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了解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能力方面

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框题的内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分析在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理解党的关于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对外部条件要做“一分二”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客观辩证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讲述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正确对待机遇。使学生认识到机遇是一种幸运,但它毕竟是外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觉悟方面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分析和坚持我国把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统一起来的方针和政策。

教学重点

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⑵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对外部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议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为配合教材第l22页第2自然段介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可在此时用幻灯投影或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补充下面的材料。可补充出示一些图片材料。目的是激发同学们

兴趣。)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1881一1955),英国细菌学家,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特·弗莱明研究所所长。1922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 l945年获诺贝尔奖。

弗莱明19O6年开始做细菌学研究工作。1928年发现青霉素。但由于难于提取和生产,一直未能用于医学。直到1935年,他的助手钱恩和佛罗理也参加了研制,最后终于在美国姑娘玛丽找到的烂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据统计,那时每年有近2000万人患肺炎,而给他们注射食霉素之后,很快就可以康复。另外,用青霉素治疗转染性脑膜炎、白喉、腥红热等也非常有效。往常战场上的伤员伤口化脓发烧之后,护士们总是赶紧拿来纸笔,叫他们给亲人留下遗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青霉素的出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伤兵的性命。

弗莱明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弗莱,你有甚么看法?”“做。”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弗莱明像往日那样

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明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青霉素的发现是不是纯属“偶然”?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所以:

(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提问:一个人的进步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大家先说说一个人进步的内因有哪些?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一个人进步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挫折、逆境的勇气等。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著名的古训。在历史上,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为个人的成长而努力。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种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②正确看待机遇

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强者,他们把握住了某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说是“机遇”,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一个农村姑娘,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田径教练看中,可能她就将在农村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绝不会成为世界田径场上的名将;一个射击选手,如果不是紧紧把握住了一次进入省射击队的机会,也绝不会在奥运会上实现我国奥运史上的零的突破,取得冠军。因此,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但是,机遇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只有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和具备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机遇的出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住。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草割破了手指却没有发明锯子。正如教材所分析的那样。

牛顿

牛顿的成就在数学方面:莱布尼茨曾说过:“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他从二项式定理到微积分,从代数和数论到古典几何和解析几何,甚至在概率论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牛顿在数学上最卓越的成就是创建微积分。他不但清楚地看到,而且大胆地运用了代数的方法论,完成了积分的代数化。从此,数学逐渐从感觉的学科转向思维的学科。

牛顿是极坐标的创始人。牛顿在代数方面也作了经典的贡献,他大大推动了方程论。他发现实多项式的虚根必定成双出现。牛顿还设计了“牛顿方法”。

在天文学方面:在牛顿之前,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曾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牛顿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牛顿年轻的时候,就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照一定轨道运动的理论。但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他感到一定有种隐藏着的力量在牵着这些行星,使它们不至于脱离轨道,在天空中乱飞。月亮绕着地球运转,一定是有种力在牵着它;一件东西向地面落下,也是因为被这种力吸向地面。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牛顿发现任何物体都具有吸引力。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各个物体间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牛顿还把这个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后来它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它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都有普遍意义。

哈雷彗星本来也应带上牛顿的名字。因为没有牛顿,哈雷是永远也不会有这一重要发现的。17世纪初,牛顿开始把他的万有引力理论应用于天体研究,以确定行星、卫星以及彗星的运动。牛顿的挚友和同事埃德蒙·哈雷,对他的计算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1684年拜访了牛顿。哈雷与牛顿的讨论使得哈雷得出结论,1682年出现的那颗明亮的彗星同分别于1531年和1607年两次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彗星,并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16年后,哈雷还未能证实他的预测便去世了,但是这颗彗星的确再次出现了。从此,人们便把这颗彗星叫做哈雷彗星。

在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他通过倒置棱镜,又把七色光带综合为白光。这样,就正确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

射望远镜,能够放大40倍,通过它,可以看到木星上的卫星。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力学上:牛顿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深入研究,解释了众多的力学现象,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中国最早的创造发明家——鲁班距今2400多年前,当时处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上出现独立的手工业者,鲁班就是这个历史时期中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鲁班的史迹,在先秦的《墨子》、《孟子》、《战国策》以及后来的《汉书》注、《文选》注、《史记集解》等历史典籍上有众多的文字记载,两千前来历代相衍。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有广泛的历史传说,宋元时期营建业开始奉鲁班为祖师,明清之后各地以鲁班命名的庙、祠、殿、馆等,即成为木工、瓦工、水作、石作行业公所的所在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称“鲁班为我国最早的能工巧匠和创造发明家之一”是有科学依据的,鲁班确实是中国古代建筑各专业能工巧匠的智慧化身。

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他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他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伟大发现者吗?假如诺贝尔不是一个不怕炸死的人,为了驯服裂性炸药曾数十次和死神擦身而过,他能获得成功并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有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而有的人却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这难道能仅仅归结于英雄的外部机遇吗?因此,正像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的,“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握住一切机会,以取得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③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

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

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前面我们强调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但是,外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就不重要,可以忽视呢?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据说古代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鸭蛋从何而来,别人告诉他说是鸭子生下来的。某一天,他吃到咸鸭蛋,便赶快向人说;“你知道咸鸭蛋是什么生的吗?我告诉你,那是咸鸭子生的。"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这个人的思想方法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从思想方法上说,这个人完全不考虑外因,不能理解鸭蛋可以由于外部矛盾的作用而变为咸鸭蛋,他单纯从鸭蛋的内因去考虑,所以认为咸鸭蛋是咸鸭子生的,闹出了笑话。

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同学们议一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对于外因,我们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决不可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这方面,既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等有益经验,也有“哥们义气害死人”之类的沉痛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对我们成长的有利因素,并充分发挥这种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力争做到“近朱者赤”,以便早日成才;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国家,并尽量抵制、削弱其不良影响,努力做到“近墨者未必黑”。

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和外因结合起来。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l)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首先充分重视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我们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奋斗,再好的机遇,再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会白白错过的,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只能成为一种美好愿望。

(2)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这是决

定四化大业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商不开世界。不能把自力更生理解为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人才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然,在实行对外开放中还要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有害的东西的侵蚀。

(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对外开放时,总是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强调“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上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坚持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自力更生是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应该清醒地看到,“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

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

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

我们穷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在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争取外援。”(《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405—4O6页)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适应经济

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市

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坚持以

质取胜,努力扩大出口。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有比

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

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坚持“引起来”和“走出

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外贸进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个人成长的种种问题,使自己顺利成长、成才;也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坚持以质取胜,努力扩大出口。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坚持“引起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据此回答1——2题。

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引起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两种方针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坚持以质取胜”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据此回答3——4题。

3..对待机遇的认识,下列看法正确的事()

A.机遇是内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

B.机遇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机遇是幸运,意外地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D.聪明的人才会有机遇

4.这句话说明了在实践中()

A.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C.必选客观规律办事

D.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马克思论文-内因与外因

内应与外因 内容摘要: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内因与外因辩证又统一 关键词:内因、外因、重要性、辩证统一 一、内因、外因的解释 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惟一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不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原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独立地起作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因。事物的存在又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每时每刻都与外部的其它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从而构成外部条件,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进而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二、内因与外因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内因更重要。以成功为例,很多人有个疑问:就是一个人成功是于这个人的内在有关还是与他的外部条件,或者说是在对一个人的成功的影响中,内因占的比重大还是外因占的比重大。 成功应有三种标准:1.自己的标准;2 他人的标准;3 社会的标准 自己的标准:首先,必定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没有目标,成功当然就无从谈起了。不同的人所预期的目标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目标也不相同,因此,成功的内容或其现实的含义也随之而改变。现在社会上公认的成功是有钱、有名、有地位。也许,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群体标,你追求的是平平淡淡,你可能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有钱有什么了不起。" 他人的标准:有很多人总是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因此在别人眼中算是成功才是成功,虽然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有多少人能走出虚荣的怪圈。 社会的标准:人不可能逃出社会的大网,要融入社会就需要社会的认同,因为社会认同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所以社会认同更被人们所看重。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来自《游褒禅山记》的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成功的关键。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an not find mark:content_ads 2001-10-27 10:21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弘扬这一学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 ———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陈金松研究员 陈金松194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为黑龙江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二室主任、研究员兼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参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85篇。 记者:请您谈一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陈:我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系统结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即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并使理论知识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条原则不能改变,但实践变化了,理论也就要随之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才能把新时期任务完成好。 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新时期有什么现实意义? 陈: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经济、科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恐怖活动甚嚣尘上;台湾回归祖国问题亟待解决;国内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和生态环境范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等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植根于实践,离开了活生生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创造性,就会变成教条,因而也就不会有生命力。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而且理论最终目的还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和实践相结合。离开当代新的变化,离开各国的国情,理论不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做法,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曲解和糟蹋。到头来,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还要贻误革命事业。 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呢? 陈:首先要学好理论,准确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理论,凭什么去联系实际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注意学好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践最好的结合。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 内因外因》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 内因外因》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评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有幸听了鲁老师讲授的《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一课,使我很受启发,感触颇多。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所谓“错误是不自知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学习、比较、探索、研究,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工作动力,达到一个共同提高的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教学的技能和业务素质。现在就该课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首先,我就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民主与艺术化,现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育的同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代教育观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才能体现“教改”的精神、“新课标”的要求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提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鲁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明确落实的。 二、教学目标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知道,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如何正确地对待

机遇、顺境和逆境,如何正确分析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运用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并能运用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和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觉悟目标上,应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加强思想教育和疏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 鲁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育教学目标基本明确,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突出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识记,做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形式和内容达到有机的统一。所以无论是从总体的教学思路设计,还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是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和开展活动。使得知识、能力和觉悟目标都得到贯彻和体现。而且鲁老师还在整节课进行贯穿德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政治课的功能。 三、课堂教学结构 鲁老师从神舟六号导入新课-一讲授新课一一课堂小结――达标测评,各个环节完整,时间把握得当。 四、教学内容讲授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同一个内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 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应该说鲁老师的把握是准确的,在分析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内因外因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评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有幸听了鲁老师讲授的《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一课,使我很受启发, 感触颇多。相互观摩, 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所谓“错误是不自知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通过学习、比较、探索、研究,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工作动力,达到一个共同提高的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教学的技能和业务素质。现在就该课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首先,我就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民主与艺术化,现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育的同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代教育观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才能体现“教改”的精神、“新课标”的要求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提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鲁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明确落实的。 二、教学目标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知道,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如何正确地对待机遇、顺境和逆境,如何正确分析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运用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并能运用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和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觉悟目标上,应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加强思想教育和疏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 鲁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育教学目标基本明确,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突出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识记,做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形式和内容达到有机的统一。所以无论是从总体的教学思路设计,还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是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和开展活动。使得知识、能力和觉悟目标都得到贯彻和体现。而且鲁老师还在整节课进行贯穿德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政治课的功能。 三、课堂教学结构 鲁老师从神舟六号导入新课-一讲授新课一一课堂小结一一达标测评,各个环节完整,时间把握得当。 四、教学内容讲授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同一个内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 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应该说鲁老师的把握是准确的,在分析讲解重、难点前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做到了有的放矢。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做到讲、议、思、记相结合,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坚持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双教育原则,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例如, 在讲解

学得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文700字

学得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文700字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眼高手低,光说不练,这样的人必将做不成大事。 如今社会上的高材生有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在大学里深造,学的是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面子,放下架子去社会上体验、去实践,最终的他们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暑假的我去工地帮安门窗的工人做饭,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大学生也来做了这种工作,然而他做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他的工资就比较少,而另一个人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他在社会上闯荡过、磨练过,并且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它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也都过关,所以他的工资也就相对高了一些、当时的我就在寻找了原因,我认为这个大学生虽然比那个人的学历高,但是他缺乏经验、缺乏洞察力,在大学里他手的是高等教育,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并没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到社会上体验下生活,去磨练下意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实践也反作用于理论。两者就好比一个挑着水的扁担,

不能向上倾斜,也不能向下倾斜,只有保持好平衡度,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在学校中要认真的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就如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到达质变的飞跃,再加上实践的检验,实践的总结,则是完美的总结。 所以,我们不能死读书,而是在学习中获得真知的同时,去实践、去检验。活学活用,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完美的结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

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了解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能力方面 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框题的内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分析在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理解党的关于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对外部条件要做“一分二”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客观辩证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讲述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正确对待机遇。使学生认识到机遇是一种幸运,但它毕竟是外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觉悟方面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分析和坚持我国把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统一起来的方针和政策。 教学重点 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⑵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对外部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议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为配合教材第l22页第2自然段介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可在此时用幻灯投影或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补充下面的材料。可补充出示一些图片材料。目的是激发同学们

第2课时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2课时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那么,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怎 么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语二:什么是内因和外因? 学生思考、回答。 对我们学习来说,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 学生思考,回答。 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内因;老师、学校、周围环境,还有教材、资料等是外因。 那如何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讲的问题。 导语三:大家在语文课本中学过古文《伤仲永》,下面我讲一个现代的“伤仲永”的 故事: 出生于黑龙江一个普通乡村的“神童”张满意,3岁会算账,5岁上小学,14岁被保送 到南开大学,然而上大学后,他耽于玩乐、荒疏学业,终被南开大学劝退。幸运的是,这出 “伤仲永”的现代版终于以喜剧收场。‘ 由于Ak,J‘、学被打上“神童”标签,出身寒门的张满意一直被亲情和呵护包围着,家务 事根本用不上操心。上中学后张满意每星期回家一次,把攒下的脏衣服带回由家人来 洗。上大学后,家乡一家名叫东北虎的集团公司主动承担起其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衣 食无忧的张满意是班里最小的,天真烂漫,思想单纯,很快就迷上了电子游戏,市面上能 见到的游戏,他几乎全部玩遍。后来,他又迷上了武侠小说。1998年底,张满意因累计五 门功课不及格,被南开大学劝退。 张满意从梦幻回到现实。所有关心他的人选择继续帮助他。通过一年的发愤图强, 1999年高考张满意以661分的全市最高分重返南开大学,上演了一幕“神童”回头金不 换的人间喜剧。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它启示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一、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一)问题情境 有人哀叹说:“有文凭,有才华,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①违背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②违背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的哲理 ③肯定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④忽视了外因的重要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师生互动 先请学生自己作答并说明理由,老师适时予以肯定或提出质疑,然后转入解析点拨。 (三)解析点拨 1.扣题评点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题中过分强调了外因(“好爸爸”)的作用,忽视了内因(“文凭”“才华”)的决定作用,把外因当作第一位原因,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从而 违背了内、外因辩证关系和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的道理。正确答案是A项。

生活与哲学第8课训练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②③④⑤⑥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4,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可见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5.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B.唇亡齿寒C.吐故纳新D.因地制宜 6.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 B.客观事物是随着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C.龚自珍的观点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7.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8.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9.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1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的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变 C.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1.“没有卖不出的豆子”。意思是说,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2.宋词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新事物在力量上总是强于旧事物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下列对“量变”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量变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B. 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4.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 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C. 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 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1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说明 A.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 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16.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带薪年休假正式出台后,首先只能在有条件的部门实施,要在全社会普遍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与过程。这样做的原因是: A.凡事一分为二B.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必要准备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7.下列诗句包含的哲理与上题答案一致的是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①③ D . ②④ 18.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19.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论内因与外因的对立统一

论内因与外因的对立统一 摘要:事物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过程;在一种情况下内因可能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情况下,外因可能起主要作用。 关键字:内因外因对立统一 是什么推动着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内因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呢?哲学界争论了很久也没有定论,一些人坚持内因论,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是由内因所推动的,他们始终坚持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其本身的自我演化和自我展现的过程。一些人却与之相反地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外部,是外因推动的,牛顿第二定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事物的变化是外部“力”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深入研究后,慢慢地对以上两种说法表示出了质疑,而随着辩证法的流行,一些人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将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这时就出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结论。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1]这里的相互作用即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外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内因和外因,这就告诉了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动因不是一项(内因或外因),而是两项(内因和外因)。之所以在一些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只表现出外因或内因的单一作用,这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对立关系的,这种对立的关系决定了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而且往往是极不相称的。当一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的、支配的、决定的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另一方则处于从属的、隐性的、被支配的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只是被隐藏起来了,不易被发现。这就导致了往往在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只看到了其突出的部分,而忽略了隐含的部分。随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只表现出内因或外因中的一个,这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或外因单独作用的结果。 同时,人们的这种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判断——不是内因就是外因,不会出现两项同时作用的观念,使人们在观念上把内因和外因作为一对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看待。的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非此即彼的现象,如动物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到成熟的个体,这之间要经历囊胚、原肠胚、幼体等几个阶段,这种按一定程序和朝一定方向演化的过程,显然是内因主导作用,又例如,向日葵花的朝向随着太阳的东西移动,始终朝向太阳的方向,这则是外因起主导作用的结果。这样自然界中即找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内因主导的实例,也找到了外因主导的实例。内因和外因站到了对立面,突出了内因和外因的对立性。 但是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往往表现出内因和外因单作用,如遗传变异,强调了内部遗传和变异的作用,同时外部的环境变化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生物的遗传变异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时,不管是内因论还是外因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遗传变异的现象,使得一些人开始寻找能更好地解释该现象的依据!受到辩证法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看问题!这打破了传统的内因论或外因论的不能相容,开始了把其统一起来,内因和外因之间不断变化推动着事物发展变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其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不断变化推动的,有时是内部矛盾起主导推动作用,有时是外部矛盾起主导作用,同时,有时还会是两则统一起作用。这就会使事物在发展变化有时取决于内因,有时取决于外因,有时取决于两则统一。 内因和外因即对立又统一,这并不是有些论述中所说的那样“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实是,外因和内因是对等的,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谁要通过谁来表现自己;他们的相互独立性表现出在任何情况下,内因和外因都必须独立看待,忽视外因 第1页

XX年2月入党思想汇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XX年2月入党思想汇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 这篇关于XX年2月入党思想汇报范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特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爱的党支部: 伟大的马克思把纲领形象地比喻成了一座界碑,他说:“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这个比喻给我们明确了,一个党政的纲领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纲领,那么一个政党将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将不能统一党的思想和行动。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旗帜指明了方向,旗帜展示了形象,旗帜凝聚了力量,因此,学习党的纲领是我们充分理解党和加入党组织的步。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党*,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真正达到共产党*,但是我们要相信历史,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共产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纲领前进的。共产党*理想的展开和实现是一个过程,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因素不断成长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历史的见证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但是我们应该始终以实现共产党*为理想。 在每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会有不同的最低纲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这个历史时期需要经历几百年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相应的最低纲领,即近期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坚持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如果说充分认识党的纲领是我们的要务,那么拥护党的纲领就是第二要务。我们必须做到:要牢固树立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信念是指路明灯,因此坚定共产党*理想是我们的最终理想;第二、扎扎实实的勤奋学习和工作,不断的提升自我,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第三、坚定地走“两个结合”的道路,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四、始终以杰出的共产党人和优秀党员为榜样,坚定不移地学习别人的优秀事迹和品质,才能提升自我。 汇报人:XXX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测试试卷附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1.“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3.“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4.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7.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量的积累 8.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 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C.②③D.①④ 10.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c.①④D.②③ 1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 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2.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 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3.“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1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5.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16.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 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 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 第1页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二)从理论的角度看: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方向,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方向,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 (三)从实践的角度看:

高二上第四课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案

第四课第一节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理解个人成中为什么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的态度是什么。怎样正确分析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说明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法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会运用。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正确对待内外因,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顺境逆境问题,机遇问题。 [教学重点] 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教学难点] 在个人成中华总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媒体显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图 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川舱里放几条鱼,由于鲶鱼生性好动,四处奔游,造成大量的沙丁鱼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经济收益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们把这种利用鲶鱼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存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鲶鱼效应”中,鲶鱼是沙丁鱼因紧张而拼命游动,增强了为生存而竞争的潜在意识,激发了沙丁鱼体内的活力,延长了沙丁鱼的存活期。这一聪明之举正是重视外因,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灵活运用。所以,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讲授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