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

合集下载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报告建议与感想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报告建议与感想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报告建议与感想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金相试样的制备技术,以便于进一步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二、实验原理金相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材料组织结构的显微镜,其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将经过特殊处理后的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中观察。

金相试样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切割、打磨、腐蚀和染色等步骤。

三、实验步骤1. 制备金属试样:选取合适的金属材料,根据需要进行切割或拉伸成形。

2. 打磨:用不同粒度的研磨纸逐渐打磨试样表面,直至表面光滑。

3. 腐蚀:将试样浸泡在适当浓度的腐蚀液中,使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凹坑或孔洞。

4. 染色:将试样放入染色液中,使其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5. 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将处理好的试样放入显微镜中,调节光源和镜头,观察试样的组织结构。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制备试样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切割或拉伸过程中产生伤害。

2. 打磨时需使用不同粒度的研磨纸逐渐打磨,以免损坏试样表面。

3. 腐蚀液需根据试样材料和需要进行选择,且操作时需保持通风良好。

4. 染色液需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和染色液。

5. 使用金相显微镜时需注意调节光源和镜头,以便于观察到清晰的组织结构。

五、实验结果经过制备处理后的金相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例如,铁素体、珠光体等不同组织结构可通过合适的制备方法得到清晰可见的图像。

六、实验建议与感想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耐心认真地进行每一步操作,特别是制备试样和打磨环节需要反复多次进行。

2.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原理和金相试样制备技术。

3. 实验中应注意安全,避免产生伤害或损坏设备。

4. 实验后应及时清洗设备和试样,以便于下次使用。

5.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我对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

故以空气为介质的干系物镜的数值孔径 N ⋅ A 总是小于 1,目前最高可达 0.95。若采用油浸
物镜,在试样与物镜间滴入折射率为 1.51 的杉木油为介质,则其数值孔径 N ⋅ A 可达 1.43,
这比一般以空气为介质时鉴别率提高了很多。
物镜的数值孔径与放大倍数一起刻在镜头外壳上,例如镜头上到有 25/0.5 或在 65×的
目镜分普通目镜和补偿型目镜。补偿型目镜在放大倍数前标注有“K”字或“C”字, 如 K20×,以示区别。补偿型目镜与复消色差物镜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消除复消色差物镜 的像域弯曲,使成像更清晰平坦,但补偿目镜切不可与消色差物镜相配使用,补偿型目镜一 般放大倍数较高,常在高倍观察时使用。
3
图 1-3 透镜产生像差的示意图 (a)简单透镜 (b)消色差透镜 (c)复消色差透镜
Mmin~ Mmax 之间的放大倍数范围就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 从图 1-4 可以看出,油浸系物镜同干系物镜相比,它具有较高的数值孔径,因为透过油 进入到物镜的光线要比透过空气进入的多,故松柏油的加入能使物镜聚光能力增强,从而提 高了物镜的鉴别能力。 如选用 45×物镜,其数值孔径为 0.63,根据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的计算式:M=
图。对着被观察物体 AB 的透镜叫物镜,
对着人眼的透镜叫目镜。物镜使物体 AB
形成放大的倒立实像 A′B′ ,目镜再将
A′B′ 放大成仍然倒立的虚像 A′′B′′ ,其
倒立位置正好在人眼的明视距离处,于
是,在显微镜目镜中看到清晰的图像
A′′B′′ 。
放大倍数(M):
图 1-1 显微镜光学成像原理示意图
500 N ⋅ A ~1000 N ⋅ A ,那么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范围应为 315~630 倍。如果显微镜放大倍 数 M<500 N ⋅ A ,则未能充分发挥物镜的鉴别率;若 M>1000 N ⋅ A ,则形成“虚伪放大”,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引言:金相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的重要工具。

通过使用金相显微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和分布、相的组成以及其他微观结构特征。

本实验旨在探索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样品的显微图像,对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质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金属材料的样品。

选择适当的金属材料,并将其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薄片。

确保样品表面光洁,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

2. 样品封装:将样品封装在透明的树脂中,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

封装过程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空气泡和杂质的产生。

3. 研磨和抛光:为了获得清晰的显微图像,我们需要对样品进行研磨和抛光处理。

首先,使用粗砂纸对样品进行研磨,然后逐渐使用细砂纸进行抛光。

最后,使用细研磨液和抛光液对样品进行最后的抛光处理。

4. 显微镜操作:将样品放置在金相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并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使用适当的光源照明样品,并通过调整对比度和亮度来获得清晰的显微图像。

5. 图像分析:观察样品的显微图像,并使用金相显微镜配套的软件进行图像分析。

通过测量晶粒大小、相的分布和形状等参数,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组织和性质的重要信息。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样品的显微图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果和讨论:1. 晶粒大小分布:通过测量样品中晶粒的大小和分布,我们可以了解金属材料的晶体生长情况。

晶粒越大,通常意味着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因为大晶粒可以提供更多的晶界来阻止位错的移动。

2. 相的组成:通过观察样品中不同相的分布和形状,我们可以确定金属材料的组成。

不同的相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其对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3. 缺陷和杂质:金相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样品中的缺陷和杂质。

缺陷和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金相显微镜的使用。

2.学习了解金相试样的制备。

二.概述利用金相显微镜,在试样上观察金属组织的方法称为显微分析,所能观察到的金属组织称为显微组织。

显微分析是研究金属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观察、研究金属材料的组织形貌、晶粒大小、非金属夹杂物等在组织中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等问题。

金相显微镜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各类材料经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判别材料质量的优劣等。

1.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正常人眼看物体时,最适宜的距离大约在250mm左右(称为明视距离),这时能分辨0.15~0.30mm距离,放大镜一般只能放大25倍,若要提高放大倍数以观察更细小的物体,就必须利用显微镜。

光学金相显微镜放大倍数为几十倍到2000倍,它的放大原理如图1.1所示。

图1.1 显微镜成像原理图对着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叫做目镜。

当观察物体AB放在物镜的举例焦点F1略远一点的地方时,则在透镜另一侧形成道理放大实像A1B1,A1B1处于目镜A B,虚像成像在人焦点F2之内。

人眼通过目镜观察实像A1B1时,将得到道理放大虚像''11眼明视距离处。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即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单独放大倍数的乘积。

本次实验使用XJP-100型金相显微镜,如图1.2所示。

它的构造可分为三部分: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照明系统。

(1)光学系统:主要是目镜组和物镜组。

目镜:放大倍数有5⨯、10⨯、12.5⨯物镜:放大倍数有10⨯、40⨯、100⨯(2)机械系统:主要是底座、载物台、物镜转换器和调焦装置。

底座:支持整个显微镜体。

载物台:放置试样用。

武警转换器:用于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调焦装置:调节焦距用,一般显微镜分粗调和微调。

(3)照明系统:照明系统由光源、聚光透镜、孔径光栏、视场光栏和棱镜等组成。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样标的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样标的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样标的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熟悉金相显微镜的操作,鉴定金相样本的物种,并记录金相图片。

实验材料及仪器:金相显微镜、金相样本
实验原理:金相是指金属和其它物质通过微观观察,用显微镜分辨各内容物质组成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属于金属晶体的结构的宏观观察技术。

金相显微镜也称金相检查显微镜,它根据样品的形状和一般性来确定是否有缺陷或异常状况;对金属样品或诸如金属材料组成物,细观察其内部构造,这就是金相组织学。

实验步骤:
1、检查并准备仪器:首先,检查显微镜是否干净并正确调节屈光物镜,然后,确保检查器材使用前面板上的复位按钮是可以操作的,调节整机到最佳操作状态。

2、将样本装上显微镜台:将金相样品装入可调整的立柱上,调整立柱的高度使得样本距离检查盘尽可能近。

并确保样本在显微镜上位置稳定。

3、操作显微镜:打开显微镜电源,用手动方式调节放大倍数,然后调整人工瞳距以完全调节显微镜,把样本放入检查框,用阴影法调整位置,确定样本的位置,看清样本的图像,使图像清晰可见且稳定:
4、拍摄金相图片:将金相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调到最大值后,使用低噪声的数码相机拍摄样本的金相图片,并标识。

5、观察金相图片:根据样本的金相图片,注意多孔结构、间接内部构造,以确定结构类型、破碎容量、晶体密度和含量,进行分析、确定物质种类。

6、完成实验后,控制显微镜的电力源,将显微镜和检查设备复位后关闭电源,并清理和消毒检查器材。

实验结论:金相显微镜是用来鉴定金属材料的有效工具,可以结合图像观察,辩证判断出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外形特征等。

由此可以确定金属材料的加工参数,合理评价金属材料的质量,是金属材料加工的有效工具。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各个主要部件的效用。

2.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及维护方法。

3.观察儿种式样的金相组织二、实验概述(-)金相显微镜的知识及正确使用1.显微镜放大原理:利用透镜将物体的像放大,单个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一般在20倍以下),因此要考虑用另一透镜组将第一次放大的像再行放大,以得到更高更清晰放大倍数的像,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一需求设计的。

显微镜中装有两组放大透镜,靠近物体的一组为物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称为U镜,但实际上显微镜釆用的物镜和□镜都是由复杂的透镜组组成。

图1-1为显微镜成像原理图。

图1-1显微镜成像原理图若将试样AB置于物镜之前距其一倍焦距(FJ略远一些的位置,山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物镜折射后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A,B,,在LI镜上观察时,经物镜放大的倒立实像AE,落在镜焦距F2内(在设计时安排好使LI镜的焦点位置在F2以内),目镜又将再次放大,人眼在(250mm)的明视距离处,看到一个经两次放大的倒立的虚像A"B"就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的物象。

总的放大倍数为物镜的放大倍数与U镜放大倍数的乘积,M总二M物X M目普通光学金相显微镜主要由三大系统构成:既光学系统,照明系统和机械系统。

下面简单分述其主要构件的功能与特性。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和U镜,物镜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件,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镜的质量,它的性能包括数值孔径和分辨率,有效放大倍数及像差校正程度。

A:数值孔径:物镜的数值孔径(N.A)表示物镜的收集光线的能力,增强物镜的聚光能力可使成像的质量提高,它的大小通常以进入物镜的光线锥所张开的角度,既孔径角的大小,公式表示为:N.A=ii.sin0式中n—物镜与观察物之间介质的折射率8—为物镜的孔径半角因此提高数值孔径有两个途径:a.增大透镜的直径或减小物镜的焦距。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组织的观察引言:金相显微镜是一种利用金相组织学原理观察金属材料组织结构的实验仪器。

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可以了解材料的组成、性能以及制备工艺等,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探究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观察几种典型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

实验目的:1.掌握金相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2.了解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的原理;3.观察几种典型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

实验仪器和材料:1.金相显微镜;2.裂解剂(如酸性电解质溶液);3.沉积剂(如铜);4.研磨纸(不同粒度);5.研磨液(如砂轮油、砂轮水);6.特殊试剂(如酸性染色剂);7.不同金属材料样品。

实验步骤: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将所需观察的样品装入铜盘中;2.用研磨纸将样品表面进行打磨,逐渐使用不同粒度的研磨纸进行打磨,直到样品表面平整;3.用研磨液将样品表面进行充分清洗;4.将铜盘放入裂解剂中,进行腐蚀处理,使样品表面显露出金属组织结构;5.将样品表面清洗干净后,取出并用酸性染色剂进行染色处理;6.将样品放置在金相显微镜的样品夹持器上。

1.通过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调节,使样品像清晰可见;2.使用光源适当照明样品,调节显微镜的聚焦和倍率,观察样品的金相组织结构;3.观察样品不同区域的金相组织变化,记录下观察到的显微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进行实验观察过程中,首先要正确使用金相显微镜,调节适当的照明和倍率以便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然后,通过观察样品的金相组织结构,可以分析和了解样品的材料成分、晶粒大小、晶界分布以及非金属夹杂物等信息。

对于不同的金属材料,其金相组织结构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于钢材,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晶粒和晶界,以及可能存在的碳化物。

对于铝合金,可以观察到铝基体中的各种相,如α-Al、Al₂CuMg等。

这些相的大小、形态和分布状况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观察金相组织时,还可以利用特殊试剂进行染色处理,以突出显示出不同组织结构的特征。

实验一金相显示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四川大学

实验一金相显示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实验二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三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分析实验四1钢的热处理工艺2硬度计的使用实验五1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2合金钢的显微组织分析实验六铸铁的显微组织分析四川大学制造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2014/6/23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一、实验目的熟悉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使用和维护,为掌握金相显微分析方法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实验说明金相显微分析是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内部组织以及微不夹杂物,微裂纹和微小缺陷(这些都是用肉眼、放大镜看不见的,至少是看不清楚的)以分析判断金属材料的治炼,加工工艺的正确性和金属材料性能的优劣。

金相显微分析是材料科学和主要研究手段,所以金相显微镜就成了金相分析的主要工具。

(一)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如图1—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目镜及一些辅助光学零件,物镜和目镜分别由两组透镜组成,对着物质AB 的一组透镜组成物镜O 1,对着人眼的一组透镜组成目镜O 2。

现代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由复杂的透镜系统组成。

物镜使物体AB 形成放大的倒立实象B A ''(称中间象),目镜再将B A ''放大成仍然倒立的虚象B A '''',其位置正好在人眼的明视距离处(即距人眼250mm 处)。

我们在显微镜目镜中看到的就是这个虚象B A ''''。

图1—1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示意图显微镜的主要性质如下: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由下式来确定:目物目物f D f L M M M =⨯=式中:M —显微镜放大倍数M 物—物镜的放大倍数M 目—目镜的放大倍数f 物—物镜的焦距f 目—目镜的焦距L —显微镜的光学镜筒长度D —明视距离(250mm )f 物、f 目越短或L 越长,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在使用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材料
实验指导书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基础与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实验一铁碳相图平衡组织分析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5)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 (5)
实验二碳钢热处理后显微组织观察 (6)
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原理 (6)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8)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 (8)
实验一铁碳相图平衡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分析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2、分析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
图1-1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合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是研究铁碳合金的性能及相变机理的基础,其相图如1-1所示。

通常将缓冷(退火)后的铁碳合金组织看作为平衡组织,具体分类见表1-1。

表1―1 铁碳合金的分类和组织
分类含碳量(%)平衡显微组织
碳钢亚共析钢0.02—0.77 铁素体+珠光体共析钢0.77 珠光体
过共析钢0.77—2.11 珠光体+渗碳体
1、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铁碳合金在常温下只有两相,即铁素体和渗碳体,由于含碳量的不同,这两个基本相的相对量,形状和分布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呈现各种不同的组织形态。

下面介绍一下各种显微组织的基本特征:
(1)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碳的浓度是可变的,在727℃时达到最大溶解度,为0.0218%,在常温下,碳的浓度为0.0008%左右,铁素体的硬度很低,塑性好,经4%硝酸酒精浸蚀后呈白亮色。

含碳量较低时,铁素体呈块状分布,随含碳量增加,铁素体量减少,在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呈网状分布在珠光体周围。

(2)渗碳体:是碳与铁的一种化合物,化学式为Fe3C,含碳量很高,达6.69%,坚硬而脆,抗浸蚀能力很强,经4%硝酸酒精浸蚀后成白亮色。

在过共晶白口铸铁中的一次渗碳体是从液态中直接结晶成的,故呈条状分布。

在过共析钢和亚共晶白口铸铁中的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沿晶界析出的,所以呈网状分布在珠光体的周围。

由于渗碳体硬度很高,所以在磨面上是突起的。

铁素体和渗碳体经4%硝酸酒精浸蚀后都呈白亮色,若用苦味酸纳溶液浸蚀,铁素体仍为白色,渗碳体则被染成黑褐色,由此可区别铁素体和渗碳体。

(3)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

片状珠光体是经一般退火后得到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交叠组织,经4%硝酸酒精浸蚀后,这种组织在显微镜下由于放大倍数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在600倍以上观察时,可见珠光体中平行相间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都呈白亮色,而边界呈黑色;在400倍左右观察时,由于显微镜鉴别率降低,白亮的细条渗碳体被黑色的边界所“吞没”而呈黑色,这时看到的珠光体是宽条白亮色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相间;在200倍以下观察时,宽条白亮色的铁素体也难以区分了,这时的珠光体特征是暗黑色,低碳钢中的珠光体量很少,片间距细小,即使在较高倍观察时也是暗黑色的。

2、各组织的机械性能
为了掌握铁碳合金的机械性能,必须控制各种组织的相对量,已知铁素体软而塑性好,渗碳体硬而脆,珠光体是这两相的机械混合物,莱氏体则是渗碳体和珠光体的混合物。

铁素体、渗碳体、和珠光体的机械性能如表1-2。

表1-2 铁素体、渗碳体、和珠光体的机械性能
3、 碳钢中含碳量的计算
在熟悉了碳钢中各种组织分布特征后,就可以借助于显微镜来估算碳钢中的含碳量。

首先,估计在某一视场中各种组织所占有的面积百分比,令:
n :铁素体所占面积百分比 K :珠光体所占面积百分比 B :渗碳体所占面积百分比
根据Fe ―Fe 3C 相图,已知常温下铁素体中含碳量约为0.0008%,珠光体含碳量约为0.77%,渗碳体含碳量约为6.69%,那么,根据杠杆定律,可以得到下列:
对于亚共析钢,有: 10077
.0100008.0%⨯+
⨯=K n C 对于过共析钢,有: 100
77
.010069.6%⨯+
⨯=K B C 上述计算,是假定各组织的比重是相等的,事实上它们的比重也是近似相等的。

三、
实验设备和材料
1、 碳钢试样(亚共析、共析、过共析)
2、 金相显微镜 四、
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
1、 每人轮流在置有各种标准样品的显微镜下观察样品的形貌特征并绘图;
2、 研究工业纯铁和T12钢的形貌特点,对其余试样(试样1—5)按照含碳量 高低进行排序;
3、 对某一碳钢试样,估计它各组织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估算出它的含碳量。

实验二碳钢热处理后显微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碳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了解热处理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3、识别常用热处理组织的形态和特征
二、实验原理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能的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不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更重要的是参考C曲线,如下图2-1所示。

图2-1 转变曲线
碳钢随成分和热处理方式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

其基本组织特征如下:
a)珠光体
以较慢的速度冷却得到珠光体组织。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当冷却速度更慢时得到的是更细密的片层。

b)贝氏体
铁素体和珠光体的两相混合物。

铁素体呈单个片状,片与片常常相交。

在铁素体片内沉淀有碳化物粒子,但碳化物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清且易受浸蚀,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低碳钢连续冷却时得到粒状贝氏体:大的铁素体块内有一些孤立的小岛状组织。

白块状的铁素体与岛状的组成物组成。

c)马氏体
钢中马氏体的典型形态是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

低碳钢(低碳合金钢)淬火可得到板条状马氏体,高碳钢(高碳高合金)淬火可得到片状马氏体。

而中碳钢(中碳合金钢)往往得到两种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d)残余奥氏体
当含碳量大于0.5%时,马氏体转变不完全,在室温下会有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浸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分布在马氏体之间,
无固定形态。

未经回火时,残余奥氏体与马氏体很难区分,都呈白亮色;只有在回火后马氏体变暗,残余奥氏体才能被辨认。

e)回火马氏体
低温下回火得到的组织在显微镜下为黑针状;
中温下回火得到的组织中,铁素体基体基本保持原马氏体的形态,渗碳体呈极细的颗粒状,光学显微镜很难辨认;
高温回火后,可以看到呈等轴细晶粒状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已聚集长大的粒状渗碳体。

表2-1 不同钢种经各种热处理后的试样的金相组织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金相试样、金相显微镜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
1、观察表2-1样品的显微组织;
2、绘出所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3、比较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的组织性能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