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献良, 郜向阳, 陈新让, 黄敏

作者单位:郑州市儿童医院,河南,郑州,450053

刊名:

中国医药指南

英文刊名:GUIDE OF CHINA MEDICINE

年,卷(期):2011,09(10)

参考文献(6条)

1.施诚仁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诊治 2007(0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2003

3.夏慧敏;余家康;钟微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 2003(11)

4.陈永卫;张钦明;侯大为腹腔镜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的随访 2003(03)

5.周竹超;倪泉兴消化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防治对策 2009(03)

6.王献良;谢文雅;靳三丁新生儿单纯性结肠穿孔诊治 2010(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f3759436.html,/Periodical_zgyyzn201110078.aspx

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价值

?腹部影像学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of Hirschsprung  disease in childrenLIU Xiao-fang, LIU Qing-hua*,ZHANG Xin-cun,MIAO Li-li,WANG Hui,YANG Cui- hua(Department of Ultrasound,Qilu Children's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02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Hirschsprung disease(HD)in children.Methods Ultrasonic data of 35children with H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Ultrasonograms of all 35childrenshowed spasmous colon collapsed,walked stiff,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dilatation occurred in the proximal intestine filledwith gas manure hybrid echo,and the echo attenuation in posterior wall was marked.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can be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in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HD in children.[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Hirschsprung disease;Child[作者简介]刘小芳(1980—),女,山东博兴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超声。E-mail:lxf8012@163.com [通讯作者]刘庆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超声科,250022。E-mail:xr6547@163.com [收稿日期]2012-06-12 [修回日期]2012-07- 02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价值 刘小芳,刘庆华*, 张新村,苗莉莉,王 慧,杨翠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超声科,山东济南 250022 )[摘 要] 目的 探讨超声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HD患儿的超声影像学资料。结果 35例HD患儿超声扫查均显示痉挛的结肠段瘪陷、走行僵硬,近端肠管有不同程度扩张,其内充满气粪混杂回声,后壁衰减明显。结论 超声可作为筛查、诊断小儿HD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关键词] 超声检查;Hirschsprung病; 儿童[中图分类号] R574.62;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289(2013)01-0088- 04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 1] ,是小儿最常见的结肠病变,由肠壁肌层和黏膜下神经节细胞缺如、稀少或异常所 致[2] 。钡灌肠造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HD的方法[3] ,而超声检查目前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钡灌肠造 影。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5例HD患儿临床及影像学 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对小儿HD的诊断价值,为小儿HD早期诊断提供新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D患儿35 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天~4岁;其中出生1个月以内18例,1个月~1岁13例,1岁以上4例。18例新生儿HD临床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生后1~6天出现急性肠梗阻、呕吐、腹胀等;17例婴幼儿及儿童期HD临床表现为出生早期即有呕吐、 腹胀等症状,之后出现间歇性便秘,多需要干预后才能排便。1.2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 s iU22彩色超声显像仪,使用线阵探头,频率5~12MHz,结合凸阵探头,频率1~5MHz 。令患儿于安静状态下平卧。常规扫查腹部,沿结肠走行,自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至直肠,依次进行多切面、多方位缓慢扫查,动态观察结肠形态、走行、管径、管壁及其内容物情况;升结肠、 降结肠肠管积气明显时扫查侧腹部,经会阴区扫查远端直肠及肛门部。常规测量结肠痉挛狭窄段外直径,并测量扩张肠管直径,以判断其扩张程度,存储图像。 ·88·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第29卷第1期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13,Vol 29,No 1

2016年最新新生儿窒息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1)

新生儿窒息(2016年版) 一、新生儿窒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窒息(ICD-1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 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 4. 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窒息复苏治疗:根据出生窒息情况进行合理复苏,包括气管插管。依照具体流程图进行。

2.基础治疗:维持适中环境温度、合理给氧、呼吸支持; 3.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改善脑、心、肾、肺、胃肠、肝等组织脏器损伤,并对症支持治疗。 4.控制并减轻脑水肿; 5.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6.预防或治疗DIC; 7.评估及随访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及预后,尤其神经系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窒息ICD-10: 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血糖; (3)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超声。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脑电图、头颅MRI、脑功能监测、腹部超声。

窒息诊断解读

《新生儿窒息诊断分度标准建议》解读 一. 背景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主要死因和致残原因 近年发达国家发生率为0.53%-0.94%,国内报道发生率为1.2%-2%.新生儿复苏已有国际规范化的指南可循,其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规范本病的诊断,作好复苏的后续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病死率、致残率十分重要。现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新生儿窒息诊断分度标准建议》作解读。 二、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 是产前或产程中窒息在出生后的表现和继续,这一连续的病理过程统称围产期窒息。各种原因使母-儿通过胎盘的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导致儿体严重的缺氧和酸中毒,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出生后不能建立和维持正常呼吸的危急病理状态,不包括产前其它病因引起的类似表现,及出生后其它病因(吸入、蒙被、溺水、中毒),所致意外窒息。 三、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上述抑制状态的新生儿首先应按《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对患儿家长的询问,明智而客观的回答是新生儿抑制或缺乏活力原因待查,待转到NICU后再仔细搜寻病因作出诊断。有抑制状态必须复苏,但需复苏并非都是窒息,不能简单地将需复苏者一概统计为出生时窒息,以免误诊甚或招致不必要的医疗法律纠纷。 四、复苏后还有必要明确病因诊断吗? 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有四: 1、无论复苏的成败和患儿的预后如何给家长一个比较科学的客观的答案,从 医学、伦理学、法律学都无法回避。 2、复苏结束后,患儿是否有脏器损伤?脏器损伤的多少、性质和程度怎样? 是窒息还是其它的情况和疾病?明确诊断对后续治疗、预后评估和随访均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已广泛开展国际新生儿复苏技术,患儿已很 少死于产房复苏失败,大多死于转入NICU后发生的脏器并发症,如HIE、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早期 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7月共20例经X线诊断并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病例的影像表现。结果:患儿腹部平片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管状积气。钡剂灌肠检查中10例表现为直肠远端狭窄;6例表现为乙状结肠远端、直肠狭窄,均无明显扩张段及移行段;3例无明显可见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仅1例表现有明显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20例患儿24~48 h随访均可见不同程度钡剂潴留。结论: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X线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标签: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钡剂灌肠造影;鉴别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积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发病率为1/2000~1/5000,男女比3~4:1,有遗传倾向[1]。该病病变肠管缺乏蠕动并发生功能性肠梗阻,导致肠管僵直。新生儿期由于肠管内粪便淤积不明显,所致无明显移行及扩张段肠管,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征常不典型。现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诊断的20例患儿的X线征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经X线诊断、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为出生后1 d~1个月,其中5~15 d 18例;足月儿19例,早产儿1例;临床表现:呕吐12例,20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腹胀、胎粪排出延迟。20例肛门指诊有不同程度裹手感或狭窄环。 1.2 检查方法20例患儿均采用腹部立位正侧位摄片、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患儿做钡剂灌肠检查前无需做清洁肠道准备,检查时用生理盐水调制钡剂,浓度宜低;具体操作为:(1)进行胸腹部透视,观察胸腹部情况,排除腹部有肠穿孔、异常致密影等不能进行钡剂灌肠检查的X线征象。(2)采用10号气囊导尿管,于管头处涂石蜡油,进行肛门插管,无需注气进气囊,插管以刚好越过肛门为宜。操作过程中注意体会导管进入松紧度,肛门、直肠狭窄患儿插管相对困难。(3)用50 mL甘油注射器将调制好的钡剂缓慢注入,开始量宜少,并在透视下观察后再行注入,如有困难者可结合体位来控制。钡剂注射过程体会有无压力。(4)在灌肠全过程中,要注意钡剂的前端,观察肠管的形态及走形、肠管蠕动收缩情况。当钡剂充盈至回盲部时灌肠可结束。(5)拔出导尿管,并摄取腹部卧位正侧位片(中心点对准乙状结肠位置),主要观察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形态及排钡情况,嘱患者家属24~48 h后带患儿至放射科复查腹部平片观察肠管内有无钡剂潴留及肠管形态、位置。

新生儿疑似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的处理

新生儿疑似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的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疑似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合适的围术期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7年11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的疑似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的新生儿结肠及末端回肠穿孔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及病理检查情况。结果:本组共32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达18.7%。26例治愈出院。术后结肠活检病理报告27例,其中14例明确为先天性巨结肠,9例找到神经节细胞,排除先天性巨结肠,其余4例不能确诊。结论:新生儿结肠穿孔及末端回肠穿孔应怀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术前病史及体检有助诊断;术中诊断难以确定,建议行肠造瘘、远端直肠活检,待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处理。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发病率约为1/5000,而肠穿孔是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较常发生的合并症,病情危重,处理不当可致较高的病残率和致死率。但该症术前和术中诊断困难,影响了术中治疗方案的选择。现回顾性总结我院1997年11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的新生儿疑似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的结肠及末端回肠穿孔病例,对围术期诊治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新生儿,男27例,女5例。最小年龄为出生后1 d,最大年龄为27 d,平均年龄6.2 d,其中≤7 d新生儿22例,>7 d 10例。术前均诊断为新生儿肠穿孔、腹膜炎,肠穿孔部

位为结肠及末端回肠。体温计插入所致直肠穿孔、肠套叠空气灌肠导致肠穿孔等术前和术中可见明确病因的结肠及末端回肠穿孔的不包括在本组。 1.2 临床表现 32例中有胎粪排出异常14例:其中生后24 h无胎便排出8例,生后3 d未排净胎便2例,另4例来院后经肛门指检、生理盐水灌肠后才排出胎便。呕吐25例。体温>38.5 ℃ 6例,38.5~37.0 ℃ 19例,体温<37.0 ℃ 7例。32例均有明显腹胀,7例腹壁红肿,肝浊音界消失11例,临床资料中均未叩出移动性浊音,未闻及肠鸣音或肠鸣音消失16例,可闻及肠鸣音12例,未提及4例。肛门直肠指检26例,肛管及直肠壶腹空虚无大便10例,指套黏有少量大便13例,诱发少量排便3例。本组合并小肠结肠炎6例,皮肤硬肿症2例,缺血低氧性脑病(HIE)2例,食管裂孔疝1例。血白细胞数升高(≥1 2.0×109/L)5例,白细胞数12.0×109/L~6.0×109/L 16例,血白细胞数减少(≤6.0×109/L)11例;32例直立位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 1.3 手术所见及处理术中见穿孔部位:回肠末端16例,升结肠6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7例,穿孔直径在0.3~0.5 cm之间。术中经仔细辨认可见结肠扩张段、移行段及痉挛段表现6例,并结合临床确定为先天性巨结肠;5例末端回肠穿孔,临床确定为非先天性巨结肠病例;余均难以临床确定病因诊断。找到穿孔后,首先行穿孔处修补,以生理盐水初步冲洗腹腔。根据术前临床表现及术中检查穿孔处远端肠管情况,初步确定是否为先天性巨结肠。5例为非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瘀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目前治疗的方法有多种,绝大多数需要开腹或借助腹腔镜处理肠系膜,切除病变肠管,其手术创伤大,术后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多。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 因患儿年龄偏小,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差,家长了解甚少,所以家长往往思想压力比较大,顾虑较多。护理人员经常与家长沟通,解释各项检查和操作的目的,书面演示讲解手术治疗经过,介绍手术的优点,并联系手术成功患儿家长现身说教,使其消除顾虑,对该手术从不理解到理解接受并积极配合手术。 1.2肠道准备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术前采用的辅助方法,术前三天进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少渣半流质饮食,禁食水果类;术前两天进流质饮食;术晨禁食;对于体质较弱,营养较差的患儿,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 清洁灌肠:清洁灌肠是术前必不可少的一步,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所以灌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灌肠液应选用生理盐水(40℃为宜),每日一次,准备7—10天,每次用量为100—150ml/kg,勿用清水或高渗盐水,以防水中毒或盐中毒,并保持出入液量平衡。(2)因患儿

年龄小,肠壁薄,可先通过肛诊了解直肠狭窄长度及肠管走向,选择较软的肠管,插管的动作要轻柔,不要使用暴力,避免造成肠壁损伤或穿孔,深度以肛管前端超过狭窄部分为宜,此时会有大量气体排出。(3)大便干结不易灌洗时,可用50%硫酸镁于灌肠前2~3小时注入结肠内软化大便,灌肠时顺肠管走向轻揉腹部,促进大便排出。(4)灌肠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灌出液中有血性液体,应立即停止操作,查找原因,警惕发生肠穿孔。(5)冬季应注意保暖,以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3应用肠道抗生素 本组病例均给予甲硝唑口服2~4天 2术后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患儿回病房后,于麻醉师交接术中情况,用全身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测量T、P、R,予以氧气吸入,并注意观察口唇,甲床色泽的变化,注意观察全身情况及肛周渗血、渗液情况。 2.2营养支持 术后患儿一般禁食1~2天,禁食期间,液体24H内平均输入,根据尿量调节滴速,必要时分次少量给予营养物质及脂肪乳剂等。肠蠕动回复后,即给予少量饮水,若无腹胀,可恢复母乳喂养,仍需坚持少量多次。 2.3导管的护理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 *导读:先天性巨肠(Hirschsprung′sdiscase)是由于直肠 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1.病史及体征 90%以上患儿生后36~48小时内无胎便,以后即 有顽固性便秘和腹胀,必须经过灌肠、服泻药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常有营养不良、贫血和食欲不振。腹部高度膨胀并可见宽在肠型,直肠指诊感到直肠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粪便,超过痉挛段到扩张段内方触及大便。 2.X线所见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检查。 3.活体组织检查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 块组织,检查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巨结肠患儿缺乏节细胞。 4.肛门直肠测压法测定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反射性压力变化, 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和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在正常小儿和功能性便秘,当直肠受膨胀性刺激后,内括约肌立即发生反射性放松,压力下降,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内括约肌非但不放松,而且发生明显的收缩,使压力增高。此法在10天以内的新生儿有时

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5.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检查法此乃根据痉挛段粘膜下及肌层神经节细胞缺如处增生、肥大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不断释放大量乙醯胆碱和胆碱酶,经化学方法可以测定出两者数量和活性均较正常儿童出5~6倍,有助于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并可用于新生儿。

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03T17:18:42.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白凤凤[导读] 随着年龄增长,后遗症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将会逐渐增加。所以,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也必不可少。 白凤凤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247-02 【摘要】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基本素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大多数是可以发现、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围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新生儿窒息预防治疗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氧及二氧化碳交换功能丧失,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集聚及酸中毒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对新生儿窒息进行预防、治疗、康复等势在必行。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产前,一个是产时,另一个是产后,其中产前和产时比例占得比较大。因此,早期预防不能忽视。 1、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特别对高危妊娠及高危新生儿必须加强监护,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分娩时母儿健康或尽量减少发生窒息的因素,临产时慎用麻醉药或催产素等。 2、加强胎儿监护,避免和及时纠正宫内缺氧,对宫内缺氧儿可通过羊膜镜了解胎粪污染羊水的程度,或在胎头露出宫口时取胎儿头皮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估计宫内缺氧的程度。PG和SP-A在接近出生前偏低或L/S、pG、sp-A均很低,发生RDS的危险性非常高,须积极采取措施。 3、提高产科医护质量。高危妊娠分娩时,必须有掌握复苏技术的人员在场,在产时慎用腹压,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内的粘液,出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复苏时应注意在气道未清理前(尤其是胎粪污染儿)切忌刺激新生儿使其大哭,以免将气道内吸入物进一步吸入肺内,并且培训接产人员熟练掌握复苏技术。 4、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必须分秒必争,可由产、儿科医师合作进行,采用ABCDE复苏方案,即: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确认呼吸道通畅后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给予氧气吸入。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可进行体外胸廓按压,使新生儿仰卧,用食指和中指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中段,每分钟按压100次,按压深度为1-2厘米,每次按压后随即放松,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同。D、药物治疗,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应用。E、评价。复苏过程中要随时评价患儿情况,以确定近一步采取的抢救方法,在复苏过程中同时注意保暖,前三次最为重要,其中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复苏后还需加强新生儿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心率、体温,预防感染,做好重症护理。如并发症严重,需转到NICU治疗,转运过程中需注意保暖,监护生命指标和必要的治疗。窒息的新生儿应延迟哺乳,以静脉补液维持营养,绝大多数窒息患儿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有部分患儿重度窒息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增长,后遗症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将会逐渐增加。所以,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也必不可少。 讨论 重视产前检查,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对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胎儿娩出前还应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抢救要及时,动作要敏捷、准确、轻巧,严格遵造复苏程序,这样才能使复苏成功率得以提高,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总之,科学的预防、治疗、康复,将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使新生儿能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胡美云,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6.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治疗 1.临床表现及诊断胎儿缺氧时临床上首先出现胎动增加,胎心增快,在缺氧早期为兴奋期, 如缺氧持续则进入抑制期,胎心减慢,最后停搏,肛门括约肌松驰排出胎粪。新生儿娩出时 的窒息程度可按出生后1分钟内的Apgar评分进行区分,0~3分为重度,4~7分为轻度,若生后1分钟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亦属窒息。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 应随时评分,评价预后。 窒息儿经过及时抢救大多数呼吸能够恢复,皮色泛红。少数严重未能好转者继续呈休克状, 皮色发灰或苍白、体温低下、四肢发冷、呼吸浅表或不规则、哭声微弱、出现呻吟,吸气时 胸骨剑突出肋间凹陷,四肢松驰,或有震颤样动作,X线胸片可见部分或全部肺不张、肺气 肿或肺炎。胸腔可有积液,有些病变24小时即可消失,有时持续一周,抢救存活的病婴常 因吸吮力较差易发生呕吐,体温上升迟缓,应注意保暖。 2.预防积极做好产前监测,孕妇自监胎动,及时发现胎儿窘迫,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缺氧; 有胎儿心跳、胎动变慢或加速,即须给孕妇吸氧,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维生素C 0.2g,以增强胎儿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血管脆性和渗透性,改善供氧,减少出血,同时 严密监测胎心率和宫缩,胎心异常持续不能缓解时应积极处理;当胎头显露取头皮血测pH 值,若≤7.25提示有胎儿窘迫,宜及时处理。 3.治疗窒息复苏是产、儿、麻醉三科医师、助产士、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窒息儿的抢 救尽可能有这三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复苏方法 复苏的关键步骤——ABCDE方案通畅呼吸道、建立呼吸、恢复循环、辅助用药、评价和监护。清理呼吸道: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肩,而应立即用手挤尽气管、口腔、咽部、鼻腔内的粘 液、羊水,也可用吸球抽吸,出生后将新生儿置于头低脚高位约15度,再次清理上呼吸道,会厌软骨以下部位的粘液常需在喉镜下清理。 人工呼吸:胎儿缺氧严重时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出生后无法建立自主呼吸,此时需给予人工 呼吸。产时抢救时可先面罩加压给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40次/分,第一口呼吸压力约为30~40cmH2O方可使肺叶扩张,此后呼吸压力为15~20cmH2O。建立自主呼吸后可用鼻导 管或面罩给氧。如面罩加压给氧15分钟后仍不能建立自主呼吸,或/及心率减慢<80次/分, 可考虑气管内插管加压给氧。 胸外心脏按压:心率减慢<80次/分,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分为胸骨下1/3区,垂直 向下快速下压1~2cm,双指法或手掌法均可,频率120次/分,心脏按压与呼吸频率之比约 为3:1,人工呼吸在心脏按压间歇期进行。 纠正酸中毒:有效换气建立后方可纠酸,5%碳酸氢钠2~3ml/kg+等量5%~25%GS脐静脉缓注>5分钟。 呼吸兴奋剂:母亲分娩前4小时使用过麻醉药品致新生儿窒息者,可使用钠洛酮0.5mg/kg 静注或经气管给药。 强心:心脏按压30秒钟,心率未见好转,心率仍然<80次/分,则开始药物治疗。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等量生理盐水,快速气管内注入,心率<100次/分,必要时每5分钟可 重复1次,心率>100次/分停药。 改善微循环:强心后周围组织仍然灌注不足,脉细、持续休克者可用低剂量多巴胺和/或多 巴酚丁胺,多巴胺由5μg(或2药各半)/(kg·min)开始,必要时逐渐加至20μg/(kg?min)。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医治疗方法 郁九组方 【处方组成】 (1)郁李仁6克、二丑6克、厚朴9克、枳壳9克,水煎服。适用于患儿初诊时,便结不通者,一般用3剂,以大便通畅为度。 (2)九香虫3克、党参6克、黄芪6克、巴戟天9克、枳实9克、厚朴9克、广木香6克。水煎服。患儿经(1)方治疗后大便虽通,但污秽奇臭者,可服此方。(3)党参9克、当归9克、生熟地各9克、肉苁蓉9克、厚朴9克、枳实9克、桃仁6克、红花9克。水煎服。症(转载自中国健康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f3759436.html,,请保留此标记。)状好转后;连服此方2个月。 李氏方: 【处方组成】 火麻仁6克、杏仁6克、瓜蒌仁B克、枳实6克、制川朴3一6克、广木香2-4.5克、陈皮3一4.5克、大腹皮6克、生白芍4.5一6克,水煎,冲入白蜜30克。 吴氏外敷方 【处方组成】 当归6克、白芍6克、白术6克、苡仁6克、茯苓9克、桔梗6克、陈皮6克、大腹皮6克、莱菔子9克、玄明粉6克,共研粗末,加麸皮少许,共炒黄后喷醋,乘热敷脐部。 您可以访问中国健康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f3759436.html,)查看更多与本文《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怎么办?如何治疗?》相关的文章。 作者:郭先娥,胡露红,朱丹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便秘巨结肠诊治中 心,湖北武汉430030 【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保守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患儿采用自行研制的有机玻璃扩肛器行扩肛及改进后的结肠灌洗方法治疗3~6个月。结果均顺利渡过最初危险期,其中12例排便恢复正常;18例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30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医疗用具的改革及护理方法的不断革新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疗效。 【关键词】婴儿,新生; 先天性巨结肠症; 扩肛; 结肠灌洗; 家庭治疗

新生儿短段型巨结肠32例诊治体会

新生儿短段型巨结肠32例诊治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短段型巨结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新生儿短段型巨结肠患儿32例,结合病史、钡灌肠检查、手术及随访所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例患儿中有30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确诊为短段型巨结肠。其中16例患儿一期行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8例行直肠后壁括约肌切除术,其中6例因症状复发后又行根治术。8例患儿先行保守治疗,仅有2例保守治疗成功,有6例随访症状复发后又行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30例经手术治疗患儿,除1例拖出肠管回缩及2例吻合口狭窄便秘复发外,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新生儿巨结肠,特别是短段型巨结肠的早期诊断仍是困扰临床的难题,应结合钡灌肠、病史及体征加以综合考虑。对于钡灌肠检查不典型的患儿可先行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复查以免误诊及漏诊,延误手术。而一旦确诊的患儿应尽量行一期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避免延误手术及二次手术而影响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巨结肠;诊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日龄3-30天,主要症状和体征:胎粪排除时间大于24小时29例,小于24小时3例,腹部膨隆32例,呕吐25例。均行肛诊,其中30例拔出手指后有大量粪便及气体排出。本组32例均行钡灌肠检查,其中24例诊断为短段型巨结肠,8例钡灌肠无异常发现,而8例患儿2月后复查有6例确诊为短段型巨结肠。 1.2 治疗方法32例患儿入院后均先行温生理盐水洗肠为主的保守治疗,均排出大量粪便,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16例患儿行一期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8例行直肠后壁括约肌切除术(其中有6例因术后效果差,后又行根治术)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只有2例通过灌肠扩肛治疗后大便正常而无需手术治疗,而其余6例保守治疗无效,后又行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 2结果 32例患儿中,3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钡灌肠有明显狭窄段的行一期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术后均取得良好效果。8例狭窄段不明显患儿行直肠后壁括约肌切除术,术后仅有2例症状消失,6例术后症状复发,数月后复查钡灌肠有明显狭窄段及扩张段而再次行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除1例出现拖出肠管回缩,2例吻合口狭窄外,均取得良好效果。8例先行保守治疗,有2例随访症状消失,复查钡灌肠无异常,6例随访症状虽减轻,但数月后钡灌肠检查出现明显狭窄段而行根治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 3讨论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2016/09/24 06:32:37 儿科助手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窒息(asphyxia)是指由于分娩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一种病理生理状况,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新生儿窒息诊断大多仍单独使用Apgar评分,国内已有学者提出重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问题及应正确认识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价值。 一、关于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变迁 1.Apgar评分的应用 Apgar评分是由Dr.VirginiaApgar在1953年提出来的用于快速评估新生儿生后一般状况的方法。Apgar评分由5项体征组成,5项体征中的每一项授予分值0、1或2,然后将5项分值相加,即为Apgar评分的分值。Apgar 评分作为评估新生儿出生时生命状况和复苏效果是一种简捷实用的初筛指标。 但是,近20余年人们对Apgar评分的诊断价值不断提出质疑:(1)Apgar评分虽可识别新生儿有无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2)低Apgar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低评分的原因可能不是宫内缺氧;(3)早产儿由于肌张力弱和对刺激反应差,其Apgar评分可低于正常;(4)没有突出呼吸抑制,把相同的分值赋予了重要性并不相等的5个成分;(5)1minApgar评分与患儿远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5mim低评分与预后相关性更强;(6)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常导致窒息诊断扩大化。而且,国内部分医疗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执行评分,个体主观影响较大,降低了评分的可靠性。 Apgar评分低的原因可能不一定是宫内缺氧,5minApgar评分0~3分的新生儿中仅38%、5min4~6分者仅8%存在胎心监护异常,单用Apgar评分诊断窒息显然是不妥的。此外,美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出,Apgar评分可评价窒息的严重程度和复苏的效果,但不能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评分是生后1min完成的,但窒息新生儿不能等1min后再进行复苏。 2.关于脐动脉血气 近10年来,有研究认为应增加脐动脉血气作为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脐动脉血气代表新生儿在产程中血气变化的结局,能揭示有无缺氧、酸中毒及其严重程度,反映窒息的病理生理本质,被认为比Apgar评分更客观、更具有特征性。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由于胎盘/胎儿血流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代谢 性酸中毒。发生严重酸中毒和窒息且pH<7的新生儿其主动脉最大血流和主动脉舒张压明显降低,甚至不能 测出,致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下降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但经合适心肺复苏及使用肾上腺素,主动脉舒张压(正常为20mmHg)上升,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增加。加强心肺复苏应该将纠正低氧血症及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作为重点。近年来国内外均提出,Apgar评分对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高,特异度较低,而脐动脉血气(pH 和碱剩余)指标特异度高,敏感度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其准确性。 (注:1.脐动脉血流由胎儿流出,反映胎儿的情况;脐静脉血流由胎盘流向胎儿,能反映孕母酸碱平衡和胎盘的功能,条件允许可以留取动静脉两份标本对照。2.脐动脉血标本的留取:分娩后立即用2把血管钳夹胎儿侧的脐带,另2把血管钳夹胎盘侧,留取的脐带应长10-20cm,用肝素化的注射器抽取后针尖密封,即刻送检。)3.国内外对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探讨 1996年美国儿科学会联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更改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4条:(1)生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脐动脉血pH<7;(2)Apgar评分0~3分持续>5min;(3)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昏迷及肌张力低下等;(4)有多器官损害。并明确指出:低Apgar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如将Apgar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则是对Apgar评分的误解和滥用。 但也有研究认为该诊断标准太苛刻。该研究纳入29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其中47例符合上述标准,但符合全部4条标准的只有10例(21%),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漏诊率竟高达79%。结合我国国情考虑,以上诊断标准太过严格,不适合我国推广。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1)产前具有可能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2)1或5minApgar评分≤7分,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3)脐动脉血pH<7.15;(4)排除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以上(2)~(4)为必要条件,(1)为参考指标。 二、关于我国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几点专家共识 1.关于Apgar评分的应用 Apgar评分在国际上已用了半个世纪,目前我国也还在应用,尽管有不少问题和缺陷,但仍不失为新生儿出 生时最简捷实用的初筛评估方法,但是要注意如下问题: (1)由于Apgar评分的缺陷,单纯用Apgar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将Apgar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 (2)Apgar评分可作为评价窒息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的部分手段,但不能完全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复苏程序要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的要求进行。因为复苏措施是改变Apgar评分的要素,因此在评分时应用的复苏措施也应同时记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进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9-05T09:49:47.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胡桂江[导读] 宗上述,目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是手术 胡桂江(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广西北流 537400)【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353-01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国内报道发病率为0.2%[1],居小儿胃肠道先天性畸形的第二位[2]。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占新生儿肠梗阻的20%。小肠结肠炎是先天性巨结肠最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约有15%~50%[3],如不及时治疗,严重的患儿常因中毒性休克死亡。近年来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着家长的工作与小儿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有多种方式可治疗,但是每种方法各有利弊,疗效也不相同。因此研究各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工作中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本文就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先天性巨结肠症(HD)又称肠无神经节细胞症[4],是一种神经嵴细胞源性疾病和基因转移病,其主要原因是患儿在胚胎源性疾病和基因转移病,其主要原因是患儿在胚胎期神经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转移障碍,肠神经发育出现停顿,肠壁肠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失,以致受累肠段异常收缩,其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肠厚,形成巨结肠。 2 诊断方法 本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24~48h不排胎便或排便延迟且量少,必须借助灌肠或其他辅助措施患儿才有胎便排出。可发展为顽固性便秘和逐渐加重的腹胀、贫血、全身营养不良。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如肠道梗阻,严重便秘,排便延迟、腹胀;钡剂灌肠检查见直肠末段不同范围痉挛性狭窄;直肠肛管测压,对患儿巨直肠进行持续灌注测压检查,可获取直肠抑制反射波、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5]。 近年来由于对新生儿HD钡剂灌肠造影、直肠粘膜活检、肛门直肠解压(AQMM)及术中、术后病理检查等新的诊断技术,HD的确诊率大大提高,单是运用钡剂灌肠造影80%的HD可在出生后1个月内作出诊断,但由于新生儿期结肠扩张尚未形成,直径差异尚不显著,误差率较高,故提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情况较好可自行排便者,先行保守治疗,1个月后再行各项检查,以明确诊断[6]。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采用直肠测压,直肠粘膜抽吸活检,乙酰胆碱酯酸(ACHE)检测等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敏感性。 3 手术治疗 3.1经肛门Soave术自1998年国外学者首次报告该术式以来,在国内外迅速开展,并出现了多项手术的变革与创新,获得了良好疗效。 易军等[7],进行了非开腹式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获得了极佳的美容效果。显示该术式由于不经腹操作,对腹腔内脏器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病变肠管切除同样彻底,疗效确切;吻合口形成斜面,术后无需扩肛,不会狭窄,避免了长时间扩肛的麻烦[8]。 赵成鹏等[9]报道,经肛门Soave Ⅰ期脱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9例。平均手术时间107 min,均于术后第2~4天进食,术后平均住院日9.3 d,患儿术后一个月随访时排便4~6次/d,半年时排便1~3次/d。认为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特别是痉挛段位于脾区及脾区以远的,非开腹根治术是可行的和安全的。 张利兵等[10],探讨58例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一期根治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手术平均历时约90min,出血约30mL,无输血,直肠后间隙常规放置引流管以充分引流,术后24h内即恢复进食,无腹腔感染及小肠结肠炎。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大便次数多,一般在术后1~2个月后恢复至1~2次/d成型大便,仅1例术后出现粪污,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均按要求扩肛半年,随访1~4年,生长发育良好,大便控制较满意。 孙有成等[11]评价经肛门改良Soave术I期根治HD的效果,显示该术式根治HD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普通型和短段型HD婴幼儿更适用。靳三丁等[12]和周嘉嘉等[13]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确良结果。杨建国等[14]应用改良式Soave手术结合吻合器吻合,取胜得满意疗效,对年长儿童及成年人HD患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晚运,张谦等[15]比较了Soave术、Duhamel术、改良Duhamel术治疗HD的远期疗效,发现经肛门Soave一期拖出术效果最佳,远期疗效最好。 3.2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拖出术自1994年Smith等首次报道以来,已成为治疗HD的常用术式。 张守华等[16]报道64例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根治术的患儿,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Soave’s法巨结肠根治术和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两种方法会阴部手术操作相同,均行Soave’s法直肠结肠全层吻合。术前均消化道造影,24h延迟拍片,直肠黏膜活检明确诊断。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两组患儿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石群峰等[17],进行腹腔镜辅助Soave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研究,探讨腹腔镜辅助Soave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73例手术均获成功,患儿腹胀、便秘等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每天5~19次,腹部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小肠结肠炎6例,肛周皮炎23例,污粪5例,无复发、肠粘连、吻合口瘘、结肠回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随小儿年龄增长,大便次数逐渐减少,术后3个月大便呈糊状,6~12个月后大便接近正常,排便功能优良率98%。 汤绍涛等[18]比较了腹腔镜辅助与单纯经肛门手术行一期Soave拖出术的效果,显示后者能完成多数短段型和常见型HD的诊治,费用低于前者,提出不需常规应用腹腔镜,但对拖出困难,疑为长段型时则应使用。孟尔旺等[19]报道根治HD14例应用腹腔镜下长段型HD根治术,显示手术时间短、肠功能恢复早,安全可靠,充分体现微创的优越性。 宗上述,目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进入和术式的改进,尤其经肛门改良Soave术及腹腔镜辅助根治术的广泛应用,手术成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下降,也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认为经肛门改良Soave术及腹腔镜辅助根治术式可作为首选。然而,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各种手术方式至今仍存在一些问题,有部分手术疗效不佳,并发症也明显,对此应积极寻找其他解决的途径。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为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是什么 凡是能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引起窒息。窒息在产前、产程中及产后都有可能发生。 1、在宝宝出生前 孕妇的产前保健做得不好,比如家里卫生条件差、不重视定期产检、孕妇缺乏锻炼使胎儿过大而难产等原因都会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还有孕妇因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贫血、心脏病、急性传染病、妊娠中毒症、糖尿病等疾病,血液中含氧量过低,胎儿便容易发生窒息。另外,多胎、羊水过多以及胎盘功能异常等也会使子宫内环境不良而导致胎儿缺氧。 2、在生产过程中 脐带绕颈、脐带脱垂或打结,以及胎盘的病理变化,常常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脐带和胎盘,妈妈的血液才能传输给胎儿。一旦传输受阻或中断,供血供氧不足则立刻危及胎儿的生命。因难产而产程时间过长,供血供氧有问题,也会导致新生儿窒息。 3、在宝宝出生后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比如吸入羊水、因呼吸道发育不良而阻塞,以及严重的中枢神经畸形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因成人护理不当,使健康新生儿发生窒息。 新生儿窒息患者有以下症状: 1、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暗紫。 2、呼吸浅表,不规律或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 3、心跳规则,心率80 ̄120次/分钟或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钟,且弱。 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张力好或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弛。 5、喉反射存在或消失。 新生儿窒息急救方法 1、清理呼吸道首先在胎头娩出、胎肩未娩出之前接生人员用手挤净鼻咽部粘液和羊水,然后再娩肩,接着用备好的纱布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和羊水。在断脐的同时,抢救人员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之前,用吸痰管或电动吸痰器吸出口、鼻腔、咽部等呼吸道内的粘液和羊水。新生儿体位取仰卧位,头略向后仰,颈轻度后伸。抢救时,应注意保暖,因为所有新生儿都容易丢失热量而受抑制,处于窒息状态下的新生儿其调节功能不稳定,更容易成低温状态。低温会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妨碍有效的复苏[2]。娩出后应迅速擦干全身皮肤,减少蒸发散热,有条件的最好在远红外线辐射台上进行复苏,温度调至37-38℃,它能保持新生儿恒定的正常体温。 2、刺激自主呼吸如果呼吸道通畅后仍无呼吸,应立即促进自主呼吸,可快速摩擦背部,如果仍无呼吸,应立即按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 3、人工呼吸轻度窒息处理无效或开始即为重度窒息者,在患儿呼吸道通畅后即给口对口人工呼吸。取一块无菌纱布,覆盖在患儿口鼻部,抢救者将患儿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