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的节日。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藏历正月十五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夜晚各寺院张灯结彩,悬挂各式花灯,主要街道搭起陈列酥油花的架子酥油花用酥油配以各种鲜艳颜色捏制而成,有花果鸟兽、牛马牲畜、楼台殿阁,极为精巧。云南迪庆归

化寺、东竹林寺等,均同藏区各大寺一样悬挂灯花,规模可观,十分热闹。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少数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 建筑: 服饰: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头帕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物。 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脚穿翘尖绣花鞋。妇女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小孩喜戴罗汉帽。帽子上镶缀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福禄寿禧等形象银饰。有的罗汉帽沿上层镶嵌十八罗汉,下层镶十八朵梅花。两鬓处分别装饰一个月亮,正中嵌有丹凤朝阳、双龙抢宝或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周围是彩

云和水波环绕,下面各嵌一只雄狮。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由各种不同图案纹样组织而成的侗锦装饰在侗族服饰上,使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侗锦长期与侗族服饰结合,使侗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更加明显。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研究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作者:————————————————————————————————日期: 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荔波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黔南州荔波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中部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境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

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西北部的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结 课 论 文

文化旅游发展到今天,我们很艰难说它起源在哪里,即使在我国早起文人骚客游历全国的这行为中,也不乏对各地文化的体验,出资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就是最有力的佐证。若提到最早对“文化旅游”进行理论概括的就要归功于旅游文化比较早的欧美国家了。 在2004年欧洲旅游委员会与世界旅游组织发起的机遇文化动机的欧洲城市休闲旅游研究中,研究者根据需要确定了两个文化旅游的定义,它们分别是:城市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即人们处于获取新的信息与经验以满足其文化需求的目的,被目的地国家的城市文化所吸引物所吸引,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作的旅游。城市文化旅游的操作性定义:由于特别的文化吸引物的吸引,使人们离开惯常居住地所作的旅游,这些吸引物包括城市遗产地、艺术和文化展、戏剧等。 以上定义仅仅是基于城市文化旅游,但实际上,文化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它也包含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彭热、服饰、习俗等,一级由此而产生的产品。 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目的地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章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美食、语言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击等更具有吸引力。 在我国旅游业住不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想观光与休闲、度假、回忆等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之时,“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根基”这一定理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与汉文化并存的我国各少数民族文

化,其原始性、独特性、神秘性、完整性开始吸引众多旅游者的眼球。丽江古城旅游开发所形成的“丽江模式”,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典范。 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民族文化和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旅游业已经称为丽江的指挥组产业之一,但是丽江作为以纳西族文化委主题的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种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古城居住功能逐渐减弱,居民迁出,旅游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由于种种原因古城内古朴典雅的居民建筑被越来越多的宾馆、旅店、就把所代替。截止到2001年,古城内共有6269名居民,经营户1300多户。其中餐饮店144户,各种酒店客栈146户。现在古城内充满商机,处于上级为止的古城住户选择在新区购置新房,而古城内的老宅高价出租,仅出租电话那普一项,古城住户的收入就十分可观。在这,居民的生活也收到影响,游客随意进入院落进行拍照、玩耍,使得当地居民普遍觉得自己的基本权利收到了侵犯。若处于旅游旺季,古城内更是人满为患。游客通宵达旦的娱乐,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呗打破了,纷纷选择搬出古城。古城的纳西人办了出去,外地商人搬了进来。在新义街、光义街、四方街、新华街等经营旅游纪念品的街道中,除了经营服饰的铺面丽江本地人略占多数外,其他各种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中外地商人占绝大多数。 古城居民迁出,外地商人迁入,使古城原有的社会网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纳西文化因子少了,形态各异的外来文化因子多了,古城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主要是由各个民族语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实践经验证明,旅游活动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说,要使得旅游与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恩施位于湖北的西部,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下,希望不断发现更偏僻的村庄的热潮下,恩施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的民俗旅游业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山区,恩施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梭布垭是4亿多年前形成的地质奇观,以形态奇异的石林著称;恩施土司城村寨建筑尽显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了土家文化;咸丰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景点历史文化悠久;和着撒尔荷的音乐,跳着土家摆手舞,唱着“龙船调”,漂流在三峡源头的支流清江河上,徜徉在有“世外桃源”之城、“土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古寨“鱼木寨”,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而恩施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山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制约了该州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的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

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少数民族风情展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风情展活动 策 划 书 编制时间2012-9-7

目录 一、活动背景———————————————(3) 二、活动目的———————————————(3) 三、活动主题———————————————(3) 四、活动容———————————————(3) 五、活动要求———————————————(4) 六、活动对象———————————————(4) 七、活动地点———————————————(4) 八、活动时间———————————————(4) 九、主办单位———————————————(4) 十、活动流程———————————————(4)十一、奖项设置——————————————(7)十二、经费预算与所需器具———————-——(7)十三、创新点———————————————(8)十四、应急方案——————————————(8)

校少数民族风情展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以“迎接党的十八顺利召开”为契机,让身边的青年团员更加了解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的,表现出特定的类型和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我国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等,这一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它的表现、传播和丰富发展,还要借助相应的媒体,如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戏剧等各种文化设施。在新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二、活动目的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活跃校园气氛,丰富校园生活。通过本次少数民族风情展活动在校的举行,宣传民族风情.推动当代民族文化发展,为各民族文化交流建立良好平台. 为了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与立志成才的青春使命统一起来,成为爱国的现代好青年。让广大学生群体体会到各个民族文化魅力;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体现各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

促进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共同发展的问题探讨

促进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共同发展的问题探讨-旅游管 理 促进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共同发展的问题探讨 陈军军支国伟 民族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然会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应该加快发展民族旅游业,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民族旅游事业,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切实建立居民参与机制,使少数民族妇女自觉保护民族文化。 本论文由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沧源县旅游开发对佤族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Y201)资助作者简介:陈军军,女,1975年7月出生,云南省镇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语言文化。 支国伟,男,1968年12月出生,云南省昆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妇女历来是文化的创造者之一,她们所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歌舞文化等,既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少数民族妇女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民族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必然会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应该: 一、加快发展民族旅游业,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妇女的发展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两个互为变量的因子。一方面,民族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妇女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

少数民族妇女之所以贫困,并非因为她们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是没有发展的机会。因此要帮助妇女的发展,要解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问题,必须清楚阻碍妇女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方面,最重要的是研究发展与妇女的关系问题,寻找产业发展与妇女发展的结合点,为她们创造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必然促使少数民族妇女产生改变经济生活现状的愿望和行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给她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旅游服务业是最适合女性从事的经济行业,少数民族妇女到了第三产业,就会使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男女劳动力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得到科学组合。 二、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民族旅游事业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中论述道:“妇女解放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规模地参与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难以估计的发展机会。不仅增加她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她们在家中和在社会上的地位,而且增加了她们参与社会活动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是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的民族文化旅游中最早最多的一项内容,由于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妇女的天性,在民间歌舞的传承和发展中,妇女发挥着比男性更大的作用。 通过对少数民族歌舞的不断挖掘创新,使它不仅有观赏价值,也能让旅客参与其中,做到既赏心悦目又亲身经历,增强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厚重感。同时,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参加文艺表演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改变观念,提高她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文化旅游概念解析 文化旅游就是以文化体验和文化审美为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认为能够满足文化旅游者文化体验和文化审美的旅游产品就是文化旅游产品(Richards,1996)。简言之,文化旅游是以不同文化符号为核心,使旅游者获得不同文化享受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应是承载多元文化的、主题鲜明的、禀赋特征凸显的系列旅游产品。 2、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宣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民族民俗与艺术资源不仅成为文化的渗透体和游客的游赏对象,而且成为旅游者了解文化,获取知识的主要文化源。旅游城市唯有充分挖掘与众不同的风采、独特的个性、特有的文化内涵底蕴,才能将城市旅游形象具体而鲜明地映入旅游者的心中,从而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品牌,进而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诱惑力和感召力。如中国最具魅力古城之一,也是唯一高原古城的—丽江古城,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和纳西民居及古乐等民族民俗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一旦提及丽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一些特色的民俗与艺术,甚至其已经成为了这一特定地域的旅游文化宣传资源,从而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 (2)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创新作用。民族民俗与艺术是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也发挥独有功效。或提高景物的观赏价值;或增加趣味,启迪游兴,或直接成为观赏对象,所以说民族民俗与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泼水节、歌舞节等,在民族村的展示已不再像地方上那样只在特定的节庆时间举行,而是在尽可能的在保持节日的原真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扩大主体的参与性,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其充分的展示了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其开发,可以丰富民族旅游项目,提高民族旅游开发层次,迎合了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也顺应了旅游者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

云南民俗风情与旅游论文

云南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 学号:2012060001 人文学院应用英语 姓名:朱怡霞 摘要: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中”的美誉。26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使得云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而富有内涵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关键词:云南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云南民俗风情 1、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2、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3、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

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

以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建筑为主题的旅游房地产项目

以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建筑为主题的旅游房地产项目 将居住、商贸、旅游较好结合大力打造商业旅游加强现金流 丰富的商业旅游元素和强有力的推广手段带动项目提高知名度 最大的利用项目的自然资源将休闲和生态的结合运用 打造休闲生态旅游把住宅的附加值最大化的升华地方文化主题鲜明 主题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情街展现满族人文文化的一条街 建筑风格满族居民的建筑风格 产业组合集居住商业商务旅游文化休闲餐饮功能于一体 区位距长白山xxx公里 交通环境道路四通八达通有跌路交通便利 区位(图) 概况 规划占地面积xxxx平方米总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计划总投资xx亿元 集商贸、居住、文化、旅游为一体 以古建筑为平台、满族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 整体设计由x向x分期建设计划分x期x年内建成 旅游元素---吃(图) 旅游元素----住(住) 旅游元素----行火车客车自驾游 旅游元素----娱 旅游元素----购物 旅游元素----游 旅游元素----特色街道 旅游开发----物业开发住在纯商业酒店 强劲的营销推广手段 多渠道拓展招商范围: 采用全方位宣传媒介电视台电台报纸 实施多样化的宣传活动: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组织旅游促销团与各大旅游集团合作、与境外商会洽商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 争取政府的支持与合作:成为延边州文化产业之一 重大销售节点结合大型节庆活动举行:。。。。等活动积聚人气的大型活动取得良好销售招商业绩,同时扩大影响力 区位图布局图 经营定位 经营功能定位:汇聚了商业、文化、休闲、运动、旅游等多种功能,使松江镇成为商业与文化产、旅游产业复合,满足各种消费要求的综合商业街 经营主题特色定位:民俗文化和人文文化 经营方式定位:为了统一对文化商业街的整体商业业态进行管理一部分出售其余商铺由开发商自行经营或定向招商 多样的商业类型风味小吃民族工艺旅游纪念品民族服饰

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 护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降低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