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的论点的作用(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三、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注意的几个方面: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9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中国石拱桥》为事物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为事理说明文。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死海不死》死海浮力大,咸度高。

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

(1)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其作用是: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晰。(《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通过比较,使……的特征更加鲜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或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6、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7、语言准确性:

考点: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

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

8、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1:2003年“死海之变”第10题“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教给学生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例2:2004年“走进森林”13小题“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例:如何处理太空垃圾

2004年,14题: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

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胡丰阅读理解技巧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为….补充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 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了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名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一、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的记叙文。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表达方式: (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2)正确辨别: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5.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各种文体阅读及答题方法指(小说)

各种文体阅读及答题方法指导(小说) 一、文体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小说描写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答题方法指导】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2. 故事的归纳。 【答题方法指导】: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中叙述的故事。 例:(2005 河池市)这篇文章(《睡莲花开的声音》)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答:露茜修女带6个失聪的孩子到茵梦湖畔“听”睡莲花开的声音。(提示:回答要具备人物、事件、地点几个要素) 3. 故事感人之处作答。 【答题方法指导】:①在文段中找出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一处。②说明清楚自己感动的理由,如某个情节。 例: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例子略) 4.人物形象分析。 【答题方法指导】:①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分析。②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

类比推理三大解题技巧

类比推理三大解题技巧 类比推理是国考的必考题型,主要测查的是报考者对词语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其题干和选项都以词语的形式呈现,字数少但时间也较短,所以考生的正确率不高。近两年来,难度也加大。因此,考生就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类比推理的解答技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类比推理解题的核心关键是找词项间的关系。上图所列三大技巧正是分析词项间关系的精髓所在。造句找关系,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速地确定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的关系;横纵反复对比,可以帮助考生找到更加本质的关系,并排除迷惑选项。无论考试中出现什么样的新关系,都可以应付自如。 一、造句找关系 释义: 即利用语感对题干和选项给出的词组分别进行造句,通过句子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词项之间的关系。 适用条件: 所给的词项之间的关系往往并不明显,很难直接判断,此时可以通过造句,取得词项间的关系。 小贴士: 运用造句找关系,通常需要引入其他元素将其联系起来,从而发现其中的关系。 【例题1】(2013·国家) 风险:规避:损失 A.保险:购买:赔偿 B.老人:关爱:长寿 C.锻炼:加强:肥胖 D.军队:保卫:战争 【解析】 1.对题干词组造句: 规避风险可以避免损失。 2.对选项词组造句: A项:购买保险可以获得赔偿; B项:关爱老人可以使老人长寿;

C项:加强锻炼可以避免肥胖; D项:军队在战争中保卫国家。 只有C项关系与题干相同,故答案选C。 二、横看不行竖着看 释义: 当词项经过横向比较后仍得不出答案时,就要“竖着看”,纵向来查看题干与选项的关系。 适用条件: 有些题目的词项经过横向比较后,会发现选项中没有一项与题干词项的关系相符或不止一项与题干词项的关系相符,此时就要考虑纵向查看题干与选项的本质关系,以得出正确答案。 小贴士: 纵向对比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 ②感情色彩(褒义、贬义、积极、消极) ③属性(某种类型、对象功能) ④词义(近义词或反义词) ⑤词的构成(主谓、偏正、动宾结构,或连绵词、复合词等) ⑥其他特性 【例题2】(2013·国家) 柏油公路:阳光大道 A.蔚蓝行星:美丽地球 B.纳米涂料:超级墙漆 C.双峰骆驼:沙漠之舟 D.液晶屏幕:璀璨荧屏 【解析】 1.横着看 柏油公路和阳光大道都与道路有关,且柏油是铺设柏油公路的材料;B、D两项符合。 2.竖着看 前者指具体事物,而后者是抽象概念,排除B项。 故答案选D。 三、反复对比来排除 释义: 有些题目横着看了排除不了,竖着再看还是排除不了,这时就需要再横着看看还有什么别的细微差别,反复对比寻找更多相同属性,直到只有一个选项符合为止。 适用条件: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论说文: 或称“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正误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沟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刘勰《文心雕龙》) 一、论说文的发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 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记叙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记叙了……,点明了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叙述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行测解题技巧:16种关系秒杀类比推理

行测解题技巧:16种关系秒杀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题是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的常考题型,难度相对来说不大,但是,要快速且准确地选出答案,也是不容易的。中政行测专家精心整理了类比推理中常见的16种常见关系,帮助考生快速掌握类比推理题的解题方法技巧。 一、外延关系 外延关系是指词项在外延上存在的同一、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 1、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指词项表述的是同一事物,指代的是同一个概念,外延完全相同,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例题】()对于U.K 相当于美国对于() A. 德国 P.R.C B. 中国 G.C C. 联合国 U.C D. 英国 U.S.A 【解析】U.K是英国的英文缩写,U.S.A是美国的英文缩写,对应词项的含义相同且后者是前者的英文缩写。故答案为D。 2、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指词项分别属于同一“属”下的不同“种”,彼此之间互不相容、互相排斥,在外延上没有交集。根据词项的外延之和小于还是等于他们临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又可以分为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①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词项之间关系并列、互相排斥但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临近的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也就是词项属于同一个种属下众多种类中的几种。 【例题】黄色:红色:白色() A. 忧伤:高兴:愤怒 B. 女医生:男医生:医生 C.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D. 左手:右手:举手 【解析】黄色、红色和白色关系并列、均属于颜色且只是颜色众多种类中的几种;A项忧伤、高兴和愤怒关系并列、均属于情绪且只是众多情绪表现中的几种;B项医生包含了女医生和男医生;C项中科学和非科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的理论来自非科学,非科学的理论经过证明研究有可能成为科学,而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说成科学,如星占学,三者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D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为….补充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 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了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 1.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4)方法 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b.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 ①顺序记叙: a.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b.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 a.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 (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 ②结构上的条序性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强调了……事件的结果或高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 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常见的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六、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①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地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地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地观念地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②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地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是:可以显示情节发展地必然性,增强作品地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地兴趣和关注。 ③象征:通过特定地、容易引起联想地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地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是: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④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地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地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行测考试:判断推理中类比推理常考题型的解题技巧

为了让考生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判断推理部分中的类比推理有一个正确合理的答题思路,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习题教育根据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招警考试、三支一扶考试、选调生考试等公职考试中的类比推理常考题型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类比推理题型分类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的类比推理是要求考生考生在选项中选出一个与所给词的关系最为贴近的选项,其中所给出的一对相关词中,其关系种类有很多,习题教育经过研究分析将其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因果关系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词语间原因与结果关系的分析和应用。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形式基本上分为:“一因一果、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这三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区分。例如:成功∶努力,努力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努力是原因,成功是结果。 (二)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通常为同一类属下相互并列的概念,同时包括了对比关系、相邻关系等。例如:男人∶女人,老师∶学生,中子∶电子等。在这里,为了便于考生系统掌握,我们将考试当中常会出现的“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这种类型也归为并列关系,例如:桂圆∶龙眼,衮服∶礼服,红豆∶相思子等。 (三)对立关系 对立关系,我们也将其称为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词在意义和立场上完全相反和对立的关系。例如:争斗∶和平,坚强∶软弱,光明∶黑暗等。 (四)属种与种属关系 与逻辑学当中的定义相同,我们将外延较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属种关系是指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对于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例如:“动物”与“脊椎动物”,“劳动者”与“农民”。种属关系是指外延较小的种概念对于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例如:“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在这一对关系中,由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但脊椎动物不一定都是哺乳动物,这样,“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五)质同关系 质同关系,顾名思义是指两个词在本质属性和根本立场上完全相同的关系,例如: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两种物质都是化学分类中无机物中的盐类,本质相同。 (六)人与物的对应关系 在类比推理题型当中会出现多种与特定或相关人有关的物的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特将此种类型归为一大类,这里的“物”包括:作品、学说、典故、身份、行为、环境、事件等。例如:司马迁∶《史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望梅止渴∶曹操,李白∶诗仙,警察∶搜捕,检察官∶检察院,运动员∶奥运会等。另外,还有物与物的对应关系,为了便于考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我们也将其划为一类,这里的“物”是指事物、事件、环境等。例如:网球∶网球拍,火把节∶风俗,游轮∶海洋等。 (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关系。例如:电脑∶鼠标,封面∶书本,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等。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成分与成品的关系,是指某物品与其制成材料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其归为一类。例如:皮革∶皮鞋,树木∶竹筷,米酒∶粮食等。

文学文体常识

一、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艺”:风 (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二、诗歌简介 一、什么叫诗歌“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例:歌词“十五的月亮” 中的“亮”,落在liang声上。△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②反映社会石壕吏新婚别△杜甫的《三史》潼关吏《三别》垂老别新安吏无家别△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③反映边塞生活△王昌龄《从军行》:(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④

行测判断推理-4【类比推理】解题技巧+练习题

行政能力测试第三部分推理判断第四章类比推理 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例如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多,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第二,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是本质的,相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愈是相关的,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 题型分类及应试技巧 1.类比推理常见的四种现象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由于类比推理涉及的逻辑关系比较多,要想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两组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越多,则据此推出的另一对相似词的可靠性越高两组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越多,意味着两组对象在类与类的关系中就越接近,因此就越能排除迷惑项,类推出的结论也就越可能符合题干部分词语要考查的逻辑关系。如果两组类比对象之间没有足够的共同属性,比较起来就可能不伦不类,即由两个已知词的逻辑关系推出的另一组具有相同逻辑关系的两个词,就很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例题讲解]XX∶金陵 A. XX∶春城 B. XX∶穗 C. XX∶晋 D. ∶蓟 考霸解析:本题中,从题干部分很明显可以得出两个词之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的逻辑关系,但仅有此关系无法在备选项中选出答案,因为A、B、D都符合要求。再仔细分析题干部分可以发现金陵是XX历史上有过的名称,两组对象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方面的,并且这种共同本质属性越多,那么得到的结论正确率就越高。 [例题讲解]金刚石∶石墨 A. 氧气∶氮气 B. 生石灰∶熟石灰 C. 红磷∶白磷 D. 二氧化碳∶干冰 考霸解析:本题中,题干部分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虽然物理形态不同,但是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是同素异形体。在选项部分,最具迷惑性的选项就是D项二氧化碳和干冰,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但它们不是同素异形体,后者仅指单质,不包括化合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应当是C项红磷与白磷,它们也是同素异形体。所以,在做类比推理试题时,一定要寻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的本质属性。 3.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与推出的一对词语间的联系越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还取行类比,从而得出荒谬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题讲解]工匠∶钟表 A. 飞鸟∶飞机 B. 上帝∶世界 C. 建筑工人∶楼房 D. 蜜蜂∶蜂巢 中世纪时,在基督教神学中,有的神学家就认为:钟表是有一定构造、规律的,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有其制造者,类推出上帝创造了世界,原因是世界也有一定构造的,有规律的,所以世界也必然有一个创造者,他就是上帝,从逻辑关系上分析,这就是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而D项错在,蜜蜂建造蜂巢是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其没有计划性、目的性。本题正确选项应当是C。

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的论点的作用(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 (一)诗歌 一条线索,两大传统: 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 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诗”。按体例编为风雅颂三部分,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人们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代表作《关雎》《伐檀》《硕鼠》。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 25 篇。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便于抒情。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我们学过的《涉江》,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名句。

汉赋:汉代以赋闻世。赋是一种介乎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究字句的整齐,韵律的和谐,语言上多用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辞采华丽,富于音乐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际内容。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长扬赋》《羽猎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高中学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一个官署的名字,掌管音乐,负责从民间搜集民歌,供宫廷演唱。这些民歌的歌词保留下来,被称为乐府诗。后世诗人仿照乐府古题所写的诗歌也叫乐府。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的好作品。诗歌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诗题有“歌、行、引、曲、吟”。同时,有诗就有歌,在当时都有曲谱可以传唱。一直到唐代,诗与歌才算真正分开,撇开音乐注重社会内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变乐府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木兰诗》选自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这两首诗被人们称为“乐府双璧”。大家熟悉的《敕勒歌》《陌上桑》等也都是乐府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