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课堂导学】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⑶.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⑷.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⑸.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活动3〗(教材第11-12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①资源枯竭;②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③环境污染加重。

⑵.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基本消失;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⑶.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限制性因素:①能源等矿产资源不足;②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③交通拥堵;④用地紧张;⑤环境污染严重。

措施: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改善市内交通运输条件;④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⑥引进新的技术;⑧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C )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对外贸易总额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3.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C )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4.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C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读下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完成5~6题。

5.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B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衰落阶段

6.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 D )

A.以面状为主 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

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 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7~8题。

7.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C )

①自然条件②市场需求③农业技术④地价高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河网密度变大

③环境污染加剧④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9.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0.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C )

A.a—b—c B.b—c—a C.c—a—b D.b—a—c

二、综合题(共50分)

11.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萍乡附近地区地图材料四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材料二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部。

材料三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

(1)萍乡煤炭工业发展的最主要阻力是________,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萍乡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萍乡市实现区域高效益发展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市拟在乙图A、B、C、D四地中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是

________,简述你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通不便(地形崎岖) 资源枯竭

(2)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区域经济发展受阻。

(3)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煤炭工业等传统工业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治理工业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行政策优惠,改善投资环境等。

(4)C 附近有公园,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

【参考资料】

中国的GDP

日本2010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仍相差甚远。据统计,中国和日本GDP总量相加,远低于美国的2010年14.66万亿美元。世界银行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GDP排名在124位。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的人均GDP 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

1978-2007年间的GDP年均增长速度是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7%,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8%。居民收入增速不仅低于GDP增速,还低于消费支出增速。我国各级部门行政开支比例却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行政费用开支占财政收入的26%,而日本只占3%,欧洲许多国家也不到4%。

中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耗强度是日本5倍,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中国GDP每增长1%占农地30万亩是日本8倍。

但中国是不是在认真创新发展之路,无论中国人自己,还是外界都能感觉得出来。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就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斯言诚哉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生物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⑵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⑶说出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思考,珍爱生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 说出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答:基因。 2、生物遗传下来的是什么?答:基因。 过渡语:由此看出基因的重要性,那么基因是什么?在哪里?是怎么样进行遗传的呢?出示课题《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出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任务。 一. 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幻灯片展示染色体和DNA片段的图片,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介绍人类的染色体,从中得出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1、观察幻灯片,思考下面的问题:(1)人类有多少对染色体?(2)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予以点拨: (1)人类有23对染色体.(2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看图片,交待什么是染色体?有何特点? (1)染色体是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一条染色体包含一条DNA分子链,每条DNA分子均由相当多的基因组成。 3、归纳: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且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三.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投影提示: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四.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幻灯片演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指导并完成填图。 2、阅读课本p30倒数第一段,思考问题:马蛔虫的体细胞、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有何规律?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归纳,得出结论: (1)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那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则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将各类生物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填入下表。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内容综述 2.课标要求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 ◆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区域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最基本)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 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因地制宜 ⑶整体性。----综合发展。 ⑷可变性。 (5)开放性。----加强联系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 一、教材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 (2).什么是遗传病及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2.能力目标: 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几种遗传病,教材前几章已经出现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基础。另外“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了解水平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

学习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一中 2020年 第二节 区域的发展阶段(无答案)

总课题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总课时 2 第1 课时课题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 2.能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 重点 认识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 教学 难点 认识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 学法 指导 比较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 准备 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自学与思考】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⑴影响因素:地理条件、、经济区位、等。 ⑵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学习重点)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第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整个区域处于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1)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向和大规模转移。 (2)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整个区域处于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加工制造业向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2) 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网络和网络逐步形成。 (3)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点拨与探究】 1.区域发展阶段(学生校对与展示) 例题1.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小结】(重点):比较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内部经济差异三次产业状况对外开放程度 以传统农业 为主体的发 展阶段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 起步阶段 较小,缺乏大型 中心城市,整个 区域处于低水平 均衡状态 工业化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增长态势 逐步提高 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 逐渐缩小,现代 化的交通运输网 络和信息商务网 络逐步形成 第二三产业在国 内生产总值中占 相当大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增长 速度和产值比重 超过第二产业 【知识拓展】1.运用图框分析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 2.区域发展的转型和再生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转型和再生阶段,是指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在区域的衰落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其他区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等),增长速度衰退,效益减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探究活动一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经 济 进 一 步 发 展 产 业 结 构 和 空 间 结 构 日 趋 复 杂 生产规 模扩大 企业和 城镇增 多 自然资源被 大量开采 发展空间受 到制约 生产过程中 废弃物大量 排放 资源面临枯 竭 地价上涨 环境污染加 重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 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三门沿海工业城”这个案例,说明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对“三门沿海工业城”规划图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案例分析,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观,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难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4〕教学建议 “区域发展阶段”是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要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条内容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规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课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以小组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实验性的学习。 新课导入设计 思考:以上资料是三门县沿赤乡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哪个阶段工业相对发达?哪个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导入二〔投影材料导入〕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是什么?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4.比较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材料,回答: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读教材P10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有哪些?形成了哪些经济地带? (3)区域发展中,区域核心是谁?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12活动3材料,回答: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巩固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人文发展的指数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不平衡-平衡 D.不平衡-平衡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6.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10.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11.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 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 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 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课堂导学】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⑶.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⑷.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⑸.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榆次二中白利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激趣诱思 ?思考: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前后景观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一时事点击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中,:“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长三角”的崛起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正待崛起(“政策洼地”和“塌陷地带”) 为何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环节二知识铺垫----自主学习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

【背景知识】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思考: ?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走出误区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一些以出 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不能看作经济发达地区。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小,整个区域处于低 水平的平衡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且这个区实施循环往复的,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板书】二、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三案例探究(以匹兹堡为例) 材料一: 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 教案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吴忠中学李默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2节。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第一课时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内容,第二课时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与人类遗传病密切相关,“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育种关系密切,在生产实践中有大量应用。本节中的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部分所列入的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本小节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五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染色体结构和功能有所了解。对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制作模型并且展示就很容易掌握了。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内容就不太好理解了,尤其是染色体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层层设疑,逐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基本类型(2)能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通过染色体教具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4)通过学生搜索资源展示资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义)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评价,确定发展方向和采取相应措施; 2.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区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难点: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 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C. 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D.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答案:A 思路分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例题1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 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 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 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2)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阶段学案(第1课时)

第1课时: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利用近几年江苏大市调研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 1、用整体性、差异性思维方式分析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巩固重点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复习。 3、结合热点地区和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理清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探究活动1:运用思维导图或设计表格比较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表1: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

二、区域差异比较案例 探究活动2: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完成表2。 表2: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典型例题1】(2016扬州上学期期末调研双选题) 图1为“2013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 .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 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 C .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 D .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2)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A .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 B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 东北部地区 C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 D .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 图1 东北部地区 耕地占全国比重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 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教案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 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

18-19 第1章 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2.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①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②经济特点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②经济特点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正误判断 (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主导力量是政策。() 【提示】(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则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协调发展。利用不合理则区域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开发手段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工业化阶段。

高中地理1.2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湘教版必修3

1.2 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难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闭幕。在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止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非洲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提问】以下几个国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有?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加拿大、美国、印度、中国、日本、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缅甸、英国、德国、泰国(学生回答,教师引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讲解】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05年人均GDP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就可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2)优质教案

第五章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教学目标】 1、简述染色人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2、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教学重点】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及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 1.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改变,是微小区段变异,是水平的变异, 而染色体变异是比较明显的染色体或的变异。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变异是,看不见的是。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定义:由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缺失引起 的遗传病,而果蝇的棒壮眼是由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2、类型: ①___ :染色体某一段的缺少。如。 ②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如。 ③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上。 ④ :染色体的某一段的位置颠倒了180° 3、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导致________的 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_______________,有的甚至导致生物 体。 例1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D) 例2.是正常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下图所示是指染色体结构的( A.倒位 B.缺失 C.易位 D.重复

答案:B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染色体组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________的增加或减少;例如。一类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例如。 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 ________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例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A 3、总结: (1)根据染色体图判定。其判断依据是: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观察右图,图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定。其判断依据是:由于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形态相同的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思考:下列细胞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AAaa AABBDD Aaa ABCD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判定:染色体组数= 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思考:某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为2,则染色体组数? (二)二倍体与多倍体 1、概念: 二倍体:像雄果蝇这样由__________发育成的个体,________中含有__________,如__________。 三倍体:由__________发育成的个体,________中含有__________,如__________。 四倍体:由__________发育成的个体,________中含有__________,如__________。 多倍体:由_______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 2、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 茎秆________,叶片、果实和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的含量 ____________。 3、多倍体育种: ①方法: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 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 授新课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