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晒整理剂,抗紫外助剂,面料防紫外线剂,抗UV助剂,防紫外整理剂

抗日晒整理剂,抗紫外助剂,面料防紫外线剂,抗UV助剂,防紫外整理剂
抗日晒整理剂,抗紫外助剂,面料防紫外线剂,抗UV助剂,防紫外整理剂

抗日晒整理剂,抗紫外助剂,面料防紫外线剂,抗UV助剂,防紫外整理剂

防蚊整理研究进展

王爱兵1,朱小云2,杨斌3,斯叶华1,夏龙全1 (1.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336;

2.上海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上海200137;

3.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82)

原载:第八届印染后整理论文集;261-

摘要:介绍了蚊虫的种类及危害、人类吸引蚊虫的原因,以及蚊虫的防治方法等。阐述了驱蚊整理剂的机理,以及天然驱避剂和合成驱避剂的种类、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列举了目前采用的纺织品防蚊整理工艺,以及现有的三种防蚊效果的测试标准(GB 13917.1-1992、GB/T 17322.10-1998和GB B917.3-1992),并对这三种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亟待制定针对防蚊整理织物的检测标准。

关键词:防蚊整理;发展;标准;应用

蚊虫是四害之一,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数蚊虫都会叮刺人畜,不但会吸血,而且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很大。蚊虫在叮咬的时候,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在叮入人畜后,会在伤口上注入一些唾液,病原体就由此传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每年因雌性疟蚊叮咬而感染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因此,蚊虫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蚊虫的种类及其危害

蚊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小型昆虫,体长0.5~1.5cm。其触角细长,口器形成一长喙,雌蚊的喙一般适于刺吸血液。蚊科中常见的有按蚊(Anopheles)、库蚊(Culex)及伊蚊(Aedes)3个属[2]。蚊虫中以刺扰伊蚊的危害最严重。国内常见的蚊媒病有疟疾、丝虫病、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国外还流行黄热病、西尼罗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

2 人类吸引蚊虫的原因[3]

人体皮肤通过普通汗腺和特殊汗腺实现排汗。普通汗腺分布于整体皮肤,特殊汗腺又称为香腺,仅分布于特定部位。普通汗液主要含盐分和少量有机物质,特殊汗液含有类脂质和脂肪酸。无论是普通汗液还是特殊汗液,排出时都不含有气味物质,其只有被皮肤表面存在的微生物分解后,才会生成可挥发性化学物质。典型的汗味是由多种化合物,如饱和、不饱和支链及末端不饱和的碳羧酸(C4~11)引起的。

雌性蚊子需要吸食血液来产卵、育卵,其嗅觉灵敏,对人体呼吸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乳酸等挥发物非常敏感,可以从30m外直接冲向吸血对象。

到底何种化学物质是蚊子的信息素,目前尚不

十分清楚,已确定的信息素为L-乳酪、醋酸和丙酸。

3 驱蚊机理[4]

研究表明,当人体裸露的皮肤上涂有防蚊剂时,蚊子就不得不透过服装面料叮咬。对服装面料进行防蚊整理后,由于驱避剂具有蚊虫所厌恶的气味,蚊虫不愿在含有驱蚊剂的地方停歇,从而发挥驱避作用。另一种驱蚊整理的观点是,对纺织品进行整理,使信息素不再通过面料向周围环境散发,从而达到驱蚊的目的,这一方法又称为被动防蚊体系。

4 防蚊整理剂发展[5-6]

蚊虫驱避剂的使用历史悠久。公元前,古埃及人把有强烈气味的物质涂在皮肤上防止蚊虫叮咬;我国古代先民常以焚烧艾蒿、菊科类植物的办法来驱赶蚊虫;古代俄罗斯牧民燃烧青苔和松树叶驱赶蚊虫,用桉树叶涂抹皮肤防止蚊虫叮咬。16世纪,人们发现大麻可以有效防止昆虫叮咬,随后又发现许多植物提取物对蚊虫有驱避作用。17世纪,许多具有驱避作用的天然精油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如熏衣草油和柠檬油等。20世纪初,西方国家使用最普遍的驱避剂是香茅油,而我国早在11世纪就已使用有效组分主要为香茅油和香柏油等的浮萍和麻叶等驱蚊。这一方法虽然有效,但有效时间很短,且有令人不适

的气味。

蚊虫驱避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合成驱避剂和天然驱避剂。

4.1 天然驱避剂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4.1.1 天然驱避剂的发展

天然驱避剂的发展从古代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合成驱避剂出现后,天然驱避剂的发展曾一度滞后。天然驱避剂一般以植物源驱避剂为主,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多为萜类的酯类、醇类和酮类等。随着化学产品3R问题航性resist- ance、再度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的突显,天然驱避剂的研究和开发又重新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国外文献报道从植物精油中提取的萜烯成分对蚊虫具有较强的驱避活性。 Keisuke等从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精油中分离得到一种蚊虫驱避剂,经生物测定发现对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有强烈的驱避活性。近几年来,美国对天然源蚊虫驱避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寻找到两种高驱避活性植物桑橙(Maclura panfiera)和假荆芥(Nepeta cataria)。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在发掘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如Nathan SS等对印楝树种子的甲醇提取物做了驱避性活性试验,发现其对按蚊

各生长期的个体都有很强的驱避活性。

4.1.2 存在问题

天然驱避剂具有许多优点,如低毒或无毒,对皮肤不会产生灼热感,气味清新,使用后不会有药物残留,易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等,但其在驱蚊高效性和持久性方面普遍低于合成驱避剂。此外,把一种植物资源转化成产品服务于大众还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工业化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任何一方面因素考虑不周全或有缺陷,都会导致产品研发的中止。

4.2 合成驱避剂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4.2.1 合成蚊虫驱避剂的发展

合成驱避剂主要包括有机酯类、芳香醇类、不饱和醛酮类、胺类和酰胺类等。

1929年,驱蚊油DM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研制成功;1937年,驱蚊酮获得专利;1939年,驱蚊醇(2-乙基-1,3-二醇)面市。 1956年,美国从2万多种有潜力的驱蚊化合物中发现了具有优良广谱性的驱避剂DEET,该驱避剂仍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蚊虫驱避剂。随着研究的发展,以天然植物次生物质为原料简单合成的驱避剂,因兼具天然驱避剂的安全环保性和合成驱避剂的高效广谱性,成功合成驱避剂的研究方向。

可用于皮肤及织物处理的合成驱避剂有四种:(1)DEET(N,N-diethyl-m-toluamide,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中文别名“避蚊胺”,不溶于水,溶于醇、醚、异丙醇、氯仿、二硫化碳、酒精、苯、丙烯乙二醇、棉籽油、酮类和石油提取物等有机溶剂,微溶于石油醚和甘油,其使用量为5%~100%。关于DEET的确切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有可能是其能阻塞昆虫的触角或使皮肤润滑;也有可能是在皮肤上形成隔离层,阻碍昆虫叮咬或停留。

(2)Picaridin(KBR 3023,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为无色液体,25℃时的蒸汽压为5.87×106Pa,沸点296℃,溶点 -170℃。

(3)Oil of Lemon Eucalyptus(柠檬枝叶油)/PMD(para- menthane-3,8-diol,对-孟烷-3,8-二醇,柠檬桉叶油提取物)具有强烈的柠檬芳香味,有类似香茅油的草香,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

(4)IR3535[3-(N-butyl-N-acety1)-am imopropionic acid-ethyl ester,中文别名伊默宁] 为酯类化合物,与酰胺类驱避剂相比,其香气宜人,对皮肤无刺激,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IR3535的结构类似丙氨酸,毒性和环境危害性均小于DEET,具有对皮肤和黏膜无毒副作用、无

过敏性及无皮肤渗透性等优点,使用非常安全。IR3535在欧洲使用了20年,1999年在美国上市。

仅用于织物处理的合成驱避剂有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又称氯菊酯,中文别名百灭宁)。二氯苯醚菊酯溶于丙酮、乙醇、乙醚和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在25℃水中的溶解度为(0.07±0. 02)mg/kg,对酸性介质和光线较稳定,在碱性介质中能水解。其相对密度为 1.214(25℃),折光率为1.5627(25℃);急性毒性 LD50>2000mg /kg(大鼠经口),LD50>2000mg/kg(兔经皮);刺激性500mg/24h(家兔经皮),轻度刺激。

近年来,合成驱避剂发展迅速,其中又以对酰胺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较多。自从避蚊胺被发现以后,酰胺类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热点。DEPA(N,N-二乙基苯乙酰胺)就是基于 DEET 的骨架结构,从120多种酰胺取代基中发现的蚊虫驱避剂。其驱避活性与DEET相当,且较安全高效。同时,以DEET为主体成分,利用多组分药剂的协同作用、缓释剂或高聚物包覆药剂来延长驱避活性的研究也较多。采用卵磷酯和天然固态氢化植物油中的三甘油为膜材,以注入法制成脂质体包裹避蚊胺,可以减少其与皮肤表面的接触。将避蚊胺与氯菊脂和高分子聚合物缓释剂相结合,制得驱避剂的效果优于避蚊胺原油。用饱

和水溶液制成避蚊胺包结化合物,其对光和热稳定,缓释作用明显。

4.2.2 存在问题

近年来,DEET被陆续发现存在问题,由DEET 引起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脑病和皮肤病等。有病例报告,年轻人不正确使用DEET,会增加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风险;另外,DEET对胎儿、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存在潜在的影响;当人体有复杂气味存在时,DEET可显著增强蚊虫的定向飞行几率等。因此,DEET已被人们慎用,泰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禁止使用 DEET。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研发新的合成驱避剂。

4.3 防蚊整理工艺

目前,防蚊整理工艺主要有浸渍工艺和浸轧工艺。

4.3.1 浸渍工艺

浸渍(浴比1:10)→脱水(带液率25%~30%)→烘干(80~100℃,1~3min)→焙烘(120~130℃,1min) 4.3.2 浸轧工艺

浸轧防蚊整理液(轧余率70%)→烘干(70~100℃, 3min)→焙烘(110~120℃,30s)防蚊整理剂用量根据防蚊整理剂种类、织物种类和用途而定。

5 防蚊效果的测试标准[8-10]

5.1主要的防蚊测试标准

目前,国内关于纺织晶防蚊整理效果的测试标准不一,但仍主要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标准。主要测试标准有GB 13917.1-1992《农村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喷射剂的室内药效的测定方法》、GB/T 17322.10-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驱避剂》和GB 13917.3- 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小型烟雾剂及烟雾片的室内药效测试方法》,见表1。

表1 国内常用的防蚊测试标准

项目内容GB

13917.1-1992

GB/T

17322.10-1998

GB

13917.3-1992

适用范围喷射剂在农药

登记时,对卫

生害虫进行直

接喷雾和滞留

接触的药效测

定和药效检验

驱避剂在农药

登记时,对蚊等

刺叮骚扰性卫

生害虫的驱避

效果的药效评

小型烟雾剂及

烟雾片在农药

登记时,对飞翔

卫生害虫进行

烟雾处理的药

效测定和药效

检验

实1993年4月11998年10月11993年4月1

日日日

供试昆虫蚊:羽化后

2~3天未吸

血的雌成蚊,

北方地区川淡

色库蚊,南方

地区用致乏库

白纹伊蚊,羽化

后4~5天未吸

血的雌性成虫

蚊:羽化后2~

3天未吸血的

雌成蚊,北方

地区用淡色库

蚊,南方地区

用致乏库蚊

测试条件温度

(26±1)℃,相

对湿度60%

±5%

温度

(26±1)℃,相

对湿度60%

±5%

温度

(26±1)℃,

相对湿度

60%±5%

测试步骤直接喷雾药效

的测定特制

钟罩装置,供

试昆虫蚊20

只,0.28mL被

测试喷射剂,

每隔一定时间

记录被击倒的

攻击力试验必

须进行人体试

验,在规定的蚊

笼中放入300

只试虫(降低偶

然性),在手背

暴露

4cm×40cm皮

将供试昆虫

(蚊40只)放入

玻璃箱中,放

入一定数量的

烟雾剂,开始

记录,每隔一

定时间记录被

击倒的试虫

试虫数。20min 后将全部供试昆虫转移至清洁的养虫笼中,并用5%的糖水棉球喂养,24h时检查死亡试虫数。测试至少重复三次。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洗整个试验装置,同时须进行空白测试,空白测试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如大于20%,整个测试必须重新进行。

滞留喷雾的药效测定均匀肤,其余部分严

密遮蔽,将手伸

入蚊笼中放置

2min,停试虫多

于30只者为攻

击力合格,可用

于驱避试验。

驱避试验在至

少3名攻击力

合格的人的双

手背上各画出

5cm×5cm的皮

肤面积,其中

一只手为空白

对照,另一只手

按1.5mg/cm2

(膏剂)或

1.5μL/

cm2(液状驱避

剂)的剂量均匀

涂抹待测的驱

避剂,暴露其中

数。30min后将

全部试虫转移

至清洁的养虫

笼中,并用5%

的糖水棉球喂

养,24h检查死

亡试虫数,测

试至少重复3

次,同时进行

空白试样的击

倒率和死亡率

测试,如大于

20%,整个测

试必须重新进

行。

施于三种药剂的接触面上,并折算成每平方米所含有效成分的克数。供试昆虫蚊20只,强迫试虫接触于药剂接触面,开始计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被击倒的试虫数。20min后,将全部供试昆虫转移到清洁的养虫笼,并用5%的糖水棉球喂养,24h 检查死亡试虫数。至少重复三次,同时须进行空白试4cm×4cm皮肤,严密遮蔽其余部分。涂抹驱避剂后2h,将手伸入放有攻击力合格蚊虫的笼中2min,观察有无蚊虫前来吸血,以后每小时测试一次,只要有1只蚊虫前来吸血即判作驱避剂失效。记录驱避剂的有效保护时间。

验,空白测试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大于20%,整个试验重新进行。测试后,将药剂接触面存放于50℃恒温箱中,每隔一周测试一次。共测试五次。

效果评价将三次重复数

据按机值法求

出KT50(半数

击倒时间)和

24h死亡率;

当空白测试试

虫的死亡率在

5%~20%时,

须求出试虫的

更正死亡率

有效保护时间

≥6.0h,为A

级:≥4.0h,为

B级;否则不予

评价

对三次重复数

据计算KT50(半

数击倒时间)和

24h的死恨率,

当空白测试试

虫的死亡率在

5%~20时,须

求试虫的更正

死亡率

5.2 标准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关于防蚊整理织物的测试标准仍是一项空白,纺织品防蚊整理效果测试标准主要借鉴和参照上述三个由农业部起草的标准。这些标准只能对防蚊整理剂或原料进行效果测试,无法直接对防蚊整理后的织物直接进行效果测试,且对防蚊整理织物的耐洗牢度等各项参数及整理后服装面料应用性能的变化无相关要求。

另外,三个测试标准的适用范围也各有差异,GB 13917.1- 1992适用于喷射剂的药效测定,GB/T 17322 10-1998适用于驱避剂的药效评价,GB 13917.3-1992适用于小型烟雾及烟雾片的药效评价。

5.3 试验蚊虫的差异

GB 13917.1-1992和GB 13917.3-1992所使用的蚊虫为羽化后第2~3天未吸血的雌成蚊,北方地区用淡色库蚊,南方地区用致乏库蚊;而GB/T 17322.10-1998使用的试验蚊虫为羽化后4~5天未吸血的雌性白纹伊蚊成虫。由于使用的蚊虫种类和生长时间不一样,测试效果会有所差异。

5.4 测试方法比较

GB 13917.1-1992采用直接喷射和滞留接触两种方法对喷射剂的药效进行评价。

GB/T 17322 10-1998首先进行试虫攻击力试

验,当停试虫多于30只为攻击力合格,方可进行驱避试验。

GB 13917.3-1992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数量的试虫进行击倒试验。

5.5 效果评价

三个标准均对测试效果进行了评价。GB 13917.1-1992和GB 13917.3-1992以KT50和试虫24h的死亡率来评价药效,当空白测试试虫的死亡率在5%~20%时,需求出试虫的更正死亡率,但没有对评价参数合格水平进行界定。GB /T 17322 10-1998以驱避剂的有效保护时间来评价药效,有效保护时间≥6.0 h,为A级;≥40h,为B级;否则不予评价。

6 结语

随着防蚊整理的发展,由于植物源蚊虫驱避剂的天然性和友好性,通过天然产物尤其是植物源产物开发蚊虫驱避剂,已成为蚊虫驱避剂的发展趋势。但要从天然驱避剂中开发出可以替代DEET 的高效广谱蚊虫驱避剂还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天然驱避活性成分经过简单的加工或修饰,在不改变其天然碳骨架结构的基础上引入或替换个别基团,可既保持化合物的天然性,又大大提高其蚊虫驱避性。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防蚊整理织物的检测方法,

在纺织品防蚊整理效果测试方面主要是借鉴20世纪90年代由农业部起草的针对防蚊整理剂和原料进行检测的标准,对防蚊整理织物耐洗性及服用性能方面的测试无相关规定。因此,针对防蚊整理织物检测的标准亟待制定。

高分子加工助剂

1.什么是助剂?为什么要在高分子加工过程中添加助剂(助剂的作用)? 答:1*广义:某种材料和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所需添加的各种辅助物质,用以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性能。 狭义:指为改善某些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最终性能而分散在材料中,对材料结构无明显影响的少量化学物质。 2*在合成材料加工的过程中,助剂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它不仅在加工过程中改善工艺性能、影响加工条件、加速反应过程、提高加工效率,还可以改进产品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价值。 2.为什么助剂时与聚合物之间要有良好的相容性? 答:助剂必须长期稳定均匀地存在于聚合物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求助剂与聚合物间有良好的相容性。如果相容性不好,助剂就容易析出(固体助剂析出称为“喷霜”,液体助剂析出称为“渗出”或“出汗”),析出后不仅失去作用,而且影响到制品的外观和手感。 3.助剂的损失主要通过哪三个途径? 答:助剂的损失主要是通过挥发、抽出和迁移三条途径。 (挥发性大小取决于助剂本身的结构; 抽出性与助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直接相关; 迁移性大小与助剂在不同聚合物中的溶解度有关。 因此选择助剂应结合产品来进行选择。) 4.解释什么是助剂的协同效应、相抗作用。 答:一种合成材料中常常要同时使用多种助剂,这些助剂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相互增效,则起协同作用;如果彼此削弱原有的效能,则起相抗作用。 助剂配方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助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得到最佳的效果。 5.说明增塑剂的增塑机理。 答:在加热的情况下,分子链的热运动就变得激烈,削弱了分子链的作用力,分子链间的间隔也有增加,增塑剂分子就有可能钻到聚合物分子链间隔中,形成“聚

紫外线吸收剂,抗紫外线助剂,防紫外线整理剂,防紫外整理剂,抗紫外线剂

抗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可用于棉、丝、毛、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织物的高效持久型防紫外线整理及提高部分染料的日晒牢度。对180~400nm波段的紫外线有良好的吸收转化、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提高运动服、沙滩装、游泳衣、休闲服、职业装及帐篷、遮阳伞、窗帘等的紫外线屏蔽性能。整理后织物的UPF值可达到50+,且有极高的耐水洗和光稳定性,经重复洗熨及强烈紫外线照射后效果均不下降。适用于涂层、印花、喷涂以及高温吸尽法、浸轧法工艺及成衣整理。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HTUV100符合澳大利亚AS/NZS 4399标准等。韩笑 抗紫外线整理概述 近年来人们对日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往的观点是多晒阳光可以促进健康,现在 却被告之,赖以抵挡日光中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地球表面臭氧层日益变薄,皮肤癌和白内障的 发病率将在北半球高海拔地区和南半球低海拔地区增加。例如澳大利亚就是目前世界上皮肤 癌高发区。凡是白种人居住区域皮肤癌发病率都在递增,事实也说明皮肤白皙的人受紫外线 的威胁更大。因此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整理引人注目,这种整理主要在天然纤维品种上进行,对于化学纤维则在纺丝过程中进行处理,当然也可以在织物上进行整理。 最近研究表明:臭氧每受到1%的破坏,抵达地球表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左右, 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4%左右。此外,臭氧层遭到破坏还可引起人类免疫功能下降,损伤 皮肤基因。因此本项整理将日益显得重要。 紫外线的危害 紫外线按波长可分为三段,320~400nm为紫外线A段(UV-A),280~320nm 为紫外线B段(UV-B),及200~280nm为紫外线C段(UV-C)。此外还有10~200nm的远紫 外线,或称真空紫外线。其中UV-C被臭氧层吸收难以到达地面。UV-B能量大,能导 致真皮血管扩张红肿,出现水泡,产生晒伤。UV-A会引起肌肤变黑,造成皮肤干皱。皮 肤晒黑主要是人体抵御日光破坏造成的,但这个过程本身在某些人身上会导致癌变。具体情 况是紫外线能使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形成碎片。当皮肤内的细胞受到损伤,细胞核就会释放修复性的物质——酶,酶能有助于产生新的DNA,以替换被损形成的 碎片,然而被损的碎片和酶会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如果超过修复能力会使皮肤致癌。

化纤生产厂废水情况及处理方法

化纤生产厂废水情况及处理方法 1 废水情况 化学纤维生产厂在化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类废水,如PET废水、PTA废水、棉浆粕黑液、粘胶废水等。其废水成分复杂,常含有强酸、强碱、纤维素、半纤维素、醇类、果胶等,以及各种有毒物质,如PET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乙二酯、乙二醇、对苯二甲酸及其中间产物和低聚物;PTA废水中主要含苯二甲酸、对二甲苯、苯甲酸、乙酸甲酯、醋酸等污染物;聚酯废水中含有PTA、乙醛、EG、二甘醇、三甘醇、纺丝油剂等污染物。 化纤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COD在1000—10000mg/L之间,有时更高。废水可生化性差,BOD/COD一般小于0.25。废水呈酸性或碱性,且含有醛类、氰类、苯类等有毒物质,易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2 处理方法 对于化纤废水的处理,一般采用以生物法为主的物理—化学—物理混合处理工艺。一般处理流程如下: 由于化纤废水呈酸性或碱性,所以在处理前必须中和,使其pH在中性范围内。一般对酸性废水加碱中和,对碱性废水加酸中和,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酸碱废水混合中和。废水经pH调节后,需进行预处理去除SS及油类物质,如利用气浮除油、混凝沉淀除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等。预处理过程能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经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生物处理单元,大部分的有机物及其它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为了使出水达到更高标准或回用要求,需进行深度处理,如活性炭吸附、砂滤、生物炭池等。 2.1 传统生物法 国内对化纤废水的生物法处理,主要采用A/O及H/O工艺,利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或两种方法混合应用。 厌氧-好氧处理工艺能充分发挥厌氧微生物抗冲击负荷能力并可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兼有利用好氧微生物生长速度快、出水水质好、运行费用低的特点,故在有机废水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如董良飞等采用ENSBR(延时序批式生物氧化硝化反应器)一BDAR(膜法生物兼氧反硝化反应器)一BCOR(完全混合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工艺处理某化纤公司高含氮己内酞胺生产废水,在污泥负荷为0.15-0.28g/(g·d)、进水COD不高于6200mg/L、NH3-N质量浓度不高于560mg/L 的情况下, 出水COD不高于150mg/L、NH3-N质量浓度不高于20mg/L,COD和NH3-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和96%,系统可同时除碳脱氮。潘碌亭等采用UASB一水解酸化一接触氧化一MBR工艺,处理某化纤厂COD浓度为3万mg/L的PET废水,最终出水

纺织面料的印染和后整理

纺织面料的印染和后整理 纺织面料的印染和后整理 一、纺织品的后整理工序: 练(Boiling)、漂(Bleach / White)→染色(Dye)→印花(Print)→整理(After treatment / Finished treatment) 这四道工序为基本工序,具体视产品的不同,工序又各异。 1、练、漂工序 (1)棉布的练、漂工序: 烧毛——→退浆——→漂白——→丝光 烧毛:因棉为短纤维,产品表面有短小绒毛,为织物美观及方便以后处理,应先烧毛。 退浆:棉纱做经线时,与机器磨擦较多,而棉纱之间的磨擦又易产生静电,故在织前应上浆,织好后浆就发硬,时间久了还会泛黄、发霉,所以应先去浆,保证以后印染程序的顺利进行及手感柔软。 前二步主要是练的过程,目的是去杂质,油污及去棉壳。去油污时还可加去油灵等助剂。 漂白:把织物漂洗干净,使色泽发白。是漂的过程。 丝光:使织物光泽好一点,手感更软一些。 A、普通棉布、涤棉布的工序基本相同(梭织布):烧毛→退浆→漂白。 要求高一点的加丝光。而漂白后的布我们常称本白布。 B、普通棉布、涤棉布的工艺(针织布):碱缩→煮练→漂白 碱缩:因针织物织时线不上浆,故比较松跨,碱缩后就比较紧。利用平衡张力,使织物表面平整。 煮练:与退浆工艺差不多,主要是去油污、去棉壳。 漂白:把织漂洗干净。 C、灯芯绒(Corduroy)的工序:成因是一根纱线绕在另一根纱线上形成圈,然后割断线圈而形成绒。 工艺:轧碱→割绒→退浆→烘干→刷绒→烧毛→煮练→漂白 轧碱目的是使织物收缩更紧致;割绒目的是使绒面平整;刷绒目的也是为绒面平整,去除割绒后的高低不平;烧毛的目的也是,去除凹凸不平。

高分子助剂答案

一、增塑剂 1、什么是增塑剂? 主增塑剂与辅增塑剂有什么本质区别? 内增塑剂与外增塑剂的本质区别。 答:定义:对热和化学试剂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与聚合物相容,沸点较高,不易挥发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使聚合物的可塑性、柔韧性增加的物质。 主增塑剂可以和树脂充分相容,能单独使用; 辅增塑剂不能和树脂充分相容,只能进入树脂的无定形区,无法进入结晶区,必须与主增塑剂配合使用 内增塑剂是作为第二单体与聚合物共聚,是聚合物分子的一部分,不易跑出;外增塑剂是另外添加到聚合物中的,很容易跑出 2、增塑剂的三种主要增塑机理,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润滑理论:增塑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作用就像油在两个移动的物体间起到的润滑剂作用一样,能促进在加工时高分子的大分子链之间的相互移动。小分子的增塑剂在加入之后,小分子包围大分子链,小分子容易运动,带动了大分子相对运动,减少大分子内部的抗形变,克服了大分子之间直接的相互滑动磨擦和范德华力所产生的粘附力。这一理论能解释增塑剂的加入使聚合物粘度减小,流动性增加,易于成型加工,以及聚合物性质不会明显改变的原因。 凝胶理论:聚合物的增塑过程是使组成聚合的大分子力图分开,而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又尽量使其聚集在一起的过程。这种“时集时开”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在一定温度和浓度下,聚合物大分子间的“时开时集”造成分子间存在若干物理“连接点”,增塑剂的作用就是有选择地在这些“连接点”处使聚合物溶剂化,拆散或隔断物理“连接点”,并把使大分子链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中心遮蔽起来,导致大分子间的分开。这一理论更适用于增塑剂用量较大的极性聚合物增塑。 自由体积理论:增塑剂加入后会增加聚合物的自由体积。而所有聚合物在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的自由体积是一定的,因此聚合物的粘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塑性加大。显然,增塑效果与加入增塑剂的体积成正比。但它不能解释许多聚合物在增塑剂量低时所发生的反增塑现象等 3 、DOP及其基本特性 答: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与绝大多数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树脂和橡胶均有良好的相容性。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混合性能好,增塑效率高,挥发性较低,低温柔软性较好,耐水抽出,电气性能高,耐热性和耐候性良好。 4、从结构的角度上分,增塑剂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邻苯二甲酸酯类:R1,R2是C1-C13的烷基、环烷基和苯基等,R1,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类增塑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主增塑剂,它具有色浅、低毒、多品种、电性能、挥发生小、耐低温等特点,具有较全面的性能,其生产量约占增塑剂总量的80%左右。 脂肪族二元酸酯类:n一般为2-11,R1,R2是C4-C11的烷基,R1,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这类增塑剂中常用长链二元酸与短链二元醇,或短链二元酸与长链一元醇进行酯化,使总碳原子数在18-26之间,以保证增塑剂与树脂间有良好的相容性和低温挥发性。主要是己二酸酯、壬二酸酯等,如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DOA)。 磷酸酯:R1,R2,R3是烷基卤代烷基或芳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磷酸酯是发展较早的一类增塑剂,它们与高分子基体的相容性一般都较好,可作为主增塑剂使用。另外,它除了增塑以外,还具为阻燃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主增塑剂。(TPP 磷酸三苯酯)环氧化物:含有三元环氧基的化合物,主要用于PVC的增塑,它不仅对PVC有增塑作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Herst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产品用途 ·可用于棉、丝、毛、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织物的高效持久型防紫外线整理,提高部分染料的日晒牢度。 ·提高运动服、沙滩装、游泳衣、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职业装及帐篷、遮阳伞、窗帘等的紫外线屏蔽性能。 基本性状 组分三氮杂苯衍生物高效紫外线吸收材料 外观淡褐色液体 离子性非离子 p H 值约为7 溶解性可与水混溶 稳定性在硬水中,pH值在5~8的酸、碱溶液中稳定,使用方便 相容性可与阴离子及阳离子产品一起安全使用 稀释使用前必须彻底搅拌均匀。可用温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加入处理浴中安全性无毒,对皮肤无刺激,符合环保要求。本产品的贮存和使用应遵守化学品安全规定,不得吞服 特性优点 1.高效紫外线吸收剂具有优异耐久的紫外线吸收性能,及紫外线 遮断屏蔽效果,对180~400nm波段的紫外 线有良好的吸收转化、反射和散射作用2.用量小,作用高效持久确保在适当结构纺织品上有高的UPF值 3.与纤维的亲和性高,热稳定性好适用于各种工艺,能最大程度地屏蔽紫外线 4.反应型产品,可与纤维持久链接极高的耐水洗和光稳定性,经重复洗熨及强 烈紫外线照射后效果均不下降 5.产品通用性好适用于高温吸尽法、浸轧法和涂层工艺。 Herst?防紫外织物满足EN13758-1:2001, EN13758-2:2003, AS/NZS 4399:1996, AATCC183-2004 ,《GB/T18830-2009纺织 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等标准要求。6.不影响强力和吸湿透气性保证手感柔软、清新自然和穿着舒适

使用方法 可以采用浸轧、浸渍、涂层、印花和喷涂等工艺。用量依加工程序和被处理物之种类、形态、组织、密度及加工目的不同而异,使用前必须进行试验。 ●浸轧工艺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15~50g/L 交链剂AF6900 15~50g/L 浸轧防紫外线溶液(轧余率70%~80%)烘干(90~110℃) 高温拉幅(180~190℃×30s或140~145℃×3min) ●浸渍工艺 纯涤纶和锦纶织物及纱线: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2%~6% ( 与染料同时加入到液槽,工艺与分散染料染色相同 ●涂层工艺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1%~4% 涂层浆 X% 漂染印花织物涂层烘干(高温焙烘或拉幅)注意事项: 1、棉针织成衣等可采用以下加工方式: 室温浸渍(浸轧配方用量)离心脱水(回收残液,重复使用) 烘干(80~110℃,6~10min) 2、因防紫外整理剂HTUV100低温久置后会产生沉淀,使用时请充分高 速搅拌、混合后再使用。 3、浸轧防紫外溶液后,烘干时要防止泳移(红外线或热风预烘,再烘 筒烘干) 4、UPF值受到纤维的品种、纤度、截断面和织物的种类、规格等以及 紫外线吸收剂的用量等影响。所选用的织物需满足一定的物理参数 才能保证对紫外线有足够的屏蔽作用。为最大限度减少阳光穿透织 物而照射皮肤,孔隙度(单位面积孔隙的数量)应小于2%。使用前 必须进行试验。 Herst质量吊牌:通过简单的协议,并且整理织物符合Herst的标准,您就可得到使用Herst 质量吊牌的授权。请您索取Herst的质量吊牌协议文件。 包装贮存: 25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打开包装使用后,应确保容器密闭。贮存温度低于0℃时,可能有沉积,但使 用热水浴加热到20℃以上,高速搅拌溶解后,不影响其质量。 重要声明:本资料中的任何表述均基于受控制的或实验室的工作,仅供参考之用。请买方在使用本公司产品之前必须根据买方所预计的使用条件进行充分的试验和检测,并确认其结果是否符合买方的特定要求,卖方不对任何由此引发的质量纠纷、偶发的或间接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高分子加工助剂名词解释

1助剂是某些材料和产品在生产或加工过程中所需要添加的各种辅助化学品用以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性能,树脂和生胶加工成塑料和橡胶制品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辅助化学品。 2喷聚:固体助剂的析出;发汗:液体助剂的析出。 3焦烧现象:是指橡胶胶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早期硫化的现象。 4促进剂的后效应:在硫化温度以下,不会引起早期硫化达到硫化温度时则硫化活性大的这种性质。 5色母粒:是一种把超常量的颜料或染料均匀载附于树脂之中而制得的聚集体。 6增塑剂:是加进塑料体系中增加塑性同时又不影响聚合物本质特性的物质。 外增塑剂:一般为外加到聚合体系中的高沸点的较难挥发的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物质。 内增塑剂:在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引入能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增加了塑料的塑性第二单体物质。主增塑剂:分子既能插入聚合物的无定形区域同时又能插入结晶区域的增塑剂。 辅助增塑剂:分子仅能插入部分结晶的聚合物的无定形区域的增塑剂,此增塑剂又叫非溶剂型增塑剂。 7相容性:增塑剂与树脂相互混合时的溶解能力,是增塑剂最基本要求之一。 8聚能密度(CED):单位体积溶剂的蒸发能。9溶解度参数:单位体积溶剂的蒸发能的平方根所得值。1浊点(Tc):聚合物与增塑剂的稀均相溶液,在冷却下变成浑浊时的温度。 2塑化效率:使树脂达到某一柔软程度的增塑剂用量称为该增塑剂的塑化效率。 3聚合物的氧化是指随着时间的增加聚合物的性能降低,又称为自动氧化。分为诱导期、强烈氧化期。 4抗氧剂:是指对高聚物受氧化并出现老化现象能起到延缓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主抗氧剂:主抗氧剂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基的清洗剂,它通过偶合反应(即终止反应)或给出一个氢原子来阻止聚合物中的自由基的破坏作用。辅助抗氧剂:助抗氧剂的作用是可分解聚合物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 5金属离子钝化剂:具有防止重金属离子对聚合物产生引发氧化作用的物质。 6稳定剂:是防止或延缓聚合物在加工、贮藏和使用过程中老化变质的化学药品。 热稳定剂:主要用于PVC和其他含氯的聚合物,既不影响其加工与应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其热分解的作用的一类助剂。光稳定剂:凡能抑制或减缓光氧老化进行的的物质称为光稳定剂或紫外光稳定剂。7自由基捕获剂:是一类具有空间位阻效应的哌啶衍生物类光稳定剂,简称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HALS)。 8光氧老化或光老化:分子材料长期暴露在日光或短期置于强荧光下,由于吸收了紫外线能量,引起了自动氧化反应,导致了聚合物的降解,使得制品变色、发脆、性能下降,以致无法再用。 9阻燃剂:能够增加材料耐燃性的物质叫阻燃剂。0燃烧速度:指试样单位时间内燃烧的长度。1协同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助剂配合使用时,其总效应大于单独使用时各个效应的总和。 协同作用体系:阻燃剂的复配是利用阻燃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阻燃效能,称为协同作用体系。 2燃烧速度:是指试样单位时间内燃烧的长度。燃烧速度是用水平燃烧法和垂直燃烧法等来测得。 3氧指数:是指试样像蜡烛状持续燃烧时,在氮-氧混合气流中所必须的最低氧含量。 4外摩擦:高分子材料在成型加工时,聚合物熔体与加工设备表面间的摩擦。内摩擦:高分子材料在成型加工时,熔融聚合物分子间存在的摩擦。5润滑剂:为减少高分子内摩擦和外摩擦,改进塑料熔体的流动性,防止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对设备的粘附现象,保证制品表面光洁度而加入的物质称为润滑剂。6脱模剂:对加工模具和被加工材料完全保持化学惰性的物质称为脱模剂。 7发泡剂:是一类能使处于一定粘度范围内的液态或塑性状态的橡胶、塑料形成微孔结构的物质。 发泡助剂:发泡过程中,能与发泡剂并用并能调节发泡剂分解温度和分解速度的物质,或能改进发泡工艺,稳定泡沫结构和提高发泡体质量的物质。物理发泡剂:依靠在发泡过程中本身物理状态变化来达到发泡目地的一类化合物;化学发泡剂:在一定温度下会热分解而产生一种或多种气体,使聚合物发泡。 8抗静电剂:添加在树脂、燃料中或涂附在塑料制品、合成纤维表面的用以防止高分子材料和液体燃料静电危害的一类化学添加剂统称为抗静电剂。外用抗静电剂:采用涂布、喷雾、浸渍等方法使它附在塑料、纤维表面,耐久性较差,所以又叫做暂时性抗静电剂。内用型抗静电剂(或混炼型抗静电剂):在树脂加工过程中(或在单体聚合过程中)添加到树脂组成中的抗静电剂,因其有较好的耐久性,又称为永久性抗静电剂。9偶联剂:是能改善填料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界面特性的一类物质。 0着色剂:在聚合物中加入的改变制品颜色,提高制品美观性的助剂。 着色力:指颜料影响整个混合物料颜色的能力,着色力大,使用着色剂量就小,成本也低。 1遮盖力:指着色剂阻止光线穿透着色制品的能力。2增透剂:能改善结晶聚合物透明性的助剂。3迁移性:指着色剂向介质渗色或向接触的物质迁移的现象。一般地说,有机酸的无机盐(色淀性颜料)迁移性比较小;分子量较高者比较低者迁移性小。4防霉剂:(生物抑制剂)有抑制霉菌生长和杀灭霉菌的功能。5荧光增白剂:能增加塑料制品的白度、亮度使色彩更加鲜艳夺目的物质。 6防雾剂:又称流滴剂,是防止透明材料雾害的一类添加剂。 7老化:高分子材料在成型、贮存、使用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化,逐渐地失去使用价值的现象。

防紫外线整理剂

防紫外线整理剂 RDLIGHT 1225 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不仅使纺织品褪色和脆化,也可使人体皮肤晒伤老化,产生黑色素和色斑,更严重的还会诱发癌变,危害人类健康。RDLIGHT 1225防紫外线织物的防护原理是吸收高能量的紫外线,通过分子能级的跳跃使之向低能量转化,变成低能量的热能或波长较短的电磁波,从而降低日晒强度,消除紫外线对人体和织物的危害;同时也可以增RD LIGHT 1225加织物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防止紫外线透过织物。 产品性状和技术指标 防紫外线整理剂主要含有RDLIGHT 1225高效紫外线吸收材料, 该产品无毒、不爆、对人体安全,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反应,不影响织物的色泽、强力和吸湿透气性。RDLIGHT 1225外观为淡褐色液体,低温时易凝固(水浴加热,搅拌后使用),有效成分含量为33%,pH值约为7,离子性为非离子,可与水混溶。防紫外线整理剂RDLIGHT 1225适用于棉、麻、丝、毛、涤棉和锦纶等织物的防紫外线整理,处理后的织物对180-400nm波段的紫外线(特别是UV-A和UV-B)有良好的吸收转化、反射和散射作用,澳大利亚等国内外权威机构测试证明:RDLIGHT 1225整理JC40x40 110x90色平布UPF 值高达50+,并且40次洗涤后UPF值仍为50+。 使用说明

RDLIGHT 1225整理织物的方法可以是浸轧、涂层、浸渍或喷涂,用量通常为2-4% (o.w.f.),具体用量和用法视织物的品种和用途而定。 一、浸轧法工艺: 1.工艺配方:(以轧液率70%为例) 防紫外线整理剂RDLIGHT 1225 20 -50克 /升 低温固着剂 20 -50克 /升 2.化料操作:(以配制500升溶液为例) 首先在化料桶内加入约400升水,搅拌加入RDLIGHT 1225,再加入,低温交联剂搅拌均匀,最后加水至500升,继续搅拌,(化料桶的放料管加过滤袋)。 3.工艺流程:漂染后的织物→浸轧防紫外溶液→烘干(80 -110℃)→拉幅(160 -170℃,30秒或120℃,5-6分钟) 二.涂层法工艺: 1.工艺处方: 防紫外线整理剂RDLIGHT 1225 2-5% 涂层浆 X % 2.工艺流程:漂染后的织物→涂层→烘干(→高温焙烘或拉幅) 三、浸渍工艺: 纯涤纶和锦纶织物及纱线:

抗紫外整理

《浅谈抗紫外线纺织品》

浅谈抗紫外线纺织品 摘要:本文通过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强调了开发抗紫外纺织品的重要性,进而介绍了影响纺织品抗紫外性能的因素,通过抗紫外的不同机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抗紫外整理剂及抗紫外的加工方法,最后介绍了抗紫外性能的评价。 关键词:透过率;机理;整理剂;评价 一、概述 紫外线简称UV,分为长波紫外线(UV-A,320-380nm)、中波紫外线(UV-B,280-320nm)和短波紫外线(UV-C,200-280nm)。UV-B的作用是UV-A的1000倍,夏季酶斑主要是由于UV-B的作用,皮下血管吸收UV-B后会引起扩张,使皮肤变红,生产红斑,严重时会发生炎症。它同样也可以影响到皮下弹性纤维,使皮肤失去弹性,形成粗糙的皱纹,UB-C作为一种更强的紫外线,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也对人体有害。 一般地讲,紫外线C不能到达地面,但近年来,由于氟利昂等含卤化合物大量排放,滞留在地球上空,被紫外线分解形成的活性氯与臭氧发生连锁化学反应,使空气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形成空洞,致使紫外线照射到地面上,紫外线会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将会减少约20%左右,到那时紫外线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人们开发了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纤维及其纺织品。 从光学原理上讲,当光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在表面上反射,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其余的则透过物体,在一般情况下,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100%。因此,反射率和吸收率增大,透过率就减少,对紫外线的防护性就越好。 二、影响纤维及纺织品紫外线透过率的因素 1、纤维种类 纤维种类不同,其紫外线透过率也不同。棉、真丝等天然纤维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低,因而防紫外线性能差,合成纤维对紫外线的吸收性能强于天然纤维,其中涤纶最强。 2、织物结构 织物厚度、紧密度和原纱结构因素,截面中纤维根数、捻度、毛羽等对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有影响。 3、染料 染料的种类、色泽及其用量对紫外线的透过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性质的

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

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 一、前言 粘胶纤维行业是典型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业行业,废水具有水量大、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我国粘胶短纤维产能已突破400万吨,占全球近70%,成为粘胶短纤维最大的生产国。通常,一条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年的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废水排放量就达到了18000m3/d。 目前,国家尚未设定粘胶纤维行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企业一般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处理后的废水,由于含盐量较高,按照现在的方式,排入沙漠库区后难以形成生态系统,种植的芦苇和红柳也无法存活,水流之处土壤盐碱化明显,环境问题严重。因而,粘胶纤维行业水资源回收及零排放或许是解决行业污染问题的最终途径。 二、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水质及特点 2.1 废水水质 粘胶纤维生产线配套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物化+生化+催化氧化”工艺,污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以10万吨/年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为例,将18000m3/d处理后的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全部进入回用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水质满足粘胶纤维生产用工艺用水指标要求,回用于生产,实现废水零排放。根据查阅资料及实地考察可知,废水水质如表1所示。 回用水水质需要符合生产工艺用水指标,如表2所示: 2.2 废水水质的特点 粘胶纤维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锌离子、无机盐和硫化物等,具有以下特点。 (1)含铁:来水为厂区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含有一定量的铁等重金属,若采用反渗透膜对来水进行浓缩,需考虑除铁措施。 (2)硬度较高:废水总硬度为816mg/L,需要进行软化除硬处理。 (3)TDS和COD较低:根据水质数据,原水TDS为9000mg/L,COD为50mg/L,含量均不高,可采用抗污染卷式RO进行浓缩减量。 三、工艺方案的确定 3.1 工艺流程及水量平衡图 根据水质情况及设计要求,推荐采用“一级软化+V型滤池+UF(超滤)+一级卷式

纺织面料后整理用英语

整理方面 染色前整理||preminary finishe (pfp, pfd) 退浆||desizing 染色||dyeing 固色||color fixing 后整理||after finish, after treatment 热定型||heat setting 树脂整理||resin finish 切割||cut 轧花||embossed, logotype 涂层||coating ( PVC, PU, PA) 涂白||white pigment 涂银||silver 烫金||gold print 磨毛||brushed 起皱||crinked, creped 轧泡||bubbled 丝光||mercerized 硬挺||stiffening 抗静电||anti-static 抗起球||anti-pilling 防羽绒||down proof 防霉||anti-fungus 免烫||wash and wear 砂洗||stone washed 阻燃||flam retardant

环保染色||azo free, no azo 防水||W/P ( water shrinkage ) 拒水||W/R (water repellent ) 缩水||W/S ( water shrinkage ) 印花||printing 涂料印花||coat printing 拔染印花||discharge printing 平网印花||plate scream printing 圆网印花||rotary scream printing 转移印花||transfer printing 烂花||burn out 模版印花||block printing 纸版印花||paper stencil

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与配方技术实训

实训任务书

实训任务书

目录 (一)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的配方设计研究 (1) 一、研究综述 (1) 二、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5) 三、设计容 (6) 3.1.PE发泡塑料助剂的选用与配方设计 (6) 3.11.基体 (6) 3.12.助剂的选用 (6) 3.2不同比例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设计制备方案 (7) 3.21基体与助剂的混炼 (7) 3.22.制品的模压成型 (7) 3.23.二次发泡 (7) 3.24.制备步骤流程图 (8) 3.3不同比例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性能测试 (8) 3.31.密度测试 (8) 3.32.泡孔结构 (9) 3.33.拉伸实验 (9) 3.34.冲击强度实验 (9) 四、预测结论分析[11] (11) 参考文献 (11) (二)聚丙烯塑料的阻燃改性配方设计 (13) 前言 (13) 一、实验部分 (14)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4) 1.1.1 实验材料 (14) 1.1.2 实验设备 (14) 1.2 实验流程图 (14) 1.3 配方设计及计量 (15) 1.4 性能测试 (15) 二、结果与分析 (15) 三、结论 (16) 参考文献 (16) 实训体会及建议 (17) 实训评定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的配方设计研究 一、研究综述 摘要:本设计对不同比例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的配方设计、实验操作和性能测试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查资料对PE泡沫塑料的情况进行了解。本设计以LDPE/HDPE为变量,添加固定量的EVA、AC发泡剂、DCP交联剂、氧化锌、硬脂酸锌进行模压发泡,并对其密度强度等进行测量,以获取最佳性能的 LDPE/HDPE比例。 关键词:发泡塑料LDPE/HDPE配方研究性能测试 前言:本设计所做的论题是PE发泡塑料的配制,探讨不同比例LDPE/HDPE 共混物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PE泡沫塑料是泡沫塑料中应用较广的一种也是最早成功制得的泡沫塑料之一。早在1941年美国杜邦公司就用氮气发泡制得了PE 泡沫塑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PE泡沫塑料已发展成熟,在品种及应用方面实现了多样化,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产品[1]。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发泡技术的进步,PE泡沫塑料在产量和质量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扩展。阻燃PE泡沫塑料﹑可降解PE泡沫塑料、共混交联等改性PE泡沫塑料及PE泡沫塑料回收再利用是当前PE泡沫塑料的研究方向和发展[2]。 本文作者为做此次论题而收集并查阅了大量文献,主要是最近来有关PE发泡塑料的研究论文、期刊、书籍和发明专利等,如期刊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书籍类《塑料助剂》等。通过对相应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现就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PE发泡塑料是聚乙烯发泡塑料,即英文的缩写为EPE,即定义为以PE为基础而部具有无数微孔性气体的塑料制品,因此它既有聚乙烯的化学性能和泡沫塑料的一般物理性能。PE发泡塑料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室温下耐盐酸、氢氟酸、磷酸、甲酸、胺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各种化学物质,硝酸和硫酸对聚乙烯有较强的破坏作用。PE发泡塑料容易光氧化、热氧化、臭氧分解,在紫外线作用下容易发生降解,碳黑对聚乙烯有优异的光屏蔽作用。受辐射后可发生交联、断链、形成不饱和基团等反应[3]。PE发泡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比如:具有质量轻、密度小,能防止空气对流、不易传热、能吸音,具有隔热保温、防震包装、隔音等。它安全无毒,强韧,挠曲性好,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耐候性和耐化学品性,主要应用于建筑、化工管道、设备等领域的隔热保温。泡孔尺寸减小时热导率有减小的趋势,可以减少热量损失。PE泡沫塑料的成型方法:挤出、注射、

防紫外线纺织品

防紫外线纺织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自我防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皮肤是人体的一个薄弱环节,它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伤害,也易成为各种有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通道,因此是一道必须注意的防线。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加,致使人类皮肤病发病率递增。由于臭氧层厚度的减少,太阳光中辐射到地面的短波长紫外线部分增加。虽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内合成维生素并杀灭一些微生物或病毒,但紫外线量增加和短波化,对人(包括生物界)产生重大危害和影响。保护人体避免过量紫外线辐射成为当今许多行业开发新产品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防紫外线服装及纺织品的问世,就是为了适应上述情况而产生的,有些国家已有商品出售,如女衬衫、长袜、运动服、帽子、太阳伞等。 一、防紫外线织物的作用机理 光线与物体的作用有透射、反射和吸收3种,相应的紫外线遮蔽剂有反射剂(或散射剂)及吸收剂两类。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两者混合使用。 紫外线反射剂主要是利用无机微粒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可起到防紫外线透过的效应。常用的紫外线反射剂是不具活性且在紫外光谱区透射率很低、散射率很高的金属氧化物的超细粉体或陶瓷粉末、金属化合物,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利用这些无机物微粒子对入射光的反射、散射作用,可起到防止紫外线透过的效果。另外可以将这些材料制成纳米级的超细粉体,再与纤维材料共混结合后,可以增强纤维材料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防止和减少紫外线透过纤维材料。 紫外线吸收剂,主要利用有机物质吸收紫外光,并进行能量转换,以热能形式或无害低辐射将能量消耗或释放。在纤维、纱线和织物中添加了此类紫外线遮蔽剂而制成的防紫外线纺织品,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显著提高,其紫外线遮蔽率一般可达90%以上,有的甚至在99%]1[以上。常用的紫外线吸收剂有水杨酸酯类化合物、金属离子化合物、苯酮类以及苯并三唑类等。金属离子化合物,常作为螯合物使用,旨在提高染色物的耐光性;水杨酸酯类由于熔点低、易升华,且吸收波长分布在短波一侧,应用不多;苯酮类则价格偏高,所以紫外线吸收剂较多采用苯并三唑类。 防紫外线织物,可以防止紫外线透过织物而照射到人体皮肤,同时还可以减轻纤维和染料所受到的紫外线作用,且织物各项服用性能如强力、透气性、刚柔性等应未受到不良影响,能满足使用要求。 二、防紫外线的方法 1 紫外线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无机紫外线屏蔽剂。 2 防紫外线纤维:抗紫外线纤维是指本身具有抗紫外线破坏能力的纤维或含有抗紫外线添加剂的纤维。 2.1 天然抗紫外线纤维::腈纶为优良的抗紫外线纤维,此外,大麻纤维、竹纤维本身也有优良的防紫外性能。 2.2 纤维的防紫外加工:不同的纤维应采用不用的加工方法:锦纶抗紫外线的能力较差,在制造锦纶的聚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如锰盐和次磷酸、硼酸锰、硅酸铝及锰盐2 铈盐混合物等),即能制得抗紫外线锦纶。抗紫外线涤纶是采用在聚酯中掺入陶瓷紫外线遮挡剂的方法制成。对棉纤维而言,可采用浸渍有机系(如水杨酸系、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氰基丙烯酸酯系等)紫外线的吸收剂来制作]2[。 一般来说,在纺丝时掺入紫外线屏蔽剂(有机或无机物),用共混纺丝、芯鞘纺丝等方法纺丝。这种纤维织成的织物在风格、耐洗方面都比后整理法好。 3 织物后整理 防紫外线织物开发伊始,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可在原设备上进行,易于实现。整理工艺可根据用途不同有所差别,如作为夏季服装面料,对柔软性、舒适性要求高,以采用吸尽法、印花法或浸压法为好;作为装饰、家用或产业用纺织品可选用涂层法。利用后整理方法仍存在耐洗性、耐候性问题,有待提高。

后整理工艺

一后整理:在实际生产中,常将服装面料的练漂,染色,印花以外的加工过程称为整理,由于整理工序都安排在整个染整加工的后期,故常称为后整理。 服装后整理工艺种类包括一下几种: (1)仿旧整理:就是赋予新织物以“自然旧”的风格,整新如旧,较多应用于天然面料。1.普洗:常用的一种柔软洗涤工艺。染色面在洗涤设备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洗涤,为改善手感可添加适量柔软剂,使成品自然泛旧,不缩水,且手感柔软。如水洗纯棉布、涤棉布。2.石磨水洗: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需在洗涤设备中加入一种可漂浮于水面上较轻、多孔的重要物质——浮石。染色织物经磨滚,染料局部被磨去,织物表面产生自然仿旧,有时还会起磨毛起绒效果,颜色有深浅变化、手感柔软。如石磨牛仔服装。 3.漂洗:也称漂色,在洗涤液中加一些染色脱色剂,服装颜色可得到褪色效果,经常用于平纹树皮布(用树皮纤维织制,如棉布、细帆布)。漂洗一般用于深色服装。 4.酵素洗:在洗涤液中加入酵素粉,使面料特性产生变化。织物表面产生仿旧感,立体效果较好;手感变柔软。 5.喷砂:目的是获得一种局部的磨损效果。在服装正常洗涤之前,由空气压缩机和喷砂装置产生的强气压射出氧化铝微粒完成喷砂工序。磨损仅限于局部,靛蓝染色的纤维在磨擦力的作用下剥离织物表面,这道工序成本消耗较高,效率较低,且对工艺技术求较高,但它能获得常规洗涤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6.套色洗:在原有面料的颜色上,套一种与之差异较大的颜色,使其二者颜色互相融合,颜色效果自然、特别。 (2)磨毛整理:经磨毛整理的织物表面有一层短密细腻、均匀的绒毛,手感柔软,效果更显高档。磨毛的方法有多种:用金刚砂纸摩擦布面;针布起毛再剪齐绒毛;利用化学助剂使纤维膨化,并对织物进行松式洗涤产生绒毛。如磨毛卡其,砂洗双绉、电力纺,仿麂皮等。(3)折皱整理:经折皱整理的织物表面具有自然折痕,耐洗而不消退。整理方法有:予以机械压力和热的作用,使布面产生不规则凹凸;手工起皱,可使织物获得任何形状的皱折,自然感强;绳状洗涤,使织物出现纵向皱纹,如树皮皱;揉搓加工,对合成纤维织物进行“力”与“热”的共同作用,皱纹永久耐劳。 二服装面料整理的目的: 1.使面料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2.改善服装面料的手感。 3.增进服装面料外观,提高面料光泽,白度,增白等。 4.提高服装面料耐用性能。 5.赋予面料特殊性能。 三整理的一般方法: 1.物理机械整理:利用水分,热量,压力,拉力等物理机械作用。 2.化学整理: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之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结合。 3.物理机械与化学整理:即是耐久性轧光整理,是指把树脂整理和轧光整理结合起来在 一起,使面料既具有树脂整理的效果,又获得耐久性的轧光效果。类似的有耐久性轧纹和电光整理。 四其他后整理 后整理也包括包装和储运,按装箱单上的数量分配装箱。 还有涂层,复合,PVC压延,tpv贴膜,三防,水洗,烫金,压皱,整烫等。涂层又有防水透湿,阻燃,防紫外线,皮膜,高耐水压等;还有免烫整理,抗菌整理,防静电整理,防红外线整理等。

谈谈塑料加工用助剂

谈谈塑料加工用助剂 摘要:塑料加工用助剂是指专用于塑料工业为使聚合物配料能顺利成型加工及获得所需应用性能而添加到塑料基材—树脂中的化学品,又被称为“塑料添加剂”。塑料加工用助剂在塑料成型加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针对塑料加工用助剂的功用种类和性能特点,分别介绍了塑料加工主要助剂的结构性能、应用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塑料加工、主要助剂、应用技术、发展前景。 塑料助剂又称塑料添加剂,是聚合物(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时为改善其加工性能或为改善树脂本身性能所不足而必须添加的一化合物。例如,为了降低聚氯乙烯树脂的成型温度,使制品柔软而添加的增塑剂;又如为了制备质量轻、抗振、隔热、隔音的泡沫塑料而要添加发泡剂;有些塑料的热分解温度与成型加工温度非常接近,不加入热稳定剂就无法成型。因而,塑料助剂在塑料成型加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塑料加工助剂的功用种类和性能特点 众所周知,塑料加工助剂的门类繁多,品种各异,它们或者用于改善树脂的加工性能,使之能够顺利完成制品成型的整个过程,并达到提高产量和降低能耗的目的;或者提高聚合物树脂的稳定性能,防止其在加工和应用中老化降解,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助剂能够赋予制品新的功能。利用助剂来实现塑料改性是一条经济、简便而且非常有效的途径。 从化学结构来看,塑料加工助剂囊括了从无机到有机、从天然化合物到合成化合物、从单一结构的化合物到由多种化合物复合而成的混合物、从低分子量的单体化合物到高分子量聚合物等基几乎所有的化学物质。塑料加工助剂的分类方式很多,按其使用功能分为增塑剂、稳定剂、阻燃剂、润滑剂、抗静电剂、着色剂、发泡剂等。其中,增塑剂是加进塑料体系中增加塑性同时又不影响聚合物本质特性的物质。对促进塑料工业特别是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热稳定剂主要用于PVC和其他含氯的聚合物,既不影响其加工与应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其热分解的作用的一类助剂。而由主稳定剂、铺助稳定剂与其他助剂配合而成的复合稳定剂品种,在热稳定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阻燃剂能够增加材料耐燃性的物质。阻燃剂可以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润滑剂是指为了减少高分子内摩擦和外摩擦,从而改进塑料熔体的流动性,防止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对设备的粘附现象,保证制品表面光洁度而加入的物质。润滑剂作用分为外部润滑作用和内部润滑作用。抗静电剂是指添加在树脂、燃料中或涂附在塑料制品、合成纤维表面的用以防止高分子材料和液体燃料静电危害的一类化学添加剂。抗静电剂可以分为内加型和涂敷型两种类型。着色剂是指为了美观或特定要求而使塑料显示人们所要求颜色的物质。着色剂包括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某些染料,以及能产生特殊效果的物质。发泡剂是一类能使处于一定黏度范围内的液态或塑性状态的橡胶、塑料形成微孔结构的物质,它们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目前广泛使用的发泡剂有过十几种,而且都是有机化学发泡剂。 2塑料助剂的发展前景 目前,环保、节能已经成为塑料助剂发展的前提条件。许多新型功能性助剂必须在体现环保节能的基本原则上才能考虑其功能性、高效性、差异性、领域扩展性等要求。所以优先支持的研究方向是助剂无害化及高分子化、多种助剂与高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组分间协同作用、利用新的化合物和新的研究手段,研究助剂的作用机理、高性能工程塑料助剂的研究等。 3结语 总之,品种众多的塑料助剂为蓬勃发展的塑料工业锦上添花,在塑料制品增韧、增强、增塑、阻燃、抗静电、抗菌、抗氧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守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抗日晒整理剂,抗紫外助剂,面料防紫外线剂,抗UV助剂,防紫外整理剂

抗日晒整理剂,抗紫外助剂,面料防紫外线剂,抗UV助剂,防紫外整理剂

防蚊整理研究进展 王爱兵1,朱小云2,杨斌3,斯叶华1,夏龙全1 (1.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336; 2.上海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上海200137; 3.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82) 原载:第八届印染后整理论文集;261- 摘要:介绍了蚊虫的种类及危害、人类吸引蚊虫的原因,以及蚊虫的防治方法等。阐述了驱蚊整理剂的机理,以及天然驱避剂和合成驱避剂的种类、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列举了目前采用的纺织品防蚊整理工艺,以及现有的三种防蚊效果的测试标准(GB 13917.1-1992、GB/T 17322.10-1998和GB B917.3-1992),并对这三种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亟待制定针对防蚊整理织物的检测标准。 关键词:防蚊整理;发展;标准;应用 蚊虫是四害之一,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数蚊虫都会叮刺人畜,不但会吸血,而且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很大。蚊虫在叮咬的时候,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在叮入人畜后,会在伤口上注入一些唾液,病原体就由此传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每年因雌性疟蚊叮咬而感染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因此,蚊虫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蚊虫的种类及其危害 蚊虫属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小型昆虫,体长0.5~1.5cm。其触角细长,口器形成一长喙,雌蚊的喙一般适于刺吸血液。蚊科中常见的有按蚊(Anopheles)、库蚊(Culex)及伊蚊(Aedes)3个属[2]。蚊虫中以刺扰伊蚊的危害最严重。国内常见的蚊媒病有疟疾、丝虫病、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国外还流行黄热病、西尼罗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 2 人类吸引蚊虫的原因[3] 人体皮肤通过普通汗腺和特殊汗腺实现排汗。普通汗腺分布于整体皮肤,特殊汗腺又称为香腺,仅分布于特定部位。普通汗液主要含盐分和少量有机物质,特殊汗液含有类脂质和脂肪酸。无论是普通汗液还是特殊汗液,排出时都不含有气味物质,其只有被皮肤表面存在的微生物分解后,才会生成可挥发性化学物质。典型的汗味是由多种化合物,如饱和、不饱和支链及末端不饱和的碳羧酸(C4~11)引起的。 雌性蚊子需要吸食血液来产卵、育卵,其嗅觉灵敏,对人体呼吸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乳酸等挥发物非常敏感,可以从30m外直接冲向吸血对象。 到底何种化学物质是蚊子的信息素,目前尚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