还没有步入行业主流考虑的范畴,中国茶出口的4P 明显是“一缺三”的高度残缺。

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实现完整统一的4P战略。这是一种战略性转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曾经可以协调4P携手发展,但是,随着体制改革,原有的系统基本完全推倒,新生力量还不足以重建新的、有秩序的4P系统。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茶出口的行业4P系统。

产品思考:“茶”是什么?

“普洱茶是什么?”——这是云南某普洱茶研究机构重点攻关的课题。

“茶是什么?”——这个看上去很浅显的问题,实际上,也让不少业内巨头叹息。对它的不同解读,将导致不同的产业和企业战略方向。

茶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科学等多个方面,去重新认识。

毫无疑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代茶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希望引起大家的深思。

我们谈到茶,动辄就以某国际知名企业作为标杆。然而,中国茶与它,既是相互效仿的对象,也是互相超越的目标,不该将其作为茶的标本。

具体到实物层次,茶提取物、茶饮料、茶医药等,都属于茶的范畴,也都应该进入中国茶的国际营销规划。

渠道思考:我们在哪里?

目前来看,红茶主要出口市场在原英属殖民地,而绿茶主要在原法属殖民地。其它茶类有自己的渠道吗?

我们的产品能不能摆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出口渠道控制中,我们居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中茶曾经有自己的国际渠道,在摩洛哥等国,有自己的专卖店,然而,现在也萎缩了。现在,中国茶企基本没有控制国际渠道的能力,管理权限只限制在国境线以内,在海外市场完全居于从属地位。

如何建立新渠道?国内企业很少具备这个实力。渠道建立,要依赖国家的支持和行业外的输血,以及专业的资深国际贸易人才。

价格思考:谁做主?

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甚至于基本垄断了国际绿茶市场。然后,中国并不能决定茶叶的出口价格。

怎么获得茶叶定价权?统一出口管理,如建立出口拍卖和出口门槛制度等。这是一个大的背景,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行动。

即使全国范围内的绿茶、红茶协调不顺利,某个特色茶的产茶区还是可以协调的,比方说,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在茶叶局的协调下,完全可以统一出口价格,为中国茶叶出口调控提供一个良好的蓝本和探索。

依靠统一的管理,我们完全可以控制中国茶叶的国际价格。

促销思考:我们有促销吗?

在海外的媒体上,我们茶叶企业的报道太少。我们要学会跟外国媒体打交道,把我们在国内的软文广告做到华尔街日报去。这只是一个简单促销广告案例。

另一方面,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广告却在海外畅销,广告费用就是印度政府的专项宣传资金。

如果各级政府和各地企业一起努力,可以建立一个中国茶叶国际推广委员会和国际推广基金。然后,学习国内风风火火的事件营销,到国外去宣传推广一番,那样中国茶领跑世界的时代也就不远了!

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目录 摘要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二、福建茶叶生产规模 三、福建茶叶产品结构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二)国际市场价格 五、福建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六、福建茶叶出口贸易战略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历史上,福建茶叶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福建省茶叶出口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当前分析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对提高我省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福建茶叶进出口现状发展战略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福建乌龙茶,原对全国茶叶的影响可谓是无关大局的,市场份额也不大。长期以来,福建茶人辛勤耕耘,勇于开拓,使得福建乌龙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茶叶流通体制改革,福建省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优势产业。 二、福建茶叶的生产规模 茶区遍布全省九个地市、64个县市区成为我国最大、茶类品种最多的产茶省份。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全省从事与茶叶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经销、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员超过3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近四分之一。 三、福建茶叶的产品结构 福建省茶类主要有乌龙茶、白茶、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其中又以绿毛茶和乌龙茶为主。近几年来福建茶叶生产年年增长,特别是乌龙茶产量的增长更为显著。另据了解,从出口品种看,主要为乌龙茶、花茶、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在国际市场上,绿茶和乌龙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乌龙茶为福建省特有的茶叶品种,其他国家没有生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竞争优势。福建省生产的花茶也是国际市场上主要花茶来源之一。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我国福建茶叶近几年的单位出口金额是最高的,但几年的出口量排在我国出口量排名的第二位。浙江省茶叶出口位于第一位,2012年出口量达到16.61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7.39%;出口金额达到31849.1万美元,占全国比重的52.46%;福建省2012年出口金额为13868.5万美元,居第二位。出口数量为4.78万吨;茶叶出口额居前三位的还有上海。 (二)国际市场价格 从出口产品价格看,福建茶叶出口单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茶叶出口价比斯里兰卡出口茶价高20%左右。20世纪80年代保持在3.0美元/kg左右,90年代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茶价稳定。2000-2002年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在2.56美元/kg左右,高于全国2000-2002年1.37美元/kg的平均价,高于斯里兰卡2.46美

2020中国茶叶进出口分析情况

2020中国茶叶进出口分析情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生产大国。近几年,中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长。 红茶仍是主要进口品种 中国茶产业在2019年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总产量以及产值等主要指标均创新高,与此同时,困扰产业发展的产销矛盾也日益突出,消费人口与消费总量增速持续趋缓,市场存量继续增加。 面对国内茶叶市场内销趋缓局面,2019年,我国进口茶叶数量仍在持续提升。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进口茶叶4.43万吨,同比增长22.25%,其中红茶进口量为 3.64万吨,占总量的83.77%。进口茶叶总金额为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其中红茶进口额为1.26亿美元,同比增长7.07%,占总金额的67.3%。 具体到地区来看,2019年,我国进口茶叶超过千吨的地区共8个,其中浙江、福建以及江苏分列前三,进口茶叶量均在7千吨以上,浙江以9260.5吨的茶叶进口量排名第一。另外五个千吨以上茶叶进口量的地区是广东、北京、上海、广西以及安徽。 出口品种绿茶最多 出口方面,2019年,面对摩洛哥、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可预见性下降,中国茶企及时调整战略布局与结构,全年茶叶出口呈现出总量盘整、价额大增的态势,量价额均创历史新高。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36.65万吨,同比上升0.52%;

金额为20.20亿美元,同比上升13.61%;出口均价5.51美元/公斤,同比上升13.14%。 从品种来看,目前,我国茶叶出口仍以绿茶为主,2019年绿茶出口量为30.39万吨,同比增长0.33%,占总量的82.92%;绿茶出口额为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7.77%,占总额的65.25%。 从出口国家/地区来看,2019年,中国茶叶在传统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制约出口在局部市场出现下降的两大因素包括技术壁垒和关税壁垒。 在技术壁垒方面。一是中国茶叶对摩洛哥这一最大传统市场的出口量仅为7.43万吨,同比下降4.2%;主要原因是该国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进口茶叶农残限量新标准。二是欧盟不断增加农残检测项目,提高农残限量标准,使中国茶叶对欧盟出口量仅为2.8万吨,出口金额为1.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和12.1%。 在关税壁垒方面,2018年,美国是中国茶叶出口(量、额)的第四大贸易国。受贸易战影响,2019年9月1日起,美国对中国茶叶征收15%的关税,致使201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茶叶1.47万吨、出口额为0.7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滑5.2%和21.35%。 具体到地区来看,2019年,我国出口茶叶超过万吨的地区共7个,其中浙江、安徽、以及湖南分列前三,出口茶叶量均在3万吨以上,浙江以15.88万吨的茶叶出口量排名第一。另外4个万吨以上茶叶出口量的地区是福建、湖北、江西以及四川。

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文/谢雅玲陈永昌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茶叶贸易发展迅速。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福建省的茶叶贸易是一个怎样的发展现状,有哪些发展优势和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福建茶叶贸易现状,对福建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量的增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福建省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茶叶流通体制改革,我省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我省农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优势产业。2009年,福建茶叶生产呈现乌龙茶质优价高、红茶产销两旺、白茶量稳价升的良好态势,全年茶叶生产总产量26万多吨,居全国第一位;茶叶出口创汇5734万美元,同比增长8.6%。 二、福建茶叶的出口现状 据统计2009年月,中国出口茶叶数量为302,949.3吨,同比增长2.0%,金额为70,495.4万美元,同比增长3.3%,平均单价为2,327.0美元/吨,同比增长1.3%。而其中福建省出口茶叶数量为1,254.41吨,环比增长2.7%,金额1,221.7万美元,环比增长59.4%。出口量在全国第五位。 三、福建茶业贸易发展的优势条件 福建茶叶贸易发展在多个方面占有主要优势。主要有第一,自然条件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第二,福建茶叶茶类多、良种多、名优茶多,品种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年来国家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各项措施上都有较大支持。第四,福建港口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显。第五,科技不断进步。科技利用率不断提高,在茶叶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也取得进展,保健茶、速溶茶及茶食品的开发利用,茶叶中有效物质的提取应用等,足以表明福建茶叶在生产、加工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水平。第六,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茶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倍受关注。近年开发出来的罐装茶汁、瓶装茶饮料,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并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打产品. 四、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1、成本居高不下。福建省茶叶生产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不 高。为科研而科研的传统研究模式与生产、市场不对接,导致许多研究项目的成果不能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科技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 2、经营模式粗放、加工和深加工环节薄弱。福建省茶叶生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茶出口,“凭什么”领跑世界? 发布日期:2010-03-23 来源:国际茶讯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但“引领世界潮流”的说法也不为过,如果仅仅从品类和科技两个角度而言。尽管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消费者对口味创新的喜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话,中国茶类将是首选,也是唯一的选择。从这个大趋势看,中国茶叶必将引领世界潮流。 2009年,中国茶出口位居全球第二位 截止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还没有正式公布2009年茶叶出口数据。根据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估计,中国茶叶出口将可能位居全球第二位。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位居全球第三位。相比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全球排名可能上升一位。 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斯里兰卡减产12%,产量为26万吨,全年产量大概在30万吨左右,除掉内部消耗,出口量约在30万吨以下。照此估测,中国茶叶出口将超越斯里兰卡,位居全球第二位。 往年排名第一位的肯尼亚,2009年前11个月生产茶叶27.8万吨,同比减少9.7%。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有可能与肯尼亚持平,或者超越肯尼亚。甚

全球茶叶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全球茶叶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一、出口贸易概况 100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 1900年,印度茶叶出口量8.7万吨,首次超过了中国的8.37万吨,此后,印度占据茶叶出口第一大国达90年。是年,全世界茶叶出口量27.48万吨。1907年,日本绿茶在美国市场首次超过中国,此后,日本茶叶在美市场不断扩大。1913年,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茶叶出口8.68万吨,首次超过中国的8.27万吨,跃居世界第二。此后,中国一直落后于斯里兰卡。1917年,Raymand C.Naekay在美国《茶与咖啡贸易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与印度的茶叶贸易》的文章,详细解释了中国茶叶由25年前居世界首位,而后一年不如一年,逐步衰落的四个原因。一是生产者缺乏协调的组织;二是栽培茶叶不用科学的方法;三是税收的繁重;四是政治上的骚扰……而印锡茶政府能够用全副的精神去奖励,而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栽培制造技术的改良……所以华茶市场就渐渐被人所蚕食了。 196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委员会设立“政府间茶叶协商小组”,次年成立“茶叶消费促进小组”。1976年,“国际茶叶宣传协会”成立。1976年下半年-1977年5月,国际市场出现罕见的茶叶旺市,红茶价格上涨200-300%,绿茶价格上涨70%,这是由于南美咖啡遭受严重霜冻大量减产的影响。1984年,国际市场茶价狂涨,因印度国内供应紧张,于上年12月下令限制CTC茶叶出口。这年中国茶叶出口量13.93万吨(不含台湾,红茶7.2万吨),首次超过1886年的13.4万吨的最高纪录。1987年,茶叶出口口岸公司由3家发展到18家。由于各口岸公司各自为政、争购货源、抢占市场,导致茶价大跌,市场混乱,外商无所适从,对中国茶叶失去信心。1993年9月,瑞典歌德保号沉船珍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瑞典东印度公司船只从广州装运中国茶叶和瓷器于1745年在瑞典近海沉没。1984年打捞出370吨中国武夷茶叶共2000多只茶箱和罐装茶及一些茶杯茶壶等。这次展出的茶叶为锡罐贮存,尚未氧化变质。1994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贸易年鉴>,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就低于全球平均价格,见表3-17。当时国内有人指出要开发高档的红碎茶、绿茶、乌龙茶、花茶、速溶茶、袋泡茶、罐装茶和有机茶。 表3-17 国际部分国家茶叶贸易价格单位:美元/吨 国家平均中国英国德国美国 均价 2104.4 2043.8 7577.7 6056.7 4429.3 1998年,国际贸易115-125万吨,80%为红茶。中国出口20万吨,创汇3.3亿美元。我国特种茶出口前景广阔,尤其是乌龙茶成为了出口增长最快的茶类品种之一,10年增长了9倍。2001年,我国出口茶叶24.9万吨,其中特种茶出口量为6.7万吨,创汇1.6亿美元,占当年出口量的27%和创汇额的47%。 1999年,我国茶叶出口跌幅达8%,红茶跌幅为50%。1999年,英国经济学家预测国际茶叶、咖啡市场价格将继续下跌,见表3-18。 表3-18 茶叶价格变化趋势预测单位:美元/公斤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单价 2.03 2.01 1.61 1.48 1.4 从2000/2001年度开始,全球制茶业开始进入一个长期的产大于销的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红茶和绿茶产量在过去20年上升了60%,从1981年的185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300万吨,并将继续增长。斯里兰卡、印度增长了50%,中国增长一倍,肯尼亚增长三倍。而市场则已近饱和。过去20年英国和俄罗斯的进口量彼消此长,两者总量增加不多;而巴基斯坦、美国、埃及这些大国的需求量保持不变。这5个国家占全球的50%。因此,世界粮农组织预言,印度、中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尼在未来10年将继续依赖本国市场的增长吸收新产量。 2001年在肯尼亚的国际茶叶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的负责人指出,“成年人开始转向包括软饮料在内的其它饮料,年轻人并不把茶列入考虑范围。”人们认为茶过时了。有人认为是茶的低劣质量影响了茶叶需求的增长。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及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s) 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贸易措施。事实上,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利益不受损害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目标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 概括起来,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五种:一是绿色环境附加税,即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而对那些污染环境,影响健康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二是绿色环保技术标准,是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义通过立法而建立的限制他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标准。三是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是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所签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质量、功能符合要求,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四是绿色环保包装制度,即产品的包装材料易于回收利用及再分解,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五是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进口国家为确保进口商品的安全性,而对进口商品实行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 二、我国茶叶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几年我国茶叶销往欧盟、日本、美国等地区和国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并被通报不合格的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茶叶被通报不合格的次数 年份欧盟日本美国共计 20132411742 2014274637 2015315541 2016307946 资料来源:整理自食品伙伴网、欧盟RASFF、美国FDA、日本厚生劳动省同时,本文也收集了2016年我国茶叶在销往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时,部分茶叶被抽检不合格的原因相关信息,整理如下所示: 表2 2016年欧盟、日本、美国通报我国茶叶不合格信息简表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虽然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有不少瓶颈需突破,茶企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走科技兴茶之路。同时要注意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才能尽快、尽早实现茶业崛起,提升我国茶业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2010茶叶出口金额创新高 自2005年以来,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28-30万吨,2009年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出口30.2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分析来看,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绿茶、花茶、普洱茶出口量上升,红茶、乌龙茶出口量下降。2010年,我国绿茶出口23.42万吨,同比增2.12%,金额5.67亿美元,同比增8.07%,实现连续9年量价齐增;花茶出口7356吨,同比上升24.4%,出口金额3990

茶叶外销分析

茶叶外销分析 一、国家及品种 1.摩洛哥、加纳、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及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是中国主 要的小包装绿茶出口市场。其中摩洛哥是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我国对摩洛哥茶叶出口一直占我出口总量的20%,其中绝大多数为绿茶(我国绿茶出口第一大市场)。 2.美国:茶叶进口量世界第四,约有一半的美国人喝茶,需求量大生产量小, 依赖进口,茶销售额每年超过10亿美元。红茶受欢迎程度高,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中国主要向其大包装绿茶)等有上百种,绿茶市场还未全面打开。美国人常喝乌龙、绿茶等罐装冷饮茶,可向其销售成品茶饮料,或将茶叶制成速溶小茶袋。 3.俄罗斯:茶叶进口量世界第一,红茶90%(中国主要向其出口大包装红茶), 绿茶(中国主要向其出口大包装绿茶)和其他茶类10%。是我国第二大红茶、第二花茶、第三大绿茶出口市场。 4.日本:盛产绿茶,大多数日本人喝本国的绿茶。因此主要销售红茶,普洱、 乌龙茶、安溪铁观音等。日本是我国第一大乌龙茶、第一大花茶、第二大普洱出口市场。 5.乌兹别克斯坦:大包装绿茶。 6.中国香港:大小包装红茶。 7.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主要产茶国家:生产满足需求,出口难度大。 8.新加坡、马来西亚:主要向中国进口小包装红红茶。 9.东南亚:东南亚地区华侨众多,喝茶习惯与福建相似,绿茶与乌龙茶的市场

开发空间较大。 10.英国:茶叶进口量世界第二,本国没有茶叶生产。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 他们喜欢喝浓茶,普洱是比较适合他们的口味。 11.巴基斯坦:茶叶进口量世界第三。 12.德国:中国主要向其出口大包装绿茶、大包装红茶。德国人爱喝各种花瓣加 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花茶,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有花无茶”。 二、出口形势 在我茶叶出口市场中,出口数量超过8000吨的市场依次为摩洛哥、美国、俄罗斯、日本、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及利亚、香港和毛里塔尼亚。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摩洛哥、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主销市场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日本和俄罗斯略有减少,毛里塔尼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十年内增幅超300%,已跻身我国出口市场前5位,预计今年进口超过1.6万吨,成为最具潜力的非洲市场之一。 三、包装(具体由茶叶特性及价格决定) (一)包装材料 1.铁盒、铁罐、易拉罐 2.塑料袋、纸袋 3.木盒:密封效果差,不利于茶叶的保质(尤其是香气)。 4.硬纸盒:为降低包装成本,以硬纸盒代替木盒(用木纹图形的纸贴面,有木 质外观)。

全球茶叶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全球茶叶市场分析 研究报告

一、出口贸易概况 100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 1900年,印度茶叶出口量8.7万吨,首次超过了中国的8.37 万吨,此后,印度占据茶叶出口第一大国达90年。是年,全世界茶叶出口量27.48万吨。1907年,日本绿茶在美国市场首次超过中国,此后,日本茶叶在美市场不断扩大。1913年,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茶叶出口8.68万吨,首次超过中国的8.27万吨,跃居世界第二。此后,中国一直落后斯里兰卡。1917年,Raymand C.Naekay 在美国《茶与咖啡贸易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与印度的茶叶贸易》的文章,详细解释了中国茶叶由25年前居世界首位,而后一年不如一年,逐步衰落的四个原因。一是生产者缺乏协调的组织;二是栽 培茶叶不用科学的方法;三是税收的繁重;四是政治上的骚扰……而印锡茶政府能够用全副的精神去奖励,而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从事 栽培制造技术的改良……所以华茶市场就渐渐被人所蚕食了。 196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委员会设立“政府间茶叶协商小组”,次年成立“茶叶消费促进小组”。1976年,“国际茶叶宣传协会”成立。1976年下半年-1977年5月,国际市场出现罕见的茶叶旺市,红茶价格上涨200-300%,绿茶价格上涨70%,这是由于南美咖啡遭受严重霜冻大量减产的影响。1984年,国际市场茶价狂涨,因印度国内供应紧张,于上年12月下令限制CTC茶叶出口。 这年中国茶叶出口量13.93万吨(不含台湾,红茶7.2万吨),首 次超过1886年的13.4万吨的最高纪录。1987年,茶叶出口口岸公司由3家发展到18家。由于各口岸公司各自为政、争购货源、抢占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的问题,因此四川茶叶出口发展应从茶叶生产的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转变观念,加强四川茶叶的品牌建设,从而扩大四川茶叶的出口。 [关键词] 茶叶出口现状对策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盆地,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四川省地形西高东低,大致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四川茶文化。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的茶叶产量目前约占全国的10%,但出口值仅占全国的0.41%。在官方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川茶是名落孙山。四川的出口状况与其产茶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

(三)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 19世纪牛叶以前,个国是世界的王要产茶国和出口目,几乎垄断着国际 茶叶市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帝国王义的入侵、国内战祸连绵等因素的影 响,加之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业兴起,至新牛国成立前夕,中国茶叶几乎退 出F国际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出口增长很快,茶叶出。量由1950 年的〔).85万吨增加到200 5年的28.7万吨。出口金额由811.55万美元增加到4.8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33倍和58倍。多年来中国茶寸出。保持在当年茶 叶生产总量1/3左右。KEMET代理商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三大茶叶出。国之一、约占全球茶叶 贸易色量的20%。 绿茶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我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中国绿茶已占 有世界绿茶市场80%的市场份额,随着世界范围的绿茶需求不断上升,国际 市场对绿茶的需求增长超过了红茶。2004年,我国出口绿茶19.62万吨,出 口金额2.94亿美元,占当年茶叶出口总量的70%,占出口总金额的67%。中 国出口绿茶约80%销往非洲和亚洲,其次是欧洲。摩洛哥、日本、加纳、毛 里塔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是中国绿茶的主要外销市场。此外, 中国绿茶对美国、伊朗、俄罗斯和新加坡的出口前景也被看好。 红茶是国际茶叶贸易中的主要茶类,但占中国红茶出口总量70%以上的 红碎茶是由中小叶种生产出来的,其品质与国际市场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因 此我国红碑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软弱。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红碎茶 出。逐年下降,近年基本稳定在年出g 4万吨左右的水平,约占世界红碎茶出 口量的7%。2004年我国出口红茶3.94万吨,创汇4118万美元*我国红茶 的主要买家为俄罗斯、美国、波兰、英国、德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国。 鸟龙茶、普洱茶、花茶、白茶等仅在我国有生产,是我国独有的出M商 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份额,特种茶的出口是我国的特色,具有一定的 增长潜力。2004年我国出口特种茶4.46万吨,金额10100万美元。其中鸟 尤茶1.95万吨,金额4499万美元。特种莱主销亚洲、欧洲、北美的部分国 家,其中鸟尤茶出口日本L 36万吨,金额3200万美元。近年来,日本、俄 罗斯、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斯里兰卡、越南、荷兰、加余大、英国等国 进口我国特种茶增长较快。 。世界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内容, 也推动了世界茶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茶文化几皮沉 浮,历经坎坷。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 咋产品更如丰富多彩,茶产业的内涵不断丰富,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头号产茶大 国。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茶叶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了国家级和省 部级的茶叶科研院所10多个,国内有10多所高校设有茶学专业,形成了从专 科到博士的完整高等茶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茶学学术团体、与茶相关的专 业协会的工作充满活力,每年有上百种茶学专著间世,出版冬层次的茶学专业 期刊数十种,推动了茶外科学的进步和茶文化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茶科学的发 展,茶产业的进步,茶经济的繁荣,为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改革开放后,国人对文化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呈现出来,茶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u90年以后,茶馆在各地相继涌现,推动7茶文化的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茶叶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八年,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优质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理念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红茶、白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系列下各类茶叶的出口。 欧洲、亚洲作为中国茶叶销售的两大市场,一直是中国茶业出口的传统市场,本文主要从产品出口到消费出口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茶业至欧洲、亚洲做出口茶业成本核算,为出口茶业的宣传和推广设计出口经营方案。 关键词:茶业出口贸易市场分析 一、出口商品概况 天然茶行进出口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深化改革而成的专门经营研发茶业进出口的国际品牌

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因此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营养丰富,可以防止疾病。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饮用。

1.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2.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发热口渴、头痛目昏、小便不利及进食奶类食品过多者也宜食。 绿茶主要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较为出名。 黑茶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俗称黑五类)。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浙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一个重要省份,茶叶是其最主要的传统产业中之一,浙江茶叶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出口量等方面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在我国的茶叶出口市场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国际竞争愈加激烈,浙江茶叶出口的价格、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比较优势,出口前景不容乐观,浙江茶叶出口将在曲折中发展。本文从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入手,对浙江茶叶的出口量、出口规模、出口市场、出口价格和出口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影响浙江茶叶出口的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浙江茶叶出口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浙江,茶叶出口,出口竞争力,现状,对策 I

An Analysis of Zhejiang Tea Expor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bstract】Zhejiang being one of Chinese important tea export provinces, tea industry is its traditional industry. Ranking in our country’s top place in tea gardening areas, outputs, exports and so on,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ort of tea market in China. With the opening of tea market and increasing inten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re no longer obvious as before, the situation of exporting is not optimistic. Zhejiang’s tea export develops tortuously.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situation of Zhejiang’s tea export, this paper analyzes Zhejiang’s tea export quantity, export scale, export market, export quotation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Meanwhi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reasons influencing Zhejiang’s tea export. Final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tea export. 【Key Words】Zhejiang, Tea export, Export Competitivenes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目录 摘要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二、福建茶叶生产规模 三、福建茶叶产品结构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二)国际市场价格 五、福建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六、福建茶叶出口贸易战略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历史上,福建茶叶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福建省茶叶出口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当前分析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对提高我省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福建茶叶进出口现状发展战略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福建乌龙茶,原对全国茶叶的影响可谓是无关大局的,市场份额也不大。长期以来,福建茶人辛勤耕耘,勇于开拓,使得福建乌龙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茶叶流通体制改革,福建省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优势产业。 二、福建茶叶的生产规模

茶区遍布全省九个地市、64个县市区成为我国最大、茶类品种最多的产茶省份。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全省从事与茶叶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经销、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员超过3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近四分之一。 三、福建茶叶的产品结构 福建省茶类主要有乌龙茶、白茶、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其中又以绿毛茶和乌龙茶为主。近几年来福建茶叶生产年年增长,特别是乌龙茶产量的增长更为显著。另据了解,从出口品种看,主要为乌龙茶、花茶、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在国际市场上,绿茶和乌龙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乌龙茶为福建省特有的茶叶品种,其他国家没有生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竞争优势。福建省生产的花茶也是国际市场上主要花茶来源之一。 四、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概况 我国福建茶叶近几年的单位出口金额是最高的,但几年的出口量排在我国出口量排名的第二位。浙江

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与日本市场的定位策略

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与日本市场的定位策 略 中国是茶叶生产与贸易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茶叶主要以散装形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效的竞争力。那么,中国茶叶该如何突破瓶颈,如何积极拓宽国外市场呢?本文针对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茶叶出口日本的市场定位策略。 一、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及瓶颈问题 茶叶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国茶叶生产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3869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89万吨,茶叶生产连续19年增产增收。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与金额都呈现上升态势,出口数量从2003年的2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32.58万吨,出口金额从2003年的3.6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47亿美元。 目前,我国茶叶的出口去向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其中,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传统主销市场,每年的茶叶出口量达到1.7万吨以上。但我国茶叶仍然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一)出口企业多,效益差 据统计,我国茶叶出口企业有392家,其中,出口金

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90多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6家,2000万美元的企业有8家。由于行业进入标准较低,企业数量很多,并且规模较小,出口多采用低价竞销。虽然茶叶出口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大部分茶叶企业都是薄利多销,出口利润较低。 (二)贴牌多,品牌少 受实力水平的限制,我国多数茶叶出口企业市场开发积极性较弱,产品多是贴牌生产,附加值不高,只能获取少量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美国首席营销官协会曾调查公布,品牌厂商的产品毛利率平均为27%,而贴牌厂商的平均毛利率仅有19%。如今,我国茶叶产业产值约为300亿元,而国际著名茶叶品牌“立顿”的产值就达到了230亿元,相当于中国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三)散装多,精品少 我国茶叶出口主要以大宗原料茶为主,并且大部分茶叶以散装形式出售,产品多属于中低档,加工简单,科技创新含量不高。随着袋泡茶、速溶茶等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者喜爱,我国茶叶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与加工制作上投入不足的劣势愈发明显。目前,全国各类名优茶产量仅占茶叶总产量的25%左右,大部分茶叶属于初级产品;而同为世界茶叶出口大国的斯里兰卡,其生产的茶叶约40%是高附加值产品,原料散茶仅占8%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