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精品

最新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精品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成长小说本身的内涵和形式也随之演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特点的,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一般认为成长小说这一概念起源于德语文学的"小说"(Bildungsroman),是一种带有传记色彩的文学类型。日语《大辞林》等辞典将该词译为"教养小说"(日语汉字"教养"即"教育"之意)或是"发展小说",可以看出是对原词的直译,意即描述主人公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历练,逐渐形成完善人格的小说。德语文学中的教育小说是成长小说最初的原型,这一类成长小说"是以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尚未激化成敌对状态为前提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通过个性的成熟化和丰富化成为社会合作者的过程"[1].

随着时代发展,成长小说本身的内涵和形式也随之演变,在思想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际遇和文本结构等方面与传统有了显着差异,在保持着成长小说本质---反映主人公自我身份的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和成长旅途上的严峻考验---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日本文学中"成长小说"这一说法仍是作为"教育小说"的类义语来加以阐释的,并未体现出成长小说的当代特征。

日本成长小说兴起的历史语境、秉承的文学传统与西方成长小说不同,表现出的思想主题等也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部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进行探讨。这些小说发表的年份跨度约80年,大致反映了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的概貌。

一、20世纪初的成长小说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历经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口号。但日本的开化并非像欧美国家那样由内部自然发展而来,不彻底的改良造成社会意识方面的滞后。欧化的只是外表,没有把握到甚至压抑着现代精神的精髓。觉醒于近代的知识分子在外部压迫下渴望发展自我主体性,对"近代自我"的孜孜追求反映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视作成长小说的岛崎藤村的《破戒》(1906)、夏目漱石的《三四郎》(1908)和《其后》(1909)均体现出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近代自我意识,着重描写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身份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多见"边缘人"类型的主人公,他们通常经过与他人的冲突来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发展。

由于牵涉贱民歧视问题,《破戒》主人公的成长包含了强烈的身份意识。部落民出身的青年教师丑松自幼便被父亲送离出生地,去城镇接受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在社会中立足,打破下等阶层的人无法出人头地的命运。丑松遵守着父亲让自己隐瞒身份的戒律,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属于特殊的阶层: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外界还是不会因为他个人的

最新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精品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成长小说本身的内涵和形式也随之演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特点的,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一般认为成长小说这一概念起源于德语文学的"小说"(Bildungsroman),是一种带有传记色彩的文学类型。日语《大辞林》等辞典将该词译为"教养小说"(日语汉字"教养"即"教育"之意)或是"发展小说",可以看出是对原词的直译,意即描述主人公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历练,逐渐形成完善人格的小说。德语文学中的教育小说是成长小说最初的原型,这一类成长小说"是以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尚未激化成敌对状态为前提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通过个性的成熟化和丰富化成为社会合作者的过程"[1]. 随着时代发展,成长小说本身的内涵和形式也随之演变,在思想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际遇和文本结构等方面与传统有了显着差异,在保持着成长小说本质---反映主人公自我身份的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和成长旅途上的严峻考验---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日本文学中"成长小说"这一说法仍是作为"教育小说"的类义语来加以阐释的,并未体现出成长小说的当代特征。 日本成长小说兴起的历史语境、秉承的文学传统与西方成长小说不同,表现出的思想主题等也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部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进行探讨。这些小说发表的年份跨度约80年,大致反映了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的概貌。 一、20世纪初的成长小说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历经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口号。但日本的开化并非像欧美国家那样由内部自然发展而来,不彻底的改良造成社会意识方面的滞后。欧化的只是外表,没有把握到甚至压抑着现代精神的精髓。觉醒于近代的知识分子在外部压迫下渴望发展自我主体性,对"近代自我"的孜孜追求反映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视作成长小说的岛崎藤村的《破戒》(1906)、夏目漱石的《三四郎》(1908)和《其后》(1909)均体现出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近代自我意识,着重描写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身份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多见"边缘人"类型的主人公,他们通常经过与他人的冲突来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发展。 由于牵涉贱民歧视问题,《破戒》主人公的成长包含了强烈的身份意识。部落民出身的青年教师丑松自幼便被父亲送离出生地,去城镇接受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在社会中立足,打破下等阶层的人无法出人头地的命运。丑松遵守着父亲让自己隐瞒身份的戒律,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属于特殊的阶层: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外界还是不会因为他个人的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 [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 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产生的根源 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来看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日本的宗教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露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朝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中日两国的人员频繁接触,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美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物哀”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玄学的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格至上,最后演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这种思想与法则促使人们形成“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心理,他们抛弃世俗礼法的束缚,注重发挥自身个性、以自我为尊,热衷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认识社会。这种文化特质构成日本“物哀”文学观的特质,是一种相对缺乏理性、注重直觉感受、重视细微之处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促进“物哀”文学观的深入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对日本“物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社会环境和势力的重压而产生的失落。这些悲剧意识强烈的唤起生命主体痛惜生命的悲愤,以及积极寻回生命的灼热激情,进而引发悲剧主体试图寻求各种方式解脱生命之苦闷以及寻找生命意义的无奈心境。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体现 1.《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这样简单的文字,却勾画出了动静结合、浩大震撼的画面,让人读此书第一眼,就不由自主与身体所处的闹世所隔离,仿佛也跟着飞去了幽冷清寂的雪国。 《雪国》中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渴望寻找到迷惘的生命意义,并试图回避城市纷扰的岛村终究没能在雪国完成心灵的超越之旅。男主人公岛村在与驹子或明或暗的情感纠缠中,这次看似脱离桎梏的狂欢,却实则弥漫着压抑与虚无的基调。这种美得悲凉的感觉即是“物哀”之美。 2.《伊豆的舞女》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背景位于日本伊豆汤岛,一个雾霭迷蒙,绿意葱茏的所在。两位主人公也是纯洁干净,不染尘埃的天真:他们虽然都对对方有着清浅单纯的好感,然而从未说出口有过任何表达。故事的推进缓慢宁静,在山路上,在客栈中,十几天的相处宁静淡然,清寂优美。当然这样的清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二人终究是萍水相逢,离别是理所当然。 川端康成用写尽樱花纷落如雨,或是火山喷薄而出的壮烈与汹涌来写他们的离别,与之前相处的宁静淡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对比突出了物哀的终极消散的思想观念。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_愤怒的夏目漱石

2003年5月M ay.2003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 ianjin F oreign S tudies University 第10卷第3期 V ol.10N o.3 收稿日期:2003-03-10 作者简介:吕兴师(195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 ———愤怒的夏目漱石 吕兴师 (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辽宁丹东118000) 摘 要:1904年至1908年是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从事专业创作的前期。在此期间,他重视文学 的伦理性,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他发扬江户文学的“劝善惩恶”的传统,坚持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我是猫》、《哥儿》等一系列富于批判精神的优秀作品是前期代表作。他批判明治初年的所谓“文明开化”,揭露明治时代黑暗的教育制度,把锋芒直指混合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血液的明治社会。其创作风格迥异于风靡当时文坛的自然主义流派,形成了前期“愤怒的漱石”的形象。关键词:夏目漱石;愤怒;前期创作 Abstract :The earlier period when Natsume ,a Japanese writer ,w orked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was from 1904to 1980.During that period ,Natsume paid attention to the ethics of literature.He developed the literary tra 2dition of encouraging the g ood and punishing the evil ,and insisted on a civilized and s ocial criticism.He wrote a series of g ood w orks full of critical spirit such as I ’m a cat ,The Lord .He criticized s o -called “civilization ”in the earlier times of Meiji ,exposed the nas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at period and criticized directly the s ociety of feudalism and capitalism.His writing style was different from naturalism which was popular at that time in literature ,and an image of “furious Natsume ”formed in the earlier period.K ey w ords :Natsume ;fury ;earlier w orks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03)03-0051-05 夏目漱石的正式创作生涯是从回国后开始的。1904年2月,日本对俄宣战,一场罪恶的战争在中国国土上爆发了。5月,夏目写了一首所谓鼓舞士气的《从军行》,表现出一种极不冷静、极狂热的“爱国”热情。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的“喜迅”无疑等于给日本人的精神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夏目漱石也冲动了,他并没有看清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殖民地的实质,没有看到这场战争给中国及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在夏目的心目中,俄罗斯不仅是俄罗斯,它更是西方列强的代表,既然是西方列强,打败了它就是好,这种狭隘的国家观念,促使他写了一 首我们不能肯定的诗。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夏目日趋冷静,开始反思,初期代表作《我是猫》就是这种反思后的创作。1905年,这部作品的第一章发表在《子规》杂志1月号上,立即轰动文坛。这意想不到的反应,使夏目更加振奋,一气写到第十一章。《子规》杂志于1906年8月将全文载完。 《我是猫》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的、风格独具的长篇小说。它把一股新风吹进了视野狭小、人物仅限小市民、题材不外男女恋情和人情纠葛的日本文坛,从而打破了自然主义文学风靡明治天下的局面,使二叶亭四迷开 1 5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4期 Sep2012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 种难以诉说之美。论文主要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的精神特质分析“物哀”美学思想产生 之原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的正确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日本 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相关文学理念研究的探讨抛砖引玉。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202-02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陈晓敏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起源 在日本文学代表著作《源氏物语》中,“哀”字处处 可见,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学淡然幽深的审美情趣。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就出现了13次,这种频繁出现的“物哀”或多或少对全文作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基调,并形成了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趣。在这之后,从紫式部开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日本文学家一如既往地继承了日本文学“物哀”之倾向。其中,川端康成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质进行了简单归纳:第一,“物哀”,“物”是指的外部世界,而“哀”是自我的情绪表达,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物哀”所体现的对象非仅是“感于物”而哀,而且是物客观存在的本身之哀。具体来说,就是对于“物”的个人情绪的一种外露,一种审美价值的表达。 第二,“物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元素,是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与哀伤并无直接关系。 第三,纵观日本文学史,“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基调,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日本文学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作为日本文学的特征,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在日本人看来具有高洁的意味。 第四,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在日本人意识中具体体现,已经上升到具有某种人物统一、物我两忘、自然流露的美学境界,其讲究的是外部事物在个人世界的如何体现,强调的是“物”的反映,是“哀”的体现。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原因 任何文学作品产生的精神特质都是有原因的,或受历史、自然、民族、地理等等因素影响,都是受一定因素制约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倾向产生的原因同样如此。纵观日本文学史中的古典文学作品,从最早《古事记》算起,“物哀”倾向伴随始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三方面: 1.自然地理原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为了共同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千百年来,日本人总是强调坚韧、集体主义,骨子里磨炼出了顽强、好斗的性格。但尽管如此,个人的力量在自然界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在千百年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日本人的心理难免产生不平衡,怨天尤人在所难免。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最初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灾害的描写格外引人瞩目,给人感觉弥漫着一种悲观、对现实不满意的情调,如描写地震,感叹风暴,抱怨火山等等。我们所熟知的村上春树的地震题材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小松佐京日本灾难小说《日本沉没》都属于这一类型,《日本沉没》中作者小松佐京运用很大篇幅描写了日本地质地壳变动、日本列岛逐渐沉入大海、日本人流离失所的故事。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在日本人的思想中灌输着这种意识,自然而然地在日本文学中,这种因自然地理原因导致的“物哀”倾向曾几何时便成了主流价值观,成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基本格调。 2.审美价值原因 就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美学思想而言,情和物都是“物哀”构成的主体,情只有和物完全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物哀”,在这其中,“物”作为“物哀”之现实基础,格外关键。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豪迈大气的作品对象相反,日本人似乎更喜欢精致典雅的事物,究其原因,与日本人的审美价值取向不无关系,整个日本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是通过小巧玲珑、精致典雅的事物与天地自然相对比,如此更增添一种无助、渺小之感,先天地蕴含着一种“哀”的思绪。这种审美价值取向更进一步强化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之倾向,成为了整个日本社会的真实映照。此外,在日本人的固有思维中,瞬间即逝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众所周知,日本国花樱花的花期是很短的,大约在每年4月左右,持续时间仅 202··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次の作品の読み方(平仮名)と作者名を書きなさい。 1安愚楽鍋()(作者) 2不如帰()(作者) 3金色夜叉()(作者) 4佳人之奇遇()(作者) 5当世書生気質()(作者) 6太陽のない街()(作者) 7路傍の石()(作者) 8不如帰()(作者) 9山椒魚()(作者) 10金閣寺()(作者) ニ、次の作品は雑然と並べてある。それぞれ作者に当たる作品を選びなさい。1.武者小路実篤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五重塔B古都Cお目出たき人D田舎教師2.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路傍の石B細雪C友情D鼻 3.幸田露伴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不如帰B五重塔C金色夜叉D平凡4.国木田独歩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若菜集B武蔵野C草枕D高瀬舟5.志賀直哉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城の崎にてB山椒大夫C或る女D俘虜記6.安部公房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人間失格B壁C沈黙D黒い雨7.徳富蘆花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照葉狂言B自然と人生C武蔵野D高野聖8.井伏鱒二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山の音B斜陽C暗い雨D山椒大夫9.次の中から転向文学といわれる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生活の探求B蒼氓C走れメロスD麦と兵隊10.次の中から野間宏の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村の家B沈黙C暗い絵D壁 三言文一致運動に関わった作家を三人挙げ、その人の書いた言文一致体小説をそれぞれ一つ書きなさい。 五次の文章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1)次の文章のカッコに当てはまるものを後の選択肢群から選びなさい。文明開化は文化の西欧化をも意味し、日本の文学もまた西欧の作品と肩を並べられるものを目指そ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江戸戯作の雰囲気を残しながらも様々な運動が展開された。(ア)など翻訳も盛んに行われたり、福沢諭吉が(イ)などを書いて民衆の啓蒙に努めた。しかし文学の画期的な指針が示されたのは明治十八年に坪内逍遥の書いた(ウ)においてであり、その(エ)を継承した(オ)が示した言文一致運動であった。その影響は(カ)が率いる(キ)の擬古典主義などにも及び、明治三十年代の(ク)に受け継がれていった。 a尾崎紅葉b自然主義c浅香社d花柳春話 e二葉亭四迷f幸田露伴g浪漫主義h文明論之概略 i硯友社j小説神髄k写実主義l雪中梅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近现代日本文学总结

中日文学特点比较: 已故的大学者吉川幸次郎(1904—1980,原京都大学教授)解放前曾在北京留学,在日本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在1959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中日两国文学的不同时指出:○1中国文学中神话的要素很薄弱。孔子、司马迁都不写神话,而日本的《古事记》中的神话可与希腊神话媲美。而在中国,只在《山海经》等作品中收录了一些神话的片段。○2中国的诗歌哀而不伤,日本的诗歌则哀而伤。○3中国的唐人传奇、宋人话本都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出现得很晚,而日本的《源氏物语》这部长篇小说出现很早,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引人瞩目的。 中西进(前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在1988年京都国际研讨会上阐明了日本文学的特点:○1かなり叙情的②上昇型、下降型と分けると下降型である。「平家物語」には滅びの哀韻が響いている③女性的④非論理的、合理性がない○5感性的 我觉得,中国文学本质上与日本文学有所不同,在这里可以归纳为:○1中国文学也抒情,但忧国忧民、抵抗外辱、爱国主义高扬的作品才算是上乘作品。中国文学中也有《红楼梦》这样描写人世枯荣、男女恋情的杰作。○2中国文学的主流是向上的。○3喜欢大团圆的喜剧结尾。○4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相比富于理性与哲理。 要研究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史,首先我们要清楚日本的近现代是如何划分的。一般来说,日本把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26年(昭和元年)称为近代,从1927年到现在约80 多年称为现代。 近代日本是亚洲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它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近代文学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成长发展起来。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从明治维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间,就完成了欧洲近代文学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经历的过程。近代日本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依附于封建天皇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性以及日本近代社会的急速发展,致使日本近代文学呈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派别众多,纷纭万状,文学呈现复杂的局面;一是进步的、民主的文学由于政治力量薄弱,又处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条件中,不能形成强大的文学力量。而现代日本文学的特点绝大部分都受到战争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文学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大,出现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中日文学特点比较以及近现代日本文学的发展背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明治前期主要是写实主义。写实主义的代表当属坪内逍遥了,他的《小说神髓》是日本

浅谈日本的崛起与日本民族文化

浅谈日本的崛起与日本民族文化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日本的第一次、第二次崛起历史演绎进程,对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日本在第一次、第二次崛起过程中日本民族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民族凝聚力、学习、教育等方面成为日本近现代两次崛起的重要资本的结论。 关键词:日本崛起;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 众所周知,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风险,该如何逃脱这一灾难,在于两国的对策。日本成功地规避了走向半殖民地的风险迅速崛起并超过了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跻身帝国主义俱乐部;而中国则步入了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历史。 机遇在近代时期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是平等的也是竞争的,只是日本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抓住了机会,而中国没有,从而导致了近代中日两国走向不同的命运,这也是因为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所引致的,如殖产兴业方面、对外来文化态度方面等等差异。但再追本溯源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欧美还未进入亚洲的时候这些意识形态就已经隐性存在,只是在欧美侵入亚洲时,这种意识形态作用在两国的发展上得到了体现。可以说,日本在近代崛起和中国在近代衰败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对教育的普及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吸收等方面,在这一点上日本与中国是不同的。 一、日本的第一次崛起史 日本第一次崛起,即日本的近代崛起,可以说是军事上的崛起,是与侵略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其外部因素跟内部因素。日本早在1853年黑船事件就已经客观地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形势,他们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对于西方人的到来极力反抗,相反,他们是抱着欢迎的态度接受。他们起初也是被迫签订了很多跟中国类似的不平等条约,但他们不管是幕府,还是后来的明治政府都重视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知识,也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前往西方各国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岩仓使节团出行。日本使节团在出国学习期间也跟欧洲列强商谈过修改不平等条约遭到了列强的否定。由此日本使节们认为要想修改不平等条约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而这就必须要自己尽快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来充实本国实力。由此他们认为富国强兵尤其是强兵至关重要。 为了摆脱被列强掠夺的命运,他们积极像西方列强靠拢,学习他们的技术、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知识并吸收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首先从内部实行了改革,即所谓的明治维新,主要有“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项政策。由此便引发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使它具备了充当欧美在远东地区扩张马前卒的实力。尤其是军事上,在天皇和他的大臣们看来,“强兵”其实高于一切。尽管明知政府的财源未辟,收入不多,却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队费用。为了实现强兵,明治政府还推行了军事工业化优先的政策。此外,日本还大力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为日本走向扩张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也由

日本现代文学选读自考内容与答案

高等教育自考日本文学选读题库(含答案) 重点课文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 1.得到善意的评价,为他打开了进入文坛的道路。 2.1924年,与等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成为的代表作家之一。 3.1926年,成名作。其抒情的笔调,清纯的青春描写赢得了读者的欢迎。 4.1931年, 主义小说 ,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5.与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他的代表作的问世,并使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新的巅峰。 6.1957年,被推选为 ,为日本的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许多贡献。 7.年,成为日本的人。年,自杀身亡。 8.川端康成是日本 ,早期作品中居多。显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表现细腻情感的能力。 9.时期,短篇小说集中不乏新感觉派特点的作品。 10.川端康成更注重将与紧密而有机结合,开辟了极富的天地。 是其一次成功的尝试。 11.《伊豆的舞女》被认为 , , 的一部作品。 12.《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是川端康成 ,被认为是。. 13.着意表现“我”的内心变化、情感波动这一重要内容的同时,在身上,花费的笔墨更多。 14.以“我”为 ,以“我”的视线去观察,用眼光去寻找,用心去感受。这种手法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不乏见。 15.作品构成的“核”: 16.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一环境,体现着作者的 ,也是所追求的的重要条件。17.川端康成对的追求,体现在的追求, 体现在 的追求上。 18.孤儿根性: X19.主题思想: X20.日本传统美意识 21.情景结合的描写手法 22.《伊豆的舞女》产生的根源 23.小说效果成立的重要条件 24.川端康成小说的创作特点 画册(田宫虎彦) 1.1947年,在上发表小说 ,获得文坛的承认,由此开始其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活。2.1951年,短篇小说集《画册》,获。 3.田宫虎彦的大体可以分为类。 4.第一类:取材于历史的。如:、 5.第二类:取材于。如:、、 6.第三类:描写、的作品。如:、 7.第四类:揭示问题、问题的小说。如: 8.第五类:描写的作品和的小说。 9.田宫虎彦的小说创作多是建筑在以及之上。 10.田宫虎彦的 , 的作品在个人情感、内心世界的描写之中,流露出 , 。为传统的文学方法注入了新活力。 11.主题思想: 12.《画册》产生的时代背景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日本近代文学史 啓蒙思想の文学 ●啓蒙家たち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西周(にしあまね)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天保5年12月12日~明治34年2月3日(1835~1901) ●明治の代表的な啓蒙思想家。 ●1868年慶応義塾を創設 ●『西洋事情』や『文明論之概略』などの著作を発表し、明治維新後の日本が中華思想、儒教精神から脱却して西洋文明をより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る流れを作った(脱亜思想)。 西周(にしあまね) ●文政12年2月3日~明治30年1月31日(1829~1897) ●明治の啓蒙思想家。 ●(1862)から慶応元年(1865)までオランダ留学。明治元年(1868)『万国公法』を訳刊。 ●西洋哲学、論理学等の導入者として、多くの術語を考案した。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天保3年5月26日~明治24年6月7日(1832~1891) ●慶応2年(1866)幕府遣英留学生の監督として渡英。同人社創立者。14年(1881)東京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個人の人格の尊厳や個性と自由の重要性を強調した。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天保7年6月23日~大正5年2月9日(1836~1916) ●ドイツ学を研究 ●帝国大学総長を歴任 翻訳文学 ●翻訳文学流行した理由 ●西欧に対する好奇心 ●外国文化、習慣、風俗に対する理解

●伝統的文化の近代化 文学史的重要な点 ●純粋な文学書の翻訳の最初である ●文体の面で片仮名交り漢文読み下し体の文章 ●中江兆民(なかえちょうみん) 政治小説 ●政治小説とは ●政治上の啓蒙、主張、宣伝、風刺などをその目的とする小説。 ●末広鉄腸の「雪中梅」 政治小説の文学史的意義 ●文学的関心のたかめ ●いろんな階級の人々に創作的興味を起こさせたという結果 【写実主義】 ●現実をあるがままに再現しようとする芸術上の立場。 ●リアリズム。 ●写実主義文学論の提唱 (一)、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の 『小説神髄』(しょうせつしんずい)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安政6年5月22日(1859年6月22日)- 昭和10 年(1935年)2月28日)は明治時代に活躍した日本の小説家、評論家、翻訳家、劇作家。 ●東京大学文学部政治科卒業。『小説神髄』(26歳)『当世書生気質』を発表して写実に よる近代文学の方向を示した。 ●本名は坪内雄蔵(つぼうちゆうぞう) 『小説神髄』 近代文学の方向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 日本最初の近代評論。 『小説神髄』 ●文学の自律性を主張した。 「小説は美術(芸術)なり」と規定し、一切の功利主義的文学観に反対して、芸術としての文学の存在理由と価値を明らかにしようとした。 『小説神髄』 ●文学の中心ジャンルに小説をすえた。 進化論を導入して、文学の歴史をジャンルの変遷の歴史と捉(とら)え、小説こそ最も進化し、近代社会の複雑な現象を描くのに最も適し、すぐれた形態であると、小説の優位性を主張した。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 奈良文化FU$2#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RRZZtX 一、佛教的兴盛 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ZkJ^wi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RU9>3: 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yr&dw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d;`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cRt?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o}K'.5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上下所属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_F<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s 奈良时代的寺院分为国家的大寺、国分寺及属于私人寺院的“定额寺”、普通的私寺等。国家的大寺,是据历代天皇和皇室成员“敕愿”建造的,也称为“御愿寺”,如称为“南都七大寺”的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定额寺”是为定额所限而得到朝廷承认的大寺,是由官吏或贵族修建的,其管理和维修需由国司和造寺施主共同负责。x[Gs'*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3y@7 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天皇、政府和贵族的施舍,包括土地、封户、奴婢及财物等。如749年,东大寺兴建接近完成时,天皇施给东大寺垦田100町,不久又诏定垦田限额可达4000町,前后施封7500户,另施给奴婢达400多人。[?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Xds 奈良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不断传入,逐渐形成了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佛教史上称之为“奈良六宗”,相对于平安时代的京城(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奈良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诸宗相比,更注重经典学问的研究。僧侣常

王光民-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鉴赏I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日本 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为了支撑培养方案中1)较为系统的日语语言文学知识;2)运 用日本文学基础理论进行赏析日本文学作品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要求而开设。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力争选一些具有普遍性,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代表 性作品。传授一些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进行日本文学批 评与鉴赏的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日语专业第三学年春季开设的选修课。因此要求学生已修完前五个学期的必修课和所要求学分,具有良好的日语语言能力,能够阅读日文原著。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艺批评功底。学生已于上一个学期修完古典日语语法,本学期和日本文学史及日本诗歌(选修)同时开设。 二、课程目标 - 2 -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I作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熟练掌握日本近代文学流派知识; (2)熟悉近代文学史上主要流派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并能够就作品风格、主张、历史意义等进行分析与鉴赏;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本课程上课前需要提前查阅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日本近代文学的分期,了解各文学流派的特征及代表作家,理解日本文学的特质。 四、教学进度 - 2 -

浅谈日本文学史

浅谈日本文学史 日本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口头文学的原初阶段,已形成三个系列:一是咒语、祝词系列,二是日神话、传说系列,三是原初歌谣系列。这些口头文学是以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为中心,与劳动、信仰和性欲的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从本质上说,它们只不过是当时实际生活的自然胚胎。口头文学是口诵传承,并无文字记载,只能依靠考古学家的发现、民俗学的考察和后世记录下来的文献,来窥视上代口头文学的状况。 最早的文字文学出现在奈良(710-794)。日本于285年从我国最初传入汉字和典籍,经过长期的吸纳和应用,首创了用变体汉文或纯体汉文来书写的文字文学——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简称·《记·纪》)它们经过朴素的、一定程度的文学润色,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原初歌谣等口头文学,并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格。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仍属于史书类。日本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和歌总集《万叶集》的问世,展现了日本奈良时代的抒情文学的世界。平安时代(794-1192)贵族社会形成,男性贵族更多使用汉文创作汉诗文,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有常识教养的表现。所以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一大批汉诗文集,汉诗文一度占据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流地位,曾出现过“汉风化”的风潮。但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物语文学的诞生,改变了迄今以汉文书写的习惯,改用新创造的和文(假名文字)来书写。物语文学最初分虚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歌物语(如《伊势物语》)

两大类。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是集这两类之大成,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大地推动了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散文文学,除了物语文学这一形态之外,还出了与《源氏物语》成为古代日本文学双壁的,同样是女性的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文学《枕草子》,还有王朝女性日记文学《蜉蝣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等,作者都是后宫的女官,她们为日本古代文学增添了异彩。而且同时期,还诞生了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从此,私撰和歌集、敕撰和歌集也流行起来,逐渐反拨以汉诗为主体的风格,形成“和汉并存”的局面,迎来了和歌中兴的时期。因此可以说,11世纪初期,平安王朝女性和文文学的流行,以及和歌的中兴,进一步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和风化”,加速了取代“汉风化”的进程。到12世纪,在日本汉文学的交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文学拥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自己的规模,并确立了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体系,从而由“汉风时代”转向“和风时代”,从对汉文学的表面模仿,到深层次的消化,迎来了古代日本民族文学的辉煌时期。这成为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平安时代末期,武士势力兴起。日本建立了以封建体制为基础的武士政权后,进入史称镰仓时代(1192-1333),此时日本文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新撰了具有贵族和歌性质的敕撰集,反映了对古代和歌的眷恋;另一方面,又努力开拓多种的表现形式,兴起自撰私家集,十之八九属新古今的歌风,贵族歌坛渐趋瓦解。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武士阶层的爱好,于室町时代(1392-1573),以和歌为母胎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