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

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

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

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

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制度

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制度 一、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 二、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标准,对新入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三、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危险性为3-5级)。应精神科监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加强同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危险性为1-2级)。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 3)病情稳定患者(危险性为0级)。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应再评估一次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同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适宜出院的办理出院手续,不适宜出院的,应加强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尽到告知义务。 五、所填写的《病例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出院后交社访科统一管理。 附件一: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标准: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 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第四章 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剖析

第四章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 一、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共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个案管理员(可由民警、居委会干部、精神科医生、护士或残联助残员等担任)对新进入个案管理的患者,首先应开展危险性评估。 个案管理员在每次随访时,都应进行危险性评估,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害行为(危险性评估在1级和2级)或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紧急处置的情况(见“应急医疗处置”部分),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增加随访频度,至少1次/周。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以上,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实时紧急住院治疗。

二、管理分级 根据以下要求对个案管理患者分级。 (1)一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1-5级) A.半年内出现过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B.半年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明显自杀企图者; C.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或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其他行为); D.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 (2)二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 A.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两年以内,基本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 B.曾有轻度自伤行为或企图、或有轻度冲动行为但对社会、家庭影响极小,但目前无实施的可能性者; C.病情基本稳定,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三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D.治疗或者个人生活料理需要别人协助者。 (3)三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 A.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 B.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三年以上、五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萧县疾控中心王伟 主要内容 *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办法 * 重性精神疾病随访内容及技巧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办法 主要内容: >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意义 >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策略 > 重性精神疾病个案管理 一、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意义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果危害严重:主要是发病的时候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判断力,缺乏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控制的能力,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出现自杀、自伤的行为。 2、患者数字庞大:我们国家15岁以上的重性精神障碍的病人,总约有1600多万人,而且15岁以下内各类精神疾病的患者是有3000万人。 3、家属及患者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精神物质负担沉重,因此对重性精神疾病病例进行管理很有必要。 二、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的对象 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需要危机干预的人群。 三、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策略 1、危重情况处置一般的是危重情况如有暴力、自杀、自伤的危险的行为、有急性的药物反应,或者是出现严重的躯体疾病的患者,甚至服用精神科用药的期间,出现躯体疾病并发症,比如肺炎、脑炎、急性感染、败血症之类的需要马上处理。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对症处理之后,保持生命体征平稳,立即转诊。 2、病情不稳定者对于病情有波动的患者,对症治疗之后,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并在2个星期之内还需要随访。 三、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策略 3、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病情基本上处于不稳定和稳定之间,适当调整剂量,以减轻副作用,并观察4到6个星期。 4、病情稳定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目前的治疗方案,每3个月随访一次。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治疗效果的不同,对患者的治疗策略是随时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情况调整策略,并对转诊或会诊的病人及时做随访。 四、重性精神疾病病例基础管理 1、随访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 2、针对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 3、适当增加检查项目,以发现并避免相关疾病的发生。

重性精神病及癫痫病管理培训测试题-答案

重性精神病及癫痫病管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符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 A 户籍为本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 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2、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指() A 在本辖区连续居住2个月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C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3、对于病情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月随访一次。 A 6 B 2 C 3 4、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5、对于病情不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天随访一次。 A 30 B 15 C 90 6、痉挛性偏瘫步态() A、跨阈步态 B、醉汉步态 C、慌张步态 D、划圈样步态 E、剪刀样步态 7、周期性瘫痪() A、四肢无力,血钾减低 B、四肢无力,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四肢无力,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D、四肢无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E、四肢无力,肩胛带骨盆带萎缩来源 8、患者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最可能有下述哪条血管闭塞()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内听动脉 E、脊髓前动脉 9、特发性大发作首选()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苯妥英钠 E、ACTH 10、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苯妥英钠 E、ACTH 11、癫痫的临床诊断大多数情况下需依据() A、目睹其发作 B、脑电图改变 C、有无家族史 D、确切的病史 E、头部CT扫描 12、特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首选药物为()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苯妥英钠 D、乙琥胺 E、苯巴比妥 二、问答题 1、重性精神病分类? 重性精神病及癫痫病管理培训测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5 BCCAB 6-10 DABAB 11-12 DA

重性精神病试卷及答案

( 重性精神病管理测试题A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符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 A 户籍为本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 》 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2、重性精神疾病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分裂情感性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急性焦虑障碍 3、对于病情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月随访一次。 A 6 B 2 C 3 4、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5、有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并在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其病情分类应属于()\ A、病情不稳定; B、病情基本稳定; C、病情稳定; 二、判断题 1、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2、我县贫困精神残疾人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全额保障的对象是有磐安县户籍和第二代残疾人证,需要门诊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困供养、低保或低收入等困难家庭中的精神残疾参保患者。()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必须进行一次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4、责任医师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3级以上可通知精神专科医院派车,抓紧时间把患者送至专科医院转诊治疗。() 5、肇事是指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

重性精神病管理测试题B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 1、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2、对于病情不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天随访一次。 A 30 B 15 C 90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中,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病情稳定患者,是指危险性评估为级,应随访1次。 A、2,3个月 B、3,1个月 C、0,3个月 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现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的应进行危险性评估为()级。 A、1级; B、2级; C、3级; ) 5、肇事是指() A、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 B、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 C、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D、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二、判断题 1、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2、重性精神疾病包括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急性焦虑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必须进行一次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 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 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 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

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精神病档案最新表格

附件 4 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相关表格 (表格1-表格5为患者个人信息及随访信息内容的来源表格,其中灰色底色 标记的条目为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需录入的数据项。) 表1 个人基本信息表 姓名:编号□□□-□□□□□

表2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表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表5 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记录单 应急医疗处置单位: 填报人:填报时间:年月日

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 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的提问。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 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有没有 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没有 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没有 (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有没有 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有没有 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有没有 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有没有 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有没有 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有没有 10.自杀,或者自残。有没有 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有没有 注释: 1. 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机构的精防医生或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 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 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

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工作目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为了保证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办法。 一、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认真执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附件2),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目标: 1、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 2、提高治疗率,降低肇事肇祸率。 3、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除西藏自治区外,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农村各建立1个示范区。示范区名单见附件4。 (二)项目内容(即示范区工作任务) 1、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登记示范区内常住人口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对登记的患者进

行精神科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全部资料建档立卡(电子版和纸质)。 2、随访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 从登记的患者中筛选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个案管理员(精神科医生、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和受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等)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做好随访记录。随访要求每月一次。 3、免费向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 根据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随访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免费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免费药物治疗”)的患者每季度免费进行一次相关的化验和心电图检查,每半年由精神专科医生进行一次服药后免费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 4、应急处置患者。 由示范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派精神科专业人员,对有急性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提供应急处置(具体见附件2)。其中,对免费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免费应急处置。 5、免费紧急住院治疗(以下简称“免费住院治疗”)。 在应急处置的患者中,按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为需要住院的贫困患者提供一次性住院费用补助。 2005年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见附件4。 三、免费药物治疗和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申报、审批和管理 (一)申请免费药物治疗和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条件 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家庭居住地在示范区内; 2、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

重性精神病患者完整档案

重性精神病患者完整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 ?个人基本信息表 ?健康体检表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附件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附件3)可正反两面记录?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附件4)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姓名:编号□□□-□□□□□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 姓名:编号:□□□-□□□□ 注:两系三代指直系和旁系亲属(外)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外)孙子女、叔姑舅姨、半同胞、侄/甥子女、堂姑舅姨表兄妹。

附件3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附件4 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公历):年月日现住址: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州、盟) 县 (市、区) 街道(乡、镇) 社区(村)号 诊断: 知情同意书签字人姓名:与患者关系:患者本人监护人亲属 知情同意书签字人现住址:省 联系电话: 本人(代表患者)同意下列事项: ①为有利于今后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康复,同意加入居住地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随访和康复指导。 ②同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收集相关信息。授权医院将住院期间诊疗情况、治疗方案及在社区/乡镇康复措施建议等事项,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的书面形式,转至居住地的精防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③患者登记加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有权接受居住地精防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随访和康复指导。 ④患者登记加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其个人信息以及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随访等信息将受到隐私保护,所有信息只用于提供服务。 以上《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内容,本人已仔细阅读并理解,获得了充分的知情同意权。为此,本人自愿做出以下选择,并签字。 ()同意参加社区网络管理 ()不同意参加社区网络管理,但同意定期前往精神科门诊复诊 ()不同意参加社区网络管理,也不同意前往精神科门诊复诊 签字人(签名):签字时间:年月日

加强肇事肇祸及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实施方案

加强肇事肇祸及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实施方案 各工作片、行政村,各镇属企(事)业单位: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加强辖区精神病人的管理,尤其是肇事肇祸及倾向精神病人的管理,全面落实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有效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维护公共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赤岸镇加强肇事肇祸及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合理、及时、安全”的处置原则,完善“政府领导、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扎实做好肇事肇祸及倾向精神病人排查、监管工作,有效预防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群众人身与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1. 全面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工作水平。 2. 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率,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减少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持续稳定。 三、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四、工作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部门联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做好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控工作。 (一)明确分工,协调管理 镇政府:负责牵头会同派出所、民政办、卫生院、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组织开展重性精神病人排摸,尤其是有肇事肇祸及倾向的精神病人,落实各部门职责,指导督查各部门建立精神病管控机制。 派出所:参与联合管理小组,纳入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负责依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紧急处置;负责对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者进行排摸;督促协助精神病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进行监护治疗,或对潜在危险高风险病人动员其监护人送院治疗;做好对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者的管理。 财政办: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民政办:负责对贫困人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三无”人员的医疗求助和生活求助有关工作。 综治办:建立重性精神病人监管协作联动机制。季度报表申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等各项制度。负责牵头组织、分解目标任务、协调、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民政等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管理工

重性精神病的分级管理制度

精神病人分级管理要求 对肇事肇祸及危险性评估为3级或以上的精神病人,送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对病人实行社区分级管理。 一、一级管理 (一)分级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或出院后三个月内者; 2.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或治疗期间病情反复但未入院治疗者; 3.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 4.半年内出现自杀行为或企图自杀者; 5.半年内危险性评估曾达到3级或以上者; 6.违反治安管理的其他行为者; 7.危险性评估为2级者。 (二)随访评估 1.频次 (1)个案管理员、社区民警每半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2)个案管理员应就近请精神科执业医生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情况每季至少评估一次;

(3)半年内危险性评估曾达到5级者每周至少随访一次。 2.要求 (1)督促监护人说服和劝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 (2)做好随访记录,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变化; (3)加强对病人的看护,及时发现肇事肇祸苗头并及时处置。有条件的社区对病人进行集中看护。 二、二级管理 (一)分级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病情基本控制,连续半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2.病情基本稳定,连续半年未出现自杀行为或企图自杀者,2年以上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3.危险性评估2年内曾达到3级或以上者; 4.目前危险性评估为1级或半年内未到2级者。 (二)随访评估 1.频次 (1)个案管理员、社区民警每月至少随访一次; (2)个案管理员应就近请精神科执业医生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情况每半年至少评估一次。

2.要求 (1)督促监护人说服和劝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 (2)做好随访记录,及时观察病情; (3)加强病人管理,防止其走失、自伤和肇事肇祸。 三、三级管理 (一)分级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病情控制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 2.连续2年未出现自杀行为或企图自杀、影响社会和家庭行为者; 3.2年内危险性评估为0级者; 4.病情基本稳定,2年以上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二)随访 1.频次 (1)个案管理员每2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2)个案管理员应就近请精神科执业医生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情况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2.要求 (1)了解和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萧县疾控中心王伟 主要内容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办法 ◆重性精神疾病随访内容及技巧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办法 主要内容: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意义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策略 ?重性精神疾病个案管理 一、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意义 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果危害严重:主要是发病的时候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判断力,缺乏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控制的能力,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出现自杀、自伤的行为。 2、患者数字庞大:我们国家15岁以上的重性精神障碍的病人,总约有1600多万人,而且15岁以下内各类精神疾病的患者是有3000万人。 3、家属及患者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精神物质负担沉重,因此对重性精神疾病病例进行管理很有必要。 二、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的对象 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需要危机干预的人群。 三、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策略 1、危重情况处置一般的是危重情况如有暴力、自杀、自伤的危险的行为、有急性的药物反应,或者是出现严重的躯体疾病的患者,甚至服用精神科用药的期间,出现躯体疾病并发症,比如肺炎、脑炎、急性感染、败血症之类的需要马上处理。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对症处理之后,保持生命体征平稳,立即转诊。 2、病情不稳定者对于病情有波动的患者,对症治疗之后,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并在2个星期之内还需要随访。 三、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策略 3、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病情基本上处于不稳定和稳定之间,适当调整剂量,以减轻副作用,并观察4到6个星期。 4、病情稳定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目前的治疗方案,每3个月随访一次。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治疗效果的不同,对患者的治疗策略是随时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情况调整策略,并对转诊或会诊的病人及时做随访。 四、重性精神疾病病例基础管理 1、随访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 2、针对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 3、适当增加检查项目,以发现并避免相关疾病的发生。

六种重性精神病病人诊断标准

6種重性精神病病人診斷標準 一、精神分裂癥: 診斷標準: 1、癥狀持續至少1個月。 2、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 (1)联想障碍(2)变妄想(3)幻觉(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6)被动体验(7)意志减退 3、嚴重程序標準:自知力喪失或不全,或社會功能明顯受損,或現實檢驗能力受損,或無法進行有效交談。 4、排除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以及精神活性物質,非依賴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并排除心境障礙。 二、雙相情感障礙 診斷要點: 1、必須符合躁狂或輕噪狂發作,混合性發作及抑郁發作的癥狀標準 (一)噪狂发作:(1)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2)思维奔逸 GAGGAGAGGAFFFFAFAF

(3)意志增强(4)其它:常有睡眠需要减少,食欲、性欲增强等。 (二)抑郁发作: (1)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表现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2)生物学特征性症状(食欲降低,体重下降,以及心境低落呈晨重夕轻的节律变化)。 (3)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2、严重程序特点:躁狂、抑郁发作及混合性发作均可能使病人感到痛苦,或使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损害,但轻躁狂发作时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或程序很轻。 3、病程特点: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 1、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妄想内容不荒廖离奇,不怪异,不泛化,较为固定和系统,带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释,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嫉妒、夸大、疑病和钟情等。 2、一般很少或不伴幻觉。 GAGGAGAGGAFFFFAFAF

3、除了妄想内容相关的异常情感和意向行为外,患者其他的个人行为基本没有损害,人格保持相对完整。 4、病程及严重程序要求:持续性病程,至少达3个月,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丧失。 四、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症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只相差几天。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且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间歇性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3、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 4、病前性格无明显缺陷,部分病人有精神分裂症或心境障碍家病史。 五、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1、癫痫史或癫痫发作的证据。 2、呈发作性精神障碍,一般历时短暂,有不同程序意 GAGGAGAGGAFFFFAFAF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XXX区卫生局的精神,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落实我社区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年度目标:在辖区范围内初步建立重性精神病防治体系,开展业务培训,为重症精神病患者提供管理服务。 (二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重性精神病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2009年启动本项目,将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纳入管理。做到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占总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的30%。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2009年项目在本辖区范围开始实施。 (二项目实施内容: 1、精神病患者的筛查:慢病管理科通过走访及查阅XX市重性 精神病人出入院记录。收集患者的信息,并做初步筛查工作。 2、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3、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面对面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并进行危机干预。 4、逐步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综合防控体制:加强与民政、公安、宣传、残联等多个部门沟通和协作,共同管理精神病人,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使精神患者的监护、治疗得到有效的保障。 5、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加强精神卫生防治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同时加强技术培训,以提高规范化治疗管理水平。 (二职责与任务 由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我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人群情况调查、线索收集、病情评估、告知服务内容、预约登记、人员筛查、数据统计报告,并开展督促服药、健康指导、随访等工作。 四、项目考核与评估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开展1次对慢病管理科督导检查。督导内容主要有项目工作进度、辖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居民档案及相关资料管理情况等。 (二考核指标 1、重性精神病管理率≥40%以上; 重性精神病管理率=所以登记在册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 (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患病数×100%。

重性精神病患者沟通

重性精神病患者沟通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分为精神病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轻性精神病)。 重性精神病患者大多数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不主动求医,不能与医务人员合作或配合。有的患者还隐瞒病情或不主动暴露自己的症状。因此,与精神病患者的沟通有其特殊性,分两个层次:一是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二是与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根据病种及疾病的不同时期,确定沟通的对象:①患者在发病期,无行为能力时,需与家属进行沟通。②患者在部分缓解期,有限定行为能力,则需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③患者在完全缓解期,自知力恢复,有行为能力,则需与患者进行沟通。 一、患方需求 1.患者家属的要求 (1)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获得同情、尊重和理解,保护其隐私。 (2)精神病患者家属需要获得知识,识别精神疾病,使患者早日得到治疗。 (3)当患者家属接受了患者患有精神病的现实后,希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希望选择医术高明的医师和良好的治疗环境,明确诊断,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4)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医生选用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生育能力。 (5)患者住院时,家属希望医院住院环境好,病房安排有利于患者康复,希望住院设施、条件适合患者,患者间不会互相干扰。在确保病区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实行开放管理,患者有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 (6)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医疗费用合理,不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 (7)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医院提供疗效确切的维持治疗方案及恢复后痊愈康复的相关指导。 2.患者的需求 由于重性精神病的性质和特征,疾病发作期患者不会主动求医,拒绝医治,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和冲动行为,不能与医务人员合作或配合治疗。经治疗病情好转,进入恢复期后才能逐步表达他们的需求。 (1)精神病患者经急性期治疗,症状控制病情稳定后,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不被歧视,希望医务人员主动关心他的病情,保护他的隐私。 (2)进入疾病恢复期,患者需要了解其所患疾病的情况,疾病对其今后工作、生活有无影响,如何进行药物维持治疗,服药后的药物副作用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自己如何面对所处的家庭、社会和人际环境,怎样进行精神康复,恢复社会功能。 (3)完全缓解期的患者需要医务人员的指导、帮助,使患者能适应环境,获得科学的维持治疗,塑造良好的个性。 (4)未婚或未育患者,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帮助、指导,在婚姻和生育方面提出科学的医学建议。 二、沟通目的与要点 1.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期,医患沟通的对象主要是家属,医患沟通的目的及要点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让家属了解重性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的特征和特点,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

重性精神病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

重性精神病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 分类病情分类随访评估(危险性)分类干预 1、精神分裂症 2、分裂情感性障碍 3、偏执性精神病 4、双相(情感)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等 1、病情稳定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0 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 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 物不良反应,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疾病 稳定,无其他异常的患者。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1~ 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 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患者。 3、病情不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3~ 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 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的 患者。 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 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 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 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 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 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 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 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 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 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 场合)。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 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 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 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 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 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 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 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 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 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 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 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 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 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4.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 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 帮助。

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的通知分析

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管理的 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相关部门: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日益增多,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有效预防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精神病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排查和随访管理,配合相关部门科学规范地开展重性精神病人筛查、诊断与危险性评估,根据《凤冈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意见的通知》(凤府办发…2013?133号)文件要求,现将有关工作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 二、时间按排 (一)2013年9月20日以前,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线索患者进行再一次摸底、调查、统计;同时对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进行一次系统的访视,统计出危险性评估为3-5级的患者,并将危险性评估为3-5级的患者的详细信息和调查出的线索病人信息报精防机构(疾控中心),精防机构及时报

告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危险性评估为3-5级的患者的信息根据工作要求报告公安、民政等部门,共同管理。 县直各单位的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本单位完成,并将线索调查结果按时报精防机构。 (二)2013年10月20日前,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精神病诊断资质医师对调查出的线索病人和已登记未确诊的可疑重性精神病人进行诊断复核。同时统计危险性评估为3-5级的患者,按报告程序报告。 (三)以后管理的所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随访管理中危险性评估为3-5级的,随时发现,随时按相关程序报告。及时更新重精网络系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系统。 三、单位职责 (一)卫生部门 制订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计划,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规划,成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建应急医疗处置组,对全县的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筛查中的病例诊断和复核诊断,指导重性精神疾病病例随访,重性精神疾病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组织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质量控制、督导、绩效考核、评价。根据上级要求,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系统,维持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系 - 2 -

重性精神病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及答案

重性精神病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10分) 1.符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 A 户籍为本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 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2、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指() A 在本辖区连续居住2个月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C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3、对于病情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月随访一次。 A 6 B 2 C 3 4、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5、对于病情不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天随访一次。 A 30 B 15 C 90 二、判断题(共2题,每题10分) 1、村卫生室主要职责是: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参与重性精神

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 2、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三、问答题(共1题,每题30分) 1、重性精神疾病危险性评估分级 重性精神病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10分) BCCAB 二、判断题(共2题,每题10分) √√ 三、问答题(共1题,每题30分)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