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何宇亮1,2,3,4王树娟1高全荣1沈文忠3丁建宁2施毅4

1,无锡新长江纳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长江路7号,2140287)

2,江苏大学微纳米科技中心(镇江学府路301号,212013)

3,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200240)

4,南京大学物理学(南京汉路37号,210093)

摘要

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绿色能源中,硅片状太阳能电池占有很大的优势(又被称做第一代太阳能电池),然而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以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又被称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薄膜型太阳电池正在赶上,专家估计不久将会占有市场。为了进一步克服前二者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弱点,不断提高电池的光电性能及转换效率,近些年叠层式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受到各国科学界重视。由于它已表现出比前二者具有更强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因此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命名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作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和一些设想对它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1、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指的是什么

在全球绿色能源大幅度蓬勃发展中,对太阳能的利用已被各个先进国家列为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称目前正在大量生产且在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单晶硅、多晶硅片状电池为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它从上世界5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工艺技术已成熟且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5~25%(其理论上极限值为29%)。正是由于它使用的是体硅材料,不仅对硅材料消耗量很大,以至成本高,而且其转换效率已接近于理论极限值,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

近十多年来属于第二代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且已有大量投产,具有与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抗衡的苗头。据了解,日本Sharp公司将于今年在大阪市建立一座年产量达1GW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厂。我国已计划将在无锡建造一条全自动化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光电155MW。大家知道,非晶硅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比晶体硅高500倍,电池厚度仅为晶体硅电池的百分之几(μm量级),它可以以廉价玻璃、柔性塑料以及不锈钢薄片为衬底材料。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节省硅材料,还能根据需要制成大面积的电池板,这些都是它的优势。虽然它的光电转化效率还较低,仅为(6~10)%,但提高的空间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低温成膜技术的不断改进,几年之后很有可能超过目前多晶硅电池的转变效率。

在第二代薄膜型太阳能电池中近十多年来还发展了一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又称染料敏化电池。它是在导电玻璃基板上使用电化学方法由多孔纳米TiO2薄膜组成,以后又发展成采用高度有序的TiO2纳米管阵列结构取代TiO2胶体,从而大大改进了TiO2染料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据报导,目前其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1%。

为了改进第一代、第二代太阳能电池存在着的问题,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学术界一直在对电池的转换机制和电池结构进行着大量的研究。因此,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逐渐有人提出了“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所谓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主要是针对提高电池性能、转换效率以及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一些新型电池结构。如过去曾有过的叠层太阳能电池:GaInP/GaAs/Ge 以及Si,Ge合金电池等。由于在太阳能电池结构中加入不同材料,其禁带宽度E g不同,使它对太阳光吸收的频谱范围拉宽,从而扩大了对光的吸收能力被认为是提高电池效率的最直接办法。

2、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极限

每天从太阳上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是巨大的,然而其利用率很微小。同样,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的比例也是小的,为什么?入射到电池板上的太阳能耗散到哪里去了?

热力学原理指出:任何物体所吸收的能量都不可能100%的转化为功,太阳能电池板所吸收的光能也不可能摆脱热力学定律的束缚。因此,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都存在一个极限值,在热力学上称为“卡诺极限”。曾有人计算过,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理论值为29%,而纳米硅电池的最高理论值为31.7%。对此,我们必须首先认清,被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光能大部分到哪里去了。

从半导体能带结构看,被吸收的太阳光光子能量只有hv≥E g的那些才可能将价带边缘的价电子激发到导带底形成光生电子-空穴对,这些光生截流子漂移到P-N结两端形成光生电压V oc,这是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于hvE g的光子,除了激发出一对电子-空穴外尚具有一些多余的能量hv’,使被激发的电子-空穴对的能量高于晶格的热平衡能量,而这部分能量hv’也逐渐的同晶格原子碰撞而消失。因此使我们认识到,选用单一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如单晶硅或非晶硅,因为它只有一种E g值,

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太阳能电池板对入射光的吸收能力应该选用具有不同E g值的多种薄膜材料组成叠层太阳能电池结构才行。如上世纪90年代研制成的GaInP/GaAs/Ge叠层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能提高到40%。

3、提高和改善薄膜材料的质量是首要问题

一切材料都是由晶格原子按一定规则有序或无序排列组成的。而自由电子或光生电子-空穴对在材料中运动时必然要同这些晶格原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另外,材料中还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缺陷,对光生截流子的运动造成阻力。因此,我们要想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首先要做的事是使太阳能电池板所吸收的光能尽可能多的进入光电转换过程,同时尽量减少光热过程的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事两方面的研究:

1)不断提高生成膜的质量。

尤其在使用低温等离子体沉积技术中(如PECVD、MWCVD等)如何通过人为的控制等离子密度以及成膜的细微过程(表面反应、脱氢过程等)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研究。近些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单位使用甚高频率(VHF)等离子体技术成膜,在提高薄膜生长速率及改善有效掺杂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陈光华等在MW-CVD成膜过程中在衬底板下面附加一块磁铁能使等离子在衬底片附近更加均匀和集中,并有效的改善了膜的质量。我们在沉积纳米硅薄膜过程中与RF射频电源并联附加一直流(D.C)偏压能有效的控制晶粒的成核密度(X C值)。显然,射频频率、电场和磁场对等离子体的性质是起作用的,并直接影响到生成膜的品质。无疑,这是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

2)自组织生长技术的引用

近些年来,在太阳能电池结构中,极薄层薄膜的生长(几-几十nm)引起重视,例如,在电池的PIN结构中有时为了提高光的吸收率及增强薄层内的量子过程需要把P层或N层做的极薄(~20nm),这就给工艺生长增加了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在新型太阳能电池结构中正在把带有纳米晶粒的新结构引进来,如

μc-Si:H和nc-Si:H等。在这些新颖结构中如何能人为的控制晶粒的有序排列及其大小是非常需要的事。已知,晶粒尺寸的大小是直接决定薄膜禁带宽度E g的。

在能够控制晶粒(量子点)密度,大小及及有序排列方面,一种叫做自组织生长技术近些年来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它是以固体表面上具有一定能量的价键状态作为反应活性位置或优先成核中心为前提的。例如,由于晶格失配造成的应变

能,Si-H,Si-OH非饱和键形成的范德瓦尔力等。实验给出,这种“有限的成核

中心”可以通过适当的选择晶面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而形成的低位能区。例如Miyayaki等采用浓度为0.1%的HF对热生长的SiO

2

表面进行化学腐蚀以形成由

Si-OH键终端的SiO

2

活性表面,然后在LPCVD工艺中自组织生长出具有表面密度

为1011/cm2,大小仅~2nm的Si纳米小晶粒(量子点)。使用这种方法依靠SiH

4

气体分子的热分解反应,在其Si-O-Si键终端SiO

2

表面上能自组织生长成单层,双层以至多层的硅纳米量子点并呈现出双势垒结构中的共振隧穿输运特性。使用自组织生长技术沉积薄膜的主要优点是,适宜在大面积基片上生长量子点,只要合理的控制生长温度、反应气压以及沉积时间便可实现在基片上的超薄薄膜的生长。作者认为,一旦把该项技术应用到太阳能电池结构中来定会有惊人的效果。(3)不同材料组成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

不同类型的薄膜材料对光波的吸收范围不同。因此选用多种具有不同Eg值的材料构成叠层式薄膜太阳能电池就可以将不同波段的太阳光尽可能多的吸收并直接激发出光生电子-空穴对,尽可能多的造成光电流,这是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最直接的办法。这种属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叠层式薄膜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将能达到(40-60%),或接近于卡诺极限值。2006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曾报导,在纳米太阳能电池中观察到了一个高能量的光子(hv)具有同时激发出多个电子-空穴对的多重激发现象,这将会使纳米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大大增大。这是在其他太阳能电池中尚未观察到的。

(4) 实现第三代叠层式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途径

利用硅薄膜材料的结构不同,从a-Si:H→m c-Si:H →nc-Si:H,能使它具有不同的禁带宽度Eg值。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总结出,从非晶硅薄膜→微晶硅薄膜→纳米硅薄膜,通过工艺条件可以使硅薄膜的有效禁带从1.5eV→2.4eV范围内的变化。在P-I-N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中,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将I层薄膜厚度拉宽,并在薄膜沉积过程中通过控制各工艺参数使它分成具有不同Eg值得三个

子层N

1,N

2

,和N

3

,如图1所示。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同质结构的多层膜太阳能电池。

这种电池结构是在PECVD成膜过程中一气呵成,在现有工艺中可以实现的。

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曾设计过这种结构并在工艺中实现过。利用电池结构的各种参数,对上述P-I-N型变能隙太阳能电池进行了AMPS软件模拟,得出电池的各基本参数是:Jsc=24.06ma/cm2,Voc=1.05V, FF=87.9%以及转换效率h=22.13%。模拟结果表明:纳米硅变能隙太阳能电池的各种参数与单一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电池的性能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不仅是由于纳米硅薄膜对太阳光谱的吸收范围扩大了,更是由于该薄膜呈现出量子尺寸效应。通过人为

改变工艺参数使I层分成具有不同Eg值的子层N

1,N

2

和N

3

,从而实现了太阳能

光谱分区域被吸收让入射的光子更多的直接转变成光生电子-空穴对,达到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目的。

5 小结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是对已存在的叠层太阳能电池的一种新的称呼。这是由于在太阳能电池中引进新的结构后其各种电池参数,尤其是转换效率及稳定性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并且转换效率的理论值已超过第一代和第二代。然而并不是电池结构的层数越多越好。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极限,层数多了无疑增多了工艺流程,提高了成本。所以应该全面考虑。另外,作者还认为,在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进展中硅材料仍然具有它的优势。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作者:何宇亮, 王树娟, 高全荣, 沈文忠, 丁建宁, 施毅

作者单位:何宇亮(无锡新长江纳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长江路7号,2140287;江苏大学微纳米科技中心,镇江学府路301号,212013;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200240;南京大学物理学 南京汉路37号

,210093), 王树娟,高全荣(无锡新长江纳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长江路7号,2140287), 沈文忠(上海交

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200240), 丁建宁(江苏大学微纳米科技中心,镇江学府路

301号,212013), 施毅(南京大学物理学,南京汉路37号,21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29852.html,/Conference_WFHYXW204388.aspx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在近几十年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化石能源有着随时枯竭的危险,同时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之下,寻找可代替的新能源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而在众多备选的替代者中,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清洁性,可持续性等优点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作了光电转化效率达6%的太阳能电池,标志着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用于卫星的半导体硅太阳能的光电转化效率已达到15%~20%。但硅系列太阳能电池材料纯度要求很高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其它类型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因存在材料来源及工艺等问题也同样难以得到推广。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材料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耗能少、可弯曲、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突出优势显示了其巨大开发潜力,成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的热点。但有机太阳能电池从其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至今为止,在实验室内的效率才刚刚突破10%,与硅太阳能电池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池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构造 1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生电原理 对于一个有机OPV(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光电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产生电流,其基本的物理过程如图一所示。不同于无机材料能直接吸收光子产生自由电子,有机光敏材料在吸收光子之后会产生一个激子对,即电子空穴对,必须使激子解离之后才能形成光电流。而解离产生的电子必须到达电极才能对器件的光电流产生贡献。也就是说,产生光电流需要经过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解离扩散,电极收集这些过程,这一过程相比较无机材料要困难的多,这也造成OPV的光电转化效率一直不高。

太阳能电池种类、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

太阳能电池种类、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 摘要: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它以光辐射的形式每秒钟向太空发射约3.8×10M焦耳的能量,有22亿分之一投射到地球上。太阳光被大气层反射、吸收之后,还有70%透射到地面。尽管如此,地球上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能仍然高达1.8×10^18kW·h。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使得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太阳电池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本文综述了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发展进程、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微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层叠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化学太阳能电池、现状 引言:太阳能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与传统矿物燃料相比,太阳能具有清洁和可再生等独特优点。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技术基础,其转换途径有很多,有光热电间接转换和光电直接转换,前者主要有太能能热水器等,后者主要指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发展进程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太阳电池和多晶硅太阳电池。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明开始到现在,尽管硅材料有各种问题,但仍然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其比例约占整个太阳电池产量的90%以上。我国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行高效电池研究,采用倒金字塔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背场等技术,使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19.8%。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第二代太阳电池是基于薄膜材料的太阳电池。薄膜技术所需的材料较晶体硅太阳电池少得多,且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薄膜电池主要有非晶硅薄膜电池、多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以及铜铟硒薄膜电池。我国南开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铜铟硒薄膜电池,目前在该研究领域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其制备的铜铟硒太阳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12%。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的试生产线亦已建成。我国在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上都与世界研究水平相接近。在染料敏化剂、纳米薄膜修饰和电池光电效率上都取得与世界相接近的科研水平,在该领域其有一定的影响。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第三代太阳电池必须具有以下条件:薄膜化,转换效率高,原料丰富且无毒。目前第三代太阳电池还在进行概念和简单的试验研究。已经提出的第三代太阳电池主要有叠层太阳电池、多带隙太阳电等。虽然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已到了第三个阶段,但是在工艺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制造成本上,都不能和常规的硅太阳能电池相提并论。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是与常规能源相比,仍然比较昂贵,这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鉴于此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3]。 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以高纯的单晶硅棒为原料的太阳能电池,是当前开发得最快的一种太阳能电池。它的构造和生产工艺已定型,产品已广泛用于空间和地面。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地面应用的太阳能电池等采用太阳能级的单晶硅棒,材料性能指标有所放宽。有的也可使用半导体器件加工的头尾料和废次单晶硅材料,经过复拉制成太阳能电池专用的单晶硅棒。将单晶硅棒切成片一般片厚约0.3毫米。硅片经过抛磨、清洗等工序,制成待加工的原料硅片。加工太阳能电池片,首先要在硅片上掺杂和扩散,一般掺杂物为微量的硼、磷、锑等。扩散是在石英管制成的高温扩散炉中进行。这样就硅片上形成P>N结。

(完整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摘要: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也是目前最尖端、最新的太阳能电池之一,这种电池在使用半导体材料的普通太阳能电池之中,引入了纳米技术与量子力学理论,尽管目前尚没有制作出这种超高转换效率的实用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的太阳能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简述了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机理及研究内容。 关键词: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机理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持续恶化,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发清洁能源是人类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进展极为迅速。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能量转换器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半导体p-n结中载流子输运过程的无机固态太阳能电池;另一类则是基于有机分子材料中光电子化学过程的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单晶GaAs太阳能电池、晶体Si太阳能电池和Si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一类,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二类。第一类太阳能电池已经产业化或商业化,而第二类太阳能电池正处于研究与开发之中。目前太阳能电池存在能耗高、光电转换效率低等缺点。尽管人们已采用各种方法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尚不能使其大幅度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途径或对策,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能量转换效率接近其理论预测值,成为材料物理、光伏器件与能源科学的一项重大课题。 量子点是指三维方向尺寸均小于相应物质块体材料激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纳米结构。理论研究指出,采用具有显著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光谱特性的量子点作为有源区设计和制作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可以使其能量转换效率获得超乎寻常的提高,其极限值可以达到66%左右,而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晶体硅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理论上最多仅为30%。尽管目前尚没有制作出这种超高转换效率的实用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的太阳能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1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机理 人们针对太阳能电池存在的能耗高、光电转换率低等缺点,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1]:1)增加带隙数量,制作多带隙叠层太阳能电池;2)热载流子冷却前进行俘获;3)一个高能光子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或者多个低能光子产生一个高能电子空穴对。目前,方案1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后两套方案基于量子点产生的量子限制效应正处于研究之中。 半导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潜在的优势,它通过以下两个效应可以大大增加光电转换效率:第一个效应是来自具有充足能量的单光子激发产生多激子;第二个效应是在带隙里形成中间带,可以有多个带隙起作用,来产生电子空穴对。这两个效应的产生是因为量子点中的能级量子化。能级量子化还会产生其它效应:减缓热电子-空穴对的冷却;提高电荷载流子之间的俄歇复合过程和库仑耦合;并且对于三维限制的载流子,动量不再是一个好量子数,跃迁过程不必满足动量守恒。提高转换效率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增加光电压或者增加光电流)理论上在三维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中能够实现。 1.1 量子点多激子太阳能电池的机理

有机太阳能电池

2 有机太阳能电池综述 2.1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简述 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分子材料,另一类是聚合物材料。严谨一些的分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类:⑴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⑵有机大分子化合物;⑶D-A二元体系;⑷模拟叶绿素分子结构材料;⑸有机无机杂化体系。但鉴于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深度,在这里只对前面简单分类作主要介绍。 2.1.1小分子材料 有机小分子光电转换材料大部分是一些含共轭体系的染料分子,它们能够很好地吸收可见光从而表现出很好的光电转换性质。它们具有化合物结构可设计性、材料质量轻、生产成本低、加工性能好、便于制备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等优点。主要的小分子材料有酞菁[3]、卟啉[4-6]和苝菁[7,8]等,现简单介绍如下:酞菁类化合物是典型的p型有机半导体,具有离域的平面大π键,600~800nm 的光谱区域内有较大吸收。其合成已经工业化,是太阳能电池中很受重视、研究得最多的一类材料。这几十年来,人们主要研究了从金属酞菁在金属电极尤其是铂电极上的光电效应,探讨了如中心金属离子、掺杂及环境气氛等影响金属酞菁光伏效应的多种因素,到金属酞菁在无机半导体如ZnO、CdS、SnO2等上面的光伏效应。 卟啉由4个吡咯环通过亚甲基相连形成的具有18个π电子的共轭大环化合物,其中心的氮原子与金属原子配位形成金属卟啉衍生物。卟啉和金属卟啉都是高熔点的深色固体,多数不溶于水和碱,但能溶于无机酸,溶液有荧光,有非常好的光、热稳定性。卟啉体系最显著的化学特性是其易与金属离子生成1:1配合物,卟啉与元素周期表中各类金属元素(包括稀土金属元素)的配合物都已经得到。 苝属于n型半导体材料,其吸收范围在500nm左右,其在可见光区有强吸收。单线态电子从染料注入半导体的导带的速度通常比三线态快。菁染料是一种双极性分子,属p型半导体,是良好的光导体,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在光激发下,份菁分子的电荷分离效率较高。不过,菁染料存在稳定性差的缺陷。 此外,其它有机小分子材料还有:方酸类化合物[9,10]、罗丹明、并四苯等。

有机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 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具有成本低、质轻、柔韧性好、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对电池原理,结构,材料的研究对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结构以及电极材料。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原理;结构;材料;应用前景 1.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有机太阳能电池,顾名思义,就是由有机材料构成核心部分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具有光敏性质的有机物作为半导体的材料,以光伏效应而产生电压形成电流, 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效果.由于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生产成本高,污染大、能耗高,寻找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和低成本制造技术便成为人们研究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目标。有机太阳能材料和电池制备技术有望成为低成本制造的选择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光电转化器件是由Kearns和Calvin在1958年制备的,其主要材料为镁酞菁(MgPc)染料,染料层夹在两个功函数不同的电极之间。1986年,行业内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有机半导体的发明。器件的核心结构是由四羧基苝的一种衍生物(PV)和铜酞菁(CuPc)组成的双层膜。双层膜的本质是一个异质结,其思路是用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来模仿无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1992年,土耳其人Sariciftci在美国发现,激发态的电子能极快地从有机半导体分子注入到C60分子中,而反向的过程却要慢得多。1993年,Sariciftci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制成PPV/C60双层膜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随后,研究人员在此类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混合异质结(体异质结)。而所谓“混合异质结”,就是将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混合起来,通过共蒸或者旋涂的方法制成一种混合薄膜。给体和受体在混合膜里形成一个个单一组成的区域,在任何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1)

专题介绍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X 林 鹏,张志峰,熊德平,张梦欣,王 丽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44) 摘 要: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还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为了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各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新的材料,优化器件结构。对电池原理、部分表征方法、效率损失机制、典型器件结构、最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给体;受体;转换效率 中图分类号:T N 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8X(2004)01-0055-06 Progres s in Study of Organic Sola r Ce ll LIN Peng ,ZHANG Zhi -feng ,XIONG De -ping ,ZHANG Meng -xin ,WANG Li (I nstitute of O p toelectronics T echnology ,Beij ing J 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 act :Compaer ed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olar cells still have many critical pr oblem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organic solar cells,a lot of different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n.T he main purposes of these studies are to seek new mater ials and new device structure.A brief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photovoltaic cells,along with some aspects of their characterization ,the basic efficiency loss mechanism ,typical device structures ,and the trends in research will be presented. Key wor ds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device structure;donor;acceptor ;conversion effi-ciency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同使用矿物燃料发电相比,太阳能发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 太阳能取之不尽,太阳几分钟射向地球的能量相当 于人类一年所耗用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已经开始逐年增长。但目前使用的硅等太阳能电池材料,因成本太高,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卫星供电、边远地区通信塔等使用。目前太阳能发电量只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0.04%。要使太阳能发电得到大规模推广,就必须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成本,或 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 光 电 子 技 术OPT OELECT RONIC T ECHNOLOGY Vol.24No.1 Mar.2004   X 收稿日期:2003-11-17 作者简介:林 鹏(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研究。 张志峰(1977-),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有机电致发光(OLED)的研究工作。熊德平(1975-),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无机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能源消耗殆尽,能源越来越收到重视。其中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莫过于太阳能。太阳能绿色环保,因此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太阳能已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具活力的部分,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太阳能。本文主要阐述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太阳能电池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种类;发展现状; Nar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raditional energy will be used up in a short time.Eneygy are being pay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solar energy is the most promising.Because of i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gets widespread attention. Solar energy has become the most vibrant part among the new energy field,and all countrise tried their best to develop solar energy.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battery,the types of solar battery,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nd its’ prospect. Key Words:solar battery; types of solar battery; 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是石油、煤等不可生起源消耗殆尽,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太阳能的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1].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的光电子转化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①硅太阳能电池;②以无机盐如砷化镓Ⅲ一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③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①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③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④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2].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发展进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以及发展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2太阳能电池现状及其前景

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及其前景展望

电子信息学院 《太阳能电池》 结业论文 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及其前景展望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5.10

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及其前景展望 *** (***) 摘要: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等都来自于太阳;即使是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来自于太阳。如今,这些远古时期留下来的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命运,如何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成为当务之急,而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资源丰富的特点成为其中一个选择,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最有前景的器件之一。介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结构;转换效率;缺陷;优势 中图分类号:TM914.4文献标识码:A The Principle of Organic Solar Cells and its prospect *** (***) Abstract:As the saying goes, all living things depend on the sun for their growth, and on earth, wind, water, and biomass energy and so on from the sun;Even (fossil fuels such as coal, oil, natural gas, etc.), basically is from the sun.Today, the non-renewable resources of ancient times to stay face the fate of dried up, how to look for new alternative energy become prior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lar energy with its cle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s become one of the options, including organic solar cells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lar energy directl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devic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organic solar cells, and to the analysis and outlook of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organic solar cells;principle;structures;transfer efficiency;defect;superiority 0引言 现今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太阳能是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1],

有机太阳能电池报告

有机太阳能电池报告 经过这几堂课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关于有机太阳能的相关知识,虽然听进去的不多但是也有所收获,下面简要做下有机太阳电池的总结。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成分全部或部分为有机物的太阳能电池,他们使用了导电聚合物或小分子用于光的吸收和电荷转移。有机物的大量制备、相对价格低廉,柔软等性质使其在光伏应用方面很有前途。通过改变聚合物等分子的长度和官能团可以改变有机分子的能隙,有机物的摩尔消光系数很高,使得少量的有机物就可以吸收大量的光。相对于无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缺点是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稳定性差和强度低。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半导体异质结或金属半导体界面附近的光伏效应,所以又称为光伏电池。当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时,激发材料内部产生电子和空穴对,在静电势能作用下分离,然后被接触电极收集,这样外电路就有电流通过。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机材料吸收光子,如果该光子的能量大于有机材料的禁带宽度E,就会产生激子(电子空穴对)激子的结合能大约为0.2~1.0 eV高于相应的无机半导体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结合能。因此激子不会自动解离.两种具有不同电子亲和能和电离势的材料相结触,接触界面处产生接触电势差,可以驱动激子解离。 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具有光敏性质的有机物作为半导体的材料,以光伏效应而产生电压形成电流。主要的光敏性质的有机材料均具有共轭结构并且有导电性,如酞菁化合物、卟啉、菁(cyanine)等。 有机太阳能电池按照器件结构可基本分为3类: (1)单质结(肖特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2)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p-n 异质结混合异质结即本体异质结级联结构) (3)染料敏化有机太阳能电池 单质结(肖特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这是一种研究较早的太阳能电池,结构为:玻璃/电极/有机层/电极,如图a所示: 对于单层结构的电池来说,其内建电场源于两个电极的功函数差或者金属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何宇亮1,2,3,4王树娟1高全荣1沈文忠3丁建宁2施毅4 1,无锡新长江纳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长江路7号,2140287) 2,江苏大学微纳米科技中心(镇江学府路301号,212013) 3,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200240) 4,南京大学物理学(南京汉路37号,210093) 摘要 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绿色能源中,硅片状太阳能电池占有很大的优势(又被称做第一代太阳能电池),然而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以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又被称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薄膜型太阳电池正在赶上,专家估计不久将会占有市场。为了进一步克服前二者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弱点,不断提高电池的光电性能及转换效率,近些年叠层式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受到各国科学界重视。由于它已表现出比前二者具有更强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因此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命名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作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和一些设想对它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1、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指的是什么 在全球绿色能源大幅度蓬勃发展中,对太阳能的利用已被各个先进国家列为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称目前正在大量生产且在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单晶硅、多晶硅片状电池为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它从上世界5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工艺技术已成熟且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5~25%(其理论上极限值为29%)。正是由于它使用的是体硅材料,不仅对硅材料消耗量很大,以至成本高,而且其转换效率已接近于理论极限值,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 近十多年来属于第二代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且已有大量投产,具有与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抗衡的苗头。据了解,日本Sharp公司将于今年在大阪市建立一座年产量达1GW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厂。我国已计划将在无锡建造一条全自动化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光电155MW。大家知道,非晶硅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比晶体硅高500倍,电池厚度仅为晶体硅电池的百分之几(μm量级),它可以以廉价玻璃、柔性塑料以及不锈钢薄片为衬底材料。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节省硅材料,还能根据需要制成大面积的电池板,这些都是它的优势。虽然它的光电转化效率还较低,仅为(6~10)%,但提高的空间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低温成膜技术的不断改进,几年之后很有可能超过目前多晶硅电池的转变效率。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29852.html,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作者:张金晶 来源:《商情》2016年第26期 【摘要】相对于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太阳能以污染小、可利用率高、资源分布广泛和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目前,随着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技术的开发应用已经走向商业化、大众化,特别是一些小功率、小器件的太阳能电池在一些地区都已经大量生产而且广泛使用。所以谁先开发光电转换效率高、制备成本低的太阳能电池就能在将来的市场抢占先机。 【关键词】太阳能单晶硅薄膜电池 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是影响当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大部分还是依靠化石能源提供能量。可是化石能源分布极不均衡,并且不可再生,而且燃烧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雾霾气候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供人类使用,因此开发新能源,是人类社会薪火相传,世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此外,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快消耗对当今的环境形势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解决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问题。有限的化石能源以及在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不仅阻碍了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一种新型能源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提升自己综合国力和倡导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1. 第一代太阳能电池 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是发展时间最久,制备工艺最为成熟的一代电池,一般按照研究对象我们将其可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电池。按照应用程度来说前两者单晶硅与多晶硅在市场所占份额最多,商业前景最好。 单晶硅太阳电池和多晶硅太阳电池。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明开始到现在,尽管硅材料有各种问题,但仍然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其比例约占整个太阳电池产量的90%以上。我国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行高效电池研究,采用倒金字塔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背场等技术,使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19.8%。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成本较低,稳定性也比较好,这两大优势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注意。其光电转换效率随着制备工艺的成熟不断提高,它达到的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1.9%,但是它的电池效率在目前的太阳能电池中仍处于一般水平。 2.第二代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高等物理化学 论文题目: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姓名:廉萌 学号:3112106006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成本低廉、轻薄、材料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但是,光电转化效率较低一直是制约此类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问题。影响材料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带隙的控制与出载流子的传输性能。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目前常见的几类分子材料,并对其应用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展示。 关键字: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结构受体材料给体材料 1.引言 有机太阳能电池,又称有机光伏电池。它是以有机半导体材料作为实现光电转化效应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产生过程不同。有机半导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再离解成自由载流子从而产生光电流。一般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作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1)光激发产生激子;(2)激子再给体-受体界面解离;(3)电子和空穴的迁移及其在各自电极的收集,形成电流。其器件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 从效率上看,目前的无机太阳能电池虽然早已达到应用标准,实现了产业化,但是发电成本高居不下,

因此限制了大规模推广。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出现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能够在多种材质表面印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有机材料容易制成薄膜,甚至可以将有机薄膜制备在弯曲,乃至可折叠的基片上,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制作方法简单,如可用涂布、喷墨打印等加工技术来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建筑、交通、照明等领域。例如用作手机太阳能充电电池;或直接贴在建筑物玻璃幕墙上,用于室内供电;甚至可以装在商店和居室户外的遮阳卷帘棚上,既可以遮阳,又可以供电。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具有高的吸光效率。且吸收波长范围可通过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因此通常器件的活性层可以做到很薄,如约不到0.1μm的厚度即可达到光的完全吸收。这也是人们一直对有机分子材料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使其在制造薄型轻质电池、高分子聚合物电池方面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正在向能量转换效能的提升、器件寿命的延长及发展低成本制造技术的目标前进。一般认为,7%的转换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商用的临界点。叠层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高达15%。预计今后数年内,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可提高至10%以上,并将很快并大规模地进入商品化市场。如美国Konarka科技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有机半导体技术国际会议(OSC-08)上,该公司首席技术官ChristophBrabec介绍了正在开发之中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景,并乐观的表示“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力转换效率达到20%不存在本质障碍”。 本综述将着重介绍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的研究进展。 2聚合物光伏材料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主要包括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材料二大类,它们构成P/ N 结或本体异质结为此类电池的正常工作提供了保证。 受体材料 2.1.1 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类受体材料 无机半导体纳米晶是一类常见的无机类电子受体。其作为电子受体材料与电子给体形成共混型的D/ A 型互穿网络结构综合了两种材料的优点,既利用了无机纳米晶载流子迁移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特别是某些纳米晶在近红外有较强吸收的特点,又保留了聚合物材料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无机纳米晶CdS、Cdse、Zno、TiO2 等共混型器件的研究上。Alexi等用以主链含三苯胺的PAPPV 作为电子给体, TiO2作为电子受体制作了双层异质结电池。在100mW/ cm2 ( 435nm)光照射下,开路电压为0.85V, FF为0.52,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39% ,目前以ZnO做电子受体的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为1.60% 。人们在提高半导体纳米晶共轭聚合物混合型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半导体纳米晶在聚合物溶液中的分散性差、容易发生团聚,使得其能量转化效率还难以达到以PCBM 作为受体材料的器

高倍聚光光伏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发电技术

高倍聚光光伏(HCPV)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发电技术正逐渐成 为太阳能领域的新焦点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倍聚光光伏(HCPV)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发电技术正逐渐成为太阳能领域的新焦点,引起了行业内企业的追逐。在日光照射较好的几个欧美国家,已通过了优惠的上网电价法,随着具有40%转换效率的Ⅲ-V 族半导体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普及和成本下降,高倍聚光光伏电池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与前两代电池相比,HCPV采用多结的砷化镓电池,具有宽光谱吸收、高转换效率、良好的温度特性、低耗能的制造过程等优点,使它能在高倍聚焦的高温环境下仍保持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高倍聚光光伏系统技术门槛较高且行业跨度大,涵盖半导体材料及工艺制造、半导体封装、光学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机械设计制造、金属加工等领域。HCPV行业的产品包括了多结电池片外延材料、光电转换芯片、光接收器组件、聚光器、光伏模组、双轴跟踪器等。 电池芯片采用多结技术大幅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与硅基材料相比,基于III-V族半导体多结太阳能电池具有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大致要比硅太阳能电池高50%左右。III-V族半导体具有比硅高得多的耐高温特性,在高照度下仍具有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可以采用高倍聚光技术,这意味着产生同样多的电能只需要很少的太阳电池芯片。多结技术一个独特的方面就是材料——可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使它们的吸收光谱和太阳光光谱接 近一致,相对晶硅,这是巨大的优势。后者的转换效率已近极限(25%),而多结器件理论上的转换效率可达68%。目前最多使用的是由锗、砷化镓、镓铟磷3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形成3个p-n结,在这种多结太阳能电池中,不但这3种材料的晶格常数基本匹配,而且每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不同的禁带宽度,分别吸收不同波段的太阳光光谱,从而可以对太阳光进行全谱线吸收。 HCPV芯片的生产过程如下,首先利用MOCVD技术在4英寸锗衬底上外延砷化镓和铟镓磷形成3结电池片的材料,然后在外延片上利用光刻、PECVD、蒸镀等技术,制备减反膜以及主要成份为银的金属电极,再经划片清洗等工艺,生产出HCPV芯片。HCPV芯片的主要生产商有美国的Spectrolab、Emcore,德国的Azurspace,加拿大Cyrium,中国台湾Arima、Epistar等。衬底剥离的芯片和量子点技术是目前HCPV芯片领域的新热点。 接收器要安全可靠稳定地应用于系统 聚光太阳能电池芯片被封装到光接收器中,接收器封装对太阳能电池进行保护,对会聚光均匀化,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接收器组件还包括旁路二极管和引线端子。芯片的主要焊接工艺有回流焊和共晶焊,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助焊剂焊接,在焊接后需要清洗去除残留助焊剂,而共晶焊使用无助焊剂的焊片焊接。为了将电从芯片导出,需要进行金带键合将芯片和外围电路连接起来。接收器组件的检验指标主要包括空洞率和电性能测试,空洞率是检验焊接良好与否的标准。电性能方面,5.5mm×5.5mm接收器组件在500倍太阳光下的光电 转换率高达38.5%以上。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将接收器组件与二次光学器件、散热器封装在一起,组成完整的接收器。二次光学器件可以降低对跟踪器高精准度的要求,并使通过涅尔透镜聚焦后的光斑更加均匀地照射到电池芯片上。 二次光学元件通常是光学玻璃棱镜或中空的倒金字塔金属反射器。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节省芯片材料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电池的聚光倍数,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电极界面调控与性能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引言 (1) 1.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和器件结构 (2) 1.3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表征 (6) 1.4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8) 1.4.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8) 1.4.2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9) 第二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验技术简介 (10) 2.1引言 (10) 2.2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功能材料 (10) 2.3制备工艺 (11) 2.4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 (13) 2.5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13) 第三章基于发光下转换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18) 3.1引言 (18) 3.2磷光材料掺杂电子提取层和器件设计 (22) 3.3磷光掺杂电子传输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4) 3.4本章小结 (30) 第四章高效率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31) 4.1引言 (31) 4.1.1基底为PET的高效PSC器件的制备 (32) 4.1.2 基底为PET/ITO的高效PSC的制备 (32) 4.1.3 银网格基底的制备以及在器件中的应用 (33) 4.2柔性银网膜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9) 4.3本章小结 (50)

第五章光俘获:纳米压印蛾眼调控器件电极界面 (51) 5.1引言 (51) 5.2纳米软压印技术制备纳米蛾眼 (54) 5.2.1 PDMS蛾眼模板的制备 (54) 5.2.2 PSC器件中纳米蛾眼结构的引入 (55) 5.3器件测试结果及分析 (57) 5.4本章小结 (60)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61) 参考文献 (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1) 致谢 (72) II

能源产业中的高分子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能源产业中的高分子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刘大柯 摘要由于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加重,太阳能在能源产业中异军突起,成为能源领域的新星。太阳能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清洁、干净、无污染,其储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满了诱人的前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各类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推广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在目前商品化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中,尽管无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因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质轻、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现已成为近年太阳能利用方面研究的热点。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最有前景的器件之一。文章综述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器件构型,电池材料及制备工艺,最后对柔性光伏器件的应用前景和商业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能源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给体受体 0.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也在急速增长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108t标准煤[1],与美国相当。。庞大的能源消费总量给我国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方面,由于自有能源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有大量能源需要从国外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我国石油和煤炭的进口量分别达到2.53×108t和1.82×108t[2],能源供应的整体“对外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近90%是传统化石能源[3]。这些化石能源在燃烧利用过程中向大气层及自然环境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和粉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当前,探索和开发其他新兴能源利用方式,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诸多新兴能源利用方式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式之一。然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光伏技术主要基于无机硅材料,其高昂的材料制备成本以及高能耗的加工工艺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并且其生产过程中的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四氯化硅对于环境污染极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低廉、材料质量轻、加工性能好,可以利用先进的卷对卷以及喷涂打印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具有柔性,可以加工成为半透明器件,易于携带,生产过程中能耗低,环境污染少[4],因此其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柔性太阳能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

柔性太阳能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 来源:OFweek 太阳能光伏网发布时间:2014-11-27 6:29:27 近年来,光伏产业中的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但是大多都是朝着低成本、高转换率、柔性方向发展,其中比较成就斐然的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两种。 2010年起,有机光伏产业正在迅猛发展,许多科研机构纷纷开始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关的研究,瑞士、德国、日本、美国等技术先进国家的政府也都设立了支持有机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在众多创业资本的扶持下,国外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关的创新公司也纷纷涌现。目前国外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开发并拥有自主技术的较成功企业有三家。在这三家主要企业中,Konarka和Solarmer的技术路线是高分子型,而Heliatek的技术路线是不溶性小分子型。这些公司都已经建立起了较大规模的中试线,能够生产一定面积的电池组件。 目前国内也有许多科研机构正在进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导电高分子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但是国内机构更偏向于基础技术研究,暂时还不具备走产业化方向的能力。厦门惟华光能是全国第一家进行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的企业,目前处于中试阶段,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达19%。该公司主要进行可溶性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可溶性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稳定性好于高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后者的工作寿命实测值为三到五年,而可溶性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不需要考虑高分子太阳能电池中的相分离、高分子光致交联等问题,只要进行有效的隔氧封装,就可以实现十到二十年的工作寿命。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创新公司介入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之后,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提升得更快了。按照业内的普遍预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将在2015 年突破19%,在2018年突破25%。 除了有机太阳能电池之外,目前有许多公司致力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开发,如Solaronix,Dyesol等。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必须使用电解质。转化效率在10%以上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都是采用液态电解质的,液态电解质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文献综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一、前言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逐渐减少的今天,寻找更清洁环保的能源已是迫在眉睫。 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储量丰富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应用是关键的一点。无机太阳能电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能量转换效率大约达到了10% ~ 20%。然而,无机半导体电池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制备成本较高、制备能耗较大、工艺复杂[1]。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开始受到关注,它具有很多优点:提高光谱吸收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提高物质载流子的传输能力并扩展光谱的吸收范围;容易加工,成膜性好;物理改性比较容易;工艺简单。这也说明了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简介 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它由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共混薄膜活性层夹在ITO 透明导电玻璃正极和低功函数金属负极之间所组成。下图图1-1是聚合物电池的结构示意图[2]。ITO(氧化铟锡)作为电池的透光正极,金属Al、Ca等其他金属作为电池负极,正极和负极之间有一层共混膜,厚度约100-200nm,是由给体和受体材料组成的活性层。聚合物PEDOT:PSS是一层修饰层,厚度约50nm,可以改善ITO电极的功涵和界面性质。

当光透过ITO电极照射到聚合物活性层上时,活性层中的给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随后迁移到聚合物受体/给体的界面上,其中的电子就转移到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上,空穴则在给体材料的HOMO能级上,光生电荷实现分离。 在电池势场作用下,被分离的空穴会沿着共聚物给体形成的通道传输到正极,而电子沿着受体传输至负极。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达到正极和负极后,就形 成了光电流和光电压,这就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所产生的光生伏打效应。大体 的光伏过程为:1.光的吸收;2.产生激子;3.激子发生迁移;4.激子的解离;5.载流子分开、迁移及收集。 三、窄带隙共轭聚合物 如何提高其光电转换率是目前研究的关键课题。制备窄带隙聚合物是解决转换效率低的一种方法。聚合物能带隙就是聚合物中HOMO能级与LUMO能级的能级差。一般来讲,窄带隙聚合物的能带隙小于 2.0eV,它可以吸收的光的波长大于等于620nm。 研究发现,D-A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能够有效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这种聚合物由给体单元(D)和受体单元(A)组成。改变其给体和受体单元,可以改变它的HOMO 和LUMO能级,以降低带隙,提高光电性能。D-A共聚物中因给体单元 和受体单元的推拉电子作用,使得聚合物的带隙变窄,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聚合 物的吸收光谱。并且人们可以通过将不同的给体单元与不同的受体单元进行排 列组合,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精细地调控聚合物的吸收光谱[3]。 四、D-A共聚物设计要求 影响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吸收区的吸收强度、电荷迁移速度、能带隙宽度和活性层的形貌特征等。 1.光吸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激活区域,要有较强的光吸收。聚合物给体的带隙一般比较大,吸收光谱和太阳辐射光谱并不能较好匹配。我们需要聚合物在可见- 近红外区有宽的、强的吸收,这是提高PCE的重点。在设计聚合物的过程中,在支链上添加基团可以提高光子的吸收,共轭支链上添加上助色团,推、拉电子的基团,促使吸收向可见-近红外区偏移[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