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新理论论文

固态相变新理论论文
固态相变新理论论文

固态相变论文

班级:材料08-01

姓名:郑国阔

学号:0808010130

金属固态相变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已经研究形成一套金属固态相变理论,但有的知识陈旧,且存在错误,因此,开拓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就钢的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得出钢中共析分解的新机制,对于“相间沉淀”机理做了新的解释,重申了珠光体的新概念。认为: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碳化物)构成的整合组织,不是机械化合物。珠光体的形核--长大是以界面扩散为主进行的相变,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是共析共生,协同长大,不存在领先相;发现了珠光体转变在预先抛光的试样表面也具有浮凸效应;指出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认为以往的热力学计算不准,贝氏体铁素体的相变驱动力约为-905J/mol。提出了切变-扩散整合机制,贝氏体相变的晶核是单相BF,不是共析分解,贝氏体铁素体(BF)在贫碳区形核,是贫碳的γ→α的无扩散相变,不是切变过程,而是以界面替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钢中贝氏体碳化物(Bc)在γ/α相界面上形核,向奥氏体和铁素体中长大,最终被铁素体包围,是以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进行的相变。

关键词:固态相变;珠光体;贝氏体;界面扩散;热激活跃迁;扩散;切变;整合。

金属固态相变过程和相变机理极为复杂,而钢中的相变是金属相变中最为复杂的,各种相变机制也存在争议,在争论中金属固态相变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发展[1~7]。科学技术哲学告诉人们,自然物质的演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当把“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系列作为一个整合系统来研究。从整合机制和自组织功能方面以系统整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1世纪以来,奥氏体的形成、马氏体相变和回火转变研究欠活跃,进展缓慢,本文主要介绍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相变的最新进展情况。

珠光体是钢中发现比较早的组织,20世纪上半叶对珠光体转变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60~80年代在马氏体和贝氏体研究的热潮中,珠光体相变的研究被冷落。80年代以后,索氏体组织及在线强化;非调质钢取代调质钢;高强度冷拔钢丝的研究开发等,使珠光体转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新进展。但是,共析分解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本文就珠光体的定义、共析分解机理;领先相问题;相间沉淀等阐述其新理论、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柯俊第一次对贝氏体相变的本质进行了研究。60年代末,美国冶金学家H.I.Aaronson等学者从能量上否定贝氏体转变的切变可能性。贝氏体相变机制方面形成了切变机制、扩散-台阶机制,切变-扩散复合机制等,并且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论争。进入21世纪以来,刘宗昌等人提出了切变-扩散整合机制。继承各类学术观点之所长,开拓创新,实现各类学术观点的整合,以便促进贝氏体相变理论的发展。

1. 珠光体转变新理论

20世纪80年代电镜观察发现了珠光体组织中的长大台阶,提出了台阶转变机制。近年来,作者本人依据对共析分解机理和珠光体本质的研究,发表了

多篇论文,并出版了专着,批驳了某些陈旧和错误的学说,提出了共析分解的新观点、新机制,对于“相间沉淀”机理也做了新的解释,重申了珠光体的新概念。

1.1 珠光体的新概念

概念是理论的细胞[8],至关重要。以往,许多文献书刊中称“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此概念产生于20世纪前叶,延续应用至今,陈旧而不正确,理由有三:其一,由铁素体+渗碳体构成的组织不完全称为珠光体,如碳素钢中的上贝氏体组织也可以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其二,珠光体组织不是混合物,不是混合系统,而是一个整合系统;其三,钢中的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的共析分解产物,其相组成物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碳化物)。是铁素体和碳化物以相界面的有机结合,有序配合,平衡状态下铁素体及碳化物两相是成一定比例的,有一定的相对量。而且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存在金属键,各相之间还具有一定位向关系[4,9]。

钢中的珠光体的定义应当是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得到的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碳化物)的整合组织。不是机械混合物。

关于钢中的共析分解,或珠光体转变的定义,一直缺乏,本文给出的定义如下:过冷奥氏体在Ar1温度同时析出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合金碳化物)两相,形成珠光体组织的扩散型的一级相变,称为珠光体转变。

1.2 钢中共析分解的形核

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整合组织是个自组织的过程[3,8]。按照自然事物演化的自组织理论,具有共析成分的过冷奥氏体在满足下列条件时:(1)远离平衡态(低于A1);(2)出现随机涨落;(3)非线性相互作用,即可实现共析反应:

1.2.1贫碳区和富碳区

在过冷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是珠光体共析分解的一个必要条件。无论是高碳钢、中碳钢、还是低碳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组织,奥氏体的成分本来就不均匀,存在贫碳区和富碳区。

按照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3,8],过冷奥氏体在一定过冷度(ΔT)下,将出现贫碳区和富碳区的涨落。加上随机出现的结构涨落、能量涨落,一旦满足形核条件时,则在贫碳区建构铁素体核坯的同时,在富碳区也建构渗碳体(或碳化物)的核坯,二者是同时同步,共析共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组成一个珠光体的晶核(F+Fe3C)。因此,共析分解时,是铁素体和渗碳体共析共生,共同建构珠光体形核(F+Fe3C)的整合机制。至今,尚未观察到珠光体转变时单独的铁素体“领先相晶核”或者单独的渗碳体“领先相晶核”。

1.2.2珠光体形核

35CrMo钢1050℃奥氏体化,在530℃硝盐浴中等温10分钟,然后水冷淬火,得到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残留奥氏体的整合组织。图中所示为片层状的珠光体在晶界形核-长大。图中所标的珠光体团尺寸实测为1088nm,而图中a 箭头所指的珠光体团尺寸约为270nm,箭头b所指的珠光体团尺寸约为550nm。这些珠光体团都是由晶核长大的。如果图中的珠光体团的晶核是由一片铁素体+一片碳化物组成,则珠光体晶核的尺寸接近100nm。

2.贝氏体相变新理论

2.1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

中温转变的贝氏体相变,其相变机制、组织结构更为复杂,具有过渡性质,相变过程和产物在质上和量上均具有过渡性。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更为复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相变的过渡性。

2.1.1中温转变是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中间过渡环节

过冷奥氏体作为一个整合系统,从整体上看,从高温区的扩散性的共析分解到低温区的马氏体无扩散相变是一个逐级演化的过程。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即高温区的珠光体转变→中温区的贝氏体相变→低温区的马氏体相变。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把握整合系统的整体性,中温转变是这个系统的中间过渡环节。

碳及合金元素原子的扩散速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慢,是导致分阶段转变的诱因。在高温区,原子扩散能力强,奥氏体进行扩散型的共析分解转变为珠光体组织;而在低温区,Fe原子和替换原子难以扩散,则发生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在中温区,碳原子尚有足够的扩散能力,能够长程扩散。但铁原子和替换原子的位移方式是复杂的,界面热激活跃迁是重要方式之一,发生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转变与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出从扩散型相变到无扩散型相变的过渡性、交叉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既打上了共析分解的“烙印”,又打上了马氏体相变的“烙印”。

过冷奥氏体作为一个整合系统,从高温区到低温区,从扩散型转变过渡到无扩散型转变,系统自组织功能安排一个过渡区,即中温转变区,是符合自然事物的演化规律的。在相变机制和转变产物的组织结构方面表现为过渡性特征。

3.结论

本文基于大量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珠光体和贝氏体相变理论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如珠光体的新定义、贝氏体相变的切变-扩散整合理论。主要结论如下:

[1] 阐述了珠光体、共析分解、贝氏体、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

[2] 过冷奥氏体在一定过冷度下,将出现贫碳区和富碳区的涨落。加上随机出现的结构涨落、能量涨落,非线性的因果正反馈相互作用,在贫碳区和富

碳区同时建构铁素体核坯和渗碳体(或碳化物)核坯,共同组成珠光体的晶核(F+Fe3C),然后协同长大,共析共生,不存在领先相。

[3] 珠光体的形核-长大过程中,碳原子、铁原子和合金元素原子以界面扩散为主,不单是体扩散。

[4] “相间沉淀”是共析分解的一个特例,虽然“相间沉淀”产物的形貌与片状珠光体不同,但本质上就是珠光体组织,其转变机制应当应用共析分解的新理论解释。以往书刊上的机理和图解应当摒弃。

[5] 共析分解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与过冷度之间、珠光体的形核率与合金元素含量之间、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与组成相等因素之间,普遍存在非线性关系。

[6] 珠光体转变也存在表面浮凸现象。其成因与相变体积膨胀有关。

[7]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在相组成、组织形貌、亚结构等多方面表现过渡性、交叉性。

[8]计算得贝氏体铁素体相变驱动力约为-905J/mol。认为以往以KRC等模型计算的贝氏体相变驱动力太小。

[9]贝氏体铁素体在贫碳区中以γ→α形式形成BF,是无扩散相变,以界

面替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但不是切变过程,也非扩散过程。

[10]贝氏体铁素体中的碳是过饱和的,约为0.2wt%。在铁素体内部不具备碳化物的形核-长大条件。碳贝氏体化物(Bc)在BF/γ相界面上形核,沿着相界面长大,可以长入奥氏体中,也可以长入亚单元之间,碳化物长大停止后可被铁素体包围。

参考文献

[1] 徐祖耀着。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l981. 45.

[2] 陈景榕,李承基。金属与合金中的固态相变[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2-152.

[3] 刘宗昌,钢中相变的自组织[J],金属热处理,2003.28(2).13~17.

[4] 刘宗昌。钢的整合系统及其复杂性[J].钢铁研究学报,2002, 14(5):35-41.

[5] 刘云旭。金属热处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39-70.

[6]刘宗昌,任慧平着,过冷奥氏体扩散型相变[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刘宗昌,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J],材料研究学报,2003.第24卷,第2期,37~41。

[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108-200.

[9] 刘宗昌,任慧平,宋义全。金属固态相变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0] Sundquist B E, Acta Met., 1968,16:1413.

[11] S. A. Hackney and G .J. Shiflet, Acta Metall., 1987,35:1007-1019.

[12] 大森靖也。日本金属学会会报,1976,15(2):93.

[13] 刘宗昌。珠光体转变与退火[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0-57

[14] 方鸿生,王家军,杨志刚,李春明,薄祥正,郑燕康,贝氏体相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 答案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答案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 回火马氏体: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 二次硬化现象: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4. 晶粒度: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5. 形状记忆效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效应。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2.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3.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5.奥氏体是碳溶于γ-铁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 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6.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碳含量,Ms随碳含量升高而降低。 7.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于退火后的强度,组织更细小。 8.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9.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10.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派登处理。11.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12.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没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熔盐,碱(熔融金属)等。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c_。 (a) F (b) A (c) F+A (d) P+F 2. 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c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3.合金时效时随时间的延长硬度发生下降是发生了_b__。 (a) 冷时效(b) 过时效(c) 温时效(d) 自然时效 4.选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__b,c_ (a)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两相间的表面能(c)弹性应变能(d)塑性应变能 5.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d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最新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答案资料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 一、(20分) 1、试对固态相变的相变阻力进行分析 固态相变阻力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这是由于发生相变时形成新界面,比容不同都需要消耗能量。 界面能:是指形成单位面积的界面时,系统的赫姆霍茨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大小和化学键的数目、强度有关。为表面张力, 为偏摩尔自由能,为由于界面面积改变而引起的晶粒内部自由能变化 (1)共格界面的化学键数目、强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σ最小;半共格界面产生错配位错,化学键发生变化,σ次之;非共格界面化学键破坏最厉害,σ最大。 (2)应变能 ①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共格应变能):共格界面由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最大,半共格界面次之,非共格界面最小。 ②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体积应变能):和新相的形状有关,,球状由于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最大,针状次之,片状最小。 2、分析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中新相形核的作用 固相中存在各种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晶界等,如果在晶体缺陷处形核,随着核的形成,缺陷将消失,缺陷的能量将给出一供形核需要,使临界形核功下降,故缺陷促进形核。 (1)空位:过饱和空位聚集,崩塌形成位错,能量释放而促进形核,空位有利于扩散,有利于形核。 (2)位错: ①形成新相,位错线消失,会释放能量,促进形核 ②位错线不消失,依附在界面上,变成半共格界面,减少应变能。 ③位错线附近溶质原子易偏聚,形成浓度起伏,利于形核。 ④位错是快速扩散的通道。 ⑤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和层错,有利于形核。 Aaromon总结: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利于形核;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更容易形核;位错可缠绕,割阶处形核;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位错易于形核;位错影响形核,易在某些惯习面上形成。 (3)晶界:晶界上易形核,减小晶界面积,降低形核界面能 二、(20分) 已知调幅分解浓度波动方程为: ,其中: 1、试分析发生调幅分解的条件 只有当R(λ)>0,振幅才能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即发生调幅分解,要使R(λ)>0,得G”<0且| G”|>2η2Y+8π2k/λ2 令R(λ)=0得λc—临界波长,则λ<λc时,偏聚团间距小,梯度项8π2k/λ2很大,R(λ)>0,不能发生;λ>λc时,随着波长增加,8π2k/λ2下降,易满足| G”|>2η2Y+8π2k/λ2,可忽略梯度项,调幅分解能发生。 2、说明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和共格拐点,并画出化学拐点、共格拐点和平衡成分点在温度——成分坐标中的变化轨迹 化学拐点:当G”=0时。即为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 共格拐点:当G”+2η2Y=0时为共格拐点,与化学拐点相比共格拐点的浓度范围变窄了,温度范围也降低了。 3、请说明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相变的区别

固态相变理论部分答案

《固态相变理论》作业3 1.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答:1)孕育期的预相变:在贝氏体孕育期内,母相发生成分的预分配和结构的预转变。预相变期发生了原子的偏聚,形成贫碳区即为贝氏体相变的 形核位置。相变机制存在扩散和切变学派的争论。 2)贝氏体相变形核:贝氏体相变是非均匀形核,上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而下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的晶内形核。 3)贝氏体的长大机制:存在三种观点1.马氏体型的贝氏体切变长大机制,这种学派认为,贝氏体长大与马氏体相似,以切变方式进行,但贝氏体 长大的速度比马氏体慢的多。判断依据是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效应现象。 切变包括滑移切变和孪生切变。2.扩散台阶长大机制,台阶机制可以为 扩散长大所利用,也可以为切变长大利用。3.扩散-切变复合长大模型, 这种模型首要条件是界面位错必须是刃型位错或刃型分量为主导的。因 为只有刃型位错才能攀移,而螺位错是不能攀移的。 2.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 C。形态为答:1)上贝氏体的形成中温转变,在350~550℃,组织为BF+Fe 3 羽毛状上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2)下贝氏体的形成低温转变,小于350℃。BF大多在奥氏体晶粒内通过共格切变方式形成,形态为透镜片状。由于温度低,BF中的碳的过饱和 度很大。同时,碳原子已不能越过BF/A相界扩散到奥氏体中去,所以就 在BF内部析出细小的碳化物。同样,下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铁素体 中的扩散所控制。 3)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中的碳含量的增加,转变时需要扩散的原子数量增加,转变速度下降。除了铝和钴外,合金元素都或多或少 地降低贝氏体转变速度,同时也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从而使珠 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分开。 4)奥氏体晶粒度大小的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大,晶界面积越少,形核部位越少,孕育越长,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 5)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拉应力加快贝氏体转变。在较高温度的形变使 贝氏体转变速度减慢;而在较低温度的形变使得转变速度加快。 6)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

固态相变B(09)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选填大还是小)。可利用这一 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选填减少还是增大)淬火工件体积变化的目的。 2、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是——分解————、、———吸收———、————扩散————。 2、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3、贝氏体主要有_上贝氏体__和__下贝氏体__两种,其中 _下_贝氏体强韧性好。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将答案填入下表) A.氧化 B.脱碳 C.过热 D.过烧 2、防止或减小高温回火脆性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回火后缓冷 B.回火后空冷 C.回火后水冷或油冷 D.回火后保温 3、下列对珠光体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珠光体团就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B.珠光体团就是由一层(片)铁素体和一层(片)渗碳体所组成的区域 C.一个奥氏体晶粒所占区域转变成珠光体后。就称为珠光体团 D.珠光体中由层(片)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4、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82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 A.完全退火B.再结晶退火 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 5、对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 B.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比起始晶粒度大 C.加热温度越高实际晶粒度也越大 D.奥氏体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无关 6、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引起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小于等于 7、在A1下,_____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8、贝氏体转变时,由于温度较高,会存在____的扩散。

固态相变考试题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回火马氏体 答: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回火脆性 答: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组织遗传 答:合金钢构件在热处理时,常出现由于锻压、轧制、铸造、焊接等工艺而形成的原始有序粗晶组织。这些非平衡的粗晶有序组织(马氏体、贝氏体、魏氏组织等)在一定加热条件下所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继承或恢复原始粗大晶粒的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4.时效 答:过饱和的固溶体在室温放置或加热到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得溶质原子在固溶体点阵中的一定区域内析出、聚集、形成新相,引起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称为时效。5.形状记忆效应 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效应。 6. 二次硬化现象 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7. 晶粒度 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2.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碳溶于a -Fe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点阵点阵。 3. 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半共格,非共格,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 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 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5. 由淬火时造成的三类内应力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三类应力消失或减小的顺序和原因为:第三类应力,原因是 M分解,造成碳原子析出;第二类应力,原因是碳化物的析出;第一类应力,原因是 a相再结晶。 6. 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7.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8. 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 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9. 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含碳量,Ms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10. 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调质处理。 11. 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退火后的强度。 12. 分析物相组成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请举出其中的两种:中子衍射, X射线衍射。 13.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14. 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

固态相变试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固态相变 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珠光体的长大方式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固态相变 习题学习资料

固态相变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 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固态相变习题与解答.

1、解释下列名词: 自扩散、化学扩散、间隙扩散、置换扩散、互扩散、晶界扩散、上坡扩散 2、什么叫原子扩散和反应扩散? 3、什么叫界面控制和扩散控制?试述扩散的台阶机制? [简要解答] 生长速度基本上与原子的扩散速率无关,这样的生长过程称为界面控制。相的生长或溶解为原子扩散速率所控制的扩散过程称为扩散控制。 如题3图,α相和β相共格,在DE、FG处,由于是共格关系,原子不易停留,界面活动性低,而在台阶的端面CD、EF处,缺陷比较多,原子比较容易吸附。因此,α相的生长是界面间接移动。随着CD、EF的向右移动,一层又一层,在客观上也使α相的界面向上方推移,从而使α相生长。这就是台阶生长机制,当然这种生长方式要慢得多。 题3图台阶生长机制 4、扩散的驱动力是什么?什么是扩散热力学因子? 5、显微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 6、什么是Gibbs-Thomson效应?写出其表达式。 7、什么是Ostwald Ripening Process ? 写出描述其过程的表达式,总结其过程规律 ? 8、在500℃时,Al在Cu中的扩散系数为2.6×10-17 m2/s,在1000℃时的扩散系数为1×10-12 m2/s。求:1)这对扩散偶的D0、Q值;2)750℃时的扩散系数。 9、当Zn向Cu内扩散时,已知:X点处的Zn含量为2.5×10-17 a/cm3,在离X点2mm 处的Y 点,在300℃时每分钟每mm2要扩散60个原子。问:Y点处的Zn浓度是多少? 10、将Al扩散到硅单晶中,问:在什么温度下,其扩散系数为10-14 m2/s ? (已知:Q = 73000 cal./mol, D0 = 1.55×10-4 m2/s ) 11、在1127℃某碳氢气体被通入到一低碳钢管(管长1m,管内径8 mm,外径12 mm)。

相变原理作业和答案

第一章作业: 1.奥氏体形成机理,分为几个阶段? 答:1,A的形核2,A的长大3,A中残余碳化物的溶解4,A的均匀化 2.为什么亚共析钢在加热过程中也会有残余碳化物的形成? 答:随着温度的升高,长大速度比n>7.5时,就会有残余碳化物产生 3影响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的因素?(形成动力学即指形成速度) 答:1,加热温度T越高A形成速度越快2,钢的原始含碳量C%越高A形成速度越快3,原始组织越细A形成速度越快4,加热速度越快A形成速度越快5,合金元素存在即减弱A形成速度。(①影响临界点,降低临界点的加速,提高的减速②影响C元素的扩散,A形成速度降低③自身扩散不易,使A形成速度降低) 4:什么是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和他们的决定因素。 答:起始晶粒度:A转变刚完成,A晶粒边界刚一接触一瞬间的大小。影响因素: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之比 实际晶粒度:实际生产或实验条件下得到A晶粒的大小。影响因素:加热和保温条件。 本质晶粒度: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再测量A晶粒的大小,表征钢加热过程中A晶粒长大的倾向或趋势。决定因素:炼钢工艺 5影响A晶粒长大的因素: 答: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温度越高长大越容易,时间越长长大越充分。温度主要影响。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高A转变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高,晶粒越细小 3,含碳量:一定温度下C%越高越容易长大,超过一定C%晶粒会越细小。4,合金元素:于C 形成强或中碳化物的元素抑制长大,P,O,Mn等促进,,Ni,Si无影响。5,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A晶粒越细,不利于长大。 第二章 1什么是珠光体片层间距? 答:一片铁素体F和一片渗碳体的厚度之和,用S0表示。 2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分为片状P和粒状P两种。①片状P渗碳体呈片状,是由A以接近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渗碳体和F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还可以细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和屈氏体T。性能主要取决于层片间距S0,强度和硬度随S0减小而增加,S0越小则塑性越好,过小则塑性较差。②粒状P是渗碳体呈粒状分布在连续的F基体上,可由过冷A直接分解而成,也可由片状P球化而成。还可由淬火组织回火而成,于片状P相比,硬度强度较低但塑性和韧性较好。 3片状和粒状P的转变机理。 答:片状是形核长大的过程,有先共析相,(亚共析钢为F,过为Fe3C),在A晶界和相界处形核,交替长大。粒状是由片状P球化退火产生。 4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先共析相和性能特点。 答:网状组织:沿A晶界呈网状分布。网状Fe3C使强度下降,脆性上升,加工性能下降 块状组织(亚共析钢):等轴块状。随铁素体增多强度硬度下降,塑性升高。 晶内片状组织(魏氏组织):针片状由晶界向晶内分布。使韧性降低。 5影响P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①C%对于亚共析钢随C%升高C曲线右移,对过共析钢C曲线左移2,奥氏体状态:A晶粒越大P转变速度越慢,A均匀度:越均匀P转变速度越慢3,A化温度和时间:T越高时间越长P转变速度越慢4,单向拉应力有利于A转化成P,多向拉应力不利于A转化,A状态下塑性变形有利于A转化5,合金元素的影响。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本答案基本根据录音整理所得,课本有的标了页码* 金色固态相变原理 简答题 1.简述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的过程。(P42) 答:(1)奥氏体形核奥斯体的形核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完成的。奥氏体的晶核是依靠系统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形成的;(2 )奥氏体晶核长大奥氏体的长大过程是两个新旧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驱动力为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3)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铁素体的溶解速度大了渗碳体的溶解速度,使渗碳体过剩而逐渐溶入奥氏体中;(4)奥氏体的均匀化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碳原子的扩散使碳原子的分布趋于均匀。 2.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76) 答:(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原子基集体有规则的向新相中迁移,形成切变共格界面,表面产生浮突效应;(2)无扩散性仅由面心立方点阵通过切边改组为体心立方点阵,而无成分的变化;(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4)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相变温度在Ms-Mf完成,但是转变不能完全进行,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5)可逆性 3.什么是第一类回火脆性,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有哪些?(P143) 答:在250-400°C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也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避免方法:(a)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b)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c)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d)加入Cr、Si以调整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使之避开所需的回火温度;(e)采用等温淬火工艺代替淬火加回火工艺。 4.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那种会出现显微裂纹,为什么?(根据录音所得) 答:片状马氏体。显微裂纹是片状马氏体形成是产生的,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成两个部分,而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大小受到限制,所以马氏体的大小是不同的。后形成的马氏体片不断的撞击先形成的马氏体。由于马氏体的形成速度非常快,所以相互撞击,同时还与奥氏体晶界撞击,产生较大的应力场,另外片状马氏体的含碳量比较高,不能通过滑移和孪晶等变形方式消除应力,所以片状马氏体容易出现显微裂纹。 板条马氏体之间的夹角比较小,基本上是平行的,相互撞击的几率较小,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可以缓解应力,所以板条马氏体没有出现显微裂纹。 5.什么是材料的热处理?其目的是什么?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根据录音所得)答:材料的热处理是通过特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来获得工程上所需的组织的一种工艺过程的总称。目的:改变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其满足服役条件所提出的性能要求。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淬火、正火、退火和回火。 6.如何区别高碳钢中的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根据录音所得) 答:(1)高碳钢回火马氏体表面浮突呈锥字型,它的相变是通过共格切变机制完成的。而下贝氏体的表面浮突是不平行的相交成V字形,而且它的铁素体不是通过切变共格完成的;(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而下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中只有位错盘结没有孪晶结构存在,其韧性较好。(3)下贝氏体中碳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则排列与相间析出相似。回火马氏体中碳在铁素体中是均匀分布的。 7.奥氏体的晶核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P40)

固态相变试题

固态相变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1)按热力学分类:①一级相变②二级相变 (2)按平衡状态图分类:①平衡相变 ㈠同素异构转变和多形性转变㈡平衡脱溶沉淀㈢共析相变㈣调幅分解㈤有序化转变 ②非平衡相变㈠伪共析相变。㈡马氏体相变。㈢贝氏体相变。㈣非平衡脱溶沉淀。 (3)按原子迁移情况分类:①扩散型相变。②非扩散型相变 (4)按相变方式分类:①有核相变②无核相变

金属固态相变

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规律 1.固态相变:指在金属陶瓷等固态材料中,当温度或压力改变时,内部组织或结构发生变化,即由一种相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相状态。 2.平衡转变:在极为缓慢的加热或者冷却条件下形成符合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得转变。 3.非平衡转变:在非平衡加热或冷却的条件喜爱,平衡转变受到抑制,将发生平衡图上不能反映的转变类型,获得不平衡组织或平稳状态的组织。 4.纯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压力改变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5.多形性转变:固溶体的同素异构转变。 6.共析转变:冷却时,固溶体同时析出分解为两个不同成分和结构的相的固态相变。 7.包析转变:冷却时,由俩个固相合并转变为一个固相的固态相变过程。 8.钢种的马氏体相变:将A以较大的冷却速度过冷到低温区,替代原子难以扩散,则A以无扩散方式发生转变,即在Ms点以下进行的马氏体转变,即称为马氏体转变。 9.平衡脱溶:在高温相中固溶了一定量合金元素,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下降,在缓慢冷却的条件下,过饱和固溶体将析出新相的过程。 10.非平衡脱溶:合金固溶体在高温下溶入了较多的合金元素,在快速冷却条件下,固溶体中来不及析出新相,一直冷却到较低温度下,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过程。 11.按原子迁移特征分为:(1)扩散型相变:原子的迁移造成原有原子的邻居关系的破坏。 ①界面控制扩散型相变②体扩散控制扩散型相变;(2)原子的迁移没有破坏原有原子的邻居关系,原子位移不超过原子间距。 12.按热力学分:(1)一级相变:在相变温度下,两相得自由焓及化学位均相等,但是化学位一级偏导数不等;(2)二级相变:相变时,化学位的一级偏导数相等,但是二级偏导数不等。 13.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 相变过程驱动力阻力热力学条件 相结晶成固相△G相变=G固-G液新相表面能△G表驱动力>阻力 固态相变△G相变=G新-G旧△G界面+△G畸变 14.界面能△G界面:由结构界面能和化学界面能组成:(1)δSt结构界面能: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而形成的界面能:(2)δCh化学界面能:由于原子的结合键与两相内部原子键合的差别而导致的界面能量的升高。 15.新旧相界面分为:(1)非共格界面;(2)半共格界面;(3)共格界面 16.畸变能分为:(1)共格畸变能;(2)非共格畸变能。 17.固态相变形核要求有一个临界过冷度△Tc,只有当过冷度△T>△Tc时才满足相变热力学条件。这是固态相变形核与液-固相变的根本区别。 18.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2)原缺陷能跨越贡献给形核功,形核功变小;(3)界面处扩散速率比晶内快的多;(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这有利于提高形核率。 19.晶界形核与界面,界核,界隅有关。界隅>界核>界面 20.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母相中形成新相晶核的数目。(N=C*f)C-临界核胎浓度;f-临界核胎成核频率。 21.长大速度:单位时间新相长大的线长度。 22.P27相变动力学曲线。等温转变图(C曲线)

第9章习题及答案_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第九章相变过程 9-1 名词解释: 一级相变二级相变扩散型相变无扩散型相变扩散控制的长大界面控制的长大 9-2 什么叫相变?按照相变机理来划分,可分为哪些相变? 9-3 分析发生固态相变时组分及过冷度变化相变驱动力的影响。 9-4 马氏体相变具有什么特征?它和成核-生成相变有何差别? 9-5 试分析应变能及表面能对固态相变热力学、动力学及新相形状的影响。 9-6 请分析温度对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影响。 9-7 调幅分解与脱溶分解有何异同点?调幅分解所得到的显微结构与性能有何特点? 9-8 当一种纯液体过冷到平衡凝固温度(T0)以下时,固相与液相间的自由焓差越来越负。试证明在温度T0附近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近似地为:,式中?H V <0为凝固潜热。 9-9 在纯液体平衡凝固温度T0以下,临界相变势垒随温度下降而减小,于是有一个使热起伏活化 因子exp为极大值的温度。试证明当T=T0/3时,exp有极大植。(提示:利用 表达式) 9-10 为什么在成核一生长机理相变中,要有一点过冷或过热才能发生相变?什么情况下需过冷,什么情况下需过热? 9-11 何谓均匀成核?何谓不均匀成核?晶核剂对熔体结晶过程的临界晶核半径r*有何影响? 9-12 在不均匀成核的情况下,相变活化能与表面张力有关,试讨论不均匀成核的活化能△G h*与接触角θ的关系,并证明当时,△G h*是均匀成核活化能的一半。 9-13 铁的原子量为55.84,密度为7.3g/cm3,熔点为1593℃,熔化热为11495J/mol,固-液界面能为2.04×10-5J/cm2,试求在过冷度为10℃、100℃时的临界晶核大小,并估计这些晶核分别由多少个晶胞所组成(已知铁为体心立方晶格,晶格常数a=0.305nm)。

2017年北科大《固态相变》课程考试试题

2017年北科大《固态相变》课程考试试题 1.按照学势及其导数的连续性将相变分为一级相变和高阶相变,①什么是一级 相变?什么是二级相变?②请分别举一个举例字;③下图的的纵坐标是热力学函数,横坐标是温度?请说明各是那种相变?请说明原因。 ①② ? 第一类相变(一级相变):凡是热力学势本身连续,而第一阶导数不连续的状态突变,称为第一类相变。第一阶导数不连续,表示相变伴随着明显的体积变化和热量的吸放(潜热)。普通的气液相变、液固相变、金属和合金的多数固态相变、在外磁场中的超导转变,属于第一类相变。 第二类相变(二级相变):热力学势和它的第一阶导数连续变化,而第二阶导数不连续的情形,称为第二类相变。这时没有体积变化和潜热,但膨胀率、压缩率和比热等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上出现跃变或无穷的尖峰。超流、没有外磁场的超导转变、气液临界点、磁相变、合金中部分有序-无序相变,属于第二类相变。 从热力学函数的性质看,①是第一类相变点不是奇异点(singularity),它只是对应两个相的函数的交点。交点两侧每个相都可能存在,通常能量较低的的那个得以实现。这是出现“过冷”或“过热”的亚稳态以及两相共存的原因。②是第二类相变则对应热力学函数的奇异点,它的奇异性质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在相变点每侧只有一个相能够存在,因此不容许“过冷”和“过热”和两相共存。 2.什么是块状转变?它的界面迁移过程和再结晶过程很相似,比较块状转变和 再结晶的速度那个更快?为什么? ? 定义为:成分不变,通过相界扩散的形核-长大型相变;包括结构改变和有序化,产物一般呈块状组织,有时也呈平面边界,与母相晶粒没有完整的位向关系,没有点阵对应。 块状转变速率快,因为块状转变的驱动力比再结晶的要大几个数量级。 3.朗道理论的基本思想?什么是序参量,在结构转变和铁磁转变中可以选什么 作为序参量?连续相变的本质是什么? ? 基本思想:用序参量的幂级数展开式来表示相变温度附近的自由能。 序参量:一个系统从高对称相转变为低对称相时,系统的某一个物理量η将

固态相变 习题与解答

《固态相变》习题与参考解答 1、解释下列名词: 自扩散、化学扩散、间隙扩散、置换扩散、互扩散、晶界扩散、上坡扩散 2、在1127℃某碳氢气体被通入到一低碳钢管(管长1m ,管内径8 mm ,外径12 mm )。管外保持为纯氢气氛,有可能使管外表面的碳活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假设在碳氢气体中的碳活度是很高的,以致于在气氛中有固体颗粒碳。已知:在1127℃时,碳的扩散系数为D = 6×10-6 cm 2/s 。试计算通碳氢气体100小时后,会有多少碳扩散到管的外面来 ? [简要解答] 该题是二维稳态扩散,可应用公式: ) /ln(21212r r C C D l dt dm -??-=π 现已知:l=100cm, r 1=0.8cm, r 2=1.2cm, C 2=0, t=36×104 s. 应该注意:左右两边的量纲单位要统一。已知条件中的单位要换算。 由Fe-C 相图知,1400K 时C 在奥氏体中最大固溶度为2%(质量分数), ∴)/(15.08.7985.222 31cm g C =+= (C 的密度为2.5g/cm 3 ,Fe 的密度7.8 g/cm 3 ) 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得到: M = 2 × 3.1416 × 100 × 6 × 10-6 × ( 0.15 / ln1.5 ) × 36 × 104 ≈ 502 (g) 答:100小时后,将有约502 g 的碳扩散到管外来。 3、有一容器,其外层是低碳钢,里层为不锈钢。里层的厚度是外层的1/100。现容器内充有氢气。已知:在试验温度下,低碳钢为α相,不锈钢为γ相;在这温度下氢气在α、γ两相界面处的重量百分浓度分别为C α=0.00028%,C γ=0.00045% ;并假设在试验温度下,D α=100 D γ。试问哪一层对阻止氢气的向外扩散起了决定性作用 ? [简要解答] 这是两相系统中的稳态扩散问题,且该两层厚度与扩散物质H 无关。 所以有:γ γ γαααD f l D f l a a dt dm A ?+?-=?211 扩散物质的流量主要决定于具有最大D f l /?值的那个相,即这个相对扩散物质具有最

潘金生《材料科学基础》(修订版)(章节题库 固态相变(Ⅱ)——马氏体相变)【圣才出品】

第12章 固态相变(Ⅱ)——马氏体相变 一、填空题 马氏体相变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无扩散型相变;共格切变 二、判断题 如果合金在母相态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则经过马氏体相变后,马氏体中原子的排列变为无序。() 【答案】× 【解析】因马氏体相变无扩散过程,如果合金在母相态的排列是有序的,经过马氏体相变后,马氏体中原子的排列仍然是有序的。 三、名词解释 1.马氏体相变 答:马氏体相变是遵循无扩散、切变方式的相转变过程。 2.淬透性与淬硬性 答:淬透性是指合金淬成马氏体的能力,主要与临界冷速有关,大小用淬透层深度表示。而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能达到的最高硬度。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

四、简答题 1.同素异晶转变、马氏体相变、脱溶转变有何主要区别? 答:同素异晶转变主要是纯组元固态下出现的相变,没有成分变化,短程扩散过程控制;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切变型相变,在纯金属及合金中都会出现,是界面过程控制的。脱溶出现在合金中,有成分变化,主要是长程扩散控制的。 2.马氏体的强化要素有哪些?请详细说明马氏体的强度和韧性与其含碳量、组织形态及亚结构的关系。 答:马氏体的强化要素有碳原子的间隙固溶强化作用;C原子团簇对位错的钉扎作用;C原子进入马氏体晶体结构的扁八面体中心,造成非对称点阵膨胀(形成畸变偶极应力场),产生的强烈的间隙固溶强化作用;晶界、位错、孪晶的强化作用。 马氏体的强度和韧性与其含碳量、组织形态及亚结构密切相关。铁碳合金中,含碳量w C<0.3%,形成板条状马氏体,具有位错亚结构,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好; w C>1.0%,形成片状马氏体,具有孪晶亚结构,强度高,但塑性和韧性差; 0.3%<w C<1.0%,形成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具有位错和孪晶的混合亚结构,可获得优良的强韧性综合性能。 3.简述马氏体高强度的本质。 答:马氏体具有高强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相变强化、固溶强化和时 效强化等。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

第二章 奥氏体是碳在丫-Fe中的固溶体,碳原子在丫-Fe点阵中处于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或棱边中点。八面体间隙:4个 2、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奥氏体全部形成后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奥氏体的形成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形核、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和成分均匀化。按 相平衡理论,从Fe-Fe3C相图可以看出,在高于AC1温度,刚刚形成的奥氏体,靠近Cem 的C浓度高于共析成分较少,而靠近F处的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较多(即ES线的斜率较大,GS线的斜率较小)。所以,在奥氏体刚刚形成时,即F全部消失时,奥氏体的平均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这就进一步说明,共析钢的P刚刚形成的A的平均碳含量降低,低于共析成分,必然有 钢中添加合金元素并不影响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机制,但影响碳化物的稳定性及碳原子在 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另一方面,多数合金元素在碳化物和基体相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故合金元素将影响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的速度。 ①通过对碳扩散速度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②通过改变碳化物稳定性影响奥氏体的形成 速度。③对临界点的影响:Ni、Mn Cu等降低A1温度;Cr、Mo Ti、Si、Al、W V 等升高A1温度。④通过对原始组织的影响进而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Ni、Mn等往往使珠光体细化,有利于奥氏体的形成。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比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 小100-10000倍。此外,碳化物形成元素还会减小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这将降低碳的均匀化速度,因此,合金钢均匀化所需时间常常比碳钢长得多。 4、钢在连续加热时珠光体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①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升高。 ②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 完成的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温度范围越宽,但形成速度确加快,奥氏体形成时间缩短。 ③可以获得超细晶粒。④钢中原始组织的不均匀使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化温度升高。⑤快 速连续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增大C Y - a降低,C Y -cem升高。⑥在超快速加 热条件下,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点阵改组属于无扩散型相变。 5、何谓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对奥氏体 晶粒的长大有何影响。 起始晶粒度:指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互相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实际晶粒度:指在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实验条件,在930± 10C,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在晶粒边界及晶粒内部。往往存在着很多细小难熔的第二相颗粒,推移的晶界遇到第二相粒子将会发生弯曲,导致晶界面积增大,界面能上升,它们将阻碍晶界移动,起着钉扎晶界的 作用。界面能弥散析出的第二相颗粒越细粒子附近晶界弯曲的曲率就越大,晶界增加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