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三复习备考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三复习备考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三复习备考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三复习备考

今年是进入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大家却是第一次尝试,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下面我把我校如何搞好第一轮复习给大家汇报如下

一、普通高中数新课标与旧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

二、普通高中新课标与旧考试大纲相比提高、降低的要求及增、减点

1、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

○增加了幂函数

○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对于分段函数要求学生能掌握和应用

○要求对分段函数的理解和运用.

○对于反函数降低了教学要求,只是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作为反函数的具体例子,

○不要求学生掌握反函数的一般定义,也不要求求某个函数的反函数。

○对求函数定义域和值域降低了要求

2、平面解几初步,立体几何初步

○增加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要求掌握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特征性质;

○降低要求的内容有三垂线定理,不把它作为定理提出,而只作为例题出现。

○对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由掌握变为了解,降低了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大纲则不作要求.

○文科:对空间角、距离的求法不作要求。

※理科:强调空间向量的应用。

3、算法

○是新增的必修内容.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部分,又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了解算法的意义,利用逻辑框图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逻辑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掌握五种基本的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统计增加了茎叶图,并要求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变换

○三角函数中,删减了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在平面向量内容中删减了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以及坐标平移公式等。

○在三角恒等变换内容中,要求能推导和、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能推导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以及半角公式等,但不要求记忆。

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解三角形由初中移到高中,要求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不等式部分,减少了分式不等式;

○数列部分,加强了函数观点的渗透,要求学生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y =3y x =6、导数及其应用

○ 选修1-1,2-2的内容。

○ 理科和文科增加的地方:

在导数的运算中,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 和的导数;增加了基本函

数的导数

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 (ax+b ))的导数;

而理科增加了定积分的概念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 导数及其应用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教学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应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用导数的知识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单调性以及证明不等式,理科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导数与函数的综合题;二是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 关于定积分的教学,把书上的东西讲清楚就可以了,应控制定积分计算的难度,严格控制定积分应用的广度和难度。

7、统计案例

○ 课标对文、理科的要求一样。

○ 重点是:了解独立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

8、推理与证明

○ 除理科的“数学归纳法”之外,其余内容都是《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 对于数学归纳法,旧教材安排在第三册(选修Ⅱ)第二章《极限》的第一节,新教材则是把数学归纳法作为直接证明的一种特殊方法,安排在选修2-2《推理与证明》的

第三节;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要求由 “理解”降低为“了解”;对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新教材只有等式的证明,删减了“整除问题”、“几何问题”的证明。 ○ 理科比文科增加了数学归纳法,其余内容基本相同。

9、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 (1)删去了复数的三角形式,以及三角形式的运算等内容。

○ (2)突出了数系的扩充过程,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 (3)人教A 版教材弱化了:

① i 的正整数次幂的周期性(隐含于本章复习参考题B 组第2题中)

② 共轭复数的概念(在§3.2.2例3(1)中给出)

③ 关于复数的模的几何意义(隐含于§3.1.2练习4中)

④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见习题3.2 理科A 组第6题、文科B 组题)

10、框图

○ 框图是《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框图的学习建议:

① 从分析实例入手,先让学生认识流程图与结构图的一般形式、特征和作用; ② 学会读流程图和结构图;

11、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 文科:不作要求。

○ 理科:定位是“定量地”思考立体几何问题。

一方面,比较严格地讨论基本图形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从距离、角度定量地讨论基本图形的关系。

立体几何问题有两种基本思路。一个是综合几何的方法,一个是向量的方法。

选修2特别强调使用向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来应用的面更大一些。这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一个变化。

12、计数原理

○理科要求,文科不要求。

○内容与《大纲》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处理方式上,相对于排列、组合,《标准》更强调基本的计数原理,而把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证明作为计数原理的应用实例。

就计数原理本身而言,《标准》强调对计数思想的理解,避免抽象的讨论计数原理,而且强调计数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1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增加的内容有:超几何分布,条件概率;

○加强的: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概念从《大纲》的“了解”变成现在的“理解”;

○弱化的:相互独立事件的要求降低为“了解”。

○在正态分布中,新教材增加了用定积分表示随机变量在某区间 (a , b] 上的概率(即正态曲线在某区间 (a , b)上的面积)。

14、常用的逻辑用语

○(1)对“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由“理解”变为“了解、会分析”,降低了难度。

○(2)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的要求由“理解”变为“了解”,降低了难度

○(3)新增了“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5、圆锥曲线与方程

■抛物线与椭圆是文、理科选的共同内容;理科多学双曲线。

■文科:将“掌握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变为“了解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降低了难度。○理科:(1)将“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变为“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降低了难度。

(2)新增了“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三.选考内容与要求

(一)几何证明选讲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平行截割定理.

(2)会证明和应用以下定理:①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②圆周角定理;③圆的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④相交弦定理;⑤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⑥切割线定理.

(二)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了解坐标系的作用,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

(2) 了解极坐标的基本概念,会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3) 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如过极点的直线、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表示的极坐标方程.

(4)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

(5) 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不等式选讲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a +b ∣≤∣a ∣+∣b ∣;

∣a -b ∣≤∣a -c ∣+∣c -b ∣;

(2)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 +b ∣≤c ;

∣ax +b ∣≥c ;

∣x -c +∣x -b ∣≥a

(3)通过一些简单问题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四、高考主干知识备考指南

1. 函数与导数

以函数为载体,以导数为工具,考查函数性质,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及函数与不等式的交汇试题是近几年高考的趋势,特别是新课程卷更突显这个特点。2012年湖北省的命题在这一部分的预测如下:

①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

这一部分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函数图象,特别是指 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

②导数与函数建模。主要考查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导数工具和不等式知识,特别注意分段函数的应用问题。

③函数性质与导数的交汇是处命题,特别是三次函数求导后化为二次函数,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不等应用等考查代数推理能力,语言转化能力和待定分数法等数学思想。

2. 三角与平面向量

三角和平面向量一般以低档或中档题为主,其主要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及其变换。主要是y A =sin()x ω?+的性质,图象及变换,由于这一部分是三角部分最重要的考点,主观题与客观题却有可能考查。

②三角变换:主要考查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变换的能力,一般要注意诱导公式,和角、差角及二倍角公式尤其与三角函数的性质综合考查。

③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求模、求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判断等,并注意向量具有代数与几何双重特征,体现考查其应用性。

④解三角形及其应用。运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无大必有小)

3. 数列

数列在大纲卷中是重要的考点,常与不等式交汇以压轴经的形式出现,但在课标卷中似乎对数列降低了要求,压轴题多以函数、导数、不等式交汇命题。课标卷数列部分的考查应考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属中档题,主要表现在:

①数列的基本问题: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求通项、求和及基本性质的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论证。

②新课标突出数列的函数特点,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和数列的重要工具,三者的综合求解是对基础和能力的双重检验。

③数列的应用题常以经济、房地产、养老保险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具有时效性,应值得关注。

5. 不等式

湖北省将不等式选考作为必考内容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这似乎与大纲版中不等式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

①不等式的性质及基本不等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历年都是高考的热点。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淡化解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

③不等式的证明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解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它将不等式和推理与证明结合起来考查,对于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应该不会纳入考试的范畴。

5. 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与大纲卷比较有显著的变化。增加了三视图和旋转体,删去了球面距离。强调了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文科生没有空间向量)。

主要表现在:

(1)识别三视图,并求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注意非标准图形的识别,图形的翻折,求体积的割补思想、转化思想。

(2)空间中平行垂直的证明:一般利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空间角和空间距离。

注意:一题多解,尤其是空间向量的工具性尤为明显。

6.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的完美结合,由于涉及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三角、向量、几何、数列等知识。因而成为高中数学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内容之一,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是解析几何题中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利用直线方程判别平行、垂直、或对称,以客观题形式考查。

②考查求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也属客观题。

③圆锥曲线的基本问题:圆锥曲线的定义,几何性质,特别是双曲线,虽然是了解,但可作为客观题考查。

④直线与圆锥曲线(椭圆,抛物线(理)文(椭圆)涉及到求弦长,求面积、求角,求最终,证明某种关系,证明定点、定值,求轨迹,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探索性,存在性讨论等问题。其基本方法转化为方程根的问题,利用根与函数关系,或建立目标函数,利用二次函数,勾函数、均值不等式或借助导数等方法求解。

7. 概率与统计

对于这一部分的考查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考生必须要重视课本,许多高考试题在教材中都有原型,因此,必须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概率与统计,与生活问题联系密切,也是高考热点问题,主要考查表现为:

①抽样方法与用样本估计总体,注意直方图,茎叶图,

②随机可变的数字特征,线性相关,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③互斥事件的概率与独立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分布列、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注意期望与方差的意义。

⑤正态分布的曲线的性质,特别是其对称性,独立性检验的思想,2×2列联表的应用。

五、高考的备考策略

1.加强学习与研究

1.1认真研究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与要求.研究每一年《考试大纲》的变化及对高考试题的影响.同时要明确今年高考在内容、难度和题型要求上将要发生的变化,哪些内容被删去了,哪些内容降低了要求,哪些内容是增加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凡是偏离大纲的偏题、难题、怪题均可放弃,包括知识的范围。

高三复习时间宝贵,考纲的指导意义更加明显。通过学习考试大纲可以弄清各知识点的要求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避免走弯路,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突出重点,优化备考。

1.2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中给出的题型示例和样卷.

尤其是近5年的课改省份的试题和近几年湖北试题。可以说高考题是针对性强、仿真性准、效益高的最好的复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考复习方向明、路子正、针对性强、效率高。

1.3认真研究知识点、常考点、能力点、应用点、链接点、关注变化点。

知识点即考点,指内容和范围;

常考点指近五年高考的热点;

能力点指提升能力的层次和要求;

应用点即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其中蕴含的能力要求;

链接点即学科间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交汇点;

关注变化点即新旧教材增删的知识及要求。

2.落实轮次复习目标

2.1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普通高中有各种各样的层次,各自的目标,从而复习的起点、难度控制、方法与策略都应有所不同.

①复习计划的制订

要抓好两条线索:教师和学生.

教师:要对高三备考复习设计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该

详讲,哪些该精练;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等等.

学生:即每位学生还应当有自己的辅助计划.需仔细清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弱点,通过与数学教师交流,制订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复习计划,计划可大致与老师所讲内容同步,对自己学得不扎实的章节应予以更多关注.对老师强调的知识应予以巩固,对作业与测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进行及时思考和解决.

强调两点:

一是计划的针对性要强,不同的班级要有切合本班实际的计划;

二是进度的调控要灵活,要克服“前松后紧”的现象.

②精选好复习资料

在选取资料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要注意其厚薄难易要适中.

薄了,知识题型可能没覆盖完;厚了,学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难了,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易了,又不利于优生的提高.同时,资料还要与教材和考纲一致,并能反映出最新的高考动态和教改信息;资料中的例题和训练题要有层次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资料的重新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履行教师先消化品出试题味道,学生再食用的程序,对资料视情况去掉难题、偏题、怪题,教师再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建议不按照资料照本宣科.

③确定好复习难度。教师可根据本校生源情况,复习的不同阶段做适当的调整.

2.2瞄准高考总目标,分层推进

一轮复习以扎实双基,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方法为目标,要做到“全面、系统、扎实”。

二轮复习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要做到“巩固、综合、提高”。

三轮复习以提高应试水平和应试能力为目标,要做到“仿真、调整、完善”。

三轮复习不应有严格的界限,也不要求一定实行几轮复习,应该由校情、学情而定。

高三复习原则上要做到“稳步走,勤回头,落实三基,形成方法”。

3.回归教材

3.1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

对课本上有关概念、定义、定理、性质理解要透彻,强化“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概念是基础,应理顺五种关系:

看与练。许多考生注重练而不注重看,这是一个误区。数学复习,做题练习固然重要,但切忌只练不看,扎扎实实地看教材,教材上的概念要读几遍,该背的一定要背。

听与记。听讲十分重要,但记忆力是有限的,还要动手记下老师讲授的重要知识点,注重课后的梳理和整理,使知识点系统化;

学与问。在勤学的同时,也要好问,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难与易。难题不是复习的重点,应抓住中档题,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分值较重,加强练习,慎重对待,做到不丢分、少丢分,颗粒归仓。

快与慢。高考好比“限时投篮”,不可一味求快而漏洞百出。复习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分配考试时间,掌握不同题型答题的速度,做到既快又正确。

3.2重视教材的示范功能。

充分尊重教材、重视教材、激活教材.课本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统一,而且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符号上也是统一的。

课本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迁移性。它们或是渗透某种数学方法,或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或提供某些重要结论,要充分认识到例题本身蕴含的价值。

课本习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推陈出新的源泉。复习中要注意挖掘习题的功能:①习题的多种解法与应用,②条件与结论互换,命题能否成立;③加强或削弱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能否得到正确命题等。

同时,许多高考试题在教才中都有原型,即由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引申、变化而来,试题的表现方式和语言表达尽可能与教材保持一致,使考生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根植教材,源于教材”。

事实上,有很多的高考数学试题都是从课本上基础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到的.如:

3.3要养成良好使用教材的习惯。

高考复习必须真正地回到课本中去,回到基础中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一点应形成共识。

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4.提高复习课堂效益.

4.1不讲超标试题,不讲过难试题,不讲太偏试题,不讲人人都会的试题.

4.2树立两个意识,做到三个回归,避免四个误区

树立两个意识:

(1)“平台”意识,即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抓分”意识,即各个复习阶段怎样让学生得分的目标要具体、要落实.

做到三个回归:

即“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近几年的新课标范围高考题” .

避免四个误区:

误区一:舍本逐末,过于迷信参考资料

误区二:片面追求做题数量,没有发挥做题效果;

误区三:借口考查能力,忽略识记;

误区四:强化单个知识点的记忆,忽略知识的网络化;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重视基础,切忌盲目追求进度,要认真引导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本质,如一些重要公式,定理等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构建起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网络.另外,教师多阅读教材,将教材的重点圈定给学生阅读,可避免学生的一些知识盲点.同时在复习中必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要好高骛远,在大胆的删除复习资料中的偏题、难题、怪题的同时,充分以课本中的例题,习题为素材,通过变形,引申,发散等方式形成典型的例题,构建知识块,提炼通性通法,必要时尽量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能融会贯通,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

5.突出重点

5.1突出主干知识:

八大主干知识:①函数;②数列;③平面向量;④不等式(解与证);⑤平面解析几何;⑥立体几何;⑦统计、概率;⑧导数及应用。要做到块块清楚,章节过关。

5.2突出高考中应用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更高的层次,是高考试题必须考查的内容.

主要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必然与或然思想.

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作为解题手段的基本方法有:代数变换、几何变换、逻辑推理三类.

代数变换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比值法等.

几何变换有:平移、对称、延展、放缩、分割、补形等.

逻辑推理主要有: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枚举法和数学归纳法.

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弄清它们的主要表现、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5.3突出“四个三”:

内容上:要充分领悟三个方面:理论、方法、思维;

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

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学习上:要驾驭好三条线:知识(结构)是明线(要清晰);方法(能力)是暗线(要领悟、要提炼);思维(训练)是主线,其中思维能力是数学诸能力的核心。

6.构建合理网络

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之间的基本联系,它反映知识发生的过程,知识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是一个把厚书(课本)读薄的过程;同时通过综合复习,还应该把薄书读厚,这个厚,应该比课本更充实,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宏观的认识,更个性化的理解,更具操作性的解题经验.

梳理考点。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考查这些考点的常用题型有哪些?要心中有数。

对知识点逐一梳理,逐字逐句地理解,准确地把握,对生疏又是考试重点的概念、公式、定理、方法进行回顾和强化记忆,在回顾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上。

提炼方法。构建方法体系。要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问题中跳出来,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规律,做到能举一反三。

理清联系。促进规律迁移。为了理清联系,可以画出知识网络图表,在画图表时,应注意各考点之间有哪些联系?哪些属于知识的交汇处。

高三复习原则上要做到“稳步走,勤回头,落实双基,形成方法”。

7。重视训练

7.1训练要保持一定的强度。

“学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通过做题可以巩固知识,通过做题可心发现问题,通过做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训练后,应在“找”字上下功夫。一要找差距,要分析自己现有水平和高考在知识、能力、速度、规范等方面要求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二要找失误,把自己失分的题及其原因弄明白,记下来,以备现重新巩固;三要找薄弱点,包括知识和思维两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

7.2训练要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不解一定数量的题目就形不成技能。但解题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更注重解题的质量。

7.3训练要达到一定的效果。

常考题型心中有数.高考命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这是“稳定”的需要。因而常考题型要心中有数,即使我们说“常考常新”,但“常考”值得重视。建议针对解答题的六大题进行专题演练。

训练要做到平时训练考试化,考试平时化。把平时的考试当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的考试对待,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以高考之心来对待平常考试训练。

8.加强运算

8.1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

80%以上的考分都要通过运算得到,另外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还有加大考查学生运算能力的趋势,因此应强化运算能力的训练。

部分运算能力差的同学还没有把运算能力看成是一种能力,往往将运算能力差完全归结于粗心,认为平时运算是浪费时间,高考时只要细心就没问题,这种错误认识是十分有害的。

8.2运算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

要求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坚持长期训练培养,要能够根据题设条件,合理运用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8.3关注算理和算法。

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提高运算的合理性与简捷性,适当注意近似计算、估算、心算、以想代算,提高运算速度。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

9.力求规范

9.1掌握正确的答题策略

①如审题要慢,解题要快;

②确保运算正确,力争一次成功;

③要求规范书写,力争既对又全;

④对思路未完全想通的解答题,可采用缺步解答或跳步解答的策略。如分步得分,跳跃得分,“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要尽量得分”是基本原则。

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要求做到阅读规范、书写规范、步骤规范。即认真仔细读题审题、细心做题、规范答题。阅卷教师会产生“光环效应”,即“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给分偏高”。

9.2养成严谨细致的答题作风

高考评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存在许多小毛病,这些小毛病累积起来就影响了最终的考试成绩。这些小细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数学推理、计算的一些过程必须要完整。

在三角题中,有些考生只写了几个公式,不代入数据算出主要中间结果,只写出答案。比如在概率题中只写了结果而不写简要的过程,不知道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在几何题中,关键性的推导证明没有写出等等。

②数学表示及计算推导过程要讲究严格无误。有些考生笔误多、计算出错多、结果不化简、将题目所给数据抄错等等。

③填空题要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填空题只需要填写最后答案,其标准相对唯一,应算出最终结果并且表示要严格无误。

④填空题要采用网上阅卷,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不要字迹潦草;涂改一定要划掉后再写,不能涂改得看不清;一定要用规定型号的笔、墨水答题;一定要在规定范围的区域内答题。

9.3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

这些小毛病的确很小,但细节决定成败,失误影响成绩。因此,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对考生在高考取得好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9.4训练学生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因为书写不规范,没条理失分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丢三落四、只求三言两语,无关键步骤(方程),推理无据,更谈不上整齐、清洁、美观.

建议每一节课都要按高考答题格式板书一道题的全部解答过程给学生做示范,可以是教师板书,也可以是学生来板书.

10.培养意志

10.1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

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哪怕一句话,甚至拍拍肩,也许比开十次大会更有效。

10.2克服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急躁冒进的不良情绪。树立稳扎稳打的复习习惯;

10.3学会身体调整、心理调整。树立自信心。

如:取得成绩时要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能力;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循序渐进,争取成功。

数学高考不仅是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竞赛,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的一种较量。通过数学高考,个性品质得以彰显

六.几点建议

1.团结协作,集体优化。

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

要充分发挥群体作用,杜绝个人单干的现象.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的信息及各自的安排和思考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可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以便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2.上好各种类型的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一般有“知识串讲课、例习题课和评讲课”三种课型.

知识串讲课是把本单元最重要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整理,要求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题目,对学生提出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与解题途径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与要求.

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落实程度不够,注意了知识的再现,而归纳与整理不足,尤其是针对高考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与要求不足.

例习题课和评讲课是学生积累解题经验的最好场所.我们不应该单纯追求训练的数量,而应该去追求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训练,盲目求多,而忽视归纳、总结,学生往往做一个题就忘一个题.例习题课并非就是满堂练,也不是讲一两个例题就练习完.例习题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独立的基础和变式练习,有学生独立练习、质疑与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有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归纳与小结等.

讲评课在讲解客观题(即选择、填空题)时,由于客观题目的随意性大,不能只满足于选择题答案的对与错,填空题的得数正确与否,在讲评时还应该突出“揭”“拨”“变”三个方面.即揭示选择的依据,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程度;即对客观题的关键思路或简便方法给予必要点拨(如赋值法、特例法等),以便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答题速度;即对题目有关参数给予必要变更,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择优而取,充分发挥试题功能,使一种类型变换出多个题目,以提高学生联想问题的能力.讲解综合题时,要重视思路分

析和解题方法、规律的归纳总结.

要帮助学生在讲评后进行解题反思.对讲评中卷面上出现的问题,讲评后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认真订正,防止以后遗忘而再次出现类似错误;同时,在讲评后,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应精心设计题目,组织好学生再练习.在题目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将前次练习中暴露的问题加到新的题目中去,新出题目最好是逆向思路或变式出现.

3. 落实作业批改和习惯的养成

3.1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问题.

作业包含两个方面,一般性的练习和定时定量的练习(即考试).

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作业和有选择性的认真评讲,否则将是事倍功半.对定时定量的练习,尽量的给学生打分,给分的原则,成绩好的,严格一些,成绩差或一般的,宽松一点.

3.2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平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基础题不丢分,中档题得满分,高档题尽量多拿分.事实上,很多的学生在填空题,选择题和前三个解答题上就出了很多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所致,看错题,审错题,算错题是很多学生的老毛病.

怎么解决?尽管填空题选择题是小题,但要当成大题来做,对较粗心的学生,可采用两遍读题法来减少过失性失分.第一遍,即按他平时的习惯读;第二遍是逐字逐句的精读,以确保不看错题,审错题.

平时的训练,尽量鼓励学生多用通性通法求解,少用特殊法,排除法或直接检验等方法,目的还是通过这些题目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试时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求解.

对运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平时可通过一些有一定运算量的题目来加以练习,先慢一点,准一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算能力必能提高.

数学语言准确,书写规范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教师可适当规范的板书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模仿,而后的作业教师要认真的检查,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加以指导.

3.3做好解题后的改错反思工作。

复习不同于上新课,也不仅仅是旧知识的重现,而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复习除了回顾、整理旧知识、技巧、方法以及提高解基础题的准确度、速度外,还要进行横向沟通,纵向发展,构筑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错误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认真的纠正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寻找错因,及时进行总结,三、五个字,一、两句话都行,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轻描淡写,文过饰非的查错因是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的。只有认真的追根溯源的查找错因,教训才会深刻。

4.要重视和加强对选择题、填空题的训练和研究,小题小做。

可以安排45分钟15道客观题训练的限时训练,提高解客观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解选择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中高档题。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来解题。

解法的差异,速度的差异,正体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

5.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水平

解题经验主要包括:对某种类型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怎样解最简捷?

比如:如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怎样求函数的最大(小)值?如何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怎样求直线与平面的角?这些都是构成高考题的一些基本要素;又比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特点?圆锥曲线的通径、双曲线的渐进线有什么特征?这都是有效解题的一些基本结论.

当然不是要陷入题型分类与结论记忆之中,但记忆与把握一些基本思路和常用结论(数据),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提高学生解题的起点和速度,增强看问题的深度十分有益.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课堂是培优转差的主阵地,除此外,还可以采用课余时间给学生答疑,学生不定,时间可长可短,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利用作业本答题,学生有问题在作业本里夹纸条,老师笔批或面授。还让学生互学互帮,以数学课代表牵头,一方面加强研究,一方面轮流给学生答疑,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

七、我们的做法

1.模式

我们从五月中旬开始进行第一轮复习,在这之前,将4-4,4-5已经上完。4-1留给学生自学,至目前为止,我们班复习完了7%,到十二月底第一轮复习能全部结束。从而进入第二轮。我们正式上课,每周七节课,暑假补课,每周八课时,每周一个晚自习。训练每周有一个集体训练(周练),我们学校的班级有三个层次:高5班,平行班和分校班,我们学校提倡分层教学,分层训练,高一、高二时,我们每周训练分三个层次命题,而且自主命题,到高三将本校平行班和分校班合为一卷,增加小周练,每周大周练来用,本章内容点70%,而过往(滚动)占20%,未复习占10%的要求命题,小周练训练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复习内容为主。

2.资料

我们应用的复习资料:①高考完全解读;②45分钟课时练习。其中①为教材,②作为练习,本书每一章重要的考点也适当地进行补充。

3.集体备课:

高一、高二期间,我们将备课组与成四个小组,每组3个人,其中一人负责新旧课标要求做比较。一人负责教材中重难点,例题讲解习题。一人负责近几年高考本部5的题型

情况。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高三期间将三人变为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本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另一人将本章,本节近几年的题型归纳总结

4.时间安排

高三授课时间可能是全省最少的,因为每天下午有两节课必须交给学生,然后从上周开始安排任课教师在教室外答题,我校一般在考试期间都交给学生。如九月调考考前三天学生自习。每年五月份每周有三天学生自由复习。老师每天下午四点答题,这种做法对好学生是很有益处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

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是准确合理的语文材料,而诗歌的语 言是习惯的颠倒。传统诗歌教学重视诗的主题和背景的深入讲解,使诗成了“支 离破碎”的知识点;却忽视了让学生感悟诗的美,感悟诗人的激越情怀。教师应 让学生懂得从诗文的反复朗读,从意境和想象中感受诗的美。诗不再作为教师 讲解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中学新课标强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诗歌的 教学能够让学生体味诗语的凄清与缠绵,快乐与梦想.在诗意中感受人生的美 好,涤滁人心灵深处的杂念。我们应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探讨其怎么样感受 诗的美感,进而了解鉴赏诗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因声求气意境想象通感陌生化 在古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诗句的翻译和诗的主题背景的分析上。使学 生对诗的理解仅停留在“叙事”的表象,体味不到诗的美,更不知怎样去感悟诗。《中 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 习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新课 程教学。具体到教学实践,就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和能力)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 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堂。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 现代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从审美角度来看,诗以语言为媒介,借助带情的景来表现 作者的情思。即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希文《对床夜话》)强调“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此外了解诗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有助于赏诗。下面从四个方面来 谈如何提高古诗教学。 一.要反复朗读诗歌,揣摩诗的情思与美感。 鉴赏古诗时,不在诗义上过多的分析,重点体味诗句整体上语气节奏的变化,进而领悟诗的主旨。诗歌是抒情的,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显示诗人的喜怒哀乐。唯有不断的朗读反复体味诗句;才能真正品味诗歌,了解诗人。如同那憾人心弦的歌曲,只有演唱出来,才能令人陶醉。清代桐城派作家讲究“因声求气”,就是说,欣赏古诗,必得高声朗读,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悟他的感情,再进而领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 我们从李白的《行路难》这篇课文来印证。作者在这首诗中主要写自己的苦闷彷徨,但又有不甘心寂寞、勇往直前、起伏变化的情感。与其说个人情感与内心的一波三折,不如说表现在辞气的变化上。尤其体现在关键词句上,这必须通过朗诵,“因声求气”才能体现出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钩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沧海。”前两句的节奏明快清新,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三四句语意一下子凝重低沉,“四顾”“塞”“满”以仄声表伤感(以仄声表伤感, 以平声表激越,兴奋之情,这恐怕是中国诗神的韵律特征。①)让人体味作者的抑郁愁苦之 情。五六句缓缓道来,“闲来”二字又轻又涩,舒缓的语气中似有千种忧愁,万般无奈。我们从以上诗句的语气舒缓、急促的节奏变化中,感受到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 1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生成、转化、共享与创新,对教研管理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教研管理改革要明确知识管理教研新目标、完善教研条件、营造支持氛围、构建交流平台,促成组织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标签:知识管理教研管理知识转化共享 在传统的学校教研中,教研任务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学校安排的,教研活动的规定、标准和要求来自于上级,其动力不是内发的,而是外来的。这就决定了教研活动本身及其成果对外部依赖,而减损了它的真实性和教师的积极性;又由于各校多是比较封闭的各自为战的教学研究,极易造成“近亲繁殖”。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会造成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被动应付,使教研交流的效率低下。因而,最终否定了教研组应有的激励组织学习、促成知识共享、生成新知识,进而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组织品质的功能。而在新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求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能创造性地自主开发;要求教育者能够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有效地制造知识,并能在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寻找新的教研管理有效的方法,确保教研组知识的生成、转换、共享与创新,确保知识交流畅通。笔者以为,唯有以知识管理理念创新教研管理,构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教研组,才能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挑战。 1 明确教研管理目标,强化学习研究意识 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教研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课程、技能、经验等)的生产、共享、转换和创新的管理,在于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品质、提高工作绩效,并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应该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教研管理、知识管理事务,加强宣传动员,增进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目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管道,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切实认识知识巨大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明确知识改变国运,知识改变命运;认识学习是对现代人基本的素质要求,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更是责任,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探究和知识共享,个人才能真正适应和融入变革中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获得最大的个体价值;明确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引导教师切实认识创新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必须把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个人专业成长融为一体,不断生成新知识、获得新经验,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普遍适用的应变办法,需要发挥群体攻坚优势,充分实现智慧和知识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1、自主性。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探究式教学给学生直接地接受、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情境性。探究式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举的“易起反应”的、与生活、生产、科学、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和人文情境,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空间,感受知识及科学方法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交互性。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更重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知识水平有参差,存在个性,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4、实践性。探究式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现实情境中,从问中学,从做中学,关注与外界交互、处理知识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通过上述过程形成摇篮有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教育效果,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1、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是提出或明确要从学科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问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应尽量在课提出,要让学生有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等形式制定一定形式的学习方案。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查阅报刊及文献资料,可利用网络资料上网查询,可以走访有关老师及专家,可以去有关部门咨询,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收集资料要丰富,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资料。 3、验证假设。 验证是学生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允许学生验证时犯错和出现重复,甚至失败,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4、导出结论。 通过学习,学生既搞清了问题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到导出结论;从传授知识到德育教育;从激发探究兴趣、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到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重过程、重发展、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亲身体验,可以逐步养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关于质疑、勤于思考,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

浅议新课标下的班主任工作

浅议新课标下的班主任工作 发表时间:2019-08-23T09:44:42.8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作者:徐琨 [导读] 现如今,不同价值观、社会不良的风气无不冲击着孩子的心灵。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266324 素质教育要求班主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在学生身上倾注满腔的爱心、细心、诚心和信心,就可以用自己的光亮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用我们的热温暖每一个稚嫩的心灵,用我们的情感化每一个学生。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严格要求,一视同仁 马卡连柯曾说过:“如果没有要求,就不可能有教育。”班主任对待学生、处理班级事务时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现如今,不同价值观、社会不良的风气无不冲击着孩子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下,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更要一视同仁。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决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例如,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特意召开主题班会,大家献计献策,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在校谁乱买零食,其他同学将有一次共享机会。这条班规制定以来,很长时间没人破戒,然而时间一长,总有同学忍不住。我协同班委会通知家长后,对其进行了批评。通过这件事,同学们都感受到生活在集体中谁也不可能搞特殊化,大家都有责任、有义务遵守班规、班纪,共同维护班级荣誉。 二、真诚呵护,爱心无限 “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无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待转生,均应一视同仁,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赏识他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体现在思想上、学习上,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学生生病了,我会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把学生送回家;学生病假回校,我会主动为他补课;天冷了,提醒学生添加衣服……这些虽是小事,但在学生心中的记忆却是深刻的。 三、随机取材,适时教育 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学习中他们索取的多,付出的少。通过实践,我觉得随机搜集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能号召和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养成“我为人人”而非“人人为我”的好态度、好习惯。 记得以前我教过一名叫王小海的学生,因为家境贫穷,每学期除了买必需的学习用品外,不舍得花一毛钱。升入中学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承担了学校的垃圾清运工作。每次给我打电话,他都兴奋地说:“老师,我再也不为生活费发愁了,每月200元报酬我都花不了。”我把他的事迹讲给班里的学生听,让他们谈谈各自的体会。同学们在赞叹之余,各抒己见,纷纷表示要学会节约、学会感恩。 四、以人为本,耐心引导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种种问题,例如早恋、沉迷网络、有暴力倾向等。对于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一味的说教和管制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进行合适的引导,相信他们经过独立思考之后,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在一次班会上,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外国有一个小男孩,他喜欢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想娶邻居家的小女孩作太太。”他妈妈摸着他的头问他:“你有车吗?”儿子摇摇头。“你有房吗?”儿子又摇摇头。儿子很沮丧,妈妈接着教育儿子:“孩子,你现在条件不允许,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实力了再去娶她。”儿子点点头,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从此,他努力学习,最后发展得很优秀。同学们听了这个小故事后,有几个早恋的孩子迅速放弃了对方,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来了。这样,不但解除了学生的思想禁锢,处理事情更理性、更正确,而且经历了他们人生中不平凡的一课,这样岂不是比那些苍白的说教更有意义? 另外,作为班主任要能管能放,管主放次,分工负责,分层管理。日常工作中可以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护、卫生管理、班团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长管全盘,纪律委员管纪律,学习委员管学习,文娱委员管文娱活动的组织,合作小组组长管本组所有事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平时与班组干部要多沟通、多培训、多督促,还要多到学生中去了解班组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在放手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不求皆尽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我们要与自己的学生一起追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平凡的工作中用爱和真诚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在默默中实现做老师的价值。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 发表时间:2012-04-26T14:59:52.6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姜瑞银 [导读] 因为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创新的成败关键是看实施的效果怎么样。 全椒县城东中学姜瑞银 一、教学管理 ⑴由“教”学生改为“问”学生 现代教育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所以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有些学生提出了集合{x|x﹥0}与集合{y|y﹥0}是不是相同集合时,我就立即反问一个问题: 集合{x|0﹤x﹤3,x∈N}与集合{y|0﹤y﹤3,y∈N}是相同集合吗? 见他们还不清楚,我又接着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能用列举法表示我所提出的两个集合吗? 很快,他们就立即回答了第二问题。从而,第一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他们自己提的问题也解决了。 ⑵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鼓励他们提问题。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左边组和右边组),左边组提出问题,右边组回答,或右边组提出问题,左边组回答。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左边组就提出了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指数函数? ②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③指数函数有什么性质? 右边组的回答如下: 左、右两组一问一答,很快就理解了指数函数的大部分内容。我有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指数函数图像变化趋势,底a趋向于1,图像越平滑。紧接着我又叫学生看了书上的表格,带他们又复习了一遍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且填写了表格,使学生更加熟悉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接下来就是指数函数的应用了,这需要学生在课后下功夫,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作业布置和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组:优秀生组、中等生组和基础生组。优秀生组理解能力比较强,他们往往先学会重难点内容。由他们带动中等生组和基础生组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我叫优秀生组去辅导中等生组,由中等生组去辅导基础生组,这样,全班就成了一个整体,只要一个人懂了,很快全班都懂了,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我还成立了一个数学兴趣小组,一般由8到10人组成,再选一个有能力的人作为组长,负责收集他们不懂或难懂的知识,然后把他们聚到一起,让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将问题解决掉。如果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再加入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兴趣小组的人各自回到他们以前编的组后,又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 由于学生的学习的层次有差异,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分难易程度布置,优秀生组做A题和B题,基础生组只做A题。第二方面,分时间布置,如果是同样的作业,就让基础学生组用时长一点,优秀学生组用时短一点。比如一份试卷,给优秀学生组两个小时,而给基础学生组两个半小时,这样不仅维护了基础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经常开展数学试验课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和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正因为这样,完成数学学科的任务才比较难。因为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要考察他们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考察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开展数学试验课的目的正是如此。我开展试验课与书本上的试验课有些区别,我不需要他们写数学试验报告,因为试验报告的格式太专业化,也不是试验的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叫他们写出本次试验的感想以及数学知识在试验中的发挥的作用。比如,在解斜三角形这一节里,我开了一节试验课,有两个任务:第一,测量并计算出四层教学楼的高度(只用测角仪和五米长的尺子);第二,测量并计算出教学楼与街心花园的距离(只用测角仪和五百米长的尺子)。这两个任务都很简单,只需建立一个斜三角形,侧出两个内角就可以用正弦定理算出了,这正是解斜三角形的实用之处。有个学生这样写到:“本以为高中数学用处不大,没想到高中数学这么神奇,竟不需走动就能测出楼的高度,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为己所用。”如果是单纯的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之感,时常开展数学试验课就象面条里的调味济一样,使能显示数学的魅力和自身的特色。 因为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创新的成败关键是看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当今社会复杂而多变,教学任务艰巨而繁重。其中数学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邓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社会。”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数学教育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的活动。或者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或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的计划,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科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可以用冯校长的精髓之句来概括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主要从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要素来谈谈。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2.目标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目标就是很具体明确,学生一看便知道掌握什么内容。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这个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前看课文去设定自己应能完成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精当。 教学内容要精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选择和加工;二是基于整体思路的问题筛选。 第一内容选择和加工确定。用教材的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悉教材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业务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

浅谈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 中譬t奚季2011年第1O期 10.3969/i.issn.1003—6822(j).2011.10.013 浅谈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 魏宗仁.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075000) 摘要:本文进行了新旧教材的对比,说明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能从多方面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没有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使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 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地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 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新教材特点建议使用 2009年新学期开始河北省高中开始实施新课 改,使用新教材,这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来说无疑是 一 次教学上的挑战和变革.笔者进行了两年的新教 材教学,对这套教材的特点有一些见解,与大家共 勉.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共有1O个模块,每模块 5个单元.其中模块一至模块五是必修模块;模块六 至模块1O为选修模块.纵观这10个模块,这套新 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学 生喜欢这些话题 从warmingup到learningtip,各个环节循序渐 进,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环境 保护,道德法制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热点话题都 包含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各地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 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这 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2.与以前教材比较.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 安排上更加合理.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框架是:Warmi~up; 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usefulwordsandexpressions, 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UsingLanguage(1isten- ing,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SummingUp; LearningTip.而前面一套教材的框架是:Goals; Warm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 Post-reading;Languagestudy(Wordstudy;Grammar);

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微 樊宝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要从基本功入手。而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课堂语言。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专业性趣味性饱满性 灵动性审美性 2007年,陕西省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改运动。全新的目标要求,全新的课程模块设计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业务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听一堂好课,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余音却犹在耳畔。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接受新课改教学的这两年来,我自己重点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方面进行思考、钻研、改良、总结,得出一点浅显感悟,期与同仁分享。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专业性 所谓课堂语言的专业性,我浅显地理解为课堂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语文学科固然不像理科以及政治等学科那样,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但是语文课堂起着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务求严谨、准确,切忌随意、低俗。 同时,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习惯产生一定的引导。那么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引导是积极的、正面的、良性的、正确的。专业的课堂用语,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严肃的,这位老师是严谨的,从而在心理上,也能使学生树立严肃对待的态度。 当今社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手段五花八门。作为缺少一定辨识能力的高中生,接受的文字、语言信息也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媒体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往往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比如电视广告中篡改词语,学生目遇之耳听之,也渐渐受到影响。我就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将“幸福”写成“性福”,这就是医疗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 还有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会让学生良莠不辨。比如有人恶搞中国成语,将“有机可乘”解释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理”解释为“光知道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杯水车薪”形容某些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买一辆车的工资”;“见

浅谈新课改下的真教育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真教育论文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一、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追求真感受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二、开发人文因素交流真情感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吴峰 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初被誉为改

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

浅谈新课标下的情境创设

浅谈新课标下的情境创设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事实往往不尽人意,想趣趣不起,想引导探究,学生却面面相觑无从下手,种种尴尬,使得教师无奈中又回到传统的一堂灌中来。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创设情境要顺应学生年龄特征,其次创设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课的开始创设情境,启动探究。在新授内容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促进认知,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在课的结束时创设情境,拓展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三、创设情境后教师适时组织引导,教师可以及时的提炼问题,也可以精心的组织活动。第四、创设情境要精心设计开放问题,拓展情境空间。首先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和发表不同程度的见解。其次,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促使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 关键词:情境建构主义课程标准有效 正文: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事实往往不尽人意,想趣趣不起,想引导探究,学生却面面相觑无从下手,种种尴尬,使得教师无奈中又回到传统的一堂灌中来。因此,研究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情境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本次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良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