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程论文 2

社会学课程论文 2
社会学课程论文 2

社会学课程论文

姓名:胡启蓉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2012444239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农村社区的发展情况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历了两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全市人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我市GDP迅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关键词:农村社区变化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社区概述

农村社区是随着农业的形成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共同体。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不仅包括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人口,而且还包括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如家庭、邻里、农会等,人们通过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交流感情、共同解决生活和生产方面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我国的农村社区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结构、功能和生活方式。按所从事的主要产业可以将农村社区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村、渔村和矿业村等;按照农村社区是否为一个行政单位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两类;根据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以将农村社区划分为散村社区、集村社区、集镇社区。散村是指居民点一般在贫困落后的山区、边区、库区等地散布的村落,居民聚居的程度低,或七八家或十几家聚居在一起。集村是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居民居住集中、一般几十户甚至上百户聚居在一起的大型村落。集村一般在平原比较常见,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集镇是指人口规模较大、拥有一定的工商服务业设施和集市的乡镇。

传统的(典型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具有许多显著的差别。虽然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重庆农村社区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农村社区的一些根本特征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总体上说,重庆典

型的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人口

密度低,人口聚居的规模小;第三,血缘、地缘关系浓厚,举有较强的社区意识

与社区归属感;第四,社会结构简单,同质性较强,社会整合程度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1947)一书中为人们生动地描绘了

一幅以乡土为底色、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中国乡村社区的

丰富图景,并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阐释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

“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富学术活力,

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例如,闫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个立体

的结构,既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也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

等级化的“序”,差序格局的维系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

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

实现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农村社区的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此后,国家率先在农村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重庆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农村逐步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法制化进程。1998年,为了发展、健全农村基

层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

着村民自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为重庆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06年农

业税条例被正式废止,这是改革重庆农村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强了重庆农村社区发展的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和推动

着重庆农村社区的发现,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重庆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农业

人口的流动与转移,农村社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都

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话。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庆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

显著性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调整,在种植业得到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第二、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沿江地带等某些经济比较

发达的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的劳动力已经超过了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

2、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村的社会分工的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的流动,重庆农村

社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就业的比重下降,非农就业外出务工的

比重迅速增加的趋势,同质性的农民已经分化为职业、收入明显不同的若干群体

。重庆农村社区的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农村就业结构转变

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农村发生了两波脱离农业的高潮,一是改

革初期乡村工业的发展,使得农民从农业的过度化生产中脱身出来,他们“离土

不离乡”,就业和收入来源实现了多元化,而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持续深

入和沿江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新一波农民脱离农业的高潮,数以亿计的农民“离

土又离乡”,进入沿江或者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3、家庭的变化

农村传统家庭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农村

家庭成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并且承担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重要功能,主干家

庭是实现这些功能的最好选择,因此,主干家庭仍是重庆农村家庭的稳定的家庭

结构形式,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经济的独立、父子分家的趋势的加强使

得核心家庭的数量不断上升,联合家庭的比重减少,由于农民工潮的迅速发展,

农村中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在家庭的横向夫妻关系中,

由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化,在家庭的代际关系中,由于老人

地位的丧失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孝道”观念遭受了猛烈冲击,养老成

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4、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重庆农村社区在保留着传统人际关系中的注重血缘与地缘

关系、强调人情、重视熟人中的信任关系等成分的同时,村民的人际交往中更显

现了现代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区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使人际交往范

围在逐步扩大,业缘关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经济利益交换日趋明显、农村人际

关系越来越理性化、功利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契约化人际关系逐渐建立

起来。

与以上变化同时发生的是现代性因素向重庆农村社区的全方位渗透、如以广

告和时尚为工具、带走强烈的消费主义特征的现代传媒(如电视、网络)等在农

村不断普及,现代的个人主义观念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和人口的流动影响着重庆农

村社区传统的生活价值观,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法律改变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礼俗

秩序。现代化在促进重庆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向现代转型的同时,

也对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冲击:乡土淳朴人情受到了商品经济中唯利是图

的价值观的侵蚀;乡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在现代文化的侵袭

下日趋式微;深受商品经济影响的消费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

现代性对重庆乡土文化的侵蚀使人们产生了“乡土文化是否正在逝去”的疑

虑和担忧。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

现代文化的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而这将会导致乡土文化的边缘化和农民

主体性的逐步丧失,并由此带来农民普遍的文化无根感和焦虑感,也有学者认为,

乡土文化的蜕变只是乡土文化危机的表象,乡土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内核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冲击、“村民的生活虽然经受着城市文化的冲击,但是左右人际关系远近亲疏的伦理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习俗,依旧在支撑着乡村的社会秩序,并在村民的合作组织和权力结构的运作中自然呈现”。尽管对于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适应和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轨迹来看,乡土文化经历了“移植----解构----抽空”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消解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复制传统的乡土社会关系网来移植乡土文化去适应城市,但是为了进一步融入城市,他们通过解构乡土社群关系和逃避人情消费解构了乡土之恋和怀旧情感,他们在移植传统文化的同时,却又在深层次地结构着传统文化。显然,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乡土文化选择的逻辑,使得重庆传统文化正悄无声息地被抽空了。

三、重庆的新农村建设

为了治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我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重庆的农村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在农业收益率下降和农业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非农产业的转移和流动对农业生产、农村活力构成潜在威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市化、而城市化则不能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重庆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防止农业萎缩和产业断裂、防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引起的农村凋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新农村建设是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观念,在内涵上体现出的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在于:以前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治措施,多是侧重于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进行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从宏观层面、从战略高度,从多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这些综合建设,最终把重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避免了以往搞政治运动、“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形式主义,主要坚持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政府引导、农民自觉,典型带动、示范带动等原则。争取用10

~15年的时间,把重庆农村基本建设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寄出设施功能齐备、人居环境友好优美、民主意识显著增强、村容村貌格调向上的新式农村,最终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在具体实践方面,新农村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信、通广播卫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垃圾集中处理站;“一提高”就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村社区建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制度平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四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21~28页,北京,三联书店,1985。

[3]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载《社会学研究》,2006(4)。

[4]陆学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载《经济学家》,2008(2)。

[5]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土文化的处境》,载《江海学刊》,2009(4)。

[6]郁大海:《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载《政治与法律》,2006(6)。

[7]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载《江汉论坛》,2007(4)。

社会保障学结课论文

社保大作业 —从福利国家的问题和改革中谈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班级人力1001班 学号 201009100303 姓名田豆豆

内容摘要: 本文以西欧社会党在改革福利国家时遇到的问题和措施为借鉴,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趋势的总结,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社保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前景

<一> 西欧社会党的社保改革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模式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的替罪羊。在各种责难中,绝大部分都是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来的,而且基本上都将问题集中在福利负担过重的焦点上。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涉及面太广,西欧各国对它的改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只是处于尝试阶段,真正进行实质性改革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福利国家建设的原创者和积极推进者,西欧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上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变得越来越积极,并且成为改革的政治主力军。到目前为止,西欧社会党在社保改革的问题上作了很大努力。 一、西欧社会党的“积极福利”改革模式 西欧右翼政党认为,片面追求公正而不重视效率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同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完全相悖。在他们看来,只有建立以效率为核心的公正机制,改变甚至完全放弃国家大包大揽的社会福利运行方式,才能彻底走出福利国家的困境。社会福利制度对于一个“自由、平等、互助”的理想社会的建构来说极其重要,福利国家的问题不是根本性的,不需要以完全废除它的方式来解决,只需对它进行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多元化的新机制就可以更好地运转。为此,西欧社会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就围绕建立这种积极福利模式而展开的。围绕着这些思路,西欧各国社会党在执政时期推行的改革措施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在观念上破除公民的福利依赖意识,积极倡导“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要改革福利国家制度,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社会福利观,而且首先要革除那种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权利而忽视其社会责任的思想,建立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机制。社会党人提出了他们的新责任观,认为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它是个人的,又属于社会。社会行动的目的不是要用社会或国家的行为代替个人的责任,而是要通过改善社会来促进公民个人自我完善的实现。与此相应,作为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真正实现“机会和权利共享、风险与义务共担”的基于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正。 第二,化“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将提供福利关照改为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实现功能上的革新。“积极福利”的意义有二:一是改变福利对象被动等待的观念,让他们积极寻求自立和自新的机会;二是改事后救济为主动扶持。

CAD结课论文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结课设计(论文) 2011 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113083 班级 课程电子线路CAD (双语I) 姓名董清山 学号111308304 指导教师宇 二О一三年十二月九日

结课设计题目一、抄画电路原理图(30分)

1、新建设计项目文件1.PrjPcb; 2、新建原理图文件,文件名为1.SchDoc; 3、按下图尺寸及格式画出标题栏,按照附图一容填写,其后容不必填写; 注:尺寸单位为:mil。 4、按照附图一容画图; 5、生成网络表; 6、生成材料清单; 7、所有文件保存在第一题文件夹中。 附图一

二、集成元件库设计(30分) 1、按照附图二提供的容,设计一集成库DM74LS04.Libpkg; 2、创建原理图元件库为1.SchLib,并添加元件DM74LS04;(6集成度,部组成如附图二示) 3、零件封装库为2.PcbLib,并通过向导添加双列直插式零件封装DIP14,焊盘及外形尺寸如附图三所示; 4、生成集成库文件DM74LS04.IntLib; 5、保存全部文件至文件夹下第二题文件夹下。 附图二 附图三

三、电路原理图设计及PCB制作(40分) 1、电路设计要求:利用220交流电供电,设计4路抢答器功能电路原理图及PCB板图。 具体功能:4人抢答由4个按键开关K1、K2、K3、K4完成,某一路按键先被按下后,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点亮,喇叭响;其余按键再按下后不起作用;只有当主持人按下复位按键S后,新一轮抢答开始。 2、文件名设定要求: 项目文件3.PrjPcb,原理图文件3.SchDoc,PCB文件3.PcbDoc;其他文件以默认文件名保 存即可。 3、PCB设计要求: (1)PCB板设计尺寸根据需要而定,原则上在符合设计规则的情况下PCB面积越小越好; (2)PCB元件布局及参数设计: ①电路板中各元器件布局尽量以信号流向合理布局;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王玲 青岛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12级 摘要:社会保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安全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对于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概述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在现实发展之中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 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永久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各种原因遭遇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从社会保障的层次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包含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村优抚安置四个内容。其中,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村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维持农村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农村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水平。农村社会福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其主要功能是

为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方便、减轻负担,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农村优抚安置是指在军人牺牲、病故、伤残、复原退伍或离退休后,为其遗嘱或者本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的制度,主要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三种制度。 从社会保障的形式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包括资源型保障与服务型保障。资源型保障是指政府或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经济保障或实物援助,主要是指社会保险,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型保障是指社会为保障或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 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1、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期探索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阶段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大试点阶段。最终,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相对于“旧农保”而言,“新农保”的制度统一性程度更高,资金来源更广泛,保障层次更高,基金统筹层次也更高。当然,作为一项新制度,“新农保”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尽管“新农保”设立了农民个人缴费每年100-500元的5个档次,但是对于中西部的贫困地区来说,很多农民由于收入过低,100元的缴费也可能成为负担,从而无法将其

期末社会学概论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试以相关社会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毕业生反而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对此高校,教育部,用人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应有力配合,积极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学理论 前言: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大众化”,目前,大学生就业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本科毕业生到技校“回炉”的现象。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比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还要高一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比较严峻的形势。大学毕业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我认为从社会学理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 首先是自身的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受以前的思想的影响,给自身定位颇高,对有些岗位不愿意做,其实针对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岗位已经与原来的工作内容有很大差异,但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高学历的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岗位,低学历的人又不能适应这样的岗位,造成科技与人才的浪费。比如在现在的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很多家单位的多个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我们的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我们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 投放简历前,我们应问问自己,我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明白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也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为是有明确方向的,去应聘的是自己最期望得到,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其次,在专业方面的专业技能欠佳,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经验。“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再次,就业的地区定位。客观上讲,发达城市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 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没有必要非留在大城市,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 二大学生数量过剩,供过于求。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到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也只有108万。自从98、99年大学扩招以后,到了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420万。而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是599万人。这样一个无限制的扩招,使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而且更主要的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大学生数量剧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

城市社会学 论文

大家现在都是网络e族,相信对“蚁族”、“北漂”、“新生代农民工”等新鲜词汇是不陌生的,但是这些现象是属于什么概念的范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等等大家可能不甚了解。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社会流动,让大家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内容提纲: 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2.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3.代际流动的特点(重点) 4.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重点) 专题:成都户籍改革(难点:体现在与热点联系) 好了,了解到内容提纲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2.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比如,我国“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变成工人;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代民工潮”等都是结构性的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现出来的。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的流动。 当然,知道概念和类型是不能使大家对社会流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深刻的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我国的社会流动是与社会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当然也与我国的一些政策有关,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来说从建国到2006年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可以分六个时期来考察。 第一个时期是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一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在经济恢复之后,又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国家组织了大批工厂内迁和农业垦殖活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程度都很高。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猛增。 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65年,是国家经济调整时期。大部分进城农民被清退回乡,国家加强了户口登记管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限制个人自由流动。同时,原来由国家组织的集体移动也接近停止。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即“文革”十年,经济停滞,人口迁移率低,大专院校停止招生考试,教育不再成为决定人们社会流动特别是上向流动的重要因素。后期,国家搞了一些三线建设工程,并组织了大批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社会流动略有增加。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到1991年,进入第四个时期。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流动。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增加很快。乡镇企业的兴起虽然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职业转化,但仍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1977年

社会学论文

论掌上智能通讯工具对个体社会互动的 影响 一、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掌上通讯工具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传统PC 渗透进入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各个方面。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生活开始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班间隙、地铁上、公交车里,到处可见人手一部手机,在不停的刷新。“我的微博又涨了10个粉丝”,“今天早上天气真棒,赶紧拍下来分享到朋友圈…”,有人说,我们的生活现在成了“双微时代”,微博和微信已经霸占了大多数年轻人的社交圈子。而他们的载体——掌上智能通讯工具的代表——智能手机,时至今日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 手机从过去单一的通话功能,到今天集通话、短信、摄影、上网、听歌、电子书于一身,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通讯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有不少文章介绍了手机在现代人生活里的一面:手机全天开着,一没电就心慌;揣在怀里,即使没有新信息也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屏幕;不管是躺在床上还是走在路上,都在“辛勤”地更新微博,“认真”地埋头看小说电影…… 二、分析 科技向来都是双刃剑,掌上智能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到底有何影响也是见仁见智的。 下面我列举几个同学对智能通讯工具对个体生活影响的观点。

刘同学: 手机削弱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手机虽然是一个以真实身份为基础的交流平台,但与现实交往相比,仍欠缺直接互动,依赖于手机进行交流的大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手机为原点向外发散讯息,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会导致该学生团队意识的淡薄,与他人直接沟通的能力也会减弱。 李同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尽管价格不菲,但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已经引领一种潮流,这种现在在高校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但苹果,三星,诺基亚等这些外国大牌总为人们优先考虑。强大的功能,精美的外观使得智能手机风靡全球,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这些基本功能外,智能手机方便快速上网总是人们考虑它的更重要的原因。当智能手机的使用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也就不能忽视了,快速发展的科技使我们的生活便利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过度占用时间,原本因该用在学习睡眠上的时间都花费在玩手机上,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逐渐显现了。 王同学: 进入大学之后,非智能手机已经慢慢跟不上潮流,落后的功能已经不适合有了更多需求的大学生,所以很多人都抛弃了原来很好用但是功能比少的非智能手机,选择了智能手机iphone系列产品更是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原本的高价手机甚至成了“街机”同学们普遍认为国外手机,产品质量普遍高于国产手机,在当下,大学生们果断抛弃国产山寨,选择所谓的国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要学好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给大家谈谈如何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意义 第一,语言学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语言,说它平常它是真平常,说它不平常它是真不平常。说它平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语言,使用语言,语言之于我们,就像水和空气,平常而又平常。说它不平常,是因为关于语言,我们还有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生,语言的习得,语言的运用,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还有许多许多亟待我们探索回答的问题。 其实,语言与我们的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包括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等。比如汉语方言分歧,大的方言都有七种,各方言差别很大,因此我国一直在推广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而普通话的规范如何制定,如何推广,如何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等等,这些都需要对语言进行充分的研究,需要语言学的知识。 第二,学习语言学概论也同我们所选择的专业的特点有关。 我们虽然在专科阶段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那只是围绕某一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的,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就像我们学习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如果我们不学习系统的文艺理论,我们就感觉这些课程犹如散沙似的,分析作品、任务很难深入,而文艺理论则为我们学习具体的文学提供了较高、较系统的理论支持。语言学概论也是如此,它将使我们的语言理论知识系统化,使我们的语言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学结课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领域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像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以及近年来一直困扰在人们心头的地沟油,人食用后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像此类事件多的难以计数,被发现的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到底还有多少有害食品被我们在食用着呢?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好好的进行反思,食品安全恶化到如此程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滑坡,还是庞大利益的驱使,还有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国家的立法还待完善等等等等。 下面我们就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第一人们道德素质滑坡 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发生的除了食品领域的问题外,,看看其他方面有关道德滑坡的事件。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 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 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CAD 结课论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结课设计(论文) 2011 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113083 班级 课程电子线路CAD (双语I) 姓名董清山 学号111308304 指导教师陈宇 二О一三年十二月九日

结课设计题目 一、抄画电路原理图(30分) 1、新建设计项目文件1.PrjPcb; 2、新建原理图文件,文件名为1.SchDoc; 3、按下图尺寸及格式画出标题栏,按照附图一内容填写,其后内容不必填写; 注:尺寸单位为:mil。 4、按照附图一内容画图; 5、生成网络表; 6、生成材料清单; 7、所有文件保存在第一题文件夹中。

123 4 A B C D 4 321D C B A 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身份证号码 评卷姓名 题号出生年月日成绩 性别 (考生单位) S1SW-PB S2 SW-PB S3 SW-PB S4 SW-PB S5 SW-PB S6 SW-PB S7 SW-PB S8SW-PB 12345678 16151413121110 9 RP14.7k S9RESET +5V +5V D1 LED D2 LED D3 LED D4 LED D5 LED D6 LED D7 LED D8 LED R1 470 R2 470 R3 470 R4 470 R5 470 R6 470R7 470 R8 470 C230p C330p EA/VP 31 X119X218RESET 9RD 17WR 16INT0 12 INT113T014 T115P101P112P123P134P145P156P167P17 8 P0039P0138P0237P0336P0435P0534P0633P07 32 P2021P2122P2223P2324P2425P2526P2627P27 28 PSEN 29 ALE/P 30TXD 11RXD 10U1 89C51P10 P11 P12 P13 P14 P15P16 P17 P10P11P12P13P14P15P16P17 +5V X1X2Y1 12MHz X1X2A02A13A24A35A46A57A68A7 9 B018B117B216B315B414B513B612B7 11 E 19DIR 1 U2 74LS245 R9270R101K C122u RST RST D0D1D2D3D4D5D6D7 D0 D1 D2 D3 D4 D5D6 D7 附图一

从城市社会学论文

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浅析城市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 [摘要]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拆迁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等主要的三类利益主体是能动的"行动者",已有的拆迁制度往往是他们为实现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知识或策略,但制度并不完全限制他们的行动选择,拆迁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诉求公平和正义原则,强化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减少拆迁冲突,并可降低其中潜在的社会代价。 [关键词]城市建设;拆迁;利益主体;冲突;社会学 拆迁现象: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强、规模之大,是世人所罕见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一边是连片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另一边则不断出现一个个格外醒目的被画了圆圈的"拆"字。就是这样一个"拆"字,街道更加宽了,广场更加大了,绿地更加多了,市容更加整洁了,同时,也让整个城市越来越"失忆"了。同时,被拆迁人只能远离原来出行、上学、就医等较方便的熟人社区,眼看一座座高档住宅小区或写字楼挺立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望楼兴叹,曾经栖息的屋舍在脑海中留下了久久不能挥去的沉重记忆。 城市拆迁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突显出来的社会现象,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自1990年代以来,大规模城市扩张、旧城改造以及开发区建设,使房屋拆迁成为必然。这一彰显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有时却变成了某些地方官员以赢利为目的并强制执行的"扰民工程"或借以捞取升迁资本的"政绩工程",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冲突主要发生在地方政府、拆迁人(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焦点在于:一是强行拆迁,粗暴对待被拆迁户,使被拆迁人对房屋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受到剥夺;二是补偿安置不合理,社会保障缺位,被拆迁人因拆致贫,固有生活方式被打乱。 这里列出几个近年来因城市拆迁引发冲突的典型例子。2003年8月22日,南京市39岁的被拆迁人翁彪在玄武区邓府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点燃自己浇满汽油的身体,造成一死七伤的惨剧。2003年9月15日上午,安徽省青阳县农民朱正亮因拆迁补偿不合理,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往自己身上泼洒汽油后点燃,火虽当场被执勤民警扑灭,但人被烧成重伤。①2004年5月,湖南省嘉禾县委、政府为进行珠泉商贸城开发,由县委书记亲自任拆迁总指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动用公检法等部门强制推进房屋拆迁,打出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通不开面子,谁就要换位子。"②对11户被拆迁人下达强制拆迁执行书,多名拆迁户的家属被逮捕,并先后对11名公职人员进行了降职、调离原工作岗位到边远乡镇工作等错误处理。最后,由于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起集体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才被制止。2004年5月,甘肃省清水县也发生一起类似嘉禾的地方政府强制拆迁事件,一位被拆迁人如是说:"民工们每揭一片瓦,就像在撕我的肉一样,我被数名警察架着不能动弹,大声哀求也无济于事。"③这起强制拆迁事件最后受到"嘉禾拆迁事件"影响,才被制止。 据建设部统计, 2002年1月~7月,全国因房屋拆除引发的三级以上事故共5起,造成26人死亡, 16人受伤。2002年1月~8月,建设部受理来信共4820件次,其中,涉及拆迁问题的占28%。上访1730批次,其中反映拆迁问题的占70%。在集体上访的123批次中,拆迁问题占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 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 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 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 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 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 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 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 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的 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 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物流学概论》课程论文

《物流学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广西糖网的“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信息化道路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广西糖网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 信息化道路 摘要:广西糖网多年来通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化商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搭建起制糖工业信息化的产业集群大平台,有效地缩短了食糖的流通周期,大大降低了吨糖购销成本。广西糖网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规避价格风险、锁定利润,每年直接为工商企业节省上亿元购销成本;另外充分发挥电子交易的优势,建立起统一有序的食糖流通市场,以客户服务为业务导向,以客户、行业主管部门和专业咨询机构带动信息的采集发布,以银行为专业的结算中心,以第三方物流提高流通效率,通过战略合作和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有效运营,促进了制糖产业集群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四流合一 引言 广西糖网是我国第一家提出以现货交易和物流配送为发展方向的食糖批发市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食糖销售、物流及信息服务,通过积极建设全国范围内的食糖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社会仓储、运输、金融、质检等各种服务资源,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改造。 1、广西糖网简介 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西糖网)成立于2003年6月,是我国最大的食糖电子商务B2B交易市场,是深圳市农产品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专业食糖批发市场,是我国

食糖交易与定价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是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重点联系企业、工信部全国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指数企业。 广西糖网总部位于柳州市,是我国第一家提出以现货交易和物流配送为发展方向的食糖批发市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食糖销售、物流及信息服务,通过积极建设全国范围内的食糖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社会仓储、运输、金融、质检等各种服务资源,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的食糖流通模式。 广西糖网近年来通过食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成功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客户、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国80%以上的食糖工商企业将它作为主要的购销和配送平台,每年承载着全国近三分之一食糖的购销和流通任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食糖第一网,发挥着“全国食糖产销桥梁”的作用。 2、食糖产业流通现状分析 1、经销方式呈现多样化。 以前食糖行业经销方式单一,大多是买断经销,食糖厂商对食糖市场具有强而有效的监控能力,销售费用、资金风险和损失相对较低,但影响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现今的经销方式出现了联销、代销和厂家直销和流通企业买断销售等方式并存的现状。这使得糖价出现局域性的差别,充分根据当地的供求情况而变化,拓展市场的速度加快。 2、集团化经营初步显露。 糖业集团化规模日益显现,广西流通企业也在进行集团化重组,但效果不明显,改革力度远远不够,没有给食糖流通体系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流通和物流体系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3、流通和物流的制约。 资源占有量60%的广西糖业飞速发展,但广西的食糖行业没能得到流通和物流优势的支撑和推动,导致对糖价的话语权没能得到很好地体现。流通和物流已经成为制约广西糖业综合实力提升的瓶颈之一。 3、信息化的趋势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结课论文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4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论文 具体要求: 1.题目自拟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与课程相关。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封面——标题——摘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 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2014年 6 月 论文编号: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附: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A4纸; 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 2.层次和标题 一级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缩进两个汉字位、单列一行;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3.封面(自成一页) 严格按照模板填写。 4.摘要(另起一页) 论文题目:黑体小二号;摘要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5.关键词(位于摘要之下) 关键词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2个空格; 6.正文 (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段前段后间距为0行。 (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连线。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注置于表的下方。 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 公式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或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内容: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段前段后间距为0行,左对齐。 参考文献按顺序编码,即按文中引用的顺序编码。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等”(中文参考文献)或“,et al.”(英文参考文献)。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 (1)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 文题[J].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农村社会学论文

一:留守老人的概念: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部分或全部子女从原来的居住地 离开,进入城市从事经商或其他生产或经营性的活动。这部分 群体通常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农业流动到非农业,但也有一 部分是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流动到经济发达的农村移动,其从 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属于农业的范畴,但是,只要这部分群 体与父母分离两年以上,父母始终处于相对独居的状态,这部 分老人就被称为农村留守老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目前状况: 1、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 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 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 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 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 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 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 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

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 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三:留守老人的特点: 1、家人在外,老人独居。留守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或大多 数时候不在身边,老人独自居住。承担照顾自己或有时候也承担起照顾孙子的任务。 2、从事一定农业劳动。不论家庭状况如何,老人普遍从事农 业生产劳动,农副产品主要供给老人自己。 3、精神孤单,物质贫乏。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普遍感 到精神上的寂寞,特别是孙子女也不在身边的老人。大多数老人物质上并不富裕,生活上还存在困难,但又不愿意增加孩子的负担。 四:留守老人的困难与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很是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新材料概论课程论文

新材料概论课程论文 摘要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一、概论 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多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二、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三、新材料技术发展的方向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而且对制造业、物资供应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科技发展报告”课题组的有关专家,请他们介绍了当前世界上新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芯片上的实验室”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赋予材料科学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新材料技术正朝着研制生产更小、更智能、多功能、环保型以及可定制的产品、元件等方向发展纳米材料20世纪90年代,全球逐步掀起了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由于纳米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和器件的制造方法,使得纳米材料在磁、光、电敏感性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许多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专家预测,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将是一次技术革命,进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日本三井物产公司曾在去年末宣布该公司将批量生产碳纳米管,从2002年4月开始建立年产量120吨的生产设备,9月份投入试生产,这是世界上首次批量生产低价纳米产品。美国ibm公司的科研人员,在2001年4月,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了第一批晶体管,这一利用电子的波性,而不是常规导线实现传递住处的技术突破,有可能导致更快更小的产品出现,并可能使现有的硅芯片技术逐渐被淘汰。在碳纳米管研究方兴未艾的同时,纳米事业的新秀--“纳米带”又问世了。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作的三位中国科学家2001年初利用高温气体固相法,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半导体化物纳米带状结构。这是继发现多壁碳纳米管和合成单壁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又一大突破。这种纳米带的横截面是一个窄矩形结构,带宽为30~300mm,厚度为5~10nm,而长度可达几毫米,是迄今为止合成的惟一具有结构可控且无缺陷的宽带半导体准一维带状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