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2006年第6期

图31898年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

资料来源:老上海地图.

上海画报出版社.2()01.

了中国的城市结构,提高了城市功能。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的主要特征。

3近代城市规划形成及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3.1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1927年。上海特别市设工务局(PublicWorksBureau)主管城市建设,至此华界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成立并定都南京,却先着手进行上海的城市规划,足见上海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被关注程度。

众所周知,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山先生。这个作为“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构想中的第二规划(图4),首先发表在1922年出版的《建国方略》(TheIntem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之中②。蒋介石在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大会上讲到“……上海不仅要成为中国各地的模范都市,更要

依据总理《建国方略》中的规划(图

5),一个一个地完成”。从而,孙中山

的上海建设规划构想.成为国民政府

《大上海计划》的原型?从黄郛、张定

瑶到张群历任上海市长也都对这一计划

予以特别的关注。上海特别市黄郛市长

提出“在吴淞建港、吴淞与租界之间开

辟一新市区.以削弱租界的重要性”,

r】『见大上海计划也具有其政治意义的一

面。由此逐渐形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指

导思想,

图4“实业计划”构想中第二规划

“东方大港”

资料来源: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图5孙中山与大上海计划

资料来源:上海工务局之十年.民国二十六年七月

1929年8月.上海成立中心区建设

委员会.并于1929年制定了《大上海

计划妒(图6)。该计划未纳入租界,也

避开了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实际上

属于城市局部地区的开发规划。整个

“大上海计划”,主要完成了开辟市中心

区、辟建道路网、建造轻便铁路“三民

路支线”等i项重要任务。最后南于抗

日战争爆发而不得不中止。

图6大上海计划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该规划尤其是中心区的规划方案,

几乎是西方城市形式的照搬,反映出中

国对于西方城市规划的导入主要还处于

形式上的模仿阶段,并未理解其思想理

论的实质。但无论如何,《大上海计

划》仍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大型的、比较

完整的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

从对大上海计划的分析来看,主要

是以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巴洛克规

划和欧美早期功能主义规划为范型进行

规划设计的。

3.1.1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

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与融合过

程中.国人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推行中国本位文

化政策。《大上海计划》中,对建筑风

格都指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另外,当

时中国建筑师与规划工作者占主导地位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的仍是学院派的设计思想,很自然地把图》(图10、11)。规划中特别强调军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与建筑形式当作折衷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特殊要求,表现出主义的一种式样来创作。明显的殖民性、军事性。

《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中强调中

轴线对称、坐北朝南的空间结构,以巾

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在市中心区布置

了市政府新厦、建造市体育场、市图书

馆、市博物馆、市医院和市卫生试验所

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图7)。图8c.E.Grunsky与大上海分区计划之研究

资料来源:对于市中心建设之意见.

民国十九年三月.

图7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之道路系统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riot&zheng

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et

represen妇donsde1849

anosjours3.1_2巴洛克规划

在《大上海计划》中,上海市政府邀请美国市政工程专家龚诗基(CEGmnskv)等专家充任市中心区建设规划的咨询(图8).由此带来了欧美尤其是美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在规划中,强调几何图形的道路布局、规整的用地规划以及悦目的建筑.与精心组织的花园、广场相得益彰.整个上海城区规划全部采用小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网来组织,中央大道采用林荫道的方法强调轴线对称。这均为典型的巴洛克城市规划的特点。由于巴洛克规划存在道路面积系数过大、多处斜交呈锐角、市中心交通拥挤、道路交叉过多等问题,渐渐随着功能主义规划的确立而逐步退出了主导地位。

3.1.3欧美早期近代功能主义规划正因为直接影响《大上海计划》的是美国近代城市规划.所以此次规划也蕴含了欧美早期功能主义的影响。正像

图9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美国的方格网城市那样,《上海市市中

心区域计划》以密度较大的方格网来组

织道路和用地,以期提高城市土地利用

率。《上海市分区计划》(图9)中将

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区、

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对

土地进行分区既避免投机和功能的单一

性,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然而,它和

美国近代城市规划一样,只是做了简单

的功能上的定位和形式的模仿,没有把

商业和工业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规划目

标。

3-2日本侵占.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

(1937~1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为继续在中

国的军事政治行动与经济掠夺奠定基

础,扶持建立了伪政府,并制定了《大

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后改称《上海新

都市建设计划》)和《上海都市建设计划

图10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

资料来源:上海新都市建设计画概要

上海恒产股份有限公司.

图11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图(第一期)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由于租界仍由英美法管辖,此次规

划仍未将租界一并考虑,仍然属于城市

局部地区规划。国民政府时代与日本占

领时期的上海城市规划意图,都是为了

孤立租界.而选择了相同地点,只不过

国民政府是出于提倡民族主义之动机。

3-2.1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

所谓的《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

基本上是以国民政府制定的《大上海计

划》为蓝本的,因此巴洛克规划和欧美

早期功能主义规划仍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

政府相同的顺序,即首先从市区中心开

始规划。其规划范围及新市区的选址等

多个方面都是与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

划》类同,十分有利于港口建设,水陆

2006年第6期总第166期

交通便利,土地辽阔,丁商业设施可以

自南布置。此项规划还受到当时日本国

内的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突出了]二

业、港区、仓库、铁路以及军事设施建

设等,表现出为军事占领和服务丁战争

的意图,、

3.2_2传播到日本的欧美城市规划与侵

占地的城市规划

日军占领上海后,从日本国内邀请

日本城市规划界权威池田宏、日本城市

规划学科的创始人石川荣耀和古村辰夫

为代表的日本规划专家拟订了《大上海

都市建设计划》..由于要在短时间内制

定完成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凶此他们依

据厂自己所熟知的日本国内城市规划

(实际也是欧美的).借鉴欧美近代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规划设计。如上海市建筑区划暂行条例(1939年7月31日公布),就是直接套用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和《市街地建筑物法》i、如计划以苏州河为中心,在半径15km以内地域为都市计划区域.这一点显然受到东京规划的影响。

4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阶段(1942~1949)

4.1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入(1942—1945)

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全占领租界。1942年5月.日本派遣石川荣耀、T藤久夫、梅津善四郎等人到上海,在《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图12),将原来的租界和新市区合二为一,进行整体规划。其主要变更点为:政治中心设于租界与新市区的中间地带——闸北:原市中心作为文化教育中心:北站作为新的中央车站:市内设置纵横高速铁路,并与浦东相连。可以说,此项规划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规划”..

4.2近代城市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图12大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

资料来源:上海新都市建设计画概要

上海恒产股份有限公司.

1933年雅典会议召开之后,确立了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地位及其主导性。

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规划

法——《都市计划法》,中国近代城市规

划与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虽然

1945年二战结束,百废待兴,但随着解

放战争.使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在经历了

短时间的复兴后进入了搁浅时期。

随着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成熟与国

人的认同,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

论主导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随着城市

的成长.郊区城市化的加剧以及人口的

迅速增长,很多大城市中心区呈现过度

拥挤的状况。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尤其是

上海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田园城市理论、E1ielSaa“nen

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

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都被引入中国,

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

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上

海市.开始制定城市规划的工作。鉴于

租界已经收回.1946年1月设立技术顾

问委员会,拟定《大上海都市计划初

稿》④.进行上海总体规划。8月,正式

成立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市政府明确

市界以外地带不再考虑,经过研究修

改,于1947年2月编制了《大上海都

市计划二稿》。1949年又刊印《大上海

市都市计划三稿》。这时冉勺上海开始运

用较为完整的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结

合现实情况来解决实际问题。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图13)

中规定了用邻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单

元.围绕这些区域布置不同等级的道路

系统;将城市周围区域也考虑进来,进

行综合规划.这是区域规划理论的运

用。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相似,规

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镇,疏散过剩

人口。每个卫星城都是相对独立的功能

完备的单位,但仍以市区作为它们的经

济文化巾心。

图13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大上海区域计划

总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图14)

中明确主张T业区应向郊区迁移。规划

中新市区分布在现有的城市周围,用绿

地分割.在降低人口密度的同时,留有

充裕的土地和绿地面积.这些新市区都

是工业区。可以看到,这显然是受

EbenezerHoward的田园城市和Eliel

Saadnen的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完成后的

两年中.都市计划委员会曾经开过多次

会议商讨,征询各方意见,开展研究工

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缺乏联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4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草图

资料来源: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方案及会议

座谈记录

系,使总图设计工作陷于停顿状态。1949年3月23日.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执行秘书赵祖康邀请德国人鲍立克(RichardPaulick)、程世抚、钟耀华、金经昌等座谈,要求他们从速编制上海市都市计划总图三稿。鲍立克等4人在5月基本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及说明书。5月27日上海解放,由新政权接管,赵祖康在征得市长陈毅的同意后,继续编制三稿,仍运用了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另外还在都市计划总图草案中提出土地使用划分与道路交通密切结合。道路按功能分类.以及高速干道等交通规划理论等。6月6日完成《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三稿初期草案》(图15),在人口、道路等方面作了修订。这些工作都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上海的城市规划。

5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在延续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同时.导入了众多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图16),形成了近代上海独特的城市规划文化,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

渐导人西方城市规划.建立了城市规划

制度.形成了上海特有的近代城市文化

和城市规划模式。

5.2从城市形态的拼贴式布局走向城市

空间结构的有机重组

最初的上海.处于老县城、英租

界、法租界以及后来的英美公共租界三

者并存、各自为政的发展形态,特别是

后来的租界从黄浦江开始,通过越界筑

路等方式。向西自由扩张,加剧了这种

拼贴式城市形态的范围。1929年的《大

上海计划》。也是避开租界而另辟市中

心区.与租界虽有联系,却非紧密有

机。1945.1949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图15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草图

一、二、三稿重新将市中心回归外滩,嘉?妻薏i兰=3:。兰:竺:竺。竺翼三::3::调整了城市功能分区、总体布局与空间AdasdeShan曲aiEspacesetrepresentationsde

∥…嗍”。川1…一、…n”……。。

1849a。。。j。。。结构.力求城市各区域之间的有机性,

整体性。

体、从原型到范型、从特殊性到普遍性

的形成转化过程.充分表现出规划的政

治性、经济性、时代性、试验性和局限

性。

5.1从西方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导入走向

近代城市规划的自立

上海近代城市建设以租界市政建设

为原型,进行马路主义的老城改造。逐

5.3从物质形态规划走向社会经济规划

无论是租界的规划建设.还是后期

的老城区改造规划.所关注的重点都是

“修马路、建码头、造房子”,希望通过

物质建设改良社会。即使1929年的大

上海计划.仍是属于市政建设、空间布

局等物质形态规划。1945年抗战胜利

后。经济开始复苏,从社会、经济等角

图16上海近代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谱系图

注:实线箭头表示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导入方向,

虚线框内表示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实践(上);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下)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作者:李百浩, 郭建, 黄亚平, LI Baihao, GUO Jian, HUANG Yaping

作者单位:李百浩,郭建,LI Baihao,GUO Jian(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黄亚平,HUANG Yaping(广东深圳蛇口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

年,卷(期):2006(6)

参考文献(20条)

1.上海通讯社上海研究资料 1936

2.所谓《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即指《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初稿》、《上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上海市干路系统总图初稿》以及随后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报告书》等

3.所谓"大上海计划",即指1927-1937年间颁布的《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上海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上海市分区交通计划》、《新商港计划》、《京沪铁路、沪杭甬铁路铺筑淞沪铁路江湾站与三民路间支线计划》、《建筑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书》等

4.《建国方略》系《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书的合称,分别阐述了孙中山关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想

5.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3(04)

6.Christian Henriot;Zheng Zu'an Atlas de Shanghai Espaces et representations de1849 à nos jours 1999

7.罗兹·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 2004

8.孙施文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史论 1995(02)

9.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0(01)

10.李百浩;刘先觉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 1999(10)

11.孙平上海城市规划志 1999

12.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大上海市都市计划总图方案及会议记录 1948

13.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和横滨--近代亚洲两个开放城市 1997

14.熊月之上海通史 1999

15.郑祖安百年上海城 1999

16.刘惠吾上海近代史 1985

17.唐振常上海史 1989

18.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996

19.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1990

20.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 198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d5962142.html,/Periodical_csghhk200606013.aspx

上海2040规划:人口2500万

上海2040规划:人口2500万 22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的背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编制工作自xx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于今天(8月22日)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 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紧紧围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要求,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

实际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引领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此次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做规划”,强调专家把关、跨界合作、多方协调、公众参与。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 1、确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2、探索超大城市“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 展底线要求下,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 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 3、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新格局 以“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规划视野,构建“网 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在“主城区-新 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4、打造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

上海2040规划出台-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上海2040规划出台|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 间将不超过40分钟 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而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络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络,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006-05-22 11:53:07 总则 1. 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以下简称“本风貌区” )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 主要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年 (3)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 年 (4)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 年 (5)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 年 3. 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 规划范围 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 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 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 公顷。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 风貌特征 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留存有上海700 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区内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建筑、民居和商业街市,也有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各类建筑物。 6. 功能定位 本风貌区确定为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体、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城市复合型历史中心地区。本规划着重于全面提升本风貌区的居住品质,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充实商业和文化娱乐功能。 7. 保护原则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

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

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本市城市更新活动,建立科学、有序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制 定本细则。 第二条(工作原则) 城市更新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规划引领,有序推进。落实区域评估、整体更新的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法推进试点,实现动态、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搭建实施平台,创新规划土地政策,使多元主体、社会公众、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条(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 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组成, 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 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完善配套政策。 第四条(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城市更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组织、

协调和监督全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指导城市更新的实施,开展城市 更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区县人民政府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包括制定城市更新区域评估报告和实施计划;指定 相应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实施机构,协调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 定期评估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更新项目依法合规并按计 划落实。 第二章城市更新区域评估 第六条(区域评估的工作要求) 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区县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组织开展区域评估,确定地区更新需求,进行地区公共要素评估,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以下简称“更新单元”),明确适用更新政 策的范围和要求,形成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 区域评估工作包括基础准备、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审批三个阶段。 (一)基础准备: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启动开展区域评估工作,依据上位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 划为基础,研究区域发展背景和趋势,确定评估范围、完成资料整 理和汇总工作。 (二)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意见征询,就评估区域的发展需求、公共要素建设需求等,征询各方意见,形 成区域评估报告初稿。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就区域评估 报告初稿出具意见,编制单位据此完善区域评估报告,形成报审稿。 (三)审批:由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将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报区县人民政府,经区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县人民 政府批准并送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区域评估的范围)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对上海2040规划的讨论——借鉴芝加哥2040规划的得失

对上海2040规划的讨论——借鉴芝加哥2040规划的得失

在首届“世界城市日”的重要论坛活动“上海2040高峰论坛”上,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张庭伟教授以芝加哥2040规划得失为借鉴,给上海面向2040的总体规划以启示和建议。 1.芝加哥城市规划的特点 芝加哥和上海是姐妹城市。芝加哥大都会地区规划工作 的特点有:1.动态规划。芝加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不断修编大都会区域规划,自1990年代以来就编制了2000 规划、2020规划、2030规划、2040规划。不期望一个规划 能够管多年,而是在不断调整。2.开门规划。规划编制由非政府的芝加哥商会牵头,而半政府性质的区域规划委员会(CMAP)起到组织规划、技术支持的作用,通过网站及时和社会沟通,并且提供规划样板。因此规划反映了市场的客观需求,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主观愿望。3.公共产品规划。规划关注城市自身的建设重于关注GDP的增长;关注经济活动的重点在于就业而不是GDP;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公共产品,如 交通体系、环境绿地、基础设施、住房建设等;利用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的规律及力量,减少自上而下的政策干预。 4.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规划。注重各项课题研究,如人口变化、就业、交通、环保、水资源等,然后有针对地制定各项政策。最后的规划图文相对比较简要。 5.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结合。

芝加哥市规划和周围6个郡的规划一起编制,同时考虑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体现出全球城市-区域的理念。6.强调公众参与。反复和社会各界沟通,规划的过程就是进行规划教育、求得理性共识的过程;在规划完成后,十分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特别是通过CMAP网站及媒体与公众互动。 当然,芝加哥2040规划也反映了美国分权行政体制的局限性。芝加哥大都会区规划不具有对区内各个城市的法律制约作用,除了水资源利用、大交通问题以外,大部分规划政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上海市城市规划馆

城 市 规 划 专 业 实 习 报 告 学号:080907237 姓名:杨鹏

实习要求:在实习过程中要利用笔记本、速写本、卷尺、相机、绘制工具等,进行体验、参观、收集资料、记录、拍照等,做好实习记录。 实习地点:上海、苏州 指导老师:苏阳、田鹏、任君、陈玮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这次上海实习我们去了很多著名景点,像苏州的拙政园,七里山塘,贝聿铭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还有上海外滩,新天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座底蕴丰厚、设施完备、全面展示上海形象的专业性场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市市政府大厦的东侧,展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在70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中,全面展示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充分表达了“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

被市民誉为“城市之窗”。馆内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上海至2020年的城市未来蓝图。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占地3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390平方米。主体结构高43.3米,地上5层、地下2层。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示厅可供展示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示馆大楼远远看去,像是中国传统的高大城楼中间的城门,暗喻建筑与城市存在着内在联系。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展馆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顶部由四片硕大的连体薄壳艺术造型组成,象征着上海充满朝气和活力。4只巨大白色钢帽在艳阳下熠熠生辉,她与西侧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一左一右相映成趣。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城市、人、环境、发展”,它向人们叙述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型大都市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 城市规划展示馆不仅有利于市民参观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规划,更有利于向国内外宾客介绍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情况,树立上海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这座晶莹剔透的建筑获得了2000年度上海市“白玉兰”奖和国家建筑最高荣誉“鲁班”奖等奖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展示规模在世界同类展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它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在布展内容上,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作为主题,浓缩了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重点突出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在展示手段上,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运用高科技,体现综合、开放、公众参与的特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通过详尽而权威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图片、模型、触摸屏、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全面认识上海、深入了解上海的最佳选择。 下面为各层展示的主要内容 1.序厅一层大堂内的“上海之晨”艺术模型。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纵观整个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围绕王权和商业建造发展的, “城”是“王权”,“市”是“商业” 0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主要产生在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 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这段时间,由于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产生了私有制,手工业及商业从农 业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就是城市产生的基础,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频 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 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 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但 是以后发展的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早起城市已经具 有以下这些特点: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一一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一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 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 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 相连。 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 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这种城制对中 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周人以农立国,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也打下了烙印,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意匠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商周春秋 时期,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 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 普遍较小。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一一诸候国国都一一卿大夫都(采 邑城)三级。城市总体布局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规划,这与城市经济结构上农业尚 占很大比重、政治结构上尚保留着氏族宗族组织有密切关系;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 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居民仍聚族而居。秦汉时期,郡县制 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了从中 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一郡城一县城。城市建设方面,改变了战国时期 两城相依的局面,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市场位置从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编者按: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本着“把握战略趋势、围绕核心瓶颈、体现多元融合”的基本思路,组织上海市40余家研究团队围绕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18个支撑性专题开展平行研究,超过200余位来自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2040年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最终形成了《迈向2040 年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为新 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就各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和观点内容分期介绍如下:研究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文中内容仅代表该机构观点)到2020年,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2040年,上海将以全球城市建设为目标,全面提升国 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本专题聚焦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运用全球城市理论的分析框架,科学把握全球形势发展变化,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分析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外部环境、影响变量和内在动力,研究提出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和发展策略。 报告分五部分:(1)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

(2020-2040);(2)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框架;(3)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功能框架;(4)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重大战略框架;(5)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空间战略导向。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一、关于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2020-2040) 主要从五个层面分析提出上海面向2040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背景。重点关注全球多元格局调整变革中的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功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动力格局、区域格局、开放格局的战略要求,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看,全球经济发展在寻求“再平衡”中开启多元格局调整变革,全球化进入网络化发展新阶段,未来的全球城市将更加注重全球网络体系的链接能力、全球关键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端环节的掌控能力。从全球城市网络新趋势看,全球城市层级体系更加趋于扁平化、多元化、网络化,纽约、伦敦、东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